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服缅甸哪个民族先开始穿
⑴ 缅甸主要民武有哪些,果敢同盟军、佤邦、克钦军到底怎么分
在东南亚地区领土最大的国家就要属缅甸了,这个国家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经历了近六十年的殖民地生活,一直到1945年。尽管缅甸从英国独立出来了,摆脱掉了殖民地的身份,但是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依旧弥漫着硝烟。由于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多到你完全想象不到。
在薪水这一方面,由于缅甸这一国家并不是特别发达,所以总的来说普遍的工资水平也没有特别高。克钦军每个士兵的月薪大约是五十到一百元元人民币,而瓦邦军的会更高一些,大概有前者的两倍。不仅如此,每个月还有大米可以领取。这样看来还可以从士兵的状态来看是属于哪一个民族武装部队的,毕竟吃的好的总会比吃的不那么好的,状态更好一些。
⑵ 你好,穿青人属于哪一个民族
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也叫“羡民”或“县民” ,后期叫“穿青”。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没有被承认。属于未识别民族。类似的情况除了穿青人,还有许多。
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的中国国民,其居民身份证上民族栏目会填上人群(未识别民族)的名称。中国政府认定的民族名称,本人有不同意见,经做思想工作仍坚持填写自称的,可在民族名称后加注。如“纳西族(摩梭)”、“苗族(革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认定为少数民族,但尚未明确是单一少数民族或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员的,可填写“XX人”,如“僜人”。已定汉族(如穿青人)而本人有意见的,二代身份证可以注明:“穿青”、“穿青人”。
对于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称与中国已认定的某一民族名称相同就填写某一民族,如“朝鲜族”;如没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么民族就填写什么民族,但应在民族后加注“入籍”二字,如“乌克兰(入籍)”。
1.艾努人 :归为维吾尔族 ,大约10000人 , 说艾努语(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
2.克里雅人: 归为维吾尔族 ,大约1300人 ,克里雅人据说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另有一说是离群索居在这里的沙漠土着民族,自然环境决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朴纯厚的民俗文化和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多数几代同堂住在一起,家里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长辈,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被称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
3.托茂人 :归为回族 ,大约500人 ,分布在青海、新疆,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使用托茂语(一种混合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的蒙古语)。
4.古格人 : 归为回族、藏族 ,大约5000人 , 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三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古格人在文化上通过协调与调适,兼容并蓄藏等多民族文化的同时俨然保留回族文化特质,形成一支独自一格的民族。
5.康家人 : 归为回族 , 约500-600人 , 康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康家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蒙古语支,生活方式混杂了回族、土族,因此现在康家人认为自己是一独立民族,和周围的民族不太一样。
6.曼咪人 : 归为布朗族 , 约1000人 , 曼咪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而曼咪人的住房、服饰、宗教信仰、节日与傣族差不多,但民族被划分成布朗族,现在曼咪人希望能成为一独立民族。
