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内战后会怎么样
❶ 缅甸永不停歇的战事到底给民众带来了多少伤害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世界是经历过了两次的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和平现状。我国也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抵抗侵略的战争之后获得胜利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生活。可是虽然现在大部分的地方都是和平的,却还有一些地方常年处在战争炮火之中,这些国家的居民也是饱受战争的折磨,生活现状也不是很乐观。在我们的邻国缅甸,就是长期处在战争之中,这给民众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点就是医疗健康等等。战争经常会伤及无辜,其实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这些无辜的老百姓了。受到战争影响的人非常的多,而且战争也很容易传播疾病等等,这对于国内的人民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所以还是希望世界上能够没有战争,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下成长,少一些纷争才能够多一些幸福的生活。
❷ 最近的缅甸内战是怎么回事又为何升温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除了缅甸民族的矛盾,剩下的就是大国博弈。(引用国际问题专家的分析—)
1:解释缅甸内战:
最近愈演愈烈的缅北战事就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临沧市等地境外发生,有些战场距离中国边境仅几十公里,邻国的和平与稳定同样会影响到中国边境地区的安宁,因此,缅北战事也引起了国内及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截止到2015年2月4日,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和德昂民族解放军的战事已全面升级,战火已蔓延至接近缅甸古都也是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缅甸政府军陆军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已经投入到缅北战场上,其精锐部队33师、66师等已全部投入战斗。
仅刚刚在抹谷、孟密、瑙丘、皎迈、莫湄等地区与德昂民族解放军爆发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中,缅甸政府军参战部队就有:明布驻军重装88营、曼德勒驻军重装95营、莫湄驻军机动223营。
到目前为止,双方交火仍在继续中。
其它在克钦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掸邦还有如棒赛、蛮岗、大勐稳、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装冲突也仍在继续中。
现在缅北地区,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德昂民族解放军之间的激烈武装对抗交火仍持续不断,且有扩大蔓延的趋势,武装冲突尚未看到有趋缓和停止的迹象。
中缅两国接壤并有着长达2000多公里的国境线,中缅边境国境线南段全部在云南境内,北段在西藏。
缅甸自独立以来,缅甸政府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从未曾得到过真正的和解。
所谓的缅北战事其实由来已久,如果对缅甸的国情没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看新闻是弄不明白缅北战事究竟是怎么回事的,追根溯源就要回到缅甸的民族问题上去。
一些朋友在媒体上看到了关于缅北战事的报道,近日来已经不止一次被问到缅北战事的情况,但多数朋友可能并不清楚缅甸国内民族矛盾的来龙去脉,因此现特将祝湘辉先生关于介绍缅甸民族矛盾的一篇文章整理如下。
看完这篇文章或许就能对缅北战事的由来和成因略知一二。
《缅甸政府军与克钦60年的恩怨缠斗》
——作者:祝湘辉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作为缅甸主体民族的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民族矛盾和较深的隔阂。
缅甸政府与各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战火绵延半个多世纪,少数民族武装(国内习惯称之为民地武)数量之多也属罕见,民地武与缅甸政府对抗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不仅在东南亚独一无二,在全世界也属独一份。
缅甸各少数民族与缅甸政府冲突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背景,想要弄明白这一切就要追朔到缅甸独立之前甚至更久远的历史。
2:升温原因:
简单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殖民地时期:埋下祸根
缅甸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缅族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在十一世纪至十九世纪期间,建立了蒲甘、东吁、贡榜三个封建王朝。
孟、掸、若开等少数民族也曾分别建立起过自己的政权或曾一度统治过缅族。
由于地理原因,加之缅甸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并因此演变成为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彼此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只是形式上处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下,但在中央政权出现危机时,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就会反抗缅族统治,积极谋求摆脱缅族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十九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建立了对缅甸的殖民统治。
