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闽南华裔叫做什么族
㈠ 马来西亚华乔是什么意思
长期定居或已经定居马来西亚(但未加入马来西亚国籍)的中国人。
㈡ 马来西亚有多少华侨华人
去过马来西亚旅游的朋友应该都会发现,马来西亚的华人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几乎随时随地都能见到不少华人,毕竟我们熟悉的很多歌星,比如梁静茹、光良、曹格等等,其实都是马来西亚人,而他们看上去都跟中国人几乎没有差别。这是因为马来西亚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种族”组成,文化比较多元,华人比例是相当高的。马来西亚的华人历史十分悠久,乃至马来西亚刚建国的时候,境内有一半的人口都是来自于华人群体,如今马来西亚华人仍然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民族,包含闽南系人近300万(其中200万是福建闽南人)、广府人100万、客家人100万等,总人口约有741万人,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约23%。
马来西亚华人和国内一样,会过农历新年、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尤其是农历新年,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大的日子,整个家族的所有亲戚一年见一次,而且新年除了拿红包,还有很多传统习俗(年初二回娘家,年初九拜天公等)。
马来西亚华裔是极具民族认同感的,他们以自己是华人说华语而骄傲自豪,对中国人非常友好。当你身处海外,却发现当地还有这么多跟我们同文同种的群体,大家有着共同的血脉和和文化,大街小巷还保留着各种中国的印记,真的惊喜又温暖!
㈢ 了解中国历史,知道马来西亚华人怎么来的
马来西亚华人指明清至民国数百年来自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迁徙至马来西亚的移民后代。马来西亚华人是该国第二大民族,总人口有741万人(根据2016年人口普查),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约23.4%
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汉代,唐、宋时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密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代时已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
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明史称为满剌加)停留,后来将马六甲、巨港(今属印尼)、泗水(今属印尼)等营建成其船队的大本营。至今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与郑和有关的遗迹。一些华人因为和当地人通婚,开始在马六甲定居,渐渐受马来文化影响,繁衍开来。
此时开始,华人开始在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为组成马六甲重要的一个民族。明朝衰弱后,这些通婚华人的后裔由于交通不便、满清闭关政策等因素,开始与祖国关系疏远。在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他们逐渐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Nyonya-Baba)。娘惹峇峇的母语也由方言(主要是闽南话)慢慢转变成夹杂方言以及马来语的娘惹峇峇语(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各种华人的风俗仪式。
而华人大量移民今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当时清朝战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清廷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由于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华工(或称为苦力)从中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后,华侨南来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此时到来的华人移民人数已经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称为“新客”。这时期马来半岛的华人人口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是因为劳工们的侨乡意识浓厚,多不打算扶老携幼来到马来亚定居,而是希望赚够钱回到老家故乡。
到了1929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此时,华侨妇女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人口比例结构趋向平衡。二战后,由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英属马来亚正值马共叛乱,移民条例收紧,中国抵马的移民潮逐渐减少甚至停止。此后,华人参与了马来亚独立运动与马来西亚的建国运动,并在当地繁衍开来。
㈣ 马来西亚有哪些民族
马来西亚分东马和西马,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社会,许多种族保持着独特的文化身份,世世代代共同生活在马来西亚,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还有许许多多其他族群。
