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来西亚 » 马来西亚山体属于什么地貌

马来西亚山体属于什么地貌

发布时间: 2023-03-18 01:28:53

① 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国际对比

从地域分布看,全球共有160处花岗岩国家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或保护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之外的六大洲(田明中等,2012)。主要位于亚洲东南部,北美洲西部、五大湖区和阿巴拉契亚山脉北段,大洋洲的东部和南部海岸,欧洲西北部,非洲中部及东南部。以大洲分布数量而言,亚洲最多,高达62处;以分布国家而言,中国最多,为42处;从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而言,南北纬30°~40°地区最多,为54 处(王连勇等,2009)。截至2012年底,全球共有90处地质遗迹列入世界地质公园。根据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工作组对地质遗迹类型的分类方案,花岗岩地貌类有7处,中国独占6处。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布朗斯韦尔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更多的是保护2个重大意义的地质事件记录:其一是海西大陆碰撞岩浆弧,其二是阿尔卑斯山造山期间欧洲大陆裂解的开始。其他着名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区还有美国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日本屋久岛(世界自然遗产地)、澳大利亚的Girraween国家公园和朝鲜的金刚山。

从景观形态看,全球花岗岩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在20°N~20°S的低纬度热带地区,花岗岩多形成浑圆低矮的丘陵;在20°N~35°N的中亚热带地区,是最重要的花岗岩地貌成景带,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大多位于此带;纬度40°~50°以上的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明显,越往北,寒冻风化和风蚀作用越强烈,流水侵蚀作用减弱,花岗岩多呈低山缓丘状(崔之久等,2007)。可以看出,在世界花岗岩地貌景观中,三清山明显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的高海拔寒冻地区、潮湿热带地区、炎热干旱地区形成的花岗岩山体。

国外花岗岩地貌多呈浑圆状山丘,常见石蛋(陈安泽等,2008)。在新近纪构造抬升区或受冰川刨蚀作用的地区才形成尖顶状山峰。美国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加拿大落基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阿根廷的菲茨罗依山等都是受到强烈冰蚀作用的花岗岩山体代表,花岗岩山体保存有险峻的陡峰和峰柱。但也有少数山体虽受到冰川侵蚀作用和寒冻物理风化作用,但高耸的锯齿状峰缺失,而块状花岗岩呈叶片剥落形成高大的穹状山,如内华达山、美国阿拉斯加的Denali国家公园、德国的布朗斯韦尔世界地质公园。

赤道附近潮湿热带的花岗岩山体的代表有马来西亚的基纳巴卢山和巴西的科尔科瓦多山。两者都呈穹隆状。基纳巴卢山是热带地区的最高山,海拔4095m,其穹状山峰迄今还在继续上升。该山峰的海拔高度足以在第四纪产生冰川,冰川深谷切割作用,形成了高耸的顶峰,并将山体表面磨蚀和夷平。科尔科瓦多山是该区系列花岗岩穹丘之一。

在炎热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花岗岩形成了典型的残山地貌。津巴布韦的玛塔博山以残山雉堞状山脊的密集分布着称,加利福尼亚的胡斯华特里国家公园则以城堡式残山为特色。

只有朝鲜的金刚山和中国的黄山、天柱山可能最接近“三清山式”景观。金刚山位于朝鲜半岛东部太白山脉的北段,东西宽40km,南北长60km。主峰毗卢峰海拔1909m。金刚山的构造背景和中国东北相似,均属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岩性主要为燕山期的黑云母花岗岩和似斑状花岗岩,侵入于太古宇的片麻岩中。群峰峭立,怪石林立,众瀑飞泻,碧潭盈盈。全山有1万多个层峦叠嶂的山峰,无数的石门、洞窟、峭壁和峡谷。金刚山是发育完美的切割很深的花岗岩山岳景观,却缺少三清山峰林的密度和规模。

中国和国外主要花岗岩山体地质地貌特征见表7.3。

② 谁能分析一下马来西亚土壤,地形

位于东南亚,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地区,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东马来西亚为砂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合称,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海岸线部长4192公里。属热带雨林气候。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马来西亚的土壤主要是潮湿酸性土壤,有浓密的灌丛!

