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来西亚 » 马来西亚华人坟墓在哪里

马来西亚华人坟墓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2-15 08:06:32

A. 马来西亚有哪些历史建筑物

狮城是新加坡。。。 -_-|||

马六甲:
圣保罗教堂 - 在荷兰城处有一个阶梯,攀登上去就是圣保罗山,圣保罗教堂就座落在此。 1521 年时,一位葡萄牙将军 DUARTE COELHO 在此兴建一座小教堂,他希望它会是这座城市中最先进的天主教堂。当荷兰人接管马六甲后,它被改称为圣保罗教堂。 1753 年 CHRIST 教堂建造完毕,圣保罗教堂就被弃而不用。后来,荷兰人将它改为埋葬有名望的人之墓园。圣保罗教堂里有一座圣法朗西斯的坟墓,他生前经常到访这间小教堂。 1553 年时,他被埋葬于此,后来,他的遗体才被移往印度的 GOA 。这里竖立了一座圣法朗西斯的大理石雕像,为纪念他 400 多年前曾经到此居留,并作出他的贡献。站在山丘的教堂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在此还可以观赏到许多很有特色的荷兰墓碑。

THE STADHUYS 荷兰城- 位于城市广场上,这座荷兰城有着厚重的木门、深红色的墙壁及锻铁铸成的铰链,它是荷兰殖民统治者所遗留下来最重要的遗迹。建于 1641 年至 1660 年之间,荷兰城被认为是东方世界最古老的荷兰建筑物。它是荷兰砖瓦砌工及木工技艺的最佳呈献之其中一个例子。整栋建筑粉刷成橙红色,向来是荷兰总督的官邸。如今荷兰城内包含了马六甲历史博物馆、人种博物馆及文学博物馆。

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馆- 海峡华人或峇峇娘惹是吸取了马来文化的华裔贵族后裔。在郭陈祯禄路上,有着一整排 19 世纪海峡华人的店屋及古老屋子,这里俨然是小型的峇峇娘惹博物馆。这些巴罗克风格的建筑物是典型富裕华人的住家。长型的屋子,屋内又非常宽敞,里边有一个天井,可以容许阳光及雨水进入屋内。那些厚重的木制家私,皆是以中国的红木制成的,其设计则融合了中国、英国维多利亚及荷兰风格。有些家私拥有丰富的珍珠母镶嵌了盛开的樱桃花及各种鸟类。屋里的陶瓷则是这些海峡华人特地向江西省及广东省,要求定制而进口的。

青云亭 - 此庙建于 1646 年,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庙宇,庙内有碑铭纪念明朝大使郑和将军第一次到访马六甲。
青云亭里有许多厚重的木门。庙宇的屋顶是以玻璃及瓷土作成的中国神秘动物来作装饰。庙内的装饰同样庄严,主要的祭拜大厅供奉着三座祭坛,佛、儒、道各一座。所有的建筑材料及工匠,皆是从中国引进来的。

三保庙 - 三保庙就在三保山的山脚下,这座庙是为郑和而建,后人已经将这位明朝的大使当作神明来崇拜。此庙建于 1795 年。

槟城:
旧关仔角的康华丽堡,俗称炮台,无疑是槟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自英殖民地时代,槟城历史的发源点。
217年前,经与吉打苏丹订立割让槟榔屿条约后,东印度公司的莱特上校于1786年8月11日带领水兵,登陆今旧关仔角。他正式宣布槟榔屿为威尔斯太子岛,并以纪念当时英王乔三世之名命后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市镇为乔治市。
为了防御荷兰、法国、海盗等威胁,东印度公司就在最尖角建了四角星形保垒。起初的木栅堡垒是以Ms Nibong Palm所筑构,并以当年的印度总督Lord Cornvalis取名为康华丽堡。1793年,靠印度囚犯的输入,莱特重新建造一座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砖造棱堡。我们在平地上,其实很难看出棱堡有何特别,除非从高处往下看,才会明了棱堡的形状和意义。
所谓棱堡,是海洋贸易的殖民地时代帝国主义者所建的港口要塞堡垒。最基本的是个四方型,在四角处凸出棱角以架大炮,平面看来像个星形。
康华丽堡就是属于这基本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早年的康华丽堡同时是东印度公司的军事和行政中心,内部拥有军火库、营房、办公室及小教堂等。现只遗存库房及小教堂。围绕康华丽堡一周,原有27尺宽,6尺深的濠沟。东西面各有引桥衔接堡门。自从1816年英法对抗结束后,康华丽堡已失去其军事防御意义。之后,随着乔治市的发展而被摆置一旁。1923年,濠沟被填平为草坪,南边的在战后被辟成停车场。
2005年,国家博物馆在康华丽堡的四面尝试挖掘,恢复一段濠沟,唯没有再盛水。作为槟城,甚至是新马重要的历史遗存,康华丽堡在1977年是首批被法定为国家古迹。然而奇怪的是,当局却在堡内操练场建了很不协调的现代露天剧场。
90年代还私营化,经过一段很不适当的经营管理。

