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可以用多少布条
Ⅰ 日本人头上戴白布条是不是跟秦朝学的,我记得秦朝是戴黑布条
日本人管这个布条叫“钵卷”,其实就是学中国的“抹额”
抹额,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创的避寒之物,古时武士多佩戴,中国人佩戴“抹额”,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古今注》记载:“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朝,皆戴抹额绯衫大口袴,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
从“抹额”出现开始,历朝历代都有佩戴“抹额”的记载,比如《资治通鉴》记载:“陕尉崔成甫着锦半臂,鈌胯绿衫以裼之,红袹首,居前船唱《得宝歌》。” 这其中的“袹首”便是抹额,到明朝时期,“抹额”达到最盛,男男女女都会佩戴。
Ⅱ 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在和服里用布条裹身体当内衣
祈求神灵保佑
Ⅲ 为什么很多日本女生名字都带子而男生都带太郎
国家下令让全国人一齐取姓,这事听起来好像是有点儿不可思议,可是在日本就确实有过这样的事。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作出“凡国民,均可起姓”的决定。可是竟然没有多少人响应,于是,政府不得不在明治八年(1875年)颂布了强制性的《苗字必称令》,规定了“凡国民,必须起姓”。确实是这样,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1875年之前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姓的。可以说,日本人有姓不过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
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贵族有姓有名,他们所谓的姓,与我们理解的姓并不一样。
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的,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氏”,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统治地的地名,有的来自神名,还有的来自技艺。例如,居住出云国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
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当时的姓约有30个,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姓。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大的氏又有了许多分支。这些分支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从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个大氏,分出之后,居住在近江国的藤原氏,便取“近江”与“藤原”的首字,称为“近藤”。住地伊势、远江、加贺的藤原氏就称为伊藤、远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从来没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时候,也想沾点“藤”字的光,于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条”等等姓氏就诞生了。
由此可知,这时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缘关系,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则表示新的分支,但这时氏、姓、苗字只有贵族才有。
到了七世纪中叶,大化革新时期,废除了世袭的称号,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义,氏与姓混合为一,有一部分成为流传到现在的姓。这时姓仍然是贵族的专利品,到 19世纪,姓也只限于武士、巨商和村里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向当局申请,经特别许可,才能有姓。能够“名字带刀”是一种极大荣誉,所谓“带刀”就是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无姓。
明治天皇时,政府感觉到没有姓,编造户籍,课税征役,非常不方便,这才号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并没有谁想用个什么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达“凡国民,必须取姓”的命令。这时候,人们才匆匆忙忙找起姓来,举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的热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桥边的就姓大桥,家门口长棵松树的就叫松下;门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于是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风、前部、上方、观音,这些中国人觉得怪怪的姓一下子涌了出来。
