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战争有哪些
A. 中缅战争是哪年
中缅战争是1762年—1769年。
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
时隔18年后,即干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暹罗等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此事才结束。
清缅临时和约的正式文本没有保留下来,而双方向各自国君禀报的内容又有出入,双方战后交涉还因此拖延了二十年。
(1)缅甸的战争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缅战争的影响:
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的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清朝军队进攻。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朝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
清缅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发生了一大变局,缅甸被战争削弱,暹罗得以复国。缅甸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部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返回后曾上书干隆皇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
但干隆皇帝受“骑射乃建州之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其该方面技艺进一步松弛,所以未予以重视。
十八世纪中缅战争,总体而言,没有胜利者。自称十全老人的干隆帝在晚年也承认,“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但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暹罗因此而复国;缅甸也重新认识到中国的力量,由此建立了与中国绵延二百多年的睦邻关系。这又是当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虽然清缅战争以缅甸入侵中国为开端,但却是一场双方以争夺地区利益与霸权为目的的战争,战争以中缅议和、缅甸名义上对中国称臣为结局,两个国家都没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清朝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量兵员,耗费大量白银,最终也没能征服缅甸。
而当时在东南亚称霸一方的缅甸也因为这场战争元气大伤,整个国家的路线发生了变化,对泰国的吞并战争也因为清国的巨大军事压力由接近完成最终化为泡影,而这也是清国对缅战争对东南亚产生的深远影响之一。
B. 缅甸的战争利益有什么
缅甸战役(Burma Campaign)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于1942年1月~1945年3月在缅甸对中、英盟军实施的进攻战役。日军企图占领缅甸,切断美英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的交通线滇缅公路。
迫使中国屈服;并伺机进军印度,促其脱离英联邦,以保障东南亚地区日军翼侧的安全。
C. 三次英缅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战争也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这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独立的缅甸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战争(1852)的起因是英国分舰队进行了挑衅活动。英分舰队借口保护仰光英商利益,劫持缅甸船只并炮击岸防工事。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作出新的更大让步。遭缅方拒绝后,英军于4月5日开始从海上炮击马达班港。英军的炮兵占绝对优势(分舰队装备有159门重炮)。雨季过后,英国戈德文将军统率的“阿夫斯克”加强集团军(3个孟加拉步兵旅12个印度团,连同炮兵、工兵,共计2万人)开始沿伊洛瓦底江溯流而上。10月9日,英军攻占卑谬,但随后又退回仰光,因作战计划规定只占领下缅甸。这次战争实际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战结束的。
D. 英缅战争一共爆发了几次
英缅战争指英国侵占缅甸,使其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各次战争。第一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18世纪末英国将其印度领地的东部边界逐渐向缅甸推进。英国作战计划规定在陆上以防御为主,而派出登陆兵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陆。
1824年3月5日,在阿萨姆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开始军事行动。英军一支部队虽抢占了几个居民点,但是,未能攻下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开始,英军就撤退了。
5月,马赫?班都拉率领缅军横渡纳阿夫河,于17日在拉木附近击溃英军。引起加尔各答和达卡一片慌乱。
然而,缅军获悉英军在仰光登陆,便不再进攻,而匆促回师增援国内驻军。
5月11日,英军登陆兵在仰光登陆,使缅甸政府措手不及,从而轻易地攻占该市。缅军据守仰光以北阵地,将仰光的敌军登陆部队封锁在市内。夏秋两季,仰光地区一直处于激战之中。英军在其他地段占领了缅甸大片领土。
1824年底,缅军转入进攻,但在12月5~9日期间仰光附近的战斗中遭到重创。英军得到增援后,于1825年4月1日强攻达努彪要塞,缅军被迫撤退。
此后,双方均未主动出击。10月2日开始谈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缅方的义愤,缅军于是发起进攻。缅军虽获得几次局部胜利,但最后仍遭失败。
