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来西亚要吃肉骨茶
❶ 肉骨茶是哪里的特产
肉骨茶是一种骨肉兼饮茶的饮食方式,闽南语:Bah-Kut-Teh,风味享誉海内外。肉骨茶分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马来西亚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较重胡椒味,福建肉骨茶较重药材味。
肉骨茶Bak-Kut-Teh(闽南语)是一种流行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的食品,是以肉与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并没有茶叶或茶的成份,但是由于食用时多会泡茶解汤肉的肥腻,所以一般都习称肉骨茶。其中,以新加坡的松发肉骨茶和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巴生肉骨茶最为着名。
肉骨茶虽名为茶,但实为混合中药、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肉排熬制多个小时的浓汤。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小镇,甚至加入海参和鲍鱼一起熬制。
肉骨茶通常伴白饭或以油条蘸汤来吃。以酱油、碎红椒和蒜蓉一起调味。各类中国清茶(马来西亚的巴生河流域地区以鐡观音最为流行)通常会随汤奉上,相信可以清走猪肉的油腻。在马来西亚,肉骨茶是一道典型的早点菜式。
肉骨茶的起源:
肉骨茶的由来:很久以前,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马来西亚谋生。由于先辈们的教育水平不高,也没有资本做生意,于是便到矿场里采锡矿当矿工。矿工们长期需要浸泡在矿井内或在矿山沟里采矿,因为当地常年多雨,不少矿工们因此积劳成疾需要进补,但买不起那些昂贵的中药材补身。后来有一位稍懂中药医理又怀有仁心的锡矿老板,体恤矿工们的疾苦,另一方面也希望属下员工可以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于是就写下了中药配方吩咐厨房熬了一锅药材骨头汤让员工驱寒。当时的一碗用肉骨熬煮驱寒的药材汤加上一大碗的白饭,就是老先辈们用来驱寒及消除疲劳,开胃又丰富的一餐了。
肉骨茶不但美味,而且营养丰富,能提供所需的能量,并且能抗风寒,很快便在劳工间流传开来。渐渐地,肉骨茶就成了新马两地人人喜爱的美食。现在由于人们经济条件转好了,又演变成加了多姿多彩,材料丰富奢华的肉骨茶版本,有些甚至加了鲍鱼、海参等昂贵的山珍海味,药材配方也随着地域性的人群口味喜好慢慢的做出了更改。
❷ 去马来西亚都吃肉骨茶,你到底是汤是茶还是排骨锅
说起肉骨茶,相信有不少人都想到来自马来西亚的一道 美食 ,大街小巷的夜市中比比皆是,在中国各地区也出现肉骨茶的派系,如新加坡、福建、广州等地,做法也各不相同,也各有自家的特色,就如同武功秘籍一般,一生二、二生三,一通则百通的演化出多种美味。
我觉得一道 美食 的正宗与否,只要你吃的香吃的满意就好,在色香味俱全的前提下,还要突出它的 养生 与 健康 , 美食 是一种文化,每道菜都有它的发源地、 历史 故事,也分各种派系,更有它自己的 美食 江湖。
进入正题,带大家一起分享肉骨茶的简单制作过程,让你在家中也能轻松拿下
材料:
猪肋排300克
大蒜1头
当归15克
川穹10克
党参5克
枸杞5克
玉竹5克
沙参5克
甘草5克
盐少许
白胡椒少许
这些材料很好买,在您当地的调料市场或药房都有,马来西亚肉骨茶的特点就是药材居多
第一步:排骨掉水去腥,肉的表面变色即可,为了去掉排骨的血沫和多余的油脂和腥味,所以把水换掉
第二步:再次烧开水,依次下入以上的材料和排骨加入适量的盐,大蒜如果是新蒜,整头放进去即可,烧开后转小火加盖焖50分钟,出锅后加点白胡椒粉就完成了,这个做法是清汤茶色,所以不需要加入生抽老抽,看你喜好吧
小贴士:在炖肉过程中,完全可以加入金针菇、香菇、青菜等,就如同吃排骨锅一样,因为肉骨茶的核心就是药材,家中制作不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加点你爱吃的配菜,何不一锅多吃
第二种肉骨茶,如果您嫌买材料比较麻烦,可以去大超市或者网上购买,肉骨茶料包,各式各样很多种类,很方便,厨房小白也能操作的异国料理,并且还原度极高哦
在马来西亚当地,肉骨茶通常是伴白饭或是以油条蘸汤来吃,美味更易显现,也是当地人的经典吃法。
在家中偶尔做一次,来上一碗,既能药补又能食补,并且荤素搭配还是很温暖的,在 美食 文章的评论区中,经常能看到网友说: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句话,其实真的很简单,对于厨房小白来说,我建议从炖菜开始做起
因为不会像煎炒烹炸一样,需要掌控油温和火候,还要快速的翻炒和添加食材和调料,弄起来手忙脚乱的,炖菜就不同了,不用刻意担心火候,也不用躲着远远的怕被油溅到身上,更不用担心会一不小心就糊锅,完全可以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悠闲的做,好了就说都这里,祝大家生活愉快!
