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种子课程是什么意思
Ⅰ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说汉语了为什么美国西部各州和夏威夷州也说汉语呀
从地理角度讲:中国处于东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处于东南亚.位于中国的南边,热带雨林的岛国(马来半岛之上,加里曼丹岛上)新加坡更处于一个黄金海峡*马六甲*旁边.马来西亚面积比较大,经济一般(反正比中国好).新加坡是狮子国,面积很小,靠转口贸易发展成了一个相当发达的过家.
民族的形成要冲历史来说,清朝后期,20世纪初.马来亚相继在被荷兰,葡萄牙殖民后,被英国殖民,从中国贩卖华人到两国做劳工.从此有很多华人在两国定居.1946年英国当局分而治之的政策把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60年代的世界国家独立浪潮中独立了.三大民族是1:当地土着马来人,2:华人,3印度人..
语言方面:
新加坡的国语为马来语,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为官方语言..
这三个国家所占的华人相当于一个台湾省,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亚。而他们也是中华民族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群人,三个国家的华人同属一块地方,同属一种环境,绝大部分是源自中国的汉人,其次是一些满族人或者中国的其它民族,最早来的华人可追溯到汉朝,其次是郑和舰队的七下西洋,而最近来的这批则是清末以及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大跃进时期也来了不少,逐渐形成了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但他们却过着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命运。他们都被伊斯兰世界包围着,但是号称正统回教国家,被马来民族铁碗统治的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却对西方文化爱不惜手,真不能想象回教国家也会过圣诞节(基督教节),再做一下圣诞子夜弥撒简直就是锦上添花,基回一家亲!而马来族的文字也是欧洲人留给他们的重要遗产,而不是中东的阿拉伯文字,所以很多中国人到这些国家旅游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些看不懂的“英文”。
一九六五年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的新加坡共和国,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裕,国家定立的各种系统也步入了正轨,每个人都在这个铺好的轨道里行走。新加坡领导人好比一个快速运转的马达,而新加坡人就像挂在马达的皮带,形象一点的说就是抽新加坡人一鞭他才动一下,虽然新加坡是一个华人统治的国家,但国土小,小的只是中国一个小城市里的一个区的面积。然而新加坡人因为某些原因选择了英语作为自己的语言,老一辈的华人几乎不懂的说汉语,更不懂的写,年青一代有一小部份人晓得说,但不懂的写。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让新加坡的精英阶层大跌眼镜。另外,新加坡领导人灵敏的嗅觉意识到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但不知道有没有民族情意结),为了让新加坡尽快踏上悬磁浮中国列车的经济舱,现在新国政府鼓励国人积极学习汉语,奠定了沉睡已久的汉语种子在新加坡的重新萌芽,但是有一部份新加坡的“英文原教旨保守派”在作英勇顽强的最后抵抗,只可惜如此浩大的浪潮谁人可挡。
新加坡人总是跟我说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办法不以英语交流,我也很理解新加坡,但是华族与华族之间用华语交流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难不成英国人与英国人之间用刀叉进食还要感到害羞?以前我记得新加坡有位叫阳阳好好(在这里称您为阳先生)的网友跟我说过,因为父亲在中国家乡的时候是个独子所以常常受人欺负,你本人也是独子所以也被人欺负,既而阳先生对中国家乡没有多大好感,那么我想请问阳先生,假设你在新加坡遭受抢劫,您是否会疼恨新加坡?你在人权美国遭受白人的调戏是否会敌视美国?然而您还跟我说过,父亲告诉您即使在新加坡被马来西亚停水的时候中国也会运水来新加坡,其实中国连印尼这样的国家遭遇灾难的时候,中国主席以及总理都用自己的专用飞机搭载救济品送给当地的灾民,更何况是两国长期友好的新加坡。另外,中国很明白与新加坡的关系,新加坡有小偷中国不可能派公安去抓,这已不是纯粹的干涉内政,而是等同把新加坡纳入了中国的统治,希望你能明白!
