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枪杆子有什么用
❶ 缅甸为什么到现在没有统一
我们知道,二战日本投降撤出东南亚后,缅甸就借助民族解放的契机,脱离原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独立。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几乎所有周边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缅甸,时至今日,连国家统一都还没有实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缅甸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几十年来,缅甸都不能统一
(网络配图)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打内战的国家并不少。只是和缅甸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基本上是政府军和反政府军之间的对抗,而缅甸除了缅族控制的中心区域外,只要有一定实力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军队。小小的一个缅甸,反政府的少数民族武装多达十几个。
这些地方武装,不仅轮流和缅甸政府过招,逼急眼了,他们还联合起来和政府军对着干,使缅甸政府的统一理想频频破灭。
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还是要追溯到历史上,英国对缅甸殖民统治期间产生的遗毒。
一、缅甸政府对政治权利的剥夺造成内部民族危机。
缅甸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国家,多达130多个民族。其中缅族占人口总数的70%,另外30%为其它少数民族居民。
英国在占领缅甸时,曾遭到了缅族人强烈反抗。疲于应付的英国人,想出了以缅治缅的统治思路,那就是扶持少数民族势力来打压缅族,通过在克钦、克伦、果敢、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使他们拥有高度自治权利,帮助他们建立军队,给他们武器和经济支持。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一来,高度自治的少数民族实力大大增强。
等到英国殖民统治结束撤出缅甸,缅族掌权后,开始回收少数民族手中的权力及军队时,这些土司老爷们就不答应了。以前各自为政,相安无事,凭啥以后要受你管辖。最终,双方只能在战场上论高低。于是打打停停,一直打到了现在。
缅甸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几十年来,缅甸都不能统一
(网络配图)
二、缅甸政府对历史移民的态度激化了外来民族矛盾
当年英国人为了打压缅族人的影响力,从同为殖民地的孟加拉和印度大量移民到缅甸的若开邦。我们知道,缅族人信奉佛教,而移入的孟加拉罗兴亚人信奉伊斯兰教。
这帮移民进入缅甸后,因为信仰差异,屡屡和当地的缅族人发生民族矛盾冲突,大量抢夺土地和政治资源。据当年英国驻若开邦的移民帮办史茂特记载:“阿拉干人(缅甸人)正被来自孟加拉的人挤走,他们不得不向东迁移。”
英国人在日本占领缅甸时,在若开邦组建了一支由罗兴亚人组成的“孟加拉V支队”武装力量,用来阻挡日军。
但是这支军队并没有拦击日军,而是对当地的缅族人进行种族清洗式的大屠杀。据缅甸和英国资料记载,V支队屠杀了若开邦10多万缅甸人,仅靠近孟加拉边境的一个小镇,就有3万多名佛教徒被杀,民族仇恨进一步升级。
缅甸军政府掌权后,非常担心,如果承认当地占主导地位的罗兴亚人的身份,贫穷的孟加拉会有更多的移民进入。到那时,若开邦将完全成为罗兴亚人的天下,迟早会被分裂出去。
1982年吴奈温上台后,缅甸政府制订《缅甸公民法》,明确罗兴亚人为非法移民。不承认他们的身份,为了同化罗兴亚人,缅甸政府捣毁了若开邦的清真寺庙。佛教徒对罗兴亚人的人身迫害,政府也不闻不问。这使得罗兴亚人对缅甸政府的仇恨不断升级,反抗愈加强烈。
缅甸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几十年来,缅甸都不能统一
(昂山将军)
三、缅甸政府以大缅族为中心的沙文主义路线不得民心。
早在1947年2月,带领缅甸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昂山将军,在掸邦彬龙镇,与克钦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举行了会议,达成建立统一缅甸联邦的共识。少数民族拥有高度自治、相互平等的权利,这就是有名的《彬龙协议》。
六十年代缅甸奈温军政府上台后,否认《彬龙协议》合法性,意图用军事强权统一缅甸,实行中央集权的党政军联合独裁统治,推行大缅族沙文主义。缅族利高于一切。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少数民族公民,沦为饱受歧视的二等公民。最终导致以缅族主导的军政府,与地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多年来,缅甸军政府在各方努力下,也曾多次和少数民族武装达成停火协议。但很快又重新开战。究其根源,如果双方不能建立相互诚信,在民族矛盾和政治矛盾之间达成共识。消除民族歧视和不平等,保证各民族之间拥有等同的公民身份和政治公权,那么,想从根本上停止内战乱象,几无可能。
❷ 最近的缅甸内战是怎么回事又为何升温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除了缅甸民族的矛盾,剩下的就是大国博弈。(引用国际问题专家的分析—)
1:解释缅甸内战:
