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战场牺牲多少兵2016年
1. 从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开始,到战争结束,中国远征军共阵亡多少人有那些军官
一次远征阵亡50000多人。。
二次缅北滇西 驻印军阵亡11000多人 远征军阵亡29000人
总计近十万人吧。。
军官不好统计吧。。
大点的有戴安澜 胡义宾 凌则民 柳树人 覃子斌。。。
2. 果敢南天门战役,果敢同胞牺牲了多少
果敢南天门山海拔2000米,耸立在果敢东北部,历来是缅北兵家必争之地,明清两代中缅两军在此交战过,抗战时果敢人民自卫队在此与日军交过手,谁控制了南天门,谁就控制了整个果敢东北部,南天门山是俯瞰老街的最重要的阵地,是果敢同盟军对缅军的最主要威胁。
当日南天门血战时至中午12点30分,缅军发起更为猛烈的攻势,炮火强度高于早晨几倍,密集时可达一分钟上白发!同时缅军至少还有两架武装直升机飞抵南天门阵地上空,不停盘旋和轰炸,发射大量火箭弹,同盟军部分阵地一片火海。为确保中国一侧边民的安全,中国战机立即升空。然而缅军武装直升机并未因此撤离,截止报到时间下午1点,缅军直升机已经轰炸半小时以上。
据前方“紫桑”消息,缅军派出轰炸南天门山的武装直升机型号为米-24(雌鹿)。从中午12点30分(中国时间)开始,至少两架米-24以火箭弹对南天门阵地实施了攻击,后在下午1点多撤离,估计是补充弹药,将继续返回轰炸,下面对此款武装直升机作出简要介绍。
米-24属于中型多用途武装直升机,是前苏联第一款专用武装直升机。主要用于为己方坦克部队开辟前进通道,清除防空火力和各种障碍。“雌鹿”不但具有强大的攻击火力,而且还有一定的运输能力。
在战斗任务中,如果携带有火箭弹吊舱和炸弹,米-24飞行员会先发射火箭再以机枪扫射,为后座的武器操作员提供充裕时间瞄准和投弹。米-24在全负载下可以携带10枚100公斤炸弹,虽然无法精确轰炸目标,但对区域性目标却非常有效。米-24也可携带大型炸弹,包括4枚250公斤炸弹或2枚500公斤炸弹。
另一消息:今天早晨5点钟左右开始,缅军就向南天门山、老豹寨、炮垒垭口等方向发起大规模炮袭,炮火较前几日更为密集,并先后出动二次步兵进攻,但均被击退。
中午,当地时间约11点40分,有当地群众看到缅军一架战斗机被同盟军击落,地点大概在昔娥后山方向。
目前战斗仍在激烈进行中。双方伤亡情况不详。
战斗从清晨一直到黄昏,树木被炸焦,泥土被掀翻几层; 我军靠冲锋枪、火箭筒等轻武器与陆空立体进攻的敌人搏斗;一万发炮弹打上来,岩石全部粉碎,战壕被全部炸平,树木全部炸断;1万缅军战前均服用了兴奋剂,因而一改过去畏战表现,变得勇猛凶悍,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踩着战友的尸体再冲上来;我军每打退缅军一次进攻,不足30分钟,第二次冲锋又一次开始; 缅军虽然留下千具尸体,但毫无退让和畏惧的意思,颇有些二战日本兵精神。
在12号同一天,一支同盟军敢死队向缅甸发动突击行动,炸掉缅军两个大型军火弹药库,击毙击伤缅军200人,完成行动撤离时遭缅军堵截,敢死队打完子弹后带上刺刀冲向缅军,缅军打扫战场时发现,同盟军士兵的嘴中多人咬着缅兵的鼻子或耳朵,一缅军营长因被同盟军咬下鼻子而活活痛死,经清点有43具同盟军尸体。
5月14日,除主峰山顶以外,所有阵地均落入缅军手里,主峰同盟军士兵被猛烈炮火压制到反斜面。当我军士兵子弹打光后,敌军冲上阵地,同盟军士兵手持工兵铲迎上前与缅军展开肉博战,下午,双方在南天门多地展开肉搏战,与电影《血战台儿庄》上的中日士兵最后的肉搏镜头完全一样。缅军虽为职业军人, 久经沙场,同盟军虽大多为新兵蛋子,但缅军体能及肉搏格斗的功夫明显偏弱,三拳两脚就被汉军揍趴下,往往三个缅军围攻一个汉军,五分钟后只剩汉军一人还站着。
由于350年来从未间断的战争,果敢男人身上较中国内地男人身上多了一种东西,那就是袁崇焕与戚继光传下来的尚武精神,明末时与清军打,又与当地土着打、再与缅族军队打、与日本军队打、与国军残部打、与缅政府军打, 350年来从未间断过硝烟战火, 果敢男人身上煅炼出了一种勇武、一种机警、一种善战。每每有中国内地商人与果敢男人晚饭后摔跤比赛,最后躺下的总是内地商人;而每每与缅军交手,在武器装备远远落后情况下,汉军阵亡比例总能远远低于缅军。
虽汉军无比英勇,但由于实力及人数悬殊太大,随着后续数千缅兵蜂拥而上,汉军一个个接着倒下,南天门终告被缅军占领。黄昏时,南天门山下起瓢泼大雨,电闪雷呜。雨后,南天门山云雾缭绕,空气清新,雨水将双方阵亡士兵身体冲洗干净,洗下了血渍,洗去了汗臭,双方阵亡士兵长眠于此。
5月15日,缅甸国家电视台对全国宣布, 缅甸国防军已全歼南天门山上果敢叛军,缅军胜利了!此前缅甸国内已把果敢之战渲染成了一场卫国战争,媒体称,果敢叛军所发动的战争是一场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进行的战争。电视播放了激战画面,对缅军的“勇敢冲锋”作了夸张作秀的渲染。
