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有多少姓宋的
① 马来西亚有多少华人
马来西亚有664万华人。
在马来西亚3170万总人口中,华人就有664万,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其中客家人超过165万。马来西亚华人主要分布于吉隆坡(首都)、乔治市(槟城州)、怡保(霹雳州)、新山(柔佛州)、古晋(砂拉越州)、亚庇(沙巴州)和马六甲市(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注意:
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中国汉代,唐、宋时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密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代时已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停留,后来将马六甲、巨港(今属印尼)、泗水(今属印尼)等营建成其船队的大本营;一些华人因为和当地人通婚,开始在马六甲定居。
华人大量移民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当时清朝战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清廷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由于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华工(或称为苦力)从中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此时到来的华人移民人数已经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
1929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华侨妇女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人口比例结构趋向平衡。二战后,由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英属马来亚正值马共叛乱,移民条例收紧,中国抵马的移民潮逐渐减少甚至停止。
② 我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我的一个同班同学她的姓很特别,她姓'列',请问她的祖先室中国人吗
列[列,读音作liè(ㄌㄧㄝ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炎帝神农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炎帝的世系,据典籍《礼记·祭法》中疏引《春秋命历序》记载:“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在典籍《易·系辞》中疏引《帝王世系》记载:“神农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误用,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当然,传八代而历五百二十年,是值得怀疑的。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为德王,故日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这与前述的二说有不同,厉山、姜水和鲁,系西、南、东三个不同方位,表明炎帝族经历过长期、大幅度的迁移。在史籍《吕氏春秋·慎势览》中记载,“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这可能比较接近史实。
如此,则所谓“凡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着名而有影响者。另外,在史籍《万姓统谱》所载的世系与《帝王世系》大致相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这说明,黄帝系继炎帝氏统一天下,其所取代的是炎帝族的不肖子孙。
在史籍《汉书·律历志》中记载:“神农氏”号炎帝,又日魁隗氏,又日连山氏,又日烈山氏“。因此,神农氏一族可能是自帝柱(稷)或帝魁起称炎帝,以后沿袭递嬗的氏族首领,皆称为“炎帝”。
最着名的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其在位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一百二十年。炎帝逝世后,葬于湖南茶陵(今湖南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八十年(公元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六十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四十八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四十二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五十五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于轩辕即黄帝。黄帝姓有熊氏(所谓榆罔弟困辕,只是表明炎帝、黄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第九世,名器,榆罔之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今湖南衡山)。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之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之子。
第十三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着名贤人,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西周初期的姜太公吕尚即其后裔。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自古以来,大多传说神农氏之子嗣中,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
列氏,当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嫡传子嗣。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列宗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路史》中记载:“列姓,出列宗氏,楚公族,望出荥阳。郑有隐者列御寇,着书八篇,号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圄寇、国寇,为战国初期的郑国人,是着名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物。
相传,列子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在史籍《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主张清静无为。史籍《吕氏春秋》中记载:“子列子贵虚”。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着有《列子》八卷。
列子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列氏,史称列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拔列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五胡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有拔列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氏族部落姓氏拔列氏,多改为汉姓梁氏,这在《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拔列氏后改为梁氏”,亦有取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巴氏、列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宋、辽、金国时期的女真族女奚列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金国时期的女真族部落,有女奚列氏,亦称女奚烈氏,与前面所介绍的烈氏为同宗同源,其在辽国时期称为“敌烈氏”。女奚列氏部落是一个庞大的部落家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在金国时期出政为官者、执旗掌军者不在少数。
在元朝时期,女奚列氏被称为“亦气烈氏”。
