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缅甸为什么还是溃败
Ⅰ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问什么十万精锐损失殆尽
英国人瞎指挥!英军的无能和不顾道义,我们为了营救他们,而他们被营救出来后却置我们陷入困境与不顾,独自逃跑,把我国的军队完全置于日军的包围之中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仅以一师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28师师长戴安澜吕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作战中不幸受伤身亡。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二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Ⅱ 干隆时代远征缅甸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结局怎样
清初,中国和缅甸之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联系,但两国地域毗邻,民间来往很是频繁。干隆十八年,通过与缅甸关系较密切的云南茂隆厂主吴尚贤的介绍,两国开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许缅甸使节来华,这是两国之间正式接触的开始。但这良好的开端却由于不久发生的缅甸内乱而中止。从干隆二十年起,缅甸军队不断侵扰清朝耿马、孟连等土司。干隆三十年,缅军甚至进犯云南九龙江橄榄坝,入据车里城。云贵总督刘藻遣兵征讨,因指挥失宜,反为其败。干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学士杨应琚自陕甘移督云南。杨应琚到任后,指挥军队击退了缅军的进犯,收复了失地。但杨应琚却因此而傲慢轻敌,贪功启衅,他白普洱移驻永昌后,致书缅甸国王,声言将率大军数十万征讨,要缅甸投降。于是缅甸起兵迎战,双方战事再起。清军数战不利,缅甸军队乘机进扰云南。干隆帝闻讯大怒,诏逮杨应琚至京,赐死。干隆三十二年,派将军明瑞分兵五路征缅。战争之始,清军连战皆捷,进展很快,已逼近缅甸国都阿瓦(今缅甸曼德勒),但毕竟是孤军深入,粮草不继,终于在第二年二月兵败退回,明瑞也自尽身亡。
清军惨败的消息使干隆帝甚为震惊,他见军情紧急,“必须重臣前往督率调度”,于是授傅恒为经略,阿里衮和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经办征伐缅甸事务。干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恒率满、蒙兵一万三千六百余名出征。临行时,干隆帝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希望。
这一年三月,傅恒抵达云南,四月到永昌、腾越察看情况,着手进行战前准备。他得知缅军防守“专恃木栅”,而“清军向来用寻常枪炮攻取,无济于事”,就“访闻茂隆厂一带有善造大炮之人,将来进兵时兵弁各带铜、铁一斤,遇攻栅时随时暗铸大炮,出其不意”。他还聚集众将,商讨进兵方略。鉴于过去明瑞将军专由陆路进兵,缅方得以集中兵力防御,而遭败绩的教训,傅恒决策水陆三道并进。因缅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东路锡箔江进,则阿瓦仍隔江外,于是定议一路由戛鸠江(亦名兰鸠江,或槟榔江)出河西,取道孟拱(今缅甸密支那之西)、孟养(今缅甸密支那),直捣阿瓦,此为正师;一路由伊洛瓦底江东岸,经孟密(今缅甸杰氻)夹江南下,这是偏师:另一路则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顺流而下,先造船于蛮莫(今缅甸八莫),以沟通前两路军的联系,壮大声势,并兼及供应两军所需。
但是要实现水陆并进的方针,首先要解决船的问题。早在傅恒未到云南之前,干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并派副将军阿里衮去经办此事。但阿里衮以“边外峡行湍险,舟楫不通,沿江亦无办公所奏止”。随后,傅显与佐三泰又奉命前往察勘实情,“所言与阿里衮等同”。这样,造船之事只好暂且搁下了。傅恒抵滇后,详细地察询当地居民,获知蛮莫附近的翁古山树木较多,而位于此山旁边的野牛坝,气候凉爽无瘴气之害,是建造船只的好处所,于是傅恒就派遣傅显督工运料,并令湖广未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干隆帝闻报很是高兴,特颁旨嘉奖,作诗《造舟行》以壮此举。
Ⅲ 中国远征军失败的原因
1,指挥紊乱!四个衙门(最高统帅部,军政部,远征军司令部,远征军参谋团)指挥一支10万人的部队,令出多门,让前线将领无所适从!2,情报不力,日军56师团在同古战役后不知所踪,整个情报界不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导致中国远征军归国之路被攻占,远征军在缅甸终成“瓮中”之势!4,官兵素质与日军相差甚远!56师团是日军的精锐师团,尽管远征军也是中国军队的精锐,但仅仅是相比于国内军队而言,切远征军新兵较多,军事素养与日军相差甚远!5,中英联军协调不力!英国人始终看不起中国军人,不愿与中国军人并肩而战,从中国军人入缅伊始,英军就有了放弃缅甸的打算!所以缅甸战场上英军只是利用中国军人掩护他们撤退!没有真诚合作的意思!6,远征军内部缺乏凝聚力!拿孙立人的新31师来说,内部的6个团孙真正掌握的只有3个团,另外3个团则有军统控制!