缅军方网站发布了南天门上缅军士兵庆祝胜利的作秀意味浓厚的图片:一群缅兵集合持枪拍英雄照,头顶上飘着缅甸国旗,前方是缴获的叛军武器及10多具同盟军尸体。于是,全缅甸沸腾了,各大城市彩旗飞舞、国旗飘扬,百姓兴高采烈欢庆胜利,令人想起1937年日本百姓欢庆日军占领南京的情形,敏昂莱一时成了缅甸的民族英雄,获得了80%缅族民众的支持。
南天门一战,双方兵力对比为1:50,武器对比尤如大象对山羊,以如此弱小之力与强敌相搏,在无友军支援,无炮火支援,无弹药补给的绝境中,同盟军仍坚守整整三天时间,其勇气和意志超过上甘岭战役,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南天门,这座浸透同盟军士兵鲜血的高山,是这个视尊严高于生命的民族用生命换尊严、不屈从苟生的精神象征,他们惊天地泣鬼神!震憾苍天、名扬世界!
南天门留下了同盟军太多的东西,它吸引了全球华人的目光,同盟军打剩最后一人,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无一被俘、无一投降、无一逃跑、无一存活。南天门山上,世界又看到了北洋水师英勇撞向敌舰的致远舰,看到了宁死不屈、决不后退的邓世昌;看到平壤战役中血战到底、决不投降的佐宝贵;看到了同盟军身上那种从汉唐传承下来的视死如归的中华男儿血气。
自2015年2月9日自7月19日,同盟军与缅军激战160天无一人被俘,令人肃然起敬,堪称战争奇迹,人数虽少,斗志顽强,宁可战死,绝不投降。从东山到南天门山,每战都在兵力、装备远弱于敌人的情况下取得辉煌战果,但由于实力悬殊,终未能保住阵地。此战虽败犹荣,显示了我华夏民族不屈不挠、坚强作战的勇气和毅力。
深圳网友有词:“可怜果敢生灵地,万户无炊鬼叫门,自有汉家留骨气,惟拿热血换存。”这让笔者想起岳飞《满江红》上两段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天门战役,缅军可谓是倾巢出动、血本相加、孤注一掷,此时如有佤邦、四特、克钦、掸邦、德昂、若开等民地武联合一致,协同配合断其后勤,并从背后向缅军进攻,则缅军必败无疑。但是,除克钦与德昂外,所有民地武均无动作,坐视缅军攻下南天门。这说明缅北各民地武之间的不团结性,反缅统一战线万难建立。
南天门战役刚结束,缅军就大兴土木、加固工事,把重炮及重装备运上南天门,南天门一夜之间变成了缅军俯视果敢全境和威胁中国南伞地区的重炮阵地。
南天门之役在战略决策上虽是一个错误,但坚守阵地牺牲的烈士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南天门之役实际上是双方实力大较量的一个缩影,从这个缩影中不难看出双方各自的优劣势:
缅军优势:充足的后勤补充,国土大,举国之力支持;有重武器支援,兵力多装备强;有空中支持掩护、轰炸敌军;救护条件好。缅军劣势:战术死板,士兵愚笨;军事派系林立;战力弱不经打。
同盟军优势:战术灵活,士气高,士兵机灵,勇敢善战。同盟军劣势:缺乏后勤补给,只能打游击战;兵力少装备差,缺乏重武器;没有根据地,国土狭小;被动挨炸;医疗救护条件差。
对比双方优劣势可得出总体结论:同盟军处于完全不对等的劣势状态。对比了双方优劣势,再分析一下各方诉求及双方被支持的力度。与果敢战事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实际上有8方:同盟军方、缅甸军方、白伪政权方、中国官方、美日方、各民地武方、缅甸民间方、中国民间方。每一方诉求都不尽相同:
同盟军希望回到8.8事件以前“高度自治”独立自主状态,一方面坚持抗战,一方面也希望和谈;
缅甸军方希望将同盟军赶尽杀绝,完全控制果敢政务,坚持同盟军先投降后谈判,否则全部消灭;
白伪政权希望将同盟军赶尽杀绝,但也不愿缅军全面控制果敢,处于无奈被动听命缅军的状态;
中国官方希望缅军方和同盟军谈判和解,不附带任何先决条件停火,双方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美日方希望缅方将同盟军赶尽杀绝,自己的势力也进入果敢,从而扼死中国通往印度洋出海口;
各民地武方均希望同盟军胜利, 但除克钦与德昂外大都明哲保身、隔岸观火,不真心支持同盟军;
缅甸民间方希望将同盟军赶尽杀绝,由缅政府控制果敢政务,因而大力支持缅政府军,人多势重;
中国民间方希望同盟军胜利, 希望将缅军赶尽杀绝,大力支持同盟军,但势力单薄,人数极少。
在这8方中,缅方的支持者有白伪政权、缅甸民间方和美日方三方;中国官方情感上或偏向汉族军队,但处于外交考虑不便公开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同盟军方的支持者只有中国民间方和民地武两方;由于大多数国民不知此事,中国民间方人少势单,支持力度极为有限; 民地武大都口头支持,行动上观望多动手少。从双方支持者力度看,同盟军也处于劣势。
南天门之役是个分水岭,南天门战斗前同盟军步步向前,每战必胜;南天门之役后同盟军实际上走了下坡路。从2015年5月底开始,同盟军始终处于劣势状态,人口少地域小、无重装备无补给的劣势再再显示出来,敌军数量高于我军50倍, 地域大、装备齐、后勤补给充足,果敢85%的地区已被敌军占领。如今,同盟军战略高地没有了,不要说很难深入下缅甸作战, 就连在果敢腹地作战都不可能,只能依托在中缅边境一线作战,目前果敢同盟军和缅甸政府军正在对峙当中。