马来西亚的三大族群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沙巴和砂拉越住着各种原住民,各自有独特的文化和遗产。马来人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族群,占总人口的60%以上。在马来西亚,马来人是指祖先是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和马来传统,并且说马来语的人。马来西亚华裔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约占总人口的 25%。他们大多是清朝移民的后代。马来西亚印度人是三大族群中数量最少,约占总人口的10%。
原住民是对马来半岛本地族群的统称。他们主要包括三个部落:尼格利陀族(Negrito)、色诺族(Senoi)和原马来族(Proto-Malay)。东马的沙巴州最大的本地族群有卡达山杜顺族(占沙巴人口的30%)、巴瑶族(15%)和毛律族(3%)。伊班族是砂拉越最大的少数民族,占砂拉越州人口的30%。乌鲁族人大约占砂拉越人口的5.5%,砂拉越还有一个比达友族。
㈤ 马来西亚有多少个种族
马来西亚有三个种族,分别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
1,马来人
马来族(马来文:Orang Melayu;英文:Ethnic Malay),也称为马来人(狭义),马来西亚华文通常又称为巫族。主要居住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东部及南部,婆罗洲沿岸,泰国南部。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2,华人
华人(Ethnic Chinese),即中华人的简称,在古代是指汉族,至近代改指已经加入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人。华是中国的古称,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华人称为侨人和侨士,外籍华人之称谓从华侨演变而来。
3,印度人
马来西亚印度裔,英文:Malaysian Indian,是对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的称呼。印度裔马来西亚人大多是在是在英属马来亚时期从印度移居马来半岛的后裔。
(5)马来西亚的闽南华裔叫做什么族扩展阅读
马来西亚各族人口占比:
统计局2016年数据显示,总人口3166.07万。以族群来看,土着(马来人及原住民)共1948.36万(61.54%),华裔共664.8万(21.00%),印裔共199.2万(6.29%),其他人口占28.14万(0.89%),非国民325.56万(10.28%)。
根据宪法定义,马来人是实行马来风俗和文化的穆斯林。他们在政治上具有主导权。土着地位也授予某些非马来的土着,包括泰人,高棉人,占族和沙巴和砂拉越的土着。
非马来土着在砂拉越占一半以上人口,在沙巴超过2/3。半岛也存在着为数较少的原住民群体,他们被统称为Orang Asli。关于谁能获得土着地位的各州法律规定有所不同。
㈥ 为什么马来西亚人会说中文
你的理解有偏差,不是所有马来西亚人,都会说中文,只有少部分华人会说而己。全世界很多华人都会听说读写中文,主要是因为从小在华人学校读书,但是会中文,不代表就会理解中国的文华,很多只是了解他们本国和当地佛华人的文化,和中国还是有很大差别。
毕竟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面临不同的问题,文化、民俗、语言、饮食都有非常大的偏差。
马来西亚的排华现象,包括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一样,地位都不是很稳定,基本都是二等公司,有钱没权。
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等一带迁移而来的中国人后裔。马来西亚华人古代多自称唐人、华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自称中国人、华人及华侨,马来西亚独立后开始改称华人、华裔,成为马来西亚国民,不再自称“中国人”与“华侨”的华人。
在马来西亚3170万总人口中,华人就有664万,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其中客家人超过165万。 马来西亚华人主要分布于吉隆坡(首都)、乔治市(槟城州)、怡保(霹雳州)、新山(柔佛州)、古晋(砂拉越州)、亚庇(沙巴州)和马六甲市(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马来人、华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三大民族)都是同时抵达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原住民并不是马来人,其实马来人是从印度尼西亚进入马来西亚的,但是自第一任首相开始,他们就开始自称为土着,导致很多人认为马来西亚人就是指马来人的现象。
马来西亚华人,也称为马来西亚华裔、大马华人,是马来西亚的本地民族之一。
马来西亚华裔大多数是自明清起数百年来自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迁徙至马来亚的移民及其后代[3]。在马来西亚,本土华人是第二大民族,总人口约有741万人。其中包含闽南民系近300万(其中200万是福建闽南人)、广府人100万、客家人100万等。
马来西亚华人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约23.4%,主要分布于吉隆坡(首都)、乔治市(槟城州)、怡保(霹雳州)、新山(柔佛州)、古晋(砂拉越州)、亚庇(沙巴州)和马六甲市(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此外,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华人也是首都吉隆坡的第二大民族,占该直辖区总人口的43.2%(马来人占44.2%)。
马来西亚独立初期华人占总人口大约37.2%。但由于出生率较低以及移民国外,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2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大量的马来西亚华人移居或长居在欧美、澳大利亚、新加坡或日本等等。在众多国家当中,新加坡算是吸纳最多马来西亚华人人口的国家。很多马来西亚的华人到新加坡工作或念书拿到了学位,选择留在新加坡发展自己的事业,而后又定居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有六百多万,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民族,人口数量仅次于马来族。马来西亚华人按族群可分为闽南、客家、广府、潮州、兴化、海南等。另外有部分大马华族长期受马来和其他文化影响而形成了新的华人族群,称为峇峇娘惹或土生华人。