❸ 马来西亚的肉骨茶到底是什么茶
肉骨茶是一种骨肉兼饮茶的饮食方式,福建语:Bak-Kut-Teh ,风味享誉海内外。肉骨茶分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马来西亚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较重胡椒味,福建肉骨茶较重药材味。
提起马来西亚菜,首先就会想到肉骨茶(Bak Kut Teh)。说“肉骨茶”,可能很多人会误认为是一种茶品名称,其实,此“茶”非彼“茶”,虽然肉骨茶名为“茶”,不过,却是一道猪肉药材汤,汤料却完全没有茶叶的成份,反而是以猪肉和猪骨,混合中药及香料,如当归、枸杞、玉竹、党参、桂皮、牛七、熟地、西洋参、甘草、川芎、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胡椒,熬煮多个小时的浓汤。“肉骨”是采用猪的肋排(俗称排骨);而“茶”则是一道排骨药材汤。 20世纪初,由马来西亚福建籍华侨首创。其后,盛行于东南亚一带。
肉骨茶Bak-Kut-Teh (闽南语) 是一种流行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的食品,是以肉与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并没有茶叶或茶的成份,但是由于食用时多会泡茶解汤肉的肥腻,所以一般都习称肉骨茶。其中,以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巴生肉骨茶最为着名。
肉骨茶虽名为茶,但实为混合中药、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肉排熬制多个小时的浓汤。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小镇,甚至加入海参和鲍鱼一起熬制。
肉骨茶通常伴白饭或以油条蘸汤来吃。以酱油、碎红椒和蒜蓉一起调味。 各类中国清茶(马来西亚的巴生河流域地区以鐡观音最为流行)通常会随汤奉上,相信可以清走猪肉的油腻。在马来西亚,肉骨茶是一道典型的早点菜式。
❹ 什么是肉骨茶
香港美食家蔡澜说过,在国外的时候,叫他最思念的是肉骨茶。
提起新加坡菜,首先就会想到肉骨茶。说“肉骨茶”,可能很多人会误认为是一种茶品名称,其实,此“茶”非彼“茶”,这是一道在新加坡家喻户晓的排骨药材汤。
制作方法十分简单,“肉骨”是采用猪的肋排,将之斩成单骨约一指长的段状,飞水之后再过冷后,去除表面的杂质。然后,取一些去了“衣”的蒜肉,先用油炸至金黄色,再飞水去掉油分,加入一些淮山药、杞子、桂圆等药材,再加入陈皮、白胡椒、甘草、八角等香料,然后将所有材料放入煲内,加水用文火熬约3-4小时,调入盐等味料,即可成为一道极具异国风味的“肉骨茶”了。通常会配搭一碟“指天椒酱油”,供以蘸排骨或佐汤调味之用,不喜食辣者亦可配以普通酱油。
感受奇绝美味
恰巧去新加坡的前几天,在马来西亚稍作停留,也在蔡澜力荐的吉隆坡美食街——阿罗街上吃过肉骨茶。两下比较起来,觉得新加坡的肉骨茶味道更是奇绝,想来可能是因为朋友带我们去的那家肉骨茶餐厅,是新加坡名气最大的一家——“发起人肉骨茶餐厅”。走进这家餐厅,但见陈设极其平常,甚至到了破旧的程度,然而桌桌爆满、座座有人。再看两边的墙壁,贴满了店主(一位老者,名叫蔡水发,我们吃饭时他一直在厨房里佝偻着脊背闷头忙活)和光顾这里的明星们的合影;“莅临指导”的明星人数之多,令人无法细数,其中既有已经故去的演艺圈昔日“大佬”,又有如S.H.E.、潘玮柏等新锐偶像。据新加坡的朋友介绍,曾有一位初到新加坡的游客,不知道大名鼎鼎的肉骨茶,由朋友带领到这家毫不起眼的餐厅时,看到店名居然吓了一跳,因为她把店名念成了“发起‘人肉’骨茶”。
