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传统建筑有什么特点
A. 马来西亚有哪些历史建筑物
狮城是新加坡。。。 -_-|||
马六甲:
圣保罗教堂 - 在荷兰城处有一个阶梯,攀登上去就是圣保罗山,圣保罗教堂就座落在此。 1521 年时,一位葡萄牙将军 DUARTE COELHO 在此兴建一座小教堂,他希望它会是这座城市中最先进的天主教堂。当荷兰人接管马六甲后,它被改称为圣保罗教堂。 1753 年 CHRIST 教堂建造完毕,圣保罗教堂就被弃而不用。后来,荷兰人将它改为埋葬有名望的人之墓园。圣保罗教堂里有一座圣法朗西斯的坟墓,他生前经常到访这间小教堂。 1553 年时,他被埋葬于此,后来,他的遗体才被移往印度的 GOA 。这里竖立了一座圣法朗西斯的大理石雕像,为纪念他 400 多年前曾经到此居留,并作出他的贡献。站在山丘的教堂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在此还可以观赏到许多很有特色的荷兰墓碑。
THE STADHUYS 荷兰城- 位于城市广场上,这座荷兰城有着厚重的木门、深红色的墙壁及锻铁铸成的铰链,它是荷兰殖民统治者所遗留下来最重要的遗迹。建于 1641 年至 1660 年之间,荷兰城被认为是东方世界最古老的荷兰建筑物。它是荷兰砖瓦砌工及木工技艺的最佳呈献之其中一个例子。整栋建筑粉刷成橙红色,向来是荷兰总督的官邸。如今荷兰城内包含了马六甲历史博物馆、人种博物馆及文学博物馆。
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馆- 海峡华人或峇峇娘惹是吸取了马来文化的华裔贵族后裔。在郭陈祯禄路上,有着一整排 19 世纪海峡华人的店屋及古老屋子,这里俨然是小型的峇峇娘惹博物馆。这些巴罗克风格的建筑物是典型富裕华人的住家。长型的屋子,屋内又非常宽敞,里边有一个天井,可以容许阳光及雨水进入屋内。那些厚重的木制家私,皆是以中国的红木制成的,其设计则融合了中国、英国维多利亚及荷兰风格。有些家私拥有丰富的珍珠母镶嵌了盛开的樱桃花及各种鸟类。屋里的陶瓷则是这些海峡华人特地向江西省及广东省,要求定制而进口的。
青云亭 - 此庙建于 1646 年,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庙宇,庙内有碑铭纪念明朝大使郑和将军第一次到访马六甲。
青云亭里有许多厚重的木门。庙宇的屋顶是以玻璃及瓷土作成的中国神秘动物来作装饰。庙内的装饰同样庄严,主要的祭拜大厅供奉着三座祭坛,佛、儒、道各一座。所有的建筑材料及工匠,皆是从中国引进来的。
三保庙 - 三保庙就在三保山的山脚下,这座庙是为郑和而建,后人已经将这位明朝的大使当作神明来崇拜。此庙建于 1795 年。
槟城:
旧关仔角的康华丽堡,俗称炮台,无疑是槟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自英殖民地时代,槟城历史的发源点。
217年前,经与吉打苏丹订立割让槟榔屿条约后,东印度公司的莱特上校于1786年8月11日带领水兵,登陆今旧关仔角。他正式宣布槟榔屿为威尔斯太子岛,并以纪念当时英王乔三世之名命后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市镇为乔治市。
为了防御荷兰、法国、海盗等威胁,东印度公司就在最尖角建了四角星形保垒。起初的木栅堡垒是以Ms Nibong Palm所筑构,并以当年的印度总督Lord Cornvalis取名为康华丽堡。1793年,靠印度囚犯的输入,莱特重新建造一座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砖造棱堡。我们在平地上,其实很难看出棱堡有何特别,除非从高处往下看,才会明了棱堡的形状和意义。
所谓棱堡,是海洋贸易的殖民地时代帝国主义者所建的港口要塞堡垒。最基本的是个四方型,在四角处凸出棱角以架大炮,平面看来像个星形。
康华丽堡就是属于这基本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早年的康华丽堡同时是东印度公司的军事和行政中心,内部拥有军火库、营房、办公室及小教堂等。现只遗存库房及小教堂。围绕康华丽堡一周,原有27尺宽,6尺深的濠沟。东西面各有引桥衔接堡门。自从1816年英法对抗结束后,康华丽堡已失去其军事防御意义。之后,随着乔治市的发展而被摆置一旁。1923年,濠沟被填平为草坪,南边的在战后被辟成停车场。
2005年,国家博物馆在康华丽堡的四面尝试挖掘,恢复一段濠沟,唯没有再盛水。作为槟城,甚至是新马重要的历史遗存,康华丽堡在1977年是首批被法定为国家古迹。然而奇怪的是,当局却在堡内操练场建了很不协调的现代露天剧场。
90年代还私营化,经过一段很不适当的经营管理。
莱特街的街头,起自土库街、炮台路、King Edward Place的十字路口,也是旧关仔角钟楼和圆环的所在地。
我们现在所看到旧关仔角钟楼,并非许多人认为中的非常古老。它其实是20世纪初的1902年才建立起来,至今刚好101年。
1897年适逢英女王维多利亚登基之60周年,各英殖民地皆举行盛大的钻禧纪念庆典。为了永久纪念,据邝国祥的槟城散记写道,当地政府特示意槟城富绅郑景贵和谢增煜,建大钟楼一座。
而48岁的百万富翁谢增煜来个自请独承。唯这件事却拖到1900年才签合约,将耗资3万5千元的钟楼于1902年建竣并交给地方政府时,维多利亚女皇已逝世了。(见Penang Past and Present 1786-1963)。
谢增煜太平局绅乃巨贾胡泰兴太平局绅的女婿,不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槟榔屿富豪,大园主,还练得一手好书法,以“臂窠大字”着名。可惜钟楼没留下他的手迹,而只是刻印着英文字体,“This Clock Tower was Presented to Penang by Cheah Chen Gok Gsyn is commemoration of her Mejasty Queen Victoria\'s,意此钟楼为谢增煜赠与槟城,以志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钻禧纪念——1837-1897”。
