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来西亚 » 马来西亚的雨是什么意思

马来西亚的雨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6-16 18:06:45

‘壹’ 马来的雨概括

马来的雨

胡绳梁

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

满地水灵灵的绿,遍海湿漉漉的岛,音乐的履痕,迷蒙的帆影……这是还在上海的我,用对江南雨的思维模式而习惯的联想异乡的情景。

当我登上马来半岛,方知那雨与想象的不大一样。 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地上会绽出不同的水花的。

马来的雨并不是那种缠绵的江南雨。它似乎并不飘洒温柔,但却不烦人,噼噼啪啪打过来,铺天盖地扫过去,爽爽快快,干脆利落。

此时还是雨季,可不知为何却少雨。烈日下的丛林看上去呈现焦虑的枯色。于是,睡时梦雨,醒时求雨,一个“盼”字将旅途拉的好长。终于,在不抱希望的时候雨却把希望浇成了果实。在高脚屋,在街上,在海上,算不准何时来看不清怎么来的马来雨令游客过了几把瘾。

在高脚屋,那雨时给你“听”的,被粗粗的木柱四面撑起的小屋,浮在密密的雨中。高脚屋之所以在东南亚流行,就因为它有不会被雨水浸着的好处。屋顶多盖铁皮锌板,那雨点敲在上面,极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雨骤时,沿铁皮凹槽泻下的水帘声响从四壁迫来,金戈铁马声盈屋;雨稀时,偶有大雨点击在铁皮上,碎碎的细乐声中有了重音节。高脚屋往往掩在绿阴丛中,那雨打在宽宽的芭蕉叶上,声音变得很圆润,和那屋顶上的声响构成刚柔两个声部,交响成曲。据说有钱的马来人要么迁居城里,要么盖起高楼瓦屋,舒适时肯定的,但这听雨的享受也没有了。

高脚屋的雨声,是平民的音乐。

在街道上,那雨是让你淋的。马来西亚的城镇,街道两边大多是骑楼,是给行人遮阳或避雨的。这里四季如夏,遮阳是必须的,但挡雨未必需要,燠热时分冲冲凉是何等的快意。路上行人几乎未有见带雨伞的。旱季雨是奢侈品;雨季当然要尽情享受一下的。

马来的雨很劲。在槟城街头,突来的骤雨如幕,望过去似是风也吹不破的。路上水不及排走,雨点上去溅出硕大的水花,此起彼伏,是雨的舞蹈。雨急,水滴也重,可打在身上并不痛,滑滑的淌到地里去了。雨不凉,可暑气不再有 ,心里温温的有了点春的感觉。马来西亚的车很多,世界各地的名车几乎都能见到,这里的车价与其他物价相比似乎不贵,因此私车并不罕见。车在雨中窜来窜去,很霸气的甩出整排整排的雨水来。驾车乘车的人在空调里没有暑苦,当然也体会不了那雨的清凉,现代文明有时离大自然是远了些的。

在海上,那雨是让你“观”的。素有“海上公园”之誉的马来西亚,其美景离不开海的衬托。海是马来雨的的源泉和舞台,那里的雨景格外壮观。密密的雨千针万线似的,欲将海与天缝在一起。即使烈日当空,雨依旧会扬扬洒洒,将海和天搅成咸湿的一团。登上快艇游海,你能直接体会雨的律动,快艇箭似的飞,那雨被拉成斜斜的线条。远处的岛时隐时现,像是五线谱中的“蝌蚪”,雨中涛声里变成了可视的音符。细雨适宜湖泊,骤雨才适合海洋。想起有首歌的名字叫“用马来西亚的方式爱你”,不知歌词如何,但可以想象那韵味会是马来雨的方式:海天一体,波澜壮阔;爽快透彻,惊心动魄。

雨拉开的是幕,是风景,也是风情。

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
文章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在高脚屋听雨、在街道上淋雨、在海上观雨,来向我们叙述了马来的雨,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贰’ 《马来的雨》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马来西亚的雨的

文章开篇就直抒胸臆,点出“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 但接下来作者作者却宕开一笔谢了自己想象中的马来西亚的雨景——“迷蒙”、“隐约”。从而与3、4两节形成对比,以突出马来雨的特点“铺天盖地、爽爽快快、干脆利落。”但如此异于江南的雨作者却没有马上就体会到,虽然此时是雨季。“睡时梦雨,醒时求雨”一个“盼”字写出作者对马来雨的期待。这里作者层层蓄势,欲扬先抑,也让我们对于马拉西亚雨的魅力充满期待。

