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人用品怎么称呼
⑴ 缅甸人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1、饮食
缅甸盛产稻米,人民以大米为主食。早餐常吃“馍亨卡”、椰子面、椰子粥、凉拌面、凉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种各样的糕点小吃。
2、服饰
缅甸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无论男女,下身都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
3、称呼
缅甸人有名无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词,以示性别、年龄、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称“貌”(意为弟弟),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少年也称“貌”,对平辈或兄长则称“郭”(意为哥哥),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则称“吴”(意为叔伯)。
(1)缅甸人用品怎么称呼扩展阅读
缅甸的宗教信仰及禁忌:
缅甸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其中影响最为广泛并为绝大多数缅甸人信仰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约占全缅87%的人口。基督教约在16世纪初传入缅甸,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新教浸礼会和罗马天主教派。
缅甸人认为头部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地方,不喜欢别人触摸自己的头。妇女的筒裙被视为不洁,严禁晾晒在头部以上的高度,忌讳从晾晒的妇女筒裙底下走过。进入佛教寺庙和参观佛塔时应脱鞋、脱袜,不应与僧侣“平起平坐”,女士不能随意碰触僧侣袈裟或身体。
进入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其他宗教场所前,应事先询问是否可以进入,如对方不欢迎非信徒进入,请勿强行参观。此外,缅忌讳随意抚摸儿童头部,用脚做指示、踢东西或触碰人也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⑵ 为什么英语称【缅甸】作Burma(据说Burma是个贬称)
缅甸在英语中的官方叫法是BURMA
它还有一个按照本国语言发音的叫法MYANMAR
这就像日本一样,JAPAN和NIPPON
我没有听说过BURMA带有贬称的意思,但是我推算,既然BURMA这个叫法在官方叫法中可以通用,缅甸接受这个叫法,那么其中决不会带有褒贬的成为,它应该是中性的,仅仅是一个地名而已。毕竟国际社会是讲求的是各民族之间的公平公正。
⑶ 缅甸人用中国话老公怎么称呼
缅甸有很多的人都是中国人,厄也是说中国话的,所以厄缅甸人说中国话的老公也是称之为老公。
⑷ 缅甸人的生活习惯、风俗
饮食:
缅甸盛产稻米,人民以大米为主食。早餐常吃“馍亨卡”、椰子面、椰子粥、凉拌面、凉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种各样的糕点小吃。
缅甸人有喝早茶的习惯。人们在茶馆里喝咖啡、奶茶,吃点心。如面包夹黄油、果酱、奶酪、肉包子、油条及油饼,还喜欢喝鱼片汤、鸭肉粥等。
缅甸人在饮食方面较为节俭。常以鱼虾酱、辣椒、煮豆、酸菜叶汤佐饭。缅甸菜肴讲究油、辣、香、鲜、酸、咸。宏调方法多以炸、烤、炒、凉拌为主。炸烤食物易于保存,凉拌不需加热,又能祛暑。缅甸濒海多河,鱼虾丰富,易捕捞。在缅甸以鱼虾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尤多。缅甸人喜欢将竹笋腌成酸笋,和其他蔬菜、肉类混炒,味道鲜美。
缅甸人的口味特点是酸、辣、清淡,不油腻,类似中国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爱吃鸡、鸭、鱼、虾、虾酱、鱼酱,喜食咖哩,要求略带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们喜欢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以及炒过的辣椒籽,吃起来又酸、又咸、又辣、又鲜。
服饰
缅甸是一个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无论男女,下身都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虽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较为鲜艳。男女上衣均为右衽,也有对襟的。男人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衫,用一条或粉红或黄或白的薄纱或丝绸帕包在头上,作为出席盛会的礼帽。女子的上及多为斜襟长袖衫,衣袖长而窄,颜色多为乳白色或粉红色。为了适应热带气候,多用薄纱制成。妇女一般都留长发,卷发髻,并插花,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首饰。缅甸人很少穿鞋袜,男女老少都爱穿拖鞋。
拓展资料
缅甸人:
缅甸全国共有135个 民族,总人口5141.9万(2014年),主要民族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全国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约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民族:
缅甸全国共有135个 民族,其中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其他主要民族有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
宗教:
缅甸有8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大约5%的人信仰基督教,8%的人信仰伊斯兰教,约0.5%的人信仰印度教,1.21%的人信仰泛灵论。
缅甸的佛教主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不但是缅甸 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们道德教育的源泉。佛教的经文,尤其是《吉祥经》,是缅甸人民的生活哲学,深深地印入人们的心灵中。缅甸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参神拜 佛,信众一路赤脚走去,不能穿鞋或袜子。不能对寺庙、佛像、和尚有任何轻率举动,不能穿过短、过透的衣服。在缅甸,信佛教家庭的男孩都须入寺庙当一段时间 的和尚,过静修生活后才能还俗结婚。缅甸人对和尚十分尊敬和崇拜,只要有和尚来化缘,他们都不惜拿出家中最好的财物送给和尚。缅甸人虔心向佛,民风淳朴、 和善,社会犯罪率比较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缅甸人
⑸ 如何称呼缅甸人
缅甸人不论男女,都是有名无姓的。通常在名字前冠上一个称号,以表示性别、长幼、社会地位和官阶的区别。
一般青年男性自称“貌”(以表示谦虚),对晚辈也称“貌”(意思是弟弟,以表示友善,热情)。
对陌生青年称“郭”(意思为小伙子,以表示热情,友好);对与自己平辈的人也称“郭”(意思是哥哥)。
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称 “吴”(意思是叔叔或伯伯,以对他表示尊重)。
对于妇女,无论结婚与否,或自称时都称“玛”(意思是姐妹);在缅甸农村叫幼小的小姑娘时称其“密”,相当于“乖”。
年龄较大或受人尊敬的妇女,不论已婚或未婚, 都称“杜”(姑、姨、婶的意思),而且缅甸妇女在结婚后,仍然保持自己原来的名字,不改为夫。
许多爱国者,凡是参加德钦党的人都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德钦”(以表示自己不做奴隶,要做自己国家的主人)。独立后,也有一些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喜欢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耶波”(意思是同志)。
在常用的尊称中,还有其他一些称呼,如“波”意为“军官”。如果一个人自称“波”,那么,这个人就是曾经当过军官,或者现在正在军队任职;“塞耶”,意为“老师”。
缅甸孟族男子一般都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孟”的称号,以表示自己是孟族人;在掸族土司的名字前,要加上“苏巴”;“苏”既可用于掸族土司,也可加在一般男子的名字前;在克伦族男子的名字前也加“苏”或者“曼”;而克伦族女子的名字前都加“诺”;在过去,克钦族土司的名字前要加“杜瓦”。
(5)缅甸人用品怎么称呼扩展阅读
缅甸人在人际交往中待人十分谦恭、友好,他们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有下述三种。
其一,合十礼。由于缅甸人大多信奉佛教,因此他们在社交活动之中,一般都习惯于向交往对象行合十礼。在缅甸,关于行合十礼,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见到僧侣时,对其只能行合十礼。二是在行合十礼时不仅要问候对方,而且戴帽子的人必须首先将帽子摘下来,并且夹在腋下。
其二,鞠躬礼。缅甸人在见到长辈、上级或学者时,大都要向对方行鞠躬礼,以表示自己特殊的敬意。
其三,跪拜礼。在民间交往中,缅甸人在参见父母、师长或者僧侣时,往往讲究要"五体投地",向对方行跪拜大礼。这种礼节,其实出自佛门。按照佛教教规,在行跪拜礼时,行礼者须使自己双手、双脚、双肘、双膝、额头同时接触地面,并且在此前后双手合十举至头顶。
在日常生活中,缅甸人对长辈尊重有加。他们讲究,晚辈在向长辈递送东西时,必须使用双手。在递细小物品时,可单用右手,但应同时以左手托扶右手下部。
在长辈面前通过时,晚辈应当躬身低首,轻轻走过,不允许昂首阔步,或是奔跑通过。长辈来到室内时,晚辈必须迅速起身迎侯。向长辈告辞时,晚辈先要躬身施礼,然后后退两步,方可离去。
⑹ 缅甸礼仪常识有哪些
缅甸人的姓名和属相缅甸人不论男女,都是有名无姓,他们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称呼,以便表示性别、长幼、社会地位和官职的区别。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意思即自谦为“弟弟”。对长官或长辈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吴”,意思即敬称对方为“叔叔”、“伯伯”。对平辈或年轻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意思即称对方为“兄”。对年轻女性称“玛”,意为“姐妹”,有地位或年老的女性称“杜”,意为“姑”。缅甸女人的通称是“玛”,意思是姐妹。不论已婚或未婚,年龄较大或受人尊敬的妇女都可称“杜”,意思是姑姑或阿姨。
缅甸人的属相与华人的十二生肖不同,他们按出生日是星期几来决定自己的属相。