钟楼高60英尺,象征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年。钟塔外观分为4层,每一层有不同的立面处理,并逐层缩小平面。地面底座是个八角形平面。朝土库街的那面为正方,门口有个八字开阶梯。第二层实为两楼,中间四面皆凸半圆露台,台底收锥形,窗头设马蹄拱。第三层亦是四方形四面各设一面大时钟。顶屋重复八角平面,由八根短柱撑顶一个底盘出檐的大葱顶。
这殖民地——蒙兀儿(Colonial-Mogul)或“Raj”式样显然受到当时吉隆坡政府大厦如高等法庭(The Sultan Abl Samad)建筑的影响。那是一种试图将印度回教建筑与欧洲古典建筑结合,以便体现回教地域政治的色彩,不过槟城的公共建筑物就只一列。其他还是走新古典主义路线。
由于钟楼的造形别致,独然矗立,又与四周如炮台、政府机关大楼构成优美的都市景观,自建成后不只成为乔治市的地标之一,更是明信片最受宠爱摄取的景物。唯战后周遭的改变使它渐失色。80年代一栋马来商会大楼庞然大物一盖,钟楼便被比矮成微物了。
涂成浅橙色,葱顶银色,70年代楼身油上黄配白边框,葱顶亦涂上黄色。90年代楼身改涂浅灰底白框。最近一个月,钟楼又刚一番油漆,葱顶涂的是一种轻浮的艳橙色。
其实如果比较1905年左右钟楼刚建成的明信片,就可知道历来改涂的多不正确色彩。原有的楼身是灰白色,二层似乎是浅\的红砖色。而大葱顶正确的是黑色!
卧佛寺 (Wat Chaiya Mangkalaram),建于19世纪的卧佛寺,位于车水路。该佛寺融合了中国、泰国和缅甸的建筑风格,华丽且精雕细琢。寺内供奉着一尊长达33公尺,排名世界第叁大的卧佛像,仅次于缅甸和泰国的大佛。
槟城蛇庙,建于1873年,原是一间清水师祖庙,名为“清云岩”。蛇庙的称呼,是在庙建好后,来了数条青蛇在里头居住。而每当清水祖师宝诞时,更有无数的青蛇从后山涌入庙,成为一大奇景,因此“蛇庙”就享誉各地。蛇庙距离槟城国际机场3.2公里。
张弼士故居- 张弼士故居被称为蓝屋, 是在1897年动工兴建的,用了整整七年才完工。张弼士是客家人, 他不同于他在槟城的客家朋友,其他人选择建比较时髦的屋子,蓝屋是根据风水而建立的。工匠在中国引入,材料是从苏格兰输入。动工那年,张弼士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兼辖槟城、马六甲及附近英国殖民地事务。因此,他经常往返新槟两地。蓝屋竣工,他已升任商务考察大臣,光绪皇帝曾接见他,并授予太仆寺正卿衔(位列二品,当时满清官阶分九品,一品最高。县令列七品,州官也不过四品),在获得清政府授予官衔的南洋富商中,数张弼士的地位最高。
张弼士是19世纪末华人发财致富,亦官亦商,权力与财富相结合的一个典型。张弼士才16 岁,便只身从中国来到南洋, 开创他的大业。曾被中国清政府任命为驻槟城首任领事、新加坡总领事、侍郎(相当于副部长)、任命他为考察外端口商务大臣,兼槟城管学大臣等职,被当地誉为清朝最后的官员。他于1916 年过世时, 显赫一时, 英国政府亦为他下半旗致哀。张弼士学语言的天分很高,除了南洋通行的各种华族方言外,他还能讲英语、荷兰语与马来语。他晚年还经常穿洋服,偶尔也吃西餐。蓝屋外观虽是很中国,但内部陈设却是华洋融合,体现了中西合璧。
科林回教堂- 坐落在椰脚街的科林回教堂,是槟城最古老及最大的回教堂。该回教堂建于1883年,原本属方形并附设长廊及斜脊屋顶,后来再经过扩建。1926年,由回教和印度教徒捐赠及礼聘而来的建筑师将它髹上摩尔式建筑色彩。科林回教堂是以印度南方柯林部落首领的名字命名的。该首领是当年追随法兰西•莱特的印度雇佣兵。回教堂的乳白色外表及金黄色圆顶更是一大特色。
马里安曼印度庙- 这座位于皇后街的印度古庙建于1833年,具有传统的南部印度达罗毗荼建筑风格,是槟岛最早建立的印度神庙。其大门入口和四壁都塑有巧夺天工的神像,生动且逼真。寺内富丽堂皇,放置了很多印度教神像,其中以苏伯马廉神像最为瞩目。它是以金、银、钻石和翡翠所装饰,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宝物。寺庙入口处有一座高塔,上面刻有形态生动、色泽绚丽的各式人物,可谓金碧辉煌。每逢大宝森节,信徒们都会用花车载着神像游街。
吉打:
古丁古梅故居(KU DIN KU MEH)- 1848年生于吉打州的ANAK BUKIT,他14岁就担上吉打州狱长。除了是名马来文和泰文学家,KU DIN也是1894年法律书藉编写人。 1897年,吉打苏丹阿都哈密(SULTAN ABDUL HAMID HALIM SHAH)委任古丁为色都(SETUL)最高专员。当时,色都、加映和普吉岛都是在泰国管辖的吉打县内。 由于古丁对色都的政经农教发展,使他被誉为色都开创之父。1902年,古丁开始被誉为色都王,并且允许使用东姑哈鲁汀(TENGKU BAHARUDDIN BIN TUNKU MEH)的称号。 1909年,在曼谷条约(PERJANJIAN BANGKOK)下,色都被纳人泰国版图。在古丁的管理期间,色都港口与槟榔屿及RAGOON有密切的贸易关系。古丁本身也有几艘船只从泰南出口燕窝、木 材、椰子等等到槟岛。 古丁后来与一名槟城女子结婚,他们的办公室兼住家就在槟榔律路。暹罗(今泰国)政府一直保留古丁的职权直至他1916年退休。古丁在1932年逝世,并且 安葬在色都。
古丁有一本关于色都(SATUN)的政治生涯日记,这本手写记载是用爪哇文记录,如今收藏在泰国曼谷的国家档案局里。
华盍街大教堂- 1786年抵达槟榔屿立后,莱特引进了首批来自吉打港口的罗马天主教徒到来定居。这批欧洲人和缅甸或暹逻人通婚的后裔,之前由于政治迫害而从普吉岛迁至吉打。大教堂是由加诺神父在1786年所创,在1857年它从教堂街迁至华盍街。现今教堂旁建筑物是由马尼苏神父所建办。1861年,这座教堂可容纳一千二百人,在1955年被格升为槟城主教教区之后,大教堂就被翻新重修,以便迎接槟城第一任教主Kanan Mongsignor Francis Chan神父。以前,教徒聚集在教堂建筑后巷(Lorong Argus)一带,如今剩下的寥寥无几。其中,有一间建筑是建于19世纪的英印混合式特色洋屋。
