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清酒起源于哪些地方
① 日本清酒详细介绍是什么
日本清酒的起源:日本清酒是借鉴中国黄酒的酿造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国酒。
日本人常说,清酒是上帝的恩赐。1000多年来,清酒一直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饮料。在大型的宴会上,结婚典礼中,在酒吧间或寻常百姓的餐桌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清酒。清酒已成为日本的国粹。
据中国史书记载,古时候日本只有“浊酒”,没有清酒。后来有人在浊酒中加入石炭,使其沉淀,取其清沏的酒液饮用,于是便有了“清酒”之名。公元7世纪中叶之后,朝鲜古国百济与中国常有来往,并成为中国文化传人日本的桥梁。因此,中国用“曲种”酿酒的技术就由百济人传播到日本,使日本的酿酒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到了公元14世纪,日本的酿酒技术已日臻成熟,人们用传统的清酒酿造法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产品,尤其在奈良地区所产的清酒最负盛名。
自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之后,日本清酒的质量逐渐下降,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酒商往清酒中对入大量的食用酒精,以增加酿酒量,牟取暴利,使清酒所具有的独特风味黯然失色。因此,日本老人称这种低劣的清酒为“乱世之酒”,赞誉原来纯正的日本清酒为“太平之酒”。
② 日本清酒的历史
日本清酒是借鉴中国黄酒的酿造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国酒。
日本人常说,清酒是上帝的恩赐。1000多年来,清酒一直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饮料。在大型的宴会上,结婚典礼中,在酒吧间或寻常百姓的餐桌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清酒。清酒已成为日本的国粹。
据中国史书记载,古时候日本只有“浊酒”,没有清酒。后来有人在浊酒中加入石炭,使其沉淀,取其清沏的酒液饮用,于是便有了“清酒”之名。公元7世纪中叶之后,朝鲜古国百济与中国常有来往,并成为中国文化传人日本的桥梁。因此,中国用“曲种”酿酒的技术就由百济人传播到日本,使日本的酿酒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到了公元14世纪,日本的酿酒技术已日臻成熟,人们用传统的清酒酿造法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产品,尤其在奈良地区所产的清酒最负盛名。
自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之后,日本清酒的质量逐渐下降,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酒商往清酒中对入大量的食用酒精,以增加酿酒量,牟取暴利,使清酒所具有的独特风味黯然失色。因此,日本老人称这种低劣的清酒为“乱世之酒”,赞誉原来纯正的日本清酒为“太平之酒”。由于清酒酿造业受到历史上“乱世”的影响,给日本消费者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加上新一代日本人崇尚饮用啤酒和烈性酒,所以清酒的销售量逐年下降。今天,日本清酒的质量虽然已恢复其原来的水平,并且利用现代酿造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但其产品仅占日本酒类市场销售量的15%。据统计,1988年日本清酒年产量为1448×10000000L,1993年为1457×10000000L,而1995年仅为996.9×10000000L。日本全国有大小清酒酿造厂2000余家,其中最大的5家酒厂及其着名产品是:大包厂的月桂冠、小西厂的白雪、白鹤厂的白鹤、西宫厂的日本盛和大关厂的大关酒。日本着名的清酒厂多集中在关东的神户和京都附近。
③ 中国米酒和日本清酒有什么关系,它们是不是同一款酒
中国的米酒原料是糯米,而清酒则是大米。中国的米酒一般并不进行磨米,而是直接将纯糙糯米进行发酵。而日本在酿造清酒的第一步就是磨米,这会对清酒口感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米酒在酿造上并不注重清澈度,酿造后自然沉淀。而清酒要加入石灰充分沉淀,以获得更高的透明度。
④ 清酒的起源在哪里最早的历史记载是什么时间日本的清酒起源早还是中国清酒起源早
清酒是在日本以米、米曲和水发酵而成的一种的传统酒类,在日本又称之为日本酒(にほんしゅ)或是直称为酒(さけ)。酒精浓度平均在15%左右。
在日本的酒税法中,日本酒的正式名称为“清酒”,而一般日本人在指称日本酒时,则直接称“酒”,而使用片假名时所指称的则是洋酒。而日本的佛教僧侣在称呼酒时,则将其用“般若汤”代称。
世界上的酒类有其适合的饮用温度,最适合饮用清酒的温度介于摄氏五度到摄氏六十度间,是世界上饮用温度范围最大的酒类。而另外一方面,清酒亦可以应用在料理上。最常见的使用方法便是利用日本酒来除去鱼类的腥臭味。
