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国家怎么谈判的
Ⅰ 中英续议缅甸条约的简介
1884年中法战争后,双方签定中法新约,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其后英国为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东南亚的影响,遂有吞并整个缅甸的野心。早在19世纪上半叶至中叶,英国已与缅甸爆发过两次英缅战争,占领了原缅甸的大片领土。但这次,英国决定直接统治整个缅甸,将其纳为殖民地。1885年11月,英军出兵攻陷缅甸首都曼德勒,俘虏缅王。次年元旦,宣布上缅甸并入英属印度。
此后,中英两国开始出现滇缅边界的领土纠纷。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就曾提出滇缅边界问题。英国外交大臣克雷向曾纪泽表示,愿意在界务上做一定让步:第一“将潞江(即怒江、萨尔温江)以东之地,自云南南界之外起,南抵暹罗北界,西滨潞江,即洋图所谓萨尔温江,东抵澜沧江下游,其中北有南掌国,南有掸人各种,或留为属国,或收为属地,悉听中国之便”;第二,以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为两国“公共之江”;第三,在八莫近处勘明一地,允许中国立端口,“设关收税”。(薛福成:《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出使奏疏》卷下,第28-29页。)而英国方面即使在内阁更迭、外交部换人以后,对此也表示“仍践前言”①。
清政府把整个中缅界务问题当作未定论看待,以“派员会勘”一句话概括,对中英双方在边界问题上曾达成过的一些协议毫不提及,无疑是缺乏近代外交谈判的技能与经验。事隔多年以后,驻英公使薛福成在与英国外交部谈判划定中缅边界时,再提出英国曾允让的这些条件,当然会遭到英国政府的拒绝,薛福成也毫无反驳的理由,只能是靠其三寸不烂之舌重新向英力争。
中英《缅甸条约》的签订并没有解决清廷自始忧虑的“唇亡齿寒”问题,清政府得到的只是一个十年一贡的虚名,英缅政府事实上一直未向清政府派出过贡使。现在回过头来审视清政府对缅甸问题的处理,不禁会对其外交谈判的方针感到迷惑不解。
缅甸对华十年一贡,中缅关系远不如中越关系那么亲密。同时,随着清政府自身实力的衰退,中缅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趋于疏远:缅甸使团来华的次数与人数逐渐减少;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后,缅甸并没有派人入告清政府,而在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前夕,缅王对于英国要求的管理缅政的回复是“夺缅主权须德、法、俄、美允准”②,并不提中国。但是,清政府也意识到一旦英国占领北缅,“则滇西边界后患甚长,缅为华属,近年已在若存若亡之间,然唇亡齿寒,似未便全置不理”⑨。因此,缅甸问题出现后,清政府不能也没有置之不理。而对于如何避免唇亡齿寒、保疆固圉,清廷内部出现了分歧?当时的驻英公使曾纪泽,不像在越南问题出现时那样,力主以军事部署为后盾,与英国进行强硬交涉,维护中缅之间的宗藩关系,而认为“宜自腾越西出数十里取八募(莫),据怒江上游以通商,勿使英近我界”①。这在当时无疑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有利办法,然而,清廷主政者却认为难以办到,即使如愿,也是不义之举,不愿采取这种方式保疆。其实,对于曾纪泽建议的可行性,英国后来也给予了承认:
“如果中国政府迅速利用1884一1885年中国人对八莫半强盗式的占领,毫无疑问,他们将完全有理由对瑞丽江与伊洛瓦底江上游左岸之间的那片土地享有权力,其中包括八莫在内。因为安德生(Adamson)少将得到的命令是,如果他发现八莫已被中国军队占据,就不要再去占领”
清政府放弃了这一大好时机,宁愿与英国进行谈判,以口舌争之,而在谈判力争的过程中,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保存缅甸对华进贡问题上,八莫展地的交涉居于其次,所谓“上不可以失国体”,对于缅甸问题,只有在维护了清政府“国体”的前提下,中英两国才‘能继续在边界等细节问题上订立条约。最后由于缅祀问题的悬而不决,边地未能拓展,八奠随即为英军占领。
同时,在中英谈判过程中,为避免开启边衅,就是对中缅边界一些缅甸土司的主动投靠、内服,清政府的态度也十分谨慎。阿瓦政权被英军强力推翻后,缅甸各地的反英斗争如火如荼开展起来。面对英国的入侵,缅甸边界的稔祚土司、木邦土司均投禀云南地方政府,请求中国援助抗击英国侵略,或要求内服。其实,如果这些请求得到清政府的允诺,也将是曾纪泽招降拓界提议的最好实践,会对中国的西南边防及中缅边界谈判发挥重要作用。而清朝统治者却表示,“朝廷轸念藩邦,迭经谕令曾纪泽与英辩论,尚无成说”,“断不能仅据该土司禀词轻开边衅……至该土司等若再来请示,即谕以现在中国与英人尚未定议,毋庸渎诉也”。就连云南地方官采取的暗助野人军火的方法,清政府也认为“非但于事无益,且恐别启衅端,张凯嵩办理边防,惟当严饬各路防军认真巡守,慎勿轻率从事,致兹后患”又一次失去了占据谈判优势地位的大好机会。