莱特街的街头,起自土库街、炮台路、King Edward Place的十字路口,也是旧关仔角钟楼和圆环的所在地。
我们现在所看到旧关仔角钟楼,并非许多人认为中的非常古老。它其实是20世纪初的1902年才建立起来,至今刚好101年。
1897年适逢英女王维多利亚登基之60周年,各英殖民地皆举行盛大的钻禧纪念庆典。为了永久纪念,据邝国祥的槟城散记写道,当地政府特示意槟城富绅郑景贵和谢增煜,建大钟楼一座。
而48岁的百万富翁谢增煜来个自请独承。唯这件事却拖到1900年才签合约,将耗资3万5千元的钟楼于1902年建竣并交给地方政府时,维多利亚女皇已逝世了。(见Penang Past and Present 1786-1963)。
谢增煜太平局绅乃巨贾胡泰兴太平局绅的女婿,不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槟榔屿富豪,大园主,还练得一手好书法,以“臂窠大字”着名。可惜钟楼没留下他的手迹,而只是刻印着英文字体,“This Clock Tower was Presented to Penang by Cheah Chen Gok Gsyn is commemoration of her Mejasty Queen Victoria\'s,意此钟楼为谢增煜赠与槟城,以志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钻禧纪念——1837-1897”。
钟楼高60英尺,象征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年。钟塔外观分为4层,每一层有不同的立面处理,并逐层缩小平面。地面底座是个八角形平面。朝土库街的那面为正方,门口有个八字开阶梯。第二层实为两楼,中间四面皆凸半圆露台,台底收锥形,窗头设马蹄拱。第三层亦是四方形四面各设一面大时钟。顶屋重复八角平面,由八根短柱撑顶一个底盘出檐的大葱顶。
这殖民地——蒙兀儿(Colonial-Mogul)或“Raj”式样显然受到当时吉隆坡政府大厦如高等法庭(The Sultan Abl Samad)建筑的影响。那是一种试图将印度回教建筑与欧洲古典建筑结合,以便体现回教地域政治的色彩,不过槟城的公共建筑物就只一列。其他还是走新古典主义路线。
由于钟楼的造形别致,独然矗立,又与四周如炮台、政府机关大楼构成优美的都市景观,自建成后不只成为乔治市的地标之一,更是明信片最受宠爱摄取的景物。唯战后周遭的改变使它渐失色。80年代一栋马来商会大楼庞然大物一盖,钟楼便被比矮成微物了。
涂成浅橙色,葱顶银色,70年代楼身油上黄配白边框,葱顶亦涂上黄色。90年代楼身改涂浅灰底白框。最近一个月,钟楼又刚一番油漆,葱顶涂的是一种轻浮的艳橙色。
其实如果比较1905年左右钟楼刚建成的明信片,就可知道历来改涂的多不正确色彩。原有的楼身是灰白色,二层似乎是浅\的红砖色。而大葱顶正确的是黑色!

