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教科书中怎么写清缅战争
A. 清缅战争的介绍
清缅战争,是十八世纪末中国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国力强盛的清王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在干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部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返回后曾上书干隆皇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但干隆皇帝受“骑射乃建州之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其该方面技艺进一步松弛,所以未予以重视。这场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大清军队进攻。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军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当然清朝廷很长时间都不知道是它造成中南半岛上这一大变局,既削弱了缅甸,又挽救了暹罗,而是耿耿于怀在全盛时期无法打服“南荒小夷”。干隆帝晚年时曾说过,“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B. 清干隆年间是如何引发缅甸战争
清干隆与缅甸战争原因:
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凭着其军力,迅速压服中缅边境上的诸多土司。 在对原缅属各掸族土司确立统治后,开始派出小股部队配合这些掸族土司的部队以军事威胁向中国管辖的内地土司强制要求征收传统的“花马礼”(即为贡赋钱粮,处于中缅两国边境上的各掸族土司在历史上为谋求自身安全曾向两国都缴纳这贡赋)。
这些内地土司有些屈服于缅甸的兵威,有些并不屈服。这些不屈服的土司派人向云南地方官府请求军事支援。但当时干隆皇帝忙于平定准噶尔,无暇南顾,不愿与周边国家发生军事冲突,因此云南地方官府对此事一直是奉行偏向绥靖政策。
当干隆皇帝从平定新疆这一事情脱身后,开始对缅甸这种压迫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和挑衅中国国威的行为采取强硬态度,中缅边境局势逐渐紧张。
清干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甸方面再次向这些内地土司征收贡赋未果, 遂出兵入侵中国。正式点燃了中缅两国边境冲突的导火线。
贡榜王朝 内容介绍:
贡榜王朝 Konbaung Dynasty(1752~1885) 缅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译雍籍牙王朝、阿瑙帕雅王朝或瑞帽王朝、瑞波王朝。这个王朝初期被引入一个扩张主义时代,一度称霸中南半岛,并四度击退中国军队,但后来被英国打败后一蹶不振,1885年被大英帝国兼并,标志者长达600余年的缅甸主权国家的消失。
清缅战争内容介绍:
清缅战争,亦称中缅战争,是十八世纪末清朝和缅甸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地区,中国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国力强盛的清王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在干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
C. 清朝缅甸战争
清缅战争,亦称中缅战争,是18世纪末中国清朝和缅甸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地区,清朝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
清缅战争虽然名义上以国力强盛的清王朝取得了胜利而结束,但实际上清朝并未能获得真正的实际利益,且损失惨重。
PS:详情请参见以下链接:
D. 清缅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历史:历史上每一场战争爆发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所以人们如果想要根据这些战争来了解当时的历史,那么就可以先去了解这些原因和背景,因为这样能够方便人们去理解。
三、清缅战争的结果
这场战争持续了比较久,而且战争的后面 双方国军都对这份合约不是很满意,在干隆53年4月的时候,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国家的压力,主动改善了对华关系,而且还派出使节奉表纳贡,所以这件事情才算结束,但是青免临时的合约正式文本当时没有被保留下来,然后双方向各自国军报的内容又有差异,因此双方在战争结束交涉之后 还因为此件事情拖延了二十年。
E. 清缅战争的战争评价
十八世纪中缅战争,总体而言,是中国败了。自称十全老人的干隆皇帝在晚年也承认,“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但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暹罗因此而复国;缅甸也重新认识到中国的力量,由此建立了与中国绵延二百多年的睦邻关系。这又是当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虽然清缅战争以缅甸入侵中国为开端,但却是一场双方以争夺地区利益与霸权为目的的战争,战争以中缅议和、缅甸名义上对中国称臣为结局,两个国家都没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清朝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量兵员,耗费大量白银,最终也没能征服缅甸,而当时在东南亚称霸一方的缅甸也因为这场战争元气大伤,整个国家的路线发生了变化,对泰国的吞并战争也因为清帝国的巨大军事压力由接近完成最终化为泡影,而这也是清帝国对缅战争对东南亚产生的深远影响之一, 对缅战争没能为清帝国自身带来直接和眼前的利益,可是给东南亚地区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让研究这个东亚强权的史学家们产生很多思绪,而这也颇值得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我们玩味!
