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日本为什么不能打甲午

日本为什么不能打甲午

发布时间: 2022-05-17 02:03:34

A. 甲午战争的背景,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甲午战争的背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清朝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战前冲突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这一条约,而是开始积极向中国扩张。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 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即间接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才从台湾撤军。后来,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随后,日本又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 ,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独占朝鲜的野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在《济物浦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朝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济物浦条约》使日本取得了以保护公使馆为由出兵朝鲜的权利,《天津会议专条》则使日本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共同行动的权利,这两个条约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两国军备

上述可见,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日本军界要人山县有朋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故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当时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甲午开战时,清朝陆军总兵力达96万人,而日军总兵力为24万人,清军与日军的兵力之比达到4:1;然而,清军一线战场实际参战部队主要以淮军为主,只有十余万人(有说法是最多20万人),实际参战兵力可能还不如日军(17万人)。

失败原因

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 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中国对国家安全角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当时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战略原因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反观中国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从海战方面来讲,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装备劣势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而且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仅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4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党派争斗

清廷内部

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

当时李鸿章虽有宰相尊称,但是当时的清政府不设宰相,皇帝之下的最高机构是军机处。李鸿章空有宰相的虚名,但是只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长期驻地为天津和保定,没有皇帝召见,不得擅自进京。

清流派是清末的政治舞台上一个极具权势的力量,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掌管军机处和翰林院,又称为帝党,实力非常庞大。军机处诸公对翁同龢极为尊重,光绪帝更是“每事必问翁同龢,眷倚尤重”。

早在对日宣战前,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帝党重要成员张謇就向翁同龢建议,将李鸿章调往威海前线,而以湘系大臣接手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俾分淮系而制约之”。出于对李鸿章和淮军的疑忌,调湘军北来以分淮军之势,借以巩固京畿,而防内变,成为帝党一致的观点,抑淮崇湘也就成了帝党的一贯主张。 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前期变成了淮军单独对抗日本全部军队的奇怪现象,李鸿章对此产生了一定的抵抗情绪。 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于是1894年7月16日,光绪皇帝下旨,申饬李鸿章,令其将北洋的全部军队送上前线,准备作战: “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若顾虑不前,行事拖沓,循致贻误战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从朝鲜战场到丰岛海战,淮军和北洋水师胜少负多,招来了清廷中的清流派一浪高过一浪的责骂,斥责在朝鲜的淮军统领叶志超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称其为“残丁败叶”;并再次指责李鸿章“贪生怕死”。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1894年8月23日,清流派听闻有日舰出现在渤海海域,立即慌了手脚。光绪帝下令:“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往来梭巡,严防死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日舰)闯入,若有疏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本来还在渤海外围巡防的北洋水师,就这样被死死的锁在了渤海湾内。

为了攻讦北洋军事集团,帝党的清流派言官们不惜用夸大事实甚至造谣中伤,栽赃陷害的手段攻击李鸿章及其下属的北洋将领。

1894年八月初九(9月8日),江南道御史张仲炘奏陈北洋诸种可疑行事,其中指“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在海上冲突已发生后,犹在上海由候补道张鸿禄经手,出售米三千石予日本,而日尚订购开平煤三万石,以战事既兴,经办人员不拟售给,李鸿章却谓买约订于失和之先而仍令成交,且促速办,人称不解。尤有进者,张摺复指李经方昔使日本,与宫眷往还甚密,曾认明治天皇女为义女,且议聘为儿媳;又在日开有资金八百万之洋行,时任津海关道之盛宣怀亦有插股,且其仍照常贸易;前后相映,则资敌之罪,似已非妄”。

为了攻讦李鸿章,连李鸿章之子李经方让儿子当了日本“驸马”这种超出一般人想象力的“故事”都能堂而皇之写进奏折登堂入室,以至于连帝党首领翁同龢看了这篇奏折后都评价:“语绝奇”。

当然,这篇奏折流传出去后,对于将李鸿章塑造成“日本间谍”,效果非常明显,至于李鸿章之子是否就这么离奇的成了“日本驸马”,这种毫无根据的恶意攻击的目的,当时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呢?

