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入侵缅甸
㈠ 哪个国家侵略了缅甸
历史上缅甸曾经很强,曾长期统治暹罗(泰国)。
明末清初时,清军为了追击明永历帝,曾攻入缅甸,缅甸被迫交出朱由榔。
清干隆时,清军再一次入侵缅甸,重创缅甸,此次战事曾被弘历得意地算为其“十全武功”中的一件。
进入近代,英国在占领印度后不断蚕食入侵缅甸,最终缅甸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被并入英属印度。
1942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从南部和泰国入侵缅甸,击败了英印军队和入缅作战的10万国民党远征军,占领缅甸。
二战后,缅甸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1950年年初,在云南战败的国民党残军约3万人逃入缅甸,击败缅军,长期割据中缅边境和泰老缅三国交界的金三角地区。后来解放军应缅甸政府请求,发动勘界战役,入缅作战,击溃国民党残军主力,缅甸也向联合国控诉,台湾被迫出面,由美国派遣飞机将大部残军接运回台湾,剩余的残军遂变为职业贩毒武装,直到80年代,才向泰国投降。
现在印度在镇压其阿萨姆邦等东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分离武装时,经常越界进入缅甸境内,为此时而和缅甸有小规模冲突。
㈡ 第三次英缅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1885年英殖民者又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竭尽全力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殖民者为将缅甸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别国插手,于1885年10月22日,借口缅甸政府对英资孟买缅甸贸易公司贩运柚木偷税漏税活动处以罚款是迫害英国商人,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11月9日,缅甸政府答应了英方部分要求。尽管如此,早已准备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1月14日,装备精良的英军1万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发起进攻。英军未遇多大抵抗,仅用了14天就占领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上缅甸被宣布为英属殖民地。英国殖民者的强盗行径激起了缅甸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英军占领曼德勒以后,增兵4万人,耗费大量军费,花了10年时间,才把各地的抗英斗争镇压下去。中国人民曾协助缅甸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三次英缅战争中,云南地方官曾派腾越都司李文秀到缅甸了解战况。后来李文秀率部500余人去缅甸参加抗英斗争,最后战死疆场。
㈢ 第2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第2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分舰队进行了挑衅活动。这支分舰队借口保护仰光英商的利益而掠走了一只缅甸商船,炮击岸防工事。
同时,还向缅甸政府提出最后通碟,要求对方再作更大的让步。在遭到缅方拒绝后,英军于4月5日从海上炮击马塔班港。英军的炮兵占绝对优势。雨季过去后,英国高德文将军统率的“阿瓦”加强集团军开始溯伊洛瓦底江而上。10月9日,英军攻占卑谬,但随后又退回仰光,原因是作战计划规定只占领下缅甸。因此,这次战争实际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战结束的。
㈣ 第一次英缅战争始末
19世纪初,随着雍籍牙王朝(贡榜王朝[ 贡榜王朝存在于1752年到1885年,期间不但统一全缅甸,也对外四处用兵扩张疆土,于1767年消灭暹罗阿瑜陀耶王国,并多次和中国清朝发生战争。19世纪中期,南缅甸受到大英帝国入侵,该王朝前后与英爆发三次英缅战争,终于在1885年遭受英国全面占领,贡榜王朝亦覆灭。其领土则被并入英属印度。 ])的统治者把他们的统治扩大到阿拉干、曼尼坡和阿萨姆,缅甸与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冲突不断升级,成为英缅战争的导因。但是,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爆发,却有着更深刻的原因。它实际上是英国资本主义在东方进行的殖民扩张的一个组成部分。
19世纪最初20年,英国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1814年,历时11年的拿破仑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英国进一步巩固了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并且得以腾出手来,加紧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1817-1818年,英国通过战争最后征服了印度马拉特诸首领,实际上已统治了印度的中部和南部。1819年,英国又占据新加坡,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据点。此后,英国在马来半岛地区取得了槟榔屿和威斯利省。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进行侵略的时候,早已把缅甸作为扩张的目标。