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缅甸设什么机构
① 秦朝、唐朝、明朝在地方上设置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秦朝设郡县制唐朝设内地实行州、县二级制,到唐代中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在边疆实行都护府管理制度。明朝明代在全国设置十五个省级单位,包括:北直隶、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共十五个省级单位,为明朝稳定的统治区域,称为“两京十三布政司”(注意:明朝与今名称虽大部相同,但所辖地域有相当差别,不宜以今天的行政区划倒推);另外,明朝在1406年至1427年间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后被废;南明时期,延平郡王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
② 明朝边疆地区的管理机构是什么样的
在边疆地区,明朝的地方军政机构既包括布政使司、府、州、县,又有都司卫所和土官系统。明朝在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边疆、沿海地区设置了布政使司(也就是省),管理全省政务,下设有府、州、县。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明朝沿袭了元朝的土司制度,设置宣慰使司、安抚使司、招讨司、长官司、蛮夷长官司等机构,任命少数民族首领出任宣慰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都司卫所系统是明朝管理边疆事务的军事机构,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一般5600人为卫,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明朝在东北边疆设立了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设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和都佥事等官员,前者辖区内设有25卫、2州,后者管辖384卫、24所、7站;在西北地区,先后设立了河州卫、西宁卫、安定卫、岷州卫、洮州卫、沙州卫和哈密卫等;在西藏地区,设有朵甘、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并设元帅府、招讨司、万户府和千户府等机构,任命当地藏族首领担任指挥使、万户、千户等官员。
③ 中国古代为何征服缅甸,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中国只濒临了一个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国的船只要到波斯湾进口石油,那就必须要绕道马六甲海峡,但是马六甲海峡受制于他国,使得我国的石油安全颇受威胁。这就引起我们思考了,中国的云南距离印度洋只有470公里,隔着一个缅甸。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将缅甸纳入版图,开拓印度洋呢?
一,汉朝的开拓
我们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在西南的开拓历程,才能知道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向印度洋靠近的。在古代,西南地区就是一片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的瘴疠之地,无法穿越。先秦时期,人们不知道“西南夷”的存在,更不知道印度洋的存在。就算是武功赫赫的秦朝,也未能登上云贵高原。
西汉时期,来自于印度的诱惑终于让汉武帝有了开拓西南的野心。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巴克特里亚)见到了蜀地的物产,询问才知道,这些物产是从身毒(印度)转运而来。张骞将这事告诉了汉武帝,于是汉武帝试图打通到印度的交通,派遣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人出使西南夷,寻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综合以上内容,原本元朝曾经将疆域推进到了印度洋周边,可惜明朝未能控制这一带,最终被东吁王朝统一。东吁王朝又和明朝战争,使得云南的面积大幅度缩水。清朝建立后,收复了木邦等地区,但是在末期还是被英国占据。如此,大家就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这个线索了。
④ 明朝西南最大的官位
这个是从别的地方找的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你看看吧
三宣六慰
明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三个宣抚使司和六个宣慰使司的总称。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缅甸军民宣慰使司、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孟养军民宣慰使司、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中,孟养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部分在今缅甸境内,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在今泰国境内,车里宣慰使司的部分、老挝宣慰使司的全部在今老挝境内,余均在中国云南境内。明代宣慰使司设宣慰一人,从三品;周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从四品;佥事一人,正五品。宣抚司设宣抚使一人,从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从五品;佥事一人,正六品。宣慰使、宣抚使管辖司内军民之政,原属吏部。后明朝政府因宣抚司、宣慰使司都领有土兵,于洪武末年改由兵部管辖,但实际上没有全部贯彻。宣抚使、宣慰使定期朝贡,按年交纳定额赋税,称为差发,战时听供朝廷征调。明代统治者设置宣慰使司、宣抚司等土司制度,以土司治土军民,是借助传统统治权力来达到控制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目的。
⑤ 缅甸果敢是明朝遗民吗
果敢”是掸族语,“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九户人家的意思。果敢族的英文名称为“Kokang&...
