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哪个区的肉骨茶好吃
A. 肉骨茶是新加坡的特产,它和普通的猪骨汤有什么不同
将水煮滚,加入香料包煮约30分钟至香味溢出,转小火,放入蒜头、小排骨续煮约1小时至肉软汤浓,再加入盐调味即可熄火。并加以黑胡椒、八角、丁香、当归、党参、枸杞、茴香、甘草、玉竹、淮山、桂皮、陈皮、川穹、甘蔗、冰糖、熟地等等材料,各家有各家的秘方,不同之处正是在于这些材料的选取以及分量。为什么这么说?所谓新加坡或者东南亚的饮食店愈开愈多,打开菜单,当然少不了标志性的肉骨茶。问题是光看样子就不对,再喝汤,尽是香料和味精的味道,至于肉骨,已完全没兴趣再啃了。
是以肉与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并没有茶叶或茶的成份,但是由于食用时多会泡茶解汤肉的肥腻,所以一般都习称肉骨茶。其中,以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巴生肉骨茶最为着名。
B.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在吉隆坡不管是中国菜、印度菜、东南亚菜还是西式菜肴在这里都能吃到。本文就来介绍下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特色美食有哪些,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椰浆饭
Nasi Lemak 在米饭中加入椰浆、香兰叶和姜,混合后蒸熟,配上黄瓜片、咖喱 鸡、花生一起食用,是马来西亚最传统和最受欢迎的佳肴。
2)沙爹
Satay 通常为羊肉、牛肉或鸡肉,用卤汁浸泡后再用炭火烤,最后蘸沙爹 酱,配以洋葱和黄瓜吃,好吃又便宜,不容错过。
3)肉骨茶
Bak Kut Teh 肉骨茶即为加入党参、当归、桂皮等多种中药的排骨汤,药材味香 浓,非常补身。
4)海南鸡饭
Chicken Rice 将鸡肉用香料和盐蒸熟后冷却,等皮肉间的油脂形成胶冻,而煮鸡 时的汤汁和鸡油则用来煮饭,成为鸡油香饭,最后一同盛盘食用。
5)啰喏
Rojak Rojak在马来语中是“大杂烩”的意思,在煮马铃薯、炸明虾,煮鸡 蛋、芽菜和小黄瓜(青瓜),加上啰喏和厚厚一层香辣花生酱混合而 成,或是将水果切块淋上啰喏和一些碎花生等一起食用。
6)酱蒸魔鬼鱼
记得我们在水族馆里看到的那个扁扁的有着长“尾巴”的鱼吗?那个 鱼(Eagle Ray)配上各式的酱来蒸,就变成了马来西亚人餐桌上的一 道常见、价廉又美味的菜。马来西亚人的.口味比较重,所以它的煮法 通常是蒸,再配以不同的香料,铺在芭蕉叶上,配菜是羊角豆(秋葵) 和豆角。这道菜香香辣辣的葡萄牙口味,又有酸甜带辣的冬阴功口 味,还有浓郁香辣的亚叁味,甚至借鉴了中国风味的四川酱料蒸鱼, 当然已经改良成了当地口味。在茨厂街那档出名的罗汉果凉茶档后 面,晚上有葡萄牙式蒸鱼,它的鱼就是魔鬼鱼,此外好吃的还有那档 的蒸虾,和蒸苏东(鱿鱼圈),不过只是食材不同,味道都是一样的 。
C. 马来西亚KL哪里有好吃的肉骨茶卖求店址
在阿罗街的肉骨茶应该是不错的。阿罗街在市中心星光大道附近,BB-Plaze附近。街名
jalan
Alor
有很多家餐厅,不少都是华人开的。
D. 马来西亚人人都在吃的肉骨茶,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肉骨茶最早出自马来西亚吉隆坡三十公里以外的巴生港,明末清初,很多华人下南洋,那时英国殖民者在当地搜刮了大量资源,需运回送国,在巴生建立了深水码头,很多华人在此谋生,
由于做的是苦力和体力活,为了维持体力和适应热带地区的气候需要进补,他们把闽南及潮汕一带的饮茶加以改良,加上当地的香料,制成肉骨茶包,早上出门前,炖煮排骨并配上白米饭或油饭,来增加体力,最早,肉骨茶属于穷人家的食物,所以,汤里也就有骨头、内脏和一些碎肉。