其实马来西亚的历史建筑物真的多不胜数,你自己看看吧!
http://www.itravelkaki.com/place.php?p=3
B. 东南亚建筑文化历史与特点
东南亚: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东南亚的建筑文化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以佛教为主,所以各国在宗教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向: 1.印支半岛--中南半岛上的5个以佛教为主的国家,建筑样式是佛教宽顶多角塔楼. 2.马来半岛上的马来西亚和印尼\文莱等建筑风格以伊斯兰教尖顶塔楼 3.菲律宾\东帝汶和越南建筑样式是西方格调.
欧洲:欧洲建筑风格特点及代表
罗马式:(即罗曼式建筑),代表着人类的力与美,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它是中世纪时期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风格的券、拱等建筑式样而得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我们参观的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就是罗马式建筑典型的代表。它的主要特征是:厚实的墙壁、窄小的窗口、半圆形的拱顶、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高大的塔楼并大量使用砖石材料,西面有一、二座钟楼。罗马式建筑作为古典建筑到哥特式建筑的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马万神殿
哥特式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其建筑特点空灵、纤瘦、高耸、尖峭……高耸入云、直达天庭,代表对神的歌颂与崇拜,人们借此可将自己卑微的心灵与神沟通……
在欧洲,哥特式建筑随处可见。这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最普遍的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其建筑特色为尖拱式,即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直插云天的尖塔、轻盈剔透的飞扶壁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门窗。外观巍峨耸立,尽现当时的富足鼎盛。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典型的代表作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
巴黎圣母院
米兰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文艺复兴式建筑:人性的装饰与象征
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了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这一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它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划一、强调比例与条理性,构图中间突出、两旁对称,窗间有时设置壁龛和雕像。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整个现存的佛罗伦萨古城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宝贵遗产,现在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武汉:圣若瑟女子中学
建成时间:1925年。
圣若瑟女子中学原是汉口鄱阳街嘉诺撒修女院办的识字班,后由中国教友集资修建新校,才改为正规学校。圣若瑟女子中学是文艺复兴式建筑,三段构图,正面中间主口设门斗为阳台,中间三开间为柱廊,墙面为红砖清水墙,窗上下粉白色,红白相间,十分夺目。屋顶为红瓦铺面。楼背后为U形,两侧凸出部分四层为上收的菱形气屋,三、四层为窄条的窗形与一、二层大窗相对,使建筑更显活泼。
巴洛克式:来源于葡语,奇怪的珍珠,今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指十六世纪矫饰主义以后到十八世纪洛可可以前,这期间的欧洲文化,讲究平衡、对称与花俏,更注重装饰……
最早起源于意大利,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其建筑特点是造型柔和、多采用装饰曲线以追求动态起伏的效果。在内部装饰上则极尽铺张、浮华和雕琢。各国的许多教堂和宫廷建筑都运用了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巴洛克式的教堂很好地表现出神秘的宗教气氛。巴洛克式的宫殿则充满富丽堂皇的奢华感。德国斯图加特附近的路德维希堡、意大利威尼斯的佩萨洛宫等都属这一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式建筑:人性的装饰与象征
