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来西亚 » 马来西亚的巴巴指什么意思

马来西亚的巴巴指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12-10 05:14:30

㈠ 娘惹,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东南亚土着人对于华人的蔑称

不是蔑称。
http://ke..com/view/1405104.htm

㈡ "娘惹"是什么意思

“娘惹”原本是指华人与马来人婚配的后代子裔,尤其是指女性,尔后演变成泛指华人与马来人相融的文化,峇峇娘惹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

这也包含饮食在内,因此在马来西亚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酱猪蹄、煎猪肉片、竹笋炖猪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椰浆、香兰叶、糯米和糖精制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适中,嚼头儿足着呢。现在还有娘惹(很少)。

娘惹文化认同:

一般具有较强烈中华意识的人士经常批评峇峇娘惹“数典忘祖”,然而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政党)的创始人陈祯禄本身是诞生于马六甲的土生峇峇华人,但他也曾经有如下想法:

“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文化,便是畜生禽兽。”

“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

陈祯禄逝世后,他的墓碑上刻着“1960/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仙逝”。当时距离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迁台已经十年之久,加上马来西亚已于1957年独立,马来西亚华人普遍上为了避免其他种族质疑效忠程度已采用公元纪年。陈氏家族采用民国纪年为正朔,也证实峇峇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中华意识。

马六甲三保山墓地达二十五公顷,有一万两千个坟墓,许多墓碑就是明、清、民国三代遗存的。其中一块墓碑以明朝为正朔刻了“皇明显考维弘黄公妣寿姐谢氏墓。

壬戌年仲冬谷旦、孝男黄子、辰同立”,这一墓碑受不少学者在马六甲研究上引用。对于中国籍先祖留下来的礼仪, 马六甲峇峇娘惹社群虽不懂涵义却保留下来,让三保山成为中华风格浓厚的地方。

㈢ 马来西亚里的小娘惹和巴巴什么意思

娘惹,是指中国人和马来西亚人通婚的女性后代。早期马来西亚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男性称为巴巴(Baba),女性称为娘惹(Nonya)。据说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女性后裔个个 都是烹饪能手,娘惹把中国菜肴烹饪方式与南洋烹饪原料结合,做出的菜肴自成一派叫做“娘惹菜” 。娘惹菜既有中国菜的内蕴,又有马来菜的特色,集合两地烹饪特点呈现出一种新的口味。是令人交口称赞的南洋菜式之一,自成一派。

㈣ 老峇峇是什么意思

老峇峇指年纪比较大的娘惹。
峇峇(音bābā),又作“巴巴”。峇峇和娘惹或称土生华人是指数百年来居住在马来西亚,印尼或新加坡的当地华人。这些华人都在文化上受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
荅荅娘惹是音译,在土生华人,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新加坡都比较多。男性称为Baba “荅荅”,女性称为Nyonya“娘惹”。
(4)马来西亚的巴巴指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荅荅娘惹服饰习俗:
娘惹服饰实际上就是把马来传统服装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其颜色不仅有中国的大红粉红,也保留了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至今在新加坡,很多政治要员的夫人,还有些名人夫人,要出国或招待贵宾时,也会选择一些现代化的娘惹服装,因为他们觉得穿娘惹服装很能代表新加坡。

㈤ 巴巴人的意思为什么被称为巴巴人

巴巴人就死巴巴人

㈥ “娘惹”与“巴巴家庭”是什么意思

巴巴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商人与当地马来人通婚生下的子女。男性称为“巴巴”,女性称为“娘惹”,通称为“巴巴娘惹”。
此外,峇峇(巴巴)亦特指一个自称并被称为“峇峇”的华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华人讲马来语,他们也自称为“Peranakan”--马来语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华人,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峇峇人”与“新客”--也就是从中国来的移民。在19世纪的马来半岛,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不太一样。虽然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词已成为“峇峇人”的专用自称。