总之,清政府从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出发,虽然已意识到缅甸存亡对中国边疆具有的重要影响,但在外交谈判的实践中却始终坚持把国体威望放在首位。对于缅甸的安排,清政府只要英国同意立教王继续对华进贡,缅甸的一切内政外交均可交由英政府处理。这样的谈判方针体现出了清政府传统的“差序格局”天下观。其实不仅仅在缅甸问题上,与此同时,马建忠对朝鲜问题的处理、郑观应在暹罗问题上的意见,都反映出希望继续维持传统朝贡册封体制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已完全失去了它的适应性(中国并不是世界,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只是世界文明的一员)。尽管宗藩制度本身所反映的观点是:若天子贤德,四方小国便会自动前来臣服于中国,但事实上,实际的强力在这一制度的运作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清政府随着自身实力、地位的衰落,已经无法提供宗藩制度运行的保障,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所谓的“国际法交往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接受的基本理念,清政府想将欧洲国家置于传统的华夷秩序下,继续维持传统朝贡体系下世界秩序,不仅是依其实力难以达到的,就是达到了它所预定的“兴灭国,继存祀”的最高目标,这样的苦苦力争,对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来说,实际上也毫无价值可言。从近代国家利益的角度看,清政府在这场关于缅甸问题的外交交涉中,可以说没有任何外交目标可言,争无所争。这也是近代中国在对外交涉中常常犯下的一个毛病:
外交上制服夷人的方法不在于抗争捍卫国家的实力与主权,而在于精神上施以贬抑和折辱。
西方大国强力政策的紧逼和自身实力的限制,这样的方针必然使自身的外交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在中缅边境逐步陷入一种消极防御的境地.这一后果产生的内在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心中的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观念,即“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那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围家”的心灵活活动。因为“国家利益来源于国家身份(认同),我们必须先知道我们是谁,然后才能知道我们的利益是什么”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国家认同仍建立在几千年的“天下主义”文化观基础上,虽然历经西方列强的冲击,晚清政府的“国家”观念有所调适,但多年的大同主义或世界主义的心态仍使清朝统治者难以完全放弃在藩属朝贡体系下的传统身份,这样的国家认同无疑对清政府的外交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双方于与1886年7月24日(清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在北京签订《中英缅甸条款》,中方代表为总理衙门大臣奕劻,英方代表为英国驻华大使欧格纳。此条款于1887年8月25日在英国首都伦敦交换批准书 。
Ⅱ 解析缅甸军方为什么在果敢战事上如此强硬
一、果敢战事爆发背后的政治动因
这次果敢战事,还有前一时期的江西南庄战役,果敢同盟军的主要政治目标是以打促谈,争取到自己的政治地位。而这个诉求,中方在给缅军的有关缅北和平建议中也提到了果敢同盟军的政治地位问题。这次果敢战役后,缅军总司令敏昂来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了,说中方在果敢同盟军的问题上,提了干涉缅甸内政的建议,表示不满,也佐证了中方的这个建议。
但从笔者所能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中方在建议中,仅仅是要缅军正视果敢同盟军的事实存在,缅北和平问题,需要一揽子解决,而不能留下战火复燃的死角。可惜的是,缅军没有听进去而直接拒绝了关于果敢同盟军的建议,随后,果敢战事就正式爆发。
