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有哪些民族歌舞
① 缅甸民间舞蹈有哪些道具
缅甸的民间舞蹈因各民族的风俗礼教、生活习惯而异。民间舞蹈可直观地体现各族人民的生活、喜好、审美、感情。民间流行表现各种神兽图腾的舞蹈,但缅甸的民间舞蹈大都以鼓作为道具,用来庆贺丰收、举办婚嫁、丧事等活动。缅甸的民间舞蹈有祭祀神佛的油灯舞、瑞波大鼓舞、象脚鼓舞、背鼓舞、钹舞、神舞、多那耶神兽舞等,它们大多产生于农事活动和宗教活动之中。
缅甸的民间舞蹈动作精致、灵敏,动静相称。缅甸各民族舞蹈,各具特色,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节日,如缅族、掸族的泼水节时,除专业团体的演出外,城乡普遍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比赛或庆祝表演活动。又如克钦族的木瑙盛会和克伦族过新年时,村民都要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
缅甸民间音乐分类法以鼓来称呼曲类。如瑞波地区的鼓舞就称瑞波大鼓舞,用象脚鼓敲击演唱、表演的即称象脚鼓舞。其他与鼓有关的舞蹈和音乐都这样称呼。其主要原因在于民间舞蹈绝大多数离不开歌曲,而以鼓伴奏演唱歌曲又离不开舞蹈。
缅甸的鼓点与舞蹈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鼓点来源于印度的宗教音乐和舞蹈。
缅甸民间音乐和舞蹈如同它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一样,也很注重装饰,当民间老艺人弹起弦琴唱起歌时,音乐旋律就如潺潺流水,弹到悲伤之处又如鸿雁哀鸣、孤女抽泣,舞蹈随着音乐而抒发感情。因此,缅甸的民族歌舞,有独特的韵律和舞蹈语汇。
缅甸的舞蹈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从印度流传而来,后来受泰国的影响,舞蹈造型特别突出曲线,显示女性特殊的美,可以说是“三道弯”的艺术。缅甸舞蹈风格十分鲜明,主要以半蹲、全蹲、跪为基础,协调配合手、脚、腰(塌腰)、胸、头(仰头)等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各种舞蹈形态,形成独具风采的人体“三道弯”的造型动作,典雅柔美、婀娜多姿。看上去很美,可跳起来很辛苦。舞蹈大部分舞段都保留一种体态,一直以半蹲的姿势跳舞,并且时起时落。
由于中缅两国相邻,自古以来友好、和睦相处,因此两国不断进行文化交流。缅甸舞与我国的傣族舞有些相似,却不尽相同,傣族舞偏柔韧,起伏比较大,而缅甸舞的起伏不大,比较典雅优美,或蹲或跪做出各种优雅姿态,表演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缅甸与我国云南接壤,自然生态相像,所以舞蹈文化也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比如“三道弯”的审美,比如同样的手形。但是又因两国历史和舞蹈长期的变异和发展不同,舞蹈的风貌完全不同。傣族舞蹈的手型模仿孔雀,动作幅度较大,较为舒展。而缅甸舞蹈的手型意为莲花开放,且手部动作语言颇丰。傣族舞蹈的“三道弯”注重的是左右摆动的跨步动作和造型,而缅甸的舞蹈则注重脚下的半蹲和程式化的脚下距离,挺胸、翘臀,双手放在腰间。我国云南的傣族舞蹈多模仿生灵,表达情感,动作舒张,节奏平稳,伴有膝颤,屈伸,张力十足,动静结合,造型优美,音乐带有我国傣族传统的风格特征,而缅甸的舞蹈脱胎于缅甸的傀儡戏,动作多以“傀儡爬跳”为主,注重眼神、手部动作,脚下紧凑且屈膝而舞,具有鲜明的缅甸特色。
② 缅甸舞蹈有哪些特征
一、舞蹈艺术特征与风格
(一)传统舞蹈
缅甸传统舞蹈是从古典剧、罗摩剧、阿迎戏中派生的。古典舞剧表现佛陀前生修行的《本生经》的故事,具有下缅甸方型舞姿造型的独特色彩。“罗摩”剧专演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片段,受到古代暹罗舞的很多影响。其舞步舒缓,舞姿修长,含蕴秀逸,妩媚动人。