F. 揭秘干隆三十年清缅战争始末
干隆三十年清缅战争发生在十八世纪末,当时中国清朝与缅甸贡榜王朝之间由于领土问题和对资源的控制问题上产生分歧,矛盾越积越多,最终爆发了清缅战争。
干隆三十年清缅战争由缅甸贡榜王朝首先发起,他们在1762年的时候侵入了中国云南地区。早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贡榜王朝已经做了很多影响两国和平的事情,他们频频侵犯中国清朝管辖的领土,向那些边境的土司收取贡赋粮钱,对中国土司动用军事力量。但由于当时干隆在平定准噶尔上耗费了很多精力和物资,无暇顾及南方缅甸的挑衅,使得贡榜王朝越来越猖狂。缅甸贡榜王朝对中国云南地区的骚扰集中发生在干隆三十年,为了得到大量的粮食和人力送到与暹罗战争的战场上,缅甸在中国云南大肆掠夺财力、人力和物力,这时清王朝不再坚持绥靖政策,派兵出击,干隆三十年清缅战争一触即发。
在七年的战争中,干隆先后派去多名信任的将领前去云南指挥作战,缅甸方面也不得不将暹罗的兵力调到中国云南地区去参加清缅战争。双方交战激烈,都动用了超过五万的兵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的损失也达到一万之上,迟迟不能分出胜负。
最终双方签订了合约来结束这场战争。虽然名义上缅甸向清 *** 臣服,但实际上中国清朝并没有取得这场战争的完全胜利,尤其是在国力强盛的干隆王朝时期,没能真正平定“南荒小夷”,成为干隆帝的一大憾事。
清缅战争详细过程分析
清缅战争持续长达七年之久,这期间清军一共进行了四次出击,每次出击的结果都不尽人意,使得清朝在这次战争中损失惨重,虽然最后取得了名义上的胜利,但是对于征战数年的干隆来说,这次战争却是一场完全失败的战争。那么,清军是经历了怎样的清缅战争过程,才让清军在国力强盛、兵力强大的时候没能完全战胜一个东南亚小国呢?
在清缅战争中,清军一共进行了四次出击。前两次都犯了轻敌的错误,被缅军逼得退守到云南。第三次出击,干隆派出了自己的又一大将明瑞,将清缅战争的过程推向 *** 。明瑞身经百战,在多次受创后决定直接攻打缅军的强兵并取得了最终胜利。然而明瑞依然没有重视这个对手,依然抱着轻敌的态度与他们交战。缅军抓住这个机会,采取诱敌战术,将清军诱至地形复杂的地区,使得来自北方的士兵在这种地形下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最终被缅军所灭,死伤严重,明瑞也战死沙场。第四次出击的结果也是不尽人意,缅甸由于无法顾及长期的战争,与中国签订了合约,战争结束。
这就是清缅战争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看来,清朝之所以没能打败缅甸,正是因为 *** 上下的刚愎自用和轻敌。在这样的心态的影响下,装备较好的清军在双方交战过程中频频受挫,也让他们失去了本可以获得的胜利。
明缅战争与清缅战争对比
明缅战争和清缅战争都是中国和缅甸之间发生的战争,两场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明缅战争和清缅战争的导火索都是缅甸对中国边境的频频骚扰。万历年间的缅甸东吁王朝和干隆年间的贡榜王朝,都仗着自己军力强盛,对中国境内的多个土地进行惨无人道的掠夺,不断向中国挑衅,在土地和资源方面展开掠夺,逐渐发动了战争。还有相似的情形是当时中国朝廷内部都有一定的矛盾。明朝时,朝廷很多人,包括皇帝对当时缅甸和云南边境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当权者也不听有识之士的建议,没有及时对缅甸的挑衅采取行动,给了缅军极大的休养时间,同时,明王朝的反击措施也不是很合适,使得明军在战争伊始频频受挫。到了清朝,情况也没有太多的转变,干隆时期的清朝国富力强,朝廷上很多人都没有把缅甸这样的小国放在眼里,不仅没有及时阻止他们对中国的掠夺,更是在已经受挫的情况下仍然认为缅甸是“南蛮小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这场战争持续了七年之久,清军损失惨重。
明缅战争和清缅战争最大的不同点是明缅战争以明军的胜利为结局,在明军的反攻下,缅甸向明军投降,东吁王朝的势力也被赶到一些偏远地区,边境地区的土司们也纷纷表示归顺明王朝。而清缅战争在名义上取得了缅甸的臣服,但清兵在战场上损失惨重,更是失去了明瑞这样的大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清缅战争是起因引起的
清缅战争起因最早是因为缅甸贡榜王朝对中国云南等边境地区进行频频挑衅,当时干隆正集中全力平定准噶尔,并没有将他们的挑衅放在眼里,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止他们,这使得缅甸变本加厉,在干隆三十年的时候,他们的侵略行为空前频繁,清军开始反击,清缅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缅甸的贡榜王朝建立后军事力量强大,在迅速征服中缅边境的一些小土司后,他们开始向中国境内的土司进行军事威胁,让他们向贡榜王朝交出贡赋粮钱,迫于自身安全,这些土司不得不听之任之。这是清缅战争起因之一。有些不愿屈服的土司派出人马给当地官府报告此事,朝廷听说后却采取绥靖政策,以忙于平定准噶尔、没有空闲时间顾及南方为由拒绝了土司们的请求。直到干隆完成了平定新疆之后才开始对缅甸的行为进行反击,中缅的关系越来越向着无法挽回的紧张局势进展。
