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联合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⑴ 佤邦和中国的关系是什么
佤邦族和中国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友谊。
佤邦在历史上为中国领土,唐代属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佤邦官方语言为佤语和汉语,官方行文为中文。该特区分为“北佤”和“南佤”两部分,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北部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面积1.7万平方公里,南部地区与泰国交界,面积1.3万平方公里。
佤邦北面与中国云南省接壤,南面与泰国接壤,首府为邦康市。佤邦下辖勐冒县、勐能县、勐波县、邦康特区、南邓特区、佤邦南部地区。佤邦的总人口约60万人,主体民族是佤族,为主要缅北华人聚居区,军事力量由佤邦联合军组成,主要经济为农业及矿业开采。
缅甸掸邦第二特区时期
1989年3月11日,果敢的彭家声宣布归顺缅甸军政府,脱离缅共。
1989年4月11日,鲍有祥的部队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成立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党,随后更名为佤邦联合党,武装部队命名为佤邦联合军。同年5月18日,佤邦与缅甸军政府逹成停战协议。
1996年,佤邦联合军战胜坤沙集团以后,控制了原属于坤沙的位于泰缅边境的一片区域,成为缅甸最大的少数民族武装集团。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佤邦
⑵ 缅甸佤邦是中国人吗
缅甸佤邦不是中国人,佤邦或称缅甸第二特区或掸邦第二特区,缅甸政府称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北掸邦第二特区,位于阿佤山区,是缅甸联邦的一个自治区,曾为缅甸共产党根据地。
佤邦在历史上为中国领土,唐代属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佤邦官方语言为佤语和汉语,官方行文为中文。该特区分为“北佤”和“南佤”两部分,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2)缅甸联合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扩展阅读:
北部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面积1.7万平方公里,南部地区与泰国交界,面积1.3万平方公里。
南部地区位于东经98°~100°、北纬19°~21°之间,东西距离215公里,南北距离91公里,总部万宏,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东临老挝会晒。
大其力开始到泰国的密赛桥顺密赛河由东向西,顺山梁至勐岗,继续往东至累东,再由北向南至累三哨,以山为界向东拐又改向西南至累兰至南班河口岸。继续向偏北到累帕布。
⑶ 缅甸果敢与中国有什么关系
果敢地区原为中国领土,隶属中国云南省。1894年,中、英双方重新划定边界,在伦敦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 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
1897年,中、英双方在北京重议边界问题,英国强迫中国与其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条约附款》,将果敢地区划入英属缅甸。1962年中缅重新协商划分边界线,果敢地区被正式划入缅甸掸邦管辖。
果敢地区民族(果敢族)来历介绍:
在明末以前,果敢地区为不毛之地,只有少数“老葫人”居住,原始森林密布,毒蛇、猛兽出没。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皇帝朱由榔出逃缅甸,在缅人和清朝平西王吴三桂的夹击与围剿下,其部分随从及军士逃入科干山深处隐匿避难。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国边境居民遂徒步迁往科干地区开荒谋生,或依籍贯或依民族形成部落,各自为政,互不相属。
原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柳树湾大石板汉人杨高学,明末迁居大理, 后娶顺宁(凤庆)一商人之女为妻,生子杨映,明末清初迁至科干落籍,落脚火烧寨,归属“兴达户”部落。“兴达户”部落在各部落中发展最快,势力渐大,成为后来果敢的发展基地。
(3)缅甸联合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扩展阅读
建置沿革介绍(截止清朝):