缅甸人将星期三这天分开,上半天称为星期三,下半天称为“罗侯”,因此,一星期便有8天之分,缅甸人也就有了8大生肖:星期日出生的人属妙翅鸟,星期一属老虎,星期二属狮子,星期三上半天属双牙象,下半天属无牙象,星期四属老鼠,星期五属天竺鼠,星期六属龙。因此,缅甸人除了每年过一次生日以外,每个星期还过一次“生日”,“常庆常生,常吃常喝”。
缅甸人喜涂“特纳卡”在缅甸,无论贫富,几乎家家都有一个像碗那么大小的石磨,这就是用来制做“特纳卡”的。早上起来,洗漱完后,人们先朝小石磨上倒几滴清水,接着把晾干的黄香楝树干置于石磨上面不停地研磨。磨出来的黄色浆汁,就会流入小磨盘边上小槽内。然后,有的人是用小刷子把“特纳卡”刷在脸上,有的则是用手直接在两边脸颊上均匀地抹上一片。而那些怕太阳晒坏了她们宝宝的妈妈们,则把“特纳卡”涂满了她们宝宝的脸,像把整整一张黄色面膜贴在了孩子们的脸上,只看见孩子们可爱的嘴、鼻子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除涂在脸上外,妇女、小孩、青年男子也有把“特纳卡”搽在裸露在外面的胳膊、腿上等部位的,既可防治皮肤被阳光灼伤,也可防止蚊虫的叮咬。缅甸人还深信,这种木头和水磨出的液体可以防止粉刺,保持皮肤嫩滑细腻。
由于“特纳卡”有清凉、消炎、化淤、滋润皮肤等功效,缅甸女性不但在脸上搽抹“特纳卡”,在身体看不到的部位也大都施用“特纳卡”。
如今,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普及,有些缅甸新潮女性已不再把“特纳卡”抹在裸露的皮肤上了。然而,对绝大多数缅甸人来说,如果哪家的妇女、小孩早上起来没有往脸上抹“特纳卡”,他们就会认为这家人太懒,早上没洗脸。因此,往脸上搽“特纳卡”,不仅是缅甸人保护皮肤的一种办法,也是缅甸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一般的情况下,未婚的少女喜欢将“特纳卡”涂满前额和鼻梁,结过婚的妇女则只涂脸的上半部,寡妇只涂脸的一半,老年妇女则随心所欲,可涂可不涂。
此树大多见于干旱、贫瘠的土地上。黄香楝树和檀香树、樟木树一样,气味芬芳,色泽鲜亮,因为能散发出香味,所以也可用做香料。用黄香楝树干研磨的黄香楝粉有清凉、化淤、消炎、止疼、止痒、医治疔疮、防止蚊虫叮咬等作用。人们把黄香楝粉抹在脸上,既可防止紫外线,又起到清凉、美容的作用。另外,由于缅甸气候炎热,异常炎热的时间大约占全年的3?4还要多,气温常常在摄氏30度到40度,人经常会出汗,容易产生体臭、狐臭,用“特纳卡”抹在身上,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苦香味,并能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因为“特纳卡”完全是天然的,无任何添加的化学成分,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加之,黄香楝树到处可见,“特纳卡”制作方便,价钱又便宜,因而深受缅甸百姓欢迎。在缅甸城乡的集市或商店里,到处可见一尺多长、酒杯那么粗的、一节一节的黄香楝树干,也有一盒一盒已经研磨成干粉块的“特纳卡”出售。
⑺ 既然缅甸没有姓氏,对于缅甸人应该如何称呼呢
缅甸人有名无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词,以示性别、年龄、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称“貌”(Maung,意为弟弟),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少年也称“貌”,对平辈或兄长则称“郭”(Ko,意为哥哥),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则称“吴”(U,意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Aung
Gyi),随着他的年龄和地位的变化,被称作“貌昂基”(Maung
Aung
Gyi)、“郭昂基”(Ko
Aung
Gyi)或“吴昂基”(U
Aung
Gyi)。此外,还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钦”(Thakin,意为主人)、“波”(Bo,意为军官)、“耶波”(YeBo,意为同志)、“塞耶”(SaYar,意为教师和医生)的。缅甸妇女不论已婚与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玛”(Ma),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平辈也称“玛”(意为姑娘),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则称“杜”(Daw,意为姑、姨、婶)。如有一位叫“丹敏”(Tan
Min)的女子,随着她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可称她为“玛丹敏”(Ma
Tan
Min)或“杜丹敏”(Daw
Tan
Min),她本人自称“玛丹敏”(Ma
Tan
Min)。有统计,缅甸人取名所用的字总共不到100个,用这些字互相拼凑,取其声韵顺口悦耳即可。因而缅甸人重名的很多,为表示区别,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后加上籍贯或工作单位、职业名称等。
⑻ 关于缅甸 仰光 缅甸币 缅甸语
仰光是缅甸联邦的原首都(2006年迁都内比都)和最大城市,仰光素有“和平城”的美称。地处缅甸最富饶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仰光时区是协调世界时加上六个半小时。主要出口有米、柚木、石油、棉花和各类金属矿藏等。
货币(英文):Kyat
货币缩写:K
货币辐币:分
货币辐币(英文):Pyas
缅甸语为官方语言,还有民族语言。
其它的你看网络.
