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风土人情有哪些
⑴ 缅甸人是怎么生活的
缅甸人是怎么生活的?缅甸是一个距离云南特别近的国家,因为在很多年前的时候,这个国家还是封着的一个状态,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去到了这个国家, 缅甸的人们大概有80%以上的人是信仰佛教的大概有20%的人是信仰督教的缅甸的佛教,缅甸人对于生活中很多的细节都特别有一定的标准的,不能穿鞋子或者是袜子不能对寺庙的佛像有不礼貌的举动,或者说穿着过于暴露。缅甸的人们是一心向佛的,而且他们那个国家犯罪率是特别的低。
⑵ 你觉得缅甸这个地方的印象看法有哪些呢
刚从缅甸回来,感觉缅甸虽穷但人善,(除出租车突突车司机),交通方便便宜。风景也好,人文更佳。
⑶ 东南亚的风土人情
衣食住行
感觉东南亚的轮廓
●方位: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包括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等国。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岛上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和新加坡7国。马来西亚则由中南半岛南部的马来半岛南部(惯称“西马”)和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沙巴(惯称“东马”)组成。
●衣着:东南亚国家常年气温在25℃-30℃,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温差很小,许多地区一年只分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11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6月至10月为雨季。一般来说,旱季(即现在)是适合的旅游季节,出行以轻便的夏装为主。
短裤、能锳水的耐用拖鞋、泳装,是出海当天的必要配备。另外,带一件白色、长袖、透气的衣服会非常有用,一来在室内、车内的空调温度低时可防寒,二来有利于阻挡当地强烈阳光的紫外线。
各大旅行社建议,游客要自备防晒油、遮阳伞或太阳眼镜以及防止蚊虫叮咬、中暑、水土不服的药物。携带好穿平底舒适的鞋子,以防在爬上爬下、走远路的时候磨伤脚。
●饮食:口味偏酸辣,生冷食物较多,用餐时的茶、冰水是免费的,但饮料、酒水等费用另收。注意饮食卫生,最好自带防止肠胃不适的药品。
●住宿:出于环保因素,东南亚的酒店一般不设牙膏、牙刷、拖鞋等个人生活用品,需要游客自备。酒店一般配备游泳池,供免费享用。
●行走:与我国截然相反,所有行人和机动车都应遵循左侧通行的规则。与之相应的是:车是右舵,客人从左边门上车。自己开车时,遇前方有人穿行,尽量不要按喇叭。
出入境时,自己行李自己拿,不要帮别人拿行李。由泰国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或香港时,需搭乘国际航班,国际机场的出关处不设置行李票检查手续,所以游人在托运的行李中不要夹带现金和贵重物品。
●关于钱:每人可携带不超过美元5000元或等额外汇及人民币20000元出境。人民币、港币、美元在银行、酒店或与导游都可兑换外币,具体汇率须以当时兑率而定。在新、马、泰,人民币可以在部分地方使用。
东南亚地区和国家属于小费国家,参团游客每人每天要准备20元人民币作为司机导游的小费。对给自己提供了服务的酒店里的行李生、房间清洁工、卫生间、保洁员以及导游、司机等,都应给予一定的奖赏。一般每人每天两美元左右;在泰国,服务生提行李或房间送开水均要给20泰铢的小费。新加坡、马来西亚则无此习惯。
●通讯:可参考中国移动国际漫游资费。接收短信息免费。
越南传统节日与民俗
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十世纪后,佛教被尊为国教。目前全国佛教徒约2000万人。此外,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约300多万,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设有供桌、香案,逢年过节在家中进行祭拜。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饭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认为不吉利。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
越 南 风 味 小 吃
河内的螺蛳粉:清晨,在河内的街头,常可遇到卖螺蛳粉的摊档。这种圆粉条略细于桂林米粉和云南米线,使用优质大米,粉质细腻柔韧,白净透明,吃起来很爽口。螺蛳是现挑现吃,用竹针挑出放在粉中,然后加上螺蛳汤、辣椒和其他调味品,味道鲜美。
河内的鸡粉:鸡粉用料讲究,除鸡丝外,还配有肉丝、蛋丝、木耳丝、葱丝、香菜丝。蛋丝制作独特,摊成薄薄的片,切成细细的丝,不粘不连,撒在粉上与红的肉丝、白的鸡丝相辉映,格外撩人食欲。
牛肉粉:越南的牛肉粉一定要用黄牛肉,将一大块精黄牛肉加上各种佐料后下锅煮熟,然后切成薄薄的小块,将米粉在开水锅中烫后,加入牛肉、牛肉汤和各种调料,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虾饼:也是越南一道有名的小吃,是将加了调味料的面糊裹上新鲜的大虾,放人油锅中炸,出锅后香味扑鼻,吃起来,香酥可口。在河内西湖边上有一家餐厅,其制作的虾饼有较高的声誉。