马来半岛地形是由数条南北纵向的山地构成,久经侵蚀,高度不大,多为地垒状,并有许多分离的盆地和丘陵地。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之间为东缅高原,由于接近新褶皱山地,在新地质年代有隆起,萨尔温江深蚀下切,造成深约1,000米的大纵谷。阿拉干山脉,位于半岛西侧,系向西微凸的弧形山脉,因系新褶皱山脉,高度3,000米以上。

③ 全球喀斯特石林地貌分布及对比

从喀斯特地貌的术语和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出,国际上通常还是将石林地貌归属于剑状喀斯特(pinnaclekarst)地貌类型。而大量研究表明,世界上的剑状喀斯特从地理分布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云南石林为代表的“大陆剑状喀斯特”;另一类是以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穆鲁等为代表的“热带岛屿剑状喀斯特”。

1.全球喀斯特石林地貌景观分布

研究表明,剑状喀斯特的形成是地质、气候、水文等多种条件有利结合的结果。由于形成条件较苛刻,因此世界上真正意义的剑状喀斯特或石林地貌很少,只在热带、亚热带的极少数地区发育。一些有着大片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如欧洲、美洲等,虽然地表也有类似剑状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都属于“高石芽”或“残余状岩块”等,而不是真正的“剑状喀斯特”或“石林”。

(1)大陆剑状喀斯特及类似地貌的分布

地中海地区

法国:与云南石林有相近之处的是法国南部喀斯(Causse Noir)的蒙彼利埃(Mont-pelier-le-Vieux),(图3-60)面积1.2km2,海拔800m,侏罗纪白云岩被交错的裂隙网分割,由于雨水溶蚀和风化作用,裂隙不断加宽,形成起伏的地形以及奇形怪状的小石峰和分离的石柱,石柱的高度可达12m,石柱呈上大下小的蘑菇状。这种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在中欧温带较寒冷的地区以及东部阿尔卑斯石灰岩地区具有典型性。蒙彼利埃(Montpe-lier-le-Vieux)地貌的形成是受大西洋湿润气候的影响,常年具有降雨,白云岩经缓慢溶蚀而成。

同样位于喀斯(Causse Noir)地区,与蒙彼利埃(Montpelier-le-Vieux)相邻且情况类似的还有喀沃斯(Chaos Rajol)区域,该区域面积3.4km2,海拔170~256m,该区域经长期的风化溶蚀,也残留着一些高大壮观的剑状石柱。

土耳其:土耳其南部的陶鲁山(Taurus Mountains)地区是一个面积几平方千米的高原。主要出露晚第三纪中新世砾岩,高原边缘有两条小而深的喀斯特峡谷。该地区由于侵蚀作用而形成数米高的不规则状岩锥、岩柱(图3-61)。

图3-60 法国南部喀斯(Causse Noir)的林柱状喀斯特

图3-61 土耳其南部的陶鲁山(Taurus Moutains)地区林柱状喀斯特

西班牙:西班牙北部的索拉里(Solares)地区,被称为“分布着岩针的山坡”,在湿润的温带气候条件下,该地区的石灰岩被6~10m深的溶蚀裂隙组(kluftkarren)分割成分离的岩柱(图3-62)。

南部的托克·安提奎若(Torcald’Antequera)喀斯特高原,海拔1377m。年降水800mm,夏季数月为旱季。地层为侏罗纪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层理发育,密集裂隙,也发育类似“建筑废墟”般的林柱状喀斯特地貌,面积28km2。其现代地貌形态是由于冰缘动力作用,在受到快速侵蚀的地区残留下高达8m的岩柱。

西班牙南部莫瑞纳山(Sierra Morena)的塞柔(Cerro de Hierro)(图3-63)地区还有出土的古喀斯特,是由古生代石灰岩发育大型溶痕而成,海拔700~800m,该古喀斯特是由于1950~1970年的铁矿开采而出露。该古喀斯特形态方面与石林有相似之处。

