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战舰钢材质量怎么样
Ⅰ 我想请问二战时期日本的大和号战舰的钢铁质量怎么样
日本在战败后美军有从吴海军工厂拿到大和三号舰装甲样本并带到本土进行强度测试,结果是大和号的装甲相同厚度情况下强度略低于美军的CLASSA钢。这种VH钢是日本最好的钢板比一般用的船用装甲硬化钢强度高处很多,日军只有少数船用上来这种装甲钢。而英德练钢的强度从资料来看基本比美国高出百分之25%左右,毕竟欧洲战场是以装甲力量为核心,长期的坦克消耗战里,工厂的炼钢技术也随之不断提升。所以就结果上来看俾斯麦的装甲钢质量比大和高很多,大致上来说高出50%左右。
当然船舶的防护程度也不是单看装甲质量,就厚度和防弹外形以及设计来说大和防御还是战舰史上第一,俾斯麦的防护程度在大和面前也就大巫见小巫了,从水平防御能力来说在那时候30000米外没有任何战舰的主炮能够击穿大和的主装甲带,即使是大和自己的世界最大460口径炮。
手打不易,确认请采纳谢谢
Ⅱ 二战坦克和战列舰的装甲钢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平
不如现在的民用钢,不说了怕被战列舰吹骂。
Ⅲ 二战中意大利和日本的坦克为什么都那么差,谁更差
最根本最主要的是作战理念的不同.
坦克一战才出现,二战时才形成装甲群,要运用这种新兵器代替旧兵器,必然要打破传统,发展成熟的坦克装甲实战理论,才能装备部队.说到这个理论研究,不是讲讲那么简单.这短短二十多年,又岂止意日没转换过来?还有波兰等.
1。
你说“日本资源匮乏的小国,有钢都去造军舰了,没好的造坦克”,我认为这种说法不适合。
日军陆军装备比起欧洲是比较差的,就破击炮和重机枪装备的数量是远远不及欧洲军队。可他还比较自信,准确的说是自大。侵略中国前,日军就与苏联打了一仗。开战前,日军是非常自信的,还请了世界着名媒体记者去观战,可打起来,败的很惨。指挥苏军的名将朱可夫就指出,日军机械化与步兵协同作战水平太低,差不多是靠人海战术,很难想象日军的自信从何而来。简单的说是日军根本就没有从以前的作战理念转换过来,还以为是同俄国沙皇军队1904年的那场战争,这时的苏联军队已经是机械化部队。
要是日本意识到了坦克装甲部队的突袭,大纵深作战以及高速机动能力,他能不大量装备吗?日军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侵略中国。如果他优先发展陆军装甲部队,形成战斗力,在中国驰骋,大规模机动,以中国的纯步兵能抵挡的了吗?如果真要是这样,三个月灭亡中国,很有可能。因为以坦克的机动能力,与火力强度,中国政府根本就没有时间调集步兵去应付。你们也知道,勇敢波兰步兵与骑兵,在德国坦克面前只坚持了25天,欧洲强国法国也就坚持了44天。
上面说了,日本的部标是明确的,要征服中国。装甲军在中国战场的重要性是巨大的,可他没有去发展,他能造技术要求更高的军舰,航母,却不愿大力投资去发展装甲部队,是他不想快速征服中国吗?根本就是他没有装甲部队相对于步兵的强大力量。说白了他就是作战理念没有进化过来。
所以,是日军落后的作战理念使日本坦克性能低下,是他放弃了在当时算先进的机械化作战,以至坦克发展严重滞后。
另外,根据我以前微薄的了解提、一下,日军进攻中国某城市(记不起来了)时,调来动了十几辆坦克来支援步兵,路上报废了几辆,在战场上因故障有损失了几辆,结果能用上的就剩下大概5辆。
2。意大利的作战理念的落后,我本人更清楚些,典型的传统保守。
我看过《隆美尔传》,隆美尔在非洲战场,对意大利军队没有半点希望,相反,还是个累赘。隆美尔说过,意大利军人素质差,装备落后,根本就没有装甲战的想法,造了少辆的坦克也是轻型坦克,性能低下,不能适应非洲的环境。
3。到底是日本与意大利的坦克谁更差?