最近愈演愈烈的缅北战事就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临沧市等地境外发生,有些战场距离中国边境仅几十公里,邻国的和平与稳定同样会影响到中国边境地区的安宁,因此,缅北战事也引起了国内及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截止到2015年2月4日,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和德昂民族解放军的战事已全面升级,战火已蔓延至接近缅甸古都也是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缅甸政府军陆军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已经投入到缅北战场上,其精锐部队33师、66师等已全部投入战斗。
仅刚刚在抹谷、孟密、瑙丘、皎迈、莫湄等地区与德昂民族解放军爆发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中,缅甸政府军参战部队就有:明布驻军重装88营、曼德勒驻军重装95营、莫湄驻军机动223营。
到目前为止,双方交火仍在继续中。
其它在克钦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掸邦还有如棒赛、蛮岗、大勐稳、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装冲突也仍在继续中。
现在缅北地区,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德昂民族解放军之间的激烈武装对抗交火仍持续不断,且有扩大蔓延的趋势,武装冲突尚未看到有趋缓和停止的迹象。
中缅两国接壤并有着长达2000多公里的国境线,中缅边境国境线南段全部在云南境内,北段在西藏。
缅甸自独立以来,缅甸政府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从未曾得到过真正的和解。
所谓的缅北战事其实由来已久,如果对缅甸的国情没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看新闻是弄不明白缅北战事究竟是怎么回事的,追根溯源就要回到缅甸的民族问题上去。
一些朋友在媒体上看到了关于缅北战事的报道,近日来已经不止一次被问到缅北战事的情况,但多数朋友可能并不清楚缅甸国内民族矛盾的来龙去脉,因此现特将祝湘辉先生关于介绍缅甸民族矛盾的一篇文章整理如下。
看完这篇文章或许就能对缅北战事的由来和成因略知一二。
《缅甸政府军与克钦60年的恩怨缠斗》
——作者:祝湘辉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作为缅甸主体民族的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民族矛盾和较深的隔阂。
缅甸政府与各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战火绵延半个多世纪,少数民族武装(国内习惯称之为民地武)数量之多也属罕见,民地武与缅甸政府对抗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不仅在东南亚独一无二,在全世界也属独一份。
缅甸各少数民族与缅甸政府冲突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背景,想要弄明白这一切就要追朔到缅甸独立之前甚至更久远的历史。
2:升温原因:
简单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殖民地时期:埋下祸根
缅甸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缅族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在十一世纪至十九世纪期间,建立了蒲甘、东吁、贡榜三个封建王朝。
孟、掸、若开等少数民族也曾分别建立起过自己的政权或曾一度统治过缅族。
由于地理原因,加之缅甸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并因此演变成为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彼此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只是形式上处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下,但在中央政权出现危机时,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就会反抗缅族统治,积极谋求摆脱缅族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十九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建立了对缅甸的殖民统治。
英国殖民者为维护殖民统治,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缅族集聚居住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并先后启动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改革。
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取代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祸根。
二战初期,被誉为“缅甸联邦之父”的昂山将军选择了与日军合作,试图依靠外部力量谋求缅甸独立,而克钦、克伦和印度选择效忠英国。
在随后发生的战争中,50万印度人被迫离开缅甸,同时克伦族在与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的冲突中,也造成1800名克伦人的死亡。
虽然昂山此后努力加强民族关系和解,但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不信任这时已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二战结束后,昂山将军来到缅北,说服了掸族、钦族和克伦族一起联合建立国家。
