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日本是什么反应
① 日本人一向觊觎中华国土,明朝灭亡的时候,日本人为什么没有趁火打劫
其实,在江户幕府灭亡以前,日本对外的拓张欲望并不强,只有在丰臣秀吉的桃山政权时期有过假道伐明的想法。当时的江户幕府刚刚进入第三代德川家光的统治,日本本土也并非牢靠,之前的德川家康便是借着大名们出兵朝鲜。他借着战后诸侯们元气大伤后一举控制了丰臣政权里的实权,拉拢了大批亲己的派系最终取得了天下,所以德川氏必然也会防范自己重蹈覆辙。
因此,我们也由此得知,日本不趁机打劫的原因是一没有余力,二是因为此前的历代日本政权基本都是与中原王朝交好的,所以说大明灭亡的时候日本根本没有任何动作。之所以后世的日本野心膨胀,扩张领土也是源于幕末的藩阀政治体系,推翻江户幕府侵略性较强的萨长派系控制了后来的日本政府。
② 日本人对明朝的态度
总体上来讲,日本对明朝是比较敬畏的,接受过明朝的封王,对明朝纳贡。
1、足利义满在任期间,一直非常期望同明朝进行贸易。自1374年起曾数次向明朝派遣使节。1374年和1380年,足利义满以“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名义向明朝朝贡,要求与明朝贸易。
然而明朝拒绝了室町幕府的要求,理由是明朝认为“大觉系”的“日本国王怀良”(或作良怀)才是日本正统君主,而“持明系”则是乱臣。
足利义满是“持明系”的军官,更不应与之通交。因此在明太祖在位期间,明朝拒绝了同室町幕府的贸易。
2、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结束后的文禄四年(1595年)一月,明朝遣使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令沈惟敬一同前往。
3、德川家康不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他出于对军需物资和生丝贸易的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
(2)明朝灭亡日本是什么反应扩展阅读: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 ,日本战国时代三河大名,幼名竹千代。江户时代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杰(另外两位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一。日本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德川家康出生于三河冈崎城(现爱知县冈崎市),原姓松平,永禄十年(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父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母为广忠正室于大之方(传通院)。
桶狭间合战后与织田信长结为“清洲同盟”,多次配合织田军击败强敌,并与武田家不断蚕食今川家的领地。
后又迫于形势而向其臣服。小田原之战后被丰臣秀吉移封关东,虽失去长年的根据地,但得到丰臣政权下外样大名中最大的领地。
担任五大老的笔头。丰臣秀吉死后,在关原合战中率领东军战胜西军,确定了霸权。庆长八年(1603年)受封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开创幕府。庆长十九年(1614年)至庆长二十年(1615年)经大坂冬、夏之阵灭丰臣氏,江户幕府统治体制从此坚如磐石, 日本进入和平时期。
元和二年(1616年),德川家康在骏府城逝世,享年74岁。遗体埋葬在骏府的久能山,1年后被改葬到下野国日光。被日本朝廷赐封“东照大权现”,成为江户幕府之神,在日本东照宫中供奉,被后人称为“东照神君”。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天下人,着名政治家,继室町幕府之后,首次以天下人的称号统一日本的战国三杰之一。
丰臣秀吉是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乡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
本能寺之变后,在织田氏诸家臣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2]。天正十三年(1585年)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姓丰臣氏,后将关白职务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而自称“太阁”。
建立了新的封建体制:确定士农工商的身份。奖励新兴工商业,扶植城市的发展。天正十六年(1588年)颁布刀狩令,收缴民间武器,实行兵农分离,使武士集中居住于城市。
宗教方面,保护佛教寺院,压制天主教的传布,迫害西班牙传教士,开日后禁教锁国之先河 。