黎巴嫩:黎巴嫩杰塔(Jeita)东部的石灰岩岩层被深达20m的裂隙分割成直立的岩块和岩柱,由于岩性多样以及石灰岩层的多孔性和可溶性,岩块和岩柱的组合特征犹如建筑废墟。该地貌的形成是侵蚀作用加之古气候湿润条件下的强烈溶蚀和现代雨季风化作用的综合结果。冬季持续多日的霜冻和降雪和夏季持续多日的高温暴晒促进了岩石的分解。

大洋洲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有一定范围的石灰岩存在,环海岸分布,但基本上都是白垩纪以后的地层。沿大陆北、东和南三面边缘断续分布。由于形成时间较晚,加上气候干燥,流水作用不强烈,石灰岩地区的喀斯特景观普遍发育都不典型。但是,在若干局部地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类似“剑状”的景观澳大利亚,少数地点还保存有“龙齿”状山脊,有近似石林的景观存在。

图3-62 西班牙北部索拉里(Solares)地区的林柱状喀斯特

图3-63 西班牙南部莫瑞纳山(Sierra Morena)地区的林柱状喀斯特

在新南威尔士的雪山公园中,有一处名叫亚朗戈比利(Yarranggobilly)的地方,有一小片剑状喀斯特,在志留系致密块状石灰岩上沿裂隙发育成的短粗高石芽型喀斯特,个体孤立分布。同在新南威尔士的布戈尼亚保护区(Bungonia Reserve)也有一块发育在志留纪地层上的喀斯特。被称为“龙牙”地貌。位于昆士兰北端的奇拉贡(Chillagon)(图3-64),有类似云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高石芽呈尖塔状,针状,个别高度可达20m,由于个体直径较大,犹如石柱,往往个体孤立分布,没有连成片,与石林有一定区别。

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陆剑状喀斯特不发育,很少有喀斯特石林地貌景观的报道。

(2)热带岛屿剑状喀斯特的分布

马达加斯加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的剑状喀斯特(Tsingy de Ben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Madagascacar)

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南半球,非洲大陆东部,面积595800km2,是世界第四大岛。由于四周为海洋包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马达加斯加岛形成时间较悠久。东侧陡峭,西侧平缓。高山逼近东部,最高峰海拔2700m。马达加斯加西部为沉积岩区。岩层自东向西逐渐变新,依次为古生代砂页岩,侏罗系石灰岩,白垩系和第三系砂岩,泥灰岩,第四系沉积岩。这些岩石呈条带状由北向南延伸,在岛屿中部向西凸起,使沉积岩带形成弯弓形状。石灰岩带由此被切割成南北两部分。马岛气候基本属于热带,全岛年均温在20°C以上。由于东部和西部降水的差异,形成雨林-季雨林和热带稀树草原(萨瓦纳)两大气候类型,东部年降水量可超过3000mm,西部从350mm到2000mm不等,北多南少。马岛上河流较多,均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向两侧流出。流程短小,但因降水丰沛,河流切割侵蚀作用强烈,河谷多形成峡谷地貌。动植物种群数量较多,由于地理位置与大陆隔离,因而保存有若干特有种和地方种。全岛的植被可以分成两大类型,热带森林和热带稀树草原。前者分布在岛屿东侧迎风坡,后者广布在西部背风坡。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热带森林面积还不到全岛面积的10%,而灌丛草地占有很大比重。