因为缅甸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位于中国和印度两大国之间,并且横亘在英属印度与马来半岛地区的英属殖民地之间。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看来,如果控制了缅甸,不但有利于巩固英属印度,而且可以把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连成一片,甚至可以进而打开中国的大门。仅在1795年到1811年之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6次派遣使者到缅甸。这些英国使者虽然未能成功地诱使缅甸统治者签订不平等条约,却并非完全空手而归。他们利用出使的机会深入缅甸,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积极为英国对缅甸的殖民扩张出谋划策。西姆施在1795年出使缅甸后就提出,缅甸帝国内被称为“勃固”的那一部分地区对于英属印度的重要性,是与三个明确的目标相联系的。这三个目标就是:一,取得缅甸的柚木。二,把英国的产品大量输入缅甸。三,防止英国之外的国家控制缅甸。坎宁在1810年出使缅甸后则提出,“英印方面派出一支军队,就足以征服阿拉干,而占领阿拉干将给英国政府提供极好的机会,取得从吉大港到尼格莱斯湾的广阔地区”。
因此,英国殖民主义者在诱使缅甸缔约失败后.没有也不可能放弃对缅甸进行殖民扩张,而是采取新的手法,积极支持逃入英属印度的阿拉干人进行反缅活动,利用他们同缅甸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在缅印边境制造事端,恶化双边关系,准备侵略战争。
雍籍牙王朝的统治者对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打了多年的交道,但并不了解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真实情况。缅甸军队在对暹罗、对阿拉干、对曼尼坡等战争中的胜利,又滋长了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的情绪。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英国殖民主义者是完全不同于他们过去的对手的新的强大的敌人,一开始并没有把英国人放在眼里。1817年,缅甸兰里岛总督致信英属孟加拉总督说,“我王神力无穷。吉大港、达卡等地属我王。英国东印度公司应交出统治权,向缅甸政府交纳赋税”。“如果拒绝,将派出大军水陆两路进发,直捣英国领地”。
在这种情况下,英缅关系在1820年前后已严重恶化。最后,刷浦黎岛事件终于成为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导火线。内夫河口的刷浦黎岛,位于阿拉干和吉大港之间。对于这个岛的归属,当时缅甸和英印当局有争议。1823年2月,一支英军占领刷浦黎岛,竖起英国国旗。缅甸阿拉干总督要求英军撤离,遭到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1000多名缅甸士兵奉命于9月24日在该岛登陆,驱逐英军。不久,缅军撤走,英军重占该岛。阿拉干总督警告英军必须撤离,否则缅方将使用武力,夺回该岛。但是,英方置之不理,岛上英军也赖着不走。
1824年1月,缅军名将班都拉出任阿拉干总督后,立即派出军队,再度占领刷浦黎岛,驱逐英军。蓄谋已久的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英缅战争。英印当局声称,由于缅甸方面“进攻和杀害我们在刷浦黎岛的守军”,“实际上已使两国处于交战状态”。1824年3月5日,英印总督阿姆赫斯特(1823-1828)宣称,“为了维护英国政府的权利和荣誉”,英国正式向缅甸宣战。
第一次英缅战争开始了。这是一场打得十分艰苦的战争。双方都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参战的英印军队前后有近40000人。缅军在数量上更大,仅在阿拉干一线就不下60000人。缅军已使用西式枪炮,水军约有500艘战船,大船长20-30米,可载士兵100人左右。有的战船配备了9-12门火炮。
1824年3月到5月,英军分兵三路,大举入侵。第一路侵略军沿布拉马普得拉河入侵阿萨姆,第二路进攻阿拉干,第三路从海上逼近下缅甸。英军的主要顾问是曾经三次出使缅甸的伯尼上尉。
战争最早是在阿萨姆打响的。1824年3月13日,英军进犯阿萨姆,沿途散发了“致阿萨姆人宣言”,把入侵阿萨姆说成对阿萨姆人的“援助”,是为了“驱逐缅人”,建立一个“符合阿萨姆人需要的、促进各阶级幸福的政府”。1825年1月,缅军在阿萨姆首府朗普尔与英军展开激战,击毙了许多英军士兵,打伤侵略军头子理查兹。英军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攻占朗普尔,在阿萨姆战场上取得胜利。
在阿拉干一线,缅军在班都拉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主动出击,渡过内夫河,攻占英印在吉大港地区的重镇拉特纳帕兰,击毙英军上尉诺顿。驻守该镇的1000多名英军士兵,只有约700人逃回吉大港。孟加拉英国殖民当局十分惊慌,加尔各答的一些商人甚至携带着财产逃离该城。英印当局急忙调集军队增援吉大港。但是,由于从海路入侵的英军在1824年5月攻占仰光,班都拉奉命回师缅甸南部地区。这样,阿拉干战场的军事形势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英军开始转入攻势。1825年3月,英军攻占阿拉干首府末罗汉,随后占领阿拉干全境。由于遭到缅甸军民的顽强抵抗,又因水土不服传染上流行性疾病,英军损失极为惨重,伤亡200,病死1400,染疾病的不下4000。英军总指挥摩利逊将军也染疾,在送回英国的途中死去。