干隆二十七年的时候,缅甸的贡榜王朝再次向中国境内的土司征收贡赋被土司拒绝,恼羞成怒的缅甸军方直接派兵侵入云南,这一事件成为清缅战争的导火索,正式引起了两国边境问题的冲突。入侵的缅甸军队不仅焚烧中国土司的房屋,更是进行财物掠夺,虽然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但由于清 *** 的不作为和缅甸的军事压迫,他们最终不得不屈服于缅甸。干隆三十年,由于缅甸在暹罗战场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就将目光转向了中国车里,车里成为他们掠夺物质的总目标,这件事成为最终的清缅战争起因,至此,长达七年的清缅战争正式开始。
清缅战争时清军装备如何
清缅战争发生于十八世纪末,当时的中国由干隆皇帝执政,国力强盛,国富兵强。但在东南小国缅甸面前却吃了不少亏,虽然干隆派出多名大将前往战地云南指挥清军作战,但这场战争还是持续了七年之久,清军损失了高达一万多名的兵力,成为干隆一生的遗憾,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强大的清王朝打不赢“南蛮小夷”呢?那么首先来看看清缅战争时的清军装备。
这次战争,清军派出了明瑞、阿桂等大将和六万多士兵,但作战时频频受挫。清缅战争时的清军装备主要以弓弩为主,士兵大多也是骑兵,其中满洲八旗兵作战勇猛、善于骑射,穿着甲胄,骑着大马,缅甸的军队一听到这个名字连军营都不敢出。可是在地形复杂的云南地区,骑兵的优势被削弱了很多。缅甸方面主要采用火器,当地气候潮湿,空气湿度较大,对火器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以弓弩为主的清兵来说,潮湿的气候无疑是雪上加霜,弓弩的劲力远远低于北方。
清缅战争时的清军装备还有火绳枪、红夷炮、腰刀等,这些武器在清 *** 对其他地区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清缅战争中也是靠着武器和战术与敌人僵持七年之久。所以,清缅战争时的清军装备并不是很差,战术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兵器却不像在北方作战时那么好使,这也是清朝不能完全取胜缅甸的原因之一。
清缅战争为什么会清朝输了
有的人看到一些与清缅战争相关的评价后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清缅战争为什么会清朝输了?最后两国不是以握手言和的方式解决了这场战争吗?其实不然,虽然在名义上,中国的清王朝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是严格来说,这场战争是清朝输了,干隆在晚年的时候也认为没能打赢缅甸是他抱憾终身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说清朝输了呢?其实在双方交战的时候,清朝屡屡受挫。首先说兵器,当时的清军使用的武器以冷兵器为主,尤其善于骑射,但清缅战争的战场在如今的中国云南地区,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并不适合在北方生活、训练的清朝骑兵,而且由于空气过于湿润影响了弓弩的劲力,在缅甸的火枪面前自然没有任何优势。其次是作战心态,清朝上至干隆、将领,下至普通士兵,都认为缅甸只不过是一个“南蛮小夷”,军事力量、作战能力远远不如国力强盛的清军,在这样的轻敌情况下,清军作战没有规划,最终被敌人诱致深处、大举歼灭,清军伤亡严重,将领明瑞也战死沙场。
所以清军输了的原因就是清军根本没有在战场上大获全胜,派去六万多士兵与缅甸军队抗战七年也没能将他们彻底打败,更是失去了中缅边境的一些领土,最后还是因为缅甸没有精力与清军进行长久战而采取谈和的措施,所以这场战争就是清朝输了。
G. 清缅战争的战争结果
清缅临时和约的正式文本没有保留下来,而双方向各自国君禀报的内容又有出入,双方战后交涉还因此拖延了二十年。
中国方面的记载:
一、缅甸遵照古礼奉表进贡;
二、缅甸永不犯天朝边境;
三、缅甸将所有清朝战俘释放。
缅甸方面的记载:
一、逃往云南的所有缅属土司,清朝都要交还给缅甸,并承认缅甸对所属土司的主权;
二、所有战俘一律释放;
三、商道重开,准许两国商贩自由贸易;
四、每隔十年两国君主交换使节,互通友善书信,并致送礼物。
