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德昂族军队现有多少人
① 德昂族来历民族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其中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乡和临沧市镇康县的军弄乡是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二、民族来历及历史沿革: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哀牢是云南、缅甸北部地区一古国,属西南夷濮人系统,存在时间大约自公元前3世纪左右至公元76年。哀牢人穿鼻儋耳,镂身文身,有着先进的文化,根据华阳国志、后汉书等的记载,其地矿产丰富、贸易繁荣。“哀牢”多指老虎,有时也叫野兽。
清代以前,有关记载把云南境内南亚语系的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统称为“濮人”、“蒲”或“蒲蛮”。“濮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早于阿昌、景颇等族进入这一地区,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
② 德昂族民族目前大概有多少人
德昂族,现有人口1.5万(1990年),为云南独有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县与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还又什么能帮的到楼主吗,如有疑问,请追问。如满意,请采纳
③ 德昂族的介绍
【概况 】
德昂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德昂族共有17935人(2000年),比较集中的分布在保山地区的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临沧地区的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其中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乡和临沧市镇康县的军弄乡是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德昂族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虽然德昂族只有1万多人,却分布在云南省3个地州9个县市。除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镇康县的军赛两地外,其他德昂族与景颇、汉、傈僳、佤等民族分寨而居,其中有少数村寨间杂在坝区傣族村落之间。德昂族是一个跨境民族,缅甸有一定数量的德昂族。
德昂族由于居住分散,自称他称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镇康、耿马的德昂族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此外,还有“崩龙”、“昂”、“冷”、“梁”、“布雷”、“纳安诺买”等称呼。
根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上所织线条的不同色调特征,当地汉族人民分别称他们为“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崩龙族”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的广大山区,是德昂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区。气候属亚热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矿藏丰富,森林茂密,自然条件优厚。
这里所产的龙竹,干粗梢长,直径一般在四、五寸以上,尤以镇康地区所产龙竹最负盛名,大者如柱,直径盈尺,二千年来即为着名特产,史书称之为“濮竹”。它既是建筑材料,又是家庭用具和生产工具的制作原料,肥嫩的竹笋还可食用。
德昂族很早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开田垦地,栽种水稻、旱稻、玉米、荞子、薯类以及核桃、黄麻等作物。新中国成立后还种植橡胶、紫胶、桐果、棉花、咖啡等。德昂族人民尤善种茶。
住宅周围,是菜地也是果园,除各种蔬菜外,还有香蕉、黄果、芒果、菠萝蜜、番木瓜、梨及石榴等;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德昂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政府网-德昂族
④ 德昂民族解放军的简介
德昂族(德昂语岩石之意)旧称崩龙族,缅甸官方称布朗族(Palaung )。世居于缅甸、中国、泰国边境地区,缅甸境内约60万人,中国一侧约2万人,主要以种植茶叶为生,居住地被称为世界茶叶故乡,普洱茶出产地,亦是中国武术梅花拳的发源地,德昂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德昂族居住于北掸邦高原一带的13个镇区,现行缅甸当局所设置的德昂族自治区仅为2个镇区的领土,当局统计的德昂族人口数为30万余人,但实际人口数应为100万左右。
⑤ 德昂族相关资料
德昂族,现有人口1.5万(1990年),为云南独有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县与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
德昂族[1](又名崩龙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
西(今芒市)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族、景颇族、傈僳族、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而居。
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居住在镇康、耿马等县的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昂”为民族自称,意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纳”为尊称的附加语。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文字流传不广,主要用于记载本民族的历史、道德、法规和书写佛经等。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编辑本段民族概述中国史书多认为德昂与佤、布朗等民族是汉晋时期云南濮人的后裔,唐宋时期被称为扑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自清代起,史籍干隆《东华录》,光绪《永昌府志》等书称他们为“崩龙”,当地汉族又根据他们妇女服饰的特点,分别把“别列”支系称为“红崩龙”,“汝买”支系称为“黑崩龙”,“汝波”支系称为“花崩龙”。