中方的建议中,只是要求缅军正视果敢同盟军的事实存在,要给予其应有的政治地位进行和谈,没有涉及到支持果敢同盟军打回果敢,光复果敢。在果敢战事爆发之前,彭家声接受采访时也是反复提到要缅方给予其谈判的政治地位,也没有得到缅军的响应。随后,果敢战事爆发后,局面就暂时都失去控制,同盟军提出的恢复果敢第一特区的政治目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新的政治目标。
二、果敢同盟军宣传上的政治失策略谈
果敢同盟军在打回果敢之初,就明确提出了果敢人不打果敢人,目标只对准缅军。可惜的是,同盟军的某个在网络上有影响的宣传人员,一看到同盟军起初的攻势势如破竹之时,就狂妄无知到了极点,在博客上对白所成明学昌魏三等自治区政府要员喊打喊杀,表现得比同盟军更极左更革命的样子。
而历史早就证明,现实也正证明,往往这些民族主义口号喊得最响亮,最激烈的人,最后往往就是叛徒。
该宣传人员在博客上的把敌人直接对准自治区政府要员而不是真正的敌人缅军,看似是在为同盟军摇旗呐喊,而实际上,是在为同盟军树立更多的政治敌人。之后,该宣传人员又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中国政府,对中国政府连篇累牍地痛骂。
这种夹带个人私利的宣传,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组织和事件来达到泄自己私愤的目的,丝毫不顾及到整个局势下的果敢同盟军的前途,是任何组织都无法容忍的,而这里我暂时说这是他的私利和泄愤,已经是很轻的表述了。
从开始到最后不顾果敢同盟军的劝告直至警告,依然我行我素无限消费果敢同盟军,为果敢同盟军到处树敌,达到自己肩负某国的政治目标。到最后,同盟军不得不公开发出声明与他进行政治上的切割,该宣传人员的调子立马一转,说果敢同盟军还没站稳脚跟就要清算白所成魏三等等,他为白所成等感到悲哀,自己也是兔死狐悲,到这个时候,还不忘记对同盟军栽赃和树敌。
查同盟军的官方博客,从没有要通缉白所成要杀白所成,反而对白所成等恶狠狠地喊打喊杀的,就是该宣传人员他自己。就是那个通缉令,也是由果敢同盟军里与其关系要好又没政治头脑的某人头脑发热而擅自发出。果敢同盟军在政治上被该人的夹带个人私利的宣传搞得越来越被动,迫使同盟军不得不彻底与其进行切割。
在其夹带个人私货的谎言宣传和暗示下,让众多网友认为彭家是受到美国资助才打回果敢而痛骂自己的国家不帮果敢人民,那么中国由政府出于人道主义安置的大量果敢难民并收治伤员,何以视而不见?
有人说,单凭一个宣传人员就能把这事搅浑了,侧面说明很多问题;也有人觉得这个人能长期存在网络上这事很诡异。其实,果敢同盟军的实力毕竟还很弱小,经不起这类政治投机商的消费。果敢同盟军需要的是被帮助,而不是被消费。
三,关于果敢同盟军的性质
当然,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网上包括群里有歌颂白所成的,有歌颂彭家声的,有认为压根就不需要借用彭家声名望就可以打回果敢的,或者现借用彭家声的声望打回果敢然后一脚踢开彭家声的,各种观点在网络上都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也客观上让网友可以接受到四方的观点以供自己判断。
关于果敢同盟军与彭家声的关系问题,我的观点是:没有彭家声的声望,就不可能有果敢同盟军的重新组建,但果敢同盟军也不等同于彭家声。果敢同盟军目前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并由缅甸民族正义党所领导的以争取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的革命武装组织,而非某个人的私人武装。
四、果敢同盟军的战役战术得失谈
这个问题由于敏感,笔者已经就这个问题在内部进行过意见交流,因此,在公开的层面上,不再谈及。
五、果敢战事的中方态度
有关中方的态度,从目前来看,没有什么改变,那就是:建议各方坐下来谈,只要缅方愿意,中国这次愿意当调停人,而不再仅是见证人。这是在缅甸和平路线图上,从没有出现过的态度。
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目前中方的态度也仅进行到此为止,还是没有说支持同盟军光复果敢,是否光复果敢,取决于谈判的政治结果,而不是军事结果。解读出来的意思就是:一个名义上统一的缅甸是符合中国的利益的。
所以,在果敢问题上,在克钦问题上,中国目前是绝不接受任何一方用武力独立于缅甸之外的政治诉求的,在这点上,佤邦和四特把握的相当精准,所以,佤邦和四特总是强调我们不分裂,但我们必须要高度自治。
当然,现在缅甸内地大缅主义情绪被煽动,针对中国的各种过激的政治言论在纷纷出笼,如果缅甸政府和军方不从两国和平稳定的大局考虑,只一味地宣泄自己的不满和无限度向中方索取不恰当的回报,那么,中方在目前上述立场上是否有微调、调整、方向性陡转?还有待观察,在此,笔者提醒网友注意研究下1967年缅甸和1969年的缅甸历史。
六、缅甸军方为什么在果敢战事上如此强硬?