紧接着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不同角度写了在高脚屋、街上、海上马来雨的独特魅力。在作者笔下雨是音乐,落在高脚屋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悦耳。且是变化的,雨骤时似“金戈铁马声盈屋”;雨稀时是“细乐声中的重音节”。形象的比喻,对古诗词的化用对我们也是一种享受。淋雨、观雨也是如此,形象新奇的比喻很多。如为写出马来雨的“劲”作者用“骤雨如幕,望过去似风也吹不破的”,并点出这是享受清凉的过程。“观”雨作者写出了马来雨的另一独特之处“秘密的雨千针万线似的,欲将海与天缝在一起。即使烈日当空,雨也会将还和天搅成咸湿一团。”海天一线,非常贴切。而快艇上看到的雨又有不同,像被“拉成了斜斜的线条”——五线谱。时隐时现的岛屿成了可是的音符。可见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感受的独特。

文中作者又提出这是这是乘车的人享受不到的雨的清凉的,现代文明有时离大自然是远了些的。联系到前面说听雨是平民的音乐,有钱人享受不到的。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现代科技使人们越发的远离自然的一些态度,人舒适了,“美”没了。只有亲近自然才能感受自然之美,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吧。

结尾作者和开头相照应,结构上很完整。

‘叁’ 马来西亚的雨详细提纲

jwjjwjwj

‘肆’ 读了马来西亚的雨这篇文章你想到了哪里的雨它有什么特点小学五年级

马来西亚是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平均温度在26—29℃之间,雨量充沛,四季区分不明显。 在马来西亚东海岸和东马,11月至次年3月是雨季,4—5月和10月又十分炎热,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

‘伍’ 马来西亚的天气有什么特点

马来西亚吉隆坡常年是夏季,没有四季之分。

气温长时稳定,最高温大约在摄氏31至33度之间,从未超过37.2度;最低温约在22至23.5度之间,未低于17.8度。

马来西亚四季如春,以首都吉隆坡为例,虽然地处热带,但因为海拔高度高的原因,大气并不会很炎热,特别是到入夜。温度一般会降到25摄氏度以下。

(5)马来西亚的雨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马来西亚是个具有永恒夏天和永恒阳光的地方。全年气温变化很小,温差变化极小。白天虽然较热,但几乎每天午后都有一场骤雨,雨后天气转凉,故有“四季是夏,一雨成秋”之说,傍晚有季风吹拂,更是凉爽怡人。马来西亚全年气候湿润。

马来西亚吉隆坡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白天炎热,夜晚凉快,日夜温差大。除了台风季6~7月外,任何时间到吉隆坡旅行都没多大差别。

因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在吉隆坡时有降雨天气,出门时天气再好也要记得带雨伞。马来西亚的“购物嘉年华”——每年3月、8月、12月,吉隆坡所有商品都会打折,是女性游客的最佳出游时间。

‘陆’ 马来的雨中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马来的雨分别写出了马来的雨的什么特点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马来西亚的雨?分别写出了马来的雨什么特点? 答:作者从听觉角度,突出马来的雨清脆悦耳、富有音韵之美、刚柔并济的特点。 作者从触觉角度,突出马来的雨有劲、清凉、畅快的特点。 作者从视觉角度,突出马来的雨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特点。

‘柒’ 《马来的雨》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马来西亚的雨的

《马来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多角度描写景物是本文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作者以"雨"为线,从话雨到盼雨,再在听雨、淋雨、观雨的过程中描写出马来的雨爽快、利落、有韵味、劲急、壮观等特点,展现了马来西亚雨的无穷魅力。

‘捌’ 马来的雨的全文赏析

文章用舒缓的语气介绍了作者亲身感受到的马来西亚的雨,从开始想象马来雨应该和江南雨类似,到后来的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马来雨。先是描写马来西亚特有的房屋——高脚屋所感受到的雨,既有声音的描写,又有雨降临到高脚屋时不一样的体验。接着描写雨落到街道上,因为当地的气候因素,所以行人在降雨时几乎不带伞,这样可以近距离的感受雨的酣畅淋漓。然后又描写了暴雨的情景,那些名贵的车子甩出整排的雨水,然而坐在名贵车子里的人体会不到在街上淋雨的乐趣。最后写了海上的雨,有的如丝如线,与海天融为一体,与岛屿形成了一篇乐章,一道风景。
整篇文章叙述缓和,修辞得当,将读者带入到马来雨的氛围之中,仿佛亲身感受了一场雨的盛宴。