英国殖民者为维护殖民统治,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缅族集聚居住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并先后启动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改革。
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取代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祸根。
二战初期,被誉为“缅甸联邦之父”的昂山将军选择了与日军合作,试图依靠外部力量谋求缅甸独立,而克钦、克伦和印度选择效忠英国。
在随后发生的战争中,50万印度人被迫离开缅甸,同时克伦族在与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的冲突中,也造成1800名克伦人的死亡。
虽然昂山此后努力加强民族关系和解,但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不信任这时已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二战结束后,昂山将军来到缅北,说服了掸族、钦族和克伦族一起联合建立国家。
1947年9月24日,各民族力量经过较量并利益均衡后,共同制定了缅甸联邦宪法。
宪法规定给予各民族上层很大权利,包括保留了各民族的世袭特权,还规定了掸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后通过投票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联邦内。
但1947年的宪法并未能最终解决克伦族问题。
二、吴努时期:打开潘多拉盒子
缅甸独立后,以吴努为首的自由同盟开始执政。
缅甸中央政府开始尝试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实现全国统一,对缅甸独立前许诺给予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特权采取了限制、削弱和剥夺的措施。
中央拒不兑现1947年宪法赋予掸邦和克耶邦可以通过公民自决选择是否脱离联邦的权利,同时在各民族中推广佛教、推行缅语、着缅服等各方面对各少数民族进行其统一缅甸的措施。
接着在1961年缅甸联邦议会通过宪法第三修正案,这一举措激发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
1949年1月,克伦族为谋求民族独立,正式与缅甸中央政府决裂,开始了克伦族与缅甸政府间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
战火迅速蔓延开来,点燃了其它少数民族要求独立或谋求更大自治的热情,一时间缅甸烽火四起,大大小小的战争此起彼伏,硝烟弥漫。
在克伦族联盟的支持下,以苏貌雷为首的克伦族民族武装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成立克伦国。
在掸邦,由于上层失去了传统特权,而缅甸政府军以追剿国民党残军为由进入掸邦,引发当地掸族的不满,最终形成武装对抗。
与此同时,各少数民族纷纷揭竿而起,虽然各少数民族的诉求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自治权,有的是要求独立建立自己的民族自治邦,反对缅甸政府干预少数民族内部事务,尽管各少数民族政治诉求五花八门,但都是以反对联邦政府为目的。
这一时期,缅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装对抗持续不断,延续至今。
三、奈温时期:压制与反抗
1962年3月2日,在缅甸民族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形势下,缅甸国防军总司令奈温将军领导的军人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接管了国家政权,组成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和立法权。
军事政变之后,奈温立即宣布中止1947年宪法,并解散了联邦议会和地方议会。
在民族政策上,奈温监禁了多名掸邦和克耶邦的领袖及其它少数民族上层首领,还加大对少数民族武装的军事打击力度,企图减少或消灭民族自治权。
奈温政府还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许贩卖毒品为条件,要求各地的自卫队效忠缅甸政府,并协助缅甸政府打击其它少数民族武装。
奈温政府迷信武力征服,就在政府军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少数民族武装也像滚雪球一样日益壮大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上个世纪80年代末,缅甸共有29支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这些少数民族武装主要有:克伦、掸、克钦、克耶、孟、若开、勃欧、崩龙、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装,总人数超过4万人。
奈温政府统治时期,其中实力最强的一股反政府武装是缅共人民军,缅共人民军鼎盛时期总兵力曾经达到1.5万人,缅共人民军其中大部分士兵就是来自于少数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温政府越采取高压政策,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方政府间的矛盾就愈发尖锐。
在奈温执政的20多年间,民族武装冲突一直是缅甸国内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因为缅甸中央政府与各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连年战乱,使得缅甸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受阻,甚至倒退。
四、新军人政府时期:国中有国
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凋敝,缅甸的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988年3月开始,缅甸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政府游行,迫于反政府运动的压力,奈温辞职,但随后上台的领导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国内局势。