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了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这一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它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划一、强调比例与条理性,构图中间突出、两旁对称,窗间有时设置壁龛和雕像。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整个现存的佛罗伦萨古城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宝贵遗产,现在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武汉:圣若瑟女子中学
建成时间:1925年。
圣若瑟女子中学原是汉口鄱阳街嘉诺撒修女院办的识字班,后由中国教友集资修建新校,才改为正规学校。圣若瑟女子中学是文艺复兴式建筑,三段构图,正面中间主口设门斗为阳台,中间三开间为柱廊,墙面为红砖清水墙,窗上下粉白色,红白相间,十分夺目。屋顶为红瓦铺面。楼背后为U形,两侧凸出部分四层为上收的菱形气屋,三、四层为窄条的窗形与一、二层大窗相对,使建筑更显活泼。
巴洛克式:来源于葡语,奇怪的珍珠,今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指十六世纪矫饰主义以后到十八世纪洛可可以前,这期间的欧洲文化,讲究平衡、对称与花俏,更注重装饰……
最早起源于意大利,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其建筑特点是造型柔和、多采用装饰曲线以追求动态起伏的效果。在内部装饰上则极尽铺张、浮华和雕琢。各国的许多教堂和宫廷建筑都运用了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巴洛克式的教堂很好地表现出神秘的宗教气氛。巴洛克式的宫殿则充满富丽堂皇的奢华感。德国斯图加特附近的路德维希堡、意大利威尼斯的佩萨洛宫等都属这一建筑风格。
罗马圣彼得保大教堂
洛可可式:风格上更人性化、更花俏、更注重细节装饰……
它是在巴洛克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风格。18世纪初起源于法国、18世纪后半期盛行于欧洲。其特点是内部装饰精巧、繁琐和华丽,整体建筑讲究线条曲折多变、光线阴暗分明,给人一种气势雄伟、生机勃勃的感觉。
阿尔卑斯山谷中的白色威斯天路教堂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比较:前者讲究线条的韵律感、量感、空间感和丰富而有变化的立体感,并带有绘画般的效果。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更讲究壁面的形式美,利用繁复多变的曲线和装饰性的绘画布满壁面,甚至利用镜子或烛台等使室内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喜欢用舶来品(如中国瓷器、日本漆器、东方丝绸与挂毯、非洲珠宝、义大利水晶灯等)装饰室内。室内装潢通常以白色为底,利用花朵、草茎、棕榈、海浪、泡沫或贝壳等作为装饰的图案,带来一种异常纤巧、活泼的趣味,但却破坏了建筑的均衡、庄重和安定的感觉,尤其是使用金、白、浅绿、粉红等刺眼的色彩,更令人眼花撩乱,这种繁琐、矫揉造作的风格,实在是装饰艺术的极端。
古典主义式建筑:它是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在建筑方面纷纷效仿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念塔。
黄土高原: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中东: http://ke..com/view/192963.htm?fr=ala0_1
阿拉斯加:http://ke..com/view/4160.htm?fr=ala0_1_1
C. 请介绍一下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
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称呼:同家族的马来人没有固定的姓,所以不以姓氏作为称呼用途。马来人名字的第一个部分是他们的名字,第二个部分是他们父亲的名字,两者之间隔着“bin”(男士用)或“binti”(女士用),有时会省略。
见面礼:传统上,马来人在见面时会用双手握住对方的双手互相摩擦,然后将右手往心窝点一点。对不相熟的女士则不可随便伸手要求握手,男子应该向女子点头或稍行鞠躬礼,并且主动致以口头问候。但现在西式的握手问好在马是最普遍的见面礼,不论用在马来人、华人或印度人都可通用无阻。
(3)马来西亚传统建筑有什么特点扩展阅读
马来西亚饮食习惯:马来西亚人食物一般以米饭、糕点、椰浆、咖喱为主;喜欢带有辣味的菜肴。他们吃中餐的兴趣似乎还要比吃西餐更浓些。用餐一般都以手抓食,只有在西式宴会时,才偶尔用匙和叉。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吃饭一般惯用手抓饭或用勺子取食。
难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注重讲究饭菜量少质精,注重饮食及餐具的洁净卫生。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香辣味道。主食以主饭为主,也爱吃花卷、豆沙包、炒面、什锦饭、锅烙、馄钝等食品。副食喜欢吃牛肉、羊肉、鸡、鸭、鱼等,也爱吃蔬菜中的黄瓜、西红柿、菜花、薯仔、青椒、菠菜、豆角等。
制法对煎、炒、炸、烧、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菜谱很欣赏咕噜肉、香酥鸡、辣子鸡丁、干烧鳜鱼、番茄里脊、炒肉青椒、鲜蘑菜花、糟熘鱼片等风味菜肴果品最爱吃槟榔果,也喜欢菠萝、洋桃、芒果、椰子、木瓜、香蕉、等水果;干果爱吃核桃仁、花生米等。
D. 马来西亚传统的民居被称作吊脚楼对吗
不对。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E. 马来西亚建筑特点!