马来西亚2700余万人口中华人将近三成,650余万华人中,客家人占150万。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怡保、吉隆坡、沙登、槟城、吉打北部、森美兰、沙巴等区域。主要来自惠州、嘉应州、揭阳、永定等地。当年在客家人中广为流传“千辛万苦出南洋,一片大海水茫茫。敲锡屎来割橡胶,积存些钱寄家乡。” 来自广东惠阳淡水镇周田乡的叶亚来,经苦心经营,使原来不满千人的矿区吉隆坡,建设成为马来亚早年繁荣进步的大市镇,奠定了以后作为国都的基础,因而人们称他为吉隆坡王。
2013年,马来西亚全国有2900万人口,华人是第二大族群,到2012年底有652万人,客家人占华人的1/4,客家人最多的是梅州,其次是惠州、河婆,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有76个属会,分布全国各州县。
没有华裔,马来西亚不会有今天的面貌
马来西亚,这个和我们相隔不远、面积不大的国家,和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汉代,唐宋时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繁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代时已有华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停留。至今,作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马六甲仍然保留有大量与郑和有关的遗迹。一些华人因为和当地人通婚,开始在马六甲定居,渐渐受马来文化影响,繁衍开来,但依然保留了华人的很多风俗仪式。此时开始,华人开始在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逐渐成为马来西亚的重要民族。
在马来西亚,华社通过中小企业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部分最有名的大企业都来自华人。2009年,华社研究中心出版了《勤俭兴邦—马来西亚华人的贡献》一书,书中详尽地讲述了一代代华人为马来西亚做出的贡献。书中写道,“华人先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大胆开发锡矿、拓展农耕地、建立村镇及塑造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促使马来半岛各土邦逐渐繁荣起来。至独立时,绝大部分华人已落地生根并安分守己地以这个国家为安身立命之地了。”
马来西亚华人不仅搭建了中马交流的桥梁,而且在加强中马经贸合作、促进对华投资、增进中马民间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较为知名的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U盘之父”潘健成,现任群联电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享有“酒店大王”和“亚洲糖王”之称的郭鹤年,是马来西亚最杰出的企业家。2012年12月12日,郭鹤年曾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曾经表示,没有华裔社群,马来西亚不会有今天的面貌;没有华裔社群的支持,马来西亚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
㈦ 马来西亚有几种民族或者种族
马来西亚主要有三个民族:马来人、华人、印裔。
1、土着(马来人及原住民)共1948.36万(61.54%)。马来西亚华文通常又称为巫族。主要居住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东部及南部、婆罗洲沿岸、泰国南部。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他们在政治上具有主导权。
2、华人共664.8万(21.00%),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等一带迁移而来的中国人后裔。马来西亚华人古代多自称唐人、华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自称中国人、华人及华侨,马来西亚独立后开始改称华人、华裔,成为马来西亚国民,几无自称“中国人”与“华侨”的华人。
3、印裔共199.2万(6.29%),是对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的称呼。印度裔马来西亚人大多是在是在英属马来亚时期从印度移居马来半岛的后裔。这可能发生在在印度人在东南亚第一波迁徙时期──阿育王对卡林加的南征和之后沙摩陀罗·笈多对东南亚各地的入侵,势力远及爪哇和马来半岛,从此开始有印度人移居于此。如今,它们成为了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族群,人口规模在马来人和马来西亚华人之后。
4、其他人口占28.14万(0.89%),非国民325.56万(10.28%)。
(7)马来西亚的闽南华裔叫做什么族扩展阅读
马来西亚是一个新兴的多元化经济国家。经济在1990年代突飞猛进,为“亚洲四小虎”国家之一,是资本主义国家。马来西亚已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旅游业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知识经济服务业也在同步扩张。
此外,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英联邦、不结盟运动和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主要参与的军事行动有五国联合防卫和联合国维和行动。
㈧ 马来西亚有多少个民族以什么民族为主