7.昆格人 : 归为布朗族 , 共338户1656人 , 昆格人的习俗和一般布朗族不同,独特的特日有龙列节、龙恩节。龙列节即打铁节,时间在阳历二月,过节时要杀牛、烧篝火、祭祖。
8八甲人 : 未识别民族 , 约1500人 , 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阿镇。
9阿卡人: 归为哈尼族 , 约6000人 , 阿克人分布在云南省景洪市的景洪镇、勐罕镇、勐龙镇,勐海县的布朗山乡,勐腊县的勐仑镇,共21个村。阿克人自称“过克”,阿克是傣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奴隶”)。
10.老品人 : 未识别民族 , 52户233人 , 老品人自称“老品”,也称“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语言,如吃饭为“唐扎”,房屋为“拥”,能讲流利的傣语。老品人住房为汉式平房。信仰独特的原始宗教,有庙宇、无神像,每年全寨要举行一次祭山神活动。
11.老缅人 : 归为拉祜族 , 约4000人 , 老缅人和缅族无关,老缅人作为一个跨境族群, 分布在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四国的边界区域。中国境内主要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的老缅大寨和勐海县勐遮乡的老品寨为主要聚居地。
12.毕苏人 : 澜沧县等地毕苏人归入拉祜族;勐海毕苏人未识别 6000人
13.木佬人 : 归为仫佬族 , 约3万人 , 其语言木佬语属于仡央语族,接近仡佬语,仅因他称接近便被划入仫佬族。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黔南两州北部的麻江、凯里、黄平、都匀、瓮安、福泉等县市。
14.菜族人 : 未识别民族 , 计32户170人 , 自称菜族人。
15.穿青人 : 归为汉族 , 60多万 , 中国西南地区的族群,民族问题含糊。
16.蔡家人 : 未识别民族 , 约4万 , 中国西南地区的族群,民族问题含糊。
17.龙家人 : 归为汉族、白族、布依族 , 约50多万 , 中国西南地区的族群,民族问题含糊。
18.僜人 : 未识别民族 , 大约2000人 , 僜人现多住在西藏自治区南部近麦克马洪线边界附近。他们积极向中国政府申请重新识别,成为独立民族,但因为中国结束民族识别政策以及该人群人数过少,计划最终告败。
19.里民人 : 归为黎族 , 10万人 , 这可能是中国民族认定史上最大的纰漏,贵州里民人被识别成黎族,但实际上和海南黎族并无实际关系。他们其实是穿青人的一部分。
20.诶人 : 归为壮族 5000人 诶话是一种混合语。
21.标族人 : 归为汉族 , 约8万人 , 标话原本认定为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由中原迁来的人讲的语言,但后来认定是属于壮侗语系侗水语支,和汉语无关。
22..茶洞人 : 大部份归为汉族,有一部份归为壮族 , 约2万人 , 茶洞人分布在广西临桂县茶洞乡绝大部分村寨及相邻的两江镇和永福县龙江乡部分村寨,茶洞话属于侗水语支,现在民族问题含糊。
23..临高人: 归为汉族 , 约80万人 , 使用临高话,临高话为壮侗语系一支,但官方把临高人视为汉族,使民族问题含糊。
24.哥隆人 : 归为汉族 , 约6万人 , 哥隆人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东方市北部昌化江下游南岸,集中新街、三家、四更三个镇,哥隆话(村话??)是一种兼含汉语、苗语、黎语、越南语等成分的特殊语言,其风俗也与众不同。
25.革家人 : 归为苗族,黄平县称之为未识别民族 , 约6万人 , 人群民族问题未明,他们仍积极请求政府承认为独立民族。
26.东家人 : 归为畲族 , 约5万人 , 虽在1996年部份人划成畲族,但是民族问题仍未明,他们仍积极请求政府承认为独立民族。
27.西家人 : 归为苗族 , 约1万人 ,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凯里、都匀、麻江等县市。
28.绕家人 : 归为瑶族 , 约1万人 ,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麻江、都匀两县。
29.布努人 : 归为瑶族 , 约40万人 , 布努语是自称“布努”或“努”(意思是“人”)的民族所说的语言,目前民族划分中的瑶族语言里除了勉语以外最大的语言,属于苗瑶语系苗语支,不属于瑶语支。有39万人说这种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区。布努语可能和苗语川黔滇方言最接近。
30.阿侬人 : 归为怒族 , 约500人 , 阿侬人的生活方式、语言(阿侬语)混合了怒族和独龙族,并自成一格。
31.包瑙人 : 归为瑶族 , 约3万人 , 包瑙人说得包瑙话不属于瑶语支。
32.格鲁人 : 归为藏族 , 约12万人 , 说嘉绒语,分布在四川阿坝州的马尔康、黑水、理县、汶川、金、川、小金等县,雅安地区的宝兴县,甘孜州的丹巴县。使用嘉绒语的人口约11.69万人。
