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节约文化怎么样
A.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日本企业文化的渊源
企业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的成功源于日本的企业文化,主要是内部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与外部联系中的诚信。日本职员的团结、协作和同甘共苦,还有像休戚与共、甘愿为企业、团队不计个人得失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令人惊讶。在与外部的联系中,日本企业的诚信度是世界公认的。诚信来源于团队内个体对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而日本企业文化的背后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
儒家文化的引进
日本引进儒教始于律令时代(7世纪的奈良、平安时代),大量经书随着遣隋史、遣唐史的往来流入日本,加之留学生、留学僧的学成归国及中国大陆名人、名僧的东渡,儒家思想的五伦五常(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兄弟之序、朋友之信)的人伦关系、忠、孝、诚、信等经过诠释与吸收逐渐日本本土化了。有专家说,日本文化的中心是儒家文化,这一点都不为过,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思想根基就是日本化了的儒家思想。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从字义上理解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的渊源来自三方面:佛教——给与武士道以平静的听从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泰然处之,恬静的服从;神道——教导武士对君主(上级)绝对的忠诚,对祖先虔诚的尊敬和对父母无条件的孝行,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心和忠义;儒学思想——主要是孔孟的教诲,是武士道道德教义最丰富的渊源。孔孟的冷静、仁慈、智慧的处世哲学提供了武士作为统治阶层的职业道德,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之道又为其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
武士道精神可以简单概括为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等。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为严格的教诲,卑劣的举动和狡诈的行为是武士最忌讳、最不屑一顾的;勇是敢作敢当、坚韧不拔的精神,诸如刚毅、不屈不挠、大胆、镇定自若、勇气等品质都属于勇;仁是恻隐之心,爱、宽容、同情、怜悯是人的精神中最高尚的东西;礼是接人待物要殷勤而郑重;诚是信实和诚实,高于礼之上;名誉则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的明确自觉,是“人本身不朽的部分”;忠义是对上的服从和忠诚,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
武士道最初作为武士阶层的行为之“道”,通过多种途径流传、传播开来,也向全体国民提供了道德标准。虽然平民可能未达到武士的高度,以之为中心的“和魂”却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体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大就是因为“和魂洋才”的支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武士与武士道已经成为历史,如散落的樱花一样,但这种精神却依然存在,成为日本变化的动力之一,成为日本现代企业文化和诚信的精神根基。
武士道精神的延伸
虽然武士道精神由上到下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根本,但具体把这种精神和思想平民化的是江户中期的石田梅岩和末期的二宫尊德。
江户中期以后,随着商业资本的发达,从事商业活动的町人力量越来越强,给商人现实生活以巨大思想影响的思想家石田梅岩(1685~1744)创立了町人的生活哲学——心学。心学的基础是性理学,即程朱儒学。石田梅岩是如何把心学转化为町人的实践哲学的呢? 他首先肯定商人及商业的存在意义。他在肯定士农工商这种身份制社会的同时,又主张尽管有身份上的差别,但在职份上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商人既要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职业的存在意义。并通过解释和论证,把他普遍性的天人合一的性理学同特殊的经验世界中肯定商业的思想结合起来。
梅岩认为,正直(诚实取利)和俭约是商人之道。非法取利是商人的不正当行为,是恶德,以正当方法根据当时市场的变动取利为正当利益。正直不仅表现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还表现在占有关系中。“我物即为我物,人之物即为人之物,借出之物要收回,借来之物要归还,不能有丝毫私心”。此外,在人际关系中,“行正直,则世间同归和睦,四海之内皆如兄弟”。这样,他把正直作为人伦之本,认为是行商的基本条件。俭约在梅岩那里有比经济意义更为深刻的含义,被视为是根本性的道德。不仅是治家从业的个人道德,也是治国的社会道德。俭约不是吝啬,“万事唯随法”,即根据物的性状和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它的效用。
石田梅岩逝世后,在其弟子们的努力下,心学运动很快扩展到以江户(今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除九州外,全国约建有200个讲习梅岩心学的学舍。通过各学舍的教育活动,给与町人、农民、武士等各社会阶层以巨大的教化,确立了以正直和俭约为主要道德条目的伦理道德观。商人根据商人之道进行正当的商业活动,不仅为江户时代经济的发展和明治以后日本经济的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现代商业企业规定了经济伦理规范,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日本现代商业企业文化仍然恪守着梅岩的“道”。