‘玖’ 马来的雨资料0420

因为 现代化实质上意味着每个人拥有更多的物质和更大的空间,而物质的有限性和人类生存空间的有限性与现代价值的无限发展观和进步观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现代人类社会灾难的根源。人类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占世界人口20%的西方国家消耗着世界80%的资源。

环境破坏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和社会困境雪上加霜。德国学者莫特尔曼指出,“西方世界毁灭第三世界的自然环境,并且迫使第三世界毁灭它自身的自然环境,相反的,第三世界自然环境的破坏——如雨林的滥伐和海洋的污染——通过气候转变反扑到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率先死亡,然后是第一世界。穷人率先死亡,然后是富人。小孩先死亡,然后是大人。”

现代化摧毁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经济和各种具有节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使各种发展完全不受约束。对人类和整个生物圈的颠覆影响都产生于过去的500年,即西方价值向全球扩张和取得世界支配地位的500年,500年相对于人类近6000年的文明史,只有8%的时间,但正是这短短500 年所造成的人口爆炸和环境破坏,已经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改变了生物圈的循环方式和人类的自然进程,违背了人类的整体经验。现代生态危机是西方科技文明的必然后果。

在现代社会,人是万物的尺度,金钱是万物的尺度,使用价值服从于交换价值,生产的真实目的是利润而不是使用。人们关心的是成本和效率,过度竞争和效率迷恋使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出发点都是急功近利的。西方哲学思想从人类中心到西方中心和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必然导致对所有客体,包括对自然、他人和他族的占有和控制,变成各种各样的攻击性行为。现代文明的进步观和发展观认为,人可以无限地认识和改造自然,这使得人们对自然的索取变得有恃无恐,对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成为理所当然。由西方价值主导的现代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威胁的根源。

人们并非存心要破坏自然的,而是受到市场和科技力量的驱使;西方文明也并非存心要毁灭其它传统文化的,而是受到自身强烈的内在扩张冲动的驱使。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不是所有制,也不是意识形态造成的,而是价值造成的,是由价值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新加坡着名学者基肖尔·马赫布巴尼认为,西方已成为全球主要危险之源。因为西方价值的主要兴趣和努力都是为了要改造和控制自然和人类。现代化与自然是矛盾的,现代化发展是以自然为代价的。

1、人口爆炸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几百万年。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大规模人口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由于工具的使用和制造,使人类能获得更多的食物;第二次发生在大约一万年前,畜牧业和农业的出现,人类可以有控制地生产更多的食物;第三次人口大发展出现在十七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目前世界人口还在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增长。人口爆炸是现代化本身造成的。现代化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三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现代化增加了食物,提高了医疗卫生条件,延长了预期寿命,但同时却破坏了亘古以来的生死平衡,导致人口爆炸,并带来了政治、经济、社会、尤其是生态方面的严重后果,使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空间上彼此构成威胁。如果生活充满紧张、焦虑和痛苦,长寿又有何益?

更多的人口不仅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占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制造更多的污染,而且导致为生存空间——粮食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进行更激烈的争夺。

现代化除了带来绝对人口过剩外,还造成相对人口过剩。因为现代化追求的效率必然会排斥劳动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剧增,而农业劳动力却大幅度减少,今天,在主要农业生产出口国,农业人口只占3%左右;工业生产领域也在快速地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人口增长有赖于生产发展,生产的发展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也扩大了对自然的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自工业革命以来短短两百多年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自然的污染破坏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环境破坏在规模和速度上与整个现代化成正比。现代化将人从贫困中解放出来,却让人类付出人文和生态破坏的代价。

计划生育非常现实,非常必要,但却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它成了一种违背自然的补救办法。

2、环境污染

宇宙整体与生命体一样是具有自我平衡和修复的机制的,但它有一个度,一旦超出这个度将失去平衡,难以自我修复。今天,人类活动已无所不在,人类已把自然界的面貌彻底改变了,我们正在接近这个度。环境污染已威胁到这个世界的每个人,而在那些最贫穷的国家已经开始了无声的大屠杀。