缅甸传统舞蹈具有非常严格和传统的形式和内容,传统舞蹈动作柔软、优雅、细腻、精致。缅甸是佛教国家,佛教供奉莲花,表示圣洁之意,因此手指的动作是模仿莲花的形状,手指的开合模仿莲花开放的盛状。在训练此舞蹈时,基本站姿:脚跟相对,两脚脚尖宽约半尺,挺胸塌腰翘臀,手掌弯折放于腰后,肘部平行,目视前方。传统舞蹈有非常严格的训练体系,有40多个基本动作和步伐,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舞蹈表演时强调眼睛、头部的方向和身体的配合,同时腰部要求灵活,腿部和脚要保持固定距离,手、头、腿、脚要相互平衡和协调。
宫廷舞蹈受古代缅甸的古典戏剧、傀儡戏以及阿迎舞等传统的舞蹈影响,由一代代缅甸舞人传承与创造而形成的。大部分的宫廷舞蹈取材于缅甸的民俗舞蹈,进入宫廷后加以改编创作,具有造型精确、仪态万千、端庄神圣的特点。由于对舞蹈演员的柔韧性、节奏感有特殊要求,因此舞蹈讲究手、眼、身、步的相互协调,同时对节奏感和动律的把握又有近乎完美的结构。
缅甸人大都是佛教徒,因此缅甸舞蹈与印度舞和泰舞中的特点较为相似,其最重要的三个特点是手指动作限制严格,动作杂技化,脚部动作有力。缅甸的传统舞蹈的动作大多源自古代的傀儡戏,因此有些动作有逗趣、诙谐的感觉,但也有表现女性柔美温婉的动作。
③ 缅甸钦族有哪些传统舞蹈
钦族人口约有46万人,多数人聚居在缅甸西部的山地钦山山脉。钦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钦语支,是随藏缅语族南迁,较早进入缅甸的民族之一。几经辗转流徙,钦族于14—15世纪进入缅甸的西部山区,一部分迁到了印度阿萨姆地区。在钦邦南部的敏达镇区和马图比镇区一带,妇女有文面的习俗,图形因地区而异。钦族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姑娘对于来访的小伙子,用烟卷上的记号来含蓄地表达心意。
钦族的传统乐器是牛皮鼓、竹筒作琴筒的胡琴、葫芦唢呐和铜锣。钦族善于因时而异为歌谱配上词,并即席同台合唱。钦族的传统舞蹈很多,主要有:冰咏佩凯舞,表演此舞时,男女分开上场,分别表现舞蹈内容;松喜舞,表演此舞时,一男一女挽手而舞,节奏欢快,表达男女之间的情谊;蓝环舞,此舞由数十个或者更多的少女围圈而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沙兰舞,由治丧歌曲伴唱,表达哀思;达克难舞,此舞表现勇士尚武和好斗的精神,充满刀光剑影的战场情节;切弗洛舞,节奏欢快,在竹竿之间跨步摆身。
④ 缅甸盾牌舞有哪些特色
在14世纪,在邦亚王朝和阿瓦王朝统治的中部地区出现了士兵边唱边跳执盾牌而舞的盾牌歌舞——“加钦”和“雅都”赞歌。盾牌舞源于蒲甘时期军中的盾牌战术,表现战争的场景和战士的机智、勇猛。盾牌舞在古代的作用是鼓舞士气,鼓舞军中将士英勇杀敌。该舞蹈皆为男子所跳,舞蹈表演时,舞者身着古代军服,手持盾牌和刺刀。动作干脆有力,体现军人的气势,同时还伴有口中的号令,犹如沙场练兵,整齐有力。缅甸舞蹈多表现女性的美和欢庆气氛,但盾牌舞是具有缅甸民族特色的男子舞蹈,同时也是历史较为悠久的舞蹈。
⑤ 缅甸有几个民族
缅甸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
⑥ 缅甸有哪些着名舞蹈
《巴汉的伯爵》
舞蹈取材于缅甸的古代故事。公元9世纪,有一座城镇名为巴汉,位于缅甸四大江之一的新墩江畔。巴汉有一位伯爵以慈爱而出名,因此,在他去世后,出现了各种演出,以纪念这位伯爵。舞蹈向观众表现了巴汉伯爵富甲一方,声名显赫,但是行事公道,从不欺压百姓,还帮助人们致富,摆脱贫困,用自己的金钱修建寺庙,普济众人,受到缅甸百姓的拥戴,并且将他的功绩载入史册,广为传唱的故事。
舞蹈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和叙事性,动作具有表意性和抒情性,属于缅甸的戏剧舞蹈。表演时,舞蹈演员身着传统服饰,有详细的角色扮演舞段,也有集中表现伯爵功绩的舞段。舞蹈动作有固定的手部语言,注重眼神和手的路线。整个舞蹈虽然以叙事为主,但不拘泥于舞蹈情节的叙述性,在简述情节的同时,更强调通过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和具有舞蹈性的动作对人物情感进行抒发。在整个舞蹈的起承转合之中,动作衔接巧妙,极富变化,体现了巴汉伯爵的慈爱,以及人民对他的拥护。演员的表演十分到位,因此舞蹈非常传神,具有缅甸戏剧舞蹈的特色。