看来是缅方的记载比较靠谱些(大约只漏了不侵犯中国边境这条),而中方的内容明显是为了应付干隆。 不过,到最后,双方国君都对这份和约不满意。缅王孟驳撕掉前线送回来的和约文本,罚缅兵统帅及其他将领的家属头顶清兵馈送的礼物在王宫外跪了三天三夜。这时缅甸曼尼坡发生叛乱,老官屯缅兵不等孟驳命令,就直接进军曼尼坡平定了叛乱,这才平息了缅王的愤怒。中国因为缅甸没送贡表(对中国而言,这个面子的东西最重要),而缅甸因为清朝方面只放了孟拱土司,木邦和蛮暮土司安置内地没给回缅甸,又继续禁止双边贸易,别说贡表,连清朝方面的使者也扣押下来,还发了封出言不逊的文书过来,双方打起了漫长的外交战。干隆皇帝虽然憋气,但也清楚要再次动兵很困难,单气候水土问题就非常头疼,像干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七月,回到北京不久的傅恒就因此病死了。加上小金川再次叛乱,于是暂时押在一旁不理。
H. 缅甸历史是怎样的缅甸官方历史书是怎么写的缅甸的民族的来源是什么
缅甸这个国家在我们的固有印象当中是一个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是要说它的历史,也是可以写的很长的呢。缅甸至今可以确认的历史大概有5000年左右,缅甸本身的官方历史书和中国一样,主要由皇室自主编纂。缅甸这个民族则是各个地方汇聚而来的人组成的民族,其中十分之七为缅族,这也是缅甸的主要民族,除了缅族之外,缅甸还有掸族、克伦族、孟族、克钦族、克伦尼族、钦族、若开族这些个法定的少数民族。
而当时有个人叫瓦里鲁,他趁着蒲甘王国的衰败,在下缅甸高举旗帜,自立为王。但他自立为王不久又被人杀掉了。后来缅甸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各个区域是自己做自己的,直至19世纪英国人将缅甸纳为了殖民地。
I. 清朝缅甸战争
清朝干隆年间发生的对缅战争,是因为当时缅甸刚又重获统一,想要与中国争夺现在边界一部分地区的势力和资源的控制权,缅方率先对清政府守军发动了袭击,并进入辖区骚扰。清政府为反击,先后两次调动军队深入缅甸境内。缅甸的中央势力主要是在缅甸南方,清朝军队要长途经过各部族分立布满山林的缅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又没有得到当地部族的足够帮助,两次出兵都因疲病交加而不得不撤退。幸而当时暹罗进攻缅甸,并表示臣服清政府,所以缅甸无暇威胁边疆,维持了之后的长时期和平。
J. 清朝和缅甸发生过战争吗
发生过,在干隆时期。
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
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朝缅甸双方都损失惨重。
这场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今泰国)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大清军队进攻。
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军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清缅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发生一大变局,缅甸被战争削弱,暹罗得以复国。
缅甸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10)缅甸教科书中怎么写清缅战争扩展阅读:
1752年(清干隆十七年)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便进入全盛时期,欲望也有所膨胀,虽然表面上保持与清朝的藩属关系,但从没向清廷纳贡,反而从雍正朝晚期开始就有人员越过清缅边境,对清朝境内的一些部落征收传统的贡赋——花马礼。
对于一些不愿屈服的清缅边境上的部落,缅方常会派出小股军队越境进攻,以压服清方的部落土司。
当时,由于清朝正集结重兵平定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无暇顾及南方边境的这类小摩擦,云南地方官府也对此采取听之任之的绥靖政策。
清干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属木邦的土司向清朝境内的孟定和耿马两个土司部落征收贡赋未果,便派出约2000多人的部队(含土司部队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进行袭击,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烧了耿马土司的衙署和部分民居。
从干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缅属土司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连年入界骚扰,云南地方部队只是进行了小规模的反击。
到了干隆三十年(1765年),骚扰规模升级,缅兵进入车里(今西双版纳)多处地方勒索钱粮和掳掠民众。
干隆帝终于发怒,开始对缅甸的侵略行为采取强硬态度,命令云南军队进攻缅甸,以灭缅甸而后快。清缅战争打响后,在随后几年的战事中,清廷主要对缅甸进行了四次战争。