图3-64 澳大利亚昆士兰奇拉贡(Chillagoe)的林柱状喀斯特

马达加斯加岛的石灰岩分布面积不大,形成时间也比较晚,以侏罗纪地层为主。从北向南,呈狭窄条带状延伸。在岛屿中部,因受基底花岗岩的挤压切割,被分成南北两部分。由于石灰岩分布在古生代沉积岩与新生代沉积之间,古生代沉积岩质地松软,易被侵蚀成洼地,而坚硬的石灰岩就突兀而起,形成悬崖峭壁。在石灰岩与古生代沉积岩之间形成了一条很长的北南向悬崖带。由此向西,石灰岩带西侧地形起伏不平,发育着独特的剑峰状喀斯特地貌。再往西去,尖峰状喀斯特地形逐渐消失,出现圆丘状喀斯特地貌。整个岛屿的石灰岩面积约20000km2。具有剑峰形态的石灰岩地区主要有5片,它们是:安卡拉纳(Ankarana)、纳林达(Narinda)、纳莫罗达(Namoroda)、贝马拉哈(Bemaraha)、贝马里俄(Bemarivo)。5片剑峰状喀斯特地区总面积约近7000km2,间断分布在马岛西部,其中,贝马拉哈面积最大,达到4000km2,其次是纳林达1500km2,其余的3个面积在150~500km2之间。这5片地区均普遍发育着侏罗系石灰岩的石塔、剑峰,高度在1~10m的剑峰犹如刀刃,十分锋利,10~40m的则形如刀剑。最典型的剑峰地貌分布在贝马拉哈。

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位置是南纬18°7'~19°6',东经44°6'~44°8',面积1520km2,海拔150~700m(图3-65)。该保护区于1990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定为高级别的保护区,要求实行严格的保护。这里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6℃,其中,井割的月均气温保持在20℃以上。年雨量为980mm;雨季从12月到来年3月,其余6~8个月为旱季。

图3-65 马达加斯加贝马拉哈(Benaraha)自然保护区的剑状喀斯特

贝马拉哈由侏罗系石灰岩组成,地形上为单斜山地,东高西低。东边为南北向的悬崖绝壁,悬崖东侧是疏松的沉积岩洼地,堆积着从结晶岩高地侵蚀下来的冲积物。坚硬的石灰岩抗侵蚀能力强,形成悬崖。这些悬崖比马纳波罗河河谷要高出300~400m,从北向南延伸数十公里。从悬崖往西,地面坡度变缓,遍布圆丘状石灰岩丘陵,这些圆丘边坡很陡,顶部平缓。最典型的剑状石灰岩岩体分布在保护区南部。这里的碳酸盐岩纯度较高,含有95%~98%的碳酸钙,空隙度约1%~3%,为裸露的岩体。尖锐的高石芽拔地而起,高度从几米到30~40m。边缘十分锋利,犹如刀刃,高者犹如利剑,而且相互紧密连接,形成刀墙状。由于这里的剑峰状石灰岩地形非常典型,因此就以当地的地名“井割”(Tsingy)来代表这类地形———剑峰状喀斯特地形,它代表着分布密集的丛林状的“石林”地貌。

贝马拉哈剑峰状石林十分发育,数量众多,有相当规模。石柱伸出地面,外形呈刀刃状、剑状、锯齿状,形态各异,景观宏伟。同时由于节理发育,形成比比皆是的直立岩壁。在保护区内还横穿过一条大河马南布卢河。此河自东而西,深切河谷,逐级跌落,形成陡峭的河谷和瀑布。两岸壁立,呈狭谷状,河流水位变化可达10m以上。最大的瀑布落差在100m以上。一旦雨季来临,景象非常壮观。由于气候炎热,雨水充沛,风化作用十分强烈。坚硬的石灰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十分破碎的喀斯特地貌,通行非常困难,只有在旱季才能沿河而下,平时需借助直升机。

马来西亚沙捞越巫鲁山国家公园的剑状喀斯特(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Sar-wak,Malaysia)

巫鲁山国家公园(Gunung Mulu)位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的第四管理区与第五管理区之间,其东北部与文莱接壤(图3-66)。地理位置北纬3°56'~4°16',东经114°47'~115°。面积为52.865公顷。海拔变化很大,介于38~2376m之间。穆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受东北季风控制,5~10月为西南季风。年均雨量在5000mm以上,虽然这里没有明显的干季,但降雨还是有一定的季节性,高峰在4~5月和10~11月,最低出现在8~9月。相对湿度很高,很少低于90。终年高温,低地为26°C,高地变化在14~18°C之间。