解放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来根据本民族意愿,并报国务院批准,自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起正式称为”德昂族”。说起濮人,在古代他们多住居云南的西南部地区,即史书所说的古“哀牢国”旧地,是个“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广阔区域,包括现在的大理,保山、德
德昂族
宏、临沦,西双版纳等地、州。
濮人在古代是个人口众多的族群之一,也是较早开发云南西南部的古老民族之一,因此一些江河,物产的名称上都留下濮人的烙印,现在的元江,古称“濮水”;永昌郡内的大龙竹则称为“濮竹”,曾是古代濮人朝觐中原皇帝的贡品。从文献记载及其他民族的传说故事中,都反映了德昂先民濮人是永昌郡内的古老民族。他们充分利用这里”土地沃腴,宜五谷蚕桑”的优裕条件,种植水稻和纺织木棉布,远在汉晋时期他们的社会经济就有了发展。中原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积极发挥濮人的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一方面大量收敛濮人的财富,使濮人困苦不堪,不断起来反抗。永昌郡内的濮人虽多,住地较辽阔,但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地处交通沿线或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则较快,文化也较高;有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纺织业不发达,缺少衣着,古代史学家把这部分濮人称为“裸濮”。德昂族在历史上曾有过兴盛的时代,过去他们有很多支系,如汝旺、汝果、汝峨、汝进、汝本、汝波、汝别牙、汝买阿、汝昂、汝腊、汝王、汝科、汝别列、干得别列、汝不峨、汝布冬、汝孟丁、汝孟得丁、汝格若等等。历史上的德昂族曾在滇西一带以武力称雄,特别是在12—15世纪时,德昂族的先民建立了金齿国,更是称雄一方,后来逐渐走向衰落,以致在很长时期只能靠租种别人的耕地维持生活,直至1949年以后,他们才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德昂族先民住居的滇西南,其地理位置十分得宜,是古代中国通往印度的道路-“蜀毒道”的必经之地。远在公元前数世纪,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西昌,会理,云南(祥云),下关,保山,德宏至印度的中印古道就已开通,从这条道上输往印度的有蜀锦,生丝及铁器,因此人们又称它为“西南丝路”。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唐宋时期被称为“朴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
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召、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这个名称。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生日的属相是什么,
就以什么为名。男孩的属相前加“阿”,女孩的属相前加“立”。
例如,牛日生日男孩叫“阿包”,牛日生的女孩叫“立包”。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称呼为腊所(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
德昂族结婚生下孩子后,便有讳名的习惯。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年轻夫妇,包括他们的长辈在内,不管什么人,此后都不能直呼他们的名字了。
德昂族家里若长子或长女早死,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有的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子女的名字,而按此名来称呼。德昂族以为,对已有子女或虽死子女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们的名字如“何阿呆”、“李腊翁”等,是不礼貌的。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该民族除说本民族语外,还能讲附近民族的语言,如傣语、汉语、景颇语和佤语等。
德昂族语言(以南伞硝厂沟为例)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音位上看,有31个辅音位;元音9个,都有长短之分,共有18个元音音位。
(2)从语音结构看,德昂族的音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一般音节或叫主要音节;一类为附加音节或叫次要音节。
一般音节的结构有声母49个,又有两种情况:所有31个辅音音位均可单独作声母;复辅音声母又有双唇塞、舌根塞音与I结合;双唇塞、舌根塞音与r结合;双唇塞音与j结合;舌根塞音与V结合四类。有韵母159个,其中单元音韵102个,复元音韵57个。次要音节的结构是在主要音节之前,一种是出现在主要音节的声母为其同部位的辅音前;一种在辅音之后,通常有弱化元音(音节)。
德昂族的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形式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笑话、诗歌等,大部分是靠口头流传下来的,有些是利用傣文或用傣文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记载下来的,这就形成了“古歌”,如《达古达楞格莱标》(古代先民的传说)、《宝葫芦》、《洪水的故事》等。 德昂族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也善于种茶,素有“古老茶农”的美称。茶叶是德昂族重要的经济来源。德昂族很早以前就有自己的银匠,能用碎银铸造银手镯、银排扣、银项圈、银烟斗等,还善于在各种银制品上雕刻花纹图案,花纹细致、简朴。早在隋唐时期,德昂族就“披五色裟罗笼”,至今仍为自己纺线、染色和织布,作成极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装。他们还擅长编织竹器等生活用品。