熟悉缅北近些年的所有重大事件的网友应该知道,缅军目前的高层,包括三军总司令敏昂来,都是借助2009年的88果敢事件而一战成名爬上高位。因此,不管是中方的建议,还是果敢同盟军的通过武装斗争打回果敢,这都无异于是要这些缅军高层既得利益者把早已经吞进去的胜利果实吐出一部分出来,因此,不管是在政治考量上,还是在他们私人的利益考量上,是绝不轻言退让的。
而缅甸国家的政治格局的角度来看,对于西方国家和缅甸内部大量的政党和民众要求就宪法的任何条款进行全民投票修宪的呼声,吴登盛政府已经夹持这些有利于他政治利益的呼声答应就修宪问题在5月份进行全民公投,在这种局面下,除了总统资格条款有可能修改公投外,军方不经任何选举就自动占有议会25%的席位的条款的修改也可能会进行公投。
在军方面对国际国内的巨大修宪公投的压力下,军方如果坚决反对修宪公投的声音就会显得异常刺耳。而此时的果敢战事的爆发,无疑为缅军提供了巨大的政治机会,为此,敏昂来总司令甚至高调说打击果敢同盟军是一场反侵略战争,就是意在通过调动国内的大缅主义情绪来让缅甸民众认为军方的25%的席位是不可修改的,对果敢地区实行90天的军管,也恰好涵盖了计划5月份的修宪公投。
因此,在修宪公投没有结束之前,不管缅军在果敢战场遭到多大损失,也不会轻言撤军和和谈,相反,这个期间的缅军重大伤亡反而更能刺激缅甸内地民众的大缅主义情绪,从而达到就军方在议会中的25%席位不举行修改公投。在达到这个政治目标后,才有可能转变对果敢同盟军的政治态度。
七、如何让缅军和缅政府承认果敢同盟军的政治地位?
有人问如何让缅军承认同盟军的政治地位?答案是目前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继续打,坚持到缅甸修宪公投之后,直到缅军自己觉得损失惨重,政治筹码也在输的时候,态度才会出现变化。
同时,缅甸内部各个政党、政治家、分析家、一些军方人士,也认识到,如果在果敢问题上,不接受中方的建议,恐怕会重蹈69年的覆辙,到最后,输的裤子都快没有了,还是得谈,因此也在积极建议和呼号希望政府和军方高层不要因为自己的个人政治利益而不接受中方的建议。
同时,缅甸这些有识之士也暗示接受了中方的建议,88果敢事件的既得利益者今后在政治上相信中方不会让其有损失的。但是缅军不会把已经吞进肚子里的东西自动吐出的。
所以,后一阶段的果敢战事,将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会有多场恶战,特别是在春节假期后中方的态度再次出来之前,双方都会恶战几场,以争取在谈判时的政治筹码。也就会看到,从缅军目前誓言彻底干净地消灭同盟军,到后来会表述成消灭同盟军的主力,之后再表述成击溃同盟军的主力,再之后就表述成为了国家和平,缅军愿意高姿态接受中方的调停。各位网友今后可以细心观察缅军就果敢战事的评论表述的这种用词细微变化。
Ⅲ 缅甸军事冲突怎么回事
缅甸的军事冲突是缅甸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军阀之间的内战
由于历史原因,缅甸中央政府和缅甸北部和东北的一些地方割据武装一直都有着很多的矛盾,双方的内战也是经常打的很激烈。而缅甸的地方武装割据势力,也就是那些地方军阀们其实也不一条心,他们背后也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背景,很多都有外部大国的支持。
作为缅甸的邻国以及把缅甸当做西南出海口之一的中国,我们是希望缅甸国内保持和平稳定,并且人民生活健康,富余的。因为稳定的缅甸能更好的充当中国的西南出海口,而战乱的缅甸肯定没法充当出海口的角色。所以中国对缅甸政府军和个别地方武装军阀也是都有着联系和支持的。至于如何判断那些地方武装是中国支持的,那你看看中国出面调解缅甸政府和地方武装冲突的时候,那个地方武装支持,不出来挑事就知道了。而出来挑事的,那肯定不是中国支持的,而应该是西方某些大国支持的来搅乱缅甸国家局面,阻止中国西南出海口建立的。
Ⅳ 缅甸内战的双方冲突
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市市民钮兴8日向记者透露,这两天在距密支那80公里的边境地带确实发生了冲突。钮兴还告诉记者,2012年1月以来,缅甸政府军和克钦独立军的冲突次数在减少,规模也比以前小,但仍给冲突地区尤其是靠近缅中边境地区的缅甸百姓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克钦新闻社主编诺丁表示,克钦持续不断的战事不仅让中缅边境口岸无法正常运转,而且造成大量难民涌入边境地区,给缅中边境的安全角势带来重大隐患。
缅甸新政府2011年3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重启与少数民族独立武装的谈判。2012年1月20日,缅甸政府表示,恢复和平是当务之急。缅甸政府和平工作组表示,将竭尽全力推动与少数民族武装达成协议,“在双方都没有限制的前提下,通过协商和谈判,尽一切可能实现和平”。缅甸总统吴登盛2011年12月下令单方面停火,停止对克钦独立军的进攻,除非在受到克钦独立军的进攻后采取自卫行动。但克钦独立组织说,缅甸军队并未能严格执行这一命令,仍在发起进攻。
克钦独立军是仍未能与缅甸政府签署停火协议的主要的少数民族武装。2011年6月,由于缅甸军队整编克钦独立军的最后期限到来,双方长达17年的停火协议作废。但双方没有就如何整编克钦独立军达成一致,武装冲突开始增加。
自2011年年底以来,缅甸政府已经先后同掸邦军、克钦民族阵线、克伦民族联盟和新孟邦党等签署了停火协议。2011年11月和2012年1月,缅甸政府和克钦独立组织代表举行了两次谈判,但没有就停火达成协议。缅甸媒体透露说,双方将在2月中旬再次进行谈判。
“克钦新闻网”8日报道说,克钦独立军一位领导人在最近的公开会议上重申,他们想和缅甸政府进行正式的“政治对话”,而不是就签署“停火协议”进行谈判,希望缅甸政府关切克钦族人的强烈政治愿望。缅甸掸邦、克钦邦的一些主张民族独立的社会团体人士表示,他们担心缅甸政府进行停火协议谈判可能只是一个姿态,以换取西方解除对缅甸的经济制裁,而不会给予克钦等少数民族一直谋求的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