卧佛寺 (Wat Chaiya Mangkalaram),建于19世纪的卧佛寺,位于车水路。该佛寺融合了中国、泰国和缅甸的建筑风格,华丽且精雕细琢。寺内供奉着一尊长达33公尺,排名世界第叁大的卧佛像,仅次于缅甸和泰国的大佛。

槟城蛇庙,建于1873年,原是一间清水师祖庙,名为“清云岩”。蛇庙的称呼,是在庙建好后,来了数条青蛇在里头居住。而每当清水祖师宝诞时,更有无数的青蛇从后山涌入庙,成为一大奇景,因此“蛇庙”就享誉各地。蛇庙距离槟城国际机场3.2公里。

张弼士故居- 张弼士故居被称为蓝屋, 是在1897年动工兴建的,用了整整七年才完工。张弼士是客家人, 他不同于他在槟城的客家朋友,其他人选择建比较时髦的屋子,蓝屋是根据风水而建立的。工匠在中国引入,材料是从苏格兰输入。动工那年,张弼士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兼辖槟城、马六甲及附近英国殖民地事务。因此,他经常往返新槟两地。蓝屋竣工,他已升任商务考察大臣,光绪皇帝曾接见他,并授予太仆寺正卿衔(位列二品,当时满清官阶分九品,一品最高。县令列七品,州官也不过四品),在获得清政府授予官衔的南洋富商中,数张弼士的地位最高。
张弼士是19世纪末华人发财致富,亦官亦商,权力与财富相结合的一个典型。张弼士才16 岁,便只身从中国来到南洋, 开创他的大业。曾被中国清政府任命为驻槟城首任领事、新加坡总领事、侍郎(相当于副部长)、任命他为考察外端口商务大臣,兼槟城管学大臣等职,被当地誉为清朝最后的官员。他于1916 年过世时, 显赫一时, 英国政府亦为他下半旗致哀。张弼士学语言的天分很高,除了南洋通行的各种华族方言外,他还能讲英语、荷兰语与马来语。他晚年还经常穿洋服,偶尔也吃西餐。蓝屋外观虽是很中国,但内部陈设却是华洋融合,体现了中西合璧。

科林回教堂- 坐落在椰脚街的科林回教堂,是槟城最古老及最大的回教堂。该回教堂建于1883年,原本属方形并附设长廊及斜脊屋顶,后来再经过扩建。1926年,由回教和印度教徒捐赠及礼聘而来的建筑师将它髹上摩尔式建筑色彩。科林回教堂是以印度南方柯林部落首领的名字命名的。该首领是当年追随法兰西•莱特的印度雇佣兵。回教堂的乳白色外表及金黄色圆顶更是一大特色。

马里安曼印度庙- 这座位于皇后街的印度古庙建于1833年,具有传统的南部印度达罗毗荼建筑风格,是槟岛最早建立的印度神庙。其大门入口和四壁都塑有巧夺天工的神像,生动且逼真。寺内富丽堂皇,放置了很多印度教神像,其中以苏伯马廉神像最为瞩目。它是以金、银、钻石和翡翠所装饰,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宝物。寺庙入口处有一座高塔,上面刻有形态生动、色泽绚丽的各式人物,可谓金碧辉煌。每逢大宝森节,信徒们都会用花车载着神像游街。

吉打:
古丁古梅故居(KU DIN KU MEH)- 1848年生于吉打州的ANAK BUKIT,他14岁就担上吉打州狱长。除了是名马来文和泰文学家,KU DIN也是1894年法律书藉编写人。 1897年,吉打苏丹阿都哈密(SULTAN ABDUL HAMID HALIM SHAH)委任古丁为色都(SETUL)最高专员。当时,色都、加映和普吉岛都是在泰国管辖的吉打县内。 由于古丁对色都的政经农教发展,使他被誉为色都开创之父。1902年,古丁开始被誉为色都王,并且允许使用东姑哈鲁汀(TENGKU BAHARUDDIN BIN TUNKU MEH)的称号。 1909年,在曼谷条约(PERJANJIAN BANGKOK)下,色都被纳人泰国版图。在古丁的管理期间,色都港口与槟榔屿及RAGOON有密切的贸易关系。古丁本身也有几艘船只从泰南出口燕窝、木 材、椰子等等到槟岛。 古丁后来与一名槟城女子结婚,他们的办公室兼住家就在槟榔律路。暹罗(今泰国)政府一直保留古丁的职权直至他1916年退休。古丁在1932年逝世,并且 安葬在色都。
古丁有一本关于色都(SATUN)的政治生涯日记,这本手写记载是用爪哇文记录,如今收藏在泰国曼谷的国家档案局里。