以地名为姓的有“上野”、“田中”、“河内”、“上原”、“市原”、“陆前”、“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职业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猪饭”、“服部”、“锻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当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处罚,“慌不择姓”,以鱼、蔬菜、寺院、职业作姓。铃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标志,也成了姓。有点文化的选择福寿、长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听的词作姓。松、鹤、龟等长寿象征也成了姓,百、千、万也成了姓。有的人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只好随便对付一个,“我孙子”、“猪手”、“犬养”、“鬼头”、“茄子川”全来了,也有的让官吏随便给想出一个。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户籍法,每户的姓这才固定下来,不得任意更改。因为日本人的姓来得突然,来得特殊,它的内涵也与众不同。世界各国的姓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而日本的姓却很少有这个意义,姓一个姓的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不是一个姓的倒可能是叔叔、爷爷。
日本人姓多数由两个汉字组成,少的有一个字的,最多的有九个汉字。如:北、池、岸,田中、铃木,宇都宫、西园寺,敕使河原,勘解由小路等。因此,为了分清哪些是姓,哪些是名,在正式署名场合,要在姓与名中间留出一个字的空来,如,井上清,要写成“井上清”,三阶堂进,要写成“三阶堂进”,八木下弘,要写成 “八木下弘”。
据说日本人的姓有十几万个,日本人口才一个亿多,平均一个姓只有几百人。最常见的有40多个,其中铃木、佐藤、田中、山本、渡边、高桥、小林、中村、伊藤、斋藤占总人口的10%,有1000多万。
日本姓这么多,但是天皇却没有姓。明仁天皇、裕仁天皇谁也叫不出他们的姓来。日本人认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无姓的。天皇无姓,皇子、皇孙、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是无姓的。一般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却仍然用娘家的姓。皇子文仁妻子川岛纪子,姓的川岛,就是娘家的姓。
日本人姓怪,名也怪,日本男子的名多以郎、夫、雄、男等字结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而且多有表示排行的标志,长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排在第 11位的就叫余一郎。也有的把“郎”去掉的,直接是太、一、次、二,用治表示二,用选、藏表示三,用助表示小儿子。长女称大子,次女称中子,三女称三子。小林光一一定是长子,寅次郎一定是次子。过去日本人的男子名多加上“兵卫”、“左卫门”、“右卫门”,这是由军职变化的名,也有的是为了显示尚武精神。
日本女子的名多以“子”、“江”、“代”、“枝”结尾,如,川岛芳子、大关行江、宇野千代、大原富枝,听起来优雅、柔和。现在青年女子中,约有90%的人用 “子”命名。按习惯,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中野良子嫁给川崎善弘后,改名川崎良子;松崎君代,结婚后就改姓名为栗本君代。现在,越来越多的女子反对夫妻同姓,还成立了“反对夫妻同姓会”,主张婚后仍用自己的姓。
把数字用在姓名中,是日本人姓名的又一特色。有姓一丹、二井、三木、四岛一味川的,有姓六角、七条、八马、九鬼、十石的,还有姓四十五、五十铃、百元、六百田、千家的,甚至有姓百代、万岁的。在名中用数字表示排行更是常见的,但也有表示出生时间的。如山本五十六,就是因出生时父亲是56岁。
日本是注重礼节的国家,过去,孩子出世要举行命名仪式,而且规定,在孩子出生后的第14天内举行,通常以第七天为多,日本人叫这天为“御七夜”,是命名的吉日,命名的当天晚上家中要摆上宴席庆祝一番。
日本小孩子可以在外人面前直接称呼父母的名,这在大多数国家是不允许的。
要说日本人姓名的怪,那可多着呢。日本人姓名的写法,通常是先姓后名,译成西文时,往往改为先名后姓,而且是按照日语原来的读法以罗马字拼写的。自1951年日本政府提出限制人名用生僻汉字以来,日本同姓同名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有人主张不用汉字取名,而改用“假名”。
日本人的姓氏不但是数量多,在其读音,汉字的写法上也相当的复杂,读音相同的姓氏,汉字有几种甚至是十几种写法,而相同的汉字也会出现好几种读音。例如:ささき就可以读做以下几个姓氏——佐佐木,佐前,佐崎,佐佐喜,佐佐贵,陵,雀等等。姓为ことぅ的日本人,用汉字来写会有以下几种写法:后藤,五藤,吴藤,梧藤,梧桐,江藤,牛头,五岛,后岛等等。
日本姓复杂得连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读,听到名字也弄不清楚汉字如何写。有调查表明,全日本一天交换的名片高达400万张,就是说每一秒钟就有231组人在交换名片。可在日本如果把对方的名字叫错是非常失礼的事,为了避免弄错,绝大多数的日本人都在用汉字写的名字旁边用假名注明日语的读音。
日本人还习惯称姓不称名。如果有人去找叫“佐藤”的人,多半会有好几个“佐藤”一起答应。有个笑话是说:如果在日本上下班的高峰朝拥挤的人群内丢一颗手雷,炸死10个人,其中就有9个叫佐藤。
Ⅳ 二战时日军的帽子后面都有三块布条,有什么用吗
这个问题很多人是搞不清楚的,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比如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的人都知道,那些大将军的头盔下面有个和日本军帽一样的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后面一个的带铁的布条,这是防颈部受伤,也可以说是用来防刀砍的,那个时候的人不是很喜欢斩人首级的嘛!所以当初很多人看见日本军队时都以为日本军帽下面的那三条布是防止中国大刀来砍头的,其实日本军帽下面的那三条布主要是用来防护颈部的,和中国的差不多,因为士兵在行军打仗时颈部总是暴露在外面,很容易受伤!用这个可以说的确很有效的!