缅甸政府军同少数民族武装之间仍缺少互信,签订的停火协议只是原则性协议,具体实施细节没有细化,最重要的是,该协议没有触及如何进行政治谈判这一根本性问题。因此,即便停火协议已经签署,缅甸政府军与民族独立武装之间的冲突仍会时有发生。掸邦军日前发布的一份声明称,如果政府军不能确保不再对掸邦民众施压,“停火将毫无意义”。
Ⅳ 最近的缅甸内战是怎么回事又为何升温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除了缅甸民族的矛盾,剩下的就是大国博弈。(引用国际问题专家的分析—)
1:解释缅甸内战:
最近愈演愈烈的缅北战事就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临沧市等地境外发生,有些战场距离中国边境仅几十公里,邻国的和平与稳定同样会影响到中国边境地区的安宁,因此,缅北战事也引起了国内及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截止到2015年2月4日,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和德昂民族解放军的战事已全面升级,战火已蔓延至接近缅甸古都也是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缅甸政府军陆军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已经投入到缅北战场上,其精锐部队33师、66师等已全部投入战斗。
仅刚刚在抹谷、孟密、瑙丘、皎迈、莫湄等地区与德昂民族解放军爆发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中,缅甸政府军参战部队就有:明布驻军重装88营、曼德勒驻军重装95营、莫湄驻军机动223营。
到目前为止,双方交火仍在继续中。
其它在克钦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掸邦还有如棒赛、蛮岗、大勐稳、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装冲突也仍在继续中。
现在缅北地区,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德昂民族解放军之间的激烈武装对抗交火仍持续不断,且有扩大蔓延的趋势,武装冲突尚未看到有趋缓和停止的迹象。
中缅两国接壤并有着长达2000多公里的国境线,中缅边境国境线南段全部在云南境内,北段在西藏。
缅甸自独立以来,缅甸政府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从未曾得到过真正的和解。
所谓的缅北战事其实由来已久,如果对缅甸的国情没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看新闻是弄不明白缅北战事究竟是怎么回事的,追根溯源就要回到缅甸的民族问题上去。
一些朋友在媒体上看到了关于缅北战事的报道,近日来已经不止一次被问到缅北战事的情况,但多数朋友可能并不清楚缅甸国内民族矛盾的来龙去脉,因此现特将祝湘辉先生关于介绍缅甸民族矛盾的一篇文章整理如下。
看完这篇文章或许就能对缅北战事的由来和成因略知一二。
《缅甸政府军与克钦60年的恩怨缠斗》
——作者:祝湘辉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作为缅甸主体民族的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民族矛盾和较深的隔阂。
缅甸政府与各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战火绵延半个多世纪,少数民族武装(国内习惯称之为民地武)数量之多也属罕见,民地武与缅甸政府对抗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不仅在东南亚独一无二,在全世界也属独一份。
缅甸各少数民族与缅甸政府冲突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背景,想要弄明白这一切就要追朔到缅甸独立之前甚至更久远的历史。
2:升温原因:
简单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殖民地时期:埋下祸根
缅甸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缅族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在十一世纪至十九世纪期间,建立了蒲甘、东吁、贡榜三个封建王朝。
孟、掸、若开等少数民族也曾分别建立起过自己的政权或曾一度统治过缅族。
由于地理原因,加之缅甸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并因此演变成为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彼此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只是形式上处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下,但在中央政权出现危机时,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就会反抗缅族统治,积极谋求摆脱缅族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十九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建立了对缅甸的殖民统治。