起初,没肉骨茶一词,都叫“吃肉骨”,二战后,有人以此做生意,在肉骨中增加中药配方,大受食客欢迎,实际上,这就是一款药汤,因为叫药不好听,就叫肉骨茶,其实并没有茶叶或茶的成份,而且很多人食用时多会泡茶解汤肉的肥腻,就叫成了肉骨茶Bah Kut Teh。
现在肉骨茶已从当年的穷人食物,发展成贫富及男女老幼都喜欢的着名 美食 之一,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到处可见,每个厨师、每家店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新加坡的多被称为海南派,马来西亚为福建派,海南派重胡椒味,福建派重药材。
马来西亚以巴生肉骨茶出名,而新加坡最有名的是松发肉骨茶,新加坡的朋友说,其实松发肉骨茶在 旅游 观光客里名气较大,而真正本地人喜欢去牛车水品尝不同口味的特色肉骨茶。
肉骨茶通常和白饭一起搭配或以油条蘸汤来吃,一般当地人喜欢配一碟加了红辣椒圈的酱油,肉骨茶最早是当成早餐来吃的,后来当夜宵吃,现在一日三餐,想吃随时都可以。
肉骨茶配方:1000克猪肋排 4000克水 40克生抽 25克老抽 2克糖 米饭 油条 辣椒
1.6克桂皮 2克八角 5克白芷 6克党参 5克当归 5克枸杞 4克川穹 5克杜仲 8克淮山 3克黑胡椒 3克小米椒 6克黄芪 5克甘草
制作方法:
1,猪排切成五、六公分的段,焯水,洗净。
2,把所有香料用纱布包成香料包,也可使用茶包袋,小米椒对半切。
3,锅里放水,加入排骨和香料包,再加生抽、老抽、糖,烧开。
4,转小火焖一到一个半小时,直到排骨一抖,肉能从骨头上分开或脱落。
5,检查调味,可以加生抽或者盐。
6,上菜时配上切块的油条和加了辣椒圈的生抽,佐以白饭。
小贴士:
1,香料一定要称精确,建议用0.1刻度的称。
2,小米椒、胡椒和糖可根据自己口味调节。
3,为了保持汤的清澈,烧开后最好是焖熟。
4,如果佐以海南鸡饭的米饭,味道更加。
5,可以尝试用肉骨头和内脏制作。
6,可以加香菇、金针菇或腐竹。
7,香菇的味道不要盖过药材。
8,金针菇煮半熟或略烫,不塞牙。
本文作者:Peter 杨雄
E. 肉骨茶是哪里的特产
肉骨茶是一种骨肉兼饮茶的饮食方式,闽南语:Bah-Kut-Teh,风味享誉海内外。肉骨茶分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马来西亚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较重胡椒味,福建肉骨茶较重药材味。
肉骨茶Bak-Kut-Teh(闽南语)是一种流行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的食品,是以肉与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并没有茶叶或茶的成份,但是由于食用时多会泡茶解汤肉的肥腻,所以一般都习称肉骨茶。其中,以新加坡的松发肉骨茶和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巴生肉骨茶最为着名。
肉骨茶虽名为茶,但实为混合中药、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肉排熬制多个小时的浓汤。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小镇,甚至加入海参和鲍鱼一起熬制。
肉骨茶通常伴白饭或以油条蘸汤来吃。以酱油、碎红椒和蒜蓉一起调味。各类中国清茶(马来西亚的巴生河流域地区以鐡观音最为流行)通常会随汤奉上,相信可以清走猪肉的油腻。在马来西亚,肉骨茶是一道典型的早点菜式。
肉骨茶的起源:
肉骨茶的由来:很久以前,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马来西亚谋生。由于先辈们的教育水平不高,也没有资本做生意,于是便到矿场里采锡矿当矿工。矿工们长期需要浸泡在矿井内或在矿山沟里采矿,因为当地常年多雨,不少矿工们因此积劳成疾需要进补,但买不起那些昂贵的中药材补身。后来有一位稍懂中药医理又怀有仁心的锡矿老板,体恤矿工们的疾苦,另一方面也希望属下员工可以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于是就写下了中药配方吩咐厨房熬了一锅药材骨头汤让员工驱寒。当时的一碗用肉骨熬煮驱寒的药材汤加上一大碗的白饭,就是老先辈们用来驱寒及消除疲劳,开胃又丰富的一餐了。
肉骨茶不但美味,而且营养丰富,能提供所需的能量,并且能抗风寒,很快便在劳工间流传开来。渐渐地,肉骨茶就成了新马两地人人喜爱的美食。现在由于人们经济条件转好了,又演变成加了多姿多彩,材料丰富奢华的肉骨茶版本,有些甚至加了鲍鱼、海参等昂贵的山珍海味,药材配方也随着地域性的人群口味喜好慢慢的做出了更改。
F. 马来西亚肉骨茶的由来!来发源地巴生吃肉骨茶怎么选
肉骨茶以组成元素来说,被认为源自潮州,因为潮州人饮食很讲究药膳食补;而就发音来看,“Bak kut teh”是福建话,创始店的创办人也是福建人,所以又被人们认为是源自福建。
那么肉骨茶到底是源自白派潮州还是黑派福建呢?在我走访福建与潮汕时,倒是未见“肉骨茶”三个字的身影,但无论到底源自何处,可以肯定的是,肉骨茶是中国南方沿海移民来到大马落地生根后,大放异彩、独具庶民特色的一种饮食。
我被熟人领进肉骨茶世界的叩门砖就在肉骨茶的大本营─巴生,比起大马其他地区的肉骨茶,巴生的汤底相对醇厚,品质也相对受到肯定。也因此,在巴生以外地区看到的肉骨茶专卖店,有些会标榜“来自巴生肉骨茶”或“巴生正宗肉骨茶”,如同很多中国台湾的肉圆店即使开在别的地方,还是会打上“彰化肉圆”、碗粿店会打上“台南碗粿”的名号一样。
在巴生旧区,人们暱称“桥底下”的盛发肉骨茶是正宗肉骨茶的代表,也是大马肉骨茶创始人李文地后代所开枝散叶的店家之一,可说血统纯正。
大马饮食作家 林金城 在《知食份子寻味地图》中提到肉骨茶的由来:一九三○年代在巴生铁桥旁有两家小吃摊,一家是李文地所开,卖炖肉骨与葱油饭;一家是陈瑞所开,一样卖炖肉骨与肉羹汤,两人都来自中国大陆的福建省永春县。
早年小吃摊没有品牌也不兴立招牌,很多人去吃东西总兴取一些小名以便辨识,例如北京一家卤煮名店创始人叫陈兆恩,商号便叫“小肠陈”,一家爆肚名店的创始人叫冯天杰,商号便叫“爆肚冯”,大马的华人也延续这项习惯,李文地开的炖肉骨店就简称“肉骨地”,陈瑞开的店则简称“肉骨瑞”,一开始当地并没有人说“肉骨茶”这个词。
福建话里“地(tē)”跟“茶(tê)”的发音十分相似,加上闽南一带吃肉配茶用以解腻,是很普遍的饮食习惯,不明就里的人便把两者联想在一起,理解成了“肉骨茶”,后来李文地也就顺应民意,直接挂起了招牌“德地肉骨茶”,成了肉骨茶一词的由来。
单从食物本身来看,这是华人地区习常的药膳汤品,来到中国台湾则成了夜市小吃“药炖排骨”,严格来说并无独特性。然而“肉骨茶”一词原创于马来西亚,多年来也已经发展出一套特有的搭配与吃法,再加上人物(苦力)与地缘(菜市场、码头)关系,才是这款食物的重要意义。
开业于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李文地生了儿女共十二人,其中七人为男丁,多人在巴生地区将肉骨茶开枝散叶,长子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老品牌“德地”;老三开的店叫“德发”;老四继承创始店原址,开的店叫“盛发(桥底下)”;老五开的店叫“五月花”;老七开的店叫“奇香”。其中老四李汉盛又把店传给了儿子李传德。
这些店均延续着李文地所传的“二次工法”,李传德说现今多数店家贪快,并不分次处理,总是一锅煮到底,而二次工法虽费事,却能使食材更入味。第一次先将肉骨与酱料拌炒过,使其入味定形,置凉后再加入药材与调味料熬煮,卤至收汁、皮光肉亮。
只是他也补充,早年用炭火与中华锅拌炒,现在用瓦斯并改为平底卤锅,制法已部分调整,制程则仍维持祖父传下的二次工法。
G. 东南亚风靡的肉骨茶到底是什么其实早期它只给穷人吃