1947年9月24日,各民族力量经过较量并利益均衡后,共同制定了缅甸联邦宪法。
宪法规定给予各民族上层很大权利,包括保留了各民族的世袭特权,还规定了掸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后通过投票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联邦内。
但1947年的宪法并未能最终解决克伦族问题。
二、吴努时期:打开潘多拉盒子
缅甸独立后,以吴努为首的自由同盟开始执政。
缅甸中央政府开始尝试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实现全国统一,对缅甸独立前许诺给予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特权采取了限制、削弱和剥夺的措施。
中央拒不兑现1947年宪法赋予掸邦和克耶邦可以通过公民自决选择是否脱离联邦的权利,同时在各民族中推广佛教、推行缅语、着缅服等各方面对各少数民族进行其统一缅甸的措施。
接着在1961年缅甸联邦议会通过宪法第三修正案,这一举措激发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
1949年1月,克伦族为谋求民族独立,正式与缅甸中央政府决裂,开始了克伦族与缅甸政府间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
战火迅速蔓延开来,点燃了其它少数民族要求独立或谋求更大自治的热情,一时间缅甸烽火四起,大大小小的战争此起彼伏,硝烟弥漫。
在克伦族联盟的支持下,以苏貌雷为首的克伦族民族武装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成立克伦国。
在掸邦,由于上层失去了传统特权,而缅甸政府军以追剿国民党残军为由进入掸邦,引发当地掸族的不满,最终形成武装对抗。
与此同时,各少数民族纷纷揭竿而起,虽然各少数民族的诉求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自治权,有的是要求独立建立自己的民族自治邦,反对缅甸政府干预少数民族内部事务,尽管各少数民族政治诉求五花八门,但都是以反对联邦政府为目的。
这一时期,缅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装对抗持续不断,延续至今。
三、奈温时期:压制与反抗
1962年3月2日,在缅甸民族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形势下,缅甸国防军总司令奈温将军领导的军人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接管了国家政权,组成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和立法权。
军事政变之后,奈温立即宣布中止1947年宪法,并解散了联邦议会和地方议会。
在民族政策上,奈温监禁了多名掸邦和克耶邦的领袖及其它少数民族上层首领,还加大对少数民族武装的军事打击力度,企图减少或消灭民族自治权。
奈温政府还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许贩卖毒品为条件,要求各地的自卫队效忠缅甸政府,并协助缅甸政府打击其它少数民族武装。
奈温政府迷信武力征服,就在政府军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少数民族武装也像滚雪球一样日益壮大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上个世纪80年代末,缅甸共有29支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这些少数民族武装主要有:克伦、掸、克钦、克耶、孟、若开、勃欧、崩龙、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装,总人数超过4万人。
奈温政府统治时期,其中实力最强的一股反政府武装是缅共人民军,缅共人民军鼎盛时期总兵力曾经达到1.5万人,缅共人民军其中大部分士兵就是来自于少数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温政府越采取高压政策,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方政府间的矛盾就愈发尖锐。
在奈温执政的20多年间,民族武装冲突一直是缅甸国内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因为缅甸中央政府与各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连年战乱,使得缅甸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受阻,甚至倒退。
四、新军人政府时期:国中有国
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凋敝,缅甸的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988年3月开始,缅甸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政府游行,迫于反政府运动的压力,奈温辞职,但随后上台的领导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国内局势。
1988年9月18日,以国防军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苏貌将军为首的高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接管政权,对缅甸实行军事管制。
新军人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和改革,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军事镇压和政治强权的做法,转而采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软硬兼施的策略。