我想应该是日本的,日本用坦克基本上是掩护步兵进攻,给步兵挡子弹,去进攻城门,论机动性与火力,根本没有威胁性。而意大利的坦克,虽然比起欧洲他国的坦克较差,但比起日本的坦克他的机动性要好,故障也少多了,起码还能对纯步兵形成相当的威胁。
Ⅳ 二战后英军测试日本的那块vh最好的编号
传统说法,二战日本海军装甲钢质量不高。但近些年解密公开的美英档案,完全推翻了这些传言。尤其是英国海军的测试表明:日本专门为大和型战列舰开发的表面硬化装甲VH(试验用样本厚度15英寸),性能超过英国海军最佳表面硬化装甲,也超过德国装甲(来自提尔匹茨);日本的均质重型装甲MNC,性能同样超过英国装甲。根据英国的评估,日本重装甲优于英德。但日本的轻型装甲CNC性能较为低劣。而美国测评的4块VH装甲,一块(7英寸)优于美国最佳样本;一块(12.8英寸)与美国平均水准相当;一块(15英寸)劣于美国平均水准;最后一块,美国没有类似样本可以比较(也就是最厚的660毫米装甲)。
舾装中的大和号战列舰,该舰采用日本自行研制的VH表面硬化装甲
日本是如何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制造出一流的海军装甲钢呢?不妨回顾一下其早期历程。
19世纪晚期,日本建立近代化海军之初,装甲板大都是从海外进口的。这一时期,世界海军特种钢材技术正突飞猛进。1886年,法国开发出Ni钢板(Ni含量3.25%)。随后又出现了改进型的Ni-Cr钢板,防弹能力相当于炼铁装甲板的两倍。接着,采用革命性表面渗碳技术的KC装甲(德国克虏伯)登场,解决了硬度和韧性兼容的课题,抗弹性能相当于炼铁装甲的三倍;Ni装甲的1.8倍;Ni-Cr装甲的1.5倍。
大和号战列舰所使用的装甲板
19世纪晚期,日本在进口外国装甲板的同时,也进行过一些国产装甲的制造试验。但因为缺乏基础设备,大体都没有投入实用。20世纪初,日本海军为日俄战争做准备。考虑到战时难以及时获得海外进口钢板,日本迫切需要国产装甲钢板。为此,在进口国外钢板之际,日本人展开了广泛的技术情报搜集。1901年,日本吴造兵厂利用1000吨水压机,制造了2块6英寸KC装甲板。用15公分口径火炮试射的结果是:一块破碎;另一块被打中了三弹,均未击穿,钢板也没有龟裂。
这次试验结果大大激发了日本人制造国产装甲板的热情。于是又向海外派出很多技术人员,利用购买外国军舰的机会,在外国工厂实习钢板加热作业技术。到日俄战争时,日本人已经开始利用国产KC装甲来维修破损军舰。于是,日本人又兴致勃勃的着手制造更厚重的装甲板。1906-1907年之间,日本人增设了压延机,试验制造7-9英寸装甲钢板,却遭受了多次失败。他们终于意识到,那怕是增加1英寸都不是那么容易的。1907年,日本终于制造出合格的7英寸装甲。但9英寸装甲板性能仍不过关。
金刚级战列舰榛名号,金刚号是由英国建造,而榛名号则是由国内造船厂建造,日本借此积累大量经验
1908年以来,日本引进了3000-6000吨水压机,终于制造出优秀的9英寸装甲钢板。在试验过程中,日本人又开出了新的热处理手法,获得了制造12英寸厚重装甲的技术。不过其性能并不怎么优良。1911年,日本最后从海外进口的大型战舰“金刚”在英国开工。在订购“金刚”的同时,日本也引进了KC装甲的英国改进型——VC装甲(维克斯渗碳装甲)。VC装甲后来成为日本海军战列舰的主流重装甲型号,直到30年代为大和型开发出新式的VH装甲为止。
Ⅳ 二战中最强大的战列舰是哪个 不要排水量
战列舰就是炮战用的,所以炮战和火力支援能力才是硬指标,像什么防空反潜之类的都是软指标,交给驱逐舰也可以。
评价一艘战列舰,首先要看两层硬指标;
第一层:四项炮战指标。即水平防护、垂直防护、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两艘船二二分,那么以垂直数据优先于水平数据,因为正常的海战炮弹都是由上至下落下来的。
第二层:设计结构。包括防护布局、火力布局和船体结构。30年代以后的战列舰,防护性不仅要看装甲厚度,还要看其装甲和其他防护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还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布局;船体也很重要,有一个科学的外形不仅影响齐射稳定性、转弯半径、适航性、抗沉性等与炮战息息相关的方面,对防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两层为硬指标,其他的参数,比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都只能算软指标,火控在现代可能算硬指标,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控的决定性作用不强,只能算软指标。