英国殖民者为维护殖民统治,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缅族集聚居住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并先后启动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改革。
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取代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祸根。
二战初期,被誉为“缅甸联邦之父”的昂山将军选择了与日军合作,试图依靠外部力量谋求缅甸独立,而克钦、克伦和印度选择效忠英国。
在随后发生的战争中,50万印度人被迫离开缅甸,同时克伦族在与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的冲突中,也造成1800名克伦人的死亡。
虽然昂山此后努力加强民族关系和解,但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不信任这时已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二战结束后,昂山将军来到缅北,说服了掸族、钦族和克伦族一起联合建立国家。
1947年9月24日,各民族力量经过较量并利益均衡后,共同制定了缅甸联邦宪法。
宪法规定给予各民族上层很大权利,包括保留了各民族的世袭特权,还规定了掸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后通过投票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联邦内。
但1947年的宪法并未能最终解决克伦族问题。
二、吴努时期:打开潘多拉盒子
缅甸独立后,以吴努为首的自由同盟开始执政。
缅甸中央政府开始尝试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实现全国统一,对缅甸独立前许诺给予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特权采取了限制、削弱和剥夺的措施。
中央拒不兑现1947年宪法赋予掸邦和克耶邦可以通过公民自决选择是否脱离联邦的权利,同时在各民族中推广佛教、推行缅语、着缅服等各方面对各少数民族进行其统一缅甸的措施。
接着在1961年缅甸联邦议会通过宪法第三修正案,这一举措激发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
1949年1月,克伦族为谋求民族独立,正式与缅甸中央政府决裂,开始了克伦族与缅甸政府间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
战火迅速蔓延开来,点燃了其它少数民族要求独立或谋求更大自治的热情,一时间缅甸烽火四起,大大小小的战争此起彼伏,硝烟弥漫。
在克伦族联盟的支持下,以苏貌雷为首的克伦族民族武装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成立克伦国。
在掸邦,由于上层失去了传统特权,而缅甸政府军以追剿国民党残军为由进入掸邦,引发当地掸族的不满,最终形成武装对抗。
与此同时,各少数民族纷纷揭竿而起,虽然各少数民族的诉求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自治权,有的是要求独立建立自己的民族自治邦,反对缅甸政府干预少数民族内部事务,尽管各少数民族政治诉求五花八门,但都是以反对联邦政府为目的。
这一时期,缅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装对抗持续不断,延续至今。
三、奈温时期:压制与反抗
1962年3月2日,在缅甸民族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形势下,缅甸国防军总司令奈温将军领导的军人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接管了国家政权,组成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和立法权。
军事政变之后,奈温立即宣布中止1947年宪法,并解散了联邦议会和地方议会。
在民族政策上,奈温监禁了多名掸邦和克耶邦的领袖及其它少数民族上层首领,还加大对少数民族武装的军事打击力度,企图减少或消灭民族自治权。
奈温政府还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许贩卖毒品为条件,要求各地的自卫队效忠缅甸政府,并协助缅甸政府打击其它少数民族武装。
奈温政府迷信武力征服,就在政府军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少数民族武装也像滚雪球一样日益壮大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上个世纪80年代末,缅甸共有29支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这些少数民族武装主要有:克伦、掸、克钦、克耶、孟、若开、勃欧、崩龙、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装,总人数超过4万人。