从1989年以来,新军人政府先后与脱离缅共的4支少数民族武装进行和谈并达成停火签署了停火协议。
对于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装的少数民族地区,军政府继承了奈温时期的坚壁清野的战略,将少数民族群众强行驱赶到政府划定的居住区,换句话说,也就是把少数民族群众强行迁移至政府控制区内居住,想以此切断少数民族武装与当地群众的联系。
军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经过新军人政府的一系列行动,直至上个世纪末,共有17支少数民族武装与新军人政府签订了和平或停火协议,由此,与新军人政府签订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控制区在形式上成为了“特别行政区”,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长达50多年的对抗关系开始得到逐步缓解。
停火协议和特区自治模式虽然为缅甸换来了20年的相对和平,缅甸经济在此期间也得以复苏,但却因此形成了“国中有国”的尴尬割据局面,实际上缅甸并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没有真正解决缅甸国内的民族矛盾。
为了在2010大选前彻底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为未来的民选政府执政铺平道路,2008年4月开始,新军人政府分别与克钦独立军、掸邦军和佤邦联合军等少数民族武装进行了谈判,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军队改编为边防警卫部队,并安插政府军官实行双重领导,但枪杆子是缅北民地武(缅甸少数民族武装的简称)安身立命的保障,因此,由新军人政府提出的方案遭到各少数民族武装的断然拒绝。
2009年8月,新军人政府对果敢特区发动了军事攻势,驱逐了彭家声政权,扶植了听命于中央政府的白所成,并持续向佤族特区和克钦特区增兵。
在新军人政府的高压下,部分民地武如克钦新民主军(丁英部,原缅共101军区)和克伦尼各少数民族人民解放阵线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编,但新军人政府与佤邦联合军、克钦独立军、掸东同盟军的谈判却陷入了僵局。
五、吴登盛时期:推动和平进程
2010年11月7日,缅甸举行了20年来的首次大选,但第二天在泰缅边境妙瓦底地区就爆发了民主克伦佛教徒军第五旅与政府军的军事冲突。
2011年上半年,掸邦、若开邦、克伦邦、克耶邦、克钦邦等几个地方武装较多的邦基本开始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一触即发。
佤邦联合军和掸东民主同盟军等武装则与政府军没有爆发大规模正面冲突,但双方也断绝了政治关系与对话,自此与政府军形成对峙。
2011年2月,12支少数民族武装在泰国清迈成立了联合民族联邦委员会,开始共同对抗中央政府。
时间进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发出与民地武和解的信息,吴登盛于2011年8月18日发表了与缅甸各少数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并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战谈判的邀请。
佤邦联合军和掸东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在掸邦东部的景栋进行了谈判,会后签署了初步和平协议。
直至2012年底,先后有钦民族阵线、南掸邦军、克伦民族联盟等10支少数民族武装与缅甸政府达成停火协议或和平协议。
但非常吊诡的是,缅甸政府一方面与主要民地武进行和谈或达成停火、和平协议,另一方面却又与克钦独立军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来,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双方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武装冲突,使得整个缅北局势严重动荡。
❸ 缅甸有多乱
缅甸自取得国家独立以来, 一直存在着多股少数民族地方武装。
1948年,缅甸自取得国家独立以来, 一直存在着多股少数民族地方武装。1961年2月5日成立的克钦独立军是数十股民族地方武装之一,也是比较强大的力量之一。这些民地武虽然有不同的诉求,历史长短不一,力量大小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割据在缅甸边境地区,曾长期与中央政府对抗,成为缅甸历届政府的棘手问题。
2、3年多来,双方不断在进行和谈,同时也不时发生冲突。当时克钦独立军尽管参与和平进程谈判,但尚未与政府签署新的协议。
3、2011年11月19日,缅甸政府军向克钦军总部拉咱军校发射一枚炮弹,当场造成克钦年轻军官学员23人死亡和20多人受伤。此后,双方冲突明显增多。
❹ 古代的“枪”杆是用什么做成的
封建社会,当生产力和科技还没能发展起来的时候,还是冷兵器为主,也就是用刀、枪杆之类的打仗。而在这当中,长枪就是最经常用到的了,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是非常的适合。
除了上面提到的枪杆,还有一种枪杆叫做马槊。它使用柘木用鱼泡胶黏合而成。用麻绳把二者缠在一起,勒入槊杆,涂上生漆之外还会加上一层葛布。
马槊韧性更好,而且也更坚固,不容易被刀劈短。但是由于其制作繁琐成本高,普通士兵是用不到的,只有将军能使用。
在冷兵器时代,大家上战场真的太不容易了,先不说武器制作有多麻烦,保存也要想尽办法。相比起现在,古代打仗其实也是千辛万苦的。
❺ 为什么说中国捏了缅甸的小辫子和缅甸佤邦有什么关系