肉棕:越南的传统美食,过去,一般的越南人家只有在节日里才能吃上。在农村,每当节日特别是春节来临前,各家各户都要做肉棕。将上好的瘦猪肉加入各种香料,放入石臼中舂成糊状,然后用芭蕉叶或荷叶包上裹成粽粑状,放人锅中煮熟。吃前切成块或薄片蒸热,蘸以鱼露和胡椒粉,味道鲜美,不油腻,吃后口齿留香。
越式灌肠:是越南人喜欢的美食。用猪红调以瘦肉末和各种香菜,灌人猪小肠中,然后煮熟。吃前切成节,蘸上各种调料。
炸春卷:这是最受越南人欢迎的一道菜,近年来国内不少餐馆引进,但做法和吃法均不及越南的地道。越南的春卷皮用糯米做成,薄如蝉翼,洁白透明。将春卷皮裹上由豆芽、粉丝、鱿鱼丝、虾仁、葱段等做成的馅,放入油锅中炸至酥黄。吃时,用玻璃生菜裹上春卷,蘸以鱼露、酸醋、辣椒等佐料,酥脆不腻,十分可口。
绿豆糕:也是值得品尝的风味食品。上等的越南绿豆糕出产于离海防不远的海洋(地名),且以金龙牌为最佳。越南的绿豆糕选用上等绿豆,磨成十分细腻的粉末,再配以精白糖和油脂,吃起来酥软香甜。海洋绿豆糕包装精美,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牛肉火锅:这种火锅最大的特点是锅底用酸醋来做,将切成薄片的精黄牛肉放人翻滚的酸醋中略为一涮,然后蘸上佐料,伴以切成细丝的空心菜、生菜和各种香菜,吃起来回味无穷。
酸汤:胡志明市的一道特色菜肴。酸汤并不是用酸醋做的,而是用一种当地出产的酸子。酸子是一种当地生长的形如刀豆的豆科植物的核,带有酸味。酸汤中除酸子外,还放入斑鱼、豆芽、蕃茄和香菜,煮出来的汤味道极为鲜美。
烤鱿鱼:在胡志明市的大街小巷,常可看到摊贩推着小车,沿街兜售烤鱿鱼,小车上有一盆通红的炭火,一旁摆着鲸鱼干。鲸鱼大小随顾客自己挑,把鲸鱼放到炭火上烤得焦黄后,再用铁制的压延机拉压成又长又大的薄块,然后涂上黄皮酱、辣椒酱等佐料卷起来吃。晚上,当您在胡志明市的夜市逛累以后,买上几条烤鱿鱼,再加一瓶啤酒,细细品尝,您一定会感到格外惬意。
青菜生吃:在越南餐馆就餐,您可能会常常看到越南人将鲜绿欲滴的各种青菜生吃,这种吃法是越南的传统吃法,恐怕也可以称得上越南食文化的一大特色,还挺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青菜生吃当然也有些讲究,这些青菜主要有洗净的空心菜、生菜、绿豆芽,此外还有各种香菜,如芜荽、薄荷等。生吃的青菜要蘸佐料,主要是鱼露、酸醋和鲜柠檬汁。越南地处热带,气候炎热,青菜生吃有生津降火的作用,且有助于消化和营养吸收。未尝试过青菜生吃,应当说不能算了解越南的风味小吃。
值得一提的是越南咖啡在咖啡领域中也极具造诣。被称之“滴嗒咖啡”的则是首选咖啡,它将越南原产咖啡豆磨成粉末后,置于冲泡器上,搁在咖啡杯上,然后冲入开水,任浓郁的咖啡顺着冲泡器底部小孔滴入杯中,奶糖自加,可以毫不做作地说:“味道好极了!”
菲律宾风土人情
菲律宾为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承袭了西班牙、美国等地的传统,位于南部岷答那峨岛上的回教徒,民风特别强悍,与中、北菲的居民迥然不同.
菲律宾庆祝圣诞节最疯狂,他们的圣诞节假日由12月16日开始,一直延至1月6日,有大半个月时间,各家各户张张灯结彩,各街道亦装饰得美不胜收。
老挝饮食习惯
老挝人平时饮食比较简单,一般都是糯米饭与鲜鱼,逢年过节才杀猪宰羊。卡族人最喜欢以棕榈粑粑为主食(这是一种以棕榈粉制成的饼,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烤熟的食品)。很多人都将其视为珍贵的食品。他们在嗜嚼槟榔和吸烟的习惯。就连妇女也不例外。他们很乐于品尝中国菜肴。他们用餐一般都不使用刀叉和筷子,而是惯于用手抓饭。
老挝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用餐讲究实惠,注重菜肴花色。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甜、酸、微辣味。
③主食 以米饭(糯米)为主,也爱吃豆沙包。
④副食 爱吃鱼、虾、鸡、鸭、羊肉、猪肉、牛肉等;也喜欢番茄、豆腐、蘑菇和新鲜蔬菜;调料常用葱、蒜、辣椒、香菜、油、酱、盐等。
⑤制法 对炒、烧、串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京菜及粤菜。
⑦菜谱 很欣赏白糖拌藕片、北京烤鸭、烤乳猪、干烧鸡脯、冬瓜盅、涮羊肉、火烧冬笋、干烧鳜鱼、葱爆牛肉丝青椒鸡丝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喜欢喝牛奶、汽水、咖啡、果汁和洋酒。
⑨果品 爱吃水果中的香蕉、菠萝、桃、西瓜、柑、桔、苹果等;干果爱吃核桃、杏仁等。
老挝风俗习惯
老挝是多民族的国家,老龙族占全国人口的70%,老龙族的风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老挝的风俗习惯。
在农村和偏远山区,老挝各民族多穿自己缝制的衣服,在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着装已较商品化和国际化。老龙族的民族服装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相似,男着无领对襟上衣,下穿沙笼式裤子,或穿长筒宽腿裤,女穿无领斜襟上衣,下穿筒裙。每当过年过节或有重大活动时,女的要穿起民族服装,盘起发髻,男的则多穿西装,穿民族服装已较少。
老挝人喜食糯米,老挝菜特点是酸、辣、生,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有:鱼酱、烤鱼、烤鸡、炒肉末加香菜、凉拌木瓜丝、酸辣汤等,蔬菜多生食。