英语是目前的世界性语言,不单止要学,更要把它学好,但是在掌握英语的同时更因该要保护好母语,胸怀母语才去放眼世界,母语乃民族之灵魂也,人与动物的分水岭就是语言,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构成也是语言还加个文化加点五官。
相信新加坡政府现在最头疼的问题是怎样有效的推广汉语
Ⅱ 马来西亚的双联课程是什么意思
马来西亚实行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双联课程。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最着名的就是这种双联课程和学分转移课程,它是一种独特的国际化水平很高的教育方式,即马来西亚众多的高等院校实行与英、美、澳、新大学联校的教育体制。实际上就是将英、美、澳、加、新等国的着名大学的课程部分或全部(2+1、3+0)转移至马来西亚分校或合作院校,毕业时获得由英、美、澳、加、新等国的着名大学颁发的学历文凭或学位证书。这种文凭不仅为中国承认,更为国际公认。特别是在商务、酒店与旅游管理、管理学、电脑科学、大众传播学、工程与应用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具有世界和亚洲领先水平。双联课程跟现在中国正在开展的一些中外合作办学课程非常类似。但是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不同的是,马来西亚的双联课程毕业之后可以获得英美等本校颁发的国际公认的文凭。这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马来西亚院校的国际课程大多围绕如何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设置的,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因此马来西亚院校的毕业生以具有高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强而着称。
双联制课程是马来西亚首创的高教制度,也就是常说的联合办学,不过在马来西亚是指当地私立学院与外国大学的联合办学,双联课程在马来西亚的历史长达二十多年,它帮助成千上万的学生完成了外国学位。 1997 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许多马来西亚居民兜里的钱瞬间贬了不少,特别是华人,如何帮助出不起钱的孩子完成学业,马来西亚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允许双联的课程转为 3 + 0 ,无需出国留学在当地完成学业,为家长省下了大笔教育经费。
目前,近 60 所英国学校在马来西亚参与联合办学项目,其中 27 所英国高校在马来西亚举办 3 + 0 课程, 31 所英国高校举办 2 + 1 课程,两所英国大学在马来西亚设立了分校(有一所是中国人熟悉的诺丁汉大学), 30 多所澳大利亚大学在马来西亚举办双联课程。
总结起来,有六大优势:
1. 马来西亚实行一种独特的国际化教育方式-课程转移。实质就是将美、英、澳、新西兰等国着名大学的课程部分(2+1)或全部(3+0)转移至马来西亚分校或合作学校,毕业时获得的是由美、英、澳、新西兰等国着名大学颁发的学历文凭和学位证书,并为国际公认。
2. 留学生转签第三国手续简便,是各国学生进入世界着名高等学府的最佳途径。马来西亚多所院校与美、英、加、澳、新西兰等国着名大学建有双联课程或学分转移制,可以方便地转入第三国大学学习。
3. 健全的教育监督机制。马来西亚学术鉴定局(LAN)、海外合作大学及教育监督机构定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察、审核,以确保优质的教学质量。
4. 纯正的英语教学,优越的教育体制,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清馨美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同时也是中国政府推荐和鼓励中国学生选择自费留学的国家。
5. 费用低廉、无需经济担保。在马来西亚就读美、英、澳、新西兰等国着名大学学士学位的费用(包括学费及食宿)约为人民币4-7万元/年;而赴美、英、澳、新西兰等国攻读同类课程所需费用约为人民币10-30万元/年;学生可节省留学费用50%-70% 。
6. 学业完成后可继续深造美、英、澳、加、新西兰等国着名大学硕士或博士学位;作为国际人才,你也可以选择在世界范围就业;同时可以更轻松的移民英、澳、新、加等发达国家。
Ⅲ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
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在家中,怎么与父母相处的,体现孝的过程!
一个人做的没有对错,只有先后矣!没关系以前不知道,但现在至少,明白就好,古人说未论行善,先须改过错!祝你好运,如果想知道最好的帮忙,就找找这个人的文章,蔡礼旭老师,最好是视频!