奈温政府统治时期,其中实力最强的一股反政府武装是缅共人民军,缅共人民军鼎盛时期总兵力曾经达到1.5万人,缅共人民军其中大部分士兵就是来自于少数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温政府越采取高压政策,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方政府间的矛盾就愈发尖锐。
在奈温执政的20多年间,民族武装冲突一直是缅甸国内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因为缅甸中央政府与各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连年战乱,使得缅甸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受阻,甚至倒退。
四、新军人政府时期:国中有国
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凋敝,缅甸的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988年3月开始,缅甸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政府游行,迫于反政府运动的压力,奈温辞职,但随后上台的领导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国内局势。
1988年9月18日,以国防军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苏貌将军为首的高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接管政权,对缅甸实行军事管制。
新军人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和改革,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军事镇压和政治强权的做法,转而采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软硬兼施的策略。
从1989年以来,新军人政府先后与脱离缅共的4支少数民族武装进行和谈并达成停火签署了停火协议。
对于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装的少数民族地区,军政府继承了奈温时期的坚壁清野的战略,将少数民族群众强行驱赶到政府划定的居住区,换句话说,也就是把少数民族群众强行迁移至政府控制区内居住,想以此切断少数民族武装与当地群众的联系。
军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经过新军人政府的一系列行动,直至上个世纪末,共有17支少数民族武装与新军人政府签订了和平或停火协议,由此,与新军人政府签订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控制区在形式上成为了“特别行政区”,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长达50多年的对抗关系开始得到逐步缓解。
停火协议和特区自治模式虽然为缅甸换来了20年的相对和平,缅甸经济在此期间也得以复苏,但却因此形成了“国中有国”的尴尬割据局面,实际上缅甸并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没有真正解决缅甸国内的民族矛盾。
为了在2010大选前彻底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为未来的民选政府执政铺平道路,2008年4月开始,新军人政府分别与克钦独立军、掸邦军和佤邦联合军等少数民族武装进行了谈判,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军队改编为边防警卫部队,并安插政府军官实行双重领导,但枪杆子是缅北民地武(缅甸少数民族武装的简称)安身立命的保障,因此,由新军人政府提出的方案遭到各少数民族武装的断然拒绝。
2009年8月,新军人政府对果敢特区发动了军事攻势,驱逐了彭家声政权,扶植了听命于中央政府的白所成,并持续向佤族特区和克钦特区增兵。
在新军人政府的高压下,部分民地武如克钦新民主军(丁英部,原缅共101军区)和克伦尼各少数民族人民解放阵线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编,但新军人政府与佤邦联合军、克钦独立军、掸东同盟军的谈判却陷入了僵局。
五、吴登盛时期:推动和平进程
2010年11月7日,缅甸举行了20年来的首次大选,但第二天在泰缅边境妙瓦底地区就爆发了民主克伦佛教徒军第五旅与政府军的军事冲突。
2011年上半年,掸邦、若开邦、克伦邦、克耶邦、克钦邦等几个地方武装较多的邦基本开始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一触即发。
佤邦联合军和掸东民主同盟军等武装则与政府军没有爆发大规模正面冲突,但双方也断绝了政治关系与对话,自此与政府军形成对峙。
2011年2月,12支少数民族武装在泰国清迈成立了联合民族联邦委员会,开始共同对抗中央政府。
时间进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发出与民地武和解的信息,吴登盛于2011年8月18日发表了与缅甸各少数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并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战谈判的邀请。
佤邦联合军和掸东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在掸邦东部的景栋进行了谈判,会后签署了初步和平协议。
