战后日本设计奖项或展览有哪些
‘壹’ 二战后日本的发展史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着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占领军的监督下,日本进行了历史上第二次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是继明治维新后进行的又一次全面、彻底的教育改革.通过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科技人员,以及适应技术革新需要的熟练劳动力,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也为日本经济起飞,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我们不可不知:
《财经时报》推出的《二战期间日本掠夺亚洲国家黄金揭秘》,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这一报道来源于《黄金武士》一书。
这本由美国作家西格雷夫夫妇用18年时间收集资料,追踪案件,写就而成的《黄金武士》一书中披露了日本在二战期间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掠夺价值上万亿美元黄金等财宝的骇人内幕,震惊世界。
书中讲述的“山下黄金”的故事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就一直在民间流传:当日本快要投降的时候,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上,一群劳工还在地下没日没夜挖着不知何用的隧道。几天之后,成吨的黄金和财宝被运往那里掩埋,永远地掩埋。当那些工人刚要爬上地面的瞬间,一声巨响,然后便是一片死寂。一切成为永久的秘密,只留下一个叫做“金百合”的传说。
“传说”与史实之间一直没有得到学界和官方的澄清,但按书中披露,中国无疑是那场战争中受伤害最大的国家,日本所掠黄金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从中国抢去的,而东北地区是在那场侵略战争中被日军占领时间最长、受害最深的地区,那么,那笔惊世骇俗的“山下黄金”中究竟有多少是从东北掠走的?日本究竟掠走东北多少黄金?
连续几日,本报记者寻访国内及东北有关专家、学者,并从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金融机构――东三省官银号和当时最着名的民间银行――边业银行入手,试图揭开日本掠夺东北黄金之谜。但所有被采访者一致表示,由于当年日本刻意掩盖这些事实,其所掠走的黄金等财宝要远远大于目前公布出来的数字。
一场疯狂的掠夺
沈阳地方志专家伯金地:东三省官银号内66万斤黄金被日军掠走
现在的工商银行沈阳分行沈河支行所用的建筑,就是百年前的东三省官银号的老宅,这幢屹立在沈阳城朝阳街长安寺巷上的老建筑前,石狮下一块石碑记载着东三省官银号的身世。
东三省官银号在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成立,鼎盛时期在全国设有分号99处,是当时东三省最大的地方银行,由东三省巡使张作霖操控,奉军六次入关都是以东三省官银号为经济后盾。张学良将军在东北主政期间,正是依靠东三省官银号整顿了东北金融秩序,稳定东北币制。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全境沦陷,日本关东军每到一处首先抢占的就是交通运输线和金融机关。
当时东北地区主要的金融机构有:东三省官银号,东北地方政府的官办银行,资本2000万元;边业银行,奉系军阀势力设立的,资本525万元;吉林永衡官银行,省政府的金库,资本1000万元;黑龙江省官银行,资本200万元。四银行还在沈阳设立了“辽宁省城四行号联合发行准备库”,以及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东北的分支机构。该四银号是东北金融界的决定力量。
“九·一八”事变次日,东北地区最大的金融机构――东三省官银号被日军占领,日本人如获至宝,在门口贴上“擅入者枪毙”的字样。当日晚间,日军用载重汽车将官银号内的现大洋运走。