在饭桌前听完这个小小的插曲之后,热腾腾的肉骨茶就上桌了。只见一个普通的瓷碗,内置三根白嫩的肋排,啤酒般颜色的汤水冒着蒸腾的热气———没有鲜艳的色泽,只有扑鼻的清香。先尝了一口汤,鲜美之中又带着药材的提神劲道,还有一股胡椒的味道,据说这是“发起人”的特色,顿时觉得一股暖流穿过脾胃,说不出的舒服。而且这鲜美的汤料是免费无限量续的。朋友说他曾经带一个重庆来的游客尝试这里的肉骨茶,结果那位重庆游客一下子爱上了这肉骨茶的汤料,结果连喝六七碗,直喝得浑身大汗。其实喝汤的时候,我已经对肉骨审视了好几次,以我这样一个奇爱吃肉的人的经验来看,这粉嫩粉嫩的颜色,一定蕴涵着超级鲜嫩鲜嫩的口感。一试之下,果然验证了事先的想象;再配上稍微有那么一点辣蓬蓬的酱油,这味道真是世间少有。肉骨茶的铁杆配菜,居然是一盘冷掉的油条,蘸着滚烫的肉骨茶汤来吃,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衍生肴同样出色
为了让初访新加坡的我更全面地了解肉骨茶这一美馔,当地的朋友还专门多点了两样肉骨茶的衍生产品———用同样的汤料烹制的猪肝和猪腰。由于是用滚烫的热水氽熟,这猪肝的鲜嫩自是不必说了,但我想重点推荐的是猪腰。在国内吃过不少饭店的不同风味的猪腰,要么是为了避免腥臊把猪腰处理得跟人工合成似的,要么就是既保留了原有风味又保留了那股怪味。但是这里的猪腰不一样,一口咬下去,齿缝立即便被鲜美的肉汁填满了,而且一点都没有怪味道,真不知道店主老蔡是怎么料理的。薄薄几片猪腰,瞬间就被我们全部消灭,只能再点一份。
吃肉骨茶是一件热力十足的事情,因此一杯冰镇的饮料必不可少。在此强烈推荐薏米汁,清淡凉爽,香甜宜人,准保你喝了还想喝。
开车送我们到餐馆的司机大哥,深谙当地的美食。他说,新加坡的海南鸡饭可以天天吃、顿顿吃,但是肉骨茶只能一个礼拜吃一次。他也没有具体解释这是为什么,不过到了晚上我就体会到了。因为中午吃了一顿那么好吃的肉骨茶,而且还添了好几次菜,晚饭根本就吃不下。
听朋友说,“发起人”还不能算是新加坡最好吃的肉骨茶,只是名气特别响一点。在同一条街上,相隔大概有个几百米的样子,有一家“早市肉骨茶”,据说味道还要精妙。但是朋友又介绍说,“早市”的店主是个很有性格的人,心情好的时候,肉骨茶的味道没得说,心情差的时候,肉骨茶的味道令人觉得恐怖。摸着饱饱的肚子,我想,还是下次有机会再去品尝吧,但愿店主到时有个好心情。
❺ 南洋肉骨茶有没有什么故事来历
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东南亚地区是明清时代所定义的南洋。
从明朝到民国时期,由于广州、福建等沿海地区经济落后、慌乱穷困、民不聊生,一批又一批的百姓自愿或被被迫被卖到南洋谋生。
也由于地缘上的毗邻,东南亚一直以来都是闽粤百姓躲避战乱穷困的避难所。
那么这些到了南洋的华人不仅带去了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各种风俗习惯,饮食文化。
关于肉骨茶的来源,最广为流传的应该是“苦力”论。下南洋的苦力们不适应当地的天气,为了养生补身从老中医处得到了茶包,然后配以肉骨熬煮,以达到增强体力的目的。
当然,这种以讹传讹的带着时代滤镜的故事是经不起推敲的,就仅苦力买不起排骨这一点就能轻而易举将其推翻。
众多传说中比较令人信服的是马来西亚的巴生是肉骨茶的起源地,肉骨茶这名字也被证实来自于巴生老店德地肉骨茶。
肉骨茶原来的名字叫做炖肉骨,是流行于巴生街头巷尾的一种小食。后来被一位来自福建永春的李文地按照家乡做法加入中药食材熬煮之后,大受食客欢迎,食客们亲切的称他为“肉骨地”。在他的家乡永春话里“地”和“茶”(Teh)同音,久而久之就传成了“肉骨茶”。李文地也顺势将自己的肉骨茶打出德地肉骨茶的招牌。