下面介绍一个
中华经典网
2009年幸福人生讲座企业营
家和万事兴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9/3/13档名:52-356)
•家和万事兴(第一集)
•家和万事兴(第二集)
•家和万事兴(第三集)
•家和万事兴(第四集)
•家和万事兴(第一集)
诸位长辈、朋友,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向孔子的圣像行三鞠躬礼,其实一个人的德行,最重要的大根大本是孝亲尊师。一个社会它之所以乱,根源也乱在这里,就是《孝经》提到的,“要君者无上”,对于自己的领导不尊重,对自己的长官不服从,这团体它伦理就乱。“非圣人者无法”,对圣贤人讲的话,觉得是糟粕没用,批评,甚至是把它破坏,那人就不懂得做人的这些道理,就无法。“非孝者无亲”。我们看到社会现象,再来看夫子、看圣贤人留下来这些经句,就觉得很有分量。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点出来社会乱会乱在哪?非孝者无亲,他连父母都不孝,这个家就不可能和、不可能安定。非圣人者无法,这个社会已经失去是非善恶的判断,好像讲话大声的、有权利的,他说了就有力量,就变成似是而非。所以假如能够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领导者,那很多家庭、单位的问题,就能够解决掉。所以圣人看事情,他都是从根本去解决问题,不是从枝末。
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当他遇到他不能解决的问题,请问他会找谁?你一定会听到一个孩子在那里哭,而且哭的音调里面,都是妈、妈,叫妈。有没有叫爸、爸、爸的有没有?有!这个父亲有智慧,他也是爸,都是找他的父母。现在我们冷静下来,当一个民族出现承传问题,出现了延续的问题,这个时候这个民族要找谁?你们不能无辜的看着我,这是我们面对的问题。那一定是找祖宗,找老祖宗,所以这确实是我们认祖归宗的时候。因为说实在的,我们很努力,我们人生努力的程度,不亚于我们的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大家很冷静看,教育孩子这个时代辛苦,还是上一、二代辛苦?这个时代!你看以前少说生个五、六个,有实力的话生一打都有。现在呢?生一个、生两个,管得一个头两个大。那个时候十二个,还不出败家子,而且还懂得孝顺;现在生一、二个都变小皇帝,花的时间多是吧?努力有结果,但不一定会有好结果,这个努力要是正确的方向才会有好结果。所以圣贤人他们很谦卑,我们从读过的这些古文里面感觉到,古人很能够从天地万物当中,学习做人的态度。
像一开始我们周主秘谈到的一段话,就是我们高中的时候读的,“谏太宗十思疏”,劝谏唐太宗,这是忠臣魏征写的一篇文章,劝谏唐太宗要从十个角度,去反省自己的德行。一开头就讲到,“求木之长者”,一个树木要让它长得枝繁叶茂,“必固其根本”,它的根要扎得牢。我曾经听说ㄧ个树,它的树荫有多宽广,它的根也差不多那个样子,它才扎得牢,所以闽南话讲的“树头站得稳,不怕树尾刮台风”。假如这个德的根基不牢,他有才华、他有钱,会变成祸患。所以《老子》才强调“祸福相倚”,他根基不好又有钱那麻烦,诱惑一来吃喝嫖赌,比没有钱的时候更惨。他一有才华,德行根基不牢,他非常的贡高我慢,很可能会引来很多不必要的障碍、冲突。甚至于因为自己才华高,自视甚高,下错了决定,他假如是官员,他影响的一片人;他假如是企业的重要领导者,他可能会毁了这个企业的前途。所以德是本,我们都重视德是本,但说实在的,当我们真正看到一个员工的时候,或者一个新进的人员,我们常常会被他的才华给吸引,标准答案是德重于才,可是真正用的时候,往往还是用才多。我们假如没有对德有很深入的认知,抉择的时候还是会把这些道理放在一旁,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放下急功近利,急于先看到成绩,那就得用才华的人。所以我们对这些道理不够明白,不够冷静,很难用这些理智去下判断。