据后来沈河支行的资料记载,东三省官银号被日军占领,库内存有的66万斤黄金和200万元银元被日军劫走。由于数字巨大,就连当时负责编写沈河支行门前石碑说明的赵建宏都对记者说,“我当时也有点儿怀疑,毕竟这个数目太大了。”此后,赵建宏也到省市档案馆查阅过相关资料,但是并没有权威和统一的说法。见过当年东三省官银号金库的赵建宏说,地上和地下的金库共5个,每个达300到400平方米,“那是相当大的金库,也说明当时的财力相当雄厚。”赵建宏提供,66万斤黄斤这一数字,来源于从事沈阳地方志工作的伯金地的《东三省官银号始末》,而伯金地也是货币研究专家,当时赵建宏对此数字表示怀疑时,伯金地曾斩钉截铁地表示不会错的。
与赵建宏的初始怀疑相一致的是,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编写的《沈阳历史大事本末》一书对当年日本人从东三省官银号掠走的黄金记载为16万两,而有关媒体还有16万斤的说法,可以说相差很大。
但是直到现在,曾在沈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过的伯金地仍坚持“66万斤黄金”这一数字,“当年也是经过多方面考证的,而且数字来源主要是《奉系军阀的官僚资本》一书”,该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一百多页的小册子,对当时的记载非常详细。”“日本占领东三省官银号时,张学良没来得及运走那么多钱币,根据奉系当时的财力,这个数字也是可能的”,伯金地说,“从史料看,当时日本人把一部分黄金运回本国,另外很大一部分则转移到长春,为伪满洲国筹备资金。”
百岁原边业银行老员工孙竞寰:7000两黄金不翼而飞
今年100岁的孙竞寰老人从1927年就在沈阳从事银行工作,他先后在张作霖的边业银行、日本人的伪满洲中央银行、国民党开办的“中央银行大南门支行”工作过。“其实,这几家银行都是一家银行,就在现在的大南门”。
孙竞寰记忆力很好,“边业银行是张作霖开办的,它与官方的东三省官银号都是东北最大的银行”。
“边业银行也对外”,孙竞寰说,1927年边业银行成立他就在这里工作,是负责存放款的组长,那时他才20出头。
孙竞寰说,“九·一八”事变之前,银行每天热热闹闹,生意很好。为了巩固纸币的作用,银行从上海购买了7000两黄金,作为储蓄金。
“黄金装在7个大木箱里运来,每个箱里装1000两。”
孙竞寰说,这些黄金在日军进来前一直放在银行里,也没有被兑换。当时的纸币是银本位的,100元可以换100块现大洋,但是不能与黄金兑换。
“九·一八”事变后,这家银行被日本人控制,改名为“满洲中央银行”。孙竞寰也被调往牡丹江分行工作,直到1935年回来。
回来后他发现这笔镇店之宝7000两黄金已经不翼而飞了。作为亲历日本统治下的银行工作者孙竞寰还目睹了日本在东北建立殖民地金融体系,统一币制,使东北的金融机关和伪币成为日本金融机关和日元的附庸,以便使日本垄断集团对东北输出资本,进行掠夺服务。为支持日本帝国主义扩大战争,伪满洲中央银行还大量积聚资本,集中投放给重要的产业部门,扩充军事工业,掠夺物资资源。
吉林学者李重:日本大肆掠夺我东北金银用于作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沈阳、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城市,日本为了操纵东北的经济命脉,首先夺取东北的主要金融机构,即东北三省的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边业银行和辽宁省城四行号联合发行准备库、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分行等金融机构。除黄金外,关东军还抢走了张学良存在边业银行中私有黄金七八千两和古玩字画等。有日本侵略者供认,从“四行号”中掠取的资金达1.4亿元。这些银号的附属事业投资额高达3800余万元,亦全为日军掠夺。
民间的财富也未能幸免。张氏帅府被占领。后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把从帅府洗劫的张学良家产装了两火车,运到北平试图交还给张学良,张学良怒不可遏地说:“这样待我,等于羞辱我,你把我的东西拿回去!不拿,我全在火车站烧了,羞辱你。你要还,还给我东北三省,我东北三省比你日本四岛还大呢!”