到明朝初期,女奚列氏的两个主要分支开始改称为“钮祜禄氏”、“赫舍里氏”,后在清朝中、后期开始,主要汉化姓氏分别为郎氏、何氏,亦有取谐音汉姓为烈氏、列氏者。
二.历史名人:
列子:(生卒年待考),名寇,又名御寇、圄寇、国寇;郑国人。着名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列子的生活时代与郑缪公(即郑穆公姬兰,公元前649~前606年)基本是同一时期。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在史籍《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主张清静无为。史籍《吕氏春秋》中记载:“子列子贵虚”。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曾因为穷困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老师:“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回答:“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
着名的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艺文志·道家》部分记录有《列子》八卷,可惜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其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由晋朝学者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极其重要的典籍。传为列子所着,所着年代大体在春秋战国时代。
《列子》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有人们熟悉的“愚公移山”、“亡呋者”、“歧路亡羊”等。
在《列子》中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十分有教益的文章,勘称至理名言。
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人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
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人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对于列子的学说,东汉史学家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在典籍《尔雅·释诂》中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评论:“子列子贵虚”。在典籍《战国策·韩策》中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在《列子·序》中论述:“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着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有旧本二十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去其重复,存者八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中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句,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同时代其它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时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几十种,书前大多存有刘向所撰的《序》或张湛(东晋时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内容相差不远,有大量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书中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
学者杨伯竣的《列子集释》,征引了历代主要注疏,又附录了《张湛事迹辑略》及刘向、张湛卢重玄、陈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孙、叶大庆、陈三立、梁启超、马叙伦、武义内雄、杨伯峻等的考校辨伪文字。
有学者认为,《列子》成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列子稍后,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不止八篇。
第二,汉人在此基础上补充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上着录的八篇之数。
第三,张湛据其先人藏书,及在战乱后收集到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并依照《汉书·艺文志》所记八篇,编撰成今本《列子》。
单由于在编撰过程中,为疏通文字,连缀篇章,必然加进张湛本人的一些思想与他编的一些内容,所以,今本《列子》杂进一些魏、晋两朝人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张湛集纂成书的《列子》,杂就难免了。
③ 华人的华人姓氏
华人姓氏繁多,其确切个数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总共有四千到六千个,但是常见的,只有一千个左右,其他姓氏较罕见。 1977年,中国历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
华人最大的1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吴、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约40%。
第二大的10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10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约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在全球华人中,其为上述45个姓氏的人口超过七亿。 印度尼西亚——7,566,200人
泰国——7,153,240人
马来西亚——6,715,189人 ,占总人口23.7%
新加坡——2,794,000人,占总人口74.1%
越南——1,263,570人
菲律宾——1,146,250人
缅甸——1,101,314人 占总人口3%
文莱—— 56,000 人,占总人口15% 美国——3,376,031人
加拿大——1,612,173人占总人口3.69%
秘鲁——1,300,000人
俄罗斯——998,000人
澳大利亚——700,000人
日本——606,889 人
柬埔寨——343,855人
英国——606,623人
法国——230,515人
印度——189,470人
老挝——-185,765人
巴西——151,649人
新西兰——147,570人
荷兰——144,928人
韩国——137,790人
巴拿马—— 多于100,000人
南非—— 多于100,000人
毛里求斯—— 36,830 ,占总人口的2.9%
意大利——约5万人
④ 世界上什么姓氏最多人姓排名第几
新的姓氏排名如下:对照看您的排名是多少?
王 1
李 2
张 3
刘 4
陈 5
杨 6
黄 7
赵 8
吴 9
周 10
以上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徐 11
孙 12
马 13
朱 14
胡 15
郭 16
何 17
高 18
林 19
罗 20
郑 21
梁 22
以上姓氏人口总数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据分析,前100个姓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77%。
谢 23
宋 24
唐 25
许 26
韩 27
冯 28
邓 29
曹 30
彭 31
曾 32
肖 33
田 34
董 35
袁 36
潘 37
于 38
蒋 39
蔡 40
余 41
杜 42
叶 43
程 44
苏 45
魏 46
吕 47
丁 48
任 49
沈 50
姚 51
卢 52
姜 53
崔 54
钟 55
谭 56
陆 57
汪 58
范 59
金 60
石 61
廖 62
贾 63
夏 64
韦 65
付 66
方 67
白 68
邹 69
孟 70
熊 71
秦 72
邱 73
江 74
尹 75
薛 76
闫 77
段 78
雷 79
侯 80
龙 81
史 82
陶 83
黎 84
贺 85
顾 86
毛 87
郝 88
龚 89
邵 90
万 91
钱 92
严 93
覃 94
武 95
戴 96
莫 97
孔 98
向 99
汤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