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印度后裔叫什么
⑴ 印裔是什么意思
印裔缅甸人,是一群住在缅甸的印度人。
印度人古代已生活在缅甸,大多数印裔缅甸人是英属印度时代来到缅甸,直到一九三七年缅甸印度分开管理为止。
中文名 印裔缅甸人
简 介 :是一群住在缅甸的印度人 人口数 今天占缅甸总人口的约2% 主要分布 两大城市和旧的殖民城镇。
在英国统治的时候,印度人作为军人,公务员、商人和高利贷者组成政府和经济的骨干力量。开始于1930年的一连串反印暴动至一九六二年强行驱逐,印裔缅甸人大规模移民离开大幅减少他们的作用。
印裔缅甸人今天占缅甸总人口的约2%(约950,000),并主要集中在两大城市(仰光和曼德勒)和旧的殖民城镇。他们被打成'外国人'和缅甸的非公民被剥夺公民权禁止从事公务员和军队。
⑵ 缅甸的果敢和印度的曼尼普尔都是中国华人后裔吗
缅甸的果敢是汉族,是中国华人后裔,印度的曼尼普尔并不是华人后裔。
中国不会出普京,果敢不会变克里米亚,汉人不是俄罗斯人也不是犹太人,汉人没有强烈的汉族意识,一盘散沙,相互拆台内耗,所以蒙古满洲当年能以几十万人的部族征服几千万汉人,所以汉人在某些地区的民 族冲 突中常常吃亏。
1897年我大清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把果敢割让给英属缅甸。1942年,果敢土司杨文炳写了一份致蒋介石的请愿书,表示“愿率土重归,抵抗日本侵略”。于是,远征军骑兵团,开始进抵老街地区流动防守,狙击日军进犯。杨文炳征调乡勇兵丁,组建自卫武装,配合远征军对日作战。同年(1942)9月12日,杨文炳接到中国远征军转来的蒋介石的回信,大意是:果敢是英国属地,杨文炳是英国官员。。。。。。后来新中国建国初期中缅边界谈判,双方忽略果敢问题,周 总 理做主把果敢、南坎等缅北地区大多让给缅甸,当时被誉为“新中国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典范”,可谓“旧思路”的典范
⑶ 都说缅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移民,我怎么看他们都像印度人他们应该是印度阿三的后裔。
印度人包括本土黑人和雅利安白人,缅甸是黄种人,根本就与印度扯不上关系
⑷ 缅族的祖先在中国还是印度
缅族来源于中国。
缅族起源于古代氐羌集团,是中国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汉至隋唐时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地带及其以南地区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缅人。白狼羌为战国前后南下的牦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川两一带,历史上曾多次慕义归化内属,且曾独立立国。东汉初年起,白狼羌就与中原王朝有过联系。隋唐时白狼(羌)为吐蕃所灭,“其地没于吐着”。唐善战争使得白狼人从7世纪中叶起便开始了其流离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内迁中原,或臣服吐蕃,或南逃滇中。内迁和臣服者最终均为汉藏两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带生活了约半个世纪后,由于蒙舍诏的统一入诏行动和唐与南诏的天宝大战而无法安生,于8世纪初继续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太平江、瑞丽江河谷通道于9世纪前后进入缅甸境内。
⑸ 缅甸有哪些民族
缅甸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有主要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其中克钦、克伦、掸和孟等族有文字。缅族是缅甸的第一大民族,以缅甸语为母语,属于汉藏语系民族,缅族在全缅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是缅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即人们所称的“缅甸本部”。
⑹ 缅甸,我们最“复杂”的邻居,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一、罗兴亚问题
关于缅甸,近年来比较为人熟知的话题恐怕是不怎么正面的罗兴亚问题(Rohingyaproblem)。简单说,所谓罗兴亚人问题,就是缅甸境内的孟加拉人后裔罗兴亚(穆斯林)与缅甸主体民族缅族(佛教徒)之间的一场关于种族、文化、土地的大规模冲突,数十万罗兴亚人被驱逐乃至羁押。至今缅甸当局仍然不承认罗兴亚人为缅甸少数民族。
罗兴亚人,是移民到缅甸西部地区的孟加拉人后代,信奉伊斯兰教,体貌特征与缅族相去甚远。在缅甸这样一个佛教徒占绝对优势的(约90%)的国家,作为穆斯林民族的罗兴亚人的确有些格格不入了,但罗兴亚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缅甸的特殊国情。
时至今日,缅甸依旧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全国70%的人口蛰居在黑暗泥泞的乡村,军方吃着国家资源,经济崩溃,内战不断,毒品肆虐,文盲率极高,成年人只有30%小学毕业,整个国家死气沉沉,不知未来何去。反观我们,曾经也是被列强欺压的国家,如此早已腾飞,进入新时代。缅甸果敢地区不少学生甚至是在中国云南上学,那么缅甸的未来在哪里呢?那就是缅甸人自己的历史任务了。