12月30日恢复谈判。
1826年2月24日缔结和约。根据条约规定,缅甸不得干涉阿萨姆、卡恰尔和贾伊蒂各公国的内政,南部的若开区和丹那沙林区划归英国,同意偿付100万英镑的赔款,接受英国总督到任视事,签订缅英通商条约。
第二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分舰队进行了挑衅活动。这支分舰队借口保护仰光英商的利益而掠走了一只缅甸商船,炮击岸防工事。
同时,还向缅甸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再作更大的让步。在遭到缅方拒绝后,英军于4月5日从海上炮击马塔班港。英军的炮兵占绝对优势。雨季过去后,英国高德文将军统率的“阿瓦”加强集团军开始溯伊洛瓦底江而上。
10月9日,英军攻占卑谬,但随后又退回仰光,原因是作战计划规定只占领下缅甸。
因此,这次战争实际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战结束的。第三次英缅战争是英国又一次进行侵略而引起的。为了彻底兼并缅甸,英国利用英商贸易公司就缅甸政府处以罚金问题提出控诉作为发动这场战争的口实。
10月22日,英国向缅甸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赋予英国监督缅甸外事活动的权力。缅方接受了这项要求。
尽管如此,预先部署好了的英军还是发起了进攻。
11月14日,英军占领明赫拉边防炮台,直扑缅甸首都曼德勒。缅甸正规军抵挡不住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优势的英军。
11月28日,英军开进曼德勒。
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一个独立省划归印度。为了反击英国的奴役,缅甸境内开展了反对占领者的游击战争,直至19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
E. 水呢给我介绍一下缅甸独立战争的详细经过,谢谢
伊洛瓦底江饮恨在英国铁蹄下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位于中印两国之间,是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纽带,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70年代,缅甸就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目
标。
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即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
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
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
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
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者连续对
缅甸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最终侵占缅甸全境,使缅甸沦为英属殖民地。
第一次英缅战争发生于1824—1826年。英国殖民者在多次诱迫缅甸缔结不平等条约
失败后,即不断在阿拉干、曼尼普尔、卡恰尔和阿萨姆等地区挑起事端,恶化边境形势,
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口实。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当局以缅甸出兵卡恰尔,进攻有
争议的内夫河口刷浦黎岛英守军,威胁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为借口,对缅甸发动了第一次
侵略战争。
入侵英军分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北方的阿萨姆地区,第二路进攻
西南部的阿拉干地区,第三路从海上进攻缅甸南部。战争首先在阿萨姆打响,英军在遭
到缅军顽强抵抗,付出沉重代价后,于1825年1月攻占阿萨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
缅军在班都拉将军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初,渡过内夫河,主动出击,一举攻下英印
吉大港地区重镇拉特纳帕兰和拉木。英国殖民当局极为震惊,唯恐缅军乘胜进攻吉大港,
急忙调兵增援。但由于5月间从海上进攻缅甸的英军攻占了仰光,缅军主力奉命回师南
下,阿拉干战场形势转而对英军有利,英军转守为攻,于1825年3月攻占阿拉干首府,
随后控制了阿拉干全境。从海上进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这次战争英军主要作战方向。
1824年5月9日,英军一支由66艘战舰、1.1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
南部沿海,乘缅军主力尚在西部边境地区,南部沿海兵力空虚之机,在仰光登陆,攻占
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从南面直接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缅甸政府急调部队据守仰光
以北阵地,并召班都拉率军回师南线。11月,缅军6万多人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
赶回仰光前线。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驻守仰光的英军发起总攻,但由于双方武器装
备差距太大,缅军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纪的滑膛枪。英军以逸待劳,缅军长途跋涉,
疲惫不堪,又加之英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因此,缅军几次进攻失利,伤亡惨重,被迫
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对班都拉劝降不成,即对缅军阵地发起猛攻。