在梅岩之后又出现了一位报德思想家——二宫尊德(原名二宫金次郎,1787~1856),是日本的教育家、农学家,也是日本本土派思想家。他的报德思想在明治时期即得到了认同和推广,对普通民众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二宫尊德的报德思想具体说来就是勤、俭、让的生活观,顾名思义勤即勤勉、勤劳,俭即俭约,让即推让。他的这一生活观是融合了儒学、神道和佛教的说教及自己年轻时经历而形成的信念。与武士道精神和梅岩心学一样,其基础还是儒家思想,但与传统朱子学的天道即人道、强调人应该遵守天道不同,二宫尊德区别了天道与人道,并主张以衣食住为根本的人道的独立性。在他人道作为的思想中,已经体现了资本制经济的工业、农业并重、重视实践与经济发展的思想。二宫尊德的报德精神的两大支柱是“道德”与“经济”,他说过“忘却道德的经济是罪恶,忘却经济的道德是空言”。后来的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之父涩泽荣一的“论语加算盘”经营理念与二宫尊德的理念完全一致。
二宫尊德是农学家,但他的目光却不仅限于村落,而是投射到整个国家与社会。勤劳是他提倡的一种人类应有的生存方式,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勤奋努力,勤劳是报天地生育抚养之恩德。对于勤劳换来的劳动成果,要节俭,但并不是消极地节俭,而是提倡以正当的消费和积极的劳动来增加社会财富,积累和增加社会财富的最终目的在于报德。他还认为各个职业之间没有地位差异,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应该兢兢业业、坚持到底,教导人们应该有热爱本职的敬业精神。对于商业,他认为商业的目的是为了流通商品的有无,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同石田梅岩一样,他也强调要顺从“商道”。“商道”就是以诚实正直的心来对待商业,把经济与道德相结合。
明治时期二宫尊德的报德思想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全面地转变为面向社会一般的报德精神。1905年(明治38年)“报德会”成立,创办刊物《斯民》,研究宣传报德思想。1912年(大正元年)改为“中央报德会”。这期间关于报德思想的文章和刊物大量发表和出版,对日本国民的教化、内政改良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报德思想及其中体现的职业伦理既适应了当时社会结构、稳定了社会秩序,又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鼓励了工商业的发展。这些思想在今天的日本商业及企业界仍然普遍适用。
文化渊源的意义
不论是武士道精神还是石田梅岩的心学,还有二宫尊德的报德思想等,其根源其实就是吸收并发扬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今天,日本知名企业中如京瓷、松下等各个企业文化的特色虽不同,但可以说基本都与传统儒学思想有关,并融合发展了神道佛教等的教诲,这也证明了传统的东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还是极具生命力的。
日本的崛起引起了东西方学术界的注意,加之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和生态领域问题并由此引发的弊端也日渐突出,很多学者不断的在开始研究如何在东方传统文化上构建企业文化并促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途径。
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能够保持长久不衰的知名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团结内部,引领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在民众对社会问题认知及判断能力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诚信式企业文化建立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优势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以便不断提高和发展,不妨可以借鉴日本一些企业的成功之道,当然在这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以求良好有序的发展。
试析日本企业文化特点
日本被称之为东方的神话,其2005年的GDP总量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据世界第四,在2005年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占有81个。日本自从二战后的一个战败国如何在短短的四五十年中成为世界是一个经济强国,科技强国?这是20世纪许多国家讨论的问题.企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日本的企业,企业的发展又于企业的文化理念密切相关,所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企业的文化特点。
我们从日本几个富有代表性的企业出发来深入了解一下日本企业的文化特点。
一、松下电器(Panasonic)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创业之初就定下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当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松下幸之助曾经直言不讳地说:“赚钱是企业的使命,商人的目的就是赢利”。但他同时又声言,“担负起贡献社会的责任是经营事业的第一要件”,松下认为,经营的第一理想应该是贡献社会。正是这种崇高的信念支起了松下的今天,我们知道最强大力量来源于人内心一种坚定的信念。
“自来水经营哲学”是松下电器公司最基本的经营理念,相当于宪法中的总纲。他的经营信念即在于此:“如果一切东西都像自来水一样,能够随便取用的话,社会上的情形就将完全改变了。我的任务就是制造像自来水一样多的电气用具,这是我的生产使命。尽管实际上不容易办得到,但我仍要尽力使物品的价格降低到最便宜的水准。“大抵生产的目的,不外乎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以充实生活的内容。这也是我生平最大的愿望”。让电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实际上,不仅是松下,丰田。索尼,本田,以及富士通,佳能等日本知名企业都具有相似的经营理念: 遵守国内外的法律及法规精神,通过公开、公正的企业活动争做得到国际社会信赖的企业市民。遵守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扎根于当地社会的企业活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从这些共性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企业文化的第一个特点----积极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二、索尼公司(SONY)