1、13世纪至14世纪,为中国元朝云南行省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镇康路军民总管府和孟定路军民总管府的领地。
2、14世纪至17世纪,为中国明朝镇康府(州)和孟定府的领地。
3、17世纪至19世纪,为中国清朝云南省永昌府镇康土知州的“六户”领地。
4、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联合“大西军”张献忠的部将李定国“举旗反清”,兵败后从腾越(腾冲)一路出逃,退入缅甸。
5、清朝康熙元年(1661年),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进攻当时缅甸东吁王朝,逼迫缅甸交出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缅王莽白将朱由榔送交清军,并押解回昆明。次年,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朱由榔的部下随从,除少量降清之外,大部分人在朱由榔的部下杨高学的带领之下逃入中缅边界线附近科干山(今日的果敢地区)避难,此后又长期在中缅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其后,清朝在今腊戌附近设立“木邦宣慰司”,命其世守其地,果敢由此进入300年左右的杨氏土司政权时代。
6、雍正八年(1730年),杨高学的后代杨猷才以“诰封奉正大夫”之名在果敢地区行使职权。
7、干隆二十三年(1758年),杨猷才病故,其长子杨维兴继职,此时其辖区范围已超过“兴达户”三倍。 干隆六十年(1795年),杨维兴长子杨有根袭父职,次子杨有泮助理执政。
8、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杨国华袭职期间,云南总督念其捍卫边防有功,“奏封杨国华为世袭果敢县令”并颁发封印,从而取得了合法的汉族土司统治权。
9、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国华之子杨春荣袭职,此时果敢辖境,东至尖山寨,南至滚弄,西至勐汞长箐山,北至慕泰、红岩。
10、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吞并缅甸贡榜王朝,将其作为印度的一个省。缅北的木邦土司困桑董红降英后,与之关系亲昵的杨土司投向英国,成为英缅治下的土司。
12、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英在伦敦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明确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双方在北京重议边界问题,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 生活在果敢的汉族由此改称为果敢族,汉语改称果语,汉文改称果文。
⑷ 佤邦军是哪个国家的
佤邦联合军(United Wa State Army)简称:佤联军,正规部队总数约3万人左右,总部设在邦康,在南方的泰缅边境设有一个军区:171军区,为缅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装组织。
佤邦联合军(缅甸第二特区),是从缅共领导下的缅共人民军中分离出来的民族地方武装,现已成为缅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装组织,总部设在邦桑(现改为邦康)。邦桑是原缅共中央和缅共东北军区所在地。1989年4月,当时的缅共中央候补委员赵尼来和鲍有祥策动兵变,将缅共中央领导人驱赶到云南孟连县的孟啊,终止了缅共在佤邦的一切活动,宣告成立缅甸国家团结党(后改为佤邦联合党)和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军(后改为佤邦联合军)。
佤联军辖区由北至南分成两部分。北部辖区位于掸邦东北部,萨尔温江以东,北纬22°一23°和东经98°一100°之间。东北面与中国临沧地区耿马县和沧源县,思茅地区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接壤,边境线长502公里,在中缅边境145至210界桩之间,西北与果敢同盟军控制区(掸邦第一特区)相邻,东南是掸邦东部同盟军控制区(掸邦第四特区),西面至萨尔温江,南面是缅政府控制区。掸邦第二特区的北部辖区包括邦康、龙潭、南登3个特区和景北(勐冒)、景南、勐博和温高4个县,约1.7~1.8万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
南部辖区(即南部171军区),指挥官魏学刚,政委鲍有义,副政委岩崩龙,副参谋长、军训总监李文。南部是泰国,东部隔湄公河与老挝相望,东北是第四特区和缅政府控制区,西北是拉祜族民族武装控制区和缅政府控制区,西南部是蒙泰军(坤沙残部)控制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又从北部南移近6万人。缅甸军政府还将原蒙泰军所控制的近1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归佤联军南部军区管辖,使南部军区的面积增至1.8~1.9万平方公里,人口增至26万。