只有在硬指标分不出胜负的时候才要看软指标。战列舰就是为了炮战而生的,任何把战列舰多功能化的决定都是愚蠢的,现实中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①二战初期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舰艇袭击英军零散部队和运输队”的思想,最后弄巧成拙;②一战之前英国设计的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初期贝蒂被希佩尔打得晕头转向就足以证明这是个愚蠢的设计,后来号称英国最大的战列舰的胡德号更是成为了后人的笑柄。好在战巡只有英国和德国造了很多,其他国家都及时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讯》曾评论过《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以上标准评价的。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数字,但现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数字来显示自己的恐怖。
13艘战列舰分别是:
NO.1大和
NO.2爱荷华
NO.3维托里奥·维内托
NO.4黎塞留
NO.5南达科他
NO.6俾斯麦
NO.7前卫
NO.8科罗拉多
NO.9纳尔逊
NO.10长门
NO.11北卡罗莱娜
NO.12乔治五世
NO.13胡德
下面进行说明,要涉及到的几个名词先解释下
新式战列舰:30年代后设计的战列舰
旧式战列舰:20年代或更早的战列舰
高等战列舰:即上述13舰,包括4艘旧式战列舰
次等战列舰: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界,性能强于胡德为高等,性能低于巴伐利亚为次等。次等大多为旧式战列舰,当然也有像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这样设计有严重问题的新式战列舰。
下面的资料是本人根据掌握数据对13艘战舰进行的简单评价,可能楼主不需要,但还是备注一下
1.大和
四项炮战指标,两项防护独占天下第一、94式主炮的威力也能与Mk7并列天下第一。防护上,水平和垂直都是天下第一,各部位装甲比BIG SEVEN还厚。
结构上,大和是实际造出来的战列舰中结构布局最合理的,没有之一。宽大的舰体和厚重的侧线为9门94式主炮提供了一个十分稳定的射击平台,同时也赋予了对得起其吨位的防护性,紧凑岛式建筑使其本来就变态的防护性更上一层。大和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象鼻船体的战列舰,使其在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情况下速度仍能达到27.5节,过了新式战列舰的最低及格线,也超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
大和最大的缺点,是41年刚完工时左右两个战斗角度有限三联装152副炮炮塔浪费了很多排水量,这样的设计是受20年代以前的英德影响,只考虑增加火力,没考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过大和受美国影响在45年完成了改造,去掉了这两座炮塔,将原有的6座双联装127炮塔增加到12座,既节省了排水量,又使防空火力增加一倍,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空间,火力布局和美国战列舰一样合理,二战后期德国也曾计划把沙恩霍斯特改成此种美式布局方式,可惜该计划并未来得及实施。
2.爱荷华
能够取下第二名最大的原因是她那天下第一的Mk7主炮,水平和垂直穿深都和94式同等水平,在软指标方面还要优于94式,绝对无愧于天下第一。