⑦ 缅甸舞蹈有哪些种类
缅甸的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具体可分为宫廷舞蹈、戏剧舞蹈和民间舞蹈。
宫廷舞蹈是受古代缅甸的古典戏剧、傀儡戏以及阿迎舞等传统舞蹈的影响,由一代代缅甸舞人传承与创造而形成的。大部分宫廷舞蹈取材于民俗舞蹈,进入宫廷后加以改编创作,具有造型精致、仪态万千、端庄神圣的特点。由于对舞蹈演员柔韧性、节奏感的特殊要求,因此舞蹈讲究手、眼、身、步的相互协调,同时对节奏感和动律的把握又近乎完美。
戏剧舞蹈早期的功能是祭祀,包括祭祀佛祖、天神、先祖,所接触的人群是缅甸皇室的达官显贵,舞蹈要求严格,结构严谨,雍容华贵。其中有一部分舞蹈素材来源于缅甸的佛教圣经——《本圣经》。《本圣经》又称《佛本生经传》或《佛本生故事》,佛教僧人用于讲经,警示人们行善去恶,在缅甸流传十分广泛。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第4次佛教结集之时,开始以文字形式传布于世,并传播到所有信奉佛教的国家。以本生故事为题材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作品大量涌现,极大地促进了缅甸的文化发展,也为缅甸的戏剧舞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戏剧移植出来的舞蹈有傀儡舞、隐士舞、拜神舞、拔罗舞等。
缅甸是传统的农业国家,缅甸国旗上的稻穗是稻文化的象征,缅甸内陆地区的舞蹈具有农耕文化的特征。缅甸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沿海地区的人们的舞蹈又具有海洋文化的标志。缅甸的舞蹈因各民族的风俗礼教、生活习惯而异。民间舞蹈可直观地体现各族人民的生活、喜好、审美、感情。缅甸民族众多,风俗多样,因此不同民族的婚丧嫁娶、庆贺丰登的歌舞形式各有不同。民间流行表现各种神兽图腾的舞蹈。缅甸的民间舞蹈大都以鼓作为道具,用来庆贺丰收、举办婚嫁、丧事等活动。缅甸的民间舞蹈有祭祀神佛的油灯舞、瑞波大鼓舞、象脚鼓舞、背鼓舞、钹舞、神舞、多那耶神兽舞等。它们大多产生于农事活动和宗教活动之中。
缅甸的舞蹈动作以精致、灵敏、动静相称为特点。缅甸各民族的舞蹈各具特色,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节日,如缅族、掸族的泼水节,除专业团体的演出外,城乡普遍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比赛或庆祝表演活动。又如克钦族的木瑙盛会和克伦族过新年,村民都要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缅甸的舞蹈历史悠久,具有古老的传统。自11世纪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在缅甸推崇佛教以来,被称为“万塔之城”的蒲甘,每建一塔即举行歌舞仪式庆祝。
⑧ 缅甸有哪些民族
缅甸人口约有5141.9万人,68%为缅族。主要的法定少数民族为掸族、克伦族、孟族、克钦族、克伦尼族、钦族、若开族,另外,人口中还有华人、印度人、孟加拉人。官方语言为缅甸语,也有为数不多的人懂英语和汉语。
1.缅族
缅族起源于古代氐羌集团,是中国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汉时期至隋唐时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及其以南地区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缅人。白狼羌为战国前后南下的牦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两川一带,历史上曾多次慕义归化内属,且曾独立立国。东汉初年起,白狼羌就与中原王朝有过联系。隋唐时白狼(羌)为吐蕃所灭,“其地没于吐着”。