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首相多少岁
A. 马来西亚的开国功臣简历。。请尽快留言。。本人六月要交Project。。拜托拜托啦!!
1.马来西亚第一任首
相东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是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同时亦被视为“马来西亚国父”。
1954年,东姑阿都拉曼成为了马来亚的首席部长。马来亚在 8月31日,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他成为了马来亚的第一任首相。他在1970年时辞职,阿都拉萨就成为第二任首相 。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87岁。
敦陈祯禄(Tan Cheng Lock,1883年4月5日-1960年12月21日),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政党) 的创始人及第一任总会长。早在战前卅年代,他便以马来亚人自居,是拥有纯粹马来亚意识的马来亚华人。
1931年时,英殖民统治者强硬推行“亲巫政策”时,他强烈抗议反对“优待一族,歧视他族”政策,并主张在人民之间培养与创设纯粹的马来亚精神和意识,以逐渐把种族性的观念消除。在1945年日军投降前,他创立《海外华人协会》(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并担任主席,他写信给当时的殖民地大臣,说明从印度回马后(在日治时期,他寄居印度)将成立一个华人协会,以“争取马来亚华人的利益”。陈祯禄在战后返回马来亚,通过马来亚华人商联会,召集全马代表大会,讨论马来亚华人前途的问题,第一次会议是在1947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召开。1948年,正值马共拿起武器走入森林之际,也正是英政府宣布施行紧急法令的风雨之时,“马来亚华人公会”于翌年的1949年2月27日,即紧急法令实施8个月后成立。他出任第一任总会长,并主张开放党籍,让所有有意在马来亚定居的华人申请加入马华公会。他反对英殖民政府要驱赶50万华人出境的无礼举动,说服英政府撤消建议,及主动协助在紧急法令下受苦的华人。随后,陈祯禄带领马华公会与友族共同争取独立,并在独立那一年内成功争取让超过100万华人成为马来亚公民。
更多详情
可以去找找form3 sejarah 课本
或是去wikipedia 找
B. 马来西亚的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出生于哪里) 我要做集锦簿,谢谢!
出生日期:1903年2月8日,出生地: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吉打州阿罗士打,逝世日期:1990年12月6日,享年87岁。逝世地: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吉隆坡
C. 我想要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的资料(马来文版) 现在急需
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 (8 Februari 1903 - 6 Disember 1990) merupakan Ketua Menteri Persekutuan Tanah Melayu dari 1955, dan Perdana Menteri pertama sejak kemerdekaan pada tahun 1957 sehingga 1970. Pembentukan Malaysia pada tahun 1963 merupakan salah satu daripada pencapaiannya yang teragung. Biasanya dikenali sebagai "Tunku", beliau juga dikenang sebagai "Bapa Kemerdekaan" dan "Bapa Malaysia".
Pendidikan
Tunku bermula pendidikannya pada 1909 di sebuah sekolah rendah Melayu di Jalan Baharu, Alor Setar. Biasa berbahasa Siam di rumah, beliau belajar bahasa Melayu di sekolah itu. Seorang guru pula datang ke rumahnya untuk mengajar bahasa Inggeris. Tunku kemudian berpindah ke sebuah sekolah kerajaan bahasa Inggeris yang kini dinamakan Kolej Sultan Abl Hamid. Di sini, beliau belajar di sekolah pada waktu siang dan membaca Al-Quran pada waktu petang.
Pada tahun 1913 sewaktu berumur 10 tahun, Tunku dihantar ke Bangkok untuk menetap bersama Tunku Yusuf ibni Sultan Abl Hamid, abang sulungnya, dan belajar di Sekolah Thebsirintrawat (Debsirindir School). Pada tahun 1915, Tunku pulang dan meneruskan pendidikannya di Penang Free School. Antara gurunya ialah HR Cheeseman dan SM Zainal Abidin. Seorang yang aktif, beliau menyertai Pengakap dan Kor Kadet.