在火力布局方面,【少座多连装】无论在作战效率方面还是在经济效率方面都比【多座少连装】合理,而且这样布局有利于减少舰长,增加舰宽,对转弯半径,设计稳定以及防护都有间接影响。美国人最先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美国的老式战舰一般都是四座三联装,而其他强国都是五或六座双连装。因此,前二后一的三联装主炮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加斯科因级建成并经受实战检验的话,那么她的独特主炮布局可能要强于三座三联装。30年后,大多数新式战列舰基本都是使用三座以下的三或四联装。其他方面,美国人的副炮、防空火力和空间布局一直都是无与伦比的。
下面说下缺点,一是防护与排水量的比例有些失衡,现实中排水量5万的战舰有三型:爱荷华、俾斯麦、前卫,由于美国人在空间利用方面比德国人有经验,所以爱荷华的大多数部位装甲都比俾斯麦厚,但其整体防护性却比俾斯麦强不了多少,主要是结构不够合理造成的。爱荷华出于对巴拿马运河的考虑,舰体太过细长,不仅影响水平防护,也影响适航性和转弯半径,而且岛式建筑前后不够紧凑,也防护有重大影响。另外有些军事小白说细长的舰体是爱荷华速度快的原因,我想提醒这些人,我不敢说一点影响没有,但是其影响绝对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大,而且牺牲防护换来速度这个思想在一战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一向重视合理性的美国人不可能采用这种思路。
不过,说爱荷华结构不够合理只是代表她相对于少数布局合理的战列舰略逊一筹,但绝对不是差。其防护能力虽然对不起排水量但还是很优秀的,垂直防护基本能达到第三,水平防护也能进入世界前五。还有就是与大和一样的象鼻船体,在加上强大的动力系统,造就了爱荷华的天下第一速度,首舰爱荷华最高31节,二号舰新泽西甚至曾跑出过33节的高速。另外,爱荷华的软指标也是天下第一。
3 & 4.维托里奥·维内托and黎塞留
两个一起说,火力方面,二者的15寸炮都采用了大药室和强装药技术,威力超强,维内托的M1934采用了50倍径,水平穿深世界第4,垂直穿深世界第3,威力非常接近天下第一的Mk7;黎塞留的M1935为45倍径,威力比M1934稍弱,但也很强,而且更加稳定,水平世界第5,垂直世界第4。
防护方面,维内托垂直防护强一些,黎塞留水平强一些。虽然上面说过垂直优先于水平,但这里还是黎塞留占优,因为维内托的垂直防护在13舰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哦,而黎塞留的水平防护能位居前列,不过黎塞留的垂直防护确实有点危险,虽然不差,但在新式战列舰中显得太平庸。
布局方面,二者的布局都很合理,都只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缺点,维内托是岛式建筑不够紧凑,和爱荷华一样,对防护有重大影响,在欧洲新式战舰中,维内托水平防护不如黎塞留,垂直防护不如俾斯麦,岛式建筑对此有很大的影响。黎塞留虽然也只有一个突出问题,但却比维内托严重得多,就是主炮全部前置,这个思想是因为在某些着名海战中的T字型穿插战术影响造成的,其思路是正面对敌,既能减少迎弹面,又能火力全开,但是实际作战中,战舰会为了提高命中率而将船速减到最小,但绝对不会静止不动,而且大型海战中出了战列舰外,还有大量的小型灵活的舰只穿插其中,副炮无法以绝对优势火力压制这些目标,因此180度的主炮射界空白还是被认定为不合理的。法国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在原计划的黎塞留4号舰加斯科因就把一座炮塔移到后方。另外黎塞留的速度仅次于爱荷华,首舰黎塞留30节,二号舰让·巴尔32节。
总体来说,都是好船,维内托由于拥有媲美爱荷华的火力,所以排在黎塞留之前。
5.南达科他
最好的条约型战列舰,在规定的排水量内最合理地分配了火力防护和机动。Mk6主炮采用了超重的16寸口径AP,水平穿深世界第3,垂直穿深世界第5。水平防护大概和爱荷华一个水平,垂直防护稍弱但也基本能匹敌欧洲战列舰。
该舰最大优点是结构,南达科他是在北卡罗莱娜的基础上改变设计而成,舰体变得较短宽,岛式建筑也更加紧凑,虽然速度下降到了27.5节,但防护能力大幅度提升。论结构布局的话,可以说是仅次于大和的天下第二。