去过东南亚 旅游 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东南亚有种 美食 十分风靡,叫做肉骨茶。很多人对这种 美食 感觉十分好奇,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实际上,肉骨茶早期属于穷人家的食物,对于有钱人而言,是根本不屑于去吃的。
肉骨茶的出现,跟清末闯南洋的华人有很大的关系。肉骨茶最早出自马来西亚吉隆坡三十公里以外的巴生港,明末清初,很多华人下南洋,那时英国殖民者在当地搜刮了大量资源,需运回送国,在巴生建立了深水码头,很多华人在此谋生,
华人初来南洋创业时,生活条件很差,由于做的是苦力和体力活,为了维持体力和适应热带地区的气候需要进补,他们把闽南及潮汕一带的饮茶加以改良,加上当地的香料,制成肉骨茶包,早上出门前,炖煮排骨并配上白米饭或油饭,来增加体力,汤里也就有骨头、内脏和一些碎肉。
后来,有人在肉骨中增加中药配方,大受食客欢迎,因为叫药不好听就叫肉骨茶,其实并没有茶叶或茶的成份,而且很多人食用时多会泡茶解汤肉的肥腻,就叫成了肉骨茶。现在肉骨茶已从当年的穷人食物,发展成贫富及男女老幼都喜欢的着名 美食 之一,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到处可见。
本地人一般都喜欢去牛车水品尝不同口味的特色肉骨茶。肉骨茶通常和白饭一起搭配或以油条蘸汤来吃,一般当地人喜欢配一碟加了红辣椒圈的酱油,肉骨茶最早是当成早餐来吃的,后来当夜宵吃,现在一日三餐,想吃随时都可以。
H. 马来西亚的亚庇有好吃的肉骨茶餐厅吗
“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咖喱肉骨茶,印尼九层塔;沙巴芭堤雅,阳光热辣辣;香瓜啤酒花,风景美如画”
洗脑神曲《咖喱咖喱》里朗朗上口的歌词让人对东南亚的吃喝玩乐向往不已。花花要推荐的是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亚庇一家人气火爆的肉骨茶餐厅 -- 新记肉骨茶(Sin Kee Bah Kut Teh)
新记附近还有很多肉骨茶店,确定是马来西亚人真的真爱呀!离新记不远的佑记肉骨茶也是被热捧的呢。
I. 马来西亚的肉骨茶纯粹是汤吗肉骨茶在马来西亚一般卖多少钱一份东马吃的东西跟西马一样吗
肉骨茶Bak-Kut-Teh (闽南语) 是一种流行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的食品,是以肉与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并没有茶叶或茶的成份,但是由于食用时多会泡茶解汤肉的肥腻,所以一般都习称肉骨茶。其中,以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巴生肉骨茶最为着名。
肉骨茶虽名为茶,但实为混合中药、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肉排熬制多个小时的浓汤。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小镇,甚致加入海参和鲍鱼一起熬制。
肉骨茶通常伴白饭或以油条蘸汤来吃。以酱油、碎红椒和蒜蓉一起调味。 各类中国清茶(马来西亚的巴生河流域地区以鐡观音最为流行)通常会随汤奉上,相信可以清走猪肉的油腻。在马来西亚,肉骨茶是一道典型的早点菜式。
价格不一定,我吃过马币8令吉到13令吉不等~
东马西马差不多一样,不过我在东马吃的有放油条耶~~可依个人口味要求老板加料或减料~~
J. 沙巴肉骨茶为什么有名
因为功效好,吃法多。
肉骨茶源于马来西亚巴沙,华人初到南洋创业,不适应那里的湿热天气,多人患上风湿,有人用当归、枸杞、党参来熬煮药汤驱寒。
肉骨茶在药汤中放入八角、茴香等香料,又加了肉排、大骨熬制几小时,没想到意外美味,还提补元气,肉骨茶很快便在劳工间流传开来。
此汤具生血,旺血,补气之功效,甚为滋补养颜,可谓男女皆宜的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