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去马来西亚做什么
⑴ 吴孟超的生平简介
吴孟超(1922年8月31日-2021年5月22日),福建闽清人,着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荣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2019年1月14日,吴孟超院士退休。
吴孟超是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
他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4项,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着19部,发表论文220余篇。2020年10月18日,吴孟超院士馆在福州闽清县落成开馆。
2021年5月22日,据健康时报,吴孟超院士过世,享年99岁。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病逝:
“吴老已病危,今晚可能仙去。”2021年5月22日凌点四十分许,手机震动,短信跳出。吴老,即吴孟超。22日13点05分,噩耗传来。一代医界传奇、深受病患爱戴、桃李满天下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病逝,享年99岁。
弥留之际,他的三位女儿和最亲近的学生们陪伴在身边,为他祈祷,为他送行。
传奇终将落幕。吴老驾鹤,意料之外,更在意料之中。近几年,有关他身体愈下的传言不断;2019年底,本刀在一次会议上邂逅王红阳院士,询及此事,王院士亦直言不讳。再往后,海军军医大学的同道们都说,吴老卧床日久矣。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吴孟超
⑵ 吴孟超从医78年救治1.6万名患者,关于吴孟超院士你都了解多少呢
吴孟超院士作为中国肝胆外科的奠基人,被称为“肝胆外科之父”,他一生一直致力于救治肝病病人,开创了一系列的新疗法和理论,堪称是新中国医学外科领域的奠基人。不幸的是2001年5月22日,他和另一位无双国士袁隆平先后辞世,让无数中国人都为他们感到惋惜。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接受一下这位吴孟超院士。
一、心系祖国,投身医道。1922年吴孟超出生福建闽清,5岁的时候他和母亲前往马来西亚投奔父亲。1940年,18岁的吴孟超怀揣着报国热情,从马来西亚返回国内参加抗日活动,由于封锁选择在昆明的同济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43年-1949年,他和后来的妻子一起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学习,最后成功毕业,投身到新中国的医疗事业当中。
以上就是吴孟超院士的基本信息,因为篇幅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互动交流!
⑶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96岁仍主刀52台手术,他是个啥样的医生
吴孟超老院士不幸离世,中国肝胆外科届的泰山北斗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作为新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在这个领域内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让我们能在这个学科领域内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不单单是在理论科研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作为一个医生,6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治疗病患超过15000多人,真正践行了“大医精诚、治病救人”的理念。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老院士。
一、立志报国,归国闹革命,最后选择从医。吴孟超5岁时和母亲一起去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国内革命如火如荼之时,作为一名报国青年,18岁他选择回到了国内参加革命,但受到封锁,他最终选择了学医报国。1949年新中国建立,他也从同济大学医学院顺利毕业,加入了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了一名军医。
可惜吴院士还是离开了我们,希望他一路走好!
⑷ 缅怀医者吴孟超:他有一双和常人不太相同的手
噩耗不期而至。99岁的吴孟超院士今日逝世。
时间凝固在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
在中国医学界,吴孟超的名字如雷贯耳。他的医术声名远播,他的仁心百姓称赞。孙思邈曾说,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吴老用他这一生,实践了这句话。
澎湃新闻曾多次采访吴孟超,了解过他许多行医济世、拯救病患的故事。虽然他外人面前常表现得淡然,可回到诊室、手术台前,他又恢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常态。
也正如此,吴孟超用一生救护了许许多多生死边缘的病患。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吴老用一双手,济世苍生。
取出“世界之最”的大“毒果”
吴孟超有一双和常人不太相同的手。
2018年吴孟超登上央视《朗读者》节目,他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一上台给观众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赢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节目中,他展示了自己的双手。
吴孟超的手,手指修长、灵巧有力、柔软温暖。不过,现场观众发现,他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曲。为什么?吴孟超平静地解释,这是常年握止血钳和手术刀的结果。
在肝脏的方寸之地,他用这双手,把大约16000名病人拉出了生命的绝境。
《人民海军报》曾讲述了一则故事:1975年1月3日,吴孟超早上刚上班,一名男子双手捧着大肚子撞开了他诊室的门,张口就说要找“神医”吴孟超。见到吴孟超后,这名患者立刻哀求说:“救救我吧!”
