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属于我国哪个战区的防御
㈠ 关于二战缅甸战场的问题
一,缅甸归印度总督韦维尔管辖,缅甸军的指挥权在他手里,同时他还是盟军南太平洋战区统帅.但直接指挥缅甸军队的是亚历山大,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的英军指挥官.中国战区统帅自然是老蒋啦.美国派了史迪威到中国担任老蒋的参谋长,他还是中国训练与战斗司令部司令,盟军在中国的最高军事代表.
二,英军的战斗力不弱,怎么都比远征军强.但由于长期松懈,装备陈旧,并且由于英国战略重心并不在亚洲,所以英军的抵抗十分消极,打了就跑,没打也跑...一路上抛下了许多武器装备给日本.这些都是源自于英国退守印度的战略方针引起的.印度是英国在亚洲最后的大本营,不容有失,所以英国不愿意为了缅甸而分散印度的兵力.(从后来日本 断 字号行动中进攻英帕尔遭到英军顽强抵抗就可以看出来,英军也并非是什么二流军队,其空中力量也打得日军白天不敢露面)
㈡ 中国有几大军区,各自的责任和防御目标各是什么
共7大军区。北京军区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防御方向俄罗斯、蒙古方向
沈阳军区辖辽宁、吉林、黑龙江,防御方向俄罗斯、朝鲜 、黄海对面
济南军区辖山东、河南,防御方向黄海对面
兰州军区辖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部分),防御方向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
广州军区辖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防御方向越南、南海对面
成都军区辖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阿里除外),防御方向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
㈢ 中缅印战区详细资料大全
中缅印战区(CBI)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对其在中国,缅甸,印度的军队的称谓。在这一战区知名的部队包括飞虎队,驼峰航线上的运输和轰炸部队, 建造中印公路的工程兵部队,以及麦瑞尔突击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中缅印战区
- 外文名 :CBI
- 时间 :二战期间
- 定义 :在中国,缅甸,印度的军队的称谓
中缅印战区的形成
1942年12月底,日军进攻缅甸。滇缅公路受到直接威胁。仰光是滇缅公路的入口,日军占领仰光就等于切断了中国唯一与外界相连的国际运输通道。 美国不希望看到中国因为滇缅公路被切断而退出战争,更不希望日本人攻下缅甸后挥师进攻印度与德军会师。然而,当时美国在缅甸只有不到一千人的部队,英国也仅有三个师,这些部队显然不足以抵挡日军的进攻。所以,美国 *** 希望中国能出兵与英美军队一起保卫缅甸。 但是英国人并不想邀请中国军队来缅甸。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一旦邀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美国肯定会逐步武装这支军队。英国人狭隘的看法,使保卫缅甸的计画坐失良机,并为后来缅甸的陷落埋下了祸根。 1942年元月底,日军出人意料地以18000人打败了30000装备精良的英国部队,迅速攻下缅甸的第二大港口城市毛淡棉。在缅甸南部防守的英军溃不成军。这时,英国 *** 紧急派员求见蒋介石,请求中国赶快出兵缅甸。主要指挥官
英军
威廉·约瑟夫·斯利姆(英国陆军元帅。东南亚战区盟军地面部队(即第11集团军群)司令。有“丛林作战之父”之称。) 哈罗德·亚厉山大(英国陆军元帅。中东战区总司令、北非战区盟军最高副司令兼第18集团军群司令、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副司令兼第15集团军群司令和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司令。因指挥突尼西亚战役获胜而被封为“突尼西亚的亚历山大勋爵”。) 路易斯·蒙巴顿(英国海军元帅。1943年起任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率部收复缅甸。1947年任印度总督,提出“蒙巴顿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1952至1954年任北太平洋公约组织地中海舰队总司令。1955年任英国海军参谋长。) 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英国陆军元帅。印度英军总司令、西南太平洋地区美英荷澳司令部盟军最高司令。) 奥德·温盖特(英国陆军准将。“奥德·温盖特率远程突击部队(钦迪特)”司令)美军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美国陆军四星上将。驻华美军司令、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第3军军长、中印缅战区司令兼战区最高司令的参谋长、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第10集团军司令。) 克莱尔·李·陈纳德(美国空军中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飞虎队)指挥官、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司令、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司令、驻华空军指挥官。有“飞虎将军”的美称。) 艾尔伯特·C·魏德迈(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美国陆军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参谋长、中国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最高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 法兰克·麦瑞尔(美国陆军准将。第五三○七临时支队(麦瑞尔突击队)司令。)中国远征军