⑸ 掸邦的独立运动
1947年2月12日,掸邦、克钦邦、钦邦及缅甸本部于掸邦境内彬龙(Panglong)小镇上签署〈彬龙协议〉(Panglong Agreement),协议之目的为联合掸邦、缅甸、克钦邦、钦邦及英国统治下的各邦,联合向英国争取联合独立。
1947年9月24日,仓促完成《缅甸联邦宪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on of Burma)。
1948年1月4日,联合独立成功,缅甸联邦(Union Of Burma)誔生。国家依《缅甸联邦宪法》运作。
1948年,缅甸联邦第一任联邦总统由掸邦掸族土司王苏瑞泰担任。任期1948年至1952年。
1952年,吴努为首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为缅甸联邦执政党。同年,缅甸藉驱逐中国国民党残军为由,进军掸邦。
1958年,奈温将军强迫吴努让其成立“看守政府”。同年《缅甸联邦宪法》赋予掸邦的去留权力,被看守政府搁置,由掸邦人民组织而成之军队,与看守政府之国防军发生历史第一次交战。《缅甸联邦宪法》明定宪法运作十年后,掸邦、克伦尼邦有权决定自己是否还愿意成为缅甸联邦一份子。
1962年,吴努的联邦党(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洁派改名)竞选获胜而组织政府。3月2日,缅甸军事强人奈温将军政变夺权,同年作废《联邦宪法》,成立革命委员会进行军人独裁统治。联邦宪法之作废等于宣告缅甸联邦解体,从此,各邦纷纷为原有之自主权而与缅甸本部交战,遍及缅甸全国之内战于焉展开,并一发不可收拾。
1964年,掸邦人民组织正式之掸邦军(Shan State Army),正式为收复掸邦国土而努力。
1968年,缅甸共产党进入掸邦东部,并于当地成立人民军(People's Army),人民军主要由当地佤族组成。
1988年8月8日,缅甸全国人民起义,结果被军方残酷镇压,导致了举世震撼的屠杀案。
1988年10月26日,掸邦众民族民主联盟(Shan Nationalities League for Democracy)成立。
1989年3月12日,彭家声的部队于果敢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建置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Myanmar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是年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4月,林明贤之815军区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另立门户组织掸邦东部同盟军(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NDAA)。同年,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4月17日,鲍有祥之佤部队于佤邦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成立缅甸国家团结党(Burma National Solidarity Party)随后更名为佤邦联合党(United Wa State Party 或 UWSP),武装部队命名为佤邦联军(United State Wa Army 或UWSA)。5月18日,佤邦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
1989年,缅甸当局将缅甸国名之英文名自(Union Of Burma)改为 (Union Of Myanmar)。
1989年,掸邦军分裂,北掸邦军(Shan State Army-North)与缅甸军政权达成停战协议。其余掸邦军(Shan State Army)继续为收复国土而努力。
1990年,缅甸举行全国普选,昆吞屋领导掸邦众民族民主联盟(Shan Nationalities League for Democracy)在掸邦地区取得压倒性胜利。同时,翁山苏姬女士领导之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在缅甸本部地区也取得压倒性胜利。遗憾的是选举结果被缅甸军政权否定。
1993年12月12日,被外界称为毒品大王之掸邦军(Mong Tai Army) 领导坤沙(Khun Sa),宣布掸邦脱离缅甸联邦独立建国。
1996年1月24日,坤沙领导掸邦军(Mong Tai Army) 在佤军、缅军、泰国政府压力下,向缅甸军政权投降。
1996年11月16日,掸族民主联盟(Shan Democratic Union)在海外成立。
1999年3月,掸族妇女行动网 Shan Women Action Network (SWAN)创立。