马来西亚多民族的背景下,它的建筑风格发展来自于各种不同时代背景。在马来西亚短暂的几天逗留中不可能完全了解马来西亚所有的建筑,但是,沿途看到的各种建筑,感觉马来西亚的建筑不死板一个模式,富有朝气,从中可以发现这个国家在社会、文化和文明方面的演变。有伊斯兰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的圆顶建筑、马来民族风格的建筑、吉隆坡的欧洲建筑、马六甲的荷兰红屋建筑、同时还融入了中国风建筑等。一直到80年代后期马来西亚经济开始繁荣,开始建造国际风格的现代高楼大厦,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建筑群,不同风格的建筑组合给人一种五彩缤纷的建筑风格。
F. 马来西亚的民居朝向
早期马来西亚人的住房与海、河密切相关。为了捕鱼、喝水、运输的方便,就在海边河畔搭屋成家,渔村建在水上,所谓街道就是一些连接起来的小桥。
在首都吉隆坡,到处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和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群,但在乡村或城郊,马来西亚人却喜欢住在传统的浮脚楼里。
这里所谓的马来民居,主要是指马来民族(也包括沙巴和沙捞越原住民)的传统民居,而不是指华人、印度人,或殖民而来的欧亚裔人的住宅样式。
早期的马来人为了适应环境,满足生存的需要,逐步创建出多种不同样式并具有独特传统风格的马来屋宇,整个建筑大都就地取材,使用木材、竹藤与树叶编制而成。传统的马来民居,或置身于幽静的树林中,建造独体的单层木屋,或集建形成村落;或就近在海边或河畔搭屋成家,有的渔村就建在水上,所谓街道就是一些连接起来的小桥;在马来西亚北部的原住民族,在河源地带放木排的人们常常生活在宽宽的木筏上,搭建一种竹制的茅屋;在马来西亚的港口城市,有许多船上人家,终生居住在船上。
马来西亚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建造者十分重视民居的通风性和耐热性,窗户开的特别大,有的采用屋顶与墙身稍稍离开,以保持房间的凉爽通风。为了防潮以及防范热带蛇虫,房子的全部结构都建在离开地面的支柱上,屋前搭出一个长方形的凉台,一个可随时取下的梯子就是上楼进门的唯一通道。
马来人:早期的住房与海、河密切相关。为了捕鱼、喝水、运输的方便,就在海边河畔搭屋成家,渔村建在水上,所谓街道就是一些连接起来的小桥。在马来西亚北部,常常可以见到放木排工人的村庄,宽宽的木筏上有竹制的茅屋。在马来亚的港口城市,有许多船上人家,他们终生在船上居住。
塞诺伊人:塞诺伊人的村寨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两三户有亲戚关系的人家组成的建在水边的高脚屋村寨,这是今天最普遍的一类;另一类是由一个或几个如同加里曼丹达雅克人那样的长屋组成的村寨,长屋最里边的房间属于头人(头人这个职位是世袭的),这类长屋已较少见了。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塞诺伊人喜欢住在河源地带,他们盖房子更随便。
塞芒人:塞芒人的住房非常简陋,是用棕榈叶搭的窝棚。棚子一端触地,另一端用两三根木棍支起,有时他们把小屋建在树上。
海达雅克人:在沙捞越州,海达雅克人集体住在长屋里。长屋是一种与浮脚楼相似但很长的房子(长达数十米,甚至有200米长),长屋中间有一通道,通道两旁是住户。
陆达雅克人:居住在离沙捞越州首府古晋58千米的甘蓬加犹山区,他们住的“长屋”是用椰子叶覆盖的,屋内的地板、梁柱,特别是高架木桩,用的都是上等硬木,墙壁则竹木兼用。