Pada tahun 1919 ketika berumur 16 tahun, Tunku menerima Biasiswa Negeri Kedah untuk melanjutkan pendidikannya di Kolej St Catharine di Universiti Cambridge. Beliau merupakan penuntut pertama untuk menerima pendidikan di United Kingdom dibawah tajaan Kerajaan Negeri Kedah. Ketika Tunku tidak dibenarkan tinggal di asrama St Catharine kerana dasar aparteid ('kulit berwarna') masih diamalkan, beliau membantah kepada William Peel, Penasihat British kepada Kedah. Akhirnya, pengetua sekolah itu terpaksa meminta maaf.
Dari segi berpakaian, Tunku agak kebaratan. Semasa beliau dihantar ke England, tiada sepasang pun baju Melayu yang dibawa. Tunku dan keluarganya hanya menempah pakaian Barat di kedai Pritchards di Pulau Pinang. Ketika di England, Tunku amat berlainan dengan Sultan Perak yang berbaju Melayu, siap dengan tengkolok.
Mula-mulanya, Tunku mengambil jurusan undang-undang bersama rakannya, Ivor Jenning (Sir), H.V. Davies dan George Brown, tetapi kemudian bertukar kepada jurusan sastera (Sejarah). Beliau suka bersiar-siar dengan motosikal Riley Sport dan kereta mewah, dan melakukan 28 kesalahan trafik jalan raya semasa berada di Cambridge. Tunku tidak dapat menki peperiksaan akhir Ijazah Sarjana Muda Sastera kerana terlupa jaal waktu peperiksaan. Dengan bantuan dan kerjasama daripada sahabatnya, Taib Andak, beliau memperolehi ijazahnya pada tahun 1925.
Pada tahun 1927, Tunku dihantar semula ke England untuk belajar undang-undang di Universiti Cambridge kerana keluarganya tidak berpuas hati dengan keputusannya yang lalu. Beliau lulus semester pertama dalam jurusan undang-undang di Inner Temple pada tahun 1930. Selepas pemulangannya, Tunku bertugas sebagai Pegawai Latihan di Pejabat Penasihat Undang-Undang Kedah pada tahun 1931, dan dilantik sebagai Pegawai Jajahan untuk Kuala Nerang pada tahun berikutnya. Beliau dipindahkan ke Pulau Langkawi pada tahun 1935 oleh Clayton, Penasihat British sewaktu itu. Pada tahun 1937, Tunku bertugas sebagai Pegawai Jajahan di Sungai Petani bersamping bertindak sebagai hakim daerah dan Pengerusi Lembaga Kebersihan Sungai Petani. Sebuah masjid di Sungai Petani telah dinamakan Masjid Rahmaniah sempena nama Tunku.
Pada tahun 1938, Tunku pergi semula ke England buat kali yang ketiga untuk menyambung pelajaran undang-undangnya. Antara temannya ialah Sardon Haji Jubir. Beliau kembali ke Kedah pada tahun 1939 kerana terdapatnya berita bahawa perang akan meletus di Eropah. Pada 1940, beliau dilantik sebagai Timbalan Pengarah Perkhidmatan Pasukan Kawalan Am Selatan Kedah.
Pada 9 Disember 1941, Tunku menyorokkan Sultan Abl Hamid Halim Syah, ayahandanya yang ketika itu berumur 80 tahun, sewaktu pegawai British hendak membawanya ke India. Bagi beliau, tidak wajarlah seseorang sultan melarikan diri daripada tanah airnya sewaktu peperangan. Berpakaian Tentera Utara Australia, Tunku menculik ayahandanya yang ketika itu bersama dengan Syed Abu Bakar al Idrus, seorang Merinyu Kesihatan Kedah dan menyembunyikannya di Sedim, dekat dengan Kulim, di bawah jagaan Penghulu Wahab. Tunku Badlishah, Pemangku Raja Kedah, tidak berpuas hati dengan tindakan Tunku yang membelakangkannya sebagai bakal pengganti Sultan Kedah.
Pada 19 Disember 1941, Sultan Abl Hamid dibawa semula ke Alor Star. Jepun mengiktiraf baginda sebagai Sultan Kedah tetapi pentadbirannya diletakkan di bawah Gabernor dan Tentera Jepun. Sultan Abl Hamid meninggal pada tahun 1943. Semasa Jepun memerintah, Tunku kekal sebagai Pegawai Jajahan Kulim tetapi ditemani oleh Ohata, seorang pegawai Jepun yang pernah menjadi tukang gunting di pekan Alor Star.