目前,缅族分布在缅甸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及三角洲地区。历史上缅族先民有过三次大的迁徙,唐善战争使得白狼人从7世纪中叶起便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内迁中原,或臣服于吐蕃,或南逃滇中。内迁和臣服者最终均为汉藏两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带生活了约半个世纪后,由于蒙舍诏的统一入诏行动和唐与南诏的天宝大战而无法安生,于8世纪初继续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太平江、瑞丽江河谷通道于9世纪前后进入缅甸境内。缅族的文化较为发达,缅族是缅甸最早产生文字的民族,产生了缅文书面文学,最早普及教育。缅语是缅甸全国的通用语,同时也是缅甸的官方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或缅彝语支)。美丽的伊落瓦底江是缅甸第一条大江,全长为2170千米,从北向南贯穿缅甸全境,是缅族文化的摇篮,也是缅甸文化的摇篮。勤劳勇敢的缅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伊落瓦底江畔,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创造了缅族的历史,也谱写了缅甸的历史,并在骠族和孟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缅族文化,也就是缅甸文化。缅族人受教育的程度高于缅甸其他民族。
缅族人注重礼节,日常见面都要行合十礼。缅族人有很多崇拜的图腾,如白象、狮子、妙声鸟、榕树和番樱桃树的树枝等,缅族人称番樱桃树的树枝为番樱桃花。在古代,远方的战士出征或凯旋,缅族的姑娘都要为战士们献上这种番樱桃花。缅族最具特色的工艺品是金线绣。金线绣的工艺非常细致和巧妙,匠人在棉布、天鹅绒、衣服等日用品上用金丝绣上各种花纹和图案。在缅甸封建王朝时期,金线绣服极为华贵,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以穿。现代,在戏剧、阿迎舞演出时,演员也要穿上金线绣制的服饰。在缅族的重大节日里,缅甸姑娘都会穿着金线绣服表演节日的歌舞。另外,缅族传统服饰筒裙也是用金线绣制的,这种服装深受缅甸妇女的喜爱。
⑨ 缅甸民歌有哪些
海鸥 曼德里山峰
缅甸位于东南亚,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它的文化受到中国和印度的双重影响。在古代,缅甸和中国就进行过文化交流,早在9世纪时缅甸的骠国王就曾派遣了30多名艺术家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20多种乐器,10几种乐曲,在唐朝的首都长安举行了成功的演出,着名诗人白居易也为之感动,写下了动人的诗篇“骠国乐”,诗中写道:“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这说明古代缅甸的音乐舞蹈艺术是很有特点的,并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触发了诗人的灵感,写下了千古绝句。缅甸北部民族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在各方面都比较接近,文化艺术方面也有相通之处。缅甸中南部则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较深。缅甸的古典戏剧、舞蹈大都与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有关。缅甸古典音乐中的调式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如喜庆,悲哀、婚礼、葬礼等均应采用不同的调式,不能混淆,这也与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拉格相似。