㈦ 峇峇是什么意思 峇峇的释义

1、峇峇读作:[ bā bā ]又作“巴巴”。峇峇和娘惹或称土生华人是指数百年来居住在马来西亚,印尼或新加坡的当地华人。这些华人都在文化上受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

2、峇部首:山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9画

3、五笔:MWGK,仓颉:UOMR,郑码:LLAJ

4、释义:粘结着的东西:泥巴。锅巴。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

5、贴近: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6、有些受华文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表示此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叫作‘三代成峇’。

“娘惹”原本是指华人与马来人婚配的后代子裔,尤其是指女性,尔后演变成泛指华人与马来人相融的文化,峇峇娘惹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这也包含饮食在内,因此在马来西亚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酱猪蹄、煎猪肉片、竹笋炖猪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椰浆、香兰叶、糯米和糖精制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适中,嚼头儿足着呢。

㈧ 新加坡的娘惹和巴巴是什么意思

男性称为峇峇(巴巴),女性称为娘惹。

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称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译,是土生华人,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都比较多。男性称为巴巴(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

有关巴巴娘惹的来源,人们认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马六甲王朝时期,那些从中国福建一带漂洋过海而来的移民,他们大多数是中上层为官的或是殷实的商贾人家,到了马六甲以后没有再返回中国,而娶了当地的马来女子生下的后代;

也有的一部分据说是当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五次来马六甲驻节,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生下的后代。

(8)马来西亚的巴巴指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习俗

峇峇娘惹大多接受英文教育,虽然他们不会讲中文,但却依然保留华人传统的婚丧嫁娶等风俗和传统礼仪。峇峇娘惹的文化融合了华族与马来族的特色,无论在服饰或是饮食都独树一格。

鲜艳的色泽与花纹,以及风情独特的剪裁设计是娘惹服饰(Kebaya)的特色。一般上来说,峇峇的服饰包括中山装与西装,娘惹装则大多启迪自马来传统的沙龙服饰。

峇峇娘惹的饮食同样也融合了华族和马来族的烹调特色,并成了独特的菜系:娘惹餐。与中餐相比,娘惹餐的口味偏重,但又不似马来餐那么辣。

一些娘惹面食,例如汤汁混合椰浆的“拉沙”(Laksa),以及搀以酸辣汤汁的马来炒米粉(Mee Siam),都是当地常见的小吃。在马六甲稍微逛逛,便能发现不少娘惹餐馆。

峇峇娘惹的住宅还保持着中国气派。大厅和走廊里摆着的都是古香古色的中式雕木家具,中国味道浓郁。

马六甲有一条逾百年悠久历史的街道,那是着名的鸡场街(Jonker Walk)。街道两旁都是传统的中式建筑,街上有很多古董店、纪念品店和小餐馆,当地华人的一些宗乡会馆,象“福建会馆”、“海南会馆”等,也都设在这条街道上。整条街道显得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华族文化气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答荅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着身份(Bumiputm),但由于某些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着身份。

峇峇演变成一个特指的华入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娘惹有着融合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独特文化与习俗,在马来西亚尤为凸显。