华盍街大教堂- 1786年抵达槟榔屿立后,莱特引进了首批来自吉打港口的罗马天主教徒到来定居。这批欧洲人和缅甸或暹逻人通婚的后裔,之前由于政治迫害而从普吉岛迁至吉打。大教堂是由加诺神父在1786年所创,在1857年它从教堂街迁至华盍街。现今教堂旁建筑物是由马尼苏神父所建办。1861年,这座教堂可容纳一千二百人,在1955年被格升为槟城主教教区之后,大教堂就被翻新重修,以便迎接槟城第一任教主Kanan Mongsignor Francis Chan神父。以前,教徒聚集在教堂建筑后巷(Lorong Argus)一带,如今剩下的寥寥无几。其中,有一间建筑是建于19世纪的英印混合式特色洋屋。

其实马来西亚的历史建筑物真的多不胜数,你自己看看吧!
http://www.itravelkaki.com/place.php?p=3

B. 探秘全球八大海底墓地是在哪里

纪王星纪念礁

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比斯坎岛大约5公里的海底,有一处名为“海王星纪念礁”的海底墓园,全部浸在大约14米深的海水中。自2007年开始运营以来,已成为潜水者的乐园。

海底鲸鱼埋骨地

通过研究海底鲸鱼的尸骨,你会发现每一具巨大的骨架其实都是一个深海生态系统,为很多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鲸鱼的肉首先对于那些食腐动物无疑是一顿美食,比如盲鳗,它的骨骼也会成为一种被称为“僵尸蠕虫”的生物的食物,最后蚌还会附在鲸鱼的残骸上。经过一系列变化,骨骼会重新变成“泥土”而渐渐消失,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

另外,人们还曾在墨西哥尤卡坦水下洞穴中发现了生活在1万零500年前的人类骷髅。在水里发现人类骷髅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介于世界上被水体覆盖的面积,在水里找到人类遗骸就好比在大海里捞针。

抹香鲸的骨骼

图片成为2009年全球水下探险类照片中的获奖作品。其展示的是,潜水员海宁·梅在德国最大的水族馆Ozeaneum中的场景。这具骨骼是一条抹香鲸的,它在北海搁浅,后来死去并腐烂。

海底的骷髅

我们曾想象着在海底看到各种海洋动物骷髅的场景,这幅照片是一具海龟的骷髅。它被发现于马来西亚Sipadan岛附近的“海龟墓地”中。右上图是一条狼鳗的尸骨,而右下图则是不知名的动物尸骨的一部分。

亚特兰蒂斯遗址和“巨人的骷髅”

尽管可能是一个玩笑,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发现了原古巨人骷髅”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它像野火燎原一般很快席卷了互联网,因为人们愿意相信这是真实的。人们还相信亚特兰蒂斯是存在的,很多人甚至倾尽毕生精力去寻找它。上图就是亚特兰蒂斯的想象图,唐·克拉克相信亚特兰蒂斯是存在的,他的理由之一就是下图这具“身高3.5米巨人的骷髅”被发现。

沉船残骸

从古至今,很多出海的船没能顺利返航,他们遭遇了海难并沉入海底,无数人为此丧命,大海成为了他们的水下坟墓。那些职业潜水员、潜水爱好者、搜寻宝藏的人以及水下考古学家为我们拍回了大量的沉船照片。这张照片是在红海触礁沉没的英国SSCarnatic号底部的样子。当时,这艘船上的31名船员葬身大海。

恐怖的海底人类骷髅

图中这个恐怖的骷髅头是海底考古学家在墨西哥附近海域,发现的被玛雅人当做祭品处死的人类遗骸,与它一起被发现的还有另外18具人类骸骨。

左下角这张图片中,一具几乎完整的人类尸骨被发现躺在一艘沉船船头附近的锚上。这艘船是LaBelle号,于1686年在得克萨斯州附近海域沉没。

右下角是一具在墨西哥海底洞穴中发现的女性骷髅,她生活在距今1.36万年前,是在美洲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人类尸骨。

