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在南海有什么地理优势
Ⅰ 马来亚的地理位置是什么样的
马来亚也叫西马来西亚,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的南部,东临南海,北临泰国,西南隔马六甲海峡与东印度群岛(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相望,控制着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主要航道——马六甲海峡,是南下东印度群岛、北上缅甸的跳板,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Ⅱ 马来西亚的领土组成和地理位置特征
马来西亚的领土组成:
马来西亚国土面积330257平方公里,被南中国海分为两个部分:位于马来半岛的马来西亚半岛(北接泰国,南部与新加坡隔着柔佛海峡)及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的马来西亚沙砂(南接印度尼西亚,文莱国夹在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间) 。
马来西亚地理位置特征:
马来西亚地处北纬1°-7°,东经97°-120°。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马来西亚国土面积 330257 平方公里。海岸线部长 4192 公里,是东南亚国家之一,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马来西亚半岛和马来西亚沙砂两部分。
马来西亚半岛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南濒柔佛海峡与新加坡毗邻,并建有两条长堤相通,半岛上共11州属。而马来西亚沙砂包括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位于加里曼丹岛(婆罗洲)北部,汶莱则夹于沙砂两州之间。
Ⅲ 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
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
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决定它的战略地位的重要,它的经济发展也依赖于此。下面就和我一起了解下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吧。
马来半岛地势北高南低。中部是山脉,山脉东西两侧逐渐降低,沿海是平原。8条大体平行的山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纵贯马来半岛。其中以吉保山脉(又称中央山脉)为主,有5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峰耸立其上。东部的大汉山海拔约2190米,是西马的'最高峰。这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锡矿资源,据称这里是世界上锡的最大成矿带。锡矿的开采是马来西亚最早期的工业之一,在国民经济生产中曾居极为重要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锡的产量雄居世界第一位,最高年产量曾达768万吨,是最大的锡出口国,被誉为“锡的王国”。如今“锡的王国”的称号已成为历史。近年来,马来西亚的锡矿业一直在走下坡路,由最大的锡出口国,变成了锡的进口国。据报道1991年的锡产量是207万吨,1993年下降到104万吨,1995年又下降到6402吨,1996年为5174吨,到了1997年则为5070吨,而马来西亚本国的锡需求量为6586吨,供不应求,还需进口一些。自1993年起,锡的价格在节节下跌,这也是马来西亚锡矿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至此,马来西亚已步出世界主要锡生产国的行列。不少昔日的采矿场已变成废矿湖,有的已被开发建设成为休闲游乐场所,有的仍弃置那里无人问津。
西部沿海是深厚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地下水位高,是主要的农作物产区。全境河流以吉保山脉为分水岭,分别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
西侧河流又称为马六甲海峡水系,以霹雳河为最长,约350公里,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东南亚最大的明歌水坝和历史较长的珍德罗水坝就建在该河上游。东侧河流又称南海水系,以彭亨河为最长,它是西马最大的河流,全长434公里,流域面积29万平方公里。
东马地势以伊班山脉和克罗克山脉为中心,从内地往沿海逐渐降低。沙捞越地区北部是冲积平原,内地多是森林覆盖的丘陵和山地。伊班山脉位于沙捞越东部,山峰多在海拔2000米左右。沙巴地区西部沿海为冲积平原,是重要的农业区,主要种植水稻。内地大多是森林覆盖的山地。西部的克罗克山脉纵贯该区南北,其主峰基纳巴卢山海拔4,101米,是马来西亚最高峰,也是东南亚最高峰。
东马河流非常多,水深量大,极具通航价值。主要河流有沙巴境内第一大河基纳巴甘河,长560公里,流域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河口宽960米,水深10米,可通航距离为320公里。此外,还有卢帕河、拉让河、巴兰河等。其中,卢帕河是马来西亚最宽的河流,河口以上50公里一段,河面宽度达4~5公里,再向上溯20公里,还可以行驶吃水2米深的轮船。拉让河是马来西亚第一大河,全长592公里,流域面积39万平方公里,该河最显着的特征是支流多而长,特别是在下游,岔流如网,有4个较大的河口,海潮能倒灌60公里之远,其景甚为壮观。
;Ⅳ 马来西亚的地理和气候是怎样的
马来西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马国土面积3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部长4192公里,是东南亚国家之一,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马来西亚半岛(简称半岛)和马来西亚沙砂(简称沙砂)两部分。
马来西亚半岛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南濒柔佛海峡与新加坡毗邻,并建有两条长堤相通,半岛上共11州属;沙砂即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位于婆罗洲北部,汶莱则夹于沙砂两州之间。
沙巴州,旧称北婆罗洲,有“风下之地”之美誉,是马来西亚十三个州之一,首府亚庇(旧称哥打京那峇鲁),位于加里曼丹岛东北部,面积74500平方公里,人口共380.28万(2016年),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沙巴州下设5省,即西海岸省、内陆省、古达省、山打根省、及斗湖省。