6 & 7.俾斯麦 and 前卫
这两个一起说。首先二者有共同的几个特点,防护超强、火力较弱、有很强的适航性,而且排水量也较相似。俾斯麦有极强的垂直防护能力,各部位平均装甲厚度与BIG SEVEN有得一拼。前卫的装甲厚度也很强,而且布局更加合理,整体防护能力甚至强过爱荷华。
火力是软肋,二者的火力在13舰中分别是倒数第4和第1,俾斯麦的SKC34主炮设计思路老套,既没有采取大药室和强装药,也没有使用重弹,而且德国人自工业革命以来炮口动能明显比美英法的同口径、同径倍火炮低一个档次,比如巴伐利亚的15寸炮口动能只和铁公爵的13.5寸一样,俾斯麦的SKC34还算进步很大了,至少比乔治五世的14寸要强,但还是远远比不过同口径的M1934和M1935,甚至连BIG SEVEN的老式16寸都比不上;前卫的火力比俾斯麦还差,当初皇家海军已经意识到战列舰不再是海战主力了,前卫被设计为以火力支援和沿岸炮击为主要任务的战列舰,因此根本没有为其新造主炮,8门主炮分别来自6艘不同的旧式战列舰,而且主炮布局也是老式的四座双联装形式,由于型号老旧,连乔治五世的14寸都不如。
结构方面,俾斯麦的船体不算优秀也算良好了,30年代后大船载小炮被定义为合理的思路,其他国家都寻求一个平衡点,而德国人走了末端的捷径,这就意味着在主炮数量和口径相似的情况下,德国的船比其他国家排水量更大,更具威慑力,而且上面说过,德国人的空间利用不如美国,因此干脆单纯地靠增加排水量获得防护,对于有着20年战列舰空白期的德国来说,这两个捷径都走得很聪明,俾斯麦无论是射击稳定性还是适航性在13舰中都是佼佼者。
不过也正因为有空白期,所以俾斯麦的设计结构也有很多的缺陷,第一,是在那个装甲盒盛行的年代还在使用穹甲设计,这就导致虽然俾斯麦拥有超强的全面防护,但是对重点部位的防护能力严重不足,了解历史的人应该清楚俾斯麦最后为什么直勾勾地冲进了英军包围圈;第二,俾斯麦的穹甲是将垂直防护和水平防护一体化了,要知道,火炮小角度抛射的动能要比大于大角度抛射强很多,因此这个防御一体化思路其实是个很片面的设计,完全不切合实际,结果导致俾斯麦垂直防护超强,水平防护却比不上大多数新式战列舰,而且这个思路还有一个弊端就是给原本就很弱的重点部位防护雪上加霜,装甲平均化倾向严重,该厚的地方却不够厚。另外就是为了赶上开战,一号舰的很多部位还是使用非硬化的匀质装甲。俾斯麦火力布局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副炮,105和150在侧舷交替布置,无论对空还是对海面的密集度都受影响。
至于前卫在设计结构上则要好得多,尤其是适航性比俾斯麦还要好,能赶上南达科他的水平,基本没大问题。
捎带一提,二者的速度都处于世界前列,俾斯麦最高30.1节,提尔皮茨30.8节,前卫31节。
总体来说俾斯麦以其强大的全面防护和良好而稳定的舰体拿下第6名,至于前卫由于防护和火力都稍弱于前者而屈居第7。
另外还有三点需要吐槽:
一、现实中有不少军迷因为前卫的主炮老旧而认为其进不了前十,但这是一种偏见,就像SA80步枪一样,仅仅因为一个缺点比较突出使得很多优点都被忽略了。前卫的诸多优点上面说过了,尤其是现代化的结构和天下第一的适航性,因此不能仅仅因为装了烂炮就把整体都否定了。
二、SKC34主炮的径倍,纸面数据是52倍,但其实德国人和其他国家统计径倍的标准不一样,这52倍是包含药室在内的,而其他国家计算径倍通常不算药室,所以SKC34主炮的实际径倍应该是47到48倍之间。
三、我曾经在优酷和某个不学无术的军事小白争论过,按照他的可笑逻辑,俾斯麦因为侧舷装甲比爱荷华厚所以防护性能比爱荷华好,舰体结构和其他部位的装甲都被忽略了。我估计他可能以为海战中炮弹就像坦克炮弹一样直直地打过去……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种弹道在20世纪海战中出现的几率不会多于1%。上面说的水平穿深就是10公里以内的小角度抛射,而垂直穿深是指10公里外的大角度抛射,无论哪一项,侧舷水线都不是主迎弹面,只能算整体防护的一部分。当然,侧舷中弹一般来说比较致命,所以有人特意把这里做的厚一点也不是什么错误,但是单单靠侧舷的厚度既不能决定一艘船的水平防护,也不能决定垂直防护。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还是有某些德棍认为俾斯麦侧舷厚所以防护比爱荷华好,那么我建议他去看看英国战列舰的侧舷多厚,他就可以跳江去了。