直至2012年底,先后有钦民族阵线、南掸邦军、克伦民族联盟等10支少数民族武装与缅甸政府达成停火协议或和平协议。
但非常吊诡的是,缅甸政府一方面与主要民地武进行和谈或达成停火、和平协议,另一方面却又与克钦独立军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来,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双方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武装冲突,使得整个缅北局势严重动荡。
Ⅵ 姚仲明的边界谈判
姚仲明在1961年任解决中缅边界首席代表时获缅方颁发勋章。
1960年6月27日至7月5日,根据中缅边界问题协定成立的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在缅甸首都仰光举行第一次会议,就中缅边界进行必要的勘察、竖立新界桩和修订、改立旧界桩等事宜,商讨具体细节,确定日程安排。谈判中方首席代表是中国驻缅甸大使姚仲明,云南军区副司令员丁荣昌任谈判首席顾问。缅方由缅甸国防军副总参谋长昂季任首席代表,缅北军区司令官山友准将任首席顾问。
中缅双方在谈到勘界警卫问题时,姚仲明根据周恩来的授意向缅方表示:云南解放之际,国民党残部千余人窜逃至缅甸,盘踞贵邦地区。他们不时骚扰中国边境,对缅甸居民为非作歹,还可能在帝国主义唆使下破坏中缅联合勘界。为保护勘界人员的安全,必须对国民党残部给予必要的打击。
缅方代表听了姚仲明这番话,非常受感动,他们认为周恩来把问题看透了,缅甸政府对国民党残军干扰破坏勘界也深感忧虑。双方一致认为,中缅应携手打击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军,以绝后患。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
Ⅶ 缅甸的局势是怎么终于平定下来的。
9月27日,一份要求中国人在三日内离开的当局告示让缅甸果敢地区早已危急的形势雪上加霜。排华味道浓重的声明警告那些不走的中国人:后果自负。这里毕竟不是自己的国家,走还是不走?距离祖国仅一步之遥的华人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局。
大难轰然临头,果敢地区的人们一点准备也没有。8月至今,这里的人们发现自己正陷于乱世。自该特区与缅甸政府军爆发军事冲突后,长居此处的大量华人华侨发觉生存环境愈发恶劣,枪炮声中,人们已萌生去意。
当上千缅甸政府军敢死队出现在街巷中,果敢特区首府老街的华人们终于意识到,曾经歌舞升平的日子结束了。这个曾为之打拼、建设了十余年的自由王国终于被缅甸军政府所掌控,特区的前景一时间变得迷雾重重而无法预料。
长达数日的交火中,曾经的“果敢王”彭家声不敌。人们最后一次看到“彭主席”露面是在靠近中国边境的杨龙寨后山,同盟军与政府军的最后一场较量中。该战斗以彭失败告终,山上留下许多尸体后,一代枭雄彭家声就此下落不明。
Ⅷ 缅甸8.8事件的事发
缅时早晨7:00钟,从缅甸中央派来的二级参谋哼索、军事安全局彤彤尼来到特区**办公室,要与果方进行谈判。果方派出了代表团与其进行谈判。但由于缅军的要求太苛刻,以致谈判进行了两个半小时也没有谈判成功。最后,缅方代表说,要果方各常委11:00到他们的营区去进行谈判,但果方并不予理睬。下午1点钟,缅军再次到特区**办公室,要与果方进行谈判。这一次,果方代表团与他们进行了正面对话,果方表示:“果敢同盟军属于一个合法的军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枪械修理厂是很正常的事,有何不妥?”此时、缅军的态度立即软了下来。随之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怀疑你们厂里在制造毒品?”身正不怕影子斜,果方表示:“好!既然你们不相信,我们带你们去看个究竟”。3点钟,果方代表团带上缅方驻果最高军分区司令温貌、中央军事安全局一级参谋彤彤尼、二级参谋季嘟、少尉昂昂等缅方代表前往杨龙寨枪械修理厂一看究竟。当缅军看完了枪械修理厂后,当即表示道歉。因为厂里没有任何与毒品有关的器皿与化学物品。最后,他们只得无功而返。
Ⅸ 中国通过和平谈判与14个邻国中的12个划定了边界,还有哪两个国家没划定边界线
中国已经和14个陆上邻国中的12个划定边界,还未与中国划定边界的是印度和不丹。
中印、中不都同意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还建立了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和中不外长级边界谈判机制,致力于解决边界问题。
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历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上世纪50年代的划界筹备期、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第一个划界高峰期、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争端多发期、80年代末冷战结束后的第二个划界高峰期,以及现在的管理合作与维权维稳期。
(9)缅甸国家怎么谈判的扩展阅读:
中缅在边界问题上是友好合作的例子。缅甸在1961年与中国通过和平友好的谈判成功完成了边界划定。缅甸是最先和中国完成和平谈判陆地划界的国家,这样的划界和协定是历史性的,进一步促进了双边的友好关系。
开展边界联合检查后两国边界地区出现人口增长和全面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清晰可辨的边界线,这对我们共同管理边界地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