第一次英缅战争的主战场,是在伊洛瓦底江流域。
1824年5月9日,一支由66艘军舰组成的庞大的英国海军舰队,载着11000多名士兵,离开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地区。当时缅甸沿海地区兵力空虚。5月11日,英军占领仰光。当地居民已带着粮食和牲畜撤离,留下一座空城。英军远道而来,“既无所掠,粮运又不继”,处境十分狼狈。此时雨季已经到来,只剩下4000人还能作战,其中大约2700名是印度籍士兵。
但是,英军占领仰光和马都八、土瓦、丹老、勃固等沿海城镇,从南面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的确震动了缅甸封建朝廷。缅甸政府急忙从首都阿瓦调集士兵,同时决定召回在阿拉干的缅军主力。班都拉立即率领60000士兵,其中枪兵35000,步兵10000,骑兵700,携带着数百门火炮,冒着季风雨和酷热,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阿拉干山脉,于1824年11月回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此举使得英国侵略军军官也大为震惊。后来,有的西方史学家把它看作可以与古罗马时期迦太基的大将汉尼拔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相媲美的壮举。
1824年12月1日,班都拉指挥缅军,向仰光英军发起进攻。此时,从印度开来的援军已到达仰光,英军实力大为增强,而缅军翻山越岭,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参战匆忙,加上武器又比英军落后,因此,几次进攻瑞大光宝塔附近地区,都被英军击退,造成军事上的失利。仰光之役缅军伤亡不下5000人。英军也损失了近400人。同年12月底,班都拉带着7000多名士兵,向北退到达柳漂。
1825年3月,英军大举北侵,准备进攻达柳漂。英国将领科顿写信给班都拉,要他率军投降。班都拉在复信中义正词严地回答说:“你会看到,我将坚定地保卫我的祖国。如果你作为朋友而来,我让你参观达柳漂;但是,如果你作为敌人而来,那就来吧!。”
在科顿诱降失败后,英军就进攻达柳漂,但被缅军击退。3月25日,英将坎贝尔率领增援部队赶到。4月1日,英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班都拉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作战。不幸,一颗炮弹落在他身旁。这位杰出的爱国将领当即身亡。缅军失去总指挥,陷入混乱之中。英军攻占达柳漂后,继续北上,占领卑谬重镇。只是因为雨季来临了,英军才没有继续北进。
班都拉之死和达柳漂、卑谬的相继失陷,在缅甸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些官员主张同英军议。1825年9月,缅王派出代表到卑谬以北30多公里的良彬集同英军谈判。英国侵略军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缅甸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赔款200万英镑。这是缅甸封建王朝闻所未闻的,缅王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缅方宣称割地赔款不符合缅甸的习惯,拒绝了英方提出的条件。
谈判失败,战局重开。缅甸统治阶级想集中优势兵力,一战挽回败局。1825年10月,缅军60000多人,包括约8000名从掸邦征集来的掸族士兵,向集结在卑谬的约6000人的英军发起反攻,曾一度重创英军,击毙英军上校诺克道尔。但英军毕竟是用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近代军队,而缅军匆匆召集起来,仅在人数上占优势,反攻很快就遭到失败。卑谬之役,英军伤亡180多人,而缅军死伤2000多名。
卑谬反击战失败后,缅军力量大受削弱。英军沿伊洛瓦底江而上,长驱直入,于1826年1月攻占敏巫和仁安羌,2月初攻占缅甸古都蒲甘,进抵距离缅甸首都阿瓦只有一日之程的扬达波。缅甸封建王朝在英国侵略军威胁到它的存亡的严重关头.完全丧失了继续抵抗的信心,派出代表到扬达波与英方进行谈判,无条件地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各项要求,于1826年2月24日正式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扬达波条约。
扬达波条约共有11款并有一项附款。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缅甸政府放弃对阿萨姆及其邻国的要求,今后不得干预他们的事务;承认曼尼坡原来的统治者的地位。二、缅甸国王把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割让给英国。三、缅甸政府赔款1000万卢比(在当时折合缅甸上等银225000公斤),分四次还清。四、英国方面可以派出使臣驻缅甸首都,使臣可以拥有一支50人的卫队。五、英国船只可以自由进入缅甸港口,商船免税。
扬波达条约的签订,标志着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结束。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在缅甸军队的抵抗和人民的打击下,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参加侵缅战争的40000名官兵中,有15000多人葬身缅甸,全部军费开支高达1300万英镑(以2005年币值计算,约合3.79亿至9.85亿英镑)。高额的费用导致1833年英属印度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军费比12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400万英镑还高)因此,第一次英缅战争被称为“英国军事史上打得最糟糕的一场战争”。缅甸人民的抗英斗争虽然由于武器的落后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妥协而遭到失败,但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不畏强暴,英勇顽强地抵抗,表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气概。在抗英战争中牺牲的班都拉将军,被缅甸人民尊为民族英雄。