1988年9月18日,以国防军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苏貌将军为首的高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接管政权,对缅甸实行军事管制。
新军人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和改革,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军事镇压和政治强权的做法,转而采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软硬兼施的策略。
从1989年以来,新军人政府先后与脱离缅共的4支少数民族武装进行和谈并达成停火签署了停火协议。
对于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装的少数民族地区,军政府继承了奈温时期的坚壁清野的战略,将少数民族群众强行驱赶到政府划定的居住区,换句话说,也就是把少数民族群众强行迁移至政府控制区内居住,想以此切断少数民族武装与当地群众的联系。
军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经过新军人政府的一系列行动,直至上个世纪末,共有17支少数民族武装与新军人政府签订了和平或停火协议,由此,与新军人政府签订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控制区在形式上成为了“特别行政区”,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长达50多年的对抗关系开始得到逐步缓解。
停火协议和特区自治模式虽然为缅甸换来了20年的相对和平,缅甸经济在此期间也得以复苏,但却因此形成了“国中有国”的尴尬割据局面,实际上缅甸并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没有真正解决缅甸国内的民族矛盾。
为了在2010大选前彻底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为未来的民选政府执政铺平道路,2008年4月开始,新军人政府分别与克钦独立军、掸邦军和佤邦联合军等少数民族武装进行了谈判,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军队改编为边防警卫部队,并安插政府军官实行双重领导,但枪杆子是缅北民地武(缅甸少数民族武装的简称)安身立命的保障,因此,由新军人政府提出的方案遭到各少数民族武装的断然拒绝。
2009年8月,新军人政府对果敢特区发动了军事攻势,驱逐了彭家声政权,扶植了听命于中央政府的白所成,并持续向佤族特区和克钦特区增兵。
在新军人政府的高压下,部分民地武如克钦新民主军(丁英部,原缅共101军区)和克伦尼各少数民族人民解放阵线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编,但新军人政府与佤邦联合军、克钦独立军、掸东同盟军的谈判却陷入了僵局。
五、吴登盛时期:推动和平进程
2010年11月7日,缅甸举行了20年来的首次大选,但第二天在泰缅边境妙瓦底地区就爆发了民主克伦佛教徒军第五旅与政府军的军事冲突。
2011年上半年,掸邦、若开邦、克伦邦、克耶邦、克钦邦等几个地方武装较多的邦基本开始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一触即发。
佤邦联合军和掸东民主同盟军等武装则与政府军没有爆发大规模正面冲突,但双方也断绝了政治关系与对话,自此与政府军形成对峙。
2011年2月,12支少数民族武装在泰国清迈成立了联合民族联邦委员会,开始共同对抗中央政府。
时间进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发出与民地武和解的信息,吴登盛于2011年8月18日发表了与缅甸各少数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并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战谈判的邀请。
佤邦联合军和掸东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在掸邦东部的景栋进行了谈判,会后签署了初步和平协议。
直至2012年底,先后有钦民族阵线、南掸邦军、克伦民族联盟等10支少数民族武装与缅甸政府达成停火协议或和平协议。
但非常吊诡的是,缅甸政府一方面与主要民地武进行和谈或达成停火、和平协议,另一方面却又与克钦独立军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来,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双方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武装冲突,使得整个缅北局势严重动荡。
❸ 从缅甸的历史来分析缅甸为何会持续内战七十年可以讲讲吗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缅甸的历史,缅甸啊还真的是很有意思的,给大家说一个吧,那就是缅甸话说前后已经打了70年内战了,这是什么概念了,我的天啊,那么为什么会一直持续这个情况呢?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也都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值得大家来学习的,下面囧囧给大家简单分析。
缅甸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一万年轻就有人类活动,九世纪向唐朝进贡。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前后经历蒲甘王朝、东吁王朝、贡榜王朝。到了1824年和1885年之间英国对缅甸发动三次战争占领缅甸,1886年缅甸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48年1月后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成立缅甸联邦。这是缅甸的简单历史。
所以到现在就形成了缅甸政府军打不赢少数民族的军队,少数民族的军队也推翻不了缅甸政府军,双方就这样一直消耗着,是不是打个小战争,也就这么回事了。