班都拉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身亡,缅军陷入混乱,英军趁机攻占了缅军阵
地。4月3日,英军又占卑谬,因进入雨季,不敢继续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军不断入侵
缅甸腹地,动摇了缅甸统治者的抗英决心,缅王接受议和派建议,于9月派人与英方谈
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引起缅方义愤。10月,缅政府重新组织1万多人
的部队,向卑谬的英军发起反攻。缅军虽给敌以有力打击,但英军大批援军赶到后,反
攻仍遭失败。
1826年2月,英军长驱直入,占领蒲甘,逼近缅甸首都,缅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
出的谈判条件,于2月24日与英殖民者缔结了和约。至此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
争结束。根据条约,缅方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地给英方,赔款100万英镑。战争给
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独立的缅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殖民当局
虽然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但在缅甸人民的顽强抗击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侵缅英军4万多人,约有1.5万人葬身战场,消耗战费1300万英镑。
第二次英缅战争起于1852年。英殖民当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缅战争胜利后,侵略野心
恶性膨胀,不但不满足于割地赔款,还想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在与缅甸进行多
次缔结商约的谈判未果后,以缅甸整治仰光港口,惩处英商违法犯罪活动“虐待英商”
为借口,派分舰队进至缅甸沿海地区,掠走缅甸商船,杀害缅方船员,炮击岸防工事,
进行海上封锁。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挟缅方作出更大让步。缅方拒绝
了英方无理要求,英国将领戈德温遂于4月初率2万余人从丹那沙林向缅甸发起进攻。此
次缅甸政府没有像第一次英缅战争那样组织积极抵抗,英军仅用了8个月就侵占了下缅
甸地区。不堪忍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缅甸各族人民展开了长期顽强的斗争,英殖民当局用
了5年时间才控制了这一地区。1862年,英国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个地
区合并组成“英属缅甸”,加强了对下缅甸的殖民统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
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竭
尽全力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殖民者为将缅甸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别国插手,
于1885年10月22日,借口缅甸政府对英资孟买缅甸贸易公司贩运柚木偷税漏税活动处以
罚款,是迫害英国商人,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11月9日,缅甸政府部分答应了英
方要求。尽管如此,早已准备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1月14日,装备精
良的英军1万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发起进攻。由于缅甸政府没有必要的思
想和军事准备,英军未遇多大抵抗,仅用了14天就占领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上缅
甸被宣布为英属殖民地。英国殖民者的强盗行径激起了缅甸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
抗英斗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英军占领曼德勒以后,增兵4万
人,耗费大量军费,花了10年时间,才把各地的抗英斗争镇压下去。中国人民曾协助缅
甸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三次英缅战争中,云南地方官曾派腾越都司李文秀到缅甸了
解战况。后来李文秀率部500余人去缅甸参加抗英斗争,最后战死疆场。
英缅战争对缅甸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断了缅甸封建专制王朝独立
发展的进程,使缅甸从一个独立的国家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为英国大量掠夺缅甸资
源,扩大殖民侵略,打开了通路。纵观3次英缅战争,缅甸之所以失败,固然有其是一
个落后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技术上都比不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等原因。但战争指
导上的失误则是缅甸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缅甸统治阶级内部缺乏坚持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未能组织有效的
抵抗。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尚能积极备战,组织抗击英军入侵,虽然双方武器装
备差距很大,但在3个方向上均给英军以重创,迫使敌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战争,付
出了惨痛代价才占领了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地区。而这次战争的失利也在于,缅甸统治集