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的14年间,在疯狂侵略中国的同时,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世界侵略史上极为罕见的掠夺与破坏。
日本为吞并东北四银号,垄断金融,控制国民经济,积极筹划设立伪满银行。1932年7月1日,伪满中央银行总行、支行共128个单位正式开业,“满铁”的社员被充斥到银行进行监管,从此原有四银号被撤消。
伪满中央银行是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国家银行”,是地地道道为日本侵略者服务的,是完全依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银行,是日本侵略者掠夺我国财富的工具。伪中央银行受关东军的全面控制,它为关东军提供军费和筹集军需物资。日本银行在伪行内设有参事室,监督该行的活动,实际上伪中央银行是日本银行的特殊分支机构。
日伪统治者利用伪满中央银行,实行残酷的货币、信用受理。它参与制定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垄断货币的制造和发行,垄断东北的金融市场。
着有《伪满洲国货币研究》一文的长春学者李重说,侵华期间,日本大肆掠夺我东北金银及其他金属货币,一手收买东北所产之黄金、白银及现大洋等,再运往英美日各国,换取外汇购入战争之必需物资,资助日作战。
一项仍是空白的研究
专家称日寇掠走的黄金数量至今仍是个谜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编审卞修月,长期从事抗日战争人员及财产损失研究。他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还是空白。辽宁省社科院历史所的相关人员也表示,专门研究日本经济侵略造成东北财产损失的相关资料已很难查找。
二战期间日本到底从东北掠夺多少黄金?记者找到大量资料和有关专家都无从考证。
省委党校刘贵田教授说,现在已知的一个数字是,1941年日本侵略者运回国内的黄金数量为2300余万克黄金。
1937年至1940年是日本侵略者对伪满经济实行全面统制掠夺时期。日伪统治者从1937年起实施产业开发5年计划,进行全面的经济掠夺,变东北为其扩大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在这个5年计划中,1937年计划开采黄金4230公斤,最终生产了3709公斤;1938年也是生产了3000多公斤。
为什么没有日本侵略者掠夺黄金的准确数字呢?“九·一八”研究会会长王建学教授认为,是日本侵略者有意销毁证据的结果。
现在我们可以查到的日本侵略者掠夺沈阳煤炭、钢锭、钢材、铝、液体燃料等物资的数字,也是不完整的,至于像黄金珠宝一样贵重的东西,属于绝密,只有当时的日本高层了解。
他进一步解释说,在1931年前,日本掠夺的物资张作霖都能掌握。因为物资只能从大连出口,通过满铁运输。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又开发出经丹东走朝鲜釜山回国的通道,且日本已经控制东北,运输物资的数量以及运送什么则全由他们说了算。
王教授还表示,日本战败后还销毁了大量的文件记录,被掠走的黄金数量至今仍是个谜。估计亿
日本以技术立国,技术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标。GDP可能被地震一瞬间摧垮,如果技术力还在,则经济的根本还在。如果技术力被摧毁,多大的GDP也会随风而逝。至于什么是技术力,有很多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来表示。日本学者做学问时比较喜欢比较技术力,他们认为这才是经济的根、真正的经济。
日本和经济密切相关的有两个组织:政府有个经济企画厅,相当于中国的计委;还有个民间组织——产经联(经团联)。产经联是由日本的大企业互相持股组成,实质上是日本政府的“政府”(关于产经联和日本政府的关系,我将在有关日本政治经济体制的章节中专门讲述)。产经联里的大企业是日本的基干企业,是日本技术的精华,是日本经济的基础和骨骼。
产经联有个铁律:如果基干工业没有发育好,即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技术,改善生活是对民族的犯罪,再大的市场需求也得等待。如果谁敢破坏基干工业,求得暂时的生活改善也是对民族的犯罪。基干工业出问题,政府必须出钱修补。
产经联在1945年是如何使日本奋飞的呢?粮食不足,在产经联的操纵下,政府得给学校派免费午餐,保障教育。大量工人失业,不能使他们荒废,产经联就通过政府组织他们上山下乡去种树,还要组织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技术人员把技术储备转化为民用技术。当基干产业还不完善,即“骨骼”没有发育好的时候,技术遭遇瓶颈,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产经联则坚决压制需求,坚持把资源投入重工业。一面要组织人员攻关,同时向国外敲诈:“你如果不卖,以后就没得卖了。”产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坚决限制外国产品进入。就这么“挺”着,让基干产业的“骨骼”逐步完善,产能逐步增长。在此之前人民的消费需求只能耐心等待。就这么艰难前行,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骨骼”逐渐强壮,一飞冲天,完成由蛹化蝶。
产经联不面对普通消费者,只对整个民族,规划整个民族经济的大厦和发展方向,给其他企业提供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是它决定了这个民族是一流工业国家还是刷盘子的角色。
毛泽东指出,中国要做超一流的工业化国家,打基础和骨骼非常重要,所以倾全力发展基干工业,发展各种尖端技术,抓紧后备人才培育。整个操作手法与产经联一模一样,不同的是,产经联用资本,他用权威。
中国当时已经能够提供各种类型的消费品,但有技术瓶颈,产能受限制。应该逐步攻关,并向外敲诈关键技术,人民继续忍耐,让消费带着工业“骨骼”逐步完善,艰难并痛苦地由蛹化蝶。但是主流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理论则与这种方向背道而驰。