G. 急求!!!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和建筑特色!!
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位于马来西亚半岛的中西部,面积 244 平方公里,人口约 150 万,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城市,也是该国惟一超过 100 万人口的城市,当地人喜欢称它为 'K • L' 。 吉隆坡在马来话中的意思是 ' 泥泞的河口 ' ,开端口于 19 世纪中叶,当时是华人叶德来率领一支垦荒队,顺着巴生河而上,来开采锡矿,后来这里逐渐形成集市。 1880 年英国接管此地,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现在吉隆坡以巴生河为界,西半部是政府机关、公园、银行所在地,东半部是商业和住宅区。吉隆坡具有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市容美观整洁,高层建筑林立,同时又有多种风格的古老建筑和高大茂盛的灌木丛林,现代化气氛与传统景观并存,使这座马来名城独具风采。吉隆坡主要景点有:
1 . 王宫王宫位于火车站以南,为国家元首的居所,金色圆顶的建筑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许多游人在此观赏其美丽的外观并摄影留念。
2 . 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是一栋 18 层高的宏伟建筑物,马来西亚独立后建成,融合了现代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韵味。游客人内参观要先得到有关方面的批准。
3 . 国立博物馆 在湖滨公园附近,是一幢三层高的马来吉打州式的建筑,里面陈列了马来西亚的历史文物、艺术品、手工艺品、古币,并展示了自 1409 年以来历代生活方式和服饰、礼仪等。
4 。国家回教堂 位于苏丹大道上,是东南亚最大的清真寺。整栋建筑呈纯白色,总面积 5.5 公顷,中央大楼高 73 米,屋顶为圆顶带尖角,中央大厅可容纳 8000 人。屋顶由 49 个大小圆拱组成,最大圆拱直径 45 米 ,寺后有安葬伊斯兰教 ' 国家英雄 ' 的陵墓,按规定只有任过总理或在职去世的副总理才能长眠于此。每逢周五早晨,有许多虔诚的教徒到此祈祷。进入回教堂参观必须脱鞋,女士还必须在门口披上黑色头纱才可入内。
5 。湖滨公园位于吉隆坡市区南方的曼哈默路附近,有繁茂的森林环绕着两个湖泊,绿茵草地可供游客野餐、休息,游客还可以租一条小船在湖中游览观光。
6 。动物园与水族馆 位于吉隆坡通往乌鲁巴生的路上,距市区约 13 公里。动物园是一座半开发的原始森林,里面饲养 200 多种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的鸟、兽、爬行动物,园内最受欢迎的活动是骑大象及骆驼。水族馆内有 80 多种海洋动物。
7 。黑风洞 位于吉隆坡以北 11 公里处的一个树林茂密的山上,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奇形怪状的洞穴。第一个洞是暗洞,第二个洞是明洞,设有印度教徒祭坛,供奉苏巴马廉神像,被印度兴都教徒视为圣地。
8 。云顶高原 位于距吉隆坡北郊约 50 公里处,海拔 1700 米,是马来西亚国内一个凉爽的山地度假胜地。山上有电动游乐设施、游泳池、室内体育馆、保龄球馆等,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设于云顶大酒店内的赌场,这是马来西亚惟一的合法赌场,有 ' 南洋群岛的蒙地卡罗 ' 之称。 在吉隆坡一带旅游,还可以游览位于巴生河和鹅北河交汇处的、雪兰莪苏丹于 1909 年建立的查美清真寺,其建筑形式散发出浓郁伊斯兰古典气息,还有雪兰莪州清真寺和马哈马利安印度教神高也是可以一看的宗教旅游景点。
二槟榔屿、槟城
槟榔屿位于马来西亚北部,以槟榔树多而得名。槟榔屿原来只是一个荒岛,只有海盗寄居于此,到 18 世纪末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兰斯船长发现,并向吉打国苏丹租借,使这里一步步发展成左右,其中 85% 为华人,其余是印度人和马来土着,闽南话在这里很通行。首府槟城,又称 ' 乔治亚市 ' 或 ' 乔治城 ' ,位于槟榔屿的东北端,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国际自由商港和全国第二大城市。槟榔屿充满多姿多彩的宗教和文化特色,州立博物馆、艺术馆、佛教寺庙和清真寺遍布全岛,反映了自 18 世纪以来诸多民族共同开发这个美丽岛屿的灿烂历史。槟城植被苍翠,风景美丽,宾馆酒店建筑各具特色,风味小吃丰富多样。这里的商品多为免税品,价格比较低廉。从吉隆坡、新加坡、香港、曼谷均有班机直达槟城。从吉隆坡乘火车可到达槟城对岸的北海,再换乘渡或巴士过海可达槟城。主要旅游景点:
1 . 槟榔山 又称升旗山,是槟城地势最高处,海拔 830 米左右。山下有登山缆车,登上山顶,不仅可以俯瞰槟城全景,还可观看到来往于马六甲海峡之间的各式船只。山顶上设有观光、休闲设施,是槟城一个重要的观光景点。
2 . 极乐寺 位于升旗山,依山而建,分为三层,被誉为东南亚最雄伟的佛庙之一。寺里有康有为手书 ' 勿忘故国 ' 和 ' 大清光绪丁未三十三年赐槟榔城山极乐禅寺规寺 ' 匾额。万佛宝塔是寺内最宏伟的建筑物,塔高 30 米,分为七级,融合了泰、中、缅三国建筑特色,每层都供奉佛像。
3 . 蛇庙 又叫青龙庙,位于槟城东南 14 公里的日落洞路,距机场约 1.6 公里。蛇庙原来祭祀的是清水祖师,称为兴福堂,由于有许多青蛇盘踞,又称蛇庙,庙里的廊柱、烛台、香炉、神像上到处可见蛇影,但这里的蛇不伤人,白于被缭绕的香烟熏得昏昏然,晚上则四处爬行,吞食信徒奉的鸡蛋。