我们对这个公司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他是亚洲以至全球电子科学技术含量最高的企业之一。我们中基本上每个人购用过他的产品 .索尼公司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营销理念-’’不做客户想要的东西,而做能帮助客户的东西”,这创造需求的观念是索尼在营销上的创新.做为电子产品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产品创新是公司的生命,当然索尼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到了世界的前列。
同样这种创新精神也是体现在日本的各行各业中,当然这同日本政府的相关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特别体现在国家对技术研发的财政拨款上,据统计,日本创新研究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美国,目前已经达到3%左右。其中,用于技术和产品创新的费用,仅占1/3左右,而绝大部分费用,花在了对现有产品和现有技术的改造、改进上。这也说明了日本人创新的一个态度:对于任何一个产品,一定要挖掘出其最大价值,在某一个领域中,不成为该领域最优秀的企业誓不罢休。强大的科技投入,是发展关键技术的基本保证
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得出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第二个特点----努力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
三、丰田汽车(TOYOTA)
我们知道丰田在上个世纪进入美国市场靠的是两个利器--价格、质量和油耗少。这三个法宝给美国的通用和福特公司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同时在逐步进入21世纪,资源问题成为世界性的课题,这一方面并没有被丰田所遗漏,因此丰田喜一郎认为,开发燃耗功率高、可靠耐用的汽车对日本汽车工业来说乃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新公司成立后,他马上就在研究开发方面为汽车技术的革新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丰田公司不惜将年销售额的6%作为攻关资金,组建起1.2万人的庞大研发队伍,开始了“绿色”汽车的发明创造。经过长达5个年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试制,1997年12月丰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先躯。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比一般汽油车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却减少了90%,这一新产品的开发给能源的节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种节约意识也是与日本的历史和地理密切相关的。日本是一个岛国,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位于太平洋西侧,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和俄罗斯相望。矿产资源贫乏,除煤、锌有少量储藏外,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小物稀,这培养了日本民族节俭的观念,“勿暴殄天物”是许多日本人的口头禅,这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国民的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国民储蓄率一直是最高的。
日本首次提出了零库存的概念,开始还被西方学者视为不可能,但事实证明力这一方案的可行性。日本公司通过批量生产,对产品的事前检验,对资源的最大利用来达到低成本的目的。
因此,日本企业文化特点的第三个方面—低成本意识/节约意识
四、其他
19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处于缓慢增长期,即使在企业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仍然坚持以“年功制”为主的分配模式,较好地保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丰田公司注重人才的培育,也是它成功的重要方面。它提倡的企业使命是“造物、育人”,经营理念则是“造物先育人、先人后事”。丰田对人才开发的重视不亚于对产品的开发。公司通过招聘、培训、使用、评价、激励、升迁、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等方法培养人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局面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的第四个方面—“以人为本”与“以企业为家”的人本主义
我们一看到是日本生产,日本产品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质量有保障,虽然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观,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就拿去年的三菱汽车的例子来说,由于设计上的疏忽使得三菱汽车由于刹车失灵而导致公司将同一批量产品回收。但这也说明了日本企业在总体形象上的设计得到很大的成功。
日本企业在宣传产品的同时开始经营“文化”。一是非常重视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企业设有规模较大的宣传部门、企业文化部门或形象策划部门。二是对文化进行战略投资。
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特点之五-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把宣传产品与经营“文化”相统一
我们去分析一个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特点,其目的并不在于知彼,而在于从中有所收获,虽然日本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并不是万能的,但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故为今用,洋为中用。