清酒近来在日本的销售状况有低落的倾向,主要是因为日本与国际接轨后洋酒大举进入日本,在日本的酒类市场取得了不少的占有率。而在这样的态势之下,反而是欧美地区逐渐出现了饮用日本酒的风潮,主因是寿司与生鱼片等日式料理在流行至西方国家后,食用时常会配上同样来自日本的清酒之故。
清酒的酿造清酒酿造过程中所需的主要原料为水、米、曲,除此之外还需要酵母和乳酸菌。上述的几种原料为清酒的主原料,在主原料之外还需使用调整酒类酸度的副原料才能产出完美的清酒。
[编辑] 水经过科学的分析,可以得知水大约占了清酒内容物的百分之八十。一般在酿造清酒时主要使用地下水,但在水质良好之地区亦有直接使用自来水的现象。而酿酒时所使用的水可谓左右了清酒的品质,甚至有建于都市地区的酿酒厂为了造出美味的日本酒而从水源区运水至厂房。
判定水质优劣的一个条件为水的硬度。一般日本所使用的硬度标准采用美制,然而在酿酒界所采用的标准却是德国制,但近年因国际势力消长之故,逐渐有往美制倾斜的趋势。若单单只进行粗略地分类,使用硬水酿造的酒口感较烈,而使用软水酿造的酒则口感较甘。原因是在硬水的环境之下,酵母的活性较使用软水时高,酒精发酵(亦即糖分的分解)速度加快;反之在使用软水时,酵母活性低落,发酵的程度便低于硬水。
从江户时代开始,生产日本美酒的滩五乡便使用被称为“宫水”的硬水。然而在十九世纪时,广岛县的三浦仙三郎开发出了软水酿酒法。以往主要是以硬水做为酿酒用水,但因为软水酿出的酒类较合现代人的胃口,因此酿酒用水有逐渐往软水倾斜的趋势。
从古至今,日本生产名酒之处皆离河川不远。酿酒所用的水大多是由河川直接取得或是抽取地下水。虽然水是生产清酒的主要原料之一,但厂商并没有标示水质及水源地的义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厂商在这方面不需要受到监督,事实上在建厂开始生产清酒之前,厂商需将水源地的水送交地方的酿造试验所与食品试验所接受测试。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大陆相较之下,日本各地的水质基本上差异并不会太大。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居住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人为了酿造品质优良的日本酒,在寻找优质的水源时可说是吃足了苦头。
另外,除了酿造酒类时所使用的原料水需要受到规范,用来清洗酒瓶及厂房设备的水亦须受到监督。因为若使用劣质水清洗酒瓶和机具,残留下来的水滴会影响酒的纯度及品质。
[编辑] 米主条目:酒米
在优良的水质之外,酿造优良的日本酒亦需要高品质的米。米为谷类的一种,最大的特点为富含淀粉,而淀粉是酵母发酵时所需要的能量来源,故原料米的品质亦左右了酒的品质。
在发酵这一点上,东亚文化圈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文化主要使用水果类作为发酵物;而东方文化圈如日本与中国等主要是使用米类作为发酵物。而在正式名称的界定之上,我们将西洋文化圈的酿造方式订为单发酵文化圈,而东亚文化圈所采用的酿造方式则称为复发酵文化圈。值得一提的是,东亚文化圈除了酒类之外,亦利用发酵技术制造酱油、纳豆等调味料与食品。
以用途而言,酿酒时所用的米有曲米和挂米。曲米通常使用酿酒专用的酒米(又称酒造好适米);挂米则较常使用一般的食用米。
[编辑] 酵母在酿酒过程中另外一项值得注意的必需品为酵母。酵母在生物学上是属于真菌类的单细胞生物。而在自然界中有超过十万种的酵母存在,而彼此又各具有不同的特性。而酵母可谓决定酒类的口感、香气与品质的最大关键,而专用来酿造日本酒的酵母称为“清酒酵母”。
在制造日本酒的过程当中,发酵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步骤。日本酒与洋酒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酒的原料谷类本身不含糖分,需要经过糖化的步骤才能产生糖分。因此日本酒最大的特性便是同时进行发酵与糖化的制造过程,我们将之称为“并行复发酵”。
在尚未进入科学时代之前,古人们的酿酒方式为将米与水混合,使原本就存在于空气之中的酵母自然增生,尤其是使用酒窖中大量存在的酵母。主因是酒窖中存在的酵母通常是以该酒窖中所存放的酒类占多数。然而这样缺乏科学化管理的制造技术有许多的缺点,因为制造者无法控制该次发酵会取得何种酵母。也因为如此,因此能否酿造出品质优良的酒类只能仰赖运气,造成了酒类品质的低落与原料的浪费。
而在明治时代之后由于西学东渐,日本在引进了微生物学后,也掌握了分离菌株而后培养的技术,日本人则透过此技术欲提升酿酒成品的品质。西元1911年(明治44年),日本酿造协会进行了大规模的酵母采集,并在专家评鉴之后订出了第一名的酵母。在评鉴之后大量培养并分散至全国,这类酵母则称为“协会N号”(视其品种不同,N为不同的数字)。而外界则将此类酵母统称为协会系酵母或协会酵母。
传统的日本酒只有米类的香味,而不似洋酒有果类的香味。而使日本酒具有浓烈香气的最大功臣乃是吟酿酒的诞生。而吟酿酒的酵母则为协会7号与协会9号。
而在1980年代时,由于吟酿酒在消费者间受到广大的欢迎,因此在协会系酵母之外,亦研发了少酸性酵母、苹果酵母等新一代的酵母。目前各大学及研究机构也持续进行着新酵母的研究。
然而吟酿酒浓烈的香气也并非没有缺点,如香水般过度浓烈的香气事实上是有损于酒类的口感的。也因为这个原因,在存放时需要特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