1991年,俄罗斯民族也开始了再出发的行程,但是抱着金山压断了脊梁,无数顶尖人才流落异国他乡。
清贫是可贵的美德,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贰’ 简述:战后日本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发展的原因
1擅长吸取别国成果,全盘接受欧美设计思想和式样,同时注意扬长避短 50 年代频频邀请欧美着名设计是传授设计知识,包括罗维.举办欧美设计作品展览,派遣留学生学习搜集欧美设计经 验.日本政府直接参与,和民间组织共同努力,日本设计发展极为迅速 60 年代通过国际设计会议、产品出口展览等活动,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2 同时也极具本民族特色,使日本设计在国际设计中独具特色,传统图案、包装、材料运用和绘画表现方法,是日本设 计师的灵感源泉。
3极为重视利用科学技术弥补现代设计起步太晚的劣势,利用新科技开发产品
‘叁’ 日本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
在回顾了历史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分析现阶段的设计与大众审美的状况。现代社会是个开放性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技术与文化等也变得全球化了。技术可以不断引进,而西方的文化冲击带来了正面的和或多或少负面的影响。这就给中国的设计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怎样在抵御外来文化负面影响的冲击下引导本国大众的本土审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土化设计和民族化设计。可以毫不隐讳地说,中国现今的设计大部分处于模仿阶段,并且这种模仿不加入任何的民族意味,简单的改型和变色就成为自己的设计,这种方式不可能引导大众的本土审美,它没有唤醒大众内心的民族意识,缺少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只能说它迎合了大众对全球时尚化的需要心理。放眼国外,一些设计大国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设计ICON,美国的福特、通用、苹果与IBM等;德国的奔驰和宝马;意大利的法拉利。可以说举不胜举。但中国的ICON还只能感谢古人的宝贵遗产。其实在设计史上借鉴他人设计风格,然后形成本国独特的风格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例如,斯堪的纳维亚的有机现代主义就是将注重功能主义的现代主义设计与本土的人文主义的传统设计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更富情感化的设计。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盛极一时,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成为了当时欧美最流行的一种设计风格。另一个成功案例是意大利的设计。意大利设计是一种一致性的设计文化,这种设计文化是根植于意大利悠久而丰富多彩的艺术传统之中的,并反映了意大利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战后初期的意大利深受美国设计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受到所谓“优良设计”的功能主义影响;另一方面,美国的商业性设计,特别是流线型设计也对意大利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借鉴与自己的传统进行综合,创造出了完全意大利式的设计。我们再来看看通过模仿最终形成特有风格的日本设计。日本最初的设计师深受西方设计概念影响的,这与一些西方着名的设计师到日本交流的活动密切相关。如英国的德莱赛和奥地利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瓦格纳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工业设计并不发达,很多工业产品直接模仿欧美的样本,价廉质次。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原因,日本与德国的交流使得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流入日本,对其后来的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和发展期之后,日本的设计已经可以唱响设计界了。日本的设计采用双轨制,对于传统的服装,建筑等还采用传统的方式,但现代的工业产品则颇具现代意味,形成了小、巧、轻、薄的独特风格。其实日本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各种大型的展览,设计院校的成立和设计奖项的设立都是这方面的表现。
‘肆’ 日本现代主义设计
日本最初的设计师深受西方设计概念影响的,这与一些西方着名的设计师到日本交流的活动密切相关。如英国的德莱赛和奥地利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瓦格纳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工业设计并不发达,很多工业产品直接模仿欧美的样本,价廉质次。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原因,日本与德国的交流使得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流入日本,对其后来的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和发展期之后,日本的设计已经可以唱响设计界了。日本的设计采用双轨制,对于传统的服装,建筑等还采用传统的方式,但现代的工业产品则颇具现代意味,形成了小、巧、轻、薄的独特风格。其实日本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各种大型的展览,设计院校的成立和设计奖项的设立都是这方面的表现。