老挝人非常温和、善良,注意礼貌。认识的人,见面和分别时要打招呼,双手放在胸前,行合十礼,也有行握手礼的,男的一般不主动同女的握手。为表示亲密,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都可称长辈为大爷、大娘,称年纪比自己大的为大哥、大姐,称年纪比自己小的为弟弟、妹妹,在国家机关或军队中一般称同志。
到老挝人家做客,应备礼品,礼品要包装美观,常用礼品有花篮、工艺品、烟酒等,在参加婚宴或喜庆日子时,习惯送现金。客人进门应走前门,进屋要脱鞋,一般都席地而坐,注意不能用脚替代手指向人或物,男的盘膝,女的并膝把脚侧放一边。当有人对坐谈话时,不要从谈话两人间穿过,如无地方绕行,需从中间穿过,低头穿过并说对不起。不要摸人(包括小孩)的头,客人禁止进入主人内房参观。
到老挝人家做客,喝团结酒较流行,主人拿来一瓶酒和一只酒杯,主人先喝,后依次请客人喝。坛酒也是老挝人待客的一种传统礼仪,酒坛上插上许多竹管,宾主围坛而坐,边谈边喝。
拴线仪式是老龙族的一种礼仪风俗,是一种祝福仪式,常在逢年过节、欢迎贵宾、结婚喜庆时举行。仪式上宾主席地而坐,中间摆着插满鲜花的银制托盘,鲜花上挂着一束束洁白的棉线。仪式开始时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和尚念祝福词,念完后把鲜花上的棉线取下,给各位来宾和客人往手腕上拴线,一边拴线一边说祝福的话语。客人也可主动给主人或其他人拴线祝福。拴在手上的线,一般要戴3天至一星期。
马来西亚宗教和风俗习惯
马来西亚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主要由马来族、华族和印巴族三大民族组成。他们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各异。马来人90%以上信仰伊斯兰教,华人多信仰佛教和道教,印巴人则信仰印度教。马宪法中明文规定伊斯兰教为马官方宗教。马来西亚的穆斯林多属逊尼派。
马来穆斯林一般较虔诚,每天都祈祷五次,到麦加朝圣过的人倍受尊敬。回历九月是斋月,马来人一般情况下均昼禁夜食,只有年老体弱多病、孕妇或外出旅行者可例外。马来人平时一般忌讳用左手,习惯用右手用餐或接受别人的东西。通常男士不主动与女士握手。马来人普遍喜好辣食,忌食猪肉,不饮烈性酒,在正式场合也不敬酒。马来人最禁忌的动物是猪,但喜爱猫。
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对外开放时,女士需穿长袍及戴头巾。否则将被拒之门外。马来人男女传统礼服分别是:男士为无领上衣,下着长裤,腰围短纱笼,头戴“宋谷”无边帽,脚穿皮鞋。女士礼服也为上衣和纱笼,衣宽如袍,头披单色鲜艳纱巾。马来人男女礼服和便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又宽又长,遮手盖脚且色彩鲜艳,图案别致,样式美观。目前打工族为了工作穿着方便,一般着轻便的西服,只在工余在家或探亲访友或在重大节日时,才着传统服装。在各种正式场合,男士着装除民族服装或西服外,可穿长袖巴迪衫。巴迪衫是一种蜡染花布做成的长袖上衣,质地薄而凉爽,现已渐渐取代传统的马来礼服,成为马来西亚“国服”。在马来西亚除皇室成员外,一般不穿黄色衣饰。
缅甸缅族人饮食习惯
缅甸缅族人喜食椰浆饭及拦有姜黄粉、椰丝、虾松的糯米饭;每餐必食一种叫“雅比”的鱼虾酱;菜肴喜放咖喱。缅甸克钦族人喜吃兽肉,他们习惯用火烤食,烤熟后撒上盐、用手撕食。缅甸克伦族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吸烟斗。酒列是日常必备之物,任何仪式上,人们都要以酒助兴。缅甸人一般早晨爱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台喜欢备有辣椒油和辣椒酱等调味品。他们用餐习惯一人一把匙和一个汤盘,他们不习惯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饭灵巧方便。他们乐于菜齐后一起上桌用餐。
缅甸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讲究菜肴要丰盛,注重菜品要质精量小。
②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食甜、酸、辣味。
③主食以米饭为主,对水饺、蒸饺、馅饼、烤饼、烧麦等也很感兴趣。
④副食喜欢吃鸡、鱼、虾、鸭、鸡蛋及各种蔬菜;调味爱用蕃茄酱、虾酱油、辣椒油、辣椒酱和咖喱粉等。
⑤制法对烤、炸、爆、煎、烧、酱、拌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喜爱中国的川菜。
⑦菜谱很欣赏大拼盘、素鸡、吉利鱼条、姜芽鸭片、煎酿明虾、炸脆皮鸡、棒棒鸡、奶油菜花、炸板虾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爱喝啤酒、汽水、桔子水等;饭后有喝咖啡或热茶的习惯,不过他们爱喝的是怪味茶(即有茶叶拌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末、炒熟的辣椒籽等,搅拌后冲成怪味茶饮用)。
⑨果品爱吃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柑桔、菠萝等水果;干果喜欢核桃仁等。
缅甸民俗风情
缅甸是佛教国家,全国人口中有89.4%为佛教徒,全国各地处处是佛塔,有(金之都)美誉,尤以仰光之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举世闻名,入佛寺须脱鞋、袜,女性入佛亦不得穿丝袜,同时不宜穿短裤。
由于笃信佛教,缅甸人性情各,心地善良,也很好客,上朋友家作客,通常会备小礼物馈赠.