1、把企业文化建设看成是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企业文化是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种重要资源,中国企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提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自觉性。
2、把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考虑。
日本企业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当代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当前,中国企业面临构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六种和谐关系”的难题,频繁的矿难、紧张的能源、环境的污染等都说明和谐的企业文化理念还未建立起来。因此,中国企业应更加重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员工身心的和谐发展。
3、处理好企业形象塑造(CI)战略与顾客满意(CS)战略的关系,提升企业的形象
许多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已实施了CI战略,有力地提升了企业自身形象,但对顾客满意(CS)建设方面重视不够。CS战略在日本企业已经被广泛实施。有的企业在经营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个需求,创造新的价值”,就是深入到顾客的内心深处,去发现连顾客自己也还没察觉到的需求和愿望,并将其变为具体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给顾客以惊喜,继而创造新的需求
随着中国企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导入CS战略是一种趋势和必然。目前,中国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认真研究,择机导入广泛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B. 请问日本人如此节约,抠门,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和其社会,历史,地理,文化什么的关系】
主要是地理原因,日本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所以为了生存,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很强。
再有就是日本的资源并不丰富,石油什么的都靠进口的,水果之类的奇贵,日本汽车是世界上最省油的车,所以平时就养成节约,不顺便浪费的性格。
还有就是日本国土面积不大,处理垃圾只能分类再循环利用,因为他没什么地方埋垃圾,不像中国地大,顺便找个地方埋垃圾就行。以前日本的疯狂侵华的行为也是因为地理的原因,当时他们另可不要日本本土,也要侵华。
所以要在日本生活其实不容易,但是生活下来的人都是经受考验的人,这也是日本强大的原因。
C. 普通日本人是怎样节约生活用水的
日本是一个水资源相当丰富的岛国。尽管如此,日本人仍然居安思危,千方百计地节约用水,以“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用水社会”。
根据不同用途,日本的水资源有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之分。
生活用水包括家庭和城市活动用水,如饮用、烹饪、洗刷、洗澡、清洁和厕所等用水,用水量每年约为164亿立方米。在这方面,最重要的节水技术就是建立“中水道”系统,即城市废水的处理和再利用系统。这种系统可把各种生活用废水集中起来,加以净化处理,用作冲洗厕所等杂用水。到1997年3月底,全国共有 “中水道”设备2100套,每天供应杂用水32.4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国生活用水量的0.8%。废水净化处理技术一般采用生物处理法。其中最简便的方法是石井勋教授发明的“石井方式”,即把使用过的乳酸饮料瓶作为曝气池的填充材料,采用中心导流曝气方式,构成生活用水净化系统,无须任何药物,30个小时后,微生物就能把污水变成清流。
日本官方的资料说,仅及时更换老化输水管道一项措施,就在10年间把自来水的利用率提高了10%。这说明防止水管漏水是节约用水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在日本,无论是家庭内,还是大街上,都看不见厨房或者厕所里有“常流水”现象。 马桶、水槽、管道、水龙头都制造得精致、美观、耐用。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技术对节约用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应用电子技术节约用水方面,日本也走在世界前列。在饭店、商业大厦、大小公园及各种车站等公共场所,厕所冲洗和洗手池都在实行给水自动化,有人用则开,无人用则关,真可以说一滴水也舍不得浪费。
日本的工业用水自成体系,是通过专用管道供给的。到任何一家工厂去,无论是气管、油管,还是水管,都没有“滴、漏、跑、冒”现象。这在日本是企业经营管理应该达到的最低水平。多年来,全国工业用水量基本上稳定在每年544亿立方米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和再利用。目前,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率为77.9%,比20世纪60年代提高一倍以上。废水处理采用物化处理法、生物净化法和热处理法等多种技术手段。各种行业的废水处理设备安装率平均为74.7%,化工、钢铁、造纸、食品加工等用水大户则达到80%以上。钢铁工业界则采用“阶梯式循环用水法”,即首先向最需要高质量水的单位供应新水,然后把经过处理的再生水依次供应给其它对水质有不同要求的单位,对节约水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日本用水量最大的还是农业,以取水量计算,每年为589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2/3。农业用水主要取自河流,地下水仅仅有60亿立方米。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考虑,日本对地下水的使用采取严格限制政策。因此,近20年来,农业地下水的使用量在逐年下降。二战后,日本在农业用水方面也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以节约水资源。例如,结合大规模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传统做法,把水渠分为灌溉渠和排水沟;积极利用和发挥原有6.5万个池塘的蓄洪防灾、积蓄雨水和供水抗旱等多种功能;在农田灌溉方面,铺设管道代替明渠,以防止渗水、漏水,推广喷灌减少漫灌,重复使用灌溉用水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半数农村兴建了废水处理设施,把经过净化处理的废水用来灌溉农田。