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李秉衡,辽宁人,和翁同龢是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

B. 为什么在甲午战争里面日本不继续攻打中国了急急急。谢谢

因为中国被西方各个国家所殖民,如果日本继续攻打中国只会侵犯西方各个国家的利益,同时日本海军虽然战胜中国水师,但是陆军不一定能战胜清朝。而且日本是岛国,如果攻打中国只会后援不足。所以日本甲午战争之后只是割据了台湾,以台湾为跳板,为以后的侵略做好资源储备。

C. 中日甲午海战为什么会失败

是很多原因的综合啊。
1、中国国力不济。日本是个新兴的国家,(在当时啊)。新兴国,一心超越传统强国。这股冲劲是中国不能比较的。
2、民心向背。中国被腐败的清政府把军费克扣没了,而日本,举国进行军备的建设。
3、指挥不力。当时中日的舰船差不多,也许 中国还更了一些,为啥 没胜,这指挥上,有说不过去的责任。
4、运气啊。有很多时候,也看运气的。
等等吧。有很多分析这个的人,也有很多书分析这个。我只是说了一些我个人的临时的感触。

D. 甲午海战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是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二是对于战争没有认清形势,过分依赖外交而放松军事努力;三是过于信奉“武器决定论”;四是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五是军队军纪涣散、操练废弛、精神萎靡等。

E.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真的打不过日本吗

若从军事层面来说,能打过。
即便如大家所说,海军外强中干,但陆军是行的。事实上,日本在甲午战争前也没起步多久,清庭的陆军装备制造能力和日本在一个层次,甚至有的方面水平还要较高一些。事实上,到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的陆军轻武器制造水平也是稍微领先于日本的,但一战后发展起来的近代火炮体系带来了中国陆军的弱势。但甲午战争时,火炮的优势是没有大的发挥的,清朝陆军还可以与日做战。而且,此时的朝鲜仍是清的附属国,一力支持清军做战的。
所以,海上打不过,也不至于陆地打不过,输掉了朝鲜还输掉了时间。

但从政治层面来说,一定打不过。
一切军事都是政治的延伸。清庭也不说腐不腐败。一个腐败的国家,其战斗力也并不一定就差,在与实力相当的对手交锋时,也并不是一定就败。除非对手是超级大国。
但是,清庭统治者思想僵化、摇摆不定。从鸦片战争以来即是如此。我们知道,印度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行了许多年,在英国完全控制印度前,印度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抵抗。
日本抵制美国的通商同样如此,也是全国范围的。
但清朝不是,清朝的统治者更怕的是失去自己的地位。他们不关心对外战争的盛败,也并不关心割让的土地上那些大清子民的状况,同样不关心赔款的损失有多大。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地位,只要自己的地位在,割了土地,他们还有地,还有子民,还有钱,他们子子孙孙还是荣华不尽。
所以,统治者根本就没有想过要真正的打下去。

顺治早就说过,满人呆不下去,就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慈禧也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万国之友好。
顺治做为开国者,早就定下了待不下去就闪的决策。慈禧做为当政者,也定下了只要地位在不管国土陷的方针。

后来的八国联军之事也证明了慈禧的方针是怎样执行的。慈禧对世界十余国宣战,最后只有八国应战。慈禧宣战,义和团是条件,他们让慈禧飘飘然,认为能打赢。光绪是内因,洋人都希望光绪亲政,希望慈禧还政于皇帝。
原因很简单,光绪就是中国的彼得大帝、明治天皇,光绪的亲政就会带来新政,就会带来经济融合、商业开放,洋人就可以来赚钱,至于中国是否强大,那只是日本关心,西欧国家只要能赚钱就行,强大了也干涉不到他们的利益。正如日本强大了西欧国家也不打他怎么样,他们照样在日本做生意。虽然光绪也许没有那个能力,但他给了洋人、也给了中国一个希望。
但是,还政对慈禧来说,就意味着夺权。这就是中国宫庭的斗争。所以她要宣战八国。但一打仗,自己早就飞到陕西去了,把北京让了出来,清庭大大小小的官员则集体自杀。

大清的任何一次与洋人作战,都是这个样子。开战前是飘飘然,打起来是跑得快。

这与后来中华民国抗日战争恰恰相反。民国开战前是甚之又甚,知道自己的短处,也知道自己的长处。未开战时是以拖时间求发展,一旦开战则是拼尽血本一战到底。
所以,政治早就决定了,大清必败。

F. 1984年的甲午海战日本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打到北京去呢

甲午战争时,日本对清朝并没有压倒性的实力甚至应该在清朝之下,日本能战胜只是因为清廷实在太无能。
打到京师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占领整个中国,当时日本没有这个管治能力,太不切实际。
如果是为了更多的赔款与割地,但原来的条件也够丰厚,几乎把清廷的钱都赔光了。除了台玩、琉球、朝鲜以外,对日本最吸引的应该还有关外的东北,但东北是满人的根,清廷是死活不会给的。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抢好东西和炫耀(就像日后八国联军干的),但又不确定清军的防守力度,打到京城的收益和付出很可能不成正比。
所以从战略上来说是没有必要打到京城的。