缅甸的风俗习惯:
缅甸人一般不说谎,也不全说实话:不大喊大叫,也不易怒:座时腿不交叉,更不冲他人:来客人先喝茶,递茶用右手,喝茶也要用右手:和尚与军人是社会最高阶级:
1、服装:缅甸是多民族国家,但无论男女,下身均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称"特门":
2、称呼:缅甸人都无姓有名。通常在自己名字前加上称号,以表示性别、长幼、社会地位或官阶的区别。男子一般自称"貌",表谦虚,对晚辈也称"貌",意为"弟弟":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则称"吴",表尊敬,对平辈或 青年人称"郭",是哥哥的意思、;军官或医生或教师,别人可称其为"波脂貌"或"塞雅腊貌":缅甸女子通常称为"马",是姐妹的意思,年龄大或受尊敬的妇女,不论结婚己否,均称"杜"。
3、禁忌:
(l)、缅甸人认为在星期二做事必须做两次才能成功,因此一般避开星期二做事:
(2)、星期五不过河:
(3)、送别人东西,必须在星期一到六,星期天忌送物,尤其是衣服、纱笼等:
(4)、避讳母鸡在布上下蛋,以防破财;
(5)、避讳旅途遇蛇,若遇蛇,贝返回并推迟行期:
(6)、忌在"安居期"结婚、宴请、迁居、娱乐、僧人亦不得外出:
(7)、忌睡高床:
(8)、吃饭时须按男右女左入座:
(9)、进佛塔或寺庙,不论男女、高官或外国使节都必须一律脱鞋:
(10)、不可歧视女性,男女亦可于伞于走路:
(11)、旅客不能对寺庙、佛像和尚等作出轻率动作,不能跨座佛像拍照:
(12)、座位一般不应高过和尚座位:
⑼ 既然缅甸没有姓氏,对于缅甸人应该如何称呼呢
缅甸人很重视在名上区分性别、长幼、尊卑。因此,他们在每个人的名前面都加一个前缀称呼。
这个“前缀”一般表示自谦或尊敬,且随着年龄增长或社会地位改变而改变。
一般来说,男人名前加“貌”、“郭”、“吴”字等,女人名前加“玛”、“杜”字等。
男性对少年或幼辈称“貌”(意思是弟弟、小弟),对青年或平辈称“郭”(意思是小伙子、兄长),对长辈或上级称“吴”(意思是大叔、先生)。
年轻的女性无论婚否,或自称时,一般在名前加“玛”字(意即少女),长辈或有地位的妇女则名前加“杜”字(意即夫人、太太),以示尊敬。
常用的尊称中,还有其他一些称呼,是军官的,前面加“波”字;是老师的前面加“塞耶”;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名前加“德钦”二字,表示“主人”;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喜欢在名前加“耶波”,意思是“同志”。
(9)缅甸人用品怎么称呼扩展阅读
缅甸人在人际交往中待人十分谦恭、友好,他们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有三种。
1、合十礼
由于缅甸人大多信奉佛教,因此他们在社交活动之中,一般都习惯于向交往对象行合十礼。在缅甸,在行合十礼时不仅要问候对方,而且戴帽子的人必须首先将帽子摘下来,并且夹在腋下。见到僧侣时,对其只能行合十礼。
2、鞠躬礼
缅甸人在见到长辈、上级或学者时,大都要向对方行鞠躬礼,以表示自己特殊的敬意。
3、跪拜礼
在民间交往中,缅甸人在参见父母、师长或者僧侣时,往往讲究要“五体投地”,向对方行跪拜大礼。这种礼节,其实出自佛门。按照佛教教规,在行跪拜礼时,行礼者须使自己双手、双脚、双肘、双膝、额头同时接触地面,并且在此前后双手合十举至头顶。
在日常生活中,缅甸人对长辈尊重有加。他们讲究,晚辈在向长辈递送东西时,必须使用双手。在递细小物品时,可单用右手,但应同时以左手托扶右手下部。
在长辈面前通过时,晚辈应当躬身低首,轻轻走过,不允许昂首阔步,或是奔跑通过。
长辈来到室内时,晚辈必须迅速起身迎侯。向长辈告辞时,晚辈先要躬身施礼,然后后退两步,方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