现代科学技术已扰乱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生物圈,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胜利都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使人类朝生态毁灭的深渊又迈进一步。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是利弊参半,所带来的未知和潜在隐患,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全球变暖、臭氧层消耗、生态多样性消失、酸雨、江河和海洋污染、森林消失、土壤退化、能源和矿藏衰竭以及其它生态变化,都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大部分新出现的疾病都是因环境改变导致的,它们通过空气、水和食物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全球约40%的人口死亡都与环境破坏有关。

抗生素

二十世纪40年代抗生素的出现拯救了无数生命,人们曾自信地以为已经永远征服了各种传染疾病,所有病毒都可以被抗生素杀死。但不幸的是,更多的病毒开始改变它们的基因以抵抗抗生素的作用。到现在为止,让医学家感到束手无策的病毒反而越来越多。

许多抗生素在使用后对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等组织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引起一些不良反映,如食欲不振、恶心、肠胃不适、过敏、休克等。

随着人们越来越普遍使用抗生素,以及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家禽家畜,人体因直接间接摄取了更多的抗生素,从而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使原有的抗生素失效。这意味着,使用抗生素除了给身体带来一定伤害外,并不能达到消炎杀菌的作用。人们不得不投入新一代抗生素的开发生产,而新的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即产生新的抗药性。据估计,开发一代新的抗生素需要10年的时间,而产生新的抗药性只需要2 年的时间。

由于抗生素是注入体内直接杀死病菌,而不是通过增强免疫力来抵抗病菌,现在,人一出生就接种疫苗,一感冒就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对抗生素的依赖,将使人类的免疫系统变得柔弱迟缓,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的逐渐退化。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生物的变异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人为制造和新发现的新的生物致病因子将会不断出现。从90年代起,由于环境污染和变化以及其他原因,几乎每年都要发现一种新的生物致病因子。世界卫生组织已证实,现今约有40种疾病仅仅在一代人以前还不为人知。自1967年以来,至少有39种新的病原体被发现,新传染病正以每年新增一种以上的速度被发现,而半个世纪以前,人们关注的主要是霍乱、鼠疫、回归热、天花、斑疹伤寒和黄热病等六种疾病。大量的人口增长、快速的城市化、频繁的人口流动将使新发传染疾病比历史上任何时候传播的速度都要快,而新发疾病带来的危险将是全球性的,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防止新发疾病传入境内。

农药

世界上有300万种昆虫,其中只有3000种是有害的,其余的则是无害或有益的。使用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杀死了害虫,清除了杂草,保护了农作物、牲畜和森林,但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其它的生物,包括生物链上各种相关的植物、昆虫、鸟类和鱼类,并将余毒残留在农作物、牲畜和水产品体内,最后通过食物进入人体,造成对人体肝脏、肾脏、肠胃等各个器官组织,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损害。

少数害虫则可能因个体变异产生抗药性,这样,当其它个体被杀死时,它们却存活下来,然后成倍增长,出现新一代能抗药的昆虫,使已有的农药失效,造成害虫再度成灾,迫使人们开发生产新型高效低毒农药,而新型农药的使用可能在短期内显示出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从长期和更大范围的使用,仍然会使整个自然中的农药保有量持续增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我们几乎已经找不到完全不含农药的食物了。

也许我们可以指望人也象昆虫和植物一样通过长期、大量吸收残留有毒化学药品而产生抗药性,据报道,人类的确正在通过获得新的基因和能力加速进化以适应日益恶化的环境,这些能力包括代谢能力和抗病毒能力,但人的生命周期毕竟比一般动植物长,人类进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环境恶化的速度。

合成洗涤剂

由于合成洗涤剂的洗涤能力和成本都优于传统的肥皂和碱粉,因此,合成洗涤剂一问世,便迅速在全球普及。合成洗涤剂包括人们经常使用的洗衣粉、餐具洗涤剂、卫生间洗涤剂、地毯洗涤剂、金属洗涤剂、油污洗涤剂等。这些石化洗涤剂随着其它生活废水流入江河大海,造成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和海洋赤潮。目前地球的水质和土壤的污染中,有70%是来自于家庭所排放的生活废水。

人们在使用各种洗涤剂时,这些洗涤剂中所含的各种磷化物、氯化物、硫化物等有害化学毒素可能通过毛孔或呼吸进入人体,经过一定积累将损害皮肤、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的功能,导致贫血、肝功能下降、不孕、癌症和畸形的发生。