我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哈德派,如果是,那么请做个理智的德粉,不要做无脑德棍。如果不是,那么请你分清楚德粉和德棍,德粉和我们一样是真正的军迷,应该一起好好讨论。而德棍,我不承认他们是军迷,只是一群狂热分子,认为盟军赢了就是因为××××原因,德军赢了就是NB;认为盟军的暴行就都是真的,德军的就全是编造的;他们不喜欢看书和纸质资料,只会从网络获得一些毛皮知识或者YY出来知识;而且仅凭一两件武器为依据就认为德国什么都是天下第一,恨不得连纳粹的SI都想上去尝一口。
上面我说的那个德棍还算稍微懂点知识,还有更狂热的,认为俾斯麦防护比大和还强,依据是德国钢材质量。这点我可以给楼主解释下,首先二战中各个列强的钢材质量,只有42到43年的苏联和45年的日本比较差,除了这两个时期,各列强的钢材质量差距差距并不大,至少没大到可以决定防护性的地方。而且就算钢材质量真有差距,对防护性影响也是有限的,德国在44年由于长期处于被轰炸的状态下,钢材质量明显下降了,但从没有人觉得45年的豹式比43年的防护差,顶多是易裂纹、易老化、结构不稳定罢了。苏联入侵布达佩斯时,有辆JS3炮塔炸飞后掉到地上摔碎了,这说明苏联的钢材质量不是很好,但从来没人觉得JS3防护差,也就是说二战时期钢材质量能起到的作用仅仅限于这些微不足道的方面而已,换句话说,上面这位德棍先生纯粹是在YY,我估计他也就知道SKC34的口径了,连其型号和径倍都不知道。
刚刚一激动跑题了,为节省时间,下面说简单点。
8—10.BIG SEVEN
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是旧式战列舰的顶点,装甲厚度强过了大多数新式战列舰,火力也很恐怖,但由于比较老旧,所以排得比较靠后。虽然30年代都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基本构架还是很老套。
水平穿深: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垂直穿深:科罗拉多>长门>纳尔逊
水平防护:纳尔逊>科罗拉多>长门
垂直防护: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综合看的话,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结构方面,科罗拉多最合理,至于一项采用少座多连装的美国人为什么突然出现四座双联装,原因是科罗拉多并不是重新设计的,而是在田纳西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纳尔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9门主炮全部前置,上面说过缺点不再重复,还有就是纳尔逊采用的是垂直舰首,一战时期英国和德国有不少旧式战列舰都垂直舰首,本人知识有限不知其意义,也许是因为这两国都比较刻板守旧的原因,但从两国新式战列舰都改成飞剪舰首来看,还是飞剪舰首综合能力更好。
长门的结构在三者中垫底,舰体细长,岛式建筑不够紧凑,装甲虽强过了大多数战列舰,但比不上前面二者,要知道对旧式战列舰来说装甲厚度是非常重要的,长门防护能力就20后的水平来说确实有点落伍,速度倒是达到了当时少见的26节,但为速度牺牲防护对战列舰来说是个愚蠢的思路,我在上面说过了。
我发现一个好玩的地方,美英日的三艘老式的高等战列舰恰好可以和德法意的三艘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一一对应:
维内托和科罗拉多对应:都是三舰中主炮最强的,结构也没太大问题。
黎塞留和纳尔逊对应:主要问题都是太过偏向于水平防护,岛式建筑都是三舰中最紧凑的,而且都有主炮前置的问题。
俾斯麦和长门对应:都是设计有偏向的,俾斯麦防强攻弱,长门攻强防弱,都是在结构设计上的问题诸多。
11 & 12.北卡罗莱娜 & 乔治五世
也是和上述最后一对一样设计有偏向问题,而且比俾斯麦和长门偏向得还严重,NC拥有和SD一样的Mk6主炮,速度也更快,但结构有重大问题,防护性能在新式战列舰中几乎垫底。