2002年,掸族妇女行动网成员,由姜冬女士 (Charm Tong)为首撰写之强奸准证 (License to Rape)报告在国际上发布,掸邦掸族妇女被缅甸军队强奸蹂躏事件,得到国际社会之广泛重视。
2003年掸邦军(Mong Tai Army) 不愿投降之部队于南掸邦老泰亮山(Loi Taileng)正式建置南掸邦军(Shan State Army-South),并继往开来为收复掸邦国土而努力。
2005年3月25日,流亡于加拿大的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苏瑞泰之长子召坎帕(Hso Khan Pha)与南掸邦军第758旅合作建置掸国过渡政府(Interim Shan Government,ISG)。南掸邦军因此而呈现分裂状态。
2005年4月17日,掸国过渡政府(Interim Shan Government)又再次正式对外宣布掸邦独立。值得一提的是,掸邦主要之各政、军团体并不支持 ISG。缅甸本部之NLD以“一个国家不能出现两个平行之政府”委婉表示反对。
2006年5月24日,掸邦宪法起草委员会(Shan State Constitution Drafting Commission),公布第一版掸邦宪法草案。
2006年7月16日,掸国过渡政府军方不支缅甸军政权围剿,与缅甸军政权达成停战协议。
2006年8月1日,因缅甸军政权并无诚意履行停战协议,因而重回丛林为收复国土而努力。据报,极有可能会重回原东家南掸邦军(Shan State Army-South)麾下,而掸国过渡政府则继续流亡海外。
⑹ 关于缅甸第二第四特区的介绍
第二特区佤邦的面积3万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着佤、拉祜、掸、克钦、汉、爱尼等16种民族,其中佤族占70%,人口约60万。
佤邦(掸邦第二特区)位于中国、泰国和老挝三国交界处,面积4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是山区,人口60万,有25个民族,70%为佤族,全区分为3个 特区、4个县,首府邦康。据称,北美地区出售的非法毒品有50%来自这个地区。1996年,佤邦联合军配合缅甸政府军打败毒枭坤沙后,成为金三角地区势力 最大的地方武装,现有军队2万多人。
佤邦北部现有勐冒县、温高县、勐波县和邦康特区、南邓特区、龙潭特区,简称三县三特区。各县、各特区皆有自己的特色景观、文物古迹和自然资源。尚 有不少项目期待开发。佤邦南部即"金三角"一隅。是世界上最为神秘、最具魅力的传奇之地。曾出现过多种地方势力。历代枭雄在此叱咤风云,逐鹿问鼎,终成过 眼云烟。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是由南北两个地区组成;北部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北纬22度--23度,东经98度--100度之间,东北面与中国云南临沧地 区的耿马县、沧源县、思茅地区的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以及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接壤。北部地区与缅甸第一特区果敢相连,东面与缅甸掸帮第四特区相邻,西 面至缅甸第二条大江--萨尔温江(中国称怒江)与滚弄、当阳等城镇隔江相望。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南部地区与泰国接壤,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20万。南部与北部之间隔着缅甸政府军的管辖区,重要的城市是景栋和大其力。
佤邦的历史很简单,基本上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8年以前的若干年漫长的原始部落时代,第二阶段为1968--1989年的缅共时期,第三阶段为1989年至今的和平建设时期。
【佤邦联合党】
佤邦联合党于1988年12月20日筹建。原名为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党,由于形势的需要,1989年11月4日,改名为佤邦联合党。它是由缅甸第二 特区(佤邦)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子组成的先锋队组织,是领导缅甸第二特区(佤邦)革命运动、人民团体、武装部队、人民政权的核心力量。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 中制。1992年12月20日,佤邦联合党在邦康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章程。选举赵尼来、鲍有祥、李自如、赵明、肖明亮为党中央政治 局常务委员。并推举了赵尼来为总书记,赵明、肖明亮为副总书记。
【佤邦的基本政策路线】