Tunku menyambung semula pendidikannya di Inner Temple pada tahun 1947. Sewaktu tempoh itu, Tunku bertemu dengan Abl Razak Hussein. Beliau dipilih sebagai presiden untuk Persatuan Pelajar Melayu Britain, dan Abl Razak, yang berumur 26 ketika itu, dipilih sebagai setiausaha. Semasa itu, Tunku menyertai "Persatuan Pelajar India Islam" yang menuntut kemerdekaan India. Beliau juga berkempen untuk Lyold George Jurith, seorang calon Parti Liberal. Tunku akhirnya dilayakkan menjadi peguam pada tahun 1949. Setelah belajar 25 tahun , barulah Tunku layak menjadi peguam.[1]
Seorang yang bersemangat kesukanan, Tunku memulakan pertandingan bola sepak antarabangsa yang digelar "Pesta Bola Merdeka" pada tahun 1957. Pada tahun berikutnya, beliau dipilih sebagai presiden pertama untuk Konfederasi Sepak Bola Asia (AFC), sebuah jawatan yang beliau memegang sehingga 1976.
Kerjaya politik
Selepas pemulangannya ke Malaya pada tahun 1949, Tunku ditugaskan untuk bekerja di sebuah pejabat Pegawai Undang-undang di Alor Star. Beliau kemudian meminta perpindahan ke Kuala Lumpur di mana beliau menjadi Timbalan Pendakwa Raya dan selepas itu, dilantik sebagai Yang Dipertua Mahkamah Sesyen.
Pada tempoh itu, semangat nasionalisme bertambah hebat di kalangan kaum Melayu di tengah-tengah pengisytiharan penubuhan Malayan Union oleh Britain. Datuk Onn Jaafar mengetuai Pertubuhan Kebangsaan Melayu Bersatu (UMNO) untuk menentangi Malayan Union (sila lihat: Sejarah Malaysia) dan Tunku menyertai partinya. Pada Ogos 1951, suatu krisis di dalam UMNO memaksakan Datuk Onn meletakkan jawatan sebagai presiden parti dan Tunku dilantik sebagai presiden yang baru. Beliau memegang jawatan itu selama 20 tahun.
Laluan ke kemerdekaan
Fail:TunkuandDonaldMacGillivray
Tunku bersama Tuanku Abl Rahman dan Sir Donald MacGillivray semasa Pilihan Raya Umum 1955.
Pada tahun 1954, Tunku mengetuai sekumpulan perwakilan ke London untuk memperolehi kemerdekaan Malaya. Bagaimanapun, percubaan sulung itu tidak berjaya. Pada tahun yang berikut, pilihan raya persekutan yang pertama diadakan. Parti Perikatan yang pada saat itu merupakan parti campuran UMNO dengan MCA memenangi 51 daripada 52 kerusi yang ditandingi. Tunku dilantik sebagai Ketua Menteri Malaya yang pertama. MIC yang mewakili kaum India kemudian menyertai Parti Perikatan pada tahun 1955.
Pada tahun 1955, Tunku membuat lagi satu perjalanan ke London untuk berunding tentang kemerdekaan Malaya. Pada kali ini, beliau berjaya, dan 31 Ogos 1957 diputuskan sebagai tarikh kemerdekaan. Sewaktu bendera British diturun di Kuala Lumpur pada hari kemerdekaan, Tunku mengetuai orang ramai untuk menyorak "Merdeka!". Gambar-gambar Tunku dengan tangan yang diangkat naik, dan perakaman-perakaman suaranya yang penuh emosi tetapi berazam mengetuai sorakan, kini merupakan lambang kemerdekaan Malaysia yang biasa.