第一次英缅战争对缅甸 历史 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缅甸古代史与近代史的一个分水岭。这次战争打断了缅甸封建 社会 独立发展的进程,使得统一的封建的缅甸被肢解为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 社会 和缅王统治下的封建 社会 两部分,从而开始了缅甸殖民地、封建 社会 的 历史 。对曼尼坡、阿萨姆等地控制的丧失,使缅甸国王统治的地域大为减小,而阿拉干和丹那沙林的割让,使缅甸丧失了10万余平方公里的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并且随时面临英国进一步侵略的威胁。英国船只可以自由出入缅甸港口,向缅甸大量倾销廉价商品,又使缅甸的封建经济直接受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缅甸封建王朝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从而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缅甸的国力因为战争、割地、赔款而受到极大的削弱,从此一蹶不振。缅甸封建 社会 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㈤ 第二次英缅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第二次英缅战争起于1852年。英殖民当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缅战争胜利后,侵略野心恶性膨胀,不但不满足于割地赔款,还想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在与缅甸进行多次缔结商约的谈判未果后,以缅甸整治仰光港口,惩处英商违法犯罪活动“虐待英商”为借口,派分舰队进至缅甸沿海地区,掠走缅甸商船,杀害缅方船员,炮击岸防工事,进行海上封锁。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挟缅方作出更大让步。缅方拒绝了英方无理要求,英国将领戈德温遂于4月初率2万余人从丹那沙林向缅甸发起进攻。此次缅甸政府没有像第一次英缅战争那样组织积极抵抗,英军仅用了8个月就侵占了下缅甸地区。不堪忍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缅甸各族人民展开了长期顽强的斗争,英殖民当局用了5年时间才控制了这一地区。1862年,英国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个地区合并组成“英属缅甸”,加强了对下缅甸的殖民统治。
㈥ 英缅战争是怎么回事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位于中印两国之间,是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70年代,缅甸就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目标。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即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者连续对缅甸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最终侵占缅甸全境,使缅甸沦为英属殖民地。
英缅战争第一次英缅战争发生于1824—1826年。英国殖民者在多次诱迫缅甸缔结不平等条约失败后,即不断在阿拉干、曼尼普尔、卡恰尔和阿萨姆等地区挑起事端,恶化边境形势,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口实。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当局以缅甸出兵卡恰尔,进攻有争议的内夫河口刷浦黎岛英守军,威胁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为借口,对缅甸发动了第一次侵略战争。
入侵英军分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北方的阿萨姆地区,第二路进攻西南部的阿拉干地区,第三路从海上进攻缅甸南部。战争首先在阿萨姆打响,英军在遭到缅军顽强抵抗,付出沉重代价后,于1825年1月攻占阿萨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缅军在班都拉将军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初,渡过内夫河,主动出击,一举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区重镇拉特纳帕兰和拉木。英国殖民当局极为震惊,唯恐缅军乘胜进攻吉大港,急忙调兵增援。但由于5月间从海上进攻缅甸的英军攻占了仰光,缅军主力奉命回师南下,阿拉干战场形势转而对英军有利,英军转守为攻,于1825年3月攻占阿拉干首府,随后控制了阿拉干全境。