有趣的是,缅甸人有名无姓,男士名字前冠以U(念乌),女前冠以DAW(念道)。
缅甸人重视教育,缅文及英文普遍使用,如必须找华文翻译员,亦不难找。
缅甸夜间无娱乐,旅客在晚餐之后,就无处可去。团体在仰光旅游可请旅行社安排传统歌舞。一些较新的旅馆有卡拉OK及酒廊等设施。
缅甸之服饰极有特色,无论男女老少下身都着棉布"沙龙",男生打结于前,女生则打结于腰侧。在一般场合,男生上身穿长袖衬衫,下身穿沙龙,遇正式场合则外加一件长袖短外套,外套上缝有中国布约,脚穿塑胶拖鞋。缅甸有许多政府官员为军人,接见外宾会穿军服。女生则上身穿缝制的贴身衣服,遇正式场合外加颜色鲜艳亮丽的围巾,同样是足穿拖鞋,惟已有一些年轻时髦小姐穿高跟鞋。
缅甸之平均为摄氏32度,在最炎热的季节,中部干燥地区温度相当高。男性穿衬衫即可,若遇正式场合宜系领带或穿西服。女性则建议穿棉质洋装。5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雨季,宜带雨伞。10月下旬至2月中旬则为较凉的季节,可携一件上套备用,冬季至曼德勒及北部的SHAN州,则须携带冬装。
漫谈泰国菜
泰国菜的特点是酸辣,开胃,让人一吃就上瘾。鱼、虾、蟹都是各餐馆的杀手锏,什么炭烧蟹、炭烧虾、猪颈肉、咖喱蟹等等,尝过了几间泰国餐馆后,好像谁都对这几道菜留下了深刻印象。
用料讲究
泰国是一个临海的热带国家,绿色蔬菜、海鲜、水果极其丰富。因此泰国菜用料主要以海鲜、水果、蔬菜为主。泰国人的正餐都是以一大碗米饭为主食,佐以一道或两道咖哩料理、一条鱼、一份汤、以及一份沙拉(生菜类),用餐顺序没有讲究,随个人喜好。餐后点心通常是时令水果或用面粉、鸡蛋、椰奶、棕榈糖做成的各式甜点。由于深具得天独厚的优点,因此泰国菜色彩鲜艳,红绿相间,眼观极佳,不管是新鲜蔬菜瓜果的艳丽清新,还是乌贼尤鱼等众海鲜的肉感,都让人们大饱了眼福。
调料独特
大凡首次品尝泰国菜的人都会觉得泰国菜的调料很独特,有很多调料是东南亚甚至是泰国特有的,在本国找不着。
最常用的几种调料有:
1、泰国柠檬(Kaffir Lime)
泰国柠檬是一种东南亚特有的调味水果,味道和个体都有别于美国柠檬口味的略甜,而泰国柠檬个小、味酸、香味浓郁,往往使闻过它香味的人终身难忘,它可以拿来做柠檬汁饮品,啤酒香剂,最主要的用处是用来做泰国菜的调料,泰国人几乎在每一道菜都会挤上柠檬汁,使每一道菜都散发出浓郁的水果清香,带有典型的东南亚味道。泰国人可以说食无鱼,但不能没有柠檬。
2、鱼露(Fish Sauce)
鱼露是一种典型的泰国南部调料,也有人它叫白酱油,顾名思义它就是象酱油一样的调味品,做法和中国酱油差不多,主是让一些小鱼小虾发酵滴汁而成。味道可能会让有些人不适,因为它带有一股浓浓的臭鱼烂虾的味道。让不习惯吃鱼腥的人大倒味口,掩鼻而逃。
3、泰国朝天椒
据说,泰国朝天椒是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泰语叫“老鼠屎辣椒”,可见这是一种极小但极辣的辣椒。它广泛应用于泰国人的烹调艺术中,做菜不撒上几颗切碎的朝天椒,就象吃川菜不加麻辣一样。
4、咖哩酱
以椰乳作为咖哩酱的基本作料,还有许多调味料包括柠檬草、虾酱、鱼酱以及十几种本地种植的香料、辣椒,由温和到极辣的都有,任人挑选。泰国文化深受印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人说泰国文化的父亲是印度。从泰国菜中咖哩酱的影响便可以感受到。
另外,柠檬叶和香茅(Lemon-grass)也是泰国菜常用的配料。
做法多样
泰国的饮食深受中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甚至葡萄牙的影响,但又参杂着奇怪的风格,独树一帜,吃起来别有风味。它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国炒锅大火快炒。这是一种近似广东菜的做法,新鲜的蔬菜,佐以泰式调料,可以炒出一道道口感极其新鲜的菜。主要代表作有:米粉(用虾,猪肉,鸡蛋及甜酸酱合炒的米粉)、泰国咖哩鸡、椰汁鸡(鸡汁加柠檬加椰奶)与牛肉沙拉。