D. 东姑阿都拉曼的生平事迹
马来西亚第一位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东姑)在1903年2月8日出生,他是苏丹阿都哈密第六任妻子仄孟查拉惹的第六个孩子,仄孟查拉惹是暹罗州首领的女儿。在吉打,同胞们的关系与暹罗人非常息息相关;当时东姑出生后吉打仍提供贡物于暹罗。直到1909年,暹罗政府与英国签署了曼谷合约后,吉打转由英国统领。东姑的家庭中总共拥有45名孩子,在众多兄弟姐妹中,身为小男孩的他受到父亲的特别关注。他也受到他两位哥哥,东姑莫哈默仄瓦与东姑尤索夫的关心,他们负起教导年轻和易受影响的东姑。东姑尤索夫和东姑被送往曼谷的一所学校就读,在那里他们与身为暹罗王养子的东姑莫哈默仄瓦在曼谷同住。然而,因为东姑尤索夫在曼谷逝世,东姑被送回吉打,接着转移至槟城的大英义校求学,较后被送往英国剑桥的圣凯特琳娜学院。当他完成他的文学学士学位归来,他的哥哥东姑莫哈默仄瓦再次送他回英国修读法律。东姑在1957年为马来亚宣布独立东姑被父亲取名为博特拉。他被马来西亚人民称为国父或独立之父,是因为他把马来西亚从英国统治中争取到独立。在马来西亚取得独立后﹐东姑阿都拉曼当上了首相﹐直到1970年。阿都拉萨成为第二任首相。1990年12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E. 马来西亚的首相 (达人请进)
东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 是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
1954年, 东姑阿都拉曼成为了马来亚的高任部长。马来亚在 8月31日,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他成为了马来亚的第一任首相。他在1970年时辞职,阿都拉萨就成为第二任首相 。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87岁。
出生日期:1903年2月8日
出生地: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吉打州阿罗士打
逝世日期:1990年12月6日
逝世地: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吉隆坡
妻子:第三任妻子诺扎克·巴拉克巴哈
马来西亚首相
任: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16日
马来西亚联邦首相
任: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1963年9月16日 - 1970
F. 马来西亚的历任首相(全部)经历过的历史,我赶着做project@@~
第一届
姓名:东姑阿都拉曼
任期: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22日
尊称:国父 或 独立之父
简介:东姑阿都拉曼(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是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同时亦被视为“马来西亚国父”。1954年, 东姑阿都拉曼成为了马来亚的首席部长。马来亚在 8月31日,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他成为了马来亚的第一任首相。他在1970年时辞职,阿都拉萨就成为第二任首相 。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87岁。
第二届
姓名:阿都拉萨
任期:1970年9月22日 - 1976年1月14日
尊称:发展之父
简介:敦阿都拉萨(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是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自从1951年东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统主席职位之后,阿都拉萨便出任巫统副主席。长期以来,他是为人所熟知的东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继人。独立后,他出任副首相兼国防部长,一直到1970年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后,他乃坐上巫统主席之职位,并且出任首相之职位。
第三届
姓名:胡先翁
任期:1976年1月15日 – 1981年7月16日
尊称:团结之父
简介:敦胡先翁(1922年2月12日——1990年5月29日),又译做敦胡申翁,是一名马来西亚政治家,也曾经是一名律师。胡先翁曾于1976年1月15日至1981年7月16日任职马来西亚第三任首相,被称为“团结之父”。由于胡先翁生在一个富有民族主义与政治思想的政治世家,深受其家族影响,所以在担任公务员的同时,他也积极地投入了政治活动。1972年,胡先翁在巫统代表大会中获选为巫统副主席。1973年8月8日,被巫统最高理事会任命为代理署理主席(即第一副主席),以接替8月2日逝世的副首相敦伊斯迈医生。13日,晋升为副首相兼贸易与工业部长。1976年1月14日,首相阿都拉萨在伦敦病逝。15日,胡先翁在国家皇宫宣誓,就任马来西亚第三任首相。17日,在巫统最高理事会的紧急会议中受确定为巫统代主席。1978年,在巫统党选中不劳而获,成为巫统主席。
第四届
姓名:马哈迪·莫哈末
任期:1981年7月16日 – 2003年10月31日