‘伍’ 日本的现代设计的发展概况和特点、名家
1、概况: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针对日本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同的两种设计体制也是双轨并行的。
2、特点:在创造空间时,对表层选材的处理十分重视,往往强调素材的肌理,暗示功能性来突破框框。大胆地原封不动地表露水泥表面、木材质地,以及铝合金、钢铁等金属板格、金属复合板材、人造石、马赛克等饰面。
着意显示素材的肌理效果或本来面目,加以精密的打磨,使这些现代技术加工的表层材料质感完全像是用相机拍摄的效果一样,或像透过滤色镜观看材质一样的诉诸视觉的材料运用。
3、名家:,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崎新、安藤忠雄等。
(5)战后日本设计奖项或展览有哪些扩展阅读:
名家代表作:
1、丹下健三
东京奥运会主会场、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东京罗马天主教圣玛丽大教堂等。
丹下健三,日本着名建筑师,曾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东京奥运会主会场就是他的杰作。1961年他创建了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
2、黑川纪章
大阪国家人种学博物馆,福冈现代艺术博物馆,郑东新区CBD等。
第二代日本建筑师,曾多次获奖并获得多项国际荣誉。他曾与和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
‘陆’ 日本工业设计为何能在战后崛起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二战以后,日本迅速崛起,工业设计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90年代日本进入了十年经济衰退后,工业设计对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还需努力提高我国的工业设计水平.日本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包括:第一,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作用促进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第二,行业协会应发挥好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作用,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第三,应大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中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质量和水平.
(世经评论·北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战略和有效手段,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事实证明,在国际市场上,国家间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竞争转向工业设计上的竞争.深入地研究日本工业设计从无到有的发展及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提高我国工业设计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世界贸易强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工业设计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
所谓工业设计,从广义上说,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它包含了"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主要是指对于那些与人的衣、食、住、行、用相关的产品,就其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各种因素,从社会、经济、技术的角度进行的综合设计.
二战以后,日本迅速崛起,很快赶上和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贸易强国.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内,日本取得如此显着的进步,除了其他因素外,工业设计在其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90年代日本进入了十年经济衰退后,工业设计对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工业设计并不发达,贸易中以代加工为主,设计方面则直接模仿欧美的样本.这时日本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和贸易规则."价廉质次"是日本在对外贸易中给人的最直接印象.
(一)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的萌芽阶段
从1945-1952年是日本工业的恢复时期,也是日本工业设计的萌芽阶段.战后,由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工业中的大部分设备已不能使用,其余设备也陈旧不堪,生产总值只有战前的30%.这期间日本的工业设计和对外贸易尚处于启蒙阶段,优秀的产品不多.许多产品是由工程师而不是专业的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功能方面的需求考虑得较多,而外形、颜色、材质等方面考虑欠缺."日本造"在世界贸易中基本没有立足之地.