我自己是五年多前到了海口,推展《弟子规》、推展传统文化。五年多以前,我是先教了两年的小学,教了之后感觉一届不如一届,这不能袖手旁观,可是自己的语文程度又很差,文化基础都不够。因为我以前看子曰、子曰,头都很大,你们笑什么?metoo是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吞不下去,吞不下去就是没领会!还私底下要给它改成不亦苦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乱改,睡得真舒服,不想写作业。这没体会的时候这些东西叫知识,记得愈多忘得愈干净,为什么?它没有跟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时间一久全还回去了。大家相不相信,我们现在发下去,把所有的朝代背一背,OK,NO。孔老夫子的教诲当中说,不要强人所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的老师们,有没有传递读书的乐趣?我们为人父母者,有没有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精神传递出来?假如没有传递,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当一个人考完大学联考,他就会在三楼、四楼,把他的书包跟书,他在试验自由落体是不是真的。我们当老师的人比较敏感,教育是什么?“教也者长善”,这句话太重要,它把一个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长一个人的善心,这点抓住纲领就抓到。不管做任何的活动、任何的课程,目的在长善;假如没有抓到长善,很多活动办完,增长的可能是虚荣、是傲慢。比方说国家社会发生灾难,孩子捐款,学校表扬表扬谁?表扬捐最多的人。结果这个小孩只有两百块他全捐了,回去跟妈妈讲我捐两百,你同学捐多少?我同学有捐五百的。你怎么捐那么少?你看家长有没有感觉到孩子的心?没有。孩子受委屈,他是倾全力去做这件善事。可是老师跟父母体会到他的心境没有?而很可能那个捐一千的,是回去给他妈妈要来的,不是他的钱,然后我们又表扬他,所以以后他做善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满足他的虚荣心。假如我们老师、父母不去掉虚荣心,真的能教好我们的孩子吗?而虚荣心给了我们人生快乐了吗?累死!全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从内心去感悟助人为乐。所以经典不读,我们有时候真的绕了半天,什么是教育,可能我们自己教了几年书,还谈不出来;可是经典几千年来的智慧,一讲就讲到核心点。
诸位朋友,什么是教育?说我又不是小学老师,我这一句话回答不出来,没关系。但是我们很冷静,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说我们不懂教育,结果孩子现在十二岁、十五岁!这十几年我们把他带到哪里去了?所以我们希望家庭和乐,希望家道绵延,它最重要的在我们自己,懂不懂得教育?懂不懂得什么是学问、智慧?我们看到那个小孩子,五、六岁以前开口闭口,就是“我爸爸说、我妈妈说”,父母的话的分量是很重的。所以为什么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父母给他的观念、习惯,很可能成为他一辈子做人的准绳。所以我们要很冷静、很谨慎,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引导我们下一代的未来,他的人格健不健康,跟我们给予他的教育是相辅相成。诸位朋友们,大家有没有想过,您的家族要绵延多少代不衰?诸位朋友,这个你们要自己考虑,我也帮不上忙。你看我们基金会叫千代基金会,大家听完这个基金会有没有受到启发?要定位。我的家族可以传千秋万代,我们有这样的志气,这一分对家族的使命感,潜移默化就传给孩子。孩子可能走在我们后面会问,“爸爸、妈妈,您要去哪里?”假如我们一回头,“你问我,我问谁?”那下一代一定是活一天算一天。说到这里我也很惭愧,我还没学习传统文化以前,感觉每一天就是把二十四小时给它填满,人生没有志向,时光是很容易流失掉的。
范仲淹先生他在世的时候,他们家种了两棵松树在门前,叫君子树。他们家的堂,要进房子,房子上面写着岁寒堂,建筑物里面统统在教育孩子,古人懂!为什么?不断熏习、提醒,这个德行才能扎根。绝对不是考试写得出来就能扎根。而且我们要了解一个客观现象,“学好终年不足”,比方让孩子学个孝顺,他可能学个半年、一年才有点感觉,学好终年,花一年以上的时间都不一定够。“学坏一日有余”,学坏可能一天跟狐群狗党,去了以后就麻烦,吃喝嫖赌沾上是一下子,戒掉不容易。所以为什么《易经》里面讲蒙卦,童蒙、童蒙,孩子小时候叫童蒙,这个蒙卦里面最强调的,就是让孩子保存他本有的赤子之心,保护好。让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变成他天性的延续,自自然然就提起来,终身保持,这就是教育最重要。要让他防止污染,把最好的道理在他小时候都能领纳,怎么领纳?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做给他看。所以刚刚跟大家提到,教育是长善救失,而在《说文解字》里面讲,“教”字是这么写的。我们现在对于很多事物认知,在心态上假如错了,这些道理我们就很难利益。比方说我们曾经跟企业界的人交流管理,我们传统文化有哪些很好的管理思想,那时候是他们公司的比较高阶的主管。我跟他们一开始就交流到,我说“今天大家一起来交流管理,请问大家的脑海里觉得管理是管谁?”管谁呢?假如管理是管别人,再怎么学,心态错了,心就好像一颗种子,这个种子是恶的、错的,它不可能开出善果来。再怎么努力只要心态不对,都不会有好结果;我们现在领会道理,心态一定要对。