从海上进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这次战争英军主要作战方向。1824年5月9日,英军一支由66艘战舰、1.1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乘缅军主力尚在西部边境地区,南部沿海兵力空虚之机,在仰光登陆,攻占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从南面直接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缅甸政府急调部队据守仰光以北阵地,并召班都拉率军回师南线。11月,缅军6万多人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赶回仰光前线。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驻守仰光的英军发起总攻,但由于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缅军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纪的滑膛枪。英军以逸待劳,缅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又加之英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因此,缅军几次进攻失利,伤亡惨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对班都拉劝降不成,即对缅军阵地发起猛攻。班都拉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身亡,缅军陷入混乱,英军趁机攻占了缅军阵地。4月3日,英军又占卑谬,因进入雨季,不敢继续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军不断入侵缅甸腹地,动摇了缅甸统治者的抗英决心,缅王接受议和派建议,于9月派人与英方谈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引起缅方义愤。10月,缅政府重新组织1万多人的部队,向卑谬的英军发起反攻。缅军虽给敌以有力打击,但英军大批援军赶到后,反攻仍遭失败。1826年2月,英军长驱直入,占领蒲甘,逼近缅甸首都,缅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谈判条件,于2月24日与英殖民者缔结了和约。至此,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根据条约,缅方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地给英方,赔款100万英镑。战争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独立的缅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殖民当局虽然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但在缅甸人民的顽强抗击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侵缅英军4万多人,约有1.5万人葬身战场,消耗战费1300万英镑。
第二次英缅战争起于1852年。英殖民当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缅战争胜利后,侵略野心恶性膨胀,不但不满足于割地赔款,还想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在与缅甸进行多次缔结商约的谈判未果后,以缅甸整治仰光港口,惩处英商违法犯罪活动“虐待英商”为借口,派分舰队进至缅甸沿海地区,掠走缅甸商船,杀害缅方船员,炮击岸防工事,进行海上封锁。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挟缅方作出更大让步。缅方拒绝了英方无理要求,英国将领戈德温遂于4月初率2万余人从丹那沙林向缅甸发起进攻。此次缅甸政府没有像第一次英缅战争那样组织积极抵抗,英军仅用了8个月就侵占了下缅甸地区。不堪忍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缅甸各族人民展开了长期顽强的斗争,英殖民当局用了5年时间才控制了这一地区。1862年,英国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个地区合并组成“英属缅甸”,加强了对下缅甸的殖民统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竭尽全力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殖民者为将缅甸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别国插手,于1885年10月22日,借口缅甸政府对英资孟买缅甸贸易公司贩运柚木偷税漏税活动处以罚款,是迫害英国商人,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11月9日,缅甸政府部分答应了英方要求。尽管如此,早已准备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1月14日,装备精良的英军1万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发起进攻。由于缅甸政府没有必要的思想和军事准备,英军未遇多大抵抗,仅用了14天就占领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属殖民地。英国殖民者的强盗行径激起了缅甸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抗英斗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英军占领曼德勒以后,增兵4万人,耗费大量军费,花了10年时间,才把各地的抗英斗争镇压下去。中国人民曾协助缅甸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三次英缅战争中,云南地方官曾派腾越都司李文秀到缅甸了解战况。后来李文秀率部500余人去缅甸参加抗英斗争,最后战死疆场。