根据缅甸国内几十年战争造成的灾难的状况,佤邦联合党中央及时地制定了"一手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一手高举武装自卫的旗帜"、"争取民族区域自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策略路线。在经济建设和商贸活动中,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制定了"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的对外开 放政策。根据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多民族聚居的实际,制定了"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是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和睦,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的民族政策。制定了"在不分裂国家、不分裂缅甸第二特区(佤邦)、不分裂民族,不 干与政权的前提下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制定了"团结和睦,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对外关系政策。
第四特区
掸邦东部第四特区于1989年6月30日成立,位于掸邦高原东北部边陲,与中国西双版纳州毗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居住着爱伲族、掸族、布 郎族、佤族、果敢族、缅族等13个民族,人口74000多人,首府勐拉。特区分为3个地区,即:勐拉、南邦、色勒。佛教与第四特区的文化、生活习俗,有着 非常密切的联系,第四特区村村有寺庙,寨寨有佛塔,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第四特区是彭家声的女婿林明贤控制。勐拉和老街是着名赌城。90年代 中期,第一特区内部分裂,因杨某等反对禁毒,杨某造反,彭家声不敌,带部队从中国借路逃到第四特区投靠女婿,后来才东山再起,当然彭部进入中国境内交出了 武器。
掸邦及克钦邦四个特区,大都以毒品为军事活动资金来源,禁毒之后,四个特区有三个靠赌博和色情业为接替产业,只有第三特区没有赌场。
特区政治史
缅甸特区与中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过去曾经是中国的领土,云南省的一部分,1962年中缅划定边界时才把这一部分土地正式确定为缅甸领土。有很 多人知道外蒙古曾经是中国的领土,却很少有人知道现今的缅甸也有一部分曾经的中国领土,而且这一部分领土划归缅甸的时间更近。这一部分现在缅甸,也就是现 在称之为特区的地方,在方面还保留着中国的深深的烙印。出到缅甸,跟在国内差不了多少,讲的是汉语,用的是人民币,耳朵里听到的是中国流行歌曲,录像厅里 放的是中国武打片,各种店铺都是只有中文标牌,店中陈列的商品清一色的"MADE IN CAINA"。只是偶而几个衣着不整的缅兵的出现告诉人们,这里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的缅甸的特区。与保山接壤的是缅甸的第三特区,特区司令是丁英, 丁英及缅甸政要作为保山市人民政府的客人常到保山来。
云南当地人到缅甸去,根本无须办理出国护照之类的东西,只要拿上自己的身份证,办一个边境出入证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国了。更有人嫌办证麻烦,干脆从小路直接走出去,再从原路返回国内,没有人会给他扣上"偷渡"的帽子。当地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出国容易出省难。
文革后期,保山许多知识青年到缅甸去当缅共,当时的口号是要"把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插到世界各地".这些出去的知青中一部分人为了"缅甸人民的 幸福"和在缅甸实现"英特纳雄耐尔"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一部分人玩起了失踪,不知到哪个列国去了;只有一小部分人在枪林弹雨中保全了生命,打 出了一片天地,在缅共中有了一定的地位,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枪杆子。这部分人后来与缅共决裂,在缅甸境内与中国边界一侧各自占山为王,成为军阀。保山一中同 学中影响最大的是李自如,是缅甸四个特区中势力最大的第二特区佤邦军的副司令。李自如其实是佤邦军的创始人和总指挥,由于他认为自己不是佤族不利于在佤邦 立足,才推出他的手下鲍友祥任总司令而自己副之,而实际上重大决策仍是由他作主。李自如文革时是保山一中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在缅甸特区任副司令后还常回保 山老家探亲访友,后于2005年病故。
这部分前缅共的军事领导人,也是事实上的军阀,在通过与缅甸军事当局谈判后,将所占地盘以特区为名继续进行军阀统治。下面介绍一下各个特区的情况:
1986年以后至1989年缅共彻底解体,其原属武装统辖地一分为四,成为今天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佤邦第二特区、克钦第三特区,掸邦东部第四特区。
⑺ 缅甸反对派有多少军队
缅甸反 政 府武装众多,军队人数近10万
缅甸的主要武装势力:
1、克伦民族联盟。该联盟是缅甸独立初最有实力的组织之一,克伦民族联盟还联合了一些地方民族武装组织并组成了“民族民主统一战线”。1994年该联盟中,信仰佛教和信仰基督教的人员发生矛盾和冲突,导至联盟一分为二。一派是以波妙为首的基督教派继续沿用“克伦民族联盟”名称。另一派改称“克伦进步佛教协会”。1995年初,缅政府军趁其内讧之机,向克伦民族联盟发起了大规模进剿,一举攻克其总部马纳普洛并占领了其控制区。迫使该部转移至缅泰边境西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2、掸邦民族军(亦称掸邦军)。成立于1964年5月。1985年加入坤沙的蒙泰军。1995年初其主席赛雷被坤沙暗害,同年5月掸族头人甘约率部脱离坤沙的蒙泰军另立山头,重新组建“掸邦民族军”。现主要活动于缅甸东枝以北的南兰、板法、孟盖和赖卡等地区。控制区面积510平方公里(不含游击区),控制区人口4.5万人,总兵力3200余人,总部设在孟盖。
3、掸邦联合革命军。成立于1960年,莫亨任首领。1985年该部与坤沙的蒙泰军合并。1996年初,原莫亨归部团长约色率2000余人,脱离坤沙自立门户,重新组成“掸邦联合革命军”。坚持反政府武装斗争。该部现主要活动于景栋以南,邦弄以东地区,以及孟乃、兰科、孟班、赛芒滚、万达果、刀辛和孟裴等地。总兵力约5000余人,编成756、757、758和759四个旅,总部设在景康(景统)。
4、罗兴伽穆斯林团结阵线。该阵线是缅甸若开邦的穆斯林反政府武装组织,成立于1978年,同时建立了“罗兴伽穆斯林游击队”,并在该邦的貌夺和布帝洞等地区建立了根据地。1991年缅政府对其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清剿,该部武装和穆斯林难民大批逃往孟加拉国。外逃的穆斯林团结阵线仍继续在孟加拉国坚持反缅政府的斗争,并向伊斯兰国家请求援助,现该阵线由昭鲍任主席,努尔·伊沙林任副主席,肖丁任总书记,武装力量约3000余人,总部设在孟加拉国境内
5、坤沙余部和其他较小的民族武装组织。坤沙余部包括张维纲的自卫队、麻哈三的佤民族解放军、赵苏来部、戴康部和明少本部等。总兵力约1万人。其他较小的反政府组织还有若开民族解放军、若开解放党和钦族解放军等。
6、佤邦联合党与佤邦联合军(MNSA)。是1989年4月从缅共中部军兵变后分离出来的,原名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党。1989年11月改名为佤邦联合党。该党领导的武装称“佤邦联合军”简称“佤联军”。佤联军控制区分南、北2部份。北部与中国接壤,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南部与泰国和老挝相邻,面积1.8-1.9万平方公里,人口22万。佤联军现已发展到3.5万人,是缅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装。
7、克钦新民主军(NDA)。是1989年10月由缅甸共产党101军脱离缅共另立门户的武装组织。现控制区6000平方公里,分为片马、昔董、拖角和落空4个区,人口7万余人。武装力量有军队500余人,民兵1000余人。
8、新孟邦党(NMSP)。成立于1962年,由奈瑞景任主席,1980年党内出现矛盾发生内讧,分成两派。1987年两派经过协商又重新统一。1993年-1995年该党与缅政府举行过4次和解谈判。1995年6月双方签订了政治和解协定。1998年以来,由于缅政府在孟族聚居区推行同化政策,新孟邦党声称要中止与缅政府和平协定。现该党总兵力7800余人,各种武器8300余件,总部设在耶羌帕。
9、掸东同盟军(NDAA)。是1989年4月由缅甸共产党815军区另立门户的武装组织。现控制区面积4950余平方公里,分为小勐拉、南板和萨洛三个行政区。人口7.4万人。总兵力3300人,主席兼司令林明贤,副司令蒋志明、罗常保。总部设在小勐拉。
10、果敢同盟军(MDNA)。是1989年3月由缅甸共产党东北军区兵变另立山头的武装组织。1992年该部发生内讧,司令彭家声和参谋长杨茂良大打出手,结果杨茂良驱出了彭家声,任主席兼司令。1995年彭家声又打回去,重任主席,其弟彭家富任司令,魏超仁任参谋长。现控制区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22万,武装力量2700余人。其中军队500余人,总部设在老街。
其他较小的势力:
掸邦军(SSA)。领导人色廷,兵力2100人,总部盛加。
克钦保卫军(KDA)。领导人木吐诺,兵力2000余人,总部岗卡。
勃欧民族组织(PNO)。领导人昂坎迪,兵力1400余人,总部椒得龙。
崩龙邦解放军(PSLA)。领导人吴埃孟,兵力1400余人,总部楠玛都。
克洋民族保卫军(KNG)。领导人格巴耶邦,兵力80人,总部孟别。
克伦尼民族解放阵线(KNLF)。领导人美桑达、吴吞觉,兵力1600余人,总部霍雅。
新克洋邦党(KPP)。领导人吴瑞埃,吴丹梭奔,兵力150人,总部彬泷。