德昂族民间有着绚丽多彩的刺绣、建筑和雕刻艺术。建筑、雕刻艺术在德昂人的历史上有过光辉的时代,如今在一些地方仍留有许多德昂人精湛的建筑物遗迹,如陇川县城东的德昂女王宫殿、德昂城、德昂路、石拱桥等遗址,都是古建筑的代表。图案雕刻一方面是反映在古建筑上,如潞西佛寺中的挂枋、板壁上常见的浮雕;另一方面则普遍反映在日常用品上,在德昂人的腰箍、耳坠、银手镯、银烟盒、衣服等用品上大多绘有图案。图案多为对称的双手、双鸟、双虎、花草之类。
德昂人还有很高的制砖和制陶艺术。德昂女王宫殿、德昂城附近的砖瓦结构住宅所用的砖瓦都是德昂人自制的。德昂人的陶器有陶罐、陶花瓶、陶纺轮、土碗等。常见的上釉陶罐制作精细,有的呈鸭蛋绿和紫红色,有的为咖啡色,有的还绘有云纹或罐胫压制凸形图案花纹,外表光滑美观,表现出高超的制陶艺术。
德昂族还有丰富多彩的口头民间传说、故事、诗歌、谚语等,通过世代相传,保留下来。有揭露反动统治者罪恶的,如《兔子制土司》;有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如《芦笙哀歌》、《彩虹》等。傣族的若干民间传说和汉族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故事也在民间流传。乐器有象脚鼓、芒锣、葫芦笙、笛子、小三弦等。德昂族的舞蹈有象脚鼓舞、水鼓舞等。
风俗习惯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表明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传说古时候德昂女子是满天飞的,男子为了将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圈,套在女子腰上,久之而成俗。德昂族妇女成年后,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篾制的“腰箍”。
《德昂族 民族风采》 陈玉先 绘
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等色,有的上边还雕刻着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多为彩色横纹长裙,上可遮胸,下及踝骨,并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线条,不同支系在色彩、条纹上有显着的区别。德昂族妇女的头饰很特殊,妇女不留头发,剃光头,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垂在背后。有的德昂妇女婚后留发,戴黑布包头。德昂族的装饰品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五色绒球。在缝制衣服时,要在下半部用红、黄、绿等色水绒球镶上一周长方形的空格,中间再绣上花。男女包头巾两端也都钉上一些绒球,耳坠、挂包皆以绒球装饰。更为独特的是青年小伙子在胸前挂一串五色绒球,姑娘则在衣领之外装饰绒球。男子头裹黑布或白布包头,带大耳坠,银项圈,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短而宽大。现在青年发式与汉族相同,已不戴沉重的首饰。男子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脚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作为装饰。德昂族大部分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养子、豆类。个别地区以玉米、养子为主食。普遍喜欢饮浓茶,茶是待客必不可少的佳品。德昂族有嗜好草烟和嚼槟榔的习惯。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德宏等地是一家一院,主房楼上住人、煮食、贮藏粮食等,楼下关牲口,附房用作堆放柴草和安装舂米用的脚碓。镇康地区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内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宅,间壁而居,各有火塘,所以竹楼较大,有的占地近四百平方米。现在部分德昂族的住宅与附近汉族的平房一样,多家同住的大竹楼也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与外族联姻。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但最后要征得父母同意。结婚时,男家要给女方一定聘礼。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几元钱,请村寨头人祭神权后,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已发生变化。德昂族行土葬,村寨有公共墓地。但久病或孕妇难产而死的则用火葬。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受傣族影响较大。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
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长一般是不反对的,他们认为姑娘爱着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于女婿是不是称心如意,那是女儿命定的,父母无能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对,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婚礼通常要进行3天,3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嗜饮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家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的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制造银器是德昂族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
德昂族是个跨界民族,在中国的邻邦缅甸也有分布。
德昂山寨茶飘香 茶叶是德昂族的命脉, 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 神奇的《古歌》代代相传, 德昂人身上飘着茶叶的芳香。这是德昂人传唱已久的古歌。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酽,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马儿心高气爽,精神倍增。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可见,茶的作用是其它钱物无法替代的。