我国一直也在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但是浪费水的现象仍是频频出现。一方面是人的思想问题,还没有从概念上时时处处想着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就是技术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像以前我们用的铸铁水龙头,用的时间稍一长,就会出现滴、漏现象,不过好在是已经开始换了(只知道在北京,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不是还在用)。日本在技术方面一直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多借鉴一些他们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使节水的步伐更快一些,因为水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冬春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在我国,流感流行期一般从每年12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的3-5月份。在南方地区夏季也会发生流行,流感是高传染性疾病,掌握预防流感的方法很重要。保持手的整洁可以有效预防疾病。
正确洗手的方法,有以下几步: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第四步: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第五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第六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的同时,提示大家节约用水,避免常流水,洗手时将水打开用盆接住,洗过手之后可以二次利用水源。
D. 谁能谈谈日本人生活中节俭的方法,多谢
深夜,路过马路边上的店铺,门口都整齐的放置几个透明塑料袋,里面装的东西一目了然:废弃包装等垃圾,但是,分门别列很仔细,塑料瓶、报纸、旧家电等,井然有序,令人感慨。
E. 日本人如此节约,抠门,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地理原因,日本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所以为了生存,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很强。 ... 什么的都靠进口的,水果之类的奇贵
F. 哪个国家表面文明节俭,实则是个“浪费大国”
日本。日本在环保和节约方面一直都是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日本的浪费状况是非常严重的。
G. 你是怎样看待日本文化的呢
很喜欢,日本是个很好的地方
H. 为什么日本人爱节约
1、受日本民族传统影响。他们 一向崇尚节约。
2、受日本资源缺乏的影响。
3、受日本体制的影响:节约成本,为大众服务。这是最根本的。
I. 日本像是中国文化的回收站
日本经济转型时期对外来技术、文化的吸收及启示
来源: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文/王承云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
李 岩 上海师范大学
战后初期: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全盘“美国化”
日本是个岛国,领土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众多。二战后,日本侵略者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本国国民带来严重的恶果,经济凋敝,物质匮乏,国际收支逆差。日本政府必须对今后经济发展的道路和目标做出重要的抉择。当时以中山伊知郎为代表的贸易立国派认为:日本是一个人口过剩、资源严重不足的小国,要发展经济必须从贸易、工业化以及资本积累中寻找出路。经济学家高垣寅次郎说得更具体,他指出:“对于日本来说,最得天独厚的资源莫过于人口,即先进技术和劳动力。而对这样的国情,只有从国外进口我国所缺乏的原料和粮食,大力发展工业,向国外出口工业产品,以此获得资金,即所谓的依靠国家贸易往来,才是确保国计民生的捷径……贸易是立国之本……而加工贸易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
二战后,美军占领了日本,在宣布废除日本战时法规法令的同时,推行了一系列民主政策。在政治上彻底废除了半封建残余,实行政治民主化,清除了近代天皇和“国家神道”观,变天皇主权为国民主权;废除了身份制和家族制,取消贵族院,规定国会为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保障国民的思想、宗教、言论、结社自由和实行普选权;在经济上,实行农地改革,消除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与落后的半封建寄生地主的矛盾,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散了垄断资本主义财阀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平等竞争的良好条件,引进外资、机械设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美国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实行教育改革,消除军国主义教育传统,执行教育自由和地方分权,学制仿效美国采用六、三、三、四制,对教科书实行民主改革,实行男女合校制;在文化思想上,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文化艺术、电影音乐,时装和牛仔,美式饮食和快餐,风靡全日本。战后,日本攫取吸收外来文化第一次高潮,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进行了一次多层次、全方位的引进、改造和融合,推动了日本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狂飙式的发展,使日本从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并一跃为仅次于美国的现代化国家。