这时,日本政府深深意识到要发展经济,必须要重视工业设计.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及全民的工业设计意识,另一方面要向杰出的设计师学习,从优秀的设计国度汲取设计思想.1951年,日本将工业设计正式引进高等教育,成立了千叶大学工业设计系,并且在日本艺术大学开设了工业设计课程,从而提高了设计的层次与实用性;在1952年.日本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JIDA),研究方向从一开始就紧跟形势与潮流,将日本设计界和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
此外在1951年,日本政府邀请了美国最着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雷蒙德·罗维访问日本.作为第一位访日的设计大师,雷蒙德·罗维不仅给日本带来了工业设计课程,还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工业设计理论、技术和设计状况介绍给了日本,并亲自动手为日本公司设计了着名的"和平"牌香烟的包装.罗维的访日极大地带动了日本设计业的发展,推进了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的进程.
(二)日本工业设计的起步阶段
1953-1960年这一时期,是日本工业设计的起步阶段,工业设计的发展带动了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发展.从50年代中叶起,由日本政府和商业财团提供经济资助,每年派送学生赴美国和西欧学习工业设计,搜集欧美的设计经验,并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回.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设计注重生产线设计的批量化和规范化,使得电视机、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器等工业产品产量激增.到1960年,日本的电视机产量已经达到257万台,居世界第二;摩托车149万台,居世界第一.此时的"日本造"虽具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通过低廉的价格迅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对外贸易额有了巨大的增长,日本成为贸易大国.
50年代末,世界设计会议的召开成为日本工业设计全面发展的契机,日本的工业设计进入到一个全盛时期.1957年,日本通产省建立了"良好设计选择系统"以及优秀产品的证书"G级"标记等,用以保护好的设计和防止发明被仿冒及专利的被侵犯;随后日本通产省又发表了"时代的变化对设计政策的影响"一文,表明了政府在这个非常时期对设计的重视;成立了日本GK(日本设计佳作奖)工业设计组织;加入了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日本的很多大公司积极配合政府的行动,纷纷成立自己的设计部门、产品开发部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品的工业设计,由原来的模仿为主转变为独立创造、具有特色为主.不仅将日本的民族文化运用到工业设计中,融入到高科技产品之中,而且很重视欧美等工业设计大国常常忽视的地方,无微不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形成了日本现代设计、现代制造、现代贸易的一大特色,成功地改善了日本产品的贸易形象.日本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日本成为贸易强国.
(三)日本工业设计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世界两次石油危机后,由日本工业设计师推出节约能源和资源设计及产品的实用性和理性设计对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972年世界设计师大会在日本召开,标志着日本设计的地位得到了国际的承认.这一时期日本逐渐转成为以重化工业及节能型高附加值的加工组装、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日本制造"誉满全球,许多工业产品占领着相当大的国际市场份额,由一个贸易小国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可见,在日本经济发展的链条上,工业设计与出口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关键.根据国际有关权威机构的研究,在1973-1985年期间,日本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2%.相比较而言,这一时期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同一指标,除德国外,都明显低于日本.其中,德国为67%;意大利和法国同为24%;美国为19%;而英国则仅为9%.而处处可见的工业设计正是促进日本产品国际化和出口激增的主力军.
(四)日本工业设计进入世界一流发展水平
从90年代起日本的工业设计进入世界的一流发展水平.1989年世界设计会议和设计博览会在日本召开,进一步开阔了日本设计师的视野.1993年日本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再度发表了《时代变化对设计政策的影响》一文,要求设计师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设计理念和方向,为推动日本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日本设计师及时调整了设计观念,把国际上通行的设计理念如无障碍设计、绿色设计和通用设计概念运用到工业设计中去,这对日本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逐渐走出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日本工业设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工业设计之所以能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原因是政府进行了干预.日本政府直接支持企业派遣设计人员赴欧美学习,邀请国外设计专家到日本讲学,帮助企业培养设计人才.为了加强对工业设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政府还制定了"出口商品法规"及"优秀产品评选制度"等一系列相关设计法律法规,确立设计就是"创新"的概念,引导企业设计与时俱进,使工业设计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日本的经验可以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要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还需努力提高我国的工业设计水平.