2、YAM.目前尚且找不到可替代的中文。其做法有点象做汤与做凉拌菜的综合。泰国地处热带,因此孕育了许多有的YAM,比较着名的有一种叫做“SOMTAM”的木瓜沙拉,这种沙拉以木瓜丝、虾米、柠檬汁为主,再伴以鱼酱、大蒜和杂的碎辣椒,口感辛辣。
3、炖。亚热带的气候炎热,孕育了丰富的汤文化。汤对于泰国人来说是维持家庭和睦,增进夫妻感情的润滑剂,因此,到泰国要多喝汤、喝靓汤。泰国的柠檬虾汤口味非同一般,一般人可能难以接受,首先是汤味极辣,而且其中又放有大量的咖哩,因此,只有口味非主流的人才能喜欢。
泰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菜肴。东北方人爱吃的是糯米饭配烤鸡。而北方人则偏爱一种当地特有的酸肉,叫做“NAEM”。南方的食物深受马来西亚的回教式风格影响,并且有各种生猛海鲜。
泰国人用餐时的基本座位形式:
传统的泰国人用餐时是采取席地而坐的方式进餐,不过现在的泰国餐厅都是桌椅的座位形式。因此,在用餐方式上与一般的中餐并无差别。如果一同用餐者有长幼或是辈份之分,则由靠近墙壁或是离门最远的上手座位起依次落座。
早期的泰国人的传统用餐方式自由随兴,是以芭蕉叶盛饭,再以手取饭菜进食。而今日的泰国餐具也十分简单,基本餐具为一只汤匙和一双筷子,以及一个圆盘。进餐时将饭盛进圆盘中,并用汤匙取有汤的菜肴吃饭,而筷子则是用来夹菜。
怎样吃泰国菜
由于不习惯用盘子吃饭,很多人刚吃泰国菜时会有一点不习惯。只要懂得正确的方式,就没什么困难了。吃泰国菜时正确的进餐方式是:就座先舀适量的白饭在盘中,再以汤匙将菜肴与饭拌匀,用汤匙以西餐喝汤的方式,由靠身体的内侧向前方舀起,吃完再盛饭。由于菜肴种类多,所以不要一次盛太多的饭,以免各种菜肴混在一堆吃起来五味杂陈也不方便。另外,吃饭时不要为了图方便将盘子端起来往嘴里倒,既不雅观也很失礼。
泰国风情
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形以平原为主。泰国地处热带,绝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泰国是佛教之邦,泰国以其多变的景致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旅游者渡假计划中的独特选择.无论您是意在寻访古代遗迹或是期待观赏稀有鸟类、蓊郁的热带植物或是想一试令人兴奋的骑着大象穿过众林之旅,置身于这个热情好客的国度里,您会有无数的惊喜。
泰国的文化是由北向南传播,因此在北部和中部分布了数不胜数的极富东南亚特色的名胜古迹。南部则有很多风景优美的沙滩渡假胜地。其睛朗的气候,迷人的热带风情以及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在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到处是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石雕和绘画。这些在长年青绿的椰林掩映下的古迹,为泰国妩媚动人的热带风光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增加了许多神秘。
泰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俗,如丰富多彩的各种节日,水上人家的清新生活,闻名于世的古典舞和民俗舞,饶有趣味的哑剧和洛坤剧,别具一格的泰拳、斗鸡、玩鱼等,都颇令人"乐不思蜀"。
新加坡风味海南鸡饭
老实说,一直以来并不认为鸡饭有什么了不起,直到在各报章与娱乐杂志上读到梅艳芳每次一来新加坡一定要吃文华的海南鸡饭;吴君如最怕来新工作,因为“可恶”的海南鸡饭会破坏她的减肥计划......
原来,海南鸡饭是新加坡美食之傲。
在许多港台明星的大力宣传下,新加坡的“海南鸡饭”早已享誉全球,至少是享誉全球有华人的地方。
鸡饭与咖啡是海南人的美食代表。却没想到,近十年来,在港台艺人的努力下,鸡饭已经一跃成了国家级的美食代表。
海南鸡饭指的是白斩鸡,另外那些什么烧鸡、烤鸡、油鸡全部算不上。海南鸡饭的美味在于鸡肉幼滑无比,香喷喷的油鸡饭油而不腻。配上香菜,蘸点黑酱油、蒜茸及特制的红辣椒。哗塞,这种味道算不算正宗?