沙巴于1881年至1963年间被英国人统治,直到1963年8月31日起自治(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事务仍由英国殖民政府掌管)。1963年9月16日,沙巴加入马来西亚。1984年,沙巴州政府将纳闽分割出来设立成联邦直辖区,是马来西亚唯一的岸外金融中心。
砂拉越州,旧称沙捞越,简称砂州,首府古晋市,被称为“犀鸟之乡”。砂拉越州位于婆罗洲北部,其南部和印尼交界,北接文莱及沙巴,是马来西亚面积最大的州,总面积124450平方公里,总人口有170万,由23个族群组成,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三分之二土地是热带雨林区。
截至2018年1月,砂拉越州下设12省,分别是古晋省、诗里阿曼省、诗巫省、美里省、林梦省、泗里街省、加帛省、三马拉汉省、民都鲁省、沐胶省、木中省、西连省。
砂拉越州在历史上曾属于文莱,1841年英人詹姆士·布鲁克因协助文莱苏丹成功镇压叛乱而被任命为砂拉越总督,次年宣布砂拉越脱离文莱成为独立王国——布鲁克王朝。随着二战爆发,砂拉越惨遭日军统治,日本投降后,英军在砂拉越设立军事管制区,之后在1946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63年9月16日,正式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
因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的四季之分,一年之中的温差变化极小,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全年雨量充沛,3-6月及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Ⅳ 南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南海与南海诸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热带自然风光十分绮丽,资源蕴藏量巨大,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海位于北纬23°37′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北抵北回归线,南跨赤道进入南半球,南北跨纬度26°47′ ,位于印尼的南苏门达腊和加里曼丹之间,北边至中国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和澳门,东北至台湾岛,东至菲律宾群岛,且包含吕宋海峡西半侧,西南至越南与马来半岛,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
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南海周边国家(地区)从北部顺时针方向有台湾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大陆地区)。
南海海盆是一个断陷盆地,中部有一条东北-西南向断裂带,在地质史上向东、西两边扩展,形成了深海盆地。
在海盆扩展过程中,残留的陆块碎片,成为海底高地或下陷为海槽,其间有断裂发生,成为海底火山喷发堆积的熔岩高地,露海面形成高尖石式的海岛。南海盆地形成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间排列的海底地貌。
(5)马来西亚在南海有什么地理优势扩展阅读:
南海处在亚洲大陆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与其他海区比较,其特点是热带海洋性气候显着,春秋短,夏季长,冬无冰雪,四季温和,空气湿润,雨量充沛。特别是中部和南部海区,终年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季节变化很小。在西南中沙群岛,年平均温度在26℃左右。月平均最低温度西沙为22.8℃(1月),南沙为25℃(1月)。
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西沙是5、6月,南沙是4、5月。气温年较差只有摄氏6~8度,而海上年较差更小。北部沿海和岛屿有较大季节变化,气温年较差在10℃以上,夏季温度高,雨量多,冬季前期相对干而冷,后期常有低温阴雨的潆雨天气。
南海气压日变化有规律,一天中以地方时10时和22时气压最高,04时和16时的气压最低,日振幅为3~4毫巴。南海低空主要的气流有冬季的东北季风气流,夏季的西南季风气流以及东北信风气流。
南海东北季风气流是由沿大陆蒙古冷高压边缘吹向海面的气流逐渐转向形成。从北向南逐渐推移。从增强到减弱中断,一次循环过程需要10~15天。在东北季风时期每月有2~3次季风潮和中断。
Ⅵ 马来西亚的地理概况是怎样的
首都:吉隆坡
面积:33. 025万平方千米
人口 :2773 万(2008 年9 月)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全境被中国 南海分成东马来西亚(简称东马)和西 马来西亚(简称西马)两部分。西马为 马来亚地区,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 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 海,南与新加坡隔柔佛海峡相望。东马 为砂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合称,位于 加里曼丹岛北部,与印尼、菲律宾、文莱 相邻。全国海岸线长4192千米。西马 地势北高南低,山地贯穿中部,山脉东西 两侧的地貌不同,沿海为平原。东马的 地形由北向南升高,东部沙巴地区的北 端为基纳巴卢山,海拔4101米,是马来 西亚最高峰。沙巴地区西部沿海为平 原,内地多森林覆盖的丘陵和山地。马 来西亚河流密布,西马主要的河流有霹 雳河、彭亨河;东马主要的河流有拉让 河、基里巴甘河和卢帕河。马来西亚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 热多雨,无四季之分。森林面积约占全 国总面积的58. 7%,盛产多种热带硬木,其中的加里曼丹铁木是世界上最坚 实的木材之一。锡的储量达到150万吨 以上。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油棕产量 居世界第一。可可、橡胶、椰子、胡椒的 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Ⅶ 马来西亚地理位置特征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的中心, 座落在从赤道向北延申至7纬度的区域内, 是名副其实的热带乐园。马来西亚包括马来西亚半岛(西马) 及东面隔海的两个州(东马), 即沙巴州和砂捞越州。东马与西马这两片土地中间隔着南中国海。属热带雨林气候。