吴孟超赶紧招呼病人坐下,仔细询问情况。病人叫陆本海,来自安徽舒城。他的肚子一开始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肿块,在当地医院进行瘤体穿刺时,引起大出血,缺乏经验的医生好不容易把血止住,小心地缝合关闭了腹腔。
可没想到,这个瘤子却越长越大。见到吴孟超时,陆本海的腹部好似十月怀胎。吴孟超经过仔细检查,诊断患者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这么大的肿瘤里面充满了血液,手术中一旦出现破裂,危险难以想象。当时会诊时,多位专家的意见很一致,做这个手术风险太大,不能做。但如果不做,患者最后一丝生的希望也就没了。征求患者意愿后,吴孟超没有后退,决心为他手术。
那是一次与“死神”的过招。手术中,吴孟超先做了一条不长的腹正中切口,初步探查后,再逐步扩大切口。当预定切口完全切开,巨大的紫色瘤体终于露出原形。瘤体上面顶入胸腔,下端侵入腹腔,随着呼吸一起一伏,就像一头在笼子里折腾够了的野兽。
在医疗团队的辅助下,吴孟超一点一点地小心分离,整整12个小时后,这个重达18千克的瘤子被完全切除了。
直到今天,这个瘤子仍是“世界之最”,被国内外医学界广泛认可的又一个医学奇迹。肿瘤标本还放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史馆。
吴孟超的手,还能抚慰患者的心。
熟悉吴孟超的人都知道,他一般都是用双手去握病人的手,很多病人激动地说:“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吴孟超这么亲切随和、平易近人。”
其实,他用两只手跟病人握手有三层目的:一是打消病人思想顾虑,拉近医生和病人的心理距离。二是通过握手他能知道病人体温怎么样,有没有发烧。三是他的一只手顺势往病人的手腕一滑就可以搭脉,判断他们的身体状况。
96岁时亲自主刀
2016年底,吴孟超已95岁高龄,澎湃新闻记者对他的一次采访中,发现原来他仍在坚持日常门诊、手术。
每天,吴孟超上午6点半起床,8点上班,中午休息1-2个小时,直到晚上9点回家睡觉。日复一日地坚持。
“在中国看病不容易,对于肝癌病人来说更难,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职责就是为病人的 健康 做贡献,帮病人多省钱。”2016年12月17日,吴孟超这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医生应该靠技能为患者的 健康 做贡献,用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帮病人看病。
许多病患经吴孟超医治后,都曾感动落泪过。门诊中,吴孟超常常会帮病人免费咨询,一旦条件符合条件,便收治入院。他还会帮一些疑难患者开刀,很多人赞叹这是奇迹——95岁的吴孟超,手指还是灵巧、精准。
“这么大年纪,该安享晚年了,何苦还要手术”,也有不少人这样劝他。吴孟超说,这是一种职业习惯,只要还能拿得动手术刀,他就会站在手术台上,服务病人。
2017年春,“时代楷模”获得者、“不忘初心的好民警”陈清洲被查出肝癌。吴孟超当即表态:“这样的人民公仆要得到好报。” 当时96岁的吴老亲自主刀,为陈清洲切除了巨大肿瘤和门静脉癌栓。
人体的中肝叶处于肝脏的“心脏”,被盘根错节的大小血管所包绕,向来被外科医生称为“禁区中的禁区”。2004年,湖北女大学生王甜甜在中肝叶长了巨大的血管瘤,被多家医院拒收。
当她找到吴孟超后,后者为她手术,手术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吴孟超把足有排球大的瘤子成功切了下来。后来在央视《朗读者》节目现场,已步入婚姻殿堂的王甜甜,再度落泪回顾了这段往事。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行医济世这件事,吴孟超已经看得透。
一颗心,许党报国
吴孟超的左胸前,总是会佩戴着一枚鲜红的党员徽章——这份忠诚,源于他少年时的红色记忆。
1927年,5岁的吴孟超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在当地中学毕业时,他和同学们主动把聚餐费捐回国内给中国共产党。但他没想到,不久后,竟收到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
吴孟超说,这封电报像烧红的烙铁一样,在他年少的心里烙上了红色印记。
“回国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抱着这个愿望,1940年春,吴孟超踏上回国之途。由于战争封锁到不了延安,他回国后先求学,考取了当时的同济医学院。
1949年解放后,由于归国华侨背景,吴孟超先后递交了19次入党申请书,终于在1956年如愿入党。从此,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他对党的信仰都没有丝毫动摇。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当时,一位国外专家看到吴孟超他们简陋的研究环境后说到:“中国肝脏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30年。”吴孟超愤然写下了“卧薪尝胆、走向世界”八个大字,立志将自己的奋斗方向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
经过成千上万次解剖实验,1957年吴孟超等“三人小组”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中国医生从此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
到了1960年,吴孟超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完成世界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术……一步步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吴孟超始终不知疲倦地为人民工作。“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这句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话,吴孟超说到做到。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身边众人都为他高兴,他却将国家和军队奖励的600万元全部捐出,又联合6位知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时至今日,由这个建议案促成建设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已屹立在上海安亭,成为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吴老就是这样,忙碌了一生。直到2019年1月,97岁高龄的他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光荣退休。