33.顾羌人 : 归为藏族 , 约6千人 , 说贵琼语,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县的舍联、时济、前溪、麦笨、三合等乡,泸定县的长征、烹坝、泸桥乡以及雅安地区宝兴县硗碛乡的部分村寨。
34.茂族人 : 归为藏族 , 约8千人 , 说扎坝语。分布在四川甘孜州道孚县的亚卓乡、红顶乡、仲尼乡、扎拖乡、下拖乡和雅江县的瓦多乡、木绒乡。
35..木雅人 : 归为藏族 , 约1万人 , 说木雅语,分布在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的朋布(phur bu)、沙德(gsar sde)、宜代(vjig rten)、六巴(klu pa)四个乡和九龙县的唐古乡(thang gu)。由于木雅语的藏文名与西夏的名称一样,所以很多学者怀疑讲木雅语的人可能是西夏人的后代。
36.白马人(氐族人) : 归为藏族 ,约1万人 , 说白马语,分布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河流域的木座、白马等乡村,和阿坝九寨沟县下塘地区的屋角、马家等乡村松潘县小河地区,以及甘肃省武都地区文县的白马峪河等地,有民族学家认为白马人的祖先为氐人,在汉代被称为白马氐。
37..尔苏人 : 归为藏族 , 约2万人 , 说尔苏语,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宁等县,有自己的语言和中国目前所发现的仅存的两种图画文字之一;所用语言属于羌语支(而不是藏语支),这语种与曾建立过西夏王国的党项人同源。
38.纳木依人 : 归为藏族 , 约6千人 , 说纳木依语,分布在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使用不同于藏语的纳木依语。一般使用这种语言的居民被泛称为“西番”,分布在冕宁、西昌、盐源一带的自称为“纳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龙一带的自称为“纳木兹”。
39.尔龚人 : 归为藏族 , 约4万人 , 说尔龚语,主要是分布在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炉霍、色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壤塘等县。
40.却域人 : 归为藏族 , 约2万人 , 说却域语,主要是分布在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道孚、新龙、理塘等县。
41.克木人 : 归为布朗族 , 约2千人 , 居住在云南省。
42.苦聪人 : 归为拉祜族 , 苦聪语和拉祜语接近,同属彝语支
43.拉基人 : 归为彝族 , 约2千人 , 越南政府把拉基人划分成单独的民族;拉基语和仡佬语接近,同属侗台语系仡央语族
44.土生葡人 : 归为葡萄牙后裔居民(《澳门基本法》第42条) , 约4千人 , 是一个由多种族群混合而成的群体,难以分类。土生葡人在中国澳门特区通常为葡萄牙人或其人于东南亚各地的后裔与澳门当地的汉人结婚后生下来的人群。现时大多数人只在澳门及东南亚生活。中国澳门特区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确定为澳门少数族群,享有法律认证的政治权利;中国大陆把土生葡人定为未识别民族。土生葡人主要说葡萄牙语,一些人说中文;他们曾经创造过土生葡文,作为自己的语言。
45.莽人 : 归为布朗族 , 1985年统计有82户568人 , 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金平县。
46.摩梭人 : 云南归纳为纳西族,四川归纳为蒙古族 , 约数万人 , 中国唯一一个母系社会为主的人群,民族识别问题未明。部分摩梭人实行走婚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曾经被“强迫”一夫一妻。
47.普标人 : 归为彝族 , 300 人 , 越南政府把普标人划分成单独的民族;普标语属侗台语系仡央语族。
48.掸族人 : 部分人被归纳为布依族或壮族,也有人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与壮族及布依族同源,语言可互相沟通[可疑 – 讨论]。人群分布在中缅边境附近,通用缅甸语。缅甸的掸族为独立民族。
49.载瓦人 : 被归纳为景颇族 , 约8万人 , 使用载瓦语,缅甸政府把载瓦族划分成单独的民族,和景颇族做为区隔。
50.夏尔巴人 : 未确定族系 , 大约2千人 , 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部分散居在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山山上,民族问题未明(一说是党项后人)。通常以登山向导为生。
51.图瓦人 : 归为蒙古族 , 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喀纳斯湖附近。图瓦人现被归为蒙古族的分支。