截止2015年,马来西亚总人口30638600人。其中马来人55%,华人24%,印度人7.3%,其他种族0.7%。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较广泛。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一、马来人:
马来人的祖先大约在公元前3000 年和公元前1000 年先后分两批 ,自亚洲大陆迁移而来 ,经与土着融合 ,先后形成原马来人和新马来人 ,成为今日马来人的直系祖先。马来人属蒙古人种 ,马来语属南岛语系 ,他们信奉伊斯兰教。根据宪法定义,马来人是实行马来风俗和文化的穆斯林,他们在政治上具有主导权。
二、华人:
华人大多是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的汉族人。早在唐代 ,就有商人和僧侣侨居此地 ,但大批移入是在19 世纪以后。20 世纪 40 年代末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新的华人几乎不再移入。今天 ,80%以上的马来西亚华人都是当地出生的华裔。华人属蒙古人种 ,华语属汉藏语系 ,华人大多信奉佛教和道教。
三、印度人:
印度人移入马来西亚也很久了 ,自公元初年起 ,伴随着印度教的传播 ,就开始有印度僧侣移居马来半岛 ,但大批印度人迁入是在19 世纪以后。其中 80%以上的印度人属于泰米尔人 ,他们属于欧罗巴 - 尼格罗混合人种类型 也称达罗毗荼类型 。泰米尔语属达罗毗荼语系。
四、其他种族:
马来西亚真正的土着民族是今天仍生活在西马丛林中的尼格利陀人和塞诺伊人 ,属于尼格罗 - 澳大利亚人种,他们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马六甲语族 ,这些土着民族早自石器时代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土着地位也授予某些非马来的土着,包括泰人、高棉人、占族和沙巴和砂拉越的土着,非马来土着在砂拉越占一半以上人口,半岛也存在着为数较少的原住民群体。
㈨ 有华人谈论一下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吗
马来西亚华人,又称马来西亚华裔或为华裔马来西亚人,简称大马华人、大马华裔及马华,是马来西亚籍的华族,大多自称为华人或唐人,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等一带迁移而来的移民。马来西亚华人古代多自称唐人、华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自称中国人、华人及华侨,马来西亚独立后开始改称华人、华裔,近代自称“中国人”与“华侨”的大马华人已经减少很多。
南来历史
据中国古籍记载,于唐朝时期就已有少量唐人南下马来半岛一带进行商业活动。当时唐人主要是暂居经商,并无大量定居。
到了明代,有大量叛军和回民开始迁居南海一代(即马来群岛),由于为明成祖立过大功,郑和曾多次在满剌伽停留,后来将满剌伽,巨港,泗水等营建成其船队的大本营,也安置了数位回民为当地领袖,巨港有施进卿,泗水有数位;Sunan Ampel, Sunan Bonang, Sunan Kalijaga, Sunan Gunungjati 和 Sunan Giri等,他们被尊称为爪哇岛的“九大圣人”(Wali Sanga),还有一位有争议性人物,拜里迷苏剌,满剌伽王,据说他虽然接受了波斯伊斯兰头衔为 Iskandar Shah 但他没有归依。 至今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与郑和回民有关的遗迹。据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当年郑和护送满剌伽王,拜里迷苏剌,和大量大明人员,人数五百,在满剌伽定居下来。与此同时,伊斯兰教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也促使回民和唐人在满剌伽的活动日益增加。
满剌加苏丹国的国际贸易港口之成功,也导致许多邻国统治者的信仰改变,从传统信奉印度教混合佛教改为信仰伊斯兰教。1961年伊斯兰教着名学者哈姆加长老曾明确写下一句令人深省的名言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伊斯兰教之发展,与中国一名虔诚穆斯林密切相关,这位穆斯林就是郑和将军。”
一些唐人因为和当地人通婚,开始在满剌伽定居,接受同化,繁衍开来。此时开始,唐人开始在满剌伽形成聚落定居,成为组成满剌伽重要的一个民族。大明衰弱后,这些通婚唐人的后裔由于交通不便、大明闭关政策等因素,开始与祖国关系疏远。在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他们逐渐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族(Nyonya-Baba)。娘惹峇峇的母语也由方言(主要是大明时代的方言,即福建话)慢慢转变成夹杂方言以及马来语的娘惹峇峇语(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各种大明的风俗仪式。
满清王朝时期,许多不愿投降的反清义士也逃到南海一代。而大清子民大量移民今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当时大清战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大清承认国民前往海外谋生的权利,由于当时大英帝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大清工人(或称为苦力)从大清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后,大清子民南来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此时到来的大清移民人数已经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称为“新客”。这时期马来半岛的大清子民人口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是因为劳工们的侨乡意识浓厚,多不打算扶老携幼来到马来亚定居,而是希望赚够钱回到老家故乡。
