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说日本是什么时间
㈠ 施琅提议进攻日本,为什么康熙没有行动
1683年,施琅率领水师从铜山出发,开始收复台湾。此时的台湾尚处于郑家的掌控之中,但此时郑成功早已作古,清军此时收复台湾再适合不过。这场战役毫无悬念,施琅没用多长时间就收复了台湾。从此中国的版图,再一次变的完整。但是不久之后,康熙接到了一封奏章,奏章的内容是施琅在收复台湾之后,看上了日本。从明代开始,倭寇就一直盛行,侵扰我东南沿海。所以,施琅提出,趁着军队现在士气高涨,干脆一鼓作气,打下日本,免去后顾之忧。
施琅在信中对康熙表示:倭贼盘踞海外为祸,自前明起已有百余年,今锐气正盛,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国之兵伐之,永绝倭患,安定东南。说穿了就是要顺势讨伐日本,其实这件事之前朝代就干过一次,之前元朝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就两次出兵征伐日本,但是都大败而回。
前后损兵折将竟然高达二十万人,但是这个时候的清朝刚刚完成横跨海峡的作战,士气正盛,而且当时日本由于闭关锁国,军备落后,和中国的实力差距很大,考虑到倭寇在沿海的肆虐,不仅有理由而且有必要征伐日本,至少让它彻底的臣服,所以康熙也是召集了内阁大臣商议此事。
但是康熙是明智的,忽必烈那么强大尚且无法占领日本本土,何况满清脆弱的水军,一个小小的台湾尚且打了二、三十年,何况十倍的日本?如果打下去,康熙就成了隋炀帝,万劫不复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施琅打算效法孙策,从袁术处借兵,进而平定江东。施琅的意图是借着康熙的兵,自己善于海战,以台湾为跳板,继尔占领琉球、日本、北海道、库叶岛、吕宋岛、印尼、马来西亚等,自己当岛国皇帝。施琅和魏延一样,天生反骨,自己常年带兵,善于海战,他借着康熙的兵拿下日本等岛国后,康熙的陆军耐何不了他,他可借机称帝当天皇,与康熙分庭抗礼。
㈡ 康熙大帝统治我们的时候还是裕仁天皇统治我们的时候,到底哪个盛世时间长
* 日本裕仁天皇在位的时间(西历)是1926-1989
=63年
*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间1662年-1722年
=61年
#根据历史时间推算
所以,裕仁天皇的盛世时间比康熙皇多两年。
㈢ 收复台湾后,施琅马上提出进攻日本,康熙为何拒绝
清军自入关以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成为中原王朝统治者,然而在康熙皇帝登基以后,天下也并不太平,在南方还有吴三桂、尚可喜等叛乱势力。而在北方还有准噶尔蒙古,而在南方还有分裂割据郑氏集团占据着台湾。因此到了后来,随着1861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皇帝就开始着手进攻台湾,尤其是在1683年,水师提督施琅率领大军收复台湾以后并没有闲着,既然提出了另外一个建议那就是进攻日本,为何尚处于国力强盛时期大清王朝拒绝了这份建议?
北方和西方存在严重的威胁
虽然在康熙皇帝心中是极其看不起日本,当然从《起居注》我们也可以详细了解到。但问题就在于当时对于清王朝而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准噶尔蒙古已经吞并了喀尔喀蒙古,其势力范围已经直接到达今天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也就是说清王朝虽然统治了中原,但是北京城却始终是处于准噶尔威胁之下。而在北方沙俄先遣队已经侵入到了黑龙江上游,所以从帝国整体形势来看依然是极其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放弃攻打日本乃是明智之举。
㈣ 康熙干隆时期日本是什么状态
日本同中国的状态差不多,康熙干隆时代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末期,仿效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闭关锁国政策,表面繁荣其实危机四伏。而康熙时期战争较多,平定吴三桂,葛尔丹和回部的叛乱,收复台湾以及向北打击沙俄。康熙后期起对外国采取四夷宾服的政策,而不是向外扩张,虽然清朝已落后西方,但是在东亚还是强国,对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是宗主国,也就是日本对中国称属国,十年一贡。
㈤ 康熙对日本人是如何评论的
我在《康熙朝起居注》中找到了答案。
在康熙三十年以后的记录中,康熙多次评论日本人。他并不叫他们为日本国,而只叫“倭子国”他说:“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
康熙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日本人无赖加海盗的本质,即敬酒不吃吃罚酒。
有臣子问他为什么叫倭子国?他回答说就是矮子国,“其国人不知何故天生矮小……”他还进一步解释说——“倭”字从人从委,委亦声。“委”意为“身材软缩”、人”与“委”联合起来表示“身材矮小的人”。“寇”字从完从攴。“完”指“家园完整”,“攴”指“敲打”。“完”与“攴”联合起来表示“家园破碎”。他还说,“倭寇”一辞的由来,是从‘高句丽广开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记载“日寇○○(某地名)”而来,在此“寇”当动词,即“日本侵略(某地名)”之意,而之后“倭寇”二字作为名词独立,用以称呼来自倭子国的海盗。
从这些言谈中可以看出,康熙看透了日本人“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的本质,因而,从不给好颜色。
也许正因为如此,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日本人,才对康熙帝极为敬重,尊其为“上国圣人”。他们甚至将康熙的《圣谕》翻译过去当宝书读。
㈥ 康熙皇帝时期日本是什么状态
康熙皇帝1661年到1722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一百五十多年的边界和平。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西藏、哈萨克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这些国事就够他忙的,他也不想征服日本。
日本是江户时代1603年到1867年,大多数时间锁国。
㈦ 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皇帝是怎么对日本进行贸易的
清代统一台湾后,康熙皇帝由郑氏那边掌握到对日贸易的益处,因此于1685年施行了《展海令》容许老百姓出航做生意。这一现行政策导致去长崎的唐船剧增三、四倍之上。下边趣历史我就为大伙儿产生详尽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瞧瞧吧!