第一,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作用促进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鼓励和引导工业设计发展的机制和战略,推动我国工业设计水平的提高;积极参与各种国际间交流活动并参加相关的国际组织,加强国际间交流,引进国外设计人才和设计理念,在国内推广设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从而推动工业设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从财政上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开发工业设计,推动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行业协会应发挥好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作用,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国际展览会和研讨会等,积极探讨中国工业设计与时俱进的战略,为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出谋划策;行业协会还应成为我国行业设计力量的整合平台、宣传平台和设计活动平台.
第三,应大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中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大学开设了工业设计课程,工业设计尚属于较"冷"的专业.同时因为师资不足,一些正统的工业设计理论和方法并没有完全地进入到我国的设计教育界,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鉴此,应当建立设计研发中心培养高水平的设计人才,提高我国工业设计层次和实用性;通过聘请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等途径,提高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水平.
‘柒’ 战后日本画界的三大派系是什么
二战后的日本画界分为三大派系,以福田平八郎,山口蓬春为代表的日展;以奥村土牛,小仓游龟为代表的院展;以福田丰四郎,山本丘人为代表的创画展。
他们分别以新古典主义,传统装饰主义,现代主义为特征,其中日展的东山魁夷,院展的平山郁夫,创画展的加山又造深受人们喜欢,被称为“三山”。东山魁夷常在细微的自然景物上寄语深刻的人生哲理,画面和谐宁静。平山郁夫开创了佛教和丝绸之路的题材,画面宏伟。加山又造的山水画气魄庞大,人体则形象美艳。
院展的平山郁夫,日本着名画家,原日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以《佛教传来》在日本美术界崭露头角,其后相继以《入涅盘幻想》、药师寺三藏院闭环《大唐西域壁画》等佛教题材的画作,成为日本最顶尖的画家之一。
‘捌’ 建筑设计奖项有哪些
1.普利兹克建筑奖
普利兹克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是1979年由杰伊·普利兹克和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颁布的奖项。
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2018年3月7日,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获得第40届普利兹克建筑奖。
2.“金块奖”
“金块奖” 建筑界的奥斯卡由PCBC(太平洋建筑协会)组织发起的“金块奖”,作为地产界每年一度的顶级盛事。这是目前在全世界建筑艺术大奖中规模最大的奖项,被赞誉为全球建筑界的“奥斯卡”,与“奥斯卡”一样,金块奖并非商业奖项。
每年一度的“金块奖”授予在全球住宅、商业以及工业项目中建筑设计、土地规划等方面有杰出创造成就的发展商与设计者。
3.国际建筑奖
国际建筑奖是由比利时全国住宅学会于1957年创设。旨在奖励在住宅设计领域取得卓越贡献者。获奖候选人必须是职业建筑师,而且必须是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国民,获奖建筑也必须在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国家内,对促进欧洲国家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阿卡汉建筑奖
阿卡汗建筑奖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奖项之一,由阿卡汗四世于1977年创立,每3年评选一次。近年来,阿卡汗建筑奖的评选视野从伊斯兰世界扩展到全球,关注于转变与提升建成环境质量的所有建筑作品。
5.亚洲建协建筑奖
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ARCASIA awards for Architecture),是亚洲地区建筑界最高建筑设计大奖。
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的设立旨在鼓励和嘉许亚洲的优秀建筑,并以此鼓励亚洲精神的传承,推动建筑环境的提升,增进建筑和建筑师在亚洲各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拓展:伊东丰雄普利兹克建筑奖
‘玖’ 日本G-Mark设计奖的介绍
日本G-Mark设计奖(Good Design Award)由日本国际贸易与工业部(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stry)于1957年设立,现在的管理机构为日本工业设计促进组织(Japan Instrial Design Promotion Organization, JIDPO)。它也是亚洲地区最具权威性及影响力的设计奖项,素有“东方设计奥斯卡奖”之称。每年约有1000多家企业的3000件产品参评G-Mark奖。获奖作品被授予G-Mark标志,这是其高品质和易用的象征。调查表明,65%的日本民众认可这一标志。G-Mark奖是目前世界上最着名的设计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