丰臣秀吉的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幕藩体制转化有一定成就。
在位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发动文禄庆长之役,庆长三年(1598年)9月18日病逝。 其后部将德川家康趁机夺取政权。
足利义满人物之迷:
田中义成、今谷明等学者认为足利义满有篡夺皇位的企图;而受到此说法的影响,作家海音寺潮五郎、井泽元彦等人认为义满是由于皇室为了阻止其篡位而被暗杀的。
日本从平安时代到室町时代期间,曾长期流传着一首名叫《野马台诗》的预言诗。相传这首诗是由中国南朝梁时期的高僧宝志禅师所作,后来由遣唐使吉备真备带到日本。
③ 明朝灭亡后,邻国出现了什么,对中国崇拜不已处处模仿
朝鲜作为我们的邻国在明朝时期对明朝是相当崇拜,官宦制度和人民的生活模式处处模仿明朝,明朝灭亡后,清政府对朝鲜国也是很好的,但朝鲜人却认为清政府是野蛮人,不与结交,处处抵触。
④ 听说日本德川幕府在明朝灭亡后拒绝承认满清合法性,是真的么
是的,尊重汉民族,蔑视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是日本始终不和满清政权
通交的重要精神因素。
古代日本和中国周边其他国家一样,一直处于汉文化圈的边缘,不断
受制于汉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因此,日本在移植和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同时,也逐渐将汉民族的自我意识引进到了自己的思维之中。江户时代
着名儒学家林罗山之子林鹅峰就认为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后裔,日本皇统出
自周吴泰伯之后。①结果,一方面,日本在强大的中国面前形成了强烈的
自卑感,以“夷”自居,慕华不已;另一方面,甘为“东夷”的日本又以
汉民族的感觉来对其他“外夷”民族表示好恶,“以中国之外皆为蛮夷而
不值一提”,②而不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他“夷”。德川时代初期,
重汉轻夷的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一方面欲重新加入明朝的华夷秩序中
去,另一方面又加速建立以自己为中心,以周边小国为“夷”和政治边缘
的“小华夷秩序”
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唐代发生了一次有名的“廷争”。据《续日本
纪》载:
大唐天宝十二载,岁在癸已,正月朔癸卯,百官、诸藩朝贺,天
子于蓬莱宫含元店受朝,是日,以我次西畔第二吐蕃下,以新罗使次
东畔第一大食国上。古麻吕论曰:“自古至今,新罗之朝贡大日本国
久矣,而今列东畔上我反在其下,义不合得。”时将军吴怀宝见知古
麻吕不肯色,即引新罗使次西畔第二吐蕃下,以日本使次东畔第一大
食国上。。
这就说明,“慕华贱夷”④的日本,虽甘心屈居于大唐之下,但绝不能忍受
在外交地位的问题上向其他“夷”国让步。
忽必烈时代,曾六次招谕日本,欲置日本为庞大元帝国的藩属。一贯
认为自己是一民族之下,万民族之上的日本,面对强大的蒙古势力,不以
为然。将“蒙古之号,于今未闻”⑥这样的语句写在外交文书之中,不由 。不令人感到日本对这个征服欧亚的、同时又是“夷狄”政权的蔑视和敌意。
明初,明太祖宣谕日本,日本怀良亲王在回应使者赵秩时,清楚地表
达了日本方面重汉轻夷的思想:
吾国虽处扶桑东,未尝不慕中国,惟蒙古与我等等夷,乃欲臣妾
我,我先王不服... ①
怀良亲王还犯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他说:“..元乃使其臣
赵姓者(赵良弼)林我以好语,语未既,水军十万列海岸矣一今新天子
帝中夏,天使亦姓赵,岂蒙古裔哉?亦将钵我以好语而袭我也。”②亲王对
明朝的真实意图有很大的疑虑。而一当赵秩表明身份:“我大明天子,神
圣文武非蒙古比,我亦非蒙古使者”,③亲王立刻释然,以礼相待,更派僧
人祖来出使明朝,上表称臣,献马匹及方物,并送还楼寇在明州和台州劫
掠的明朝人七十余人。前据而后恭,原因皆在华夷之辨。
满清入主中原,日本人的第一反应是“华变于夷之态也”。④清朝的出
现,还唤起了日本人对元寇的回忆。熊泽蕃山在17世纪中叶所写的《大
学或问》一书中就曾经提到过“北狄”(清朝)的问题,他指出:
北狄取中国后曾屡次来日本,而今已取中国. 侥幸盼望其不
来,殊非武备之道。。
尽管清已经问鼎中原,夺了汉家天下,但在日本人心目中,顽固的正统主
义还在执拗地认为清只是“北狄”,与自己“东夷”的身份没有什么区别;
清占领中原只是”胡难”,⑥并非是华夏大统,甚至认为其可能对本国存在威胁。
以“夷”自居、怀有自卑心理的日本对汉民族还抱有唇齿之谊。当汉
民族的国土遭到异民族的侵犯时,这种友谊就作为一种深厚的同情流露出 来,甚至表现为对该异民族强烈的憎恶和痛恨。明朝灭亡后,明遗民欲借
外力以平胡清,赴日本乞师和乞资达17次之多。在最初的三、四次,日
本幕府尽管刚刚宣布锁国令不久,却认真地讨论了这一问题,并秘密地作