㈨ 娘惹是哪里人/(巴巴族是什么地方的民族)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是居住数百年在马来西亚,印尼 或新加坡的当地华人。这些华人都在指文化上受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所影响的华人。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
这些峇峇人,主要是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
峇峇人讲的语言称为峇峇话,其并非单纯的福建话,而是使用汉语的语法,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
有些受华人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即所有指的华人已数典忘组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三代成峇’,根据这个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这个定义没有藐视的成份,意味到了第三代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
此外,峇峇亦特指一个自称并被称“峇峇”的华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华人讲马来语,他们也自称为“Peranankan”,马来语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华人,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峇峇人”与“新客”,也就是从中国来的移民。
在19世纪的马来半岛,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不太一样,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nkan”一词已成为“峇峇人”的自称
在精神思想上,峇峇人倾向于西方文化,特别是英国文化,子女多受英文教育。这点与他们仍然保留古老的华人习惯、传统及信仰,看来相当矛盾。
实际上,早期的峇峇人是矛盾的一群,他们脱离华人社会,却又不能真正融入马来社会,成为两头不着岸的人。所幸这种情况后来有了改变,他们开始加进华人社会的体系,一些峇峇人的子女,也被送进华小接受基本的母语教育,回归族群。
马六甲峇峇散居各地。在殖民地时代,峇峇人最集中的地区是荷兰街,这里出了一些才华卓越的峇峇,如敦陈祯禄及敦陈修信。
峇峇人的性格耿直,在马六甲的华人社会里,有一句形容他们这种秉性的话:“峇峇直”。顾名思义,可见他们一般上是“直”透了。
峇峇人到底有多少,很难做出统计。不过根据粗略估计,他们约占马来西亚华人人口百分之五,并不很多。相信随着时代与局势演变,他们的子孙,将会逐渐恢复华人的精神面貌。
补充回答: 你说的“巴巴族”其实是应该写成“峇峇族”的 补充回答: 峇峇人以马来语为基础,夹杂一些闽南方言,并改变了部分马来语的发音,融入中国语法,自成峇峇语,主要信仰回教,重女轻男,生活习俗多随马来文化,以右手吃饭不用筷子,穿马来装,完全融入了现在的马来西亚社会。
峇峇人一年里有数个比较重要的节日,除了农历新年、清明、端午、冬至外,就是农历7月。
峇峇人在农历7月,拜祭阴间好兄弟的习俗多跟随福建人,整个月要拜3次,分别在7月初一、15及29日(或30日)。
他们对这个月份也很避忌,会提醒小孩子下午6时后别出门,别玩水或爬山。
拜祖先不可超过15
峇峇后裔陈再政说,峇峇人这月里也会另外拜祭祖先,但是不可超过7月15。
他表示,峇峇人通常是在7月初一早上拜祖先,顺便也拜祭“后门”(福建话也叫“后尾公”),晚上则“拜路边”(好兄弟)。陈再政说,拜祖先的菜式基本上是4、8、12道,也有人会用16道。
拜祖先菜式用碗盛装
“最基本的我们都是拜4道菜,16样菜的很少。所谓的菜式,只有用碗盛装(有汁或汤)的才算,其他放在碟子或盘里的面类、煎炸的无汁菜式(如炸鸡、炸虾)糕点、甜品都不能算在内。”
“我们有一种风俗叫做‘换菜´(TUKAR LAUK),第13样菜可被当作另外的12样菜,所以算起来总共是24种菜式。”
他表示,拜祭“后门”的菜式,是跟拜祖先的一样,只是比较小碗而已。
他也披露,一些庙堂祭祖会采用峇峇人的方式,青云亭是其中一个。
拜祖先或“后门”
讲究餐具菜肴排列
峇峇人拜祖先或“后门”,桌上餐具、菜肴的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定。
以峇峇人的祭祖桌来说,宽度是够置8碗白饭,所以顶多是置放8套餐具。
餐具排法从左起是筷子、小碟子、米酒、汤匙、一杯茶、白饭,第二排则是盛在碗里的菜肴,第3排是盛在盘里的供品。
除此,峇峇人也会另盛一面盆的水,放面巾、栳叶(SIRIH)、香烟草烟(CULUT)或香烟祭祖。
还有,他们也会向菜商预订带根菜心,用烧水烫软后放在一个碗里加水,在拜祭即将结束(即金纸烧得快完时),用这碗里的水洒在金纸周围,像画个界线表明:“这些金纸是我家祖先的,外人不可领取”。
看水果就知道甚么节日
农历7月选用本地水果
一般华人拜拜用的水果都是以苹果、橙等为主,但是在峇峇人,因为农历7月恰逢本地水果季节,所以,他们所选的水果,不外是榴连、红毛丹、山竹、鲁古冷刹、南眉果(BUAH RAMBAI)、多贡(DOKONG)、菠萝蜜、山荔枝(PULASAN)等。
水果剥皮祖先才吃得饱
陈再政说,一看所拜的水果,就知道那是清明、祖先忌日或农历7月。
他表示,峇峇人也相信,祖先被“请回家吃饭”时,是用“嗅”的,所以拜的每种水果,其中一个要剥皮,祖先才会“吃得饱”。