团内部对战和问题始终未形成一致意见,总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
在英军进攻的紧要关头,主和派就占了上风,使缅甸政府丧失继续抵抗的信心,被迫签
约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表现得更为软弱,既无必要的思想和军事
准备,又无实际组织大规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协苛且偷安。结果,英军在两次战争中分
别只用了8个月和14天就占领了下缅甸和上缅甸。而战后英军用了10年的时间才平息了
各地抗英游击战争,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规模浩大的抗英斗争能有一个坚
强统一的领导,缅甸一定能够打败英国侵略者的。
其次,缅甸统治者在战略上顾此失彼,缺乏统一运筹能力。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英
军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在战略上采取声东击西,先在阿萨姆挑起战火,吸引缅军主力于
西线,而后乘缅甸南线兵力空虚,利用海上优势,以1万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陆,轻而易
举地拿下了仰光。此时,缅军在西线集结了6万多人的部队,并在班都拉的率领下主动
出击入侵之敌,一举攻占了吉大港地区的两个重镇,引起了敌极大恐慌。
这时缅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队在南线牵制英军,阻敌北上,并指挥主力部队乘胜向
吉大港、孟加拉方向进攻,必将扭转被动局面。可缅甸统治者却舍近求远,急将主力调
回南线。6万大军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用了4个月时间,行程500多公里,赶到仰
光前线,对英军发起总攻。而英军则利用这段时间调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优势武
器装备,以逸待劳,很快就击退了缅军的进攻。此役,缅军伤亡5000多人,英军只损失
不到400人,使缅方在军事上遭受严重挫折,已无力挽回败局。
第三,缅甸统治者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企图缺乏警惕和戒备。英殖民当局为扩大殖
民统治,总是以谈判、经商、探险等和平手段为掩护,深入对方境内进行侦察、间谍活
动,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对此缅甸政府缺乏应有的防备,给了敌以可乘之机。如:
早在1795—1811年,英国就通过东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进入缅甸,一方面企图诱迫缅
甸当局签订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缅甸社会各方面情况,积极为英国对缅甸殖
民扩张出谋划策;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
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
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英印政府占领下缅甸后,即加紧向上缅
甸渗透,英印驻缅甸总督亲自率代表团到上缅甸访问。他们在上缅甸逗留长达两个月,
虽未达成任何协议,却收集到了大量缅甸的政治、经济、交通、资源、气候等重要情报。
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后,英军就拿着事先绘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缅军要塞分布和地形图
作战,掌握了战场主动。
F. 中国和缅甸有打过仗吗
打过,在清朝干隆年间,即清缅战争。
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不小。
G. 缅甸战役都经历了哪些历程
缅甸战役是日本第15军实施的。这次战役于1月20日从泰国领土发起。英国军队曾企图将敌人阻止在萨尔温江、米邻和锡唐河地区,但未成功。1月31日,日军占领毛淡棉,2月23日夺占了锡唐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3月8日进入仰光。中国的3个军开到缅甸也未能扭转局势。日军继续进攻,占领了东吁、仁安羌、腊戍、曼德勒等城市。英国军队和中国军队随即退却并形成毫无组织的溃退。日军占领了缅甸,并侵占了中国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及腾冲、龙陵等城市。
为了防止英国海军可能参加作战而影响缅甸战役的结局,以及为了彻底击溃英军,日本海军对在锡兰的英国海军基地进行了袭击,迫使英国海军退驻马尔代夫群岛海域。日军采用了迂回、包围和果断深入敌人后方等战术,其作战行动比英军更为机动灵活。
日军进攻获胜的一个有利因素是,为数颇多的缅甸居民相信,靠日本人的帮助,就可以使国内反对英国统治的长期斗争最后完成。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城市为缅甸独立军派出的队伍所占据;这些地方建立的政权机构,对入侵的日军分队均善意相待。
但是,缅甸独立军的领导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诈和虚伪。不过,要扑灭对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是要使怒火转向日军,已很困难,这需要时间。至5月底,幸存的英国军队的大部分到达印度境内的英帕尔城。
在翻越山岭之前,他们丢弃了自己所有的武器。到达印度的只有1.2万人,只占参加缅甸战役的英军的1/3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军队的第38师残部也开到了英帕尔。日本在完成缅甸战役之后得到了一次暂息的机会,遂利用这一机会巩固了在缅甸的地位。
H. 二战时缅甸战场有哪些着名战役
缅甸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中、英盟军在缅甸同日军进行的一系列防御和反击战斗的总称,大致可以分为第一次缅甸战役和第二次缅甸战役两个阶段性战役。
一次战役:
1942年中国出兵缅甸,是中国从国际国内战略局势出发,联合盟国在国外进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战争,这一战役以盟国方面的失败而告终,远征军损失也十分惨重。此战中,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日本在完成缅甸战役之后得到喘息之机,并借此巩固了在缅甸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日军训练有素,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快速推进。中英盟军尤其是中国远征军英勇奋战,但终因部署不当、指挥有误而失败。
二次战役:
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I. 泰国与缅甸历史上共发生过多少次战争
缅泰战争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泰国与缅甸之间为兼并土地、掠夺劳动力和取得中南半岛政治经济优势而进行的长期战争。泰缅战争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548~1592) 1486年,缅甸东吁王朝兴起后,泰缅之间开始出现小规模边境冲突。1548年底,缅王莽瑞体乘泰国王室内讧、国内局势动荡之机,率军大举入侵。次年包围泰国首都阿瑜陀耶城,因久攻不克而退。1563年,缅王莽应龙再度入侵,次年攻占阿瑜陀耶,将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员和居民掳至缅甸,另立傀儡王。1568年,因泰国力图摆脱缅甸的控制,导致莽应龙又一次大举进攻。1568年11月~1569年 8月,阿瑜陀耶城抗击缅军围困达10个月之久,终因内部叛变而陷落。莽应龙处死前傀儡王以后,立亲缅的彭世洛太守为傀儡王。1584年 6月,泰国王子帕那莱(即后来的纳黎宣)宣布独立,并率军攻入缅甸。1584~1592年,缅军五次大举入侵泰国,并一度包围阿瑜陀耶城,但均遭失败。1592年底,泰缅主力决战于泰国廓沙拉,结果缅军大败,其统帅即缅甸王储阵亡。 第二阶段(1593~1664) 1593~1605年,泰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不断向缅甸发动进攻。1593年,泰军攻占缅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次年,又进占毛淡棉、马都八等地,吞并缅甸南部大片领土。1595~1599年,泰王纳黎宣大帝两次率军大举入侵,包围缅甸首都。1605年,纳黎宣再次率军攻入缅甸,不久于阵中病亡,泰军遂撤回。1613年起,缅甸军队开始反攻,收复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领土及东北部的掸邦一带领土。1615~1663年,双方激战于缅甸南部与泰国北部,互有攻守。1664~1665年,泰国乘缅甸忙于应付清缅战争和王室内讧之机,大举进攻,在蒲甘附近与缅军决战,遭到失败,被逐出缅境。 第三阶段(1665~1759) 这一时期,双方处于休战状态,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部分地恢复了睦邻友好。 第四阶段(1759~1810) 1752年,缅甸雍籍牙王朝兴起,不断向外扩张领土,导致双方的尖锐对立。1759年,缅王雍籍牙率兵侵入泰国,次年包围阿瑜陀耶城。旋因缅王突然死去而退兵。1764年缅王孟驳进占泰国北部,次年发动全面进攻。1767年 4月,在围攻一年两个月之后,缅军攻陷阿瑜陀耶城,掠走大批居民及财物,并将该城付之一炬。1767年底,泰军将领达信率军反攻,逐走缅军,恢复了泰国的独立。1768~1785年,泰缅多次交战,泰国渐次收复北部的清迈和南部马来半岛一带的领土,缅甸则夺回土瓦、丹那沙林一带。1785年,双方主力决战于泰国南部的北碧(干乍那武里),缅军大败。以后,战争逐渐演变成局部的边境冲突,其影响和范围日益缩小。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见英缅战争)爆发后,缅甸开始沦为殖民地,泰缅战争遂告终止。
J. 缅甸战役是什么时候
缅甸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队从1942年1月20日至5月20日在缅甸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战役目的是切断连接中国与英美盟国的唯一的陆上交通线,占领缅甸,并推进到印度边境。
缅甸战役是日本第15军实施的。这次战役于1月20日从泰国领土发起。英国军队曾企图将敌人阻止在萨尔温江、米邻和锡唐河地区,但未成功。1月31日,日军占领毛淡棉,2月23日夺占了锡唐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3月8日进入仰光。中国的3个军开到缅甸也未能扭转局势。日军继续进攻,占领了东吁、仁安羌、腊戍、曼德勒等城市。英国军队和中国军队随即退却并形成毫无组织的溃退。日军占领了缅甸,并侵占了中国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及腾冲、龙陵等城市。
为了防止英国海军可能参加作战而影响缅甸战役的结局,以及为了彻底击溃英军,日本海军对在锡兰的英国海军基地进行了袭击,迫使英国海军退驻马尔代夫群岛海域。日军采用了迂回、包围和果断深入敌人后方等战术,其作战行动比英军更为机动灵活。
日军进攻获胜的一个有利因素是,为数颇多的缅甸居民相信,靠日本人的帮助,就可以使国内反对英国统治的长期斗争最后完成。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城市为缅甸独立军派出的队伍所占据;这些地方建立的政权机构,对入侵的日军分队均善意相待。
但是,缅甸独立军的领导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诈和虚伪。不过,要扑灭对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是要使怒火转向日军,已很困难,这需要时间。至5月底,幸存的英国军队的大部分到达印度境内的英帕尔城。
在翻越山岭之前,他们丢弃了自己所有的武器。到达印度的只有1.2万人,只占参加缅甸战役的英军的1/3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军队的第38师残部也开到了英帕尔。日本在完成缅甸战役之后得到了一次暂息的机会,遂利用这一机会巩固了在缅甸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