⑺ 都说缅族时中国少数民族,咋看缅族长得的都更像印度人一些,缅族会不会是伢利安人的后裔伢利安人曾经打
不不不,缅甸是汉人的后代。
雅利安人指史前时期居住在今伊朗和印度北部的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亦名雅利安语,南亚印欧诸语言即源自雅利安语。Aryan (雅利安)一词源自梵文,意为“高贵”。19世纪,雅利安语一名被用作印欧语的同义语,从狭义上说是指印度-伊朗诸语言(Indo-Iranian languages)。现在此名在语言学中,仅用于印度-雅利安诸语言(Indo-Aryan languages)一支。雅利安人种在19世纪中,由于戈宾诺伯爵(Comte de Gobineau)及其门徒张伯伦(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的积极鼓吹,出现过一种“雅利安人种”的说法。所谓的“雅利安人种”成员是讲印欧诸语言的人,有利于人类一切进步的人,并宣称优越于闪米特人、黄种人以及黑种人。雅利安主义的信徒们将北欧和日耳曼诸民族视为是最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成员。这种说法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已被人类学家们所抛弃,但却被希特勒和纳粹分子所利用,并以之作为德国政府政策的依据,对犹太人、罗姆人(吉普赛人)以及其他一切非雅利安人采取灭绝措施。
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初,许多白人至上主义的团体把雅利安作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标签。由于这种用法与纳粹主义有关,所以该词在一些场合含有贬意(参阅白人至上主义(white supremacy))。 历史公元前3000年代,雅利安人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畜养公牛和乳牛,牛粪则被做成圆饼,充当燃料,驯养的动物有马、水牛、绵羊、山羊、猪等,他们选用马和马车作为交通工具,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
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游牧部落迁徙浪潮。
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高原。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西台人、吕底亚人。 同一时期,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
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的一批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着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雅利安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的塞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
也是从公元前2000年代初开始,又一支雅利安部落从里海西岸分批南下进入伊朗高原,称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后在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坦尼王国和加喜特王国,居民被称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后来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则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
雅利安人的另一股势力曾经入侵南方。说梵语的雅利安民族,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经沿西路进入到了印度北部。在这里,他们与最早的黄褐色文明——达罗毗荼文明接触,学习了很多东西。其他一些雅利安民族还扩展到中亚的高山地区。这些地方迄今尤有金发碧眼的北欧系诸种族,不过他们如今用的是蒙古语。
*《辞海》中对“雅利安人”一词的解释:
雅利安人(Aryans)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从印度和波斯古文献的比较和研究中推知,远古在中亚地区曾有一个自称“雅利阿”(Arya)的部落集团,从事畜牧,擅长骑射,有父系氏族组织,崇拜多神。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间,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自18世纪欧洲语言学界发现梵语同希腊语、拉丁语、克尔特语、日尔曼语、斯拉夫语等有共同点后,即用“雅利安语”一词概括这些语言。(现通称印欧语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