曾经有一次课程结束的时候,好多朋友都会跑来,他说我听完课,感觉到很后悔,因为没有把我先生找来,没有把我儿子拉来,没有把我媳妇、没有把我太太找来。所以他感觉到整个听课的过程,身边的人都需要听,就一个人不需要听。假如是这个心态,大家想想,听回去好不好?怎么会不好?我最起码抄了一百句经句。不见得好,一百句经句干什么?回去桌子一拍,“先生,我告诉你,我可是去培训过四天《弟子规》课,从今天开始教孩子的事都要听我的。”先生马上去打听上课的人是谁?何许人也?听说姓蔡的。下一次天母我就不敢来,为什么?刚好走在路上,有一个彪形大汉跑过来说“你是不是蔡礼旭?”我一看他脸上这么愤怒,俗话又讲“好汉不吃眼前亏”,所以我会说“对不起,我是他弟弟。”结果他说“蔡先生说他有两个姊姊没有弟弟。”他也调查这么清楚,我说“我是他堂弟。”所以这个心态不对适得其反,学了《弟子规》,人家亲朋好友一看到我们,“那个人又要来说道理!”我们一坐下来,人家马上站起来,“对不起,我想上厕所。”孔夫子讲,在《中庸》里面讲到,怎么样经营无怨的人生,人要活到自己不怨,人家也不怨我们,不容易!“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正己化人。
诸位朋友们,我们有没有背过杜甫一首诗,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感觉好不好?很好,那个感觉叫化。所以当我们在感动别人就是这个感觉,而不是强迫、而不是要求,强迫、要求人家不好受。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人家强迫你,我们也不应该去强迫别人。而且说实在的,自己不正而求人,为什么会有怨?这人之常情。我们要求人,他说你自己又没做得多好,你五十步还笑我百步,人家心里不服。所以我之前的心态不对读《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一读到君子就想到谁?君子、君子;“小人常戚戚”,小人的同而不和,一读到小人想到谁?小人。怎么读都读不出智慧来,还让人家心里很不服,好人都是你,坏人都是我们。所以老祖宗讲的一个心态非常重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心态坐标才对,X、Y轴才摆正,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用这样的心态,学一句就有一句的受用,因为是要求自己,马上可以“德日进,过日少”,而身边的人离我们最近,我们的改变,他们是最敏锐,所以根本不急着去要求他们,一辈子都是亲人。反而最急的是什么?自己的提升这最重要。当然提升也急不来,得真下功夫,对治自己的坏习惯,所以孟夫子才讲“学问之道无他”,学问最重要的“求其放心”,把迷失的真诚,迷失的平等、谦卑、仁慈的心找回来;把虚伪、把贡高我慢、把自私自利、把污染的心、习惯放下,学问最重要的就修这颗心。
刚刚我们提到的“教”字,我们有晚辈、有孩子。我自己在教小学的时候,常常会听到家长有一句话,他说“我都讲了多少次了,他就是不听。”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看我们现在人讲起话来,一听都是别人错有没有?他就是不听,自己有没有责任?没有。现在的功夫了得,怎么讲话就是天下的人错,就没自己错,可是老祖宗没教这一句;老祖宗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己。老祖宗的礼仪当中都是在启发人的善心、启发人的学问。刚刚也跟大家讲到,你看范仲淹先生他家的家族,都是启发孩子,他的堂叫岁寒堂,就想起孔子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松柏,台湾念柏。我最近常要换频道,回到台湾要叫垃圾,回到大陆要叫拉基;回到台湾要叫秦桧,回到大陆要叫秦会。可是现在又很麻烦,你一个字念错,他们说怎么学问这么差,有时候频道要常常换来换去,所以我假如念错了,请大家多多包涵。他们家的,你看每天进来都看到岁寒堂,范公的后代估计超过七十个顶梁柱,当过部长级以上的官员。他有这个精神承传下去,他的后代真有出息!那我们每天用什么精神来教育我们的后代?我们都读过《义田记》,给了我们生命什么启发?