图3-66 马来西亚沙捞越巫鲁山国家公园的剑状喀斯特

巫鲁山国家公园具有多种地形和地质地貌类型。它位于加里曼丹地向斜带上,包含有所有主要的岩石种类。巫鲁地块覆盖着整个公园的西半部,由厚度4000m到500mm的页岩和砂岩组成,包括高达2376m的巫鲁山(Gunung Mulu)主峰。其特征是有被切割很深的沙质土壤和树枝状密布的深切河谷水系。梅里堪(Melinau)地块的喀斯特石灰岩分布在巫鲁的西部坡地上,由古纳贝纳拉峰(Gunung Benarat,1515m),古纳阿比峰(Gu-nung Apil,750m),南部丘山(457m)等山岭组成了山脉脊线,宽约5km,长约30km。它们有陡峭的悬崖绝壁,浑圆的或者针状的山顶。这里的石灰岩质地非常纯净,为白色和灰色的碳酸盐岩与石英质灰岩,属中第三纪坚硬的碳酸盐岩,厚度可达1500mm,产状为40~50WNW,单层厚度一般可超过50m,并且有很厚的风化土,岩石露头较少。悬崖高差达600m的峡谷,携带着来自巫鲁地区石灰岩岩体的水,切开古纳阿比峰和古纳贝纳拉峰之间的山体,进入冲积平原,然后沿南西向进入桑给吐吐(Sungei TutLih)。河流侵蚀石灰岩,沿着断裂,层理和节理流入岩石中复杂的洞穴系统。塞达(Setap)页岩地块占据着公园西北角,在谷地是粘土页岩,而在坡面上则是沉积岩和石英砂岩。这个地块受到河流强烈切割侵蚀,产生了栅格状的水系网络。沿着文莱的边界,有狭窄的Belait露头出现,交替为页岩和砂岩,以砂岩为主。在这里与石灰岩之间是冲积平原,沉积物从粘土、碎屑岩,变化成石英砾石,在石灰岩岩体上覆盖着漂砾。平原地形波状起伏,这是因为遗弃的河道被丰富的沉积物逐渐填满的缘故。现代水系发育,河道深切,水量充沛。

巫鲁山国家公园中最突出的喀斯特景观有两方面,其一,非常发育的洞穴。其二是剑峰状石林。石林面积不大,约为5公顷,介于两组走向5°与95°的相互垂直的节理之间,分布在古纳阿比峰北侧,海拔1200~1600m的陡坡上,这里的降水量高达5500mm。在这片面积不大的范围的,发育着大群剑峰状喀斯特地貌。垂直节理十分发育,裂隙面几近垂直,形成石质剑峰。剑峰犹如薄片的刀剑,边缘非常锋利,刃面有70°~80°的倾角。剑峰成簇状聚集,主群中剑状岩体约有100个,一般高度为30~40m,最高可达45m,远高于云南石林。岩柱上部为白色,很少有藻类附生其上,这可能是充沛而频繁的降水,强烈的热带阳光暴晒,使生物无法生存的缘故。但石峰岩体下部长满苔藓和藤本植物。剑峰上部的刃面有明显的三组溶沟,每组宽15mm,长500mm,最大的沟槽宽100~600mm,长大于10m。另外古纳主峰和邻近的贝纳拉山也有分布,但锋利的石质剑峰高度要低一些,约为10m。由于节理发育,岩体中有不少裂隙,大部分裂隙已被植被和土壤充填,但仍有些裂隙深不见底。剑峰喀斯特地区地面非常崎岖,加之茂密的热带丛林,几乎无法通行。乘飞机从空中俯视,尖利的石芽突兀而起,成簇的剑峰密集在一起,灰白色的岩体显得格外纯净,这一片剑峰喀斯特景观蔚为壮观。