尊称:现代马来西亚之父
简介:敦马哈迪·莫哈末(1925年12月20日—)生于吉打州的亚罗士打,曾任于1981年至2003年间担任马来西亚首相一职,后于2003年10月31日正式把首相的职务转交于阿都拉·巴达威。1964年,马哈迪·莫哈末以医生的专业身份代表巫统竞选国会议员,竞选获胜后进入国会,历任各种内阁职位,1976年担任副首相,1981年出任首相。2003年,他在举行巫统大会上,宣布退休。马哈迪·莫哈末是一名深具争议性的政治领袖,他在担任马来西亚首相期间,被认为是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工程师。无论如何,他也备受批评,特别是他的权威式的领导方式及其裙带作风。拥有“Dr. M”之称的马哈迪·莫哈末,在国际舞台上也非常积极,特别是以热切推动“亚洲价值观”着称。
第五届
姓名:阿都拉·巴达威
任期:2003年10月31日 -
尊称:廉洁先生
简介: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Abllah bin Haji Ahmad Badawi,1939年11月26日-),马来西亚第五任首相。1999年1月8日,前任首相马哈迪改组内阁,委任原外交部长阿都拉·巴达威为副首相兼内政部长,中止了外界对副首相人选的猜测,也使阿都拉一跃而为万众注目的政坛明星。阿都拉作为巫统元老及资深内阁部长,的确具备了出掌这两个重要职位的资格;而且,基于政治现实,马哈迪也有必要尽快委任一名副手,以填补权力真空;温文尔雅,形象清廉的阿都拉,遂成为马哈迪的选择。
G. 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
东姑阿都拉曼,或称阿卜杜勒·拉赫曼。
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
开放分类: 人物
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阿拉伯语: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داخل;西班牙语:Abderramán I,731年或734年—788年)西班牙科尔多瓦的第一位埃米尔(756年—788年在位)。后倭马亚王朝的创建者,从他开始了中世纪伊斯兰教政权对西班牙的长期统治。
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系阿拉伯帝国的王族倭马亚家族的直系后代。他的祖父是倭马亚王朝的第十位哈里发希沙姆·伊本·阿卜杜勒·马利克,父亲名叫穆阿维叶。在750年阿拉伯帝国本土的倭马亚王朝覆灭后,他逃至北非躲避阿拔斯王朝的追杀。
755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在安达卢西亚登陆。在倭马亚王朝时代,穆斯林军队已征服西班牙三分之二的土地。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利用当地各穆斯林统治者及柏柏尔人部落的内讧,占领塞维利亚,并很快取得对几乎整个伊斯兰教西班牙的统治权。756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自立为埃米尔,以科尔多瓦为自己的都城,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后倭马亚王朝。
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在位时期的主要活动是镇压他那些习惯于无政府主义生活的阿拉伯部落和柏柏尔部落的臣民,以及(这是最为艰巨的任务)防止统治阿拉伯帝国本土的阿拔斯王朝的颠覆。763年,他艰难地打赢了一场以拥护阿拔斯王朝为名义的反对他的叛乱。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对北方的各基督教王国也发动了若干次战争。
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的外号是“阿德-达希尔”,意即“外来的统治者”。
H. 马来西亚的首相
马来西亚的首相
国父东姑阿都拉曼。
出生日期 1903年2月8日
出生地区
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吉打州阿罗士打
逝世日期 1990年12月6日
逝世地区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吉隆坡
妻子
第三任妻子诺扎克·巴拉克巴哈
马来西亚首相
任
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 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16日
马来西亚联邦首相
任
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 1963年9月16日 - 1970年
东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 是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
1951年,东姑阿都拉曼不顾家人及朋友的劝告,辞去政府法律部门的职位,出任巫统全国主席,接下领导巫统的重任。
1954年, 东姑阿都拉曼成为了马来亚的首席部长。独立前,东姑阿都拉曼在已故陈祯禄及敦李孝式合作下,提出“联盟”的理想,即是巫
统、马华及印度国大党的合作协约。
那时起,东姑开始竭力为争取马来亚独立而奋斗,之后东姑率领我国独立代表团赴英国,与英国政府谈商马来亚独立问题,经过谈判后,双方达致协议,马来亚