4 。度假海滩 槟城的海滩主要分布于北部,从丹绒武雅一直延续到巴都丁宜,有长达 11 公里的白色海滩,全年都可享受弄潮戏水的乐趣。丹绒武雅号称 ' 花之岬 ' 。
5 。康华利斯古堡 位于海滩边,建于 1808 年,为纪念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兰斯船长而建。古堡围墙高大,大大炮指向马六甲,曾作为防御要塞。此处设有一座船桅形的高大灯塔,为夜间过往船只导航。
三马六甲
马六甲位于马来半岛的东南海滨,距吉隆坡约 160 公里,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一座城市,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咽喉,控制着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马六甲是一个历史悠的缩影。吉隆坡、新加坡均有班机前往马六甲。主要旅游景点有:
1 . 马六甲行政中心 位于圣保罗丘陵广场。行政官邸系荷兰式建筑,建于 1660 年。在行政官邸的左边,有一道高墙,上面装饰有古战船。行政中心附近有 ' 马六甲志愿团纪念碑 ' ,纪念在二次大战中阵亡的将士;另外还有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 60 周年大理石纪念碑、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匾额等。
2 . 圣保罗教堂 位于市中心圣保罗山上, 1521 年建成,是葡萄牙人在马六甲最早建立的天主教堂。
3 . 马六甲博物馆 位于市区东部、马六甲河畔,建于 1641 年至 1660 年间,是东南亚古老的荷兰式建筑物之一。原为荷兰总督的居所,因为其墙、木门均为红色,当地人称它为 ' 红屋 ' 。馆内收藏有马来西亚、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历史文物。红屋附近有建于 1912 年的马六甲俱乐部,属哥特式建筑,现在是独立陈列纪念馆。
4 . 青云亭 位于市区 Jalan Tokong ,是马来西亚是古老的中国寺庙。建于 1946 年,为纪念中国明朝使节而建,供奉天后娘娘及观世音菩萨,又称 ' 观音亭 ' 。整座寺庙全部楠木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5 。三宝山 又叫中国山,位于 Jalan Temenggung 街尾,是明代三宝太监郑和的军队驻扎地,也是明朝公文下嫁马六甲时的居所。山上的宝山庙供奉着郑和的戒装塑像。庙右侧的三宝井,是马六甲最古老的水井,相传是 1409 年郑和率军到此为寻找饮用水而挖掘的。
四怡保
位于吉隆坡以北约 230 公里 ,是霹雳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马来西亚最清洁的城市。怡保是世界产锡最多的地区之一,故有 ' 锡都 ' 之称。居民中 80% 是华人,广东籍居多。当地的居民比较富有,所以怡保又有 ' 百万富翁之城 ' 的美称。主要景点有霹雳洞、三宝洞等。
五新山
柔佛州首府。位于马来西亚国土的最南端,有星柔长堤与新加坡相连。
主要旅游点有:位于柔佛河畔的富有历史传奇色彩的小村古柔佛;有建于本世纪初的苏丹清真寺,可容纳信徒 2000 人,距新山 30 余公里;具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风格的苏丹花园及王宫,位于星柔长堤西面约 1.5 公里;柔佛艺术馆收藏和陈列着代表马来文化的文物和艺术品;位于柔佛州东北部的丰盛港濒临南中国海,距岸仅数公里处的拉奎岛是一座美丽的珊瑚岛,椰树遍布,有许多岩洞供游人探险,游客还在近侯赛因瑚礁区潜水;圣淘沙花园则是购物、娱乐和品尝美食的集中地区。总之,新山是一个颇能吸引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六兰卡威
兰卡威位于马来西亚半岛西北岸处,距离瓜拉玻璃市港口 30 公里 ,距离吉打港口 51 公里 。它由 99 个热带岛屿组成,主岛被称为兰卡威。这里环境优美,有美丽的沙滩、奇特的溶洞、青翠的森林、壮观的瀑布以及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兰卡威国际机场位于巴当末西勒,距离瓜端口约 20 公里 ,距离珍南海滨度假村约 8 公里。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与亚洲航空公司每天都有班机从吉隆坡飞往兰卡威,丝绸航空公司 Silk Air 每周四次由新加坡飞往兰卡威。此外,从吉隆坡也可以乘火车或汽车到瓜拉吉大或瓜拉玻璃布,然后转搭轻快渡轮至兰卡威。兰卡威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有:七井岩、丹绒鲁、郭海滨、珍南海滨、中央海浴场、达带及布劳海滨、孕妇湖、巨狮岛野生生物保护区、兰卡威水底世界、兰卡威鳄鱼场、兰卡威鱼笼、巨鹰广场、水上乐园、首相珍藏馆、巴雅岛、传奇公园、手工艺文化综合中心等。
H. 请问马来西亚的特色是什么
马来西亚接近赤道,海洋性气候显着,终年高温多雨。山地多,平地少。70%是为开发的山林地,在已开发土地中的60%则为马来西亚着名的橡胶园,绿茵遮天
马来西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回教国家在亚洲并不多见,马来西亚便是其中之一。
第二大特色在于多人种的混合,包括马来人、印度人、中国人、阿拉伯人等,聚集在一起,是马来西亚犹如世界民族的大熔炉。
第三特色是马来餐厅,包括多种族的名菜、马来菜、印度菜、中国菜、热带水果等应有尽有。马来西亚是世界第一大锡出口国,锡制品多而精致且价廉物美,
马来西亚的第四大特色还有许多色彩丰富的蜡染印花布,具有传统的民俗色彩。
(8)马来西亚传统建筑有什么特点扩展阅读