尽管退休,他也抱着壮志雄心:“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⑸ 吴孟超的人物经历
1922年生于福建,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被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同年,吴孟超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曾获全国最高科技奖等奖近40项,各类荣誉30余项。
2006年,联合了汤钊猷、顾健人、闻玉梅、郑树森、杨胜利、王红阳等六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开展肝癌研究”的报告。。
2010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5年9月28日在河北省兴隆县国家天文台兴隆天文台发现的,发现时间为1995年9月28日。
2011年5月3日,科技部举行了小行星命名仪式。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院士接过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轨道铜牌,命名小行星17606为“吴孟超”,正式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2012年2月,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2018年7月,吴孟超参加“读者”节目,96岁时每周进行三次手术。
2019年1月14日,吴孟超院士退休。
(5)吴孟超去马来西亚做什么扩展阅读:
吴孟超科技成就:
1、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
2、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
3、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⑹ 吴孟超遗体告别仪式26日举行,吴孟超是个怎样的人
吴孟超院士可以称得上大医精诚,为中国肝胆外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一生行医治病,救人无数,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的老前辈。他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过来,为了新中国的医学健康事业奋斗了一生,5月22日不幸离世,享年99岁,一天失去双国士,举国悲痛。对于这位院士可能了解的人不是太多,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一聊他的事迹。
一、热血青年学医报国。吴老1922年出生于福建,年幼时去了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当时的中国大地战火纷飞,革命事业如火如荼。吴孟超18岁时选择回国想要参加革命,但可惜的是无法抵达根据地,于是他到昆明读书学医,后来考取了同济大学医学院,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他也顺利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军医。
根据吴老的事迹拍摄的电影《我是医生》,里面对吴老的事迹有详尽的描述,大家想了解更多的可以看看这部电影。
⑺ 吴孟超遗体告别,他为我国医学做了怎样的突出贡献
吴孟超院士为我国的肝胆外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孟超院士的追悼会吴孟超的追悼会在上海肝胆医院举行,吴孟超的朋友、学生和许多市民自发前来吊唁。一般来说,中国人的追悼会都会发出哀歌来表达人们内心的痛苦。然而,《国际歌》却在吴院士的大厅里响起。虽然歌不一样,但是网友都很欣赏,原因很简单。因为吴孟超的性格和地位,用这首歌来悼念是合适的。
吴孟超在肝胆外科的成就不言而喻,“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是对他最好的赞誉。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一代的精英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大医院肝胆外科顶尖专家80%都是他的学生,或者通过他创办的肝胆疾病治疗研究中心学习过。
坚持临床一线,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吴孟超说自己是医生,所以一直坚持要去一线做手术。即使到了96岁,平均每周也需要领导三次手术。这么多年来,他亲手治疗的病人已经超过了16000人。
⑻ 吴孟超说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他的生平是怎样的
吴孟超说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他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是马来西亚归侨,5岁起就一边割橡胶一边读书。1940年,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在昆明求学。1943年被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后来当上了外科军医,开始攻克肝脏外科。他从医70多年,一生都在为肝脏病患者解除病痛,致力于肝脏疾病的研究,直到2019年才退休。
也许吴孟超选择成为一名医生,选择成功肝脏外科医生,与他父亲也是有关的,他的父亲是因为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去世的。当时他选择读书救国的时候,一开始也许并没有想着行医,后来选择当了医生,选择了肝脏外科。
如今我国肝胆外科的医生中,就有80%是吴孟超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们,有一代、二代。三代以及四代学生,吴孟超已经不止是师祖了。他珍惜每一条生命,即使是手术风险非常大的手术,他也会接,他觉得名誉不算什么,重要的是救人,肝脏肿瘤比篮球还大,他也敢接,他从来没想过自己,只想着救人。
结语吴孟超说救治病人是他的天职,他说了,也是这么做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学医,真的很不容易,90多岁的高龄依然坚守在手术台,这也很不容易。人的一生说长也不长,能够坚持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就值得尊敬,更何况吴孟超成就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