如今在巴生,德地肉骨茶已经传至第三代,生意好到带动周边饮食业发展的地步。美食家蔡澜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德地肉骨茶:“先喝一口汤。啊,除了肉香,完全没有其他味道。所谓没有其他味道,是你吃不出大蒜、八角、当归、胡椒或酱油味。这些配料都有强烈的个性,时常喧宾夺主。但“德地”的汤,就是肉骨味罢了,香甜无比,是天下绝品。” 看的人都会忍不住想要去一尝究竟。
❻ 东南亚风靡的肉骨茶到底是什么其实早期它只给穷人吃
去过东南亚 旅游 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东南亚有种 美食 十分风靡,叫做肉骨茶。很多人对这种 美食 感觉十分好奇,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实际上,肉骨茶早期属于穷人家的食物,对于有钱人而言,是根本不屑于去吃的。
肉骨茶的出现,跟清末闯南洋的华人有很大的关系。肉骨茶最早出自马来西亚吉隆坡三十公里以外的巴生港,明末清初,很多华人下南洋,那时英国殖民者在当地搜刮了大量资源,需运回送国,在巴生建立了深水码头,很多华人在此谋生,
华人初来南洋创业时,生活条件很差,由于做的是苦力和体力活,为了维持体力和适应热带地区的气候需要进补,他们把闽南及潮汕一带的饮茶加以改良,加上当地的香料,制成肉骨茶包,早上出门前,炖煮排骨并配上白米饭或油饭,来增加体力,汤里也就有骨头、内脏和一些碎肉。
后来,有人在肉骨中增加中药配方,大受食客欢迎,因为叫药不好听就叫肉骨茶,其实并没有茶叶或茶的成份,而且很多人食用时多会泡茶解汤肉的肥腻,就叫成了肉骨茶。现在肉骨茶已从当年的穷人食物,发展成贫富及男女老幼都喜欢的着名 美食 之一,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到处可见。
本地人一般都喜欢去牛车水品尝不同口味的特色肉骨茶。肉骨茶通常和白饭一起搭配或以油条蘸汤来吃,一般当地人喜欢配一碟加了红辣椒圈的酱油,肉骨茶最早是当成早餐来吃的,后来当夜宵吃,现在一日三餐,想吃随时都可以。
❼ 肉骨茶是什么意思
肉骨茶是一种骨肉兼饮茶的饮食方式,闽南语:Bah-Kut-Teh ,风味享誉海内外。肉骨茶分为新加坡的潮州派及马来西亚的福建派,潮州肉骨茶有较重的胡椒味,而福建肉骨茶则药材味较重。
吃肉骨茶,不是上高档酒楼,而是在当街的大排挡。在吉隆坡的一些街衢里巷,这种肉骨茶的排档总是很火爆,磨得光光的石桌石凳很少有空出的时候。肉骨茶排档晚上是不开的,所以吃“茶”的时候,阳光便会在篷靠的两侧编织着束束光网。
就在这暖洋洋的氛围中,品味马来西亚的名吃,怎是一个“惬意”了得!吃得虽然简单,却程序整饬。在马来西亚,无论是高档酒店、时髦熟菜店,还是设计特别的路边小吃,用餐形式都非常考究。比如,吃串烧,摆桌时会附加上一碟花生辣椒酱、方块饭团、青瓜和洋葱吃肉骨茶亦然。
先上一壶茶,你可以用茶水把杯子和餐具里里外外冲一遍,将套装的调料、蒜米、树椒油和辣椒丝倒入餐碟中,以备蘸排骨或佐汤调味之用。然后,在品茶间,一砂锅热气腾腾冒着芬芳药香的肉骨茶便端上来了。
❽ 马来西亚肉骨茶的由来!来发源地巴生吃肉骨茶怎么选
肉骨茶以组成元素来说,被认为源自潮州,因为潮州人饮食很讲究药膳食补;而就发音来看,“Bak kut teh”是福建话,创始店的创办人也是福建人,所以又被人们认为是源自福建。
那么肉骨茶到底是源自白派潮州还是黑派福建呢?在我走访福建与潮汕时,倒是未见“肉骨茶”三个字的身影,但无论到底源自何处,可以肯定的是,肉骨茶是中国南方沿海移民来到大马落地生根后,大放异彩、独具庶民特色的一种饮食。