君子树种的就是松树,而且他在君子树上旁边题字,“清荫大庇,期与千年”。范公立定什么?我自己这一生的所做所为、风范,能够让我的后代效法千年不衰,而且这个阴德要庇荫他们超过千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范公可以做得到,我们能不能做到?学贵立志,我们要学得好,首先志向要出来。虽然我了解大家都比较谦虚,但高远的志向很重要。你看我们念《弟子规》,念到哪一句话声音特别高昂?“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大家念《弟子规》,念到这一句特别受鼓舞有没有?声音特别大有没有?有!是因为终于念完了吗?当然不是。这句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人有这一分志向可以成圣成贤。我们对自己、对家族、对民族,我们都有这一分高远的志向,志立了,学问、德能自然就有动力去提升、去成长。我到大陆看一些古迹,它门口刻的是四君子,就代表人一出门交朋友就要交君子;门口墙壁上刻了一个扇子,出门记得怎么样?行善,多多益善;家里面后门刻了一个叶子,落叶归根。祖堂上可能刻的,就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假如每天家里的人看的都是这些对联,潜移默化,而且自己为人长辈父母又行善给孩子看,这个家都是太和之气,哪有不兴盛的道理!所以这些都是表法,运用这些生活的物品,甚至于是一些文房四宝,都起到教化的作用。
我到马来西亚去,看到几百年前从大陆移过去的一个家族,但是因为几百年过后,后来马来西亚又有荷兰人、又有西方去统治。等于是它的建筑物是中国式建筑,但是他们已经不会讲华文,可是它那个房子每天还可以收入,因为是古迹。所以这一代老祖宗留很多福报给我们,可是我们不一定去承传那个文化。结果它有一个地方摆的是祖宗留下来的,另外一个是西方进来时候留下来的一些物品。我ㄧ进去看那个整个从大陆过去的,一进门就是看到镜子,看到花瓶,代表什么?治家要心平气和。家里面不平,只要有争、有冲突祸患就开始了。所以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有理都要懂得“和为贵,忍为安”;更何况无理,那就更不能趾高气昂。这些家里面的装饰都在提醒修养,镜子是反观自省。可是走到一些舶来品的地方,也是入门摆什么?右边摆一只狗熊,左边摆一只老鹰,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意思?英雄。我走进去感觉这个家里的氛围有点杀气,因为那只狗熊是这样,那个给人内心的影响一不一样?不一样,他从小就是要英雄。所以我是因为初中的时候看电影,都看好莱坞的rocky,看席维斯史特龙的“第一滴血”,那个片子里面都是答答答,然后咯咯咯一堆人倒下来,然后他是什么?假如学过《孝经》,就不会觉得这样好,ㄧ个人倒下来,他的父母、他的亲人一辈子怎么样?都活在黑暗当中。我们假如能去感同身受,就不会去觉得这样是英雄。可是那个时候没有遇到圣贤教诲,所以我的书桌前面贴着一张第一滴血的剧照,大家就可以知道,我的国中三年是怎么过来的。你看人的目标,崇敬的人不一样,给他人生的影响也会很大。假如我国中一年级,贴的就是孔老夫子的圣像,我的人生就差很多,这一段弯路就不用绕那么久!
所以我们的祖宗制礼,都是恩泽后代、启发后代的智慧,所以有射礼,射箭。我们读过《论语》,“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而且射箭切磋大家的能力,切磋完了下来承让、承让,而且还倒一杯酒敬他,承让、承让,对方是鼓舞我们、提醒我们,进而让我们见贤思齐。而不是像球场一样,打打打然后打输人家,翻脸,不高兴了还跟人家打架,不是这样子的。而在射箭当中,孔子在《中庸》里面讲,射箭好像君子之风,“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射箭,箭射出去,没有射好,旁边还有人看,我们可能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很没面子,没射好。可能我们下一句就说,“我昨天熬夜没睡好,我平常的水平不是这样的。”或者一射出去,这面子挂不住,“这一支箭是哪里生产的?质量不大好,这只弓箭可能是南部生产的,质量不是很好。”一遇到事情责任都是别人,这个惯性不好!