英缅战争对缅甸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断了缅甸封建专制王朝独立发展的进程,使缅甸从一个独立的国家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为英国大量掠夺缅甸资源,扩大殖民侵略打开了通路。纵观3次英缅战争,缅甸之所以失败,固然有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技术上都比不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等原因,但战争指导上的失误则是缅甸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缅甸统治阶级内部缺乏坚持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尚能积极备战,组织抗击英军入侵,虽然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很大,但在3个方向上均给英军以重创,迫使敌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战争,付出了惨痛代价才占领了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地区。而这次战争的失利也在于,缅甸统治集团内部对战和问题始终未形成一致意见,总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在英军进攻的紧要关头,主和派就占了上风,使缅甸政府丧失继续抵抗的信心,被迫签约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表现得更为软弱,既无必要的思想和军事准备,又无实际组织大规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协苟且偷安。结果,英军在两次战争中分别只用了8个月和14天就占领了下缅甸和上缅甸。而战后英军用了10年的时间才平息了各地抗英游击战争,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规模浩大的抗英斗争能有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缅甸一定能够打败英国侵略者的。
其次,缅甸统治者在战略上顾此失彼,缺乏统一运筹能力。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英军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在战略上采取声东击西,先在阿萨姆挑起战火,吸引缅军主力于西线,而后乘缅甸南线兵力空虚,利用海上优势,以1万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陆,轻而易举地拿下了仰光。此时,缅军在西线集结了6万多人的部队,并在班都拉的率领下主动出击入侵之敌,一举攻占了吉大港地区的两个重镇,引起了敌极大恐慌。这时缅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队在南线牵制英军,阻敌北上,并指挥主力部队乘胜向吉大港、孟加拉方向进攻,必将扭转被动局面。可缅甸统治者却舍近求远,急将主力调回南线。6万大军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用了4个月时间,行程500多公里,赶到仰光前线,对英军发起总攻。而英军则利用这段时间调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优势武器装备,以逸待劳,很快就击退了缅军的进攻。此役,缅军伤亡5000多人,英军只损失不到400人,使缅方在军事上遭受严重挫折,已无力挽回败局。
再次,缅甸统治者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企图缺乏警惕和戒备。英殖民当局为扩大殖民统治,总是以谈判、经商、探险等和平手段为掩护,深入对方境内进行侦察、间谍活动,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对此缅甸政府缺乏应有的防备,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如:早在1795—1811年,英国就通过东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进入缅甸,一方面企图诱迫缅甸当局签订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缅甸社会各方面情况,积极为英国对缅甸殖民扩张出谋划策。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英印政府占领下缅甸后,即加紧向上缅甸渗透,英印驻缅甸总督亲自率代表团到上缅甸访问。他们在上缅甸逗留长达两个月,虽未达成任何协议,却收集到了大量的缅甸的政治、经济、交通、资源、气候等重要情报。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后,英军就拿着事先绘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缅军要塞分布和地形图作战,掌握了战场主动。