Ⅳ 清缅战争,清朝为什么会输
在干隆皇帝在位期间,公元1762年的时候发生了缅甸入侵中国云南地区,此时干隆皇帝怎能忍受,便下令对缅甸军队开始了全面的反击,至此之后缅甸战争打响。
而此时的缅甸看到了清王朝对他们的行动不管不顾,更是变本加厉的就在公元1762年时主动派兵入侵清王朝,而且强行的征收保护费,这使得当地的土司进行组织工作奋力抵抗,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没有办法只能老老实实的将钱交上去。可是那时候缅甸的人是不甘心于这样的要的,要的钱越来越多,他们更是以数千人的军队去占领了当时的西双版纳,而且将此部分区域称之为缅甸的领土。当时干隆皇帝大怒,派云贵总督派兵清剿。
三、清王朝为什么会在此次战争当中失败并损失惨重?
在刚开始派兵清剿的时候,干隆皇帝就选错了人,因为云贵总督刘藻并不是一个有才能之人,率领3000的人马在失败中归来了。之后干隆皇帝就卸了他的职位,而此人也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自杀身亡了,在第1次战争失败以后,他便派出了最为器重的一个人去处理云南方面的事情,但是缅甸的实力也是越来越强,导致清朝军队一直在打败仗。而那时候的缅甸也是知道不能够跟清朝打的太久,不然也不能取得胜利。主要就是为了让清朝主动提出和解,他们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此时干隆选择的这个人也是好大喜功的,在失败的时候一直都没有上报小的胜利便上报朝廷。
其实缅甸战争之所以会以这样的结果收场,还是因为干隆皇帝在刚开始选择人的时候就错了。
Ⅳ 新一军 新六军 在缅甸那么行 ,为什么最后败在东北
新一军前身是新38师,他的灵魂是孙立人,该军战斗力惊人,底气全部来自于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人的爱国情怀。战斗力强的重要因素有几个:孙立人带兵有方指挥得当、兵员素质高(抗战时期少有的学生兵为主的部队)、训练科学、美国人提供的装备好(从伙食到衣服到单兵装备到重武器,全套),士气高涨(抗击倭寇,和打内战完全不同)。因此在缅北反攻中打得日本18师团虽然经过10多次兵源补充,依然挡不住其凌厉的攻击。
回国后,失去了美国人的支持,身处国内环境就不一样了。进入东北后,那时候正是国共争夺东北控制权时期。此时林彪的部队很多是经历了八年抗战后从山东、河北、山西、热河等地抽调来的八路军主力部队,是共产党军队的骨干力量,装备虽然不太好也接收了不少好东西的武装(主要是日本关东军留下的武器),但战斗经验丰富,战斗精神好。新一军首战被用于对当时民族联军要地四平的攻击战中,虽然取胜,但伤了元气。到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孙立人已经离开新一军,再加上战场的消耗得不到有效的休整和补充,部队战斗力的下降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打内战和保家卫国是有本质不同的,此时国内的形势对于国军来说是相当不乐观,交通要道几乎都被共产党控制,国军龟缩在有限的几个大城市,补给主要靠靠空投,广阔的乡村几乎已全部解放。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想象部队官兵的心理和战斗力是好不了的。这从廖耀湘兵团在黑山周围被歼灭可以看得出来。廖耀湘和孙立人同为缅北反攻两大主力的主官(彼时,廖为新一军新22师师长,孙为新一军新38师师长,二者受史迪威直接指挥,郑洞国虽为军长,并无实权。不得不提到的是,缅北反攻,还有美国第十航空队的全程空中支援,战斗支援和后勤支持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讲那都是可以用奢侈来形容的),说起来也是战功赫赫的民族英雄了,此时,手握十万雄兵又能如何,打赢了,杀的都是中国人,心里能好受吗,打输了,自己的兵也跟着遭殃,不论输赢,都不是什么好事。结果是全军覆灭,里面就有新一军。
可叹,英雄时运不济。可以说,远征缅甸,造就了民族抗日英雄孙立人和廖耀湘,但他们却遇到了国共内战,这场中国的历史选择的战争,任是谁,也无法改变的机遇。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只能说孙立人档次还是低了一级,达不到英雄造时势的级别(例如朱毛)。
不管结局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我们今天的安宁和平,少不了这些英雄的流血奋斗,抛开政见,我们应该缅怀那些为了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流血甚至失去生命的先辈。
Ⅵ 中国两次远征缅甸的战况