技术立国发展阶段: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技术文化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经济秩序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资源拥有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原材料价格猛涨,特别是由于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导致世界性石油危机;其次由于日本贸易的不断扩大,与美国和西欧的贸易摩擦日益严重。依靠进口原料、燃料和出口工业品的贸易立国的两大支柱产业产生了动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惟有尽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幅度提高工业品的技术和产品附加值,才能在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中取胜,因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超过了贸易发展的重要性。早在1975年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斋藤优巳提出“由加工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的转移”的理论,这一理论取得了政府、财界和学术界的赞同,终于1980年日本通产省在《80年代的通产政策设想》中,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战略口号,宣告日本已结束“追赶现代化时代”,正迅速迈进“世界一流国时代”。
首先,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创新在科技领域表现得最明显,也对日本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如1949年12月日本科技厅发表的《技术白皮书》中估计,当时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20~30年,有的学者认为落后30~40年。因此,日本为了急赶直追,绕过先进国家走过的弯路,用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代价赶上并超过他们。首先,根据日本经济建设的重点,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科学技术。如50年代主要集中于电力、钢铁、造船、合成纤维、石油化工和家用电器等重工业和化工部门;60年代中期后转向知识密集型工业,如通讯设备、航天、汽车制造、电子机械等;70~80年代则侧重于宇宙开发、电子计算机、半导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引进。从1955~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几乎掌握了半个世纪世界发明的全部技术,只用了不到60亿美元的代价,争取了20年左右的时间。到70年代,日本在钢铁、汽车、家电等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已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样的效益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其次,对引进的科学技术结合日本的实际实行国产化方针,通过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的分解、研制,求得个别改良,综合改造创新,创造出具有日本特点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并使新产品物美、价廉、耐用,从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在50年代日本大多引进原装成套设备,如原子能发电设备,冷、热轧带钢机,大容量发电机等。60年代后则重点引进技术专利、技术情报及基础性科研成果,日本购买外国专利的经费占整个技术引进费的80%。然后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扬长避短,进行创新开发。如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大大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1961年日本东洋公司从西德引进注克型转子发动机技术,组织科技人员研究开发了6年,终于试制出浸含铝合金碳材料,克服了被称为“魔鬼爪痕”的发动机体内振痕,进而发明了非破坏检查法(N.D.I法)。1968年生产出在质量和产量上都压到西德的汽车。以后又针对世界市场的需要生产出小型、物美、价廉,质量优良的汽车,从而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优势。
最后,日本吸收外来技术往往从模仿复制入手,所以有人说日本人是一个善于“拿来主义”的民族。在日本文化技术总量中,有相当数量是对外国文化直接模仿复制的。如早期照搬中国文化,将中国的历法(唐历)和元旦、七夕、重阳等节日,变成日本的历法和“年中行事”(节假日);将中国的食器、乐器、乐舞、佛具、武器及其某些服饰等多半原封不动地采纳。明治维新时期照搬欧洲的某些政治体制、军事体制和教育制度,仿照外国的机械设备和轮船、铁路等,欧式洋楼、西服革履,西餐和西洋音乐,舞蹈也流行全国。机械模仿属于低层次的文化吸收,但是没有“低级阶段”的文化吸收,就不可能顺利实现“高级阶段”的文化吸收。
日本吸收外来技术文化并未停留在单纯模仿上,而是走一条引进—消化—融合—改造创新的道路,从而达到赶超先进,后来居上的目的。日本善于学习和改造外来文化是有其历史传统的,如公元16世纪洋枪第一次传到日本,40年后日本洋枪的制造技术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古代日本没有文字,中国文化传入后最初日本的公文使用汉字,非常不方便。后来便根据中国的草书创造出日文的平假名,依据汉字的楷书创造出片假名。假名是一种音标文字,和汉字表意字完全不同,并有优越于后者之处。日文的创造促进了日本思想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繁荣。
研究开发与产业创新阶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日本化
20世纪90年代,和美国相比,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而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导致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研究能力和开发能力不如美国。日本现已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奋起直追。1996年,日本用于研发方面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8%,高于美国的2.64%和德国的2.41。论基础研究与发明能力,日本虽然不如美国,但是日本也有自己的强项,即实用技术开发能力和精加工能力强,将技术产品化的经验积累十分丰富,例如,液晶显示器的原理出自美国的RCA公司,但是首先将这项技术变为商品并投入大量生产的是日本。再比如,古老的陶瓷技术并不神秘,但日本生产的陶瓷密封接插件、陶瓷过滤器,却几乎100%地占领着世界市场。又比如转子发动机是德国人发明的,但将这一发明变为产品的是日本的一家公司。