陈诚(司令长官)、卫立煌(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继任第一路司令长官)、宋希濂(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杜聿明(第5军军长)、孙立人(新编38师师长,后接任新1军军长)、戴安澜(200师师长)、廖耀湘(新编22师师长)等。中国参战
此前,盟国刚刚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把缅甸、泰国和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加上印度一起,与中国战区合并,成立盟军“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总司令。会议还决定,由美国前驻华武官史迪威将军出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并担任缅甸战役的中国军队总指挥。 1942年2月,蒋介石派出了最精锐的部队,其中有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军第五军。随同第五军出征的还有第六军和六十六军,组成了抗战历史上着名的“远征军”。 当时,这些部队大量配属了汽车、装甲车和炮兵等特种兵。在畹町,沿途排队等待出境的车辆就排到了龙陵,大约200公里。当时,部队的装备都是最好的:中国士兵戴着树胶眼镜,开着三轮机车,还有德国中型坦克,就连5军军部参谋的车都是德国专业的作战指挥车,车内有桌子可以办公,还有装甲。第一次远征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缅甸 远征军出征时,从昆明开始,沿途夹道欢送的民众,一直绵延到一千多公里到缅甸。人们用竹子、树枝搭建彩楼,沿途老百姓和缅甸华侨欢呼:“国军万岁”、“中缅军事合作”、“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愿革命成功,愿自己成仁”等口号。许多人手举“V”字,预祝大军胜利。国旗、鲜花和彩带凌空飞舞。在芒市,远征军司令部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出国誓师大会,长官讲话,呼口号,燃放鞭炮,敲锣打鼓。每一个人都坚信:这一次我们中国军队一定会获得胜利!同古阻击战
1942年3月,中国军队沿着滇缅公路开进了缅甸,200师率先到达缅甸北部城市腊戌。正当200师登上火车出发时,前方传来战报:仰光陷落了,英国军队已毫无斗志,正向北部撤来。这是英国 *** 犹犹豫豫、贻误战机的结果。仰光港的大批中国物资全部落入敌手。 一边是野心勃勃的日本军队在北上,一边是志在必胜的中国军队在南下,1942年3月29日,这两支军队在仰光以北260公里的同古相会了。 由于英军在连续几次败给日军之后,已毫无斗志,一与日军交火就溃不成军。三月中旬,英军在不打一声招呼的情况下仓皇撤退,一下把我军的右翼暴露给敌人。接着,日军乘势占领了远征军背后的飞机场,把退路也断了。 200师的退路被切断以后,仍继续顽强作战。戴安澜立下遗嘱,准备与同古城共存亡。经过20多天的激战,200师与日军第五十五师团都已精疲力尽,日本第五十六师团赶来,攻破了200师的防线,并形成分割包围之势。鉴于这种情况,第五军军 长杜聿明将军命令新22师火速赶往同古救出200师。经过奋勇奋战,新22师终于帮200师杀出一条血路,突围而出。但此时,这支最精锐的中国部队已经伤亡过半,元气大伤。仁安羌战役
200师撤出同古,并没有影响曼德勒会战计画。根据这个计画,中国军队的第五军将布防在曼德勒以南的正面方向,第六军布防在第五军以东,英军布防在第五军以西,当时中美英联军的总兵力近20万,日本三个师团的总兵力是10万,如果盟军齐心协力共同对敌的话,曼德勒会战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在这时,西线的英军又出了问题。 4月中旬,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出人意料地迅速包围了西线仁安羌的英军。英国军队一被包围,马上就乱成一团。这支部队由亚力山大将军率领。亚力山大就是在两年前着名的敦克尔刻大撤退中统帅英军的那位将军。亚力山大可能对撤退远比对作战要精通得多,他匆匆组织了多次突围,但毫无效果,军心大乱的英军在敌人强大的火力下一触即溃。眼看数万英军几个月前在新加坡向日本投降的一幕就要在仁安羌重演。 4月16日,中国军队新编第38师赶到仁安羌。这支部队的一个团在坦克的掩护下向日军阵地发起猛攻,半天以后,包围圈被撕开,救出了被围多日的英军。中国军队又在他们身后坚守了三天,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和新闻记者五百多人。 仁安羌战役是中国军队入缅参战后的第一个胜仗。把英军救出来的新38师师长是位颇有学者风度的军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号称消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军——孙立人。孙立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赴美国维吉尼亚军校攻读军事,并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着名的军校毕业。1932年松沪抗战中,孙立人就因为战功突出而屡受嘉奖,但是真正使他崭露头角的还是这次仁安羌战役。