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叶的消费量很大,因此德昂人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德昂人好饮浓茶,善于种茶,因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
德昂民族好饮浓茶,并以善于种植茶树闻名,因而被称为“古老的茶农”。茶叶在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他们对茶叶也有特殊的感情。德昂族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都好饮浓茶,传说从古老的时候就这样了。说起德昂族饮的浓茶,那真是名不虚传,他们把一大把茶叶投入能容纳的一百亳升水的罐内加水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将茶水倒入人们常称之为“牛眼晴杯”(比水牛眼大不了多少)中即喝。外来人喝这种茶往往要渗入几倍的开水才行。由于德昂族人常饮浓茶,久而久之就有了茶瘾,茶瘾发作时会使人四肢无力,特别在走长路时使人难于行进,但只要煮一罐茶喝几杯后,精神就抖擞起来了。
人们常说,德昂族办事情离不开茶叶,他们常把茶叶作为礼品,它表明“茶到意到”。如果去探望久别的亲戚朋友,见面礼就是一包茶叶,有客人来了,主人家总是先烧水煨茶招待,男青年求婚请媒人去说亲时,首先带往女方家的也是一包两、三斤重的茶叶。若有喜庆事邀请亲朋好友光临,送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作表示。如果群众之间发生纠纷,某一方因有过失,要求得到对方谅解时,也先送一包茶叶给对方,当有过失的一方主动送了茶叶,另一方再有理也要加以原谅,这是德昂族的礼俗,若不送茶叶而是送钱物,那就被认为是不懂德昂族的“礼”,也不会得到谅解,甚至会将事情办坏。若相互之间的纠纷自己不能解决而需请头人调解时,也要裹一小条茶叶和一小象草烟交叉成“Ⅹ”形交给头人,然后再申述各自的理由。
由于茶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广泛的用途,因此家家户户都习惯在住宅周围或村寨附的山坡上栽培一些茶树,供自己采摘揉晒干备用。除干茶外,德昂人也制作一种湿茶(酸茶),史书称为“谷(沽)茶”,他们把菜摘来的新鲜茶叶,放入大竹筒内压紧密封,使之糖化后食用。食用湿茶不必煎煮,从筒内取出即可放入口中咀嚼,茶味微酸苦,略带甜味。这种茶能解暑清热,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都喜好嚼酸茶。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正式改名为德昂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擅长种茶。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
德昂族饮食比较考究,用料较为广泛。擅长煮、炖、拌、舂等技法,口味酸辣中带甜。蔬菜种类繁多,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笋食用。
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的小菜。主要特色菜有:凉拌番木瓜、凉拌挑手鱼、竹筒捣菜、脆皮冬瓜、勒浪等。
饮浓茶,这是德昂族成年男子和老年妇女的嗜好。传说从古老的时候起就有这种习俗。因此,德昂族各家各户都习惯在自己住宅周围或村寨附近栽培一些茶树,采摘的茶叶系士法加工,主要供自己消费,有剩余时携人市场与其他民族交易。
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在日常生活中,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茶到意到"。
如参加婚礼时,要送一包扎有十字红线的茶叶;参加葬礼则送一包用竹蔑或竹麻拦腰捆扎的茶叶。到德昂族人家做客,好客的主人将客人迎上竹楼后,会捧出一杯杯烤得焦香的浓茶递到客人手中。
德昂人嗜茶成瘾,他们说一天不喝茶,混身都没劲。只有喝下一杯浓浓的热茶,才能提起精神,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味酸涩,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这种茶是用刚摘下的新鲜茶叶密封在竹筒里发酵后制成。
酸茶叶也可直接嚼食,味微酸,微苦而回味甘甜。德昂人认为这种茶可以解热散毒。干茶和酸茶在当地集市上都可买到,通常由年长的德昂妇女出售,它们被为"蔑宁",在德昂语中,这是"茶妈妈"的意思。
腌茶一般在雨季,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
也有用陶缸腌茶的,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
别有情趣的冠盖式住房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南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茶到意到”。佛龛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触摸,也禁止在此挂放东西。客人不能坐客厅内家长的卧具。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此外,德昂族不允许人进入并触动墓地之物。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到处都是佛寺和佛塔,佛塔造型与傣族佛塔略有不同。也有把小男孩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的和尚的传统。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篾箍道道绕裙腰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尽管各支系间的服饰都有差别,但仍不失其共同特点,加之他们的服饰与民间流传的美妙动听的故事紧密相连,更给予人们神奇和深刻的印象。唐代史书早已记载着德昂族的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腰箍”为饰,这一装束,历经宋,元,明,清千余年,一直流传到现在。德昂族的姑娘成年后,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