这些和日本政府重视教育和善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传统有密切关系。教育的发展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正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教育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以实用为准则吸收和改进国外先进技术也是日本经济能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日本企业对在职员工的文化技术培训制度。日本的企业家充分认识到人的因素第一,必须不断地更新职工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现代科技和科学管理的步伐。因此,生产设备更新、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必须与职工的教育培养同步进行。1957年政府制定了《科学技术人员培训扩充计划》,并在文部省增设了职业教育委员会。对在职职工的培训方式不断改革,重视个性教育,中小企业按不同的对象,分别进行文化教育或技术培训。通过一系列措施,职工队伍的现代化科技水平和生产管理能力显着提高。70年代在一般普通工人中,70%是高中毕业,企业管理和中层以上干部中,有85%是大学以上的文化程度。
此外,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能正确处理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对固有的传统文化既不简单否定,也不简单肯定,对外来文化既不盲目排斥,也不全盘吸收,而是根据日本社会的需要,使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因此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既不是在日本历史文化发展中由大和民族独立创造的精神财富,也不是全盘“汉化”、“西化”和“美化”的文化,而是与日本土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的新质文化。即使外来文化“日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民族既有其开放性、吸收性的一面,又有其保守性、排他性的一面。日本始终固守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既以“和魂”为本位,对外来精神文化有选择、有限制地吸收,从而形成“和魂汉才”、“和魂洋才”、“和魂美才”的文化发展模式。
对我国的启示
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到90年代间,日本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片废墟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尽管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开始滑坡,然而它持续了40年的经济繁荣的确是任何人也无法忽视的,它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又一个世界奇迹。近年来世界经济整体滑坡,而中国却一枝独秀,仍保持了较大的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如何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日本的经验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文化方面,日本吸收了很多中国儒家思想的元素,主要原因涉及到日本的自然特点。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地域狭小,自然灾害频发,这样的自然条件使日本人养成了居安思危的思想,在其内心深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生存、防范意识。这种生存意识要求人们必须从属于某一个集团才能生存下去,有了集团还要维系这个集团,于是集团内部的和谐,下对上的忠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集体主义观念、节俭观念、重智意识等也应运而生。日本许多企业又是家族式的,上下一心为企业尽忠曾是上至经理下至员工们共同的信念。特别是在二战刚刚结束经济恢复时期,全体国民齐心协力为经济发展,拿着极少的工资干着工作时间最长的工作,曾被世人称为“工作狂”。
节俭观念也是日本国民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是农耕社会的特征之一,也和日本人的生存意识有关。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破败不堪,又经过战争的洗礼,使日本人经常意识到生存危机,所以日本国民倾向于把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储蓄以防不测,这样能给他们一种安全感,所以高储蓄率也成为了一种必然。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国民储蓄率一直是最高的,按照“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00”的公式计算,2000年,日本家庭的平均储蓄倾向为27.9%。大量的国民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为筹措资金而背上沉重的外债,日本这方面则不存在这方面的担心。
重视教育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正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教育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以实用为准则吸收和改进国外先进技术也是日本经济能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利用所谓“后发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改进,应用于本国生产,既能够扩展生产可能曲线又能促进产业升级,这也是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
J. 西方国家眼中的日本日本文化
前一段时间,看了很多关于评论日本人的书,对其中描写的一些东西既有些惊奇又有些无语。想想看,我自己竟也想写点东西了。