终于在不流1滴血的情况下,取得独立。
领导独立成功的东姑阿都拉曼,从此成为马来西亚国父,并且出任我国第1任首相。国父于1990年在吉隆坡中央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9岁。
东姑阿都拉曼在位13年期间,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的政策,促进各族和谐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的大马子民爱戴与尊敬。他在1970年时辞职。
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拉萨
任职: 马来西亚第2任首相
任期:1970年9月22日 - 1976年1月14日
出生日期: 1922年3月11日
逝世日期: 1976年1月14日
出生地点: 北根, 彭亨
逝世地点: 伦敦, 英国
妻子:拉哈诺雅
职业:律师
政党:巫统
敦拉萨于1970年9月22日从国父兼第1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手中接棒,成为我国第2任首相,但于1976年1月14日病逝。
敦拉萨在位时,宣布实行为期20年的新经济政策,主要是不分种族提高人民收入及增加就业机会,尤其是改善贫苦人民的生活素质,并且极力通过联络土地发展计划( FELDA)及他惠民计划,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准,发展国家经济,因此被喻为“发展之父”。
在国民团结及稳定政治方面,敦拉萨也功不可没;在外交方面,敦拉萨的努力令马来西亚在国际上“冒起”。
1972年,敦拉萨改变大马的外交政策,开始与共产国家接触,并致力促进东南亚成为和平
、自由及中立区域。1974年5月,敦拉萨访问中国,促使马中邦交关系一直持续至今。
马来西亚第三任首相-敦胡申翁
马来西亚第3任首相
任期
1976年1月15日– 1986年7月16日
出生 1922年2月12日
马来西亚柔佛
逝世 1990年5月29日
美国旧金山
政党
巫统
专业领域
律师
敦胡申翁于1976年出任我国第3任首任,直到1981年7月16日以健康为理由卸下首相一职,将这重要棒交给敦马哈迪。
敦胡申翁上任后,除了继续完成敦拉萨生前未完成发展我国的一些重大计划,同时也采取多项措施,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繁荣。
敦胡申翁较着重国民团结,他认为,人民团结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因此,当敦胡申翁在位时的国庆日主题,总离不开“团结”,如1977年的“团结进步”主题、1979年的“团结守纪”主题等。
在敦胡申翁领导期间,马来西亚的经济与政治更加成熟;尽管不同种族和多元文化,全民与敦胡申翁达致共识,共同朝向团结道路。
马来西亚第四任首相-敦马哈迪
敦马哈迪于1925年12月20日,在吉打州亚罗士打诞生,50年后,他成为我国第4任首相,并领导大马迈向先进国,成为备受尊祟的政治家。
1981年以前,很多外国人并不认识马来西亚。然而,自马哈迪于1981年出任首相后,马来西亚广为全球注目。
如今,大马不仅在经济的杰出表现,更因为成功克服种族的障碍,成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国家的典范。
1991年2月28日,马哈迪提出了划时代的宏愿∶马来西亚将在2020年成为先进工业国。
1970至1990年的“新经济政策”结束后,马哈迪在国家经济展现蓬勃力量时,提出在2020年先进工业国宏愿,拟定了国家未来30年的发展蓝图。
这个宏愿以实际条件为基础,而且是1项超越种族、政治和宗教的国家发展大计划。
马来西亚第五任首相-阿都拉巴达威
我国第5任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巴达威(昵称Pak’lah),亲民形象深入民间。
阿都拉深受父亲的影响,生长在1个政治世家,由于父亲的关系,年轻时的阿都拉对宗教及政治产生浓厚兴趣,为日后政治旅程的辉煌成,奠下稳固基础。
阿都拉性格冷静、温和及亲民形象,深受人民爱戴,无论在外交平台及平时出席民间活动,都显露其领导人的风采,人民坚信他能发挥所长,带领马来西亚迈向另一高峰。
上任后,阿都拉马上采取肃贪行动,他曾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努力(肃贪),因为没有人要和1个贪污的国家接触
。”赢得全国人民的喝彩。
I. 请各位帮忙找马来西亚的第六任首相的简介吧! Thanks!!!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
简介
纳吉布,全名:纳吉布·敦·拉扎克(马来语:Dato' Sri Mohd Najib bin Tun Haji Abl Razak,1953年7月23日-)他是马来西亚第二任总理拉扎克·侯赛因的长子。英国诺丁汉大学主修工业经济,1974年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士学位。1976年当选国会下议员,2004年至2009年4月2日为马来西亚副总理,现为马来西亚第六任总理。
职业生涯
2009年的纳吉布是马来西亚第2任总理拉扎克·侯赛因的长子,1953年7月24日生于彭亨州。
1974年,纳吉布赴英国诺丁汉大学深造,后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在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和国家石油公司任职。拉扎克·侯赛因1976年去世后,纳吉布子承父业,开始涉足政坛。同年,作为马来西亚主要政党之一的全国巫人统一机构(简称巫统)的候选人,纳吉布顺利当选国会议员,成为马来西亚最年轻的国会议员。