蔑制的“腰箍”,这些“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诸色,有的上面刻着各种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在阿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纽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由于各支系服饰的差异,过去曾有“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之俗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其来历,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利用智慧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⑥ 五十六个民族是那几个(有个别民族简介)
瑶族
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人,云南现有17.3万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5省区。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
裕固族
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美丽的祁连山麓,有一个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森林茂密,矿藏丰富,绿草如茵,牛羊成群,风光秀丽。这就是裕固族人民的家乡。裕固族共有1.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少数人居住在青海省的祁连县。
壮族
壮族,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5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
仡佬族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土着民族。她的诞生地是贵州高原,也包括湘西丘陵一带。目前,仡佬族的大多数居住在贵州,少部分散居在云南、广西,还有一部分侨居越南地。
仫佬族
仫佬族是广西土着民族,目前全国仫佬族约有16.1万人,广西仫佬族有人口15.58万,主要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其余散布在宜山、融水、柳城、忻城、都安、柳江、环江、河池等县(自治县)及柳州市郊。
佤族
佤族共有人口35.1万人,其中云南有34.7万多人。佤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沧源、西盟、孟连、澜沧、耿马县,镇康、双江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珞巴族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有2 3 1 2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大部分居住在珞渝地区,大多数与藏族杂居,少数聚居在米林县城西南侧南伊一带。
畲族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水族
水族现有人口34.59万多人,云南有7000多人。主要聚居在富源县的黄泥河、古敢一带,彝良县的大河、龙安等地也有分布。
塔吉克斯坦族
塔吉克斯坦族,有人口33538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斯坦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现有人口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当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
土家族
土家族,现有人口570多万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于青 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 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维吾尔族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共有7214431人。
乌兹别克族
乌兹别克族先民于16至17世纪沿丝绸之路陆续从中亚迁入我国新疆,后散居南疆各地和北疆伊犁一带,经营园艺业和畜牧业。乌兹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人口: 14502分布: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
锡伯族
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锡伯族有172万多人,分布在新疆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市、巩留县等。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以及内蒙东部也有分布。
傈僳族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 614,000人,主要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保山等地区。
满族
在我国吉林省的东部,有一座神奇秀美的山叫长白山。每到冬季,山上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着。远远望去,长白山银妆素裹,格外壮丽,因此人们称它为“白山”。在黑龙江省的北部,有一条自西向东南流的大河,这就是有名的黑龙江,江水墨绿得近乎黑色,仿佛一条黑龙在翻滚,因此人们把它叫做“黑水”。在这白山黑水之间是一望无际的东北大平原。这里,孕育了一个勤劳勇敢、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满族。我国满族有982.1万多人。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有一半以上的满族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散居在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
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分布居住在广西西北部的环江、河池、南丹、宜州、都安等(自治县)、市境内,总人口约7万人,其中6.5万多人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内,占毛南族人口的95%。
门巴族