掸帮各民族人民解放组织(SSNPLO)。领导人吴达格雷,兵力3100人,总部瑙都。
克伦尼民族进步党(KNPP)。领导人昂丹雷、吴库贴布佩,兵力7800人,总部多达玛基。
若开共产党(CPB)。领导人沙吞吴,兵力300人,总部布帝洞。
⑻ 佤邦的政治
佤邦政府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一日组建了佤邦政府,担负着对内部政权事务的领导和对外的政务联系的任务。
名誉主席:赵尼来(已去世)
主 席:鲍有祥
副 主 席:李自如(已去世)、赵明、肖明亮
邦务委员:布来康、岩伦、赵文光、鲍有义、三木鲁、赵忠丹、张月祥、陈龙生、赵三里、崩丁、李祖烈、亚库。
政府部门:佤邦对外关系部部长赵国安,佤邦禁毒执行小组组长鲍岩荣,佤邦司法委副书记兼佤邦警察局局长赵岩道,佤邦司法委副书记兼高级检察院检察长张岩嘎,佤邦缉毒大队大队长陈尼翁,卫生处处长孙成德,邦康特区区长尚孟,政工部部长闫生炳,农林水利部部长鲍华强,中央办公厅主任李祖烈。
佤邦政治协商委员会
佤邦政治协商委员会成立于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日,第一届全邦政协会议于九二年四月十八日到二十一日在勐冒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地区的各民族代表262名。通过协商,推选出63名委员组成佤邦政治协商委员会。
主席:赵尼来(已去世)
副主席:周昆系、鲁兴国、岩小石
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六日,召开了第二届政协会。增选了赵明为副主席,陈龙生为秘书长。
政协委员会是协助各级政府宣传组织群众、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促进民族团结的社会上有威望的群众组织。各县各特区均成立了县、区级政协委员会。
佤邦联合党
佤邦联合党于1988年12月20日筹建,原名为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党,1989年11月4日,改名为佤邦联合党。它是由佤邦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组成的先锋队组织,是领导佤邦革命运动、人民团体、武装部队、人民政权的核心力量。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992年12月20日,佤邦联合党在邦康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章程。选举赵尼来、鲍有祥、李自如、赵明、肖明亮为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推举了赵尼来为总书记,赵明、肖明亮为副总书记。选举岩伦、赵文光为政治局委员;选举布来康、鲍有义、三木鲁、赵忠丹、张月祥、陈龙生、陈三木纳为中央委员;选举赵三木里,鲍华强、崩丁、周昆系为中央候补委员;1996年又增补卫赛堂、李祖烈、亚库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会下设各级党委。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支部。
佤邦联合军
佤邦联合军总司令为鲍有祥;副总司令李自如、波来康;总参谋长为赵忠丹;副总参谋长为李祖烈、赵文新、赵国安。佤邦联合军总部设于邦康市。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七日是佤邦联合军建军节。原定名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军,由于形势需要,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四日,改名为佤邦联合军。
佤邦联合军是佤邦各族人民的子弟兵,是在佤邦联合党绝对领导下的,肩负着保卫佤邦、建设佤邦的武装部队。佤邦联合军一支战斗队;悍卫佤邦不受外来侵犯,为佤邦和平建设保驾护航,严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她又是工作队:担负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任务。她也是生产队:积极开展部队生产,提高部队生活,减轻人民负担,还要积极参加地方的建设。
1989年4月,先后组建了417师、418师、420师、421师、214师、独立团、炮团、警卫团。5月份又组建了525师。1996年420师、525师合拼为171军区。
地方上,各县组建了县大队(勐冒县组建了629团)和民兵营。
⑼ 缅甸现在还有多少地方武装没有没有归降政府
掸东同盟军(NDAA)
掸东同盟军(NDAA)。是1989年4月由缅甸G**人民军815军区另立门户的武装组织。现控制区面积4950余平方公里,分为小勐拉、南板和萨洛3个行政区。人口7.4万人。以掸族为主体,其次是拉祜族、佤族和议族。总兵力3300人,主席兼司令林明贤,副司令蒋志明、罗常保。总部设在小勐拉。
掸邦民族军(亦称掸邦军)