我被熟人领进肉骨茶世界的叩门砖就在肉骨茶的大本营─巴生,比起大马其他地区的肉骨茶,巴生的汤底相对醇厚,品质也相对受到肯定。也因此,在巴生以外地区看到的肉骨茶专卖店,有些会标榜“来自巴生肉骨茶”或“巴生正宗肉骨茶”,如同很多中国台湾的肉圆店即使开在别的地方,还是会打上“彰化肉圆”、碗粿店会打上“台南碗粿”的名号一样。
在巴生旧区,人们暱称“桥底下”的盛发肉骨茶是正宗肉骨茶的代表,也是大马肉骨茶创始人李文地后代所开枝散叶的店家之一,可说血统纯正。
大马饮食作家 林金城 在《知食份子寻味地图》中提到肉骨茶的由来:一九三○年代在巴生铁桥旁有两家小吃摊,一家是李文地所开,卖炖肉骨与葱油饭;一家是陈瑞所开,一样卖炖肉骨与肉羹汤,两人都来自中国大陆的福建省永春县。
早年小吃摊没有品牌也不兴立招牌,很多人去吃东西总兴取一些小名以便辨识,例如北京一家卤煮名店创始人叫陈兆恩,商号便叫“小肠陈”,一家爆肚名店的创始人叫冯天杰,商号便叫“爆肚冯”,大马的华人也延续这项习惯,李文地开的炖肉骨店就简称“肉骨地”,陈瑞开的店则简称“肉骨瑞”,一开始当地并没有人说“肉骨茶”这个词。
福建话里“地(tē)”跟“茶(tê)”的发音十分相似,加上闽南一带吃肉配茶用以解腻,是很普遍的饮食习惯,不明就里的人便把两者联想在一起,理解成了“肉骨茶”,后来李文地也就顺应民意,直接挂起了招牌“德地肉骨茶”,成了肉骨茶一词的由来。
单从食物本身来看,这是华人地区习常的药膳汤品,来到中国台湾则成了夜市小吃“药炖排骨”,严格来说并无独特性。然而“肉骨茶”一词原创于马来西亚,多年来也已经发展出一套特有的搭配与吃法,再加上人物(苦力)与地缘(菜市场、码头)关系,才是这款食物的重要意义。
开业于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李文地生了儿女共十二人,其中七人为男丁,多人在巴生地区将肉骨茶开枝散叶,长子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老品牌“德地”;老三开的店叫“德发”;老四继承创始店原址,开的店叫“盛发(桥底下)”;老五开的店叫“五月花”;老七开的店叫“奇香”。其中老四李汉盛又把店传给了儿子李传德。
这些店均延续着李文地所传的“二次工法”,李传德说现今多数店家贪快,并不分次处理,总是一锅煮到底,而二次工法虽费事,却能使食材更入味。第一次先将肉骨与酱料拌炒过,使其入味定形,置凉后再加入药材与调味料熬煮,卤至收汁、皮光肉亮。
只是他也补充,早年用炭火与中华锅拌炒,现在用瓦斯并改为平底卤锅,制法已部分调整,制程则仍维持祖父传下的二次工法。
❾ 肉骨茶的背后,多得是华人下南洋的故事
碗中有三两块排骨,手指般粗。喝一口汤,感觉大蒜味、当归味、八角味、甘草味、辣椒味和酱油味很强,这便是 肉骨茶 了。
——蔡澜
受西北冷空气影响,北京的气温也开始逐步下降。有些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身体开始出现对冷空气的应激反应,于是他们就开始养生的养生,喝药的喝药。
那位嘴刁的体弱南方人从很热很热的迪拜来到冷飕飕的北京,一时间还难以适应,开始分外想喝新加坡的肉骨茶。(嗯,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一个在迪拜多年的武汉人在寒冷的北方夜晚会想念新加坡的肉骨茶,谜一样的男子…)
Anyway,这位蜜汁南方男子终于在北京找到了一家肉骨茶店,开始了他的养生大法。
对于肉骨茶,可能很多人都是只闻其名,不解其味。我和米粒君也是,只知道 肉骨茶是马来西亚、新加坡那一带的知名小吃 ,也不知道 其实它根本不含茶叶,亦不是茶 。
肉骨茶大致分为 汤白色浅的新加坡海南派 和 色深味浓的马来西亚福建派 。