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砂捞越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州, 它位于柏纽岛(Borneo)的西北角与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交界。雪兰莪是马来西亚人口最多及工商业最发达的州, 它位于马来西亚半岛中部。 马来西亚由13个州和1个联邦直辖区组成。与马来西亚陆地相接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汶莱、新加坡和泰国。 与马来西亚海域相邻的国家除上述之外, 还有缅甸、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及中国。 着名的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半岛西侧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 答腊岛之间, 是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主要航道。
在马来西亚, 除皇族土地和私人土地外, 其他土地归各州政府所有, 联邦直辖区的土地, 归马来西亚联邦政府所有。
Ⅷ 马来西亚简介
马来西亚简称大马,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联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并存的国家。目前全国共十三个州,另有三个联邦直辖区(吉隆坡、布城及纳闽),全国面积共33万平方公里。
1957年8月31日,首席部长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马来亚联合邦独立;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联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组成了马来西亚。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国境被中国南海分为两部分:位于马来半岛的马来西亚半岛(西马)及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的中南半岛(东马)。由于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气候属于热带型雨林气候。首都位于吉隆坡,是马来西亚人口最密集和最繁荣的地区,联邦政府所在地则位于布城。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官方宗教虽然为伊斯兰教,但国民于马来西亚宪法下享有宗教自由的权利。政府系统密切仿照了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的议会制度。国家对内外的最高代表被称为元首,而政府首脑是首相(总理)。
马来西亚是一个新兴的多元化经济国家。经济在1990年代突飞猛进,为“亚洲四小虎”国家之一,是资本主义国家。马来西亚已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
(8)马来西亚在南海有什么地理优势扩展阅读:
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朔至汉代。唐、宋时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密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代时已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
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明史称为满剌加)停留,后来将马六甲、巨港(今属印尼)、泗水(今属印尼)等营建成其船队的大本营。至今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与郑和有关的遗迹。一些华人因为和当地人通婚,开始在马六甲定居,渐渐受马来文化影响,繁衍开来。
此时开始,华人开始在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为组成马六甲重要的一个民族。明朝衰弱后,这些通婚华人的后裔由于交通不便、满清闭关政策等因素,开始与祖国关系疏远。在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他们逐渐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
娘惹峇峇的母语也由方言(主要是福建话)慢慢转变成夹杂方言以及马来语的娘惹峇峇语,但依然保留了各种华人的风俗仪式。
而华人大量移民今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当时清朝战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清廷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由于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华工(或称为苦力)从中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
在蒸汽船使用后,华侨南来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此时到来的华人移民人数已经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称为“新客”。
这时期马来半岛的华人人口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是因为劳工们的侨乡意识浓厚,多不打算扶老携幼来到马来亚定居,而是希望赚够钱回到老家故乡。大量的华人下南洋,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挪活,哪里有生存的机会,就应该去往哪里。
到了1929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此时,华侨妇女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人口比例结构趋向平衡。二战后,由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英属马来亚正值马共叛乱,移民条例收紧,中国来马的移民潮逐渐减少甚至停止。此后华人参与了马来亚独立运动与马来西亚的建国运动,并在当地繁衍开来。
Ⅸ 关于马来西亚的地理知识
马来西亚主要由中间隔着中国南海的东马来西亚及西马来西亚组成。马来西亚大部分的沿海地区都是平原,中部则是布满茂密热带雨林的高原。最高山峰是处于沙巴州的京那巴鲁山。马来西亚靠近赤道,气候潮湿炎热。每年四月至十月间吹西南风,十月至二月间吹东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