门巴族,现有人口0.74万人。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以及墨脱措那、隆子等县。其他则分布在墨脱、林芝和错那县的勒布区等地。
蒙古族
蒙古族现有人口 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苗族
苗族有739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云南的苗族有89.6万余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15%左右,散居在87个县市,其中多数居住在文山州、红河州和昭通地区。
纳西族
纳西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298,000人,主要聚居在丽江地区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永胜、维西、中甸、德钦。在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怒 族
怒族有27万多人,是我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数居住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兔峨乡之外,多数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断断续续绵延500多公里,直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南端,与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杂居。
普米族
普米族共有2.9万多人。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和宁蒗等县。“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点。
羌族
羌族,有人口198252人;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绵阳市的北川等县。
撒拉族
撒拉族,有人口8 7 6 9 7 人。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
鄂伦春族:
有人口6965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有人口1 3 5 0 4 人,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 乌鲁木齐市等地,其余的散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区。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有人口26315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高山族
高山族,现有人口4 0 万,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3000多人,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哈尼族
哈尼族共有125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24.8万多人。哈尼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的哀牢山区。
哈萨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古称“阿萨”、“曷萨”、“可萨”,有“自由人”、“避难者”、“脱离者”之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及木垒、巴里坤县。
汉族
国56 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赫哲族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4245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 3个民族乡。
回族
国回族有860万人,其中云南有52.2万多人,云南回族分布极广,除威信、绥江两县外,其余各县市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线的城镇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基诺族
基诺族,现有人口1 8 0 2 1 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勐旺、勐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勐腊县的象明、勐仑等地。
京族
京族有18915人,聚居在广西防城市的澫尾、巫山、山心三岛。
景颇族
古代汉族文献把景颇族人叫做“山头人”这很形象。景颇族人居住的山几乎都在海拔1500米到2000米以上,真正的以山为主,与山为伴。景颇族并非云南的土着民族,他们是在古代从西北康藏高原迁入云南的。从语言系属看,景颇族与我国古代的氐羌部落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景颇族自己认为他们来自“木砭省腊崩” 中国景颇族人口119209人(1990年普查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盈江、潞西、瑞西、梁河五县境内。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景颇族中有景颇、高日、蒙友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颇和载佤两种方言。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现有人口1 4 1 5 4 9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
拉估族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 434,000人,主要聚居在澜沧、孟连。耿马。沧源、勐海。西盟等县。
黎族
黎族,现有1110900人,主 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 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海南其他县市与当地民族杂居。
阿昌族