为什么?《弟子规》讲的“倘揜饰,增一辜”,一个人不好了又要掩饰,罪上加罪,可是他可能成为习惯。比方说公司开会迟到,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假如我们是恭恭敬敬站在台上九十度鞠躬,“对不起,我来晚了。”可能带动团体的是另外一种风气;假如一进来“都是那个交通,大家又不是不知道台北的状况。”这个风气到时候大家都找借口!所以《论语》里面也讲,“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每个人的言语,都在影响他的家庭、影响他的团队,甚至于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所以孔子在《中庸》这段提醒我们,箭射不好,马上反省我自己的技术不够,这个心性形成,一遇到事情先反省自己。这个心态虽然好像看起来是很渺小的,只是一个念头,可是走出来的人生,却是千差万别,天壤之别都有。比方说今天孩子德行上出了问题,老师打电话到家里来,这个父亲一听到,两个夫妻坐在一起,先生马上点个头、鞠个躬,给太太讲“对不起,我没有花时间好好照顾孩子,这是我的错,来,我们来好好看,危机是转机,现在孩子这样,我们怎么样携手来帮帮孩子。”这个太太一听完“对不起,是我错,是我错,我哪里哪里都疏忽了。”这个氛围两个人更同心,反求诸己。可是假如同样的情况,这个先生马上桌子一拍,“你怎么搞的,孩子带成这样?”太太马上站起来“你好哪里去了?”你看一个心念不同,整个家的风气判若两个境界!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一个心态,那是最重要的功夫。
所以孔夫子才说诚意正心才修得了身,从心下手。“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没有扎得很深,“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它扎得不深,风一吹就连根拔起,不可能,所以要靠心耕!我们对于教育,这讲到我们体会的心态对不对?这一个教字,它没有嘴巴,大家看这个字。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从字当中,把人生智慧含摄在其中的,这没有高度的智慧是办不到的,从字当中就开出人生的道理出来。你看老祖宗提醒我们,钱怎么写?左边一个金,右边两支刀,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现在的新闻常常看到,兄弟为了争父母留下来的房子,告上法庭,家在争,团体都在因为名利而争,这都是先提醒我们。我们看怒怎么写?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就是他的心变成什么?被坏习惯奴隶!所以诸位朋友,我们常常说我要自由,什么是自由?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是自由吗?我们现在太多东西都是似是而非的认知,都只是一个概念,可是这个概念的实质,很少有人深入去思考。比方说自由,一个人都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叫自由,他根本就变成他坏习惯的奴隶,他连理智都掌握不住提不起来,他哪有真自由?不会被自己的习性所左右的人,这得大自在,大自由。所以老祖宗就提醒我们不要发怒。
Ⅳ 种子课,怎样达到深度学习俞正强
你要在一上午接见10个人,你先接见了一个很重要的人,进行了细聊两小时,深度交换了意见。然后接见了4位有相同特征的人,一共接见了30分钟。后来又接见三个相同特征的人15分钟。现在到时间了,另外两个人表示歉意后就不再接见了。
对于教学,你细聊的,慢慢谈的这个人就叫种子课;一起接见的4个人和另外三个人就叫单元整合;而不接见的那两个人就叫学生自主课。
形象直观,立刻明晰其意。而原来对于种子课可以顾名思义理解,但是什么是整合课,为什么整合不太清楚。现在明白了把特征或者类似的一部分的课程进行合并“接见”即课程整合;而对于不太重要的课程可以不进行深度研究,以学生自主学习即可。
Ⅳ 教学案例《种子里面有什么》
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它以引导学生“动手做”为灵魂,从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追求学生的“真情实感”“亲身体验”。
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和长期一线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中心是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志趣,培养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掌握探索科学奥秘的技能。那么,在科学的课堂活动中如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创造舞台呢?我认为首要的是教师做到“尊重主体,开放思维”。
一、进行教学设计时,认真准确了解学生主体知识的现状和学习的需要,开放教师自己的思维。教师既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无所知,也不要高估学生的知识水平,以不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为导向,并尽可能将探究活动设计为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二、实际教学中,需要遵循学生学习发展规律,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主尝试、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鼓励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真情流露,才能为开放学生思维服务,让全体学生都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价值。
下面就我在漳州市教育局于2005年4月举办的漳州市小学课改风采展示经验总结交流活动中,现场执教的《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介绍。
[教材与学生现状分析]
《种子里面有什么》是苏教版《科学》课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一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有关植物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已经知道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并且对种子的作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种子内部的构造基本上没有具备知识。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知识结构的原因,在描述种子内部各部分的结构会出现表达上的困难和用词不恰当等现象。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我以了解种子内部的构造的教学重点和形象描述种子内部的各部分的教学难点,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现状,采取 “学生的问题提出-组织猜想-设计研究的方案-展开研究-交流收获”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感受多样的种子世界后,针对研究对象种子提出各种科学问题,再在问题提出后,让孩子们预测其结果可能是怎样的,还在动手做之前先想一想,自主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种子,并将收集到的一部分种子在课前一至两天泡水,观察种子泡水后的变化。
教师准备:一些外形特殊的种子,实物投影仪,放大镜。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效果评析]
一、导入
1、学生展示汇报,教师及时将学生汇报收集的各种种子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2、教师补充展示一些外形特殊的种子。
(评析:教师补充学生收集种子种类的不足,一方面增强教学效果,形成师生互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多样的种子世界。通过直观对比,形象认识种子的外型差异,学生和教师展示课前收集种子的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课外主动研究科学的平台,使学生的活动在充满成就的喜悦中展开。)
3、明确这节课的研究对象——种子。
(评析:有结构的材料补充,丰富学生对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也激起了学生对种子的更高的热情,自然而然的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认识种子外形的多样性