巴布亚新几内亚凯靖德山的剑状喀斯特(Mt.Kaijende,Papua New Guinea)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两处剑状喀斯特,分别分布在穆勒山和凯靖德山(图3-67)。后者位于山地森林线附近,发育在中新统灰岩上,由于第四纪以来的不断抬升,现在海拔高度已达3000m左右,穆勒山海拔2900~3000m,凯靖德山海拔2600~3700m,是世界上剑峰喀斯特分布最高的地区。凯靖德山的剑状喀斯特分布在森林线附近,坐落在苔藓林里。平均温度只有5~8°C,降水较多,气候寒凉湿润。这里分布着中新统厚层石灰岩,间夹钙质泥岩和燧石。在若干岩层厚度较大的地方发育着剑状喀斯特。由于岩石节理发育,裂缝很宽,垂直壁立的岩体在湿润的气候下,被溶蚀成直立的剑状,呈刀刃状。山脊顶部由这类利剑状岩体组成,形成锋利的岭脊。在节理交汇点还发育着另一类喀斯特景观———圆形洼地。洼地直径约百米,深达50~100m,具有近乎直立的圆形岩壁,壁的底部生长有茂密的植物,壁顶往往有尖峭的岭脊。

图3-67 巴布亚新几内亚凯靖德山的剑状喀斯特

凯靖德山的喀斯特地貌大约在第四纪形成,是在不断抬升中形成的。并且自形成以来就完全处于自然演化之中,几乎没有受到人类社会的干扰和破坏,原始状况保存甚好。

2.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对比与评价

对云南石林(即路南石林)全球对比与评价,前人曾发表过很多精辟、科学的意见,这里笔者摘录了几位世界着名喀斯特专家的评价。

朱丽娅·詹姆斯(JULIA JAMES,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国际洞穴联合会前主席):“我考察了目前已开发为旅游的地区,即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和未开发为旅游区的清水塘石林。我曾考察了澳大利亚和世界上许多类似石林的喀斯特地区,因此我能对路南石林作出全面意义的评述。

路南石林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的旅游胜地。目前,年游客数达100万人次。它作为旅游胜地进行开发,对地方经济具有相当大的价值。石林以它天下奇观之盛誉吸引了绝大多数游客。大石林、小石林和乃古石林的优美源于石灰岩柱和剑状喀斯特相结合。石灰岩被溶蚀成许多丰富的外部形态,变成各种形式的灰色,并衬以红土及绿色植被为背景。上述特征已获得充分开发,为了游客的安全和舒适,在石林已修建了台阶、游道和其他设施,与石林景区的各种大型溶痕形态和湖泊、瀑布和洞穴等景观组合在一起。另外,所有微溶痕的典型形态均可以在路南范围内找到。350km2的路南石林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剑状喀斯特区。石林具有复杂性的地质历史,它的各个演化阶段均在申请的世界遗产区内展示。石林极好的解释了微生物藻类和高等植物与石灰岩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一来就可能得出如下结构:生物活动在石林形成各种形态中起了重要作用。大的剑状喀斯特是溶痕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极端形态。所生成的各种形态类型是它们复杂演化中的一个系列。相类似的形态可以在马来西亚的穆鲁、菲律宾的巴拉望、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凯靖德山、马达加斯加的井割和澳大利亚的智拉哥等地找到。前4个地区剑状喀斯特要老得多,但只有极小规模的喀斯特残余才与路南石林相类似,没有一个其他类似的喀斯特地区像路南石林那样作过广泛的基础研究。这是石林能拥有中国和国际荣誉的一大特点。路南石林范围内的所有地点很容易进入。应该说,路南石林的管理是在长期科研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在路南石林进行深入研究的潜力是无限的。要建在大石林的喀斯特研究中心将受到所有喀斯特科学家的欢迎和支持。对所有游客、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喀斯特发育过程的教育来说,路南石林是东南亚最理想的地点。目前路南石林的管理局已有许多对游客教育的设施。这里的彝族人民所创造的有关路南石林的文化活动历史悠久。很幸运,彝族人民愿与游客共享石林之美和他们的文化。很清楚,他们强烈支持路南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路南石林地形已被引证在许多科学论文和教材书中。它们是世界最复杂的剑状喀斯特。我个人的意见是,名词“石林”(Shi Lin)应该为国际喀斯特界采纳,以藐视与其相似的地形特征。因此路南石林应该变为喀斯特发育中该种形态的参照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喀斯特专家袁道先,曾担任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资助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9项目“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1990~1994年)国际工作组主席。该项目对土耳其、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伊朗、加拿大、英国等8个国家的岩溶进行了现场对比。另有日本、南斯拉夫、泰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墨西哥、古巴、巴西等国家向该项目提供了44个对比点的资料)论述道:“从IGCP299的成果来看,路南石林以其特有的喀斯特组合形态而闻名于世,它是由溶蚀裂隙、石柱、土上溶痕及土下溶痕所组成。由于路南石林具有独特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即产状水平的坚硬的二叠系灰岩;新生代以来大幅度的掀斜式抬升;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老第三纪红层的覆盖和逐步被剥蚀及由此而来所产生的有利水文条件;以及未受末次冰期的大陆冰川刨蚀,路南石林以其深切的溶蚀裂痕、高大的石柱、壮观的土上溶痕和丰富多彩的土下溶痕而成为全球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世界上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石林的喀斯特形态,或由于岩性松软(东南亚、中美洲、澳大利亚南部),或由于缺乏必要的地壳抬升(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澳大利亚南部),或由于降水不足(如许多干旱、半干旱区喀斯特),或由于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作用,溶沟溶痕发育时间短(英国约克郡、加拿大东南部),其类型形态不如路南石林壮观,有的地方虽由于有比路南更高的降雨量,发育了更为高大深尖的溶痕,但没有其他形态相配套(如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喀斯特)。因此,路南石林在世界上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不但有很高的观赏旅游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价值(如全球变化、喀斯特形成机理研究)以及保护的必要。