我个人是很喜欢日本的,比较喜欢它的文化。日本的历史要从哪里说起呢。大概公元一、二世纪的时候它还四分五裂的,没过多久,就由邪马台国渐渐统一了,那个时候,女性仍是占主要地位的。由于那个时候日本还没有文字,那些很远的故事真相也就不为人知了。在后来,邪马台国不知为何衰落了,大和族渐渐统一了日本,从那时起日本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国家了。日本在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开大门之前,一直都效仿着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技术、制度等等,就连文字也是从汉字演化而来。日本是很善于学习的,它从清政府被欺压的状况中看到了自己将要面临的路,于是立刻改为效仿欧美,“脱亚入欧”,西方的思想、制度、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等就迅速传入日本,使得它渐渐强大起来。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简直不在中国眼里,而在那之后,中国不得不承认,日本确实变强了。
由于日本人历来的生活环境都异常恶劣,资源匮乏,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使的日本人的生存也变得很艰难了。他们出于这种内心底对优越的环境的盼望,就想要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本来这是源于一种生存欲望,可竟慢慢地变成一种毫无节制一种自私的占有欲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在这种心理上形成的。武士道在我理解来是双面的。由于武士道的精神深扎在日本人心底,他们从来都尚武,这种尚武也决定了他们生活的一种平和性,如日本着名的茶道,插花等,足以表现出日本人生活的平和;然而它也同时造就了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今天还在拼死地抵抗敌方为国家而战,可明天却用鲜花欢迎着敌人的到来,这个世界上除了日本民族可能没有第二个民族做的到。我记得读一些二战时日本国内的事情时,曾让我心寒了好一阵。日本的小学生每天要进行学习柔道,进行格斗训练等“激发他们潜能”、将他们的忍耐力和意志都磨练到极限的训练,他们从小会被教育:自己的国家民族是最伟大的,天皇是最崇高的,一切都要为了天皇,将来要为国家而战要为国而死,于是他们的那种将死亡视为荣誉的最佳体现的心态让他们在战争中一个个都残忍至极。据说日本的战俘在世界上是最少的,大多数日本军人一旦意识到将要被俘,就会剖腹自杀,被俘的一般都是昏迷了的,可一旦他们醒来,也会想方设法地去自杀以报国。曾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学生在解剖青蛙时吓哭了,他的老师在他头上狠狠地打了一棍,说:“连杀个青蛙都要怕,以后你还要去杀100个200个中国人呢。”我很悲哀啊,想想看,那些孩子可真可怜啊。日本人那种尚武的平和性大概也就是被这样给压制扼杀到几乎丧失了吧。
我曾经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那些日本士兵杀了那么多人为什么还能像个没事人一样过着日子,现在才明白了。我们中国人是很重视良心的,不会干背良心的事,就算干了,内心也会异常不安,因为总觉得这样做会遭报应的,西方人也会时常进行自我的内心反省;可日本人不是,在他们心中,没有良心这个东西,他们认为,不管人生前做了什么,死后统统都会升天成佛,甚至连和尚杀人时,都说的是:“畜生,让我为你超度吧。”于是,日本士兵在战争中,白天像魔鬼一样杀人不眨眼,晚上仍然没关系地到处找东西吃。所以说,要让日本为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罪行谢罪的话,那简直是……
不过上面提到的已经是二战时候的事了,虽然有些思想是根深蒂固在日本人心中了,但现在日本人的性情可谓还是大有改变的,至于这种改变的方向,我倒觉得越来越不好了。日本人的内心越来越空虚了。我记得看一位先生讲他印象中那个年代的日本是最美最平和的了,可战争爆发将这一切都冲掉了。我想现在的日本大概也不能再回到那个最美最平和的年代了。日本人人与人之间交流是很冷淡的,这大概是由于他们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等距离接触”的习惯,所以在一间小办公室里边,你绝看不出谁与谁关系更好一些。而且,日本人很排外,一些在日本居住了几十年甚至几代的外国人始终都每法真正融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去,这大概是由于他们一些特殊的习惯造成的。日本人很爱洗澡,一天至少要洗2次,而且他们不是淋浴而是泡澡,不然他们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他们总觉得其他人不干净,就连家庭成员之间也是,每个人都必须用自己的东西,如果沾其他人的东西,他就会很难受,觉得很脏;日本人家里是铺的踏踏米,他们每天都要打扫它很多遍,要保证它很干净,当外客到日本人家去做客也要注意好卫生,进门必须脱鞋,脚必须要很干净,不然主人就会很厌恶你;日本人到外国旅游居住时,都更愿意用自己的、自己国家的东西,出门开丰田,吃饭吃日式的,进门一定脱鞋脱袜,一定不与自己的国家脱离一点。 日本人很节约,一张纸必须双面使用,而且,他们的垃圾分类非常清楚很有秩序,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将垃圾处理,环境保护他们也是世界上做的最好的。他们也从不使用公有器材办私事。日本人不喜欢欠着他人东西,要是人家送他们十分的东西,他们无论如何也要还上,并且还不会超过十分的东西,因为要是超过了十分,对方又会觉得欠着了,又要还。所以说,这还真是麻烦啊。
在日本人对待侵华战争问题上的态度,我不想多谈,不过,虽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和日本人总是在想方设法地要中日友好,但是他们政府如果不在这个问题上表明正确态度的话,我想这是不现实的。然而,无庸置疑的是,日本的确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国家,虽然他们的文化也有些东拼西凑的,但那总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虽然他们的确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危害世界和平的罪过,但我们要赶上他确实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仍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他学习,重点是,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不提防他了,一定记住,他是世界上最善变的民族,他只会向强者靠,千万要警惕他的一举一动。
好象大概的就说完了,不过,有些地方,我总是将自己的意思表达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