每每小黄鱼汛、黄连鱼讯、墨斗鱼汛、鳓鱼讯、带鱼讯、海蜇皮汛等主汛期来临,沈家门也是旆旗展会宣传,号角声长响;入夜后还灯火万家,热闹出现异常,有“小上海”之称
更关键的、也是宁波舟山最好运的,是其也有无可比拟的强劲精神实质资源——被誉为“海天佛国”的浙江普陀山,位于宁波舟山本岛的荷花洋中。自唐朝开辟观音道场,已愈上千年之久,是世界各国较大的观世音菩萨敬奉地。当初鉴真和尚经此东度日本,造就了全球佛教史上的经典。
明清时期,海岛除少数店铺,“有宅皆寺,遇人皆僧”,佛事兴盛。至民国时期,也有众僧2600余名,依赖于佛家的道士职业(念伴)750人。
㈧ 施琅提出进攻日本的计划,为何被康熙一口否决了
康熙亲政后,把收复台湾提上了日程。其实之前郑成功死后,清朝屡次招抚,均被郑经拒绝。不过康熙早期我们知道确实太忙了,在除掉鳌拜之后,又要面临三藩之乱,还有西北的准噶尔叛乱。
在三藩之乱后,大清内部趋于稳定了,康熙启用施琅决定采用武力收复台湾。
这也是康熙不愿意对付日本的根本原因。此外,攻打日本的条件也不成熟,虽然台湾收复了,但是西北与东北隐患非常大,尤其沙俄不断南下侵略中国领土,还有与准噶尔合作的趋势。
所以北方对于康熙来讲更重要和关键。
另外,日本在康熙眼里,是化外之国,没有征服的意义。就算征服了,也不可能长期管理,远隔重洋根本不可能。
㈨ 康熙对日本的评价
在介绍康熙对日本的评价之前,还是要先了解一下康熙是怎样的一位帝王以及当时的相关情况,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康熙皇帝评价日本的大背景。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故称康熙帝。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他8岁继位,16岁时成功翦除了专权大臣鳌拜及其党羽,随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驱逐了入侵后盘踞雅克萨的沙俄军队,还平定了新疆、西藏反动贵族的叛乱。这些举措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疆域,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繁盛、统一的封建强国。康熙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清朝对日本有历时百余年的的经济贸易,中国商船定期驶往长崎为,开展自由贸易。后日本颁布正德新例,给驶抵长崎的每艘商船发放“信牌”(即长崎通商照票),规定该船再次抵达长崎时,若不携带信牌便不许进行交易。这样一来,原本自由贸易就发生了质变,转变成了受限制、受约束的贸易。为此,康熙多次研究贸易情况、处理贸易问题,还曾派莫尔森前去日本调查中日贸易情况。因此,康熙对日本情况很了解,还对日本有过多次评价。
在逐日记录康熙帝言行和政令的《康熙朝起居注》中,就记录了康熙对日本的评论。康熙称日本国为“倭子国”。他对日本国及其日本人曾有过如下的着名评论,他说:“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
有臣子问康熙帝,为什么叫日本为“倭子国”?康熙回答说,“倭子国”就是矮子国,但“其国人不知何故天生矮小”。康熙还进一步解释说,“倭”字从“人”从“委”,“委”意为“身材软缩”,“人”与“委”联合起来表示“身材矮小的人”。
从康熙的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出,康熙看透看穿了一些日本人“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的本质,因而,从不给其好颜色。
虽然康熙如此评价日本为卑贱的“倭子国”,但“倭子国”日本反而对康熙极为敬重,尊康熙为“上国圣人”,甚至将康熙的《圣谕》翻译过去当宝书读,因为清朝在康熙的手上成为东亚世界的强国,而日本是最崇拜强者的。
㈩ 康熙年间,欧洲和日本还有中国的邻国都是处于什么状态
当时中国还属于封建时期,而西欧国家正在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经济也得到了超一般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机器代替手工的工业时代.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