马来西亚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马来西亚国土面积330345平方公里(2016年),[8]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全境被中国南海分成马来西亚半岛(半岛)和沙巴砂拉越(沙砂)半岛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
东临南中国海,南濒柔佛海峡与新加坡毗邻,半岛上共11州属;沙砂位于婆罗洲北部。全境处北纬1°-7°到东经97°-120°,海岸线长4192公里,是东南亚国家之一。
地形地貌
地形主要是平原,地面平坦、起伏较小。
半岛地势北高南低,其主干山脉蒂迪旺沙山脉将半岛分成了东西海岸;沙砂的沿海多为平原,内地多为森林覆盖的丘陵和山地,克罗克山脉由砂拉越向北延伸,穿过沙巴将沙巴分成东西海岸。
马来西亚最高峰是高达4101米的京那巴鲁山。
气候特征
马来西亚位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年温差变化极小,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全年雨量充沛,3月至6月以及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I. 马来西亚出名或代表的建筑物
双子塔,是吉隆坡的标志性城市景观之一,是世界上目前最高的双子楼和第四高的建筑物。是马来西亚经济蓬勃发展的象征。值得一提的特色是在第42层处的天桥。这座有人字形支架的桥似乎像一座登天门。双塔的楼面构成以及其优雅的剪影给它们带来了独特的轮廓。其平面是两个扭转并重叠的正方形,用较小的圆形填补空缺;这种造型可以理解为来自伊斯兰的灵感,而同时又明显是现代的和西方的。
苏丹阿都沙末建筑物(SultanAblSamadBuilding)是吉隆坡的一个主要地标,可说是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摄影景点。雄伟堂皇的苏丹阿都沙末建筑物综合了摩尔、莫卧儿和英国殖民地古典建筑风格。此建筑物的设计是采用"摩利斯风格"(Moorish-inspired)。那铜色的穹顶 和独特的钟楼让游人很容易就辨认出此建筑物的"身份"。它是吉隆坡其中 一个最瞩目的景点。每年都有不少的庆典活动在这里举行,例如国庆日和 卫塞节的花车游行等。该建筑物是在19世纪末英国执政时期兴建以作为政府部门办公楼。该建筑物顶部有一座41.2公尺宽的大钟楼(至今仍显示着大马标准时间),以及3个闪烁的铜色拱顶。现今,苏丹阿都沙末建筑物已成为国家的司法系统建筑物,当中包括包括联邦和高等法庭。此外,这里也有一座马来西亚手工艺术品中心。这座吉隆坡早期的地标建筑物,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节庆如国庆日游行和倒数迎接新年的首选场地背景。
J. 马来西亚民居特点
早期马来西亚人的住房与海、河密切相关。为了捕鱼、喝水、运输的方便,就在海边河畔搭屋成家,渔村建在水上,所谓街道就是一些连接起来的小桥。
在首都吉隆坡,到处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和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群,但在乡村或城郊,马来西亚人却喜欢住在传统的浮脚楼里。
这里所谓的马来民居,主要是指马来民族(也包括沙巴和沙捞越原住民)的传统民居,而不是指华人、印度人,或殖民而来的欧亚裔人的住宅样式。
早期的马来人为了适应环境,满足生存的需要,逐步创建出多种不同样式并具有独特传统风格的马来屋宇,整个建筑大都就地取材,使用木材、竹藤与树叶编制而成。传统的马来民居,或置身于幽静的树林中,建造独体的单层木屋,或集建形成村落;或就近在海边或河畔搭屋成家,有的渔村就建在水上,所谓街道就是一些连接起来的小桥;在马来西亚北部的原住民族,在河源地带放木排的人们常常生活在宽宽的木筏上,搭建一种竹制的茅屋;在马来西亚的港口城市,有许多船上人家,终生居住在船上。
马来西亚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建造者十分重视民居的通风性和耐热性,窗户开的特别大,有的采用屋顶与墙身稍稍离开,以保持房间的凉爽通风。为了防潮以及防范热带蛇虫,房子的全部结构都建在离开地面的支柱上,屋前搭出一个长方形的凉台,一个可随时取下的梯子就是上楼进门的唯一通道。
马来人:早期的住房与海、河密切相关。为了捕鱼、喝水、运输的方便,就在海边河畔搭屋成家,渔村建在水上,所谓街道就是一些连接起来的小桥。在马来西亚北部,常常可以见到放木排工人的村庄,宽宽的木筏上有竹制的茅屋。在马来亚的港口城市,有许多船上人家,他们终生在船上居住。
塞诺伊人:塞诺伊人的村寨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两三户有亲戚关系的人家组成的建在水边的高脚屋村寨,这是今天最普遍的一类;另一类是由一个或几个如同加里曼丹达雅克人那样的长屋组成的村寨,长屋最里边的房间属于头人(头人这个职位是世袭的),这类长屋已较少见了。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塞诺伊人喜欢住在河源地带,他们盖房子更随便。
塞芒人:塞芒人的住房非常简陋,是用棕榈叶搭的窝棚。棚子一端触地,另一端用两三根木棍支起,有时他们把小屋建在树上。
海达雅克人:在沙捞越州,海达雅克人集体住在长屋里。长屋是一种与浮脚楼相似但很长的房子(长达数十米,甚至有200米长),长屋中间有一通道,通道两旁是住户。
陆达雅克人:居住在离沙捞越州首府古晋58千米的甘蓬加犹山区,他们住的“长屋”是用椰子叶覆盖的,屋内的地板、梁柱,特别是高架木桩,用的都是上等硬木,墙壁则竹木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