了出兵的准备。这实际上是“重汉轻夷”的特殊表现。
⑤ 为什么古代日韩都对古中华有感情宋朝灭亡后日本举国痛哭明朝灭亡后朝鲜半岛哭
因为中国在宋代以前的朝代,凡是国土统一的朝代都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就是说皇帝都是汉族人,比如统一的王朝如秦,汉,隋,唐,他们传承的是以汉族人为中心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在当影响着东亚和东南亚,因为当时统一时期的中国是当时当东亚甚至整个亚洲最强盛的国家,不管是文化上还是军事上,经济上都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儒家文化为最先进,并且很崇拜,效仿,学习,自己也传承,并且自认为自己也是儒家文化的一个分支,自己把自己归为中国儒家文化圈里。来显示自己不是蛮夷,也是文明开化的民族或国度,当时的日本朝鲜没有朝鲜文,虽然说的是朝鲜语,但是书写都是汉字,日本也通用汉字加假名,日本的贵族以会做唐诗和念唐诗为荣,彰显自己的高贵。虽说有假名也能书写,但是日本的皇族和贵族书写一清一色的汉字,很少用假名。因为使用假名都是文化低的人和妇女使用的。
虽说在宋代以前的期间,有过几个短暂的四分五裂的历史片段,比如南北朝十六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有些短暂的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他并且很快又被汉族人建立的王朝吞并,即使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统治时期,也自认为自己是儒家文化圈里的民族,以汉族人自居,或者本来是少数民族,自己改汉姓,学汉字,汉语,仿照汉族的风俗和法制,他们没有破坏汉族文化,还更好的传承了汉族文化。
但到了宋代,虽说宋代地盘不大,以前汉族人统者王建立的朝北部被辽国,金国和后来的蒙古人占据,但是宋朝疆域内,他们保留着和延续着儒家文化。
所以在宋包括宋之前的中国,都是正统的儒家文化国度,是发祥地,也是中心。日本,朝鲜等国崇拜,尊敬中国,认为这样的中国才是他们的老师,甚至认为这样的中国和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只是迁移到边远地区另建国的儒家传承人,比如朝鲜,他们当时认为自己也是儒家传承人,也是儒家的正统,只是迁移到东北了。日本,虽说不认为自己也是儒家的正统,但也自认为自己是中国的学生。中国是他崇拜尊敬的老师。
宋代以后,蒙古人占领了中国。蒙古人不像以前那些北方的少数民族那样效仿学习中国文化,而是利用自己的铁骑野蛮来统治中国,并且处处打压汉族和汉族人的文化。
日本朝鲜当时认为自己的老师或同宗灭亡了,当然有些失望伤感。
明朝代替了了短暂的元朝(90多年),朝鲜人认为汉文化和儒家思想又恢复了。所以认为明朝是儒家的正统。明灭亡之后的满人建立的清朝,他们当人会有抵触情绪。
日本从宋代以后,从崇拜中国后来转变为瞧不起中国了。一是他们认为后来的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是蒙古人或者满人的国家,二是,他们认为以儒家思想指导的汉族文化也不怎么样,不照样被北方少数民族给灭了。所所以他们开始从崇拜到后来怀疑,最后也欺负中国,比如明代的倭寇,后来到清朝的甲午战争,当时他们一直觊觎中国的国土和资源,在宋代以前,日本连想都不敢想,有的只是敬畏。
⑥ 明朝的灭亡代表接受外族统治导致日本很霸道
那倒也不是,如果说清朝继承明朝导致日本的霸道,那就是错了。因为元朝也统治过。明朝的灭亡是历史规律,具体原因那就很多了。这里就不多说了。日本的侵略也是有很多原因的,但记住一点,每次伴随着一次自然灾难都会使他们有这个念头而去位置奋斗。因为他们的生存土地太少了,尤其经过自然灾害就更担心。
⑦ 为什么明朝灭亡的时候日本没有出兵占便宜
有几点原因
1、当时通信很落后,明朝灭完传到日本还要一段时间
2、日本当时非常落后,根本没有能力
3、日本很敬仰汉文化,一般他们是不愿看到汉文化消失的
⑧ 为什么明朝灭亡时日本人没有趁机打进来
那时候日本没那个能力,16世纪日本入侵朝鲜被明军击退,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对中国动武。直到清朝闭关锁国,西方工业革命,近代明治维新全盘西方化之后,日本科技碾压中国,19世纪才发动了甲午战争,干掉了朝鲜并且把中国打的半死然后拽上了谈判桌,逼着中国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日本大获全胜。
⑨ 明朝灭亡的时候日本是什么反应,听说日本曾
朝鲜的表现大家都知道,仁至义尽了是个好臣子,那隔洋相望的日本当时又是什么反应呢,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影响的吧?据说明朝遗臣向幕府寻求过军事干涉,幕府也认真考虑过,甚至暗中准备兵力,只不过因为算得获利远低于风险最终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