㈦ 第3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第3次英缅战争是英国又一次进行侵略而引起的。为了彻底兼并缅甸,英国利用英商贸易公司就缅甸政府处以罚金问题提出控诉作为发动这场战争的口实。10月22日,英国向缅甸政府提出最后通碟,要求赋予英国监督缅甸外事活动的权力。缅方接受了这项要求。
尽管如此,预先部署好了的英军还是发起了进攻。11月14日,英军占领明赫拉边防炮台,直扑缅甸首都曼德勒。缅甸正规军抵挡不住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优势的英军。11月28日,英军开进曼德勒。
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一个独立省划归印度。
为了反击英国的奴役,缅甸境内开展了反对占领者的游击战争,直至19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
㈧ 缅甸成为东南亚最乱国家,少数民族武装猖獗,英国是混乱的源头吗
缅甸现在是被公认的东南亚最乱的一个国家。民族内部的矛盾,国家内部的矛盾,总是在缅甸这个地方此消彼长。但其实在古代缅甸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强国,尤其是在清朝时期,如果对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细心观察过的小伙伴们,其实我们发现尔康就是被缅甸王朝俘虏,而且最后娶了缅甸的公主。
㈨ 英国侵缅战争
逐步蚕食的英国侵缅战争
19世纪20~80年代,英国为了征服缅甸,先后进行了三次殖民战争。第一次战争从1824年开始,到1826年结束。
19世纪20年代拿破仑帝国解后,英国加紧向亚洲进行殖民扩张。1834年 3月 5日,英印总督以缅甸威胁英属印度安全为借口,对缅宣战。英军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先在西线阿拉干地区挑起冲突,吸引缅军主力,然后以主力乘虚在缅甸南部沿海登陆,向北进攻,攻占全缅甸。缅军统帅部未能识破英军的阴谋,计划集中主力向西出击,企图迅速攻取吉大港和达卡,把英军逐出孟加拉,因而忽略了本土特别是南部沿海的防御。1824年 5月,缅军统帅班都拉率领缅军主力横渡纳夫河,于拉穆地域大败英国殖民军,从而震动了加尔各答的英国殖民当局。但就在这个时候,由坎贝尔指挥的 1.1万名英军,经海陆直达缅甸南部沿海,在仰光登陆后,攻陷了该城。班都拉闻讯,立即回顾救援。12月,缅军在仰光地区与英军展开激烈交锋,受挫后退守德努漂城。1825年 4月初,英军开始向德努漂城发动猛攻,班都拉不幸在激战中壮烈牺牲,缅军被迫撤至杨达波防守。10月,双方进行停战谈判。1826年2 月24日,缅甸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杨达波条约》,割让阿拉干、丹那沙林,放弃对阿萨姆和曼尼普尔的主权,赔款1000万卢比。
第二次战争是1852年进行的。1837年 3月,孟坑缅王即位后,宣布不承认《杨达波条约》,英国决定再次入侵。1852年,英国海军分舰队以保护英商为名,劫掠缅甸船只,并对岸防工事开炮。 4月 5日,英海军又对马达班港进行炮击。12日,戈德文指挥 2万英军在仰光强行登陆,随即乘船溯伊洛瓦底江北上,于10月 9日占领卑谬。12月,英国宣布下缅甸并入英印殖民地。
1885年又进行了第三次战争。英国乘缅甸内战之机,以缅甸迫害英商为借口,再次挑起战争。1885年11月,由普伦德加斯特指挥的 1.1万英军,分成水陆两路,沿伊洛瓦底江北进。14日攻占要塞城市敏赫拉,28日占领缅北重镇曼德勒,缅王锡袍被俘。1886年 1月 1日,英国宣布整个缅甸为英国的殖民地。
㈩ 三次英缅战争的起因结果如何
1823年,缅甸国王孟既向当时上任不久的印度总督阿美士德勋爵便要求换东孟加拉的全境以控制吉大港,但遭到阿美士德的强烈拒绝。1824年2月24日对缅甸宣战,第一次英缅战争正式爆发。
当时英军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在战略上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在阿萨姆挑起战火,吸引缅军主力于西线,而后乘缅甸南线兵力空虚的时候,直接利用海上的优势,在缅甸南部沿海登陆意图抢占仰光。英方在战争中胜出,通过不平等的杨达波条约强制缅英通商,获得战争赔款100万英镑,并从缅甸取得丹那沙林,阿拉干和阿萨姆,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这也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独立的缅甸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英缅战争战争爆发后,英国的侵略势力渐渐深入到缅甸的内部,缅甸已经开始走入半殖民地的道路。第二次英缅战争是英国首先挑起的,1852年,英国分舰队对缅甸进行挑衅活动,英国舰队以保护仰光英商为借口,不仅劫持了缅甸的船只还炮击岸防工事。当时的英国政府还向缅甸下了最后的通牒,要缅甸对英国做出最大的让步。英国的无理要求没有得到缅甸的同意,于是英军从4月5日开始就在海上开始炮轰马大班港,当时英国军队的炮兵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为光是分舰队就有159门大炮。雨季过后,英国戈德文将军带领加强军团开始沿着伊洛瓦底江逆流而上,10月9日,英军攻占了卑谬,后来因为作战计划的问题,英军又退到仰光,所以最后第二次英缅战争以休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