新石器时代的妇女以及婴儿

上图是在地中海中被挖掘出的距今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妇女和婴儿遗骸。通过研究,科学家发现死者曾患肺结核。这让他们成为已知最早并被证实的肺结核患者。发现他们的地点距离以色列海岸非常近,那里曾存在一个叫做Atlit-Yam的古代村庄。

这里有图片我没弄全

http://wenwen.soso.com/z/q2006199388.htm?pid=mail.wen9

C. 各地(各家)祭扫的习俗,做法

广东
在广东,清明扫墓,称为扫山、拜山、拜清。清明时节广东地区已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广东人过节的主要礼俗主题;因利趁便,拜山之余一家老少亦在山乡野间踏青游玩一番。广东人对宗庙、祖先非常重视,对于宗庙、祠堂、祖墓的祭祀,历来被看作头等要事。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还是离家乡不远的,都要赶回老家来,同父老乡亲一起去拜祭祖先,清明也成了合家团圆的聚会的日子。
广东有"行清"与"踏青"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亲近自然,行清则是一家或一族人约定时间齐齐去扫山。在每年拜山时,首先将祖墓周围的杂草清除,然后扎纸,摆上祭祖金猪、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贡品进行拜祭。完成了拜祭仪式后,就地切烧猪配以鲜果茶点聚宴,或野炊,又或回家聚宴。清明节在广东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一些地方自古就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港澳
港澳的清明习俗与广东大体相同。清明时节,香港民众一般会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烧香烛、冥镪,清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鲜花、烧猪或白切鸡等。尽管香港大部分坟地墓园都有公共交通连接,但清明节当天交通依然拥堵。民众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错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清明是澳门的法定假期。清明扫墓祭袓是澳门居民很重视的习俗,澳门人把清明当天叫作"正清",在清明当天扫墓叫作"行正清"。每逢清明节前后,"行正清"的人们除了自备香烛、冥纸以外,还携带了烧肉或是一整只乳猪、水果、糕点、酒等来供奉祖先。
浙江
在浙江,清明俗称祭清明,或"祭坟"拜太公。各地习俗有所差异,有的地方在清明日祭坟,有的地方却一定清明日上坟。一般本族人拜太公都提早几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后祭自己各户的祖宗。祭清明时先给祖坟"加土"或"添土",即用畚箕取土添加在祖坟之顶。祭品摆好,先点蜡烛,后点香,按人多少发香,由辈份高的,主祭祷词,后大家一起跪拜。祭毕,小孩子可以分享清明馃吃。最后收拾祭品离开,所有的坟都要到过,全用同样的程序祭祀。
旧俗清明要祭祖,祭祖有家祭、族祭及祠祭三种,清明日祠堂门大开,合族行祭,上厅挂大祖宗画家,男女老少共聚一堂,共祭族祖,祭礼用全猪、全羊、全鸡三牲及诸类时果。祭毕,分份子给子孙,并设宴招待族人,场面盛大,仪式隆重,座席上位置不论老幼,以辈份为序,不分贫富,小者执壶。建国后,很少有祠祭。现在只有家祭,每家每户一桌斋饭祭拜祖宗。
江苏
江苏各地清明节习俗不尽相同,泰州人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徐州人清明扫墓,犹称"上陵" (陵读音"林",指陵地),将近清明时,徐州人便纷纷举家上坟祭祖,最迟不得超过清明节这一天。清明上坟,除罗列醇酒、肴馔、燃香烛、化冥纸祭祖外,还须替祖坟添土;徐州清明节不仅要吃蒸菜和青团子,还要插柳、上坟祭祖、掩骨会、扫"金银灰"、春游踏青远足。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安徽
安徽省内不同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也不一样。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合肥家家户户则习惯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乡踏青游春。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祖、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广西
按照广西的习俗,晚上扫墓是禁忌。清明祭扫要按祖先的辈分进行,先扫祖坟,再扫家坟。按照习俗,祭扫的程序是先将墓园打扫干净,若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将墓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是祭祀,过去人们都喜欢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寄托哀思。在广西,许多人会提早制作五色糯米饭,还有三牲(鸡、猪肉、鱼),寓意子孙衣食丰厚,年年有余。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福建
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闽南清明节习俗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其主要活动力扫墓祭祖。祭祖: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煮"润饼菜"(春卷)、带牲醴,到厅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灵,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 福州清明,东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惠安人扫墓时放纸鸢,吹麦箫。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有谚语道:"打千骂万,清明一饭"。
湖南
湖南长沙将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七"之称,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扫墓祭祀有先后顺序,一般都要先将墓地清理干净,拔除墓地杂草,插上"挂山条子"在墓前拜祭。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湖北
湖北各市的清明节习俗各不相同。武汉清明节有"挂纸"习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挂于祖坟上,并鸣鞭炮,供祭品。坪坝、三阳、罗店、宋河等地还有抬香案、抬整猪至墓地祭祖的习俗。黄石人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云南
云南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会在清明节前后,一个家族就会邀约在某一天,几十个人一行,买好菜,带上锅碗瓢盆,一大早就出发去往山上找一块空地开始做饭。到中午时分,再把酒食果品供祭在墓前,烧点纸钱、叩头行礼,缅怀先人。
四川、重庆
川东和重庆万州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四川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江西