阿昌族人口共有2.7万多,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及潞西市,保山地区的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遮岛是最集中的地方。
白族
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1,482,000人,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有少部份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和湖南桑植县。
保安族
在甘肃省西南部的积石山下,在滚滚黄河的上游之滨,有一个水美土肥草青、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它就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布朗族
布朗族,有人口8 2 2 8 0 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
布依族
布依族共有254.5万多人,95%以上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镇宁、关岭和紫云等自治县,毕节、遵义、黔东南3个地区(州)。在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
藏族
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设6个地区、1个地级市、1个县级市和76个县。其中,拉萨市辖7个县和1个县级城关区;昌都地区辖15个县(其中4个县暂未成立),行署设在昌都县;山南地区辖12个县,行署设在泽当镇;日喀则地区辖17个县和1个县级市,行署设在日喀则市;那曲地区辖10个县和1个特别区,行署设在那曲县;阿里地区辖8个县(其中1个县暂未成立),行署设在狮泉河镇;林芝地区辖7个县,行署设在八一镇。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藏自治区人口二百多万,是我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藏族占全区人口的94.7%。西藏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东南部的昌都、林芝、山南、日喀则和拉萨四地一市,土地面积只占全区的42%,而人口总数却占全区的85%;西北部的那曲和阿里两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区的58%,人口仅占全区的15%。藏族人名和汉族人名不同,他们一般没有姓,有的以房名、籍贯等为类似的姓,如昆、噶尔、雪康、德格等,但和姓有不同。一般藏族群众多以四字为一名,如扎西多吉、丹增平措、罗布桑布等,为了便于呼唤,往往称呼两字,如扎西、丹平、罗布等。 藏族的名字一般都有很深的含义。
中国的朝鲜族,在100多年前,从朝鲜半岛移住到东北地区之后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有极少数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居住在辽东地区。朝鲜族文化同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关系,移居到东北地区后,又吸收、融合了这里的各民族文化,同各兄弟民族一起开发、建设着祖国的关东大地。中国朝鲜族的迁入过程,也是自然的分布过程。中国朝鲜族分布的主流在鸭绿江、图们江沿岸地区和绥芬河流域,并逐渐向北部和西部方向延伸,向东北内地称动和扩散。朝鲜族是个擅长种水田的民族。他们一迁入,就沿着有水源的地区安家落户。东北绝大部分水田地区是朝鲜族迁入后由朝鲜族首先开发的。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朝鲜族的人口布局轮廓已基本定型。当时,中国朝鲜族人口基本上分布在东北三省境内,少量分布在内蒙古地区。曾经居住在关内各地的朝鲜人大都回到朝鲜半岛或移居东北,因此,在关内居住的朝鲜族已经为数不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工作调动、毕业分配以及迁徙等原因,东北地区的一部分朝鲜族开始移入关内各地。由是,朝鲜的分布已遍及全国各省。
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朝鲜族人口总数为1920597人,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省有452398人,占全国朝鲜总人口的23.56%;吉林省有1181964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 61.54%;辽宁省有230378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2%;内蒙古自治区有22641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18%;关内各地共有 33216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73%。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总共有1864740人,占全国朝鲜总人口的97.1%。
德昂族
德昂族现有人口1.54万多人,云南有1.53万人,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潞西、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县,居住极为分散。
东乡族
东乡族有37.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其余散居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广河、和政、临夏等县及新疆伊犁地区。
侗族
侗族,有人口2514014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南、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独龙族
独龙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种,人口:4,000人,主要聚居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谷。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原居住在黑龙江北岸,十七世纪中叶迁至大兴安岭东麓、嫩江中上游。原以狩猎为主,后定居并转为经营畜牧业和农业。