3. 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两次去缅甸分别伤亡了多少人
第一次入缅坐战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职,继任罗卓英。下辖有第五军第六军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第二次入缅作战,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下辖第十一,二十集团军等,同时还有第一次撤往印度的被整编为中国驻印军约有3万五千人,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4.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战况如何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其重大历史贡献在于打通了当时中国战场唯一的国际补给线--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其中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立功异域。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授予孙立人将军、戴安澜将军(追赠)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新编第22师新编和第38师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这两个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国内于1944年春先后空运至印度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先后转运至缅甸密支那,随即对其发动进攻。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中国军队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当”。密支那休整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此役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5. 中缅战争的原因、结果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新编第22师新编和第38师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这两个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此役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6.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缅甸牺生多少野人山
第96师作为全军的后卫,在最后时刻一直迟滞日军的进攻,在整个缅甸作战中战斗伤亡最大(2200人牺牲)。第96师副师长胡义宾、288团长凌则民在后卫战斗中殉国。同时96师也是最后进入“野人山”的部队,在第五军军部撤退多日后,才摆脱日军追击,“弃车上山”。
第96师师长余韶,指挥第96师和军直炮兵、工兵各一部进入了缅北“野人山”——胡康河谷,其中第96师部队约5000-6000人,军直部队不详,估计也应有千人以上,因此总数应在7000人左右。
7. 请问二战日军在中国战场和缅甸战场共计伤亡多少万
二战日军在中国战场从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这四年间(因这段时间中日两国均未相互宣战,故日本称为“中国事变”时期),日军在中国死亡18万人(阵亡14.6万,其余为伤病死),负伤53万人,总计减员71万人(另患病送回国43万人)。从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这三年八个月,日军在中国战场(不含在缅甸与远征军作战)又死亡了22万人,负伤57万人。这样,日军在侵华八年的中国战场(不含滇缅战区和东北)便死亡40.5万人,负伤累计110万人,死、伤总数相加则达150万。
根据《日本陆海军事典》引用的日本厚生省援护局1956年3月调查数据,从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4日(“芦沟桥事变”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日军在缅甸战死16.2万人。
8. 入缅作战敌我双方伤亡人数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