KGV则完全是因为被第二轮海军条约坑了,英国早早地开始了KGV的建造,严格按照第二轮条约限制造了KGV,建好才发现基本没人遵守条约了,而她成了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中排水量最少、主炮口径最小的。由于英国人设计战列舰经验最为丰富,因此虽然排水量小但装甲却不薄,而且结构也算比较合理,防护能力只比前卫稍弱一点。问题在于她的Mk7主炮(不是爱荷华的Mk7!),14寸显然是13舰中最小的,原本计划三座四联装炮塔还有火力密集度的优势,但为了控制排水量又将其中一座改成了双连装,该优势也下降了。
确切来说,SD、NC和KGV都是被两轮海军条约害了,如果没有海军条约,这三者会成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海军条约还是好的,如果没有条约,列强们不知会干多少劳民伤财的事。
最后一位是胡德了,这本来是20年代造的一艘战列巡洋舰,41年改装成战列舰,实际上其改装尚未完成就被打沉了。
问题就是目标很大,装甲却很薄,典型的靶子。不过把胡德放进高等战舰中不是没道理的,胡德号一直到开战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虽然装甲相对较薄,但是防护性还是强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火力比在13舰中垫底,但作为一门老炮,威力却接近乔治五世和俾斯麦上的新炮,在旧式战列舰中名列前茅,机动性即使是旧式的巡洋舰也没几个能比上的。
如果拿胡德和巴伐利亚比较,火力上胡德完胜,防护上巴伐利亚装甲厚度完胜,但防护布局稍弱于胡德。舰体结构上又是胡德稍稍占优,由此看来,胡德更强。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高等和次等战列舰的分界线也合理。
Ⅵ 为什么二战末期日本海军的军舰那么脆,中几枚炸弹或者一两个鱼雷就会沉没
二战时期“脆”的军舰不止是日本军舰,由于鱼雷和炸弹的威力增加,二战中大部分军舰都比较“脆”,一两枚鱼雷击沉一艘大舰艇的情况非常常见。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想要击沉一艘军舰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炮击,一场海战打上几个小时,军舰被打的千疮百孔,仍然能够开到港口修理。然而在进入20世纪之后,鱼雷和炸弹的威力都大大提升,海战中的攻击方式越来越多,军舰的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差。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一艘日本航母被美军击伤,无法在海面上正常航行。那么美军舰载机很快就会过来补刀,将这艘日本军舰击沉。而一艘美国军舰一旦受伤,立刻会有后勤人员紧急抢修,修好之后开到港口重新修理。即使美国军舰不能修好,舰艇上的士兵也会被接走,最后沉没的只是一艘战舰。由此可见,日本和美国军舰差的不是质量,而是制海权和后勤保障的问题。
Ⅶ 大海里沉没的二战军舰上面的钢,为啥成为各国打捞的宝贝
核能的发现和应用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有好有坏,首先它保证了整个世界长期的稳定,毕竟核威慑在哪摆着呢。谁都不想挨一次核弹的攻击,所以遇事都比较克制。坏处呢,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核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超乎我们的想象,好好利用可以为我们带来光和热,如果用来干坏事,核能也可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
自从各种条约结束核武器试验以来,加上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很短,空气中的本底辐射一直在减少。钴-60的半衰期为5.26年,这意味着钢本身的放射性会越来越弱,1945年以来的钴-60现在的放射性水平已经降为最初的0.008%。再过几十年,这种放射性对钢的影响就会彻底消失。
Ⅷ 日本能生产世界上质量最好的钢,为什么造不出一根合格的坦克炮管呢