④ 马来群岛的地形特点

马来群岛上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多火山。
参考资料:ke..com/view/20162.htm#5

⑤ 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和主要产物

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地势崎岖,山岭崎岖
2、 平原较少,河流湍急
3、 多火山地震
马来群岛 属热带雨旁册仿林气候和热带姿物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随时播种,随时收获
主运纤要产物: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水稻

⑥ 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气候、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有哪些啊

1 离赤道很近,但并不在赤道上。
2 气候 马来西亚:热带雨林气候 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中国南方: 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我国的云南部分地区气候接近于马来西亚。
3 地势 我国南方主要是丘陵山地、丘陵:东南丘陵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山非常的多
少部分热带雨林。 马来西亚:西马和东马的地形彼此相似,大部分地区为低丘浅谷, 只有少数地区因岩性与构造的关系,呈现陡峭崎岖的地貌,沿海地区均有较宽广的冲积平原。 高山峻岭多由花岗岩和石灰岩所构成,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马来西亚的地形得天独厚, 它虽位于东南亚沿海地区,但地盘安定,既不在东南亚台风路线之内, 亦不在东南亚火山带和地震带之内,较长时期没有地震、火山及台风灾害。

西马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为山地,东西两岸为宽广的冲积平原, 沿海沼泽广布。全境地形分为4大区:北中部高地区、西部低地区、东部低地区和南部低地区。北中部高地区:包括马来西亚地区北部及中部高地,拥有全国着名的吉保山脉、 大汉山脉、槟唐山脉和东海岸山脉,该区除高大山峰外,到处生长着繁茂的热带森林。

西部低地区:吉保山脉以西至西岸沿海地区,北起玻璃市的那坤山脉, 南与南部低地区连接,是由西部河流与沿岸海流共同冲积而成的低地区,已被开垦为稻作区。

东部低地区:东海岸山脉以东至东岸的沿海地区,北起吉兰丹三角洲平原, 南与南部低地区连接,由东部河流与沿岸海流共同冲积而成的低地区, 是马来西亚重要的农业区。

南部低地区:东海岸山脉、本农山脉和吉保山脉以南的低地, 包括彭亨州南部、森美兰州东部及马六甲州、柔佛州全部,这里是准平原化的低地区, 是马来西亚重要的垦殖区。 东马地势从内地向沿海逐渐降低,沿海多为平原,是马来西亚重要的农业区, 内地为森林覆盖的丘陵和山地。