江西省内各个地方也有差异,像时间的选择就有很大不同。永丰县的清明扫墓以清明节"前三后七"为期,九江各地则习惯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大部分袁州区人选择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只有少数外出工作的人才会在清明节赶回家扫墓。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贵州
老贵阳人在清明这天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点、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锅魁加卤菜、凉菜。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青海
青海人过清明节,有些独特的风俗。青海人的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俗称"田社"。从田社开始,就要准备上坟扫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扫墓,一直到清明节。西宁的传统祭祀品是纸钱、黄表纸、冥币,还有12个大馒头,准备的食物有酒、米汤、奶茶、肉类,到坟上烧过纸后,就点燃煤火,把各家带来的食物集中起来,放在火上烧热了吃。男人们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们坐在一边拉家常,顺便拾点撒在坟头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据说,吃了坟上的祭品后牙就不会再疼了。
甘肃
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祭文悼念、网络祭奠等逐渐成为甘肃过清明节的时尚。过去,老兰州人扫墓的时间,一般从"田社"开始,到清明当日为止。"田社"也叫做第一个祭祀日。"田社"在民间有个简单的推算法:即"九尽十日为田社"。
山西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东安县清明插柳、看花。节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扫坟墓,清明节当天则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为蛆日,造酰酱。官府祭厉坛。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人家买花置酒宴请宾客。
北京
北京,除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插柳、放风筝等活动。此外,清明节之所以吃寒食,传说为了纪念春秋时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只吃寒食。
河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在北宋时,"颁新火"是从皇家、官府到社会各界都盛行的重要习俗,每年清明节期间举行。在仪式上,要熄灭旧火,重新钻木取火,将火种发给百姓,取除旧布新之意。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印尼华人
早年印度尼西亚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 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百善孝为先",在华人社会的价值观里,"孝"排在首位,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清明节前一个星期,印尼华人就开始买纸钱、蜡烛、花篮以及现代祭品如"金条"、"手机"等。印尼华人表示,清明节很有意义,这期间不仅扫墓拜祭先人,缅怀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日子,清明节习俗应该代代传承,尤其是现代社会更应该发扬孝道。
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宗亲们通常是祭祖后共进午餐,敦睦宗谊。有的还利用这个机会向学习优秀的宗亲子弟颁发奖学金,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功德,勉励后辈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传统美德。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师生校友联欢会,加深彼此情谊。更多的华人是举家前往墓地给先人扫墓,或到寺庙进香祈福。
马来西亚华人
马来西亚华人不忘在清明节扫墓祭祖。清明节在马来西亚也不是公共假期。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公共墓园一般叫做"义山",因此当地人常说清明节要"上山扫墓"或者直接说"拜山"。清明节当天,拜祭者先将坟墓打扫清理干净,然后摆上鲜花、水果等,再点上一炷香,寄托哀思、缅怀先人。
新加坡华人
同样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清明节亦不是公共假期。在新加坡,清明节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会举家出行,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20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家乡过清明不?"千里迢迢回中国祖籍地扫墓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能忘记祖先。
一些华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时髦的"网上祭拜"方式,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亲自到先人墓前磕头。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轻华人对清明节也不敢怠慢,因为崇祖、祭祖是流传数千年的华人传统。
美国华人
清明时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当地华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纪念活动。
纽约华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过清明节的不同方式。在这一天,许多传统侨团都纷纷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会所内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清明节扫墓成为华人联络感情、增加交往的社交场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来美的新移民,也往往会通过书信和电话向远在故国的亲友表达对先人的思念。
美国华人虽然远离故土,但许多人都认为,在接受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同时,不应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华人方焰指出,纪念华人传统节日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增进海外华人的交往和团结。

