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有什么佛
A. 去马来西亚拜佛拜的什么教
基督教 佛教 道教 穆斯林居多
B. 佛教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上面)历史背景及其发展
这是马来西亚佛教总会的网站,里面有大事记还有发展。
http://www.mybuddhist.com/MyBuddhism/Links/MainFrame-LocalWebLinks.htm
C. 吉隆坡这个佛像叫什么名字什么佛
题中照片是马来西亚黑风洞阶梯,图中不是佛像。是印度教战神穆卢甘(Murugan)。网络的搜索结果是:鸠摩罗(Kumara) 印度神话中大神湿婆(Shiva)与雪山神女帕尔瓦蒂(Parvati)之长子,为印度神话中战神。
生有十二臂六首,为昴星团养子,坐骑为孔雀,武器为长矛,通常以童贞英俊少年形象出现,在南印度广受崇拜,又称室建陀(Skanda)、穆卢甘(Murugan)或Kārthikeya 。Kumara意即童子。请采纳,谢谢。(印度教不是佛教。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其它宗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
D. 马来西亚有尊佛叫:凤山大王吗每年十一月二十三信奉,帮爷爷找多年
你说的似乎是马来西亚凤山寺供奉的广泽尊王,又叫郭圣王
广泽尊王信仰也称保安尊王、郭府圣王、郭王公、郭圣王、圣王公等
属于闽南四大民间信仰之一,郭圣王信仰香火足迹遍布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及香港、台湾地
广泽尊王庙,大多称凤山寺,这是承袭福建泉州南安人供奉广泽尊王的凤山古寺之名而来
泉州人渡海去台湾时,将广泽尊王置于小匣内,随身携带奉为守护神,他们相信广泽尊王专门保护出外人,所以至今台湾泉属移民,家家户户必供奉尊王之像于匣内上香致敬。
泉州人出洋谋生的华侨很多,因而远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泰国、菲律宾等地都有凤山寺,供奉郭圣王。
E. 马来西亚是以佛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吗
因为历史的关系,我认为在宗教信仰上应该和我们国家一样,是多宗教、自由信仰的国家。
F. 马来西亚有哪些着名佛教弘法法师
你可以暂时在网络上学习各种法师的讲解啊,我也不太了解马来西亚那边的
G. 马来西亚 穆斯林国家
马来西亚与其它东南亚国家一样,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国家。马来西亚的国教是伊斯兰教,其它宗教还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原始宗教。
伊斯兰教
从7世纪到17世纪,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扩张和传播延绵了1000年。作为东南亚信奉伊斯兰教的主体——马来人的重要国家,马来西亚宪法规定,所有的马来人都是穆斯林,在全国人口中,穆斯林占将近55%。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有很深的影响。马来人取阿拉伯名字,按伊斯兰教的训言生活。清真寺遍布马来西亚城乡,寺内每天都有信徒作祈祷。星期五是马来西亚的主祷日。 其它宗教
佛教
佛教在马来半岛上曾一度盛行,15世纪以后逐渐衰落。19世纪,大批华人的到来使得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得以恢复和发展。吉隆坡和华人集中的槟城是马来西亚佛教中心。马来西亚佛教总会设在槟城,该会还办了马来西亚佛学院。
印度教
印度教在进人马来半岛时,被称为婆罗门教。15世纪,伊斯兰教在马来半岛盛行后,印度教徒大多改信伊斯兰教。现在,信奉印度教的只有印度人,印度教徒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
基督教
基督教是随着葡萄牙、荷兰、英国的入侵而传人马来西亚的。由于这些国家的殖民者属于不同的教派,他们带来的基督教也有不同的分支,主要是天主教、新教。马来西亚的基督徒多为菲律宾移民、土着少数民族和一部分华人。
原始宗教
马来人的原始宗教崇拜的是多种神仙和原始拜物教。现在马来西亚信仰原始宗教的主要是一些土着少数民族。
H. 马来西亚最着名的庙宇是什么
一、印度庙(Sri Mahamariaman Temple),建于1873年,是马来西亚境内最大也是最华丽的印度寺庙,其中充满了繁丽的雕刻、塑金和手绘图案,又加上那些由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瓷砖。
二、槟榔屿修建有槟城极乐寺(Kek Lok Si Temple);马来西亚最大的佛寺;位于槟榔屿州,坐落在槟城以南约6千米的白鹤山上。自山脚至山门有数百级石阶,寺庙建筑错落别致,宏伟壮观;
三、卧佛寺,又称泰佛寺,位于车水路,槟岛幽境的住宅区,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佛寺,该佛寺融合了中国、泰国和缅甸的建筑风格,华丽且精雕细琢;
四、缅佛寺,建于1800年的缅佛寺就座落在卧佛寺的正对面。
I.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马来西亚与其它东南亚国家一样,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国家。马来西亚的国教是伊斯兰教,其它宗教还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原始宗教。
新加坡的多民族决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圆顶、哥特式教堂尖顶、带有神秘神像的兴都教寺庙以及中国寺庙。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兴都教、锡克教、犹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与道教
早期的华人移民,如同其他种族的移民一样,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不同籍贯的华人,各自兴建庙宇,让善男信女参拜。其中有一些庙宇,已成为国家古迹,如天福官、双林寺和凤山寺等。
佛教有“三宝”——佛、法(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以引导信徒奉行他们的礼仪。 在新加坡,绝大多数的佛教徒,是属于大乘(Mahayana)学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刚乘(Vajrayana)和其他学派。不同的学派,经由新加坡佛教总会、新加坡僧伽联合会,和世界佛教联谊会新加坡分会联合主办的宗教、文化、教育与社会福利计划等活动,有更密切的接触与合作。
道教有“三清”-- 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道教天师道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
兴都教
前来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们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带来新加坡。他们早期的宗教事迹,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区兴建兴都庙,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
兴都庙成为许多印度节日与庆典的焦点。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响;而他们的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也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约有24间主要的兴都庙,其中在桥南路的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实龙岗路的实里尼维沙伯鲁玛兴都庙(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为国家古迹。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于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会,专门负责马里安曼、实里尼维沙伯鲁玛、西凡和维拉米玛达拉曼等兴都庙的行政与管理工作。这些兴都庙都属于基金会的。基金会也主办一些大节日庆祝活动,如大宝森节、蹈火节和九夜祈祷节。
印度族也设有印度人咨询委员会,对有关印度宗教和习俗,以及影响印度族社区的一般福利问题,向政府提供意见。
天主教会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过境的传教士通过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数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稳健成长并开办了数间学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会就开办了第一间男校,这间学校后来成为着名的圣约瑟书院。圣约瑟书院建于1852年,由拉萨尔修士主理。两年后,修女会在维多利亚街开办了一所女子小学——圣婴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禄六世颁令新加坡成为另一个主教区,不再隶属以前的马六甲一柔佛主教区。在1977年7月26日签署的协议下,澳门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会管辖权移交给新加坡主教。这项协议于1981年5月27日获得罗马教廷的批准。当这道教令于1981年6月26日颁布后,就在7月1日生效,此后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就直接由罗马教廷管辖。
新加坡共有30间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会管理20所小学、17所中学、一所大学先修班和一所初级学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也开办安微尼亚山医院、雅西西慈怀病院、5间老人院和一间儿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会
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后4个月,他把一块土地赠送给伦敦宣教会。5个月后,第一位传教士抵达新加坡。在最初的数十年里,一些不同的团体,对新加坡的基督教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它们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马六甲的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以及印度与中国的基督徒移民。神学院与圣经学院也随着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