原来海南岛的鸡不是人工饲养的,肉质当然不及本地的幼滑。不过,海南岛的鸡煮后却有真正的鸡味,不是本地的鸡饭那种麻油味。海南岛的正宗鸡饭,是用椰油烹煮的,也因此有一股我们不熟悉的味道
新加坡海南鸡饭烹调法
材料:鸡一只,盐三四汤匙,姜、蒜头各少许。
饭用料:白米、鸡汤和食油适量,盐、香兰叶、蒜头少许。
辣椒酱用料:辣椒、小辣椒、蒜头、葱头、姜、酸柑、鸡汤、盐各适量。
材料处理与烹调:
鸡烹调法:
一、把鸡洗干净,搽盐搁半小时,之后把盐洗掉,再在鸡腹中塞一汤匙盐,少许姜和蒜头。
二、煮滚一锅水,水里放一至二汤匙盐。
三、将整只鸡放进煮开的滚水中,用文火煮10分钟左右,把鸡捞起,滴干水分,再放入滚水中再煮10分钟,把火熄了加盖10分钟捞起,待凉,切块。煮鸡时应不时翻动,以便鸡熟透。
鸡饭煮法:
一、把米洗干净,至少搁半小时,那么饭会较松软好吃,也比较好煮。
二、爆香蒜头,把白米炒一炒。
三、把饭倒进锅里,加入适量鸡汤、盐和香兰叶,一起把饭煮熟。
辣椒酱做法:
一、把辣椒,小辣椒(视各人喜好而定),去了皮的蒜头、葱头、姜切片,放进石臼里舂烂。
二、在舂好的辣椒里放入适量的盐,倒入滚烫的鸡汤,最后淋上适量酸柑汁就大功告成。
诀窍:
一、鸡最好重两公斤或以上,这样的鸡才够肥,够油分,煮出来的鸡肉和鸡饭才比较香。
二、煮鸡时绝不能用大火,否则皮掉肉硬,破坏“吃相”和口感。
三、淋辣椒的鸡汤必须滚烫,把辣椒浇熟味道才好。
四、做好的辣椒酱应当天吃完,隔夜的辣椒酱味道会比较逊色。
⑷ 都说去缅甸旅游的中国人见到街道现象会脸红,究竟是什么现象
在旅游的时候,人们心中都会想到“入乡随俗”。这是对其他国家或其他地方人们的一种最基本的尊重。但有些国家和地方的风俗或者生活习惯,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令我们有些难以接受,这种事情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外出旅行还是要带着一种包容的心态的。
缅甸靠近赤道,这个国家的气温一直都比较高,而且缅甸人还很爱干净,所以他们每天都会洗澡,甚至有人一天要洗好多次。虽然我们不能理解但是对于缅甸人来说已经形成习惯了。在缅甸有时在街上会给人直接泼水,但这并不是我国的傣族泼水节,而是缅甸本地人对于洗澡这件事的一种娱乐精神,他们把洗澡发展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娱乐方式,用来增加感情得到欢乐。
⑸ 世界各地,有哪些风土人情
1.泰国 人乡随俗,到泰国有必要知道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
1.泰国人习惯"合十礼"(即合掌躬首互向对方致礼),合十时常互致问候"沙瓦迪卡"(泰语"您好"的意思)。别人向你合十问候时,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合十后,便不必再握手问候或告别,但僧侣对俗家则不必回礼。见面或告别时的握手礼,尚未普及流行于泰国社会。
2.缅甸 要能接受男士穿“裙子”。缅甸男人穿笼衣。要能接受当地人用手吃饭的风俗。要能习惯女士们满脸涂粉末出现在你的周围。缅甸人把一种植物磨成粉末,涂于脸上,用来防晒。
要能习惯缅甸人民张开“血盆大口”地和你说话。缅甸人很喜欢吃树叶包的槟榔,所以很多当地人的牙齿都被染成了红色。
3.印度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
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4.越南 传统节日与民俗: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十世纪后,佛教被尊为国教。目前全国佛教徒约2000万人。此外,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约300多万,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设有供桌、香案,逢年过节在家中进行祭拜。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饭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认为不吉利。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
姓名与称呼】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与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介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朝上称呼来表示。例如见面时说“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别时说“召同志”是“同志再见”。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叔”、“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
【服饰】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扫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阳核挪与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种嚼食滨榔的特殊爱好。他们常将按椰擦上一点石灰膏或碱发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产生化学反应,汁不吞咽,顺嘴角流出,嚼到无汁时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京人还把摈榔当作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上一颗摈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征已经成年可以成亲了。从此,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参加当地举行的任何娱乐聚会,参加对歌,选择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风已日渐衰微,但在越南农村,你依然还可以看见不少老年妇女的牙齿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们眼里,保持牙齿洁白如玉是品质不良、作风不正的表现,而将牙齿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节日】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民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守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娱乐,后传人民间。所谓的军鼓实际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铁桶,在村头立两根柱子,用麻绳或钢丝绳将桶绷紧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鸣鸣的响声,男女双方各站一边,边敲边对歌,笑语欢歌汇集在一起,气氛欢快热烈。一些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确立恋爱关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东方人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越南人每家每户都没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料。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坛两边还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福贵春”等。