傣族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1,138,l00人,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傣族历史悠久,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傣族地区如同缅甸,泰国一样信仰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或小乘佛教。佛教是公元639年传人傣族地区的,傣族每个村子都有佛寺庙。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
⑦ 德昂族简介
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中国一侧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等3个地州9个县市,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总人口数为20556人。
(7)缅甸德昂族军队现有多少人扩展阅读: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清代以前,有关记载把云南境内南亚语系的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统称为“濮人”、“蒲”或“蒲蛮”。“濮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早于阿昌、景颇等族进入这一地区,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诏、大理国,德昂族先民还在宋朝后期建立起自己的区域统治,即“金齿国”。
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濮人”汉代属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市),唐宋至元明时期,德昂族先民“茫施蛮”活动于澜沧江两岸。元代在今潞西地区设“茫施路军民总管府”,封阿利(传说是德昂族的头人)为土官。元代中期,“白夷”(傣族先民)迅速强盛起来,德昂族被迫逐渐向山区迁移。明代,中央政府封傣族刀姓为茫施(今芒市)长官司长官,傣族土司又封德昂族头人为“老”,以代表土司管辖德昂族人民,于是德昂族先民成了傣族土司的属民。
⑧ 缅甸主要民武有哪些,果敢同盟军、佤邦、克钦军到底怎么分
在东南亚地区领土最大的国家就要属缅甸了,这个国家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经历了近六十年的殖民地生活,一直到1945年。尽管缅甸从英国独立出来了,摆脱掉了殖民地的身份,但是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依旧弥漫着硝烟。由于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多到你完全想象不到。
在薪水这一方面,由于缅甸这一国家并不是特别发达,所以总的来说普遍的工资水平也没有特别高。克钦军每个士兵的月薪大约是五十到一百元元人民币,而瓦邦军的会更高一些,大概有前者的两倍。不仅如此,每个月还有大米可以领取。这样看来还可以从士兵的状态来看是属于哪一个民族武装部队的,毕竟吃的好的总会比吃的不那么好的,状态更好一些。
⑨ 德昂解放军得到谁支持
生活居住于缅甸联邦境内掸邦北部高原一带的德昂族,于1963年为维护民族自决权,在族人共同努力下,成立第一支武装部队布朗族武装,1976年更名为布朗邦解放军。2013年7月,德昂民族解放军与缅甸政府军进行第一次会面和谈,因分歧过大并无达成任何共识,随后双方军事冲突不断。
德昂民族解放军现有兵力约1300人左右,分为七个团,因地缘关系主要盟军为克钦独立军、北掸邦军及果敢同盟军。德昂民族解放军现任领导人Mai Aike Phone。
⑩ 来了解历史悠久的民族:德昂族的资料
德昂族,又称“崩龙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国一侧居住在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深山中……那么,接下来跟随我一起来 德昂族文化 看看来了解历史悠久的民族:德昂族的资料。
德昂族,又称“崩龙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国一侧居住在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深山中,缅甸一侧居住在掸邦、克钦邦等地的深山中,与傣族(掸族)、景颇族(克钦族)、佤族等民族交往密切。
历史上,德昂族曾被称为“扑子”、“茫人”、“蒲人”等称呼,自清代起,史籍干隆《东华录》,光绪《永昌府志》等书根据傣族对他们的称呼并记载为“崩龙”,当地汉族又根据他们妇女服饰的特点,分别把“别列”支系称为“红崩龙”,“汝买”支系称为“黑崩龙”,“汝波”支系称为“花崩龙”。解放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来根据本民族意愿,并报国家批准,自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起正式称为“德昂族”。
德昂族有汝旺、汝果、汝峨、汝进、汝本、汝波、汝别牙、汝买阿、汝昂、汝腊、汝王、汝科、汝别列、干得别列、汝不峨、汝布冬、汝孟丁、汝孟得丁、汝格若等多种支系。而中国德宏的德昂族则自称“德昂”,临沧的德昂族自称“尼昂”或“纳昂”。“昂”为民族自称,意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纳”为尊称的附加语。
中国境内约有1.6万(1990年)德昂族;缅甸境内有30万左右的德昂族,并拥有3000千人左右的武装部队“德昂民族解放军”。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文字流传不广,主要用于记载本民族的历史、道德、法规和书写佛经等。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民族历史
德昂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怒江东岸、澜沧江西岸的保山一带,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统治,逐步向西南方向的缅甸西北部迁徙,定居在缅甸西北部及与中国交界一带的深山中。
德昂族曾被中原王朝称为“朴子”、“茫人”等称呼,因其分布在古代濮人西南方向,被中原王朝草率地归类到“百濮”一类的民族中。
德昂族先民在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及南诏、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这个名称。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为“德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