“果敢族”的由来
“果敢”是掸族语,“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九户人家的意思。果敢族的英文名称为“Kokang”,在雅虎网站上解释为 “居住在缅甸金三角的一支来自中国的少数民族”。果敢人对自己的解释却是:“果”等于果断,“敢”等于勇敢。“果断而勇敢”就是今天果敢人对自己族名的宣示。缅甸果敢自治区地处缅北萨尔温江东岸,面积约为5200平方公里。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国境线达250公里。整个果敢辖区呈条状,多为山区、丘陵,主要是由三个大“坝子”组成,其中最着名的是“麻粟坝”。平均海拔1216米,年平均气温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缅甸果敢地区数百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是以经营毒品而获取利益为目的的武装割据势力的历史,也是缅北数支地方武装势力形成、发展史的缩影。果敢地区与云南边疆地区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关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西南边疆史地的学术研究,而且对我们认识缅北边境毒品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维护缅甸联邦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追溯果敢历史的源头,它与中国古代的一个皇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里的主体民族不是傣族,而是果敢族;若向上追溯,果敢族的“根”在中国,他们的祖先绝大部分实际是中国的汉人,如今这些汉人在金三角被称做是果敢族。
明代中期,国势强盛,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称臣纳贡,接受明王朝的统治。在当时云南与现在缅甸北部克钦邦、掸邦接壤的地方,明朝采取“以夷治夷”的方式对边境“蛮夷”进行统治。明王朝在此设立了6个宣抚司、宣慰司,其中2个是在目前缅甸版图上的孟养和木邦。当时,明朝的统治范围很广,萨尔温江的上游是中国的内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统治范围。在伊洛瓦底江边的八莫,明朝设立“威远营”,并在此筑坛誓众,其誓词曰:“六慰拓开,三宣恢复,诸夷格心,求远贡献,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受命以武力收复了蛮莫(八莫)。为了加强边防,陈用宾在腾越州边界筑起了八关,即神护关(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孟卡山)、万仞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孟弄山)、巨石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息马山)、铜壁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铁壁关(今云南陇川县西北)和虎距关、汉龙关、天马关(清末中英勘界时,三关划归缅甸)。这八关的关址距当时中缅边界数十里至数百里不等。1602年—1606年间,缅人举兵向北进攻,先后攻占八莫、孟养等地。
1658年3月,南明“小朝廷”桂王永历帝朱由榔,为“大西军”拥戴而举旗反清。同年10月进入云南,终因不敌清兵而放弃昆明,经保山、腾冲退入缅甸。1662年,吴三桂率清兵10万之众抵达缅甸阿瓦城郊,缅王莽白即将永历帝及其母子妻妾送交清军,永历帝于同年6月被绞死于云南昆明。在此之后,朱由榔的数千随从,或降清,或逃往内地,但绝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缅甸北部地区。憨厚的土着人斗不过这群来势汹汹的“客籍”,渐渐退入野人山深处,一个华人社团崛起于缅北高原,繁衍至数十万之多,其后果敢土司和莱莫土司均延承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官僚体系。1968年以前,那里地方政权机构的官职,依然用明朝武官的官职来命名,如守备、千总、把总之类。老百姓的服装仍然是明朝时的汉装,信奉的是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由于他们是明朝皇族和士大夫的后人,故一定保留了相当明朝官话。这在世界史上是一个特例。
永历帝事件不久,在今缅甸腊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设立“木邦宣慰司”一职,命其世守其地。但清政府毕竟鞭长莫及,多时是统而不治,实际上成为“化外之邦”。那里的封建领主制是一种特殊形态。当地土司既不臣服于清朝皇帝,也不受制于英缅殖民政府,依靠萨尔温江这一天险傲然独立,却也自我封闭了几百年。1897年,英人与清王朝谈判定界,果敢正式划入英属缅甸。直至1962年,当地土司才与奈温将军达成协议,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玺,实行地方自治。即使在今天,许多果敢人依然以皇裔后代而自称。