日本不是没有好钢也不是没有好工艺,只是日本没有好坦克,日本的那些小豆坦克不需要很好的火炮,他们更应该被称作步兵战车用来支援步兵。钢铁洪流什么的只有老毛子,美帝这样资源大国才玩得起,坦克火炮的大小好坏取决于坦克自身的重量,悬挂的承重,炮塔的位置(前置中置后置),炮塔内部空间的大小,炮塔座圈的抗后坐力强度...等等一系列东西,曾经老毛子想给ISU-152装上BL10(一种152毫米长身管反坦克炮)结果试射的时候因为后坐力太大整台ISU-152的悬挂直接报废。楼主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日本的小豆坦克装上了德国4号的75/L48火炮,那么强大的后坐力绝对会把日本坦克的炮塔掀翻的。关于火炮楼主可以查一下大和主炮的资料,你就能知道其实日本的造炮能力还是很变态的( ̄▽ ̄)ノ
另外看了你的补充后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日本的造船能力一直是世界领先的,旗下的一批企业比如三菱重工都曾在二战期间建造过各种重型舰艇,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虽然战后被美国压制,但是民用造船缺一度占领了全世界40%(好像是吧,记不清了,反正很大就是了)的份额,可以说即使日本造出尼米兹及航母这样的怪物我都不奇怪。至于坦克炮这种东西就像核弹,航母一样,美国不让,日本也就没戏了,不过日本10式上的坦克炮管真的很不错。
Ⅸ 我个人认为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看起来强大,实则普遍军舰质量不行,因为日本军舰钢铁质量差,经常穿透其要害
应该这么说,二战时期,日本军舰损失惨重的有这么几个原因
1、损失管制控制不利
比如加贺号航母,上面的损管官只有2个,船员也没有接受过全面的训练
结果,在中途岛,挨了炸之后,全抓瞎了,看着完蛋
反观美国人的约克城号,充分吸取教训,油管里都灌入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全员接受过训练,所以两次重伤而不沉
2、舰船设计的先天缺陷
比如大风号航母,采用的是封闭机库设计,实际上这是英国人推出的设计,结果就是内部发生油气爆炸后,被封闭空间加强,沉了
还有的军舰设计时过于强调火力,一个劲地装东西,结果就是重心过高,稍有损害就沉了
3、冶金技术不行
这点必须承认,材料技术和欧洲以及老美差得太远
在所罗门海域的轻型舰艇对决中,美国的凤凰城号曾被炸掉船头而不沉,而日本军舰往往挨上一枚鱼雷就没了
原因就是冶金技术
Ⅹ 二战时期的日本军工处于什么水平
二战时期日本的整体军工应该算是世界前列,但算不上一流,不过造船业倒是一流,零式因为其设计缺陷没有预留升级空间所以后期性能下降,空军同时期的话汉斯猫的最强(仅仅指战机设计与科技)。毕竟汉斯猫是能搞出喷气式飞机的。日本的海军当时确实是世界一流,特指航妈,直到后来美帝搞出了饺子级和岛爹级,再加上日本本国的资源匮乏问题,日本后期缺油缺铁,还有就是一战后西方(还有日本)很多国家都沉迷大舰巨炮(牛牛的战巡家族伊丽莎白女王罗德尼纳尔逊,汉斯猫的俾斯麦提比,美帝的新墨西哥级北卡南达鸭滑,日本的金刚级扶桑山城大和武藏,高卢鸡的敦刻尔克级黎塞留级等等)搞航妈的先驱就是美日英三个(美帝的兰利1922年,牛牛的竞技神1923年和本子的凤翔1922年),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各国可以把两艘3.3万吨的战舰改装成航母,于是美国把两艘在建的列克星敦级战巡改成了航母,本子也把两艘天城级改成了赤城加贺,牛牛也不甘示弱,然而因为一战元气大伤,只改装了两艘巡洋舰勇敢和光荣,直到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失效)之后才开始搞了约克城级光辉级和翔鹤级。之后本子的海军一直保持世界前列,直到莱特湾。不过要说海军本子和牛牛哪个强的话,两个舰队并没有直接交手,数据比较(战舰吨位)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英美日法意海军吨位比10:10:6:3.5:3.5。不过战斗力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例如高卢鸡海军集体坐沉土伦还被坦克干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