干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对缅战争时,干隆帝由于轻敌,只是命云贵总督刘藻率云南绿营应对缅甸。面对入侵的缅兵,云南绿营只擒获了5人,其他缅兵自动撤退,但刘藻却向朝廷谎报军情。
几个月后,缅兵再次以数千人兵力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地,甚至深入思茅地区。刘藻再派3000绿营兵围剿,缅兵则采用游击战术,时而攻击时而撤退,清兵虽然陆续收多处失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战果。
干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一队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在森林里陷入缅兵埋伏,死伤多人。干隆帝闻奏后暴怒,将刘藻革职,似降补湖北巡抚,刘藻因此而自杀身亡。
刘藻死后,干隆帝又派杨应琚移任云贵总督,指挥清兵趁缅兵撤退之际,大举攻入缅甸,第二次对缅战争拉开序幕。是年四月,清兵占领缅属的两个土司管辖地区。
由于缅兵一路坚壁清野,清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只好任命一些地方官员,留下约800人驻防后退回。七月,为震慑缅甸,干隆帝又命杨应琚利用云南的绿营兵征服缅甸。
先后占领蛮暮土和木邦司管辖地区。到了九月,杨应琚调集约14000兵准备进攻缅甸,并先派3300兵进驻遮放土司。清兵发动攻势后,缅王孟驳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1万缅兵与清兵对抗。
交战时,缅军采取完全出乎清军意料的部署,使用燧发枪等新型装备,加之作战环境适应强,清兵伤亡惨重。十一月缅兵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并成功伏击前来增援的数百清余兵。
十二月两军再次爆发大战,缅军主力利用骑兵发起突然袭击,解求出被围的缅兵并击溃清兵。杨应琚只好与缅兵议和,接受缅方条件,双方停战。
干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战事又起,双方各有胜负,但杨应琚却上表朝廷,称屡获大捷,前后杀敌上万人。
干隆帝了解真实情况后非常震怒,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此次战事,虽然清兵人数多于缅兵,但依然屡战屡败。
干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干隆帝派朝廷大将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点满洲兵3000人,四川和贵州绿营18000人,总兵力愈2万人进攻缅甸,第三次对缅战争开始。
最初,由于兵力占优,清军作战比较顺利,缅军节节败退。同年十二月,由于明瑞轻敌,导致他亲率的1万部队被缅军数万人包围,最后几乎全军覆没,明瑞也战死沙场。
明瑞军大败后,干隆帝完全不理会缅甸陆续发来的求和文书,并于干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发动更大规模伐缅计划,任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
点满洲兵1万5千人,贵州绿营1万人,福建水师2000人,加上地方军共3万人参与第四次对缅战争。
战争开始后,福建水师被缅军大炮击退,不适应丛林作战的陆军因患热带病3万人只剩1万人具有战斗力,多名将领因病死亡。同时,缅甸也因国力重挫而无力再战,于是双方议和,战火暂时熄灭。
四次对缅战争的失败终于让清廷头脑清醒了一些,干隆帝认识到缅甸这个已经灭掉了暹罗国的南方小邦变成了一个地区强国,不再指望灭掉缅甸。
但为了天朝上国的威严,干隆帝最后出动了近4万人进攻缅甸。不过,最后的这次较量变为一个拉锯战,两国各有胜负。
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双方前线将领在未取得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几经交涉,自行决定议和,商定缅甸名义上对清称臣,不再侵犯清朝边境,而清军选择撤军。
双方谈判定议画押后,互赠了礼物,这场延续多年、花费巨大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但直到18年后的干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缅甸国王孟云为应对邻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两国关系才真正正常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缅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弘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