52.布里亚特人 : 归为蒙古族 ,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和内蒙古附近。布里亚特人定为蒙古族。虽然他们认同自己是蒙古人,但是他们的文化与一般蒙古文化极为不同。
53.回辉人 : 归为回族 , 约5000人 , 主要居住在海南三亚附近,原为东南亚穆斯林;语言为回辉话,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54.卢人 : 归为满族,部份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 约8000余人 , 分布在黔西、金沙、大方三县交界处。
55..羿人 : 大部份仍申报为汉族,一些归为仡佬族一支,也有人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约300余人 分布在贵州毕节普宜和阴底,四川古蔺蜡盘沟等地。
56.土生犹太人 : 有部份被划为回族,有部份被划为未识别民族 传统上被称为“蓝帽回回”,所以被划为回族的一部份;但实际上,其民族组成与回族无关,尽管犹太人跟回族的组成部份阿拉伯人是兄弟民族。中国的犹太人散居于中国大陆各处,尤其是在黑龙江省和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连接的中俄边境附近。
57.者来寨人 : 归为汉族 , 400余人 , 又名骊轩人,部分人长相偏向于欧洲人,居住在甘肃永昌县境内的者来寨。
58.阿尔巴津人 : 北京、天津归为满族,黑龙江归为汉族 约500余人 为斯拉夫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鄂温克人、达斡尔人、满人、蒙古人、汉人等民族的混血儿。信奉东正教。现已使用汉语。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罗斯语、教会斯拉夫语、蒙古语、满语。主要居住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海拉尔等地。
59.富裕柯尔克孜人(哈卡斯人) : 归为柯尔克孜族 , 约1500人 , 官方定为柯尔克孜族,实际上是哈卡斯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五家子柯尔克孜族村、富裕牧场七家子村。使用黑龙江柯尔克孜语(哈卡斯语的一种方言)和卫拉特蒙古语。信奉萨满教或藏传佛教。
60.瓦乡人 : 归为苗族、汉族、土家族 , 约40万余人 , 居住在湖南省西部山区。有人认为宋祖英实际上也属于这个民族。瓦乡人有着不同于苗族人、汉族人和土家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瓦乡人的语言独特,瓦乡话与苗语并不接近,更加不属于苗语。瓦乡话也不属于汉语的任何一个方言系统,既不属湘语,也不属湘西一带流行的“客话”(西南官话的一种),语言学家至今仍把瓦乡话单列。
61.遗华日侨(大和民族) : 可能归为汉族 , 约4000人以上 , 于二战后被日本军队遗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日本人,以妇女和儿童人数最多,大部份都融入东北当地的汉人家庭内。
⑶ 缅甸神秘地区出现穿中国军服人员,求解
应该是果敢军吧,穿的衣服像中国军服,有些也可能是从中国搞到的农民工迷彩之类的。果敢是缅甸的一个自治地区,居民基本是华人。
⑷ 缅甸果敢族不就是汉族嘛!他们为何不穿民族服装——汉服呢
这恰恰说明不存在自然演变形成、当代汉人公认的“汉服”
现在所谓“汉服”都是拿历史上曾经的元素人为拼出来的
⑸ 迷彩服的起源发展
一、迷彩服的起源发展如下:
最早使用的伪装性颜色军服的是英国军队。1864年12月,英军大尉哈里·巴纳特·拉姆斯汀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组织非正规军“英国陆军侦察队”。在制做侦察队军服时,拉姆斯汀针对当地黄土地裸露多,风沙大的特点,为了侦察时便于伪装,选定了土黄色军服。在后来的作战行动中,这种军服起到了较好的伪装效果。
源于苏格兰猎鸟人伪装服,有关迷彩服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兰的“吉利服”(GhillieSuit)。这原本是一种由猎户使用的伪装用具,相传为猎手吉利(Ghillie)所发明,主要用在隐身于丛林中,麻痹鸟儿以实施猎杀。最初的吉利服就是一件装饰着许多绳索和布条的外套,在植被茂密的环境中隐蔽效果很好,即使警觉敏锐的鸟儿也难以发现。
吉利服在二战中得到普及,并改名为“狙击手服”(Snipersuit),Snipe(沙锥鸟)就以行动迅捷难以猎捕着称,而擅长猎杀这种鸟的人就被称为Sniper,后来就成了狙击手的专有名词。
1899年,英军入侵南非,与当地的荷兰人后裔布“布尔人”进行持续3年的“英布战争”。布尔人兵力少,英军人多,双方兵力对比约为1 :5。但布尔人发现,英军穿红色军服,在南非的森林和热带草原的绿色中格外醒目,极易暴露。布尔人从中受到启发,立即将自己的服装和枪炮改为草绿色,便于在密草丛林中隐藏。布尔人常常神不知鬼不靠近英军,突然发动袭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而英军想打却难以发现目标。这场战争虽然最终是英军取得了胜利,但英军伤亡达9万多人远远超过了布尔人军队的伤亡人数。