与其说茶,不如说是 排骨汤 更加贴切,那我们就来排一排肉骨茶的前世今生。
像很多美食的发展过程一样, 肉骨茶的发明和发展也是因为迁徙 ,思乡和因地制宜使迁徙的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美食来。
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东南亚地区是明清时代所定义的南洋。
从明朝到民国时期,由于广州、福建等沿海地区经济落后、慌乱穷困、民不聊生,一批又一批的百姓自愿或被被迫被卖到南洋谋生。
也由于地缘上的毗邻,东南亚一直以来都是闽粤百姓躲避战乱穷困的避难所。
那么这些到了南洋的华人不仅带去了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各种风俗习惯,饮食文化。
关于肉骨茶的来源,最广为流传的应该是“苦力”论。 下南洋的苦力们不适应当地的天气,为了养生补身从老中医处得到了茶包,然后配以肉骨熬煮,以达到增强体力的目的。
当然,这种以讹传讹的带着时代滤镜的故事是经不起推敲的,就仅苦力买不起排骨这一点就能轻而易举将其推翻。
众多传说中比较令人信服的是 马来西亚的巴生是肉骨茶的起源地 ,肉骨茶这名字也被证实来自于巴生老店 德地肉骨茶 。
肉骨茶原来的名字叫做 炖肉骨 ,是流行于巴生街头巷尾的一种小食。后来被一位来自福建永春的李文地按照家乡做法加入中药食材熬煮之后,大受食客欢迎,食客们亲切的称他为“肉骨地”。在他的家乡永春话里“地”和“茶”(Teh)同音,久而久之就传成了“肉骨茶”。李文地也顺势将自己的肉骨茶打出德地肉骨茶的招牌。
如今在巴生,德地肉骨茶已经传至第三代,生意好到带动周边饮食业发展的地步。美食家 蔡澜先生 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德地肉骨茶:“ 先喝一口汤。啊,除了肉香,完全没有其他味道。所谓没有其他味道,是你吃不出大蒜、八角、当归、胡椒或酱油味。这些配料都有强烈的个性,时常喧宾夺主。但“德地”的汤,就是肉骨味罢了,香甜无比,是天下绝品。 ” 看的人都会忍不住想要去一尝究竟。
巴生的肉骨茶虽然一时半刻喝不到,但是北京能喝到肉骨茶也是很好的。
在为数不多的肉骨茶店中,我们选择了评价不错的 敦杨肉骨茶 。也许是肉骨茶比较小众,或者是国庆节留守北京的人已经不多,午餐时间这家店的人也不是很多。
我们点了三人份的肉骨茶,还有特色菜马来风光、桑巴酱炒龙豆和香茅炒牛肉。
菜上的很快,几乎同一时间就上齐了肉骨茶、马来风光和桑巴酱炒龙豆。
肉骨茶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也是这家的主打。
肉骨茶是用砂锅端上来的, 清洌洌的汤水里漂着大概十三四块的整齐排骨,还给了每人一份小料用来沾排骨吃。
小料里有酱油、红椒、蒜末,沾着排骨吃,味道不错。但是巴生的德地肉骨茶是没有蘸料的,只在乎汤和肉的原汁原味。
茶汤的 中药味还算浓重 ,但是 最重的是其中的红枣味 ,汤中还飘着一颗红枣。按照 肉粒君 的说法,这里的肉骨茶是遵循的福建派的做法,中药味有了,但红枣味实在过了。
第一次的茶汤很清,但因为锅很小,所以汤很少,于是不够喝的我们只能加了一次汤。收了十块钱,而这次的汤就比上次油了。
总体来说,味道还是不错的,但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不少,距离正宗肉骨茶还是有很大差距呀,而且 价格实在有些偏高,性价比很低。
虽然马来风光这个名字起的很有意思,但它其实就是 虾酱炒空心菜。
虾酱的味道恰到好处 ,不会太多,也不至于完全尝不出来。空心菜和虾酱的搭配也很合适。