1942年3月至8月,中国远征军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向缅甸境内出动,与日军血战数月,终因实力悬殊,铩羽而归,10万大军生还者约4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远征军全线崩溃前,在战场上始终没有发现早已参战的日军第56师团,正是这个师团先在中路挫败远征军决战的计划,然后出其不意地从东线突破远征军薄弱之防线,席卷了整个后方,导致远征军全面溃败。在实际交战过程中,远征军原以为当面之敌仅一个日军第55师团,既没有发现驻泰国的日军第18师团提前增援上来,又没有发现从海上登陆增援的第56师团,稀里糊涂地把三个日军精锐师团当一个师团来打,以四个半师的兵力摆了个围歼对手的阵势(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力相当与远征军一般部队七八个师,相当于中国军队最精锐的戴安澜第200师两三个师)。所以远征军作战一开始便陷入十分被动的状态。 但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失败从根本上讲还是一个制空权问题,日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制空权,失去制空权的远征军,肯定无法弥补情报不灵的缺陷。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常规作战样式是战术空军与坦克装甲部队的协同,根据德国非洲军团司令、坦克名将埃尔温·隆美尔的权威观点:“假使敌人握有完全的制空权,那么我方尽管拥有极现代化的武器,还是无法和他作战的,就好像野蛮人碰到了近代欧洲国家的精兵,其胜败是不问而知了。……所以我们不能再依赖摩托化的兵力,以来作机动性的运用,因为他们最容易受到空中攻击的毁灭。” 中国远征军怎么会得不到先前英美承诺的空中掩护呢? 早在1941年5月20日,英国远东军总司令波普汉托中国军事考察团团长商震致函蒋介石:“敝国已在向美订制飞机中,指定妥马霍克机100架,分配于贵国。翰期其能发生良好之效果也。”以后英方食言,这批飞机全部用在了北非战场。 1942年3月25日,即同古激战第4天,也就是英军在缅全部45架作战飞机在马圭被毁后第4天,蒋介石同印缅战区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共进晚餐后再次会谈,亚历山大亲口答应蒋介石,数星期后将有324架飞机投入缅甸战场,但直到缅甸战场全面崩溃时都不见踪影,而日军投入战场的飞机数量已经达到400多架。其实从3月份开始,德国凯塞林第4航空军团几乎毁灭了英国地中海空军基地马耳他,德军地中海补给线恢复畅通,隆美尔非洲军团已攻下整个昔兰尼加,正准备向加查拉一线进攻,英国早就无意将空军用于缅甸战场,而蒋介石为亚历山大将军的弥天大谎所迷惑,乐观地把缅甸作战看成是一场中国军队在英军绝对制空权支援下对日军的歼灭战。 1942年4月18日,也就是我东线被日军第56师团突破之际,宋美龄致信美国总统行政助理居礼先生,表达了对美国的不满:“除十足配备志愿队所需人员及飞机80架外,其余租借案内拟拨中国之驱逐机,将拨发美国空军第十队用,以防护印度东北之被侵及防免英国远东空军之被毁灭,委座闻此建议,不胜震怒,尤其要求总统立即加派飞机300架,以助中国远征军一项通知……” 美国方面置若罔闻。到了6月初,隆美尔在北非突破加查拉一线进逼托卜鲁克,正在印度集结、原定支援缅甸作战的实力强大的美国第10航空队,紧急向地中海转移,这时中国远征军各部尚在作艰苦卓绝之撤退。由于美国在二战中“先欧后亚”的战略,于是当北非出现危机时,英美两国先后把原定用于缅甸战场的飞机几乎全部调往地中海,致使我远征军作战失去空中掩护。
采纳哦
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有出兵缅甸结果怎么样
一言难尽
Ⅷ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原因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概括的说,就是:
1、在缅甸与日军周旋以分散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将日军主力因出国门。
2、协助英军保卫印缅。
3、保障滇缅公路的通常保障援华的租借法案物资顺利抵达中国。
4、打通滇缅公路,驰援怒江防线
Ⅸ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942年1月2日,根据“阿卡迪亚会议”形成的决议,盟军成立中国战区,指挥中国、越南和泰国的盟军部队。同时,还成立了西南太平洋战区,由英国人韦维尔担任司令,而对中国至关重要的英属缅甸,自然也就划在英国人的作战区域。
说起韦维尔这个人,可以用“逃跑司令”来形容。在非洲担任中东英军司令,被隆美尔赶到远东,在新加坡损失13万人,又在荷属东印度损失8万人,最后到了缅甸;曾任印度总司令、美英荷澳四国联合指挥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Ⅹ 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中国远征军在极为复杂的国际背景下,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在保卫东吁、解救英军等战斗中,表现得英勇顽强,受到广泛的赞誉。但是,由于丧失了最佳出国作战的时机,加之指挥头绪多等诸多原因,远征军出征中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总兵力达10万人的远征军,8月先后撤到印度和滇西的部队,只有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