沙捞越地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主要河流亦由东南向西流,注入南中国海。 其地形分为三个地区:沿海地区为冲积平原,面积广阔并多沼泽,也有些孤立的山岭; 距离海岸稍远地区,为起伏不平的砂地;内陆地区为山地。

沙巴地面由西向东倾斜, 地形为由地垒形成的西部山岭和构造复杂的中部高地,该地区的山岭除克罗克山脉的基纳巴卢山外,很少有高峰, 在这些山之间了形成了许多河谷小平原,为沙巴内地主要耕作区。

马来西亚境内河流众多,但河流向随地势走向而变化。 西马的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入太平洋的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主要河流有:彭亨河、 霹雳河和吉兰丹河告示。东马河流密布,具有通航价值。沙捞越的主要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流, 注入南中国海;沙巴主要河流则由西向东流,注入苏禄海。主要河流有全国第一大河拉让河、第二中基纳巴坦甘河和第四大河巴兰河等。
马来西亚:热带雨林气候
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中国南方: 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

⑦ 马来西亚跟中国哪个城市交界

马来西亚没有跟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交界。

马来西亚国土面积330345平方公里(2016年),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全境被中国南海分成马来西亚半岛(半岛)和沙巴砂拉越(沙砂)半岛位于马来半岛南部,

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南濒柔佛海峡与新加坡毗邻,半岛上共11州属;沙砂即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位于婆罗洲北部。全境处北纬1°-7°到东经97°-120°,海岸线长4192公里,是东南亚国家之一。


(7)马来西亚山体属于什么地貌扩展阅读:

马来西亚的地形地貌

地形主要是平原,地面平坦、起伏较小。

半岛地势北高南低,其主干山脉蒂迪旺沙山脉将半岛分成了东西海岸;沙砂的沿海多为平原,内地多为森林覆盖的丘陵和山地,克罗克山脉由砂拉越向北延伸,穿过沙巴将沙巴分成东西海岸。

马来西亚的气候特征

马来西亚位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年温差变化极小,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全年雨量充沛,3月至6月以及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⑧ 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是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较短。马来群岛处于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由于三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彼此挤压,时常引发地震。在地壳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时,地下灼热的岩浆也顺地裂缝上涌,在地面喷发形成火山。

气候特点

马来群岛的气候分属于两种类型。印度尼西亚群岛主要是赤道多雨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是典型的赤道气候。但由于受位置(分居南北半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气候仍有差异。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气候介于亚、澳两大陆气候之间,亦兼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色,这是印度尼西亚群岛气候与非洲和南美大陆赤道多雨气候的不同之处。

⑨ 马来群岛地形特征是什么

马来群岛地形特征是地形崎岖,山多。马来群岛上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且多分布在岛屿中部。平原比较狭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只有爪哇岛北部和苏门答腊岛东部平原面积较大。

马来群岛处于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由于三大板块彼此挤压,时常引发地震。在地壳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时,地下灼热的岩浆也顺地裂缝上涌,在地面喷发形成火山。

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和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上。这些岛屿呈弧形自东向西延伸,因而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灯火走廊”,这里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爆发最多的地区,是东南亚“最不安定”的区域。

马来群岛的气候

印度尼西亚群岛主要是赤道多雨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是典型的赤道气候。但由于受位置分居南北半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气候仍有差异。

⑩ 马来西亚的地形特征及判断依据

马来半岛北接大陆,西临印度洋安达曼海和麻六甲海峡,南为新加坡海峡,东濒泰国湾、南海。中央山脉纵贯半岛,最高点大汉山海拔2,187公尺。西部河流短,近海处大面积淤泥沉积,通航受阻。东部河流较长,上游坡降平缓。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00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4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89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12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7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32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82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596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901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