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抽在马来西亚是什么
A. 云吞面酱汁的调法和面与酱汁的比例,究竟是多少呢
云吞面酱汁的调法和面与酱汁的比例,究竟是多少呢?马来西亚的云吞面,主要有汤面和干捞两点,这里的华人早餐一般吃 "粉"。"粉 "就是面条。而云吞干捞面是必吃之一。"干捞 "就是这里的马来西亚人所说的捞面。马来西亚云吞干捞面的一般配方,是用黑酱油(老抽)、太阳油(头抽)、甜酱油、香油(麻油)、酱油(生抽)、葱油、蚝油、胡椒粉做成的酱料。将煮好的面条混合。加入炭烧、绿色蔬菜和一碗汤云吞。你也可以用一点腌制的青椒来吃!也可以加一点猪油。加入更多的甜味,吃起来更香。
以下是1份云吞面的菜谱。干燥的酱汁大约可以做6-8份把云吞面弄干。剩余的酱汁可以放在冰箱里。下次想吃的时候,只要煮一下,搅拌一下就可以了。先准备好基本材料。我在菜市场做的是全蛋面他们都有自己的份额一份大约是80-90克。这个菜谱主要是用来分享的云吞面的做法是晒干的酱。
材料和重量提到在一个碗里把它混合起来。没有甜酱油可以用1汤匙深色酱油+1/4糖代替详细介绍网络一下就知道了。这里的干捞面一般用太阳油,面条先松开。找一盆水来烫面。准备一盆冷水,准备超冷河。"超冷河 "就是热面条放在冷水里让它冷热交替,让面条让你尝到Q弹的滋味。马来西亚人称这为 "超冷河"。当锅里的水烧开后,加入面条。用筷子把面团打散。约20秒后取出,放入准备好的冷水中。将面条在冷水中散开约10秒,再回到沸水中焯一下,再焯10秒。
B. 酱油的原名是什么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制酱的记载了。而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酱油起源于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而早期随着佛教僧侣之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肉剁成肉泥再酦酵生成的油,称为“醢”(即肉酱油之意);另有在造酱时加入动物血液的版本的酱称为醓。可见《诗经·大雅·行葺》之一句:“醓醢以荐”。黄兴宗认为《齐民要术》内所指的“豆酱清”,可能是酱油的前身。酱油在宋代已被人们接受: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两本着作中:《山家清供》记载用酱油、芝麻油炒春荀、鱼、虾;《吴氏中馈录》记载用酒、酱油、芝麻油清蒸螃蟹。此后,酱油一词还出现在1360年《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易牙遗意》,1591年《饮馔服食笺》,1680年《食宪鸿秘》,1698年《养小录》,1750年《醒园录》,1790年《随园食单》,清《调鼎集》卷三、卷七。宋朝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为酱油,作为调味品开始在中国的饮食中流行。到清代,酱油的使用远超过酱。在1790年《随园食单》中酱油已经取得重要地位。日本文献中最早使用酱油一词的是1597年的《易林本节用集》,但酱油的生产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国传入日本。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着《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C. 马来西亚有道菜叫“加多加多(ONDE—ONDE)”,是怎样一道菜
GADO GADO 是一道印尼马来式蔬菜沙拉
做法:
材料:马铃薯、豆角、芽菜、青瓜、炸豆腐、熟鸡蛋各适量,阿参膏(ASAM)适量、炸虾片少许。
酱料:花生半斤,葱头8粒,蒜肉3粒,南姜、马拉盏少许,沙姜1片,辣椒8粒,以上材料舂碎备用。
配料:老抽1汤匙,爪哇糖适量,盐1/2茶匙。
做法:1. 豆角、椰菜洗净切短度,马铃薯去皮同煮熟,青瓜切片,芽菜洗净用滚水焯熟,炸豆腐开边备用。
2. 花生茸加适量水,阿参膏、爪哇糖、老抽、盐煮成加多加多酱料。
3. 将材料依次盛于碟上供食,食时洒上酱料并可与虾片同吃。
注: 加多加多是印尼凉拌、酱料是在进食前才浇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