1、对比发现种子的不同:
谈话:观察这些种子,能发现什么呢?大家找一找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学生根据自己不同比较点表述自己的不同发现。
(评析:一个小小的问题却因学生的认真与投入引出了超乎教师想象的众多答案,我的内心在惊讶之余,更多的是为学生观察角度的多样喝彩。)
谈话:同学们发现的种子间的差异可真多,谁把大家的发现合起来说说看。
学生概括,有的学生给予补充。
(评析:概括,对于一群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我认为是很有难度的,当我提出‘谁把大家的发现合起来说说看’的要求时我并没有期望学生能说得多好,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思维的训练,没想到在相互的补充下学生竟概括得那么全面。)
2、了解种子间的共同点:
谈话:这些种子有这么多的不同,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哪呢?
学生讨论汇报自己了解的种子的多种用途及都可繁衍的基本特点。
3、针对种子提问题:
谈话:关于种子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边提问题,教师边将学生的问题简要板书在一块小黑板上。
(评析:一群被激起了的学生,在教师开放的要求下尽情释放着自己的探究意愿,大大小小的问题竟提了近二十个。)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关于种子的问题,可以从几方面归纳一下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汇报。
(评析:有了前面学生自己概括种子间差异的经历,此处我大胆的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放手让学生对大家提出的众多问题进行梳理,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供了多一次的机会,而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小结学生的汇报情况,提出课题——种子里面有什么。
Ⅵ 请问从马来西亚进口植物种子到中国来需要什么手续
正常的手续要提前到检验检疫部门申报,得到相关审批后才能放行。但豆子的话好像不行。在进境的邮包检疫时是通不过的
Ⅶ 课文荔枝的资料
六年级上册语文荔枝-六年级上册语文荔枝-六年级上册语文荔枝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荔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贯穿全文,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本文描写十分细腻感人,如写母亲洗沙果的事时,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勤俭朴实、节约持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比关爱的品质,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与怀念之情。再如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动作,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可以体会到母亲看到荔枝,就犹如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特别的高兴。再如,课文写母亲利用上茶的机会端走沙果的事情,体会到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荔枝是她自己买的,她把它就势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还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在课文中,这样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段落让学生读读想想,读读悟悟,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2、教师准备文中插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
3、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
1、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说说你的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学
1、用按自然段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哪件事最感人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
1、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你们对哪个问题解决得最好,就向大家汇报。
2、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荔枝》,教师板书课题。
2、本课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在写荔枝,那它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从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结合第一单元习作命题谈谈命题的方法。
二、选举典型,全班读悟
1、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同一个句子每个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读,那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出示句子。
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学生读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
(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三、自选内容,全班交流品读
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
(表现出作者对年近70 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
(母亲买处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亲的勤俭。)
(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老母亲为了让儿子吃上水果,只能去买处理水果,而后又认真地细致地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劳苦,才将那些劣质的、别人不愿吃的沙果变得如此漂亮。)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
(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也可以说是因小孙子的年幼无知,给父亲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四、随文小练笔
1、根据课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尝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鲜嫩的荔枝,让母亲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学生交流小练笔。
五、语言积累,布置作业
1、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摘抄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6、荔枝
借物思人
母亲-----------------------------“我”
托物寄情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六年级语文上册《荔枝》教学设计
《荔枝》
课文简析
《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6《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