掸邦民族军(亦称掸邦军),成立于1964年5月。该部主要以缅甸掸族为主体所组成。掸族为缅甸第三大民族,有缅甸掸族和中国掸族(傣族)之分。掸帮联合革命军于1985年加入坤沙的蒙泰军。1995年初其主席赛雷被坤沙暗害,同年5月,掸族头人甘约率部脱离坤沙的蒙泰军另立山头,重新组建了“掸邦民族军”。现主要活动于缅甸东枝以北的南兰、板法、孟盖和赖卡等地区。控制区面积约510平方公里(不含游击区),控制区人口4.5万人,总兵力3200余人,总部设在孟盖,该部曾先后10多次与缅政府进行谈判,但均未能达成和解协议。
果敢同盟军(MDNA)
果敢同盟军(MDNA),是1989年3月由缅甸G**人民军东北军区兵变另立山头的武装组织。1992年该部发生内讧,司令彭家声和参谋长杨茂良大打出手,结果杨茂良驱逐了彭家声,自任主席兼司令。1995年彭家声又打回去,重任主席,其弟彭家富任司令,魏超仁任参谋长。现控制区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22万,成员主要是果敢族(汉族),其次是掸族(泰族)和苗族。武装力量2700余人,其中军队500余人。总部设在老街。
克伦尼民族解放阵线(KNLF)
克伦尼民族解放阵线(KNLF)。是以克伦尼族(克耶族)为主体的民族地方武装。领导人美桑达、吴吞觉,兵力1600余人,总部在霍雅。
克伦尼民族进步党(KNPP)
克伦尼民族进步党(KNPP),是以克伦尼族(克耶族)为主体的民族地方武装。领导人昂丹雷、吴库贴布佩,兵力7800人,总部在多达玛基。
克钦独立军(KIA)
克钦独立军(KIA),组建于1961年2月5日,当时,缅军中的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为首的少数民族军来到缅北克钦地区,宣布成立了“克钦独立军” (KIA),并且成立了独立的“克钦政府组织”(KIC)和“克钦政党”(KIO)。克钦独立军是缅甸国内老牌的反政府少数民族武装,当地人多称其为“山兵”,部队主要沿用英国军队的管理体制和教练方法。
1962年2月5日1987年5月,缅甸国防军对其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剿,由于时任“克钦主席”的早迈执行不抵抗政策,其“中央政府”被迫退到距云南省盈江县边缘数百米的“勒新”。后来由于夏季丛林暴雨突来,阻挡了国防军的继续进攻,克钦“中央政府”才得以保存。
1989年3月,缅甸国内最大的反政府武装“缅共人民军”瓦解,克钦独立军在武器等方面断了重要来源,形势对克钦军不利。于是早迈决定与政府进行停战谈判,1994年2月24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缅政府承认其为“克钦邦东部第一特区”,46其辖区为位于缅甸克钦邦东北部,与中国云南及印度的阿萨姆邦接壤,控制区面积约287平方公里,下设12个县,总人口约15万人。
克钦独立军所辖地区是克钦邦最主要的罂粟种植区,但自1991年始即开始禁毒,不仅不准贩毒,而且不准吸毒,凡贩毒和吸毒者一律处死!经过努力,克钦独立军辖区内一度确实做到了无罂粟种植,无鸦片贩卖。
克钦自卫军(KDA)
克钦自卫军(KDA)。是以克钦族为主体的民族地方武装。领导人木吐诺,兵力2000余人,总部在岗卡。
掸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组织(SSNPLO)
掸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组织(SSNPLO),是以掸族为主体的民族地方武装。领导人吴达格雷,兵力3100人,总部在瑙都。
佤邦联合党与瓦邦联合军(MNSA)
佤邦联合党与瓦邦联合军(MNSA),原名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党,是1989年4月从缅共中部军兵变后分离出来的部分。1989年11月改名佤邦联合党。该党领导的武装称“佤邦联合军”,简称“佤联军”。其宗旨是谋求佤邦自治,并成为省级行政区。佤联军控制区分南、北2个部分。北部与中国云南省接壤,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南部与泰国和老挝相邻,面积1.8-1.9万平方公里,人口22万。佤联军控制区以佤族为主体民族,人口数量约占总人口数的70%。依人口数量排列,下面是拉祜族和掸族,再次是克钦、汉、爱尼、僳僳、苗、布朗、回、本、崩龙、阿克、缅、克伦和老棉等民族。佤联军成员以佤族居多,主要领导人也大多是佤族人士。佤联军现已发展到3.5万人,是缅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装。现任党总书记赵尼莱,副总书记赵明(最近去世)、肖明亮。佤联军总司令鲍有祥,副总司令李自如、布莱康。总部设在邦康(原名邦桑)。南部指挥机关“行政事务管理部”设在莱三哨。书记鲍有义(兼南部军区政委)。
政府给了正式名分,掸邦第3特区。原主要控制区是北部山区,土壤贫瘠,只能种毒。后来打败坤沙,扩展了南部军区。南部可以种水稻。政府派人车把北部居民运到南部,给安家费,在云南省帮助下替代种植(水稻)。还发现了锡矿。用矿产和水稻来做主要经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