Ⅳ 日本人头上绑布条是什么意思
源自古代交战,好不容易找到些铁(多半进口临国),做刀枪还不够用,头盔就别指望了.头上缠快烂布,脑袋给开了也能包扎一下,打输了没辙还可以投降用.其实主要还是投降用,因为总比脑袋开了好.可以说所谓"武士道"原本是投降的技术(战地逃生术)
又说那个布条叫做“钵卷”是武士表示效忠主人或者天皇的方式,上边可以写上表示效忠的字,如“必胜”“忠”等。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因为这说明武士道思想已融入日军心中,是留给亚洲人民的“邪恶”的警示牌。
Ⅵ 日本鬼子的军帽,为什么一定要加2块布难道不觉的“丑”
日本鬼子的军帽,为什么一定要加2块布?难道不觉得“丑”
军帽是一个士兵,最典型的礼仪象征,因而各国在军帽的设计上,往往都是怎么威武,就怎么搞,一定是把士兵最好的精气神展示出来。
但回顾历史上的各国军帽,有些军帽还真的不威武,怎么看,怎么丑。其中最典型的莫过抗战时期的日本军帽。
颜色外观就不说了,本身很简约的军帽,日本鬼子当局,硬是要在上面加2块,看似除了挡眼睛外,没有任何作用的布。
Ⅶ 为啥日军帽子都会垂两块布
唐代诗人杨巨源在《上刘侍中》一诗中写道:“军容雄朔漠,公望冠岩廊。”可见自古以来,国家对军威军容都十分看重,军队制式服装便是军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军装象征了国家的精神风貌,以实用美观为最佳标准,每一处设计都极富深意,其中当然也包括军帽。
军帽不仅是军队制式装备的一部分,更是军容礼仪的象征。所以一般来说,每个国家都会尽量将军帽设计得比较威风好看,最大程度地体现士兵的精气神。但是由于各国的审美标准不同,所以有一些军帽的款式,乍一看会让人感觉十分迷惑。
▲日本军帽垂布画像
那么这种军帽垂布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它最大的作用就是遮阳挡雨以及防蚊虫,至于其他的保护功能就微乎其微了。因为士兵的后颈是在烈日下最容易被灼伤的位置,所以加上两片布会有很好的防晒效果,减少士兵的非战斗损伤。
结语
日军在二战期间军帽上的这两片布,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原因是,戴着这种军帽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日本军人,大多是二战时期的侵华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它真的太丑了。
Ⅷ 日本人头上绑白布条的习惯是否来源于古代中国
我们古代的那个叫"帻",色素,先秦是常用黑色,好象也有白色。古代大将出征有的大将以此表示战死之心,有的是绑在头盔上,有的战将直接绑在头上。后来少了。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就专门有一支苍头军,就是扎布条在头上。
秦以后中国有的地区也习惯把布条扎在头上,不过不是白的,印象里,白布条扎在头上那是戴孝。。。
而日本,在日本的江户幕府时代,社会上武士盛行,民众普遍崇尚武士道精神,当时的日本武士的打扮就是头顶一个发髻,然后在额头缠一圈白布条,身着和服。
从那个时代起,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就成为日本的国民精神传统而流传至今;现在的人不可能再梳发髻了,于是只留下了在头上缠个白布条的习惯。
Ⅸ 日本军人脑袋后的两片布是什么东西虽然样子丑陋,但却有大用处
相信许多熟悉抗战历史或者是看多了抗日题材影视剧的小伙伴,对日本士兵的形象肯定有很深的印象,和我军精炼的服装不同,日本军人形象往往会显得十分猥琐,除了龙套演员的演绎效果,这日本人的军服也为猥琐气质增添了不少色彩,而日本军服中最难看的无疑就是军帽后面的那两片布了。
战争时,屁帘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日军在南方作战,屁帘一定程度上让日军避免了暴晒、雨淋和蚊虫叮咬的困扰,而到了北方,屁帘也能有一定的保暖作用,有效的避免了汗水和钢盔的接触,防止骤冷骤热,发生冻疮的病症,虽然屁帘在战场上不能防弹,但却有效的避免碎石和尘土的困扰,对士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除此之外,屁帘还可对剧烈的震动起到一定程度的缓冲作用,减少耳朵的受损几率,当然,日军的屁帘样子实在是太过丑陋,不过日本人压根不在乎,因为它的实用性一直装备到部队,直到二战彻底结束。
Ⅹ 日本人头上绑着的布条是什么
那个布条叫做“钵卷”是武士表示效忠主人或者天皇的方式,上边可以写上表示效忠的字,如“必胜”“忠”等。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