这场战争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在现代战场上人员伪装的重要性,纷纷装鲜艳的军服颜色改为绿色或黄色,以达到隐蔽的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光学侦察器材的出现,使穿着单一颜色军服的士兵很难适应多种颜色的背景环境。1929年,意大利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迷彩服,它有棕,黄,绿和黄褐4种颜色。1943年,德国为部分士兵装备了3色迷彩军服。这种迷彩服遍布形状不规则的3色斑块,一方面这些斑块可歪曲人体的线条轮廓,另一方面其中部分斑块颜色与背景色近似一体,部分斑块又与背景色差别明显,从视觉效果上分割了人体外形,从而达到伪装变形的效果。
德军的迷彩服在实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各国军队纷纷仿效,并对迷彩的颜色和斑块的形状进行研究改进。60年代以后新研制的迷彩服采用合成化学纤维制成,不仅在防可见光侦察方面比原先的棉布材料优越,而且由于在色彩染料中掺进了特殊的化学物质,使迷彩服的红外光反射能力与周围景物的反射能力大体相似,因而具有了一定的防红外光侦察的伪装效果。如今,迷彩已不仅仅是在士兵的军服和砂盔上使用,各种军用车辆,大炮 ,飞机等军用器材装备上也普遍涂上了迷彩。
二、迷彩服的三功能:
1、识别功能。
区别不同国家军队、不同军兵种、军队和民众的重要标志。在世界上大小100多个国家的军队中,虽然迷彩服的用途基本相同,但没有任何两个国家军队的迷彩服是完全相同的。
2、象征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迷彩服既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民族特色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军队作战能力、军人素养的集中体现。在礼服、常服、迷彩服三大军服类别里,迷彩服最能充分显示国威、军威的。
3、防护功能。
随着高新武器装备的迅速发展,提高新型迷彩作训服的综合防护性能,使迷彩服具有防弹、防侦视、防化学、防细菌、防辐射,以及调温、调湿、调气等多种多样的功能,已成为迷彩服发展的首要问题。
⑹ 这段时间广西卫视播出的金三角风云里的那些当兵的怎么都穿着解放军的87式迷彩服,鞋子也穿的是解放鞋
应该是果敢特区的军队,果敢族是明朝末年迁至缅甸地区的华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果敢人曾与其他受压迫的各族组织反政府武装与缅甸政府打游击战,果敢军队前期的领导者是缅甸的共产党组织,但后来果敢军的领导人与共产党组织分裂,其现任领导人曾在中国避难和受过训练,二十一世纪初更是在中国的帮助下全面禁止种植鸦片,而采用中国支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经济,果敢特区的通讯设施全部由国内的电信部门提供,并可以支持国内移动手机信号,虽然是两个国家,但收费标准却同国内一样,不算国内长途,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吧果敢看作是中国在缅甸的一块飞地,中国在果敢特区的影响比缅甸政府要大得多。
⑺ 景颇族的缅甸克钦族
缅甸,这个因为昂山素季和政治改革备受世界关注的东南亚国家,再次因为误射到邻国中国的几发炮弹而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在中国边境爆发的战火,暴露了这个一心推动改革、希望发展经济走向世界的国家的多年顽疾——少数民族地区离心趋势和武装问题。记者连线居住在战火发生地及邻近的云南省盈江县居民,讲述他们经历的缅甸边境战事。
“每天都听到缅甸那边打仗的声音”
云南盈江县那邦镇,距离中缅边境的国门只有100米左右。趟过一条河,就到了缅甸境内的拉咱。正在与缅甸政府军作战的地方武装克钦独立军总部就在那里。连日的枪炮声,打破了这个边陲小镇的宁静。 国境两头 同一民族不同境遇
“每天都能听到炮声。我们尽量少出门。”云南盈江县那邦镇边陲宾馆工作人员、来自缅甸克钦邦的董丽艳对新京报记者说,这个宾馆由10名缅甸人负责运营,老板是中国人,但并不在这里。
从12月底开始,连日的炮声,令原本闲适的边陲小镇,变得不再平静。12月30日,随着缅甸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军的战事吃紧,3发缅方炮弹落入那邦镇,损毁了一座房屋,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这些天每天都听到缅甸那边打仗的声音,每五六分钟就能听到炮声。声音很大,像打雷一样。晚上天天都在打,睡不着觉,炮声一响,就起来看一看。”那邦镇居民杨正文向记者讲起这几天的经历,也很无奈,“我认为不会打到中国来,现在对生活影响也不大,但是生意不好做了。”