化肥

化肥自问世以来,在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成绩显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化肥用量剧增。农田所施用的任何种类的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因而造成大量化肥流失,由此而引起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成为仅次于农药的主要人为污染源。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包括:江河、湖泊和内海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和土质板结;食品、饲料和饮用水中有毒成分(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增加;化肥中的氮元素等进入大气后,可增加温室气体。今天,农作物单产的提高,除了靠改良品种和过度开垦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结果。

城市生活污水

城市生活污水主要包括粪便、洗衣水、洗澡水、泔水及各种清洗废水。现代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是首先大区域收集污水,通过污水管网和相应的泵站输送到集中的大型污水处理厂,经过微生物好氧、厌氧及渗透过滤等处理后,再排放到江河湖海。在大规模的处理过程中,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如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虽已大部分被清除,但仍有相当部分残留在水中。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急增,城市生活排污量已超过了工业污水排放量,江河湖海中有害物的浓度正在持续上升。

城市与农村分离所带来的人类与土地之间物质代谢的中断,在工业化国家,是在一百多年前才开始出现,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仅仅是近几十年来的事,而在过去几千年里,人畜粪便一直是农家最好的有机肥,泔水一直是农家上好的禽畜饲料。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双向的破坏,一方面它将本可以参加自然循环的物质倒入江河湖海,浪费大量有机肥料,造成大量污染;另一方面又通过工业手段,消耗大量物资和能源,生产大量化肥,施入农田后再次造成新的污染。

冰箱、空调

自1930年,制冷剂氯氟烃问世后,很快在工业制冷、家用冰箱、空调、气溶胶、喷雾器等领域开始广泛应用。随着城市化的到来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冰箱、空调已成为现代家庭的必需品。今天,科学研究已证实,氯氟烃是两种主要破坏臭氧层的人工产物之一(另一种为甲基溴,用于杀死农田及粮仓里的昆虫和啮齿动物)。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保护人和动植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等宇宙辐射,氯氟烃中的氯原子对臭氧层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它能分解吸收紫外线的臭氧,使臭氧层变薄。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损害人和动物的免疫功能,诱发皮肤癌和白内障,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尽管空调的历史只有几十年,但现在人们对空调的依赖就象需要用锅来煮饭,用壶烧水一样,成为理所当然。中央空调更成了现代公共建筑的规范设计系统,它将门窗密闭,以保持内部温度和节能,新风通常只占空调总风量的一小部分,其余均是回风,室内绝大部分空气都循环使用,所以室内积有许多细菌、病菌、霉菌,空气中散发着大量甲醛、苯、氨、氡等有害气体和异味,漂浮着大量尘埃和烟雾等悬浮粒子,常常导致头疼、气闷、流泪等空调综合症的产生。

计算机网络

今天,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交往和娱乐的必备工具。自1946年发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75年造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86年互联网问世以来,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电和蒸汽机外,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够像计算机网络一样对社会的生产、生活,对人们的观念、心理、思想和意识,对个性、情感和人际关系产生如此大的颠覆性影响。

在社会关系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无限的延伸,形成排斥一切传统的、崭新的文化形态——计算机文化。网络社会特有的运行规则正在颠覆人类迄今为止的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和价值体系,一切社会和个人行为都被纳入这个无所不能的虚拟世界。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统治下,人正在丧失思考、交往、阅读、书写和动手能力,对计算机网络产生深刻的依赖。人被爆炸的信息淹没,无所适从,太多的训则等于没有选择;人的个性、灵性、情感正在被数字和符号侵蚀,成为网络的延伸和信息的载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无法抗拒的,而它的未来是难以预测的。

在民族文化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加强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和覆盖。据有关统计,目前在互联网络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其他语种的内容只占5%。在这场新的、大规模的文化侵略中,世界已失去边界,各种反映西方价值的内容正长驱直入,名人、利益集团和市场的影响已超过民族国家的意义。各个民族文化不仅被迫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特有的技艺,而且还不得不放弃其赖以存在的对本民族文化与价值观的信任和依赖。金钱、计算机网络和民主政治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三种主要世界性语言。