佤邦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67年以前的几千年。是佤邦漫长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是原始社会末期至封建社会初期的变革阶段,鬼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世袭的山官头人统治整个社会,表现形式是部落制度。
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外来武装势力的干预,佤邦境内出现由土司后代哈桑领导的佤族民族军,后岩小石等人加入。
第二阶段:1967年至1989年在部落混战。佤邦许多有识之士组织了自己的民族武装:以鲍有祥为首的昆马游击队。以岩肯、岩克龙为首的岩城游击队。以鲁兴国为首的户双游击队。以赵尼来为首的绍帕游击队。1969年,这些游击队加入了缅甸共产党,整编成立了缅甸人民军东北军区。
第三阶段是1989年至今。1989年4月17日成立的佤联军和联合党。缅甸佤邦联合党(佤联军)是一支以佤族为主的民族武装,由一批壮年的佤族汉子组成。这其中也有缅共中的华人,有知识青年,这样一些人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极大的互补。
1989年4月17日在头领赵尼来(原缅共中央候补委员、佤北县县长)、鲍有祥(原缅共中央候补委员、北部分局副司令)的率领下兵变,攻占班桑(现名班康)缅共总部,宣告独立,成立佤邦联合党(军)。
从缅共中“起义”出来的佤邦联合党,很快于1989年5月召开了党的成立大会,不仅选出了最高领导层,同时还提出了许多理论方面的主张。充分显出“枪杆子、笔杆子”的同等重要。使这支武装与那些草头王的山头武装有了区别。
佤邦高层领导人物总书记赵尼来,政治局常委、总司令鲍有祥,副司令李自如,副总书记肖明亮,办公厅主任陈龙生,副主任周大富,副总参谋长赵国安等人,与中国均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中的许多人,本身就是从中国出去的华人。许多人所受的早期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缅共壮大发展后,他们又多次赴中国学习培训,参观考察,耳濡目染的多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理念。所以,他们一旦驾驭起来,实在是轻车熟路。
❻ 缅甸北部硝烟不断,这个国家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军阀
缅甸从二战后就开启了军阀混战模式,尤其是北部,西部的很多少数民族区域,如克钦邦,果敢,掸邦等,都有自己的军队和大帅,一个个都是土大王。而缅甸中央一直在征讨,因此,战乱不断,断断续续打了几十年。这个国家之所以如此多的军阀主要是原因就是利益驱使,再就是国外势力的暗中扶持,当然还有就是缅甸国内民族众多。
一、利益驱使。缅甸在二战后基本就成为毒品基地了,有着名的金三角,成为世界臭名昭着的毒品制造国。虽然是臭名昭着,但是这也是巨大的利益来源。其次再就是我们都知道缅甸境内富含玉矿石,各个军阀分别把持着不同的玉矿石,这也是他们巨大的经济来源之一。这么些的诱人利益,只有拥有军事力量才能保证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三、缅甸国内部民族众多,且都没有统一,谁都不服从谁。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有八大民族:缅族、克钦族、克耶族、克伦族、钦族、梦族、若开族、掸族。
俗话说的好,当你眼前有100%的利益的时候,你就敢冒300%的险。正是因为他们一直信奉富贵险中求,所以他们个个手握重兵,各自“占山为王”。
❼ 掸邦、果敢地区的政府文件是否使用汉语,为什么
一、果敢解放区,就是彭德仁率领的正在与缅甸政府军对抗的同盟军,目前占据了红岩等地山区,他们称之为解放区。文件自不消说,使用汉语。但和德昂,若开对外发布声明时,使用汉语,缅语和英语。汉语是强调民族独立性,缅语是让缅甸政府看懂,而且强调自己不谋求独立只谋求掌握枪杆子的高度自治,英语是为了争取国际同情,提高知名度。
最近果敢同盟军控制下的三区人民政府对国内民间团体帮助他们复兴教育的感谢信公文。
二、果敢自治区,就是白所成以及现在赵德强领导的,在以军方佐佐乃上校为首的军官监视下的果敢地区。文件是汉语和缅语。召开会议现在只有缅文横幅了,汉语不许出现。但其实除了翻译,当官的都看不懂。
三、德昂民族解放军,就是克钦独立军帮着复建的,和果敢同盟军,若开军联合起来,一起攻打过老街的,目前已大部返回德昂聚居区打游击,由于和南掸邦军争夺地盘产生冲突,从去年年底打到现在。又抗缅又抗掸,压力比较大。德昂有自己语言。但他的官方网站只有英文版。和若开,果敢发联合声明是使用汉,缅,英三语的,没有德昂语,但老百姓都是使用德昂语交流的,也有会掸语,也就是傣语的。
四、佤邦,文字是汉语,对内也是用佤文佤语,但上层佤族由于以前是中国的,又是缅共的领导,很多懂汉语汉文,又加之佤文拉丁化很晚,表意不完善,所以大部分当兵的佤族战士必须学习汉文汉语,老百姓看情况,和中国人做买卖的就会,比如酒店服务员,山里不常出来的就不会。官方电视新闻是汉,傣,佤三语播出。因为南部掸族多一些,北部接近果敢的南邓什么的,汉人多。对缅甸政府发文件用缅语。
❽ 缅甸真的很乱吗
缅甸真的很乱,缅甸是东南亚最乱的国家。
二战后,有实力的缅甸少数民族,都想要更多的权力,甚至高度自治,形成独立小王国。按照当时缅甸的现状,最好是先答应他们,然后内部瓦解,徐徐图之。但是缅甸政府军队,却认为自己实力很强,所以压根不理睬,直接寻求战争打服,消灭,为此开启战争模式。
❾ 缅甸为什么那么乱啊
一是历史原因,英国殖民时期始终没有在缅甸建立系统的统治体制和经济开发。使缅甸独立以后基础不稳。二是北方土地贫疾,可摘作物很少,主要为罂粟,鸦片的经济价值让这里聚集很多不法者。三是缅甸部族重多,民族和阶级矛盾难以调合。四是外族介入,大部分是华人和泰人,历史原因,没法说
❿ 缅甸南部乱不乱
不安全,缅甸国内局势目前还不稳定,军政府和民选政府处于角逐状态,缅甸国内特别是南方基本都是缅族,对华人并不友好,难免有不怀好意的人对你造成人身安全,就算缅北一样,很多华人自己坑自己人,赌场绑架放高利贷之类,逃犯也有,在大城市晚上不能出门,白天不能走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