“前几天有一颗炮弹打到傈僳族的村子里面,他们还以为是地震,全都往外跑。”杨正文的老婆说,“还是挺恐怖的,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情况。我们没什么防护措施,也不知道怎么防。”
盈江县一家宾馆的工作人员管小姐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她们的住处不在国界线附近,也没有听到枪炮声,但是大家都在议论这事儿,非常担心炮火烧到中国来。“这个可说不定,但还没有想到预防这么远。”管小姐称,安检比较严,刚刚接到通知,只要外国人来住宿,就要通知边防人员。“街上的警察也比以前多了,这段时间查得严,可能就是因为那边打仗的关系。”
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云南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杨正文对记者透露说,10日那天,那邦镇上来了很多中国景颇族人,要求缅甸双方停火。如果不停火,他们就要去帮缅甸那边的克钦族。
中缅边境 拒绝妥协的“独立军”
克钦邦的地方武装在抗击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便已存在。1947年,缅北掸邦、克钦邦等少数民族武装与“缅甸国父”昂山政权签订了《彬龙协议》,重点是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充分自治,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1947年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彬龙协议》的原则也有体现。这成为缅地方武装长期存在的重要历史渊源。当然,有了枪,也就为缅甸少数民族地方与中央的长期对抗埋下了伏笔。
克钦独立军1961年成立,与缅甸中央政府军在当地的武装冲突持续了33年。克钦独立军是缅北最有势力的民族武装之一,最高政治诉求是独立。1994年,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军签署停火协议,此后十多年来,双方基本相安无事。
2008年,缅甸通过新宪法,遭致一些少数民族的反对,认为新宪法没有赋予其充足自治权。2009年4月,缅甸军政府拟定了全缅民族武装的整编计划,同样遭到绝大部分民族武装的拒绝。其中就包括克钦独立军。
2011年6月9日,由于整编谈判破裂,缅甸政府军和克钦独立军打破了多年的停火协定,战火再燃。直到冲突激化,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纠结的缅甸民族认同
“民族本不存在,他只是想象的共同体”,在史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眼中,上世纪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是政治家们创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神话,因为历史证明,人类对于身份认同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像其他殖民地国家一样,缅甸的精英们也创造了自己的“民族国家”概念,一个是兼顾少数民族的“Burma”,一个是大缅族主义的“Myanmar”,过去60多年来,这两种概念的碰撞留下了缅甸至今难以解决的民族冲突。
国名背后的民族冲突
“Burma”还是“Myanmar”,这是缅甸至今仍未停止的国名之争,民盟领袖昂山素季一直坚持使用代表多元缅甸意味的“Burma”。缅甸国内有135个民族,主体民族是缅族,占全国人口2/3,其他主要少数民族为掸族、克钦族、孟族、佤族等。在缅甸独立前,这些少数民族原则上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民族自治。
二战结束后,缅甸开始了民族独立进程,为了打破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图谋,国父昂山将军身穿克钦族服装来到克钦邦首府,劝说克钦一起建立联合国家。其他各少数民族纷纷响应,并于1947年签署了《彬龙协议》,决定在联邦国家体制下实行民族自治,各族平等,并依此协议形成了《缅甸联邦宪法》,其中规定了掸邦和克伦尼邦在十年之后有权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联邦内。
《彬龙协议》对缅甸民族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日很多少数民族仍表示要在这个协议框架内与缅甸政府谈判。
然而,5个月之后,缅甸联邦的缔造者昂山将军被暗杀了,继任者没有沿着昂山的路继续走下去,他们修改了昂山国父制定的宪法,对于这种根本的转变,负责修宪的缅甸法学家吴强吞说,“我们国家,理论上是联邦制国家,实际上是单一制国家。”
单一民族还是多元缅甸?