㈣ 远征军入缅何以惨败主要原因不在史迪威,而是英国的傲慢与偏见
1942年是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极为严峻的一年。轴心国的进攻咄咄逼人,各大反法西斯战场均承受着巨大压力,战争危机仍在不断加深。
刚刚建立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不仅面临全球战争形势吃紧和联盟体系内在缺陷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且也深受中、美两国对既定政策和军事合作关系所持的不同立场和见解的影响,中美关系中潜在的各种问题暴露出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成立了中国战区,但中国并未在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派驻代表,美、英两国也没有具体讨论过中国大陆的战略指挥和部署问题,盟国也没有地面部队在中国作战。中国基本上仍是独立作战。中国和盟国进行军事合作的主要舞台是缅甸战场。
缅甸战役是中美(也包括中英)结盟后开展的首次军事行动,也是初生的中美同盟经受的第一场考验,贯穿其中的复杂关系及其结果是战时盟国在亚洲关系的一个缩影。
珍珠港事变后,日军挟珍珠港奇袭成功的余威,从印度洋到西南太平洋一线全面出击,英国的防线频频告急。
1942年1月中旬,日军主力从泰国向缅甸进攻,打响了第一次缅甸战役。
日军进攻缅甸旨在切断从仰光到昆明的运输线,从军事上夺取缅甸这样一个从东南亚到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防线的西南战略要冲,从政治上迫使重庆政府屈服,并对印度形成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使英国在远东的防线彻底崩溃。
日军一路所向披靡。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并继续北犯,企图夺取缅甸全境。
美国对缅甸防御的思考更多地出于对华政策的考虑。在罗斯福看来,保住缅甸是体现美国对华政策政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罗斯福认为,殖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自身的安全,西方世界必须抛弃那种把亚洲人视为劣等民族的做法,而平等地对待中国是防止“东西方今后发生根本裂隙”的最好办法。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从军事角度考虑,认为要支持中国抗战,必须守住缅甸,保持援华通道畅通,但英国主要是为了维护殖民统治现状而战。
但是美国对缅甸作战既没有总的战略计划,也没有为缅甸派出地面部队,只有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100架p40老式战斗机和100多名志愿队员参加了战斗。
鉴于有关缅甸战役的各种决定都需要在英、中、美三方之间取得一致,还必须考虑澳大利亚的态度和反应,因此美国对缅甸战役的作用主要不是体现在前线杀敌,而是体现在负责军火供给和协调各种关系上。
预见到仰光可能失守,作为对策,美国军方提议启动两项重大工程,即开辟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航线和修筑中印公路。
在1月30日日军攻占毛淡棉、仰光难保之时,罗斯福为了鼓舞中国士气,维持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了开辟一条空中运输线和一条陆上补给线的计划,并责令哈里曼与当时常驻美国的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具体商谈。
宋子文更倾向于开辟空中航线。这条航线是从印度东北阿萨姆邦地势最高的萨地亚到中国昆明,全程七百英里,他估计用100架DC-3型运输机每月可以将12000吨租借物资运到中国。租借物资可在加尔各答登陆,然后经铁路北运至阿萨姆邦。哈里曼表示赞成宋子文的建议,只是对该航线飞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所产生的困难有点担心,但总统保证任何纯后勤问题都能迅速“解决”。
2月初,空军参谋长阿诺德向总统建议,鉴于缅甸的主要港口仰光危在旦夕,有必要新辟一条从印度进入中国的空运航线。罗斯福便不失时机地予以推动,并于2月9日向蒋介石保证,“我们正在加大经非洲和印度到达中国的飞机渡运航线,无论仰光是否失陷,经过印度到中国的航线都将保持畅通”。
国民政府对于开辟中印航线和修筑中印公路的要求最为迫切。
1942年2月9日到21日,蒋介石夫妇在英国驻华大使卡尔陪同下访问印度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中、英两国在共同对日作战中的合作,并争取英印当局对于开辟中印陆空交通线的赞同和支持。
中国与英印当局于同年4月达成协议:
在中、美、英三国的共同努力下,1942年5月,从印度阿萨姆邦飞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云南昆明的空中战略运输线——“驼峰”航空线正式开通,从而实施了世界航空史上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略空运行动。
开辟陆上通道中印公路的计划也很快启动。早在日军打进缅甸境内之前,中国就预见到下缅地区有可能丢失,故1942年1月1日中国便提出用租借物资修筑一条公路的请求。
该公路预计从印度阿萨姆邦的利多起,穿过缅甸北部的崇山峻岭、森林河流,同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城镇龙陵连接起来。它要经过一条车辆从未走过的路线,是一项比开辟空中航线更为艰难的工程。
尽管美国工程专家估计要两年半的时间才能建成该公路,但作战计划处把它列为“紧急军事需要”。 因此,在史迪威到达中国或缅甸之前,这条后来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修建计划已经得到有关各方的赞同。但是这条道路能否开通最终要取决于缅甸战事的进展。
在日军大军压境之际,盟国在缅甸防卫问题上却陷入矛盾和纷争之中,首先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问题。
英国出于轻敌思想、低估中国军队战斗力,特别是防范中国对亚洲民族主义影响的心理,对中国出兵要求推三阻四。1942年1月19日当日军攻占缅泰边境的土瓦时,虽然迫于战争形势,韦维尔于19日和21日分别答应中国第六军第九十三师和第四十九师入缅增援,但是对于驻扎在中缅边境的中国第五军和第六军的其余部分仍不肯放行。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没有任何政治的或行政的难题足以阻止中国军队参加缅甸防御,罗斯福亲自出面干预,他直接和丘吉尔进行磋商。 当时英国防线处处告急,丘吉尔对罗斯福的干预立即作出反应,敦促韦维尔允准中国主力入缅参战,韦维尔勉强同意,中国遂于2月3日下令第六军的其余三个师和第五军入缅。
如何协调盟军,特别是英、中在缅甸盟军指挥权问题上的矛盾,也是这时美国面临的棘手问题。
美方考虑到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穿越缅甸,曾建议将缅甸置于中国战区范围之内,马歇尔所拟方案中缅甸西北部是在中国战区范围之内的,但是韦维尔希望把缅甸防务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出从印度防区的角度能更好地处理缅甸问题。
最后经过折中,将缅甸划在了韦维尔的美英荷澳战区,而不是他的印度防区,旨在强调与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但是日军的神速推进使阿卡迪亚会议建立的英美联合指挥系统受到挑战,韦维尔的美英荷澳战区司令部于2月25日解散。
3月8日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决定进行战区调整,将战略责任一分为三:
根据这一调整,韦维尔现在是印度防区总司令,缅甸便根据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授权划归韦维尔的印度防区。
史迪威的军队在印度或者缅甸的军事行动都在韦维尔的统帅之下,此后不久亚历山大接替韦维尔任缅甸指挥官。
这种责任划分在缅甸问题上埋下了麻烦的种子。
首先,上述安排包括蒋介石将在联合参谋长会议指导下实施地方性战术行动这一点并未征求蒋介石的意见,特别是让英国统帅指挥缅甸战事的安排,令蒋介石非常愤怒。
这不仅是对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中国作为大国地位的漠视,而且也不合情理。当时中国在缅甸参战兵力远远超过英军的数量,结果形成中国出兵,归英国统帅的局面。蒋介石极力反对由英国人来指挥中国军队,主张由史迪威来指挥缅甸战事。
3月9日蒋介石致电外交部长宋子文,嘱其转达罗斯福总统,鉴于英军在缅甸只有两个师,而中国有超过英军四倍以上的兵力,强烈要求由史迪威来指挥在缅甸的盟军,希望罗斯福就此事直接与英国政府协商,后又提议将缅北划入中国战区。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史迪威与新任缅甸指挥官亚历山大的权限划分问题。
史迪威使华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指挥缅甸作战,但是英国人却不乐意看到史迪威出现在缅甸,亚历山大希望能指挥中国军队,而且在他看来,史迪威既没有参谋部,也不熟悉当地的情况。
丘吉尔补充说,英国人为中国军队准备了供给设施,并建立了师级层次的联络系统。亚历山大向总统提出建议,史迪威必须在亚历山大的指挥之下。
对于中、英在缅甸指挥权问题的争论,美国的立场是坚持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的决定,同时尽力协调中英矛盾。对于蒋介石强烈要求由史迪威指挥缅甸战事的请求,罗斯福以此事极端敏感,但是相信史迪威会妥善处理为由予以婉拒。
至于英方要求史迪威在其节制之下的请求,罗斯福和马歇尔也予以应允,并向丘吉尔承诺,史迪威将在指挥权问题上与亚历山大配合,直到蒋介石同意。
与此同时,史迪威也积极致力于解决中英缅战指挥权之争,尽力说服英国人在装备中国军队的问题上尽量让蒋介石满意以换取他的合作。
在史迪威的努力下,英军答应解决供给问题。至于指挥权问题,暂时以史迪威和亚历山大达成密切合作的协议加以解决。 3月27日亚历山大访问重庆会晤蒋介石,中国终于同意将指挥缅甸作战的最高指挥权暂时交给亚历山大。
理顺在华各种关系、有效指挥入缅中国军队作战也是此一时期美国实施对华政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史迪威到中国后面临的局面与