G. 甲午战争后期日本是不是真的国力以空不能在打了

印象中战争后期有个天皇带头节约省钱来攒下军费的事迹,国力已空应该是真的,因为这场战争是日本的一次押上国力的赌博。
首先,日本岛小人多,资源匮乏,打仗用的煤炭钢铁资源本来依靠进口,开销必然不少
其次,已经出兵朝鲜和黄海海战的军费是笔不小的数额
最后,日本除了主战派之外还有很多人支持议和,所以战争后期就有了日本君臣都急于让中国投降赔款,甚至李鸿章被刺杀的事。

H.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特点,清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国内因素
1)北洋水师其实并不具备与日本海军对抗的战斗力,虽然北洋水师曾经是亚洲第一舰队,但是在诸多赔款后其实分配给舰队的资金严重不足,加上慈禧愚蠢的万寿庆典浪费白银,李鸿章的政敌户部尚书克扣军费,使得北洋水师在好几年内没有任何发展,日本人反而在短短几年内后来居上
2)北洋水师的战斗人员素养低下,缺乏战斗力,缺乏外籍军官的专门训练,军纪败坏,贪污舞弊之事甚多,不少将领好大喜功但对操练演习当作儿戏,实战中一触即溃
3)开战时缺乏真正的统帅,李鸿章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实际上很多地方部队都不归他节制,只能调动北洋水师和他的嫡系淮军。在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除了败仗退守威海卫的时候,李竟然无法调动山东的军队防守威海卫炮台,结果日本人水陆并进,攻占威海卫炮台,直接用清军的大炮向北洋水师开炮,那边日本的舰队乘胜夹击,才有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命运。这完全是各个地方各自为战,不听号令造成的
4)作为北洋水师的创建人,李鸿章本人知道和日本过早开战会有不利结局,无奈朝中许多人和民间不了解实情,认为主和即是投降,于是李鸿章硬着头皮开战,只不过他也想不到日本超越了那么多,结局那么惨
日本方面的因素
甲午战争日本早有预谋而且志在必得,他们上下一心而且武器精良,训练有素,其实占有绝对优势,取胜也是当然的

I. 甲午战争为什么会输呢日本军队强在哪里

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日军力强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的了解上。

J. 甲午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战争主要是海军失败,而北洋水师失败原因————主要原因就在于我方军舰不如日本、大炮不如日本、炮弹不如日本、煤炭不如日本、锅炉不如日本.......具体分析如下:

1、中国北洋水师采用的是开滦煤矿有烟煤(而且是最差的五槽煤),日本采用的是威尔士无烟煤,中国舰队浓烟滚滚,在数十里外都可以看到。

2、中国舰队舰船下水时间较早,导致锅炉超期服役(户部不拨款更换锅炉),导致我方舰队航速远低于联合舰队。

3、中国炮弹采用的是黑 火 药、联合舰队采用的是下 濑 火 药,所以我方炮弹威力远低于对方。而且 下 濑 火 药还会造成我方舰船失火。

4、中国舰队舰船下水时间较早,所以大口径舰炮都向前方,只能采用两两同型舰编队,船头对敌的方式,这样导致灵活性不如日本舰队。

5、中国大炮采用的是架退炮,联合舰队采用的是管退炮(速射炮),所以我方放一炮,敌方能放十炮。

6、我军开花炮弹不足,只能大量采用穿甲弹,导致爆炸力不足。

7、户部不肯外购德国开花炮弹,天津机器制造局自造的炮弹威力不足、而且以穿甲弹居多。

8、丁军门开战时就被打伤,信号旗被打断,无法指挥战斗。

9、邓管带不听指挥,未按照丁提督要求把舰载鱼雷推入水中,导致致远舰上鱼雷被日本火炮击毁引爆,致远舰沉没。(在1894年,鱼雷在海战中基本没啥用,只能打港口内静止的目标)

10、方管带逃跑,牵乱队形。

11、我方速射炮为0门(也有说3门的),而日本舰队速射炮为97门。北洋很早就打报告要求购买速射炮,结果了无音讯,只能使用老式的架退炮。

12、我方舰队吨位最大的有7000吨(定远),而后是来远的2900吨。最轻的只有千吨(超勇)。

日本联合舰队吨位则非常均衡,都为3000-4000吨。三景舰都为4200吨,第一游击舰队都为3000吨,航速也超过北洋水师。

13、较3000吨以上的战舰:北洋水师(2艘【定、镇】)、联合舰队(8艘【一游四艘、三景三艘、扶桑】)可见其差距。

14、比较3000吨以下的战舰:北洋水师(10艘、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广甲、超勇、扬威、平远、广丙)
联合舰队(2艘,千代田、比睿)
也就是说:北洋水师基本上都是小舰,弱舰,不抗打。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26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6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76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3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91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43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72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83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19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