桑巴酱是一种马来西亚风味的酱汁,龙豆是一种海南等地特有的蔬菜。
这道充满着异域风情的菜吃起来有点甜甜辣辣的,口感非常清爽。
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冷的速度非常快,一道热菜稍微一放就成一道凉菜了。 肉粒君 说,比较专业的做法应该是用一个热盘子盛放,以延缓它变冷的速度。
这道菜可以说是这顿饭的 败笔 。
加了嫩肉粉和裹了过多淀粉的牛肉炒老了之后,嚼起来简直是费劲儿。 口味上也没有任何特别或出众之处,可以说支撑我们吃下去的动力是价格。
美食的发展和传承,很多时候经历了祖辈人艰辛的血泪史和后辈人执着的坚守。 每一个美食文化背后,都有真真假假的传说和故事,但不管历史的真相是怎么样, 美食的传承都离不开每一位用心吃美食的食客 。
做用心的食客,传承最好的美食。
❿ 马来西亚人人都在吃的肉骨茶,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肉骨茶最早出自马来西亚吉隆坡三十公里以外的巴生港,明末清初,很多华人下南洋,那时英国殖民者在当地搜刮了大量资源,需运回送国,在巴生建立了深水码头,很多华人在此谋生,
由于做的是苦力和体力活,为了维持体力和适应热带地区的气候需要进补,他们把闽南及潮汕一带的饮茶加以改良,加上当地的香料,制成肉骨茶包,早上出门前,炖煮排骨并配上白米饭或油饭,来增加体力,最早,肉骨茶属于穷人家的食物,所以,汤里也就有骨头、内脏和一些碎肉。
起初,没肉骨茶一词,都叫“吃肉骨”,二战后,有人以此做生意,在肉骨中增加中药配方,大受食客欢迎,实际上,这就是一款药汤,因为叫药不好听,就叫肉骨茶,其实并没有茶叶或茶的成份,而且很多人食用时多会泡茶解汤肉的肥腻,就叫成了肉骨茶Bah Kut Teh。
现在肉骨茶已从当年的穷人食物,发展成贫富及男女老幼都喜欢的着名 美食 之一,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到处可见,每个厨师、每家店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新加坡的多被称为海南派,马来西亚为福建派,海南派重胡椒味,福建派重药材。
马来西亚以巴生肉骨茶出名,而新加坡最有名的是松发肉骨茶,新加坡的朋友说,其实松发肉骨茶在 旅游 观光客里名气较大,而真正本地人喜欢去牛车水品尝不同口味的特色肉骨茶。
肉骨茶通常和白饭一起搭配或以油条蘸汤来吃,一般当地人喜欢配一碟加了红辣椒圈的酱油,肉骨茶最早是当成早餐来吃的,后来当夜宵吃,现在一日三餐,想吃随时都可以。
肉骨茶配方:1000克猪肋排 4000克水 40克生抽 25克老抽 2克糖 米饭 油条 辣椒
1.6克桂皮 2克八角 5克白芷 6克党参 5克当归 5克枸杞 4克川穹 5克杜仲 8克淮山 3克黑胡椒 3克小米椒 6克黄芪 5克甘草
制作方法:
1,猪排切成五、六公分的段,焯水,洗净。
2,把所有香料用纱布包成香料包,也可使用茶包袋,小米椒对半切。
3,锅里放水,加入排骨和香料包,再加生抽、老抽、糖,烧开。
4,转小火焖一到一个半小时,直到排骨一抖,肉能从骨头上分开或脱落。
5,检查调味,可以加生抽或者盐。
6,上菜时配上切块的油条和加了辣椒圈的生抽,佐以白饭。
小贴士:
1,香料一定要称精确,建议用0.1刻度的称。
2,小米椒、胡椒和糖可根据自己口味调节。
3,为了保持汤的清澈,烧开后最好是焖熟。
4,如果佐以海南鸡饭的米饭,味道更加。
5,可以尝试用肉骨头和内脏制作。
6,可以加香菇、金针菇或腐竹。
7,香菇的味道不要盖过药材。
8,金针菇煮半熟或略烫,不塞牙。
本文作者:Peter 杨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