在宗教政策上,继任政府也背离了昂山国父的意愿。缅甸有句谚语,成为缅族人就是成为佛教徒,但其他少数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1961年,缅甸将佛教定为国教,1962年,军政府执掌缅甸后,国家概念变成了——在一个种族(缅族)、一种语言(缅语)、一个宗教(佛教)的理念下,通过民族建构实现民族同化。
这一举动的直接后果就是促使少数民族选择武装起义抵制中央政府,其中最大的起义运动就是由克钦独立军发动的。克钦族多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佛教成为国教是沙文民族主义的体现,因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与政府对抗的历史。《缅甸:起义与种族政治》一书作者马丁·史密斯认为,在今后的许多年中,像克钦族一样,起义成为缅甸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
缅甸现有公开的25支民族武装和10多支隐秘的民族武装,多年冲突没有让民族武装,也没有让政府军取得胜利。缅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沙空认为,60余年的民族武装冲突证明,在“一个宗教、一种语言、一个种族”的理念下,通过民族建构而实施的同化政策,不适合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缅甸。
随着缅甸宣布改革,迎来了新契机,缅甸政府已经同多个少数民族签署停火协议。但签订停火协议远非长远之计,动乱冲突仍时有发生,云南省社科院缅甸问题专家熊丽英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只要不公平的民族政策存在,冲突就不可能真正平息。缅甸现有政策无法让少数民族相信能够得到平等的权利。如果不从国策上改变,就很难彻底解决冲突问题。”
⑻ 缅甸人穿什么服装
缅甸是一个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无论男女,下身都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
虽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较为鲜艳。男女上衣均为右衽,也有对襟的。男人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衫,用一条或粉红或黄或白的薄纱或丝绸帕包在头上,作为出席盛会的礼帽。
女子的上及多为斜襟长袖衫,衣袖长而窄,颜色多为乳白色或粉红色。为了适应热带气候,多用薄纱制成。妇女一般都留长发,卷发髻,并插花,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首饰。缅甸人很少穿鞋袜,男女老少都爱穿拖鞋。
(8)迷彩服缅甸哪个民族先开始穿扩展阅读
缅甸人只有在极为正式的场合才会穿着西式的套装、套裙和皮鞋。在日常生活之中,绝大多数缅甸人都喜欢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缅甸男子的着装通常为:上穿对襟无领长袖短外衣,下穿以方格布缝制而成的类似于筒裙的沙笼,并且在正面用结子束好。
在他们的头上,往往要裹上一块素色的扎头巾,名为“岗包”。缅甸妇女的着装则大多是:上穿斜襟长袖短衫,内衬白色胸衣;下穿花布长身筒裙,并且在侧面束住,但不用腰带。她们的上衣往往透明或者半透明,出门在外时大多还要披上一条彩色披巾。
缅甸妇女很爱梳成又高又光的发髻,并且对各种金首饰倍加青睐。在缅甸的一些地区,妇女以脖子细长为美。于是那里的女孩子自小开始,便不断地往脖子上面套铜环,以便促使自己变得颈长。
由于天气炎热之故,缅甸人一般都不穿鞋袜,至多穿上一双拖鞋罢了。缅甸的警察执行公务时头戴钢盔,妇女们脸颊上往往要涂上一块用以装饰的植物粉浆,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出门时大多挎上一只布包。
女用筒裙与男用筒裙不同,常有一乍左右宽的黑色或红色群腰,裙长也比男群长,穿时使裙底边触及脚面。赤足穿人字带或其他各式拖鞋,也有穿高跟鞋鞋者。在正式场合则必穿料质较厚或精致的长窄袖上衣,有的为表示更加郑重则在上衣之上又加披各式纱巾或其他披巾。
着各种首饰,头带鲜花。不论年长年幼,不论居家出门,缅甸女性都喜欢在头上戴鲜花。一般缅甸代表团出国访问,男子往往在平时着西服,但逢对方接见、宴请等正式场合又换上了民族服装。