虽然缅甸音乐文化受到中国、印度的影响,但并非是这些文化的摹本,而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些方面还是独一无二的。缅甸的音律与12平均律不同,与中国、印度的音律也有差异,缅甸音阶中的第3音,第7音低,第4音偏高,是其基本特点,一般采用五声音阶较多。此外,不同的调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尼因龙调式要在宫庭音乐中特别是皇帝出场时采用,锡基调式则用来表现哀怨、悲伤的情绪。黑包欧扁调式用于敬神迎宾等。缅甸歌曲、器乐曲中的节拍重音常常是前弱后强,并落在偶数节拍上。掌握节拍的必备乐器是西(一对金属小钹)和瓦(用竹或木制的一副拍板)。缅甸人喜爱自然、纯朴、的民族唱法,他们不重视音量的大小,音域的宽度,而刻意追求表现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并常常采用轻声吟唱的方式。
缅甸音乐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的乐器和器乐。缅甸最主要的民族乐器是弯琴(缅语为桑柯)这是缅甸所特有的弓型竖琴,我国唐朝时称它为风首箜篌。弯琴的外形很美,高高耸起的弯曲琴颈顶端的金叶是菩提树叶的象征,它的共鸣体是用一块木头雕成的,形状像一条船,上面蒙上一块红色的鹿皮,四周饰以金色的波浪形花纹,再加上飘舞在琴颈上的红色饰带和穗子,使这件乐器显得十分雍容华贵,精致典雅。弯琴的琴弦一般是13根至16根,按五声音阶定音,音乐家将琴放在腿上抱在胸前演奏。它最早的用途是为歌唱伴奏。现在常独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弯琴的音色清新雅致,娓娓动听。演奏弯琴的大师过去被冠以“天上的音乐家”的称号。在缅甸,不仅是音乐家会演奏弯琴,广大的知识分子又都以会演奏,欣赏弯琴音乐为自己必需的文化修养。而且弯琴的音乐特点、音色影响了缅甸整体器乐风格。其实弯琴本来不是缅甸乐器,它起源于古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经过阿拉伯、伊朗、印度、(或印尼)传入缅甸,但其他地方都已失传,只有在缅甸得以保存,并得到了发展,这是一个奇迹,也是古代乐器的一件活化石。今天弯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仍然十分活跃,有时还与小提琴和围鼓合奏,既保持自已的风格,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除了弯琴外,围鼓(缅语为帕特瓦因)也是缅甸人民的独特创造,它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世界上鼓的种类不可胜数,但多为掌握节奏之用。而围鼓却是演奏旋律的,标准的围鼓为21个,音域达4个八度(按5声音阶排列)。这种形体细长的鼓挂在一个圆形的木围栏的内侧,围栏上精雕细刻,用水晶玻璃镶嵌,十分华丽,鼓手坐在围栏中用双手击鼓演奏,每个围鼓鼓皮上还粘有巴沙(用糯米饭和树木灰制成的混合物)。巴沙能调节鼓的音高和音响。围鼓的音色因此变得十分动人,除了能发出凄婉含蓄的音响外,还能发出滴水似的滑音效果。
围鼓不仅能独奏,而且形成了以围鼓为中心的围鼓乐队(缅语为赛因瓦因),它包括了围锣、芒锣、钹、木梆子、唢呐、笛子等。除弯琴、围鼓外,竹排琴(缅语为巴德拉)也是一件缅甸乐器中的珍宝。竹排琴采用20多块长短不同的竹板用线穿在一起,然后挂在一个船形的共鸣体上,演奏者用两根头上包有毛毡的车轮形小木锤敲击。竹板的选材,制作是很严格、细致的,初采的竹板要经过处理、存放三年后才能制作,做成的竹排琴音高稳定音色柔美,不会开裂。竹排琴的共鸣体是用木制成的船形体,在它的表面常常精雕细刻,并用宝石,水晶镶嵌,十分华美。作排琴的音色柔和抒情,常和弯琴一起合奏,是缅甸室内乐的主要乐器。围鼓则多用于室外,各种佛事活动,喜庆节日,戏剧舞蹈都离不开围鼓乐队。
总之,可以说弯琴、围鼓和竹排琴三件乐器及其音乐是缅甸音乐的珍宝,也是对缅甸对世界音乐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