⑹ 东南亚地区的风土人情有什么特点
1、越南
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越南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相似。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盘古节和送灶王节等。春节是越南民间最盛大的节日。
夏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就算进入春节了,届时,各家女主人都要赶制新衣,连日准备年货,还要清扫房屋。除夕晚上,全家吃团圆饭,燃放鞭炮。春节主要吃用苇叶包的糯米粽子。
2、老挝
老挝是一个以小乘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90%以上的国民信仰佛教。佛教的影响渗透到老挝民众的日常生活,许多风俗礼仪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年中的多数时候,老挝的成年男性一般上穿长袖衬衫,下着长裤,女性上穿长袖对襟褂子,下着具有民族风味的筒裙。
因为紫外线强烈,所以即使再热的天气,许多老挝人还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不过,这并没有改变老挝人较深的肤色。老挝女士一般都有多套正装行头,面料看起来明显出自于手工纺织。
3、柬埔寨
柬埔寨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用左手拿东西或食物是不懂礼貌的表现。他们还认为头是人的神圣部位,因此别柬埔寨民族舞蹈——祝福舞人不能触摸他们的头部,也不能随意抚摸小孩的头。
4、泰国
泰国的仪式繁多,礼节也很复杂,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仪式和礼节。泰族是泰国的主要民族,因此泰族的礼仪基本上也是泰国人的礼仪。
泰国人的服装,总的来说比较朴素,在乡村多以民族服装为主。在泰国的公众场合,不要做出有损风貌的举动,如拥抱、亲吻或握手,这被认为是不符合当地风俗的。
另外,仅在某些海滩允许裸体晒日光浴,在其他地方,泰国人不喜欢这种行为,尽管未构成犯法,但是违背泰国人的佛教理念。
5、缅甸
缅甸人有名无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词,以示性别、年龄、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称“貌”(意为弟弟),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少年也称“貌”,对平辈或兄长则称“郭”(意为哥哥),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则称“吴”(意为叔伯)。
如某男子叫“昂基”,随着他的年龄和地位的变化,被称作“貌昂基”、“郭昂基”或“吴昂基”。
⑺ 东南亚国家的风土人情
衣食住行
感觉东南亚的轮廓
●方位: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包括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等国。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岛上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和新加坡7国。马来西亚则由中南半岛南部的马来半岛南部(惯称“西马”)和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沙巴(惯称“东马”)组成。
●衣着:东南亚国家常年气温在25℃-30℃,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温差很小,许多地区一年只分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11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6月至10月为雨季。一般来说,旱季(即现在)是适合的旅游季节,出行以轻便的夏装为主。
短裤、能锳水的耐用拖鞋、泳装,是出海当天的必要配备。另外,带一件白色、长袖、透气的衣服会非常有用,一来在室内、车内的空调温度低时可防寒,二来有利于阻挡当地强烈阳光的紫外线。
各大旅行社建议,游客要自备防晒油、遮阳伞或太阳眼镜以及防止蚊虫叮咬、中暑、水土不服的药物。携带好穿平底舒适的鞋子,以防在爬上爬下、走远路的时候磨伤脚。
●饮食:口味偏酸辣,生冷食物较多,用餐时的茶、冰水是免费的,但饮料、酒水等费用另收。注意饮食卫生,最好自带防止肠胃不适的药品。
●住宿:出于环保因素,东南亚的酒店一般不设牙膏、牙刷、拖鞋等个人生活用品,需要游客自备。酒店一般配备游泳池,供免费享用。
●行走:与我国截然相反,所有行人和机动车都应遵循左侧通行的规则。与之相应的是:车是右舵,客人从左边门上车。自己开车时,遇前方有人穿行,尽量不要按喇叭。
出入境时,自己行李自己拿,不要帮别人拿行李。由泰国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或香港时,需搭乘国际航班,国际机场的出关处不设置行李票检查手续,所以游人在托运的行李中不要夹带现金和贵重物品。
●关于钱:每人可携带不超过美元5000元或等额外汇及人民币20000元出境。人民币、港币、美元在银行、酒店或与导游都可兑换外币,具体汇率须以当时兑率而定。在新、马、泰,人民币可以在部分地方使用。
东南亚地区和国家属于小费国家,参团游客每人每天要准备20元人民币作为司机导游的小费。对给自己提供了服务的酒店里的行李生、房间清洁工、卫生间、保洁员以及导游、司机等,都应给予一定的奖赏。一般每人每天两美元左右;在泰国,服务生提行李或房间送开水均要给20泰铢的小费。新加坡、马来西亚则无此习惯。
●通讯:可参考中国移动国际漫游资费。接收短信息免费。
⑻ 世界各地,有哪些风土人情
1、中国汉族:重要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阳节”“冬至”“七夕”等。信仰儒、道、佛、祖先崇拜。葬礼古代为土葬,近代改为火葬。
2、中国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 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有抢婚的遗俗。
3、中国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4、挪威人讲究守时及与人谈话保持一定距离,拜访或出席家宴,要准备花或糖果送给女主人。出外郊游不要惊吓河鸟(挪威国鸟),普遍视红色为流行色。
5、德国人,有一种名副其实的讲究效率的声誉。德国谈判者的个人关系是很严肃的。要习惯于在所有场合下穿一套西装(不要将手放在口袋里,这被认为是无理的表现)。馈赠要针对个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义。