在生理上,长期经常使用电脑,保持固定姿势,接受大量电磁波辐射以及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和复印机等相关设备释放出的臭氧,容易使人出现厌食、头晕、恶心、耳鸣、眼花、失眠、心慌、气短、无力、心烦意乱、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等症状,导致眼部疾患、颈椎/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皮肤干燥发黄、下肢静脉曲张、神经衰弱、肥胖、痔疮等疾患。

在心理上,网络世界正在变成一种心理依赖和精神寄托,成为逃避现实的工具。计算机网络开始了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网络世界呈现出的虚幻、新奇、自由、开放使人沉溺。网络通过电脑终端与人交流,取代了真实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它带给人兴奋,但接着而来的是孤独和失落。沉溺越深,维持兴奋的时间就越短,失落和抑郁就越深。网络缩短了人的时空距离,却扩大了人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和情感交流变成了人、机之间的冷面对话,习惯了网络世界的千变万化,使人对现实生活缺乏兴趣。

手机

第一台移动电话诞生于1985年,如今,手机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它不再是奢侈品和社会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同出门时,跟钥匙和钱包一样需要随身携带。新型的手机已经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不仅可以用来通话,还可以用作笔记本、收发邮件和短信、上网、玩游戏、拍照,甚至可以看电影;此外,其它一些日常经济活动也可以通过手机这一智能终端来实现,手机可以取代钱包、银行卡、信用卡,甚至当作大门钥匙和家用电器的遥控器。手机的出现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手机是靠发射电磁波传递信息的,使用手机时,人体就成了天线的一部分,尤其是人的大脑和脖子,长时间通话,意味着长时间受到电磁波和无线电频率的辐射。手机电磁波辐射危害不断累积可能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睡眠失调,神经衰弱、心悸胸闷、头晕目眩、精神不振,影响人的正常细胞代谢,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诱发脑部肿瘤,而肿瘤的潜伏期可能长达15年。

“手机依赖症”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在人群中普遍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已无法离开手机,哪怕一会儿不见,也会觉得莫名其妙的烦躁、焦虑和失落。如果偶然忘带手机,就会感到心烦意乱,不能做其他事情;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会感到若有所失,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是否有未接来电;总有听到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作自己的手机在响;经常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看看是否有自己的电话;经常担心手机自动关机;当手机一时不能联线或收不到信号时,会感到坐立不安。

手机成了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和虚拟伴侣,不可须臾分离,使人沉溺,它助长攀比心理和喜新厌旧的习气。对传播媒介的过度依赖,加深人的疏离。在一些场合,手机更被滥用作与针孔摄像机、袖珍窃听器一样监视他人行踪的工具。

汽车

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汽车是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项发明。汽车具有一种激动人心的魅力,汽车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生产的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生活的节奏,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汽车文化,它是身份的象征,代表一种西方的生活方式。汽车对人类带来的影响比其它科技都更直接、广泛和深刻。汽车文化造成的能源、土地、交通和污染危机正在全世界蔓延。

目前全世界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亿辆, 并正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全球汽车数量将达到10亿辆。全世界汽车使用的石油约占石油总消费量的2/3;我国汽车使用的石油约占全国石油消费量的1/3。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天有3000多人死于车祸。

汽车尾气已取代煤烟成为当今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在汽车尾气所含有的上百种化合物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和固体悬浮物等对人体呼吸、免疫、血液、遗传等系统会造成急性损害或慢性中毒。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肺成了吸尘器,越来越多的人死于与汽车尾气有关的疾病,尤其是肺癌。在城市和汽车大国,汽车尾气已成为酸雨和光化学污染的主要原因。汽车交通噪声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噪声污染源。

通过改进汽车的燃烧装置,使用天然气、生物燃料、氢燃料所减少的尾气污染和消耗的能源根本无法抵消现有汽车和每天新增上路汽车所制造的污染和消耗的能源。汽车尾气正在通过增加治理污染的代价,提高医疗成本吞噬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在城市,安静已经与洁净的水和空气一样稀罕和珍贵了。

人口的膨胀加速了城市规模的扩张,工作的流动性和跨地区性,生活的变化多姿,使汽车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大大推动汽车社会的发展;汽车文化在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体质和性格,导致生命本质和身体功能的退化;对汽车的依赖使人变得越来越急躁、狭隘和没有耐心,所有现代科技的新发明都与速度、变化和效率有关,对于生命本质来说,它们给人催逼、压迫和不安的律动。而随着中国、印度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快速迈入汽车社会,汽车灾难才真正开始了。