❹ 三次英缅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战争也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这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独立的缅甸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战争(1852)的起因是英国分舰队进行了挑衅活动。英分舰队借口保护仰光英商利益,劫持缅甸船只并炮击岸防工事。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作出新的更大让步。遭缅方拒绝后,英军于4月5日开始从海上炮击马达班港。英军的炮兵占绝对优势(分舰队装备有159门重炮)。雨季过后,英国戈德文将军统率的“阿夫斯克”加强集团军(3个孟加拉步兵旅12个印度团,连同炮兵、工兵,共计2万人)开始沿伊洛瓦底江溯流而上。10月9日,英军攻占卑谬,但随后又退回仰光,因作战计划规定只占领下缅甸。这次战争实际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战结束的。
❺ 最近缅甸战争怎么样
虽然世界在提倡和平发展,但还是有很多的国家不停地发生战争。战争分为对内和对外,很多人其实都明白只有和平才能稳定的发展。在没有对外战争的情况下,应该是注重发展自身,提高综合国力。但还是有些国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民族之间不团结,经常发生内部战乱。而我们的邻居缅甸就已经发生了70年的内战,至今战火都还没有停止。
民族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缅甸发生了70年的内战还不停息,更加说明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平等才能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团结,只有团结才能发展,国家才会进步,人民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❻ 缅甸爆发内战,怎么会牵扯到我国的清朝呢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境内,明清时期,很多和顺人前往缅甸经商,他们在那里站稳脚跟,生意做得越来越大。都知道,和顺古镇离中缅边境很近,几乎可以直接步行走过去。之后,有些经商之人成为了富贾,但是,他们的财富却遭到缅甸地方势力的惦记,最终,引发了双方对峙。
还有就是,清政府保持中立,与地方大员也有关。当时,云南的总督爱必达、吴达善、刘藻等人都不喜欢边功,他们几乎不可能挑起战争。而且,他们不仅不想参与缅甸内战,还不允许下面的人参与缅甸内战。总之,他们都不愿意惹事。
然而,清政府还是被迫卷入到了缅甸战争。从干隆二十七年开始,缅甸人不断骚扰内地,掠夺当地资源,云南人将其称为匪患。当然,匪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侵扰西双版纳的“莽匪”,一种是侵扰孟定的“木匪”。而清政府,只知道“木匪”是缅甸王朝的人,“莽匪”却不知道是哪里人。
直到干隆三十二年,清政府才知道这两种匪患都是缅甸王朝的人,可是,此时的战争已打了多年。
❼ 缅甸内战持续了五十多年还没结束,解决问题的难点究竟在那理
解决的问题难点在于缅甸这个地方政府军的战斗力非常的弱,并且由于是少数民族一直在跟缅甸政府战斗。缅甸政府军没有办法,在没有外界势力的帮助下,可以完全战胜所有的少数民族反动派。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缅甸的内战一直持续了50多年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
缅甸政府军因为军事武器非常的落后,所以战斗力极其低下。再加上缅甸地形的复杂,很难消灭具有英式武器的少数民族,所以缅甸的内战才一直持续到现在。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缅甸在没有外力的介入下,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结束内战的。
❽ 泰缅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对双方有着什么影响
公元14世纪初,泰国阿瑜陀耶王朝(1349-1767)兴起,奉行对外扩张政策。
缅甸的分裂时期(1287-1531)持续了两个半世纪,各个政权之间战争频仍。长期战乱使缅甸国力衰弱,没有能力发动对外战争。
16世纪上半叶的泰国中心阿瑜陀耶王国是一块富庶宝地,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对外贸易发达,阿瑜陀耶城(即大城)中商贾云集,商品琳琅满目。缅泰两国互为邻国,这就决定了两国的扩张政策必然发生碰撞。这是缅泰两国之间爆发战争的政治原因。政治因素不是缅泰战争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因素才是两国爆发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泰缅战争是因为两国是邻国,难免会因为经济、领土、资源和权利等等发生一些碰撞,物质财富的掠夺,单纯的 *** 争夺战争。
根据资料记载,泰缅之间的战争可能并不止只是33次,战争通常都是由缅甸发起的,在33次战争中,只有4次是泰国主动进攻的。
缅甸在战争中往往占有主动权,并且战争以掠夺财物和居民、控制一些要塞港口为主要目的。缅甸于1549年、1564年和1569年三次臣服阿瑜陀耶,于1767年灭阿瑜陀耶王国。
缅泰战争往往是在两国国势强盛后,由一位英勇善战的国王统治时发起的。缅甸东吁王朝的勃应囊、贡榜王朝的信漂辛(孟驳)王,泰国阿瑜陀耶王朝的纳腊萱都是很好的例证。
从战争起因看,经济因素是缅泰战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终极原因;从战争目的看,泰缅战争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利益。
缅甸东吁王朝和贡榜王朝都是以战争手段统一缅甸的,并且统一之后即发动了对泰国的侵略战争。
泰缅战争的特点是属于冷兵器时代传统的战争,既有原始的组织显示,又有世袭性。带有中南半岛特色的象战,象兵是陆上作战最强有力的兵种,对象兵的选拔也极其的严格。
泰缅战争给泰缅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在缅泰战争的一定时期,战争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战争促进了泰缅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泰缅战争加快了小乘佛教在缅泰两国间的传播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