6、英国人凡事都循规蹈矩。英国人在除夕这一天,家里必须瓶中有酒,橱中有肉。他们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⑼ 缅甸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请按顺序写出来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据调查统计,全国有四十二个民族,135支系。但是主要有八大民族: 就是缅族、吉仁族、挥族、若开族、孟族、克钦族、钦族和克耶族。缅甸民族有三大语系:(一)藏缅语系、(二) 汶高棉语系、(三)汉泰语系。根据人类学家的鉴定,缅甸民族多属于蒙古人种,又都是从中国青藏高原先后进入缅甸的。
缅族 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占全过国入口的69%,属于蒙古人种藏缅语系缅语支。起源于中国西北蒙古高原边缘地区,西藏东北部和甘肃南部地区,是羌族的一个支系。在公元前缅族人逐渐向南迁移,大约在7世纪中叶,到缅甸中部叫栖定居,渐渐地散布到全缅各地。主要集居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及三角洲。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缅甸独立后工业也有所发展。
吉仁族 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占全国人口的8.4%,属于藏缅语系吉仁语支,也是从中国西北羌族分支出来的,南迁时迁徙路线可能是从怒江流域经缅甸东北部,最后定居于萨尔温江流域一带。吉仁族分两支。住在山区高原的叫山区吉仁;住在平原地区的叫平原吉仁。山区吉仁基本上是刀耕火种。商品交换形式,大都是以物易物。
吉仁族的宗教信仰:山区居民大多数信仰原始宗教,他们最信誉奉的是榕树神、家神和民族创始者神。平原吉仁多信佛教,迁居城市者和上层吉仁人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吉仁族有自己的文学和艺术。每当夜晚群聚火地,弹出优美动听的琴声、唱出世代相传的民歌、故事、歌颂本民族的创始者、部落英雄、一切真善美的神鬼和动物。缅历10月1日是吉仁族的新年(基督教的吧吉仁人是以公历1月1日作为新年)。届时他们便把一年必需的粮食储藏起来,用一部分粮食酿酒和烹制各色美点佳肴聚餐。按民族习俗,聚餐时要先敬奉老人,长辈和老师,然后同亲友们开怀畅饮,欢度佳节。同时他们还要把去年亡故的亲人的尸体火化,将骨灰撒向天空,任其在风中四散飘落。43
拇族: 属于汉藏语系藏泰语支,占全国人口的8%。大多聚居在缅甸东北部的掸邦境内,其馀则散居和杂居在克钦邦、克耶邦、杰沙和缅甸的几个县境内。根据1947年2月彬弄会议的决议,掸族于1948年初建立自治邦,是缅甸最大的一个邦区。原本是以土司制度治邦。1962年缅甸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废除土司制度。
掸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缅族极为相似。全族95%的人信仰佛教。掸族人民勤劳善良,性格温柔。具有团结互助的精神。一家有难,全寨相帮是他们传统的民旅美德。掸族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掸族人民能歌善舞,孔雀舞是他们世代相传的民身间艺术精华。
若开族: 旧称阿拉干族,占全国人口的5%。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若开族居住于缅甸西南部沿海地区与(孟加拉国)毗邻。1973年正式建立若开族自治邦。若开族语言与缅族相似,除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之外,其余均信奉佛教。若开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基本上与缅族相同。赛船节是若开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每年缅历的一、二月间(公历4、5月间)正是收获季节,也是若开人民一年一度的赛船节。
孟族: 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孟高棉语系,孟语支。先民从康藏高原迁徙西南沿湄公河上游南下,进入中南半岛,散居在中、越、柬、老、缅、交界的地方。它是在缅甸南部定居最早的一个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28%。主要居住在德宁达依省的直通、吉卡米、丹老及伊洛瓦底江三角州。孟族有古老的文化,在基础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对缅甸文化有较大影响,他们在经济、生活、宗教信仰、衣食住行和婚丧礼仪等各方面基本上与缅族相同。日常社交活动中都使用缅语和缅文,但在孟族聚居区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保留本民族的传统和习 俗,以农业耕作为生。
克钦族: 是一个跨居缅、中、印三国边区的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2。4% 。祖先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羌族系,是藏缅语系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亲敦河上游和伊洛瓦底江上游。缅北克钦邦为聚居中心。古代缅王阿朗悉都出巡当地时受到景颇人民载歌载舞的迎送,当时对他们赐名为“克钦",意为想跳舞,现转意为能歌善舞的民族。克钦族豪爽开朗、待客如宾、疾恶如仇。客人来访时,必置酒款待。如受欺侮,则兵刃相见。生活习俗还保留着早期社会的残余形态,虽然有一部分克钦人改信基督教和佛教,但多数人仍信仰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信神不信鬼,为了驱恶鬼、崇善鬼,就举行经常性的宗教活动和祭典。“木脑众歌节”就是克钦族的祭典盛会。
钦族: 属于藏缅语系钦语支。随着藏缅族的南迁,是较早到缅甸的农民族之一,占全国人口的2。3% 。大部分聚居在缅西部钦山山脉一带。也有散居在若开山脉的钦族。1947年召开彬弄会议之后,钦族在独立后,不建邦,改设特别区。1973年12月才开始改称自治邦。大部分还是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由于环境条件不同,钦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但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村社的特点。钦族人多数信仰原始宗教。英国占领后,少数人改信基督教,也有信奉佛教的。钦族各支系的习俗不尽相同,收种节是钦人共庆的新年。大约在公历l0月下旬举行。庆功节被华人称为“摆功德宴"。钦人一生至少做一次功德。节日期间,家家庭院都树立着竹柱子,以显耀主人家的富裕和功德的标记。庆功会主要是表彰为本民族、本部落和本村寨做出贡献,立过战功的集体和个人。男子后脑勺留长发。南部女子有纹脸的习俗。钦人热情好客,性格豪爽,男女老幼酷爱烟酒。
克耶族: 属藏缅语系吉仁语支。占全国人口的0.3%,是自治邦中最小的邦。他们和吉仁族是兄弟民族,也称他们为山区吉仁。主要居住在缅甸东部和东北部,自称克耶民旅。他们喜欢用儿茶染成红色上衣而得名。克耶以农耕为本,在山区基本上是刀耕火种,手工业较发达。早在13世纪就出现本民族的铁匠、铜匠和漆匠等手工业工匠,魏当肩袋行销缅泰,邦内所产的云漆是缅甸的精品。风俗习惯与吉仁族大致相间同。“克托博"是克耶族的新年,是主祭两神的节会,在每年的公历4月间举行,含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