D. "娘惹"是什么意思

“娘惹”原本是指华人与马来人婚配的后代子裔,尤其是指女性,尔后演变成泛指华人与马来人相融的文化,峇峇娘惹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

这也包含饮食在内,因此在马来西亚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酱猪蹄、煎猪肉片、竹笋炖猪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椰浆、香兰叶、糯米和糖精制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适中,嚼头儿足着呢。现在还有娘惹(很少)。

娘惹文化认同:

一般具有较强烈中华意识的人士经常批评峇峇娘惹“数典忘祖”,然而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政党)的创始人陈祯禄本身是诞生于马六甲的土生峇峇华人,但他也曾经有如下想法:

“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文化,便是畜生禽兽。”

“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

陈祯禄逝世后,他的墓碑上刻着“1960/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仙逝”。当时距离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迁台已经十年之久,加上马来西亚已于1957年独立,马来西亚华人普遍上为了避免其他种族质疑效忠程度已采用公元纪年。陈氏家族采用民国纪年为正朔,也证实峇峇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中华意识。

马六甲三保山墓地达二十五公顷,有一万两千个坟墓,许多墓碑就是明、清、民国三代遗存的。其中一块墓碑以明朝为正朔刻了“皇明显考维弘黄公妣寿姐谢氏墓。

壬戌年仲冬谷旦、孝男黄子、辰同立”,这一墓碑受不少学者在马六甲研究上引用。对于中国籍先祖留下来的礼仪, 马六甲峇峇娘惹社群虽不懂涵义却保留下来,让三保山成为中华风格浓厚的地方。

E. 各位高手谁知道黄家驹的坟墓在哪我想去祭奠他,

黄家驹的坟墓在将军澳华人永远坟场,第十五段6行25号。
地址:
将军澳华人永远坟场(英语:Tseung Kwan O Chinese Permanent Cemetery)是位于香港新界西贡区西南部魔鬼山和照镜环山东麓的一个坟场,由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管理。位于香港新界西贡区西南部魔鬼山的一处香港坟场,占地约285,000平方米。地理位置:北纬22.17,东经114.14。
交通
港铁油塘站A1出口,转乘九巴14S线(循环线,由油塘至坟场,由祗在清明节和重阳节期间提供服务,惟基于人流于正日停止服务)
港铁调景岭站A2出口,步行约20分钟。
坟场在清明节、重阳节正日,所有车辆禁止驶入,所以即使是长者、儿童、伤残人士也要步行上山,为香港特色。
名墓:
黄家驹墓,第十五段6行25号
陈百强墓,第十五段26行
新马师曾墓,第二十五段1行
郭得胜墓,第三段21行 “郭公得胜行君墓“
简慧榆墓,第三十三段10行

F. 韩国人过清明节的吗-

韩国人也有过清明的民俗。韩国的清明节是公历4月5日。不过清明不是韩国的法定节日。韩国人喜欢用鲜花祭祖,在扫墓时,会放上鲜花以示对故人的怀念。清明节为自己的祖先或者逝去的亲人重新整修坟墓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家人一起去墓地清除杂草,并在墓前郑重地摆上酒、水果、年糕等祭品,跪下叩拜或者行礼祭拜。

马来西亚华人不忘在清明节扫墓祭祖。清明节在马来西亚也不是公共假期。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公共墓园一般叫做“义山”,因此当地人常说清明节要“上山扫墓”或者直接说“拜山”。清明节当天,拜祭者先将坟墓打扫清理干净,然后摆上鲜花、水果等,再点上一炷香,寄托哀思、缅怀先人。

(6)马来西亚华人坟墓在哪里扩展阅读

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G. 清明节做为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03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47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801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1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7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3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86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607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905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