这一时期的果敢地区还有一部分汉人,这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马帮。他们因留恋缅北而长久留了下来,其中以云南、贵州、四川人居多。此外,“二战”中被打散的国民党远征军的老兵们,因衣食无着,被迫流落缅北,辗转来到果敢。因此,在缅北果敢一带,人们的籍贯不仅有云贵高原,还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在整个北金三角地区,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汉文化的脉络始终未被阻断。
果敢南部是闻名于世的莱莫山,它虽然在地理上属于当阳,但与麻栗坝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历史上,莱莫土司、果敢(滚弄)土司均承袭了明清的祖制,所不同的是,莱莫山由于是缅甸掸人的聚居区,汉掸文化交融在了一起,而果敢至今仍是较完整的华人传统。无论从文化底蕴,还是对于族系的认同上,这些地区的大多数百姓,几乎都以自己是华人而自豪。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也与中国别无二致。对于任何外部势力,这里有一种天然的抵制与排斥。这也是作为缅甸少数民族的果敢汉人始终与缅人不能融合的原因所在。
英人统治缅甸时期,果敢、莱莫等地因是掸族聚居地而享受到了较大的民族自治权利,传统的社会形态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二战时期,这里山高皇帝远,同时日本人对掸邦网开一面,同英国人一样,采取了宽松的统治方式,使区内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掸族、旅缅华人以及许多土司武装,奋起抗战,为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
在果敢地区历史上活跃着数支地方势力,最具影响力的是罗氏家族、杨氏家族、彭家声及今天执政的白家。这几支地方集团的发展史,与果敢历史演进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致于人们在研究果敢的历史与现状时均无法予以回避。这些地方势力的形成与发展,则构成了果敢历史的主干。
⑥ 明朝和缅甸战争对后世造成了什么影响
如果仔细看历史地图就知道,元朝和明朝前期的云南省面积特别大,包含了现在缅甸、泰国和老挝的很多地区。然而到了明朝后期,云南的面积就退缩得比今天的云南还小。明朝时期,云南的面积减少了大约100万平方公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元朝时期的云南土司
元朝建立后,不断对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越南、爪哇等地发动战争。因为蒙古人不擅长山地作战,因此这些战争大多数以失败告终。但是元朝在对缅甸的两次战争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缅甸处于蒲甘王朝统治之下,当蒙古灭大理之后,继续向西南进军。当时地处大理和缅甸之间的后果占壁国(麓川)在元朝的进攻下分崩离析,分封臣服于元朝。元朝便改后果占壁为“金齿”,设置金齿安抚司(后改金齿宣抚司),分别册封六位傣族首领担任金齿六路总管。
明朝后期的云南地图
然而,此时的明朝也陷入了危机四伏的状态之中,无法应对边疆危机。莽应里被俘虏后,其弟弟良渊侯继位,开始进攻云南。1602年,缅甸进攻孟密、蛮莫,蛮莫土司思正逃到黄连关,向明朝求救。然而云南的长官却将思正死了,以求缅军停止进攻。1604年,孟养被缅甸所灭。1606年,缅甸进攻木邦,明朝军队不敢救援,木邦失陷。此后,缅甸和明朝的战争基本结束,其原因竟然是良渊侯挥戈南下,再次投入到统一缅甸的战争之中。东吁王朝崛起后,缅甸两线作战,一边东征泰国,一边北伐明朝,最终成为了当时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战争后,明朝云南外夷土司基本全部丢失,大量土地沦陷。
⑦ 缅甸在历史上以前是中国的领土吗
不是,缅甸与中国历史上只有过附庸关系。
1、蒲甘王朝时期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国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国招降,蒲甘国王不理会。1277年,元兵进攻八莫,因气候炎热退兵,而后元兵又多次进攻蒲甘国。
1279年,元灭南宋,国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国,蒲甘城破,蒲甘国成为元朝的藩属,那罗梯诃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后的蒲甘国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败蒲甘国后,其领土就开始分裂。掸族乘机发展势力,1368年于缅甸东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国。而孟族也在缅甸南部发展势力,建都于马达班(Martaban),1369年迁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国。