缅族人的服饰与东南亚各国以及西南许多民族的服饰有不少相似之处,缅人的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先后曾有过不少的变化,但由于独立以来历届政府都强调维护民族文化传统,抵制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现在仍较好地保持了它的古老传统与主要特色。
⑼ 缅甸有哪些民族
缅甸人口约有5141.9万人,68%为缅族。主要的法定少数民族为掸族、克伦族、孟族、克钦族、克伦尼族、钦族、若开族,另外,人口中还有华人、印度人、孟加拉人。官方语言为缅甸语,也有为数不多的人懂英语和汉语。
1.缅族
缅族起源于古代氐羌集团,是中国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汉时期至隋唐时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及其以南地区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缅人。白狼羌为战国前后南下的牦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两川一带,历史上曾多次慕义归化内属,且曾独立立国。东汉初年起,白狼羌就与中原王朝有过联系。隋唐时白狼(羌)为吐蕃所灭,“其地没于吐着”。目前,缅族分布在缅甸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及三角洲地区。历史上缅族先民有过三次大的迁徙,唐善战争使得白狼人从7世纪中叶起便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内迁中原,或臣服于吐蕃,或南逃滇中。内迁和臣服者最终均为汉藏两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带生活了约半个世纪后,由于蒙舍诏的统一入诏行动和唐与南诏的天宝大战而无法安生,于8世纪初继续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太平江、瑞丽江河谷通道于9世纪前后进入缅甸境内。缅族的文化较为发达,缅族是缅甸最早产生文字的民族,产生了缅文书面文学,最早普及教育。缅语是缅甸全国的通用语,同时也是缅甸的官方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或缅彝语支)。美丽的伊落瓦底江是缅甸第一条大江,全长为2170千米,从北向南贯穿缅甸全境,是缅族文化的摇篮,也是缅甸文化的摇篮。勤劳勇敢的缅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伊落瓦底江畔,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创造了缅族的历史,也谱写了缅甸的历史,并在骠族和孟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缅族文化,也就是缅甸文化。缅族人受教育的程度高于缅甸其他民族。
缅族人注重礼节,日常见面都要行合十礼。缅族人有很多崇拜的图腾,如白象、狮子、妙声鸟、榕树和番樱桃树的树枝等,缅族人称番樱桃树的树枝为番樱桃花。在古代,远方的战士出征或凯旋,缅族的姑娘都要为战士们献上这种番樱桃花。缅族最具特色的工艺品是金线绣。金线绣的工艺非常细致和巧妙,匠人在棉布、天鹅绒、衣服等日用品上用金丝绣上各种花纹和图案。在缅甸封建王朝时期,金线绣服极为华贵,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以穿。现代,在戏剧、阿迎舞演出时,演员也要穿上金线绣制的服饰。在缅族的重大节日里,缅甸姑娘都会穿着金线绣服表演节日的歌舞。另外,缅族传统服饰筒裙也是用金线绣制的,这种服装深受缅甸妇女的喜爱。
⑽ 缅甸是什么民族
缅甸是克伦族、克耶族、克钦族、孟族、掸族、缅族、若开族、钦族等民族。缅甸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国。西南临安达曼海,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为邻,东北靠中国,东南接泰国与老挝,首都为内比都。
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其北部和东北部同中国西藏和云南接界,中缅国境线长约2185公里,其中滇缅段为1997公里。东部与老挝和泰国毗邻,缅泰、缅老国境线长分别为1799公里和238公里。缅甸西部与印度、孟加拉国接壤。缅甸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265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