到了1929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大英帝国停止输入中国劳工。此时,华族女性人口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比例结构趋向平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于资本世界和共产世界的敌对,马来亚也面临马共的挑战,中国移民来马基本上停止。此后,马来亚华人人口完全依赖自然增长,而非移民。
马来亚华人与中国革命 孙中山先生于1910年11月间在马来亚的槟城开会密议广州“三·二九”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在这件起义牺牲的华人有29名分别来自新加坡、马来亚、越南、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年龄最大的是52岁的越南华侨罗联,最小的则是出生在霹雳(Perak)年仅18岁的余东雄。这些烈士中工人为15名,商人3名,其余的则为学生、记者、教员和传教士。目前可考的有来自马来亚的:
1. 李炳辉,又名祖奎,别号路得士。早年旅居霹雳州,入教会所设学校学习英文,后来由该校保送马六甲某校肄业,分发新加坡英国长老会教堂从事传教。年仅20岁的他, 途经香港时,即接到母亲劝他不要去冒险的信件,但他却写下绝笔诗。起义时, 他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衙门署,至高第街战死。
2. 李晚, 祖籍广东云浮,(1874-1911), 这位吉隆坡的裁缝工人, 为了参加广州起义,卖掉了自己的脚踏车作盘缠。在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中扛着大旗冲锋在前,中弹而死。
3. 李雁南, 祖籍广东开平,早年旅居马来亚和缅甸,战斗中受伤被捕后押上刑场。
4. 罗仲霍, 广东惠阳人, (1881-1911)。名坚,字则君。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毕业于槟城师范学堂。曾经协助筹办吉隆坡尊孔学堂、荷属火水山(今印尼棉兰市)中华学堂,曾经担任这两间学堂的校长及当地报馆主笔。
5. 余东雄,祖籍南海,(1894-1911)生于霹雳务边,1911年初回中国参与起义, 他与罗仲霍、何克夫等攻进总督衙门,搜寻两广总督张鸣岐未获,出署时与清军相遇,激战中牺牲, 年仅18岁的余东雄是最年轻的牺牲者。
6. 郭继枚, 祖籍广东增城,(1892-1911), 生于马来亚霹雳州务边, 生前为矿工, 年仅19岁的郭继枚与余东雄是生死之交,共习武并结伴打猎。黄花岗起义失败后, 务边富商余东旋负起照料郭继枚和余东雄之家属的义务,分别将他们安置在务边大街400号及404号。据悉郭氏和余氏皆未留下后代,其家属的最终下落也未明。。
新加坡的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入口处伫立着4座黄花岗烈士的铜像。其中两名持刀枪者即为郭继枚和余东雄供人凭吊。
民族身份和地位
马来西亚华人是属于非土着身份 (Non-Bumiputra),这也包括峇峇娘惹,印度族等等。马来族人及马来西亚土着是Bumiputra,也包括葡萄牙族,印尼族人等等,都有马来西亚土着特权(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款和马来人至上)。 马来西亚华人可以通过同化的方式获取土着特权,也即是 (Bumiputra) 身份,这必须要与马来族或马来西亚土着通婚,改变信仰伊斯兰教和把原有的姓名改为马来伊斯兰名字, 同化后的子孙就有马来西亚土着特权。根据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NEP),由于马来西亚有马来人至上(马来语:Ketuanan Melayu) 也既是种族主义信条,此信条的用意是要贬低非马来人的身份让他们无法享有马来西亚土着特权,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等级制度,此信条把马来西亚华人和其他非马来人的身份往下推成为‘第二等公民’。(注明:所谓的第二等公民,是因为非土着受到明显不公平的对待,故出现的用词)。
㈩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马来西亚华人,又称马来西亚华裔或为华裔马来西亚人,简称大马华人、大马华裔及马华,是马来西亚籍的华族,大多自称为华人或唐人,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等一带迁移而来的移民。马来西亚华人古代多自称唐人、华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自称中国人、华人及华侨,马来西亚独立后开始改称华人、华裔,近代自称“中国人”与“华侨”的大马华人已经减少很多。
大部分华人都信仰佛教和道教,其中马来西亚的佛教还有细分,如:小乘(上座部),大乘 (禅宗与净宗为主),金刚乘等等的,除此之外,华人信仰的宗教就以基督教和天主教
为主了,当然还有些信仰伊斯兰教和其它的。
大部分华人所祭拜的神明都是早期南来时从中国带入马来西亚的,如妈祖信仰及观音信仰。其中有些神明与当地神明融合,形成了拿督公信仰。拿督公被认为是当地类似中国土地神的存在。一般在早期金矿地区可以发现。
马来西亚华人是属于非土着身份 (Non-Bumiputra),这也包括峇峇娘惹,印度族等等。马来族人及马来西亚土着是Bumiputra,也包括葡萄牙族,印尼族人等等,都有马来西亚土着特权(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款和马来人至上)。 马来西亚华人可以通过同化的方式获取土着特权,也即是 (Bumiputra) 身份,这必须要与马来族或马来西亚土着通婚,改变信仰伊斯兰教和把原有的姓名改为马来伊斯兰名字, 同化后的子孙就有马来西亚土着特权。根据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NEP),由于马来西亚有马来人至上(马来语:Ketuanan Melayu) 也既是种族主义信条,此信条的用意是要贬低非马来人的身份让他们无法享有马来西亚土着特权,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等级制度,此信条把马来西亚华人和其他非马来人的身份往下推成为‘第二等公民’。(注明:所谓的第二等公民,是因为非土着受到明显不公平的对待,故出现的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