纳吉布的政治生涯可谓一帆风顺。1981年初,纳吉布当选巫统最高理事会成员。一年后,他战胜了对手穆赫塔尔·哈希姆,成功当选巫统青年团副主席。1987年,纳吉布又被任命为巫统青年团运动的代理领导人。
1988年巫统重组时,纳吉布被选为巫统青年团团长。1993年,纳吉布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当选为巫统的6位副主席之一。在1996年和2000年举行的党内大选中,身为资深领袖的纳吉布连续当选巫统副主席。2004年1月起他又开始担任巫统署理主席。纳吉布还在政府内阁中担任过多个部长级职务。
1987年8月,年仅25岁的纳吉布出任马来西亚能源、电信和邮政部副部长,成为该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部长。在3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纳吉布还先后担任过教育部正、副部长、国防部长、财政部副部长、青年及体育部长,几乎转遍了马来西亚重要的政府部门。
从2004年1月起,纳吉布开始担任马来西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2004年3月及2008年3月大选后获得连任。2008年9月他又被时任总理的巴达维任命为马来西亚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有人说纳吉布是个天生的政治家,在风云变幻的政坛上总能逢凶化吉,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2000年巫统领导人选举时,无论是马哈蒂尔派系,还是已经失势的安瓦尔遗留势力,都支持纳吉布,纳吉布成为了得票率最高的巫统副主席。在2009年3月26日召开的巫统大会上,纳吉布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毫无悬念地从巴达维手中接过巫统主席的职位。按照马来西亚的传统惯例,巫统主席将出任政府总理。纳吉布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马来西亚新任总理。
纳吉布待人处事温文尔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无论问题多么尖锐,他都不会表露出任何不悦,回答总是恰当得体。另外,纳吉布也十分重视汉语教学。马来西亚是个多种族的国家,华裔人口占相当比例。纳吉布认为知晓汉语很有益处,他曾说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强国,并将日益强大,汉语将成为重要的国际语言。为此,他鼓励其他种族的马来西亚人学习汉语,以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增强马来西亚的竞争力,扩大经商网络,增加就业机会。
J. 马来西亚历届首相列表
1、东姑阿都拉曼1963年9月16日至1970年9月22。
于1903年2月8日出生于吉打州亚罗士打的皇宫。他父亲是吉打州第24任统治者苏丹阿都哈密哈林沙。
1954年,东姑阿都拉曼成为了英属马来亚的首席部长。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独立时,他被推选为第一任首相。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后,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他被尊称为“独立之父”、“马来西亚国父”。
2、阿都·拉萨k,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
巫统在阿都·拉萨的领导下,采取了一连串的新政策,积极推动国民教育政策,倡议关于实现东南亚中立化的《吉隆坡宣言》。此外,他宣布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俾在20年内建立起一个马来人的经济社会,让马来族享有特权,如公司股权、大学学额等,以提高马来族的经济地位,这给巫统带来了新的面貌。
3、胡先·翁(马来语:Hussein Onn,1922年2月12日-1990年5月29日),又译侯赛因·奥恩,是第三任马来西亚首相(1976年至1981年),被称为“团结之父”。
胡先翁于1922年2月12日出生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是马来西亚巫统首任主席拿督翁惹化的儿子,母亲是拿汀·哈丽玛·胡先。
4、马哈蒂尔·穆罕默德(Mahathir),1925年12月2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吉打州亚罗士打市。全名为马哈蒂尔·穆罕默德(Mahathir bin Mohamad)。任期:1981年7月16日至2003年10月31日
5、阿都拉·阿末·巴达威(马来语:Abllah Ahmad Badawi),又译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1939年11月26日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州,是第五任马来西亚首相(2003-2009),简称阿都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