㈩ 什么叫娘惹、巴巴

巴巴文化指巴巴娘惹文化。是马六甲很有特色的一种文化。 【起源】 巴巴娘惹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尼)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大明国后裔,是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称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译,是土生华人,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都比较多。男性称为巴巴(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有关巴巴娘惹的来源,人们认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马六甲王朝时期,那些从中国福建一带漂洋过海而来的移民,他们大多数是中上层为官的或是殷实的商贾人家,到了马六甲以后没有再返回中国,而娶了当地的马来女子生下的后代;也有的一部分据说是当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五次来马六甲驻节,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生下的后代。 【习俗】 早期的马来亚,对于外族与本地的马来人通婚,并没有宗教上的束缚(现在则不同,凡外族人与马来人通婚,必须先皈依伊斯兰教),所以与当地马来女子通婚后的华裔,仍然保留原来的宗教信仰,信仰佛教或道教,他们的很多习俗与礼节都是沿袭中国的传统。娘惹少女或已婚少妇,如同中国的大家闺秀,大多足不出户,常年呆在家中,故而常常以刺绣或制作一些手工艺品来消磨时间。
对于华人的一些传统节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视,过春节,作为子孙或年幼的一辈,得跪着磕头、敬茶及祝安。逢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讲究,要摆三牲及饭菜等,要摆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肴上供。
在婚俗上,巴巴娘惹的家庭也非常讲究“门当户对”,那些有权势的华人甲必丹、亭主、殷商家族之间常常联姻。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带瓜皮帽,新娘则身穿裙褂、霞披,头戴凤冠,身上有众多点缀的饰物。在二战前,巴巴娘惹在举行婚礼时,依然沿用三跪九叩的清朝古礼,娶亲用花轿,锣鼓喧天,热热闹闹。
男方的家长对于新娘是否是处女极为重视与苛求,在新婚后,要由媒婆负责将处女布拿出来给男方双亲过目。
既然巴巴娘惹是华巫混血的后代,他们身上必然有异于纯华人的习俗。在巴巴娘惹家庭中,讲的是一口流利的马来语,这是他们日常用语,不过也掺杂了一些福建方言,他们对普通华语一窍不通。特别是那些娘惹,平时的衣着打扮与马来女子无异,身穿沙龙或娘惹装(类似马来妇女装),口中喜爱咀嚼栳叶。在饮食习惯上,巴巴娘惹也有自成一统的“娘惹餐”,它兼有华人、马来人、印度族人以及以葡萄牙人为主的欧洲人的饮食特点,在烹饪方法和使用的餐具器皿方面都比较讲究,调料中自然少不了咖喱和辣椒,口味以酸辣为主,别具一格。要想品尝正宗的娘惹餐,就要到荷兰街的由昔日巴巴豪宅改建的餐馆去,那里从室内的布置陈设,到餐桌上的菜肴,都是最地道、纯正的娘惹餐饮食文化的精华。
目前巴巴与娘惹的人数不多,没有精确的统计,估计数目大约不到万人,据说荷兰街上也只剩下10余户人家了。“娘惹”本是指中国人与马来人通婚的女儿,娘惹秉承了中国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出嫁前就是个烹饪能手。娘惹身上遗传着中华妇女美德,勤劳俭朴,也将中华菜肴烹饪方式与马来菜肴原料自成一体做成娘惹菜,既有中国菜的内蕴,又有马来菜的特色,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口味,风靡南洋,这些特点都体现在娘惹菜里。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95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40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3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9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4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3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89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49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5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