塑料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今天,我们已生活在一个被塑料包围的世界,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如同所有现代事物一样,塑料的出现也一定会带来对自然的负面影响,塑料虽不同于铅、汞、石棉、农药、杀虫剂等传统有害物质,但它会对环境和人体带来潜移默化的危害。

大量的废弃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农用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正在危害着世界各地的环境,这些废旧塑料混在土壤中,难以降解,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而流入水体的废旧塑料被动物吞食会导致动物死亡。

塑料中的两种物质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盐,会影响人类繁衍,改变人体激素,扰乱体内生物信号,尤其是在胎儿阶段及刚出生时造成细胞和组织变异,对胎儿和儿童发育造成有害影响。另外,它还可能导致乳房和前列腺的变异,增加患癌症的几率。

另外,塑料的生产加工耗水惊人,据估计,一只容量为1升的塑料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7升水。随着近年来瓶装水、桶装水及各种瓶装饮料的普及,不仅使我们直接接触塑料这种有害物质的机会更多了,而且消耗的石油资源和水资源也越来越多了。为了一点洁净水,不惜消耗大量其它物质,同时摄入有害物质,它体现了现代生活的逻辑。

克隆

基因工程的发展步骤:第一步,克隆,即通过基因复制,生产出原物的复制品;第二步,修改,即通过对基因排序进行修改,预防和治疗各种顽症和绝症;第三步,创造,即通过基因的增减、改变和重组,创造出“人造人”。现代分子克隆技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完成;2008年4月1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宣称成功培育出英国首个人兽混合胚胎。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正在开展一场人造生命的竞赛。

克隆人计划的产生既是为了无排斥反应的器官移植,保护濒危物种,同时也是受许多经济利益的诱导。尽管现在大多数国家只支持治疗性克隆,反对生殖性克隆,但二者之间只有一步之遥,治疗性克隆终将导致生殖性克隆。这将意味着,人类繁殖后代的过程将不再需要两性共同参与,基因工程将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解剖学结构和智力,而且将改变家庭结构、社会关系、身份认定,以及包括伦理、道德、情感、兴趣和审美等在内的一切人的属性。

克隆技术能够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人为的相互转移,未来的人造人将可能是人、动物和植物的混合体,这种人兽杂交的试验现在已经开始,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将要突破,半人半兽的怪物就要出现,人类将面临被自己创造出的高等物种淘汰的威胁。另外,由于“人造人”具有各种人为的优越禀赋,他们有可能发展出一套适合于他们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生活习俗,从而与具有这样那样缺陷的自然人产生对立,并发展成一种新的种族歧视。

把克隆技术用于人类自己,不仅有悖于人类价值,有悖于人类的伦理和道德的原则,也是对人性的侮辱,它表现出西方价值的歇斯底里,现代科学的疯狂和人类的自我作践。

转基因

人类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对农作物和动物的改良主要是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选择和积累优良基因。而转基因技术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使被改造的生物在性状和品质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它能在不同生物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是完全按照人类的需要创造出的人造生物。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培植成功;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在美国投放市场 。目前在国际上,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除了转基因作物外,转基因畜禽,转基因生物农药,转基因生物肥料也开始出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土地的减少,采用生物技术和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方式已成为解决未来80-100亿人吃饭的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已经不得不接受转基因食物了,不久,我们将找不出不含转基因的食物了。

转基因技术不仅能有效解决粮食短缺,提高经济效益,缩短作物生长期,减少农药使用,增加食物营养和食物种类,同时还为人类战胜各种绝症提供了希望。 但基因一旦被改动,有可能引起生物体内一系列未知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且转基因操作对生物体的影响会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遗传传递,从而导致一系列未知问题的产生。

自然界经过漫长历史进化而来的任何物质,包括基因资源都是一个和谐相关的整体,自有一套内在的运行规律,一旦引入外来转基因生物品种,将可能超出人的控制,且无法还原。经过人类筛选的外来强势基因,将因为比其它原生品种的优越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自然界原有品种的灭绝,甚至导致超级病虫害和超级杂草的出现,破坏生物的多样性,扰乱整个生态系统。另外,转基因食物中可能含有某些毒素,引起一些过敏反映,造成某些营养物质的破坏。由于转基因食物的历史太短,尚不为人知。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39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79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60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51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11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61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9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411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33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