二王国建立后南北交战,缅甸境内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于元明两朝,或俯首于暹罗,延绵250余年,直到16世纪30年代中国明朝万历年间。
2、东吁王朝时期
东吁同中国明朝关系密切。1635年迁都阿瓦后,又称阿瓦。明朝于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东吁)设宣慰使司。
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东吁曾两次遣使来中国访问。1582( 万历十年)~1583年莽应里曾进犯云南,被击退。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帝逃亡到缅甸,缅甸无力抵御吴三桂的进攻,只得引渡永历帝以换取清军的撤兵。
3、贡榜王朝时期
贡榜王朝为缅甸最后的王朝,雍籍牙创立,因此也称为雍笈牙王朝。贡榜王朝不但统一全缅甸,也对外四处用兵扩张疆土。
18世纪末(中国清朝干隆皇帝统治后期),清朝和缅甸两国围绕边界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清缅战争)。这场战争最后以双方签订合约收场。
(7)明朝在缅甸设什么机构扩展阅读:
清缅战争:
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爆发了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
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朝缅甸双方都损失惨重,在干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干隆帝晚年时曾说过,“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部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返回后曾上书干隆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
但干隆皇帝受“骑射乃建州之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其该方面技艺进一步松弛,所以未予以重视。
这场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大清军队进攻。
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军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清缅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发生一大变局,缅甸被战争削弱,暹罗得以复国。
缅甸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缅甸
⑧ 明朝起设置的云南腾越八关,是如何影响中缅疆域变迁的
明朝正统六年,麓川思氏土司反叛,明朝派出王骥提督军务,征发十五万大军,从1441年到1448年七年间三征麓川,耗费大量粮饷兵力,才把思氏赶过金沙江,与思氏土司思禄发达成协议,允许他居住孟养,但不许越过金沙江。
"骥等虑师老,度贼不可灭,乃与思禄约,许土目得部勒诸蛮,居孟养如故。立石金沙江为界,誓约: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亦惧,听命。"
明朝靠军事平定了麓川,却没能在政治上摆平当地的生态,思氏最后被缅甸宣慰司莽纪岁之子莽瑞体攻灭,并且建立起了缅甸东吁王朝。
东吁王朝吞并了众多土司,到了万历年间,实力越来越强大,开始不断深入明朝骚扰。这时已经到了晚明,明朝国力下降,又有三大征接连发生,哪里还有力量再发动像正统年间那样的远征。
于是在万历二十二年,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八关抵御缅甸东吁军,本意是“断属夷挑衅之路,绝缅人私兵之端,树天地自然之险,省刍粟转运之劳,斯亦封疆之永利也”。
看得出来,陈用宾是一片好心。然而,腾越八关的设立,给之后中缅之间带来了不少麻烦,并一直延续到近代。
明朝设腾越八关的目的和效果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关隘,都是选择一些易守难攻的地区建设,但并不是关内的土地才是领土,关隘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周边的一片地区。如嘉峪关以西还有方圆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海关以东有将近包括外兴安岭在内将近300万平方公里土地。
腾越八关,指的是万初、神护、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这八关,它们分为上四关和下四关,每四关设置守备带兵防御。它们的具体位置见下图:
八关建起来了,它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关内土司和民众越关而过,但也形成个新的问题,让关内外的土司和民族产生了“内”和“外”的区分。
对于这些土司来说,原来是彼此一体,大家都是同一个部族,许多都是亲戚,世代联姻。但是八关一建,不少相同的部族就被隔成了两个部分,产生了内外之别,明朝为了区分,也用内外来称呼关内关外的部族,产生了“内夷”和“外夷”的称呼。
这样来区分,长此以往,大家就忘了原来都是一家人,关内外的土司和民众们也有了这样的感觉:八关以内是明朝的地方,八关以外则已经不属于明朝。
外夷望见(八关),皆曰:“此天朝地也。”而内夷倚以为重焉。
明朝对于出入八关也进行了严格规定,对于擅自穿越的“越度”这种行为,视为私闯边境一样的罪行。如果没有许可擅自通行,被捉到者要处以绞刑,守关者如果把守不力也要问罪。
除了明朝属地的民众,缅甸也这么看,八关的建筑被称为“屋瓦”,当地建筑称为“茅房”,他们说:屋瓦者汉人;茅房,我故地也。
这是把八关以外的土地都视为自己领地了。
事实缅甸也是这么做的。从万历中期到崇祯末期,明朝国力一天不如一天,自顾尚且不暇,更没有精力也没有实力来管八关这摊子事。
明朝在在西南边疆,原本有六个较大的宣慰司,分别是:孟养(缅甸克钦邦)、缅甸(缅甸曼德勒地区)、木邦(缅甸北掸邦)、八百大甸(泰国清万一带)、老挝(老挝琅勃拉邦一带)、车里(西双版纳)。
这么一发展,到天启七年(1627年),八关外的三个宣慰司已经被东吁军攻破,“三宣无恙三慰既尽”,到崇祯十七年,八关以外已经没有明朝能控制的地方,“八关之外,复成异域”。八关之内,只剩下了一个车里宣慰司。
八关的设立,相当于从心理上设置了一道防线,又使当地民众开始有了内外之分,缅甸也名正言顺乘着明朝力尽的时机,蚕食八关外的土地,这些负作用将在随后体现出来。
⑨ 缅甸在历史上是如何脱离中国的管辖完成独立的
中国古代天朝体系里有一个特点,就是臣服中国的藩属一般都是较为弱小的国家。而其中一个国家却有一个较为强大的帝国,也甘心成为中国的藩属,这个国家就是缅甸。
薛福成
缅甸的独立
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后,成立以巴莫为首的政府,在日本支持下反对英国统治,昂山等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宣布独立。
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宣布缅甸独立是有效的,但实际上仍受英国控制。1948年1月4日,英国议会正式承认缅甸独立。不过独立之后的缅甸在1950年就发生大规模的内战,连执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发生分裂,分裂之后的缅甸至今也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统一,国家内乱还在持续。
缅甸是中国天朝体系中最强硬和最远的一个,缅甸即便是在国家处于危亡之时也没有想到去中国求援,可见其对中国宗主地位的不认可。但是奇怪的是元明清三朝都认为缅甸不过是地方土司,到清朝时甚至提出过禁止朝贡作为惩罚手段,可见当时目光的短浅。
然而缅甸却是西方世界打给中国的一扇窗,无论是明缅战争还是清缅战争,中国都应该看到对方武器的强大,但是统治者们都选择了闭眼,让人好不唏嘘!
⑩ 大明曾被缅甸逼的迫放弃领土,真是实力不济吗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人所创建的封建王朝,明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相比起汉朝的和亲,宋朝的纳贡,明朝的国策“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则显得更加的让人热血以及振奋。然而这些口号也都是以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的。
不仅没损失,还换来了西南方边境的和平,促进了云南等地的汉化,甚至使得明朝能够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草原之上。
——对于明朝而言,缅甸的威胁远远不如草原上的威胁来的大,草原势力是心腹大患,而缅甸只是小疾。两害取其轻,明朝更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草原上面,对于缅甸明朝是完全瞧不上的,能够简单解决就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掉。
其实站在我们现在的上帝来看,明朝放弃如此多的领土,毫无疑问是错误的,而且有些窝囊,毕竟是大国居然让地给小国,甚至还是在打了无数胜仗的情况下。但是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明朝这项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经过了朝廷深思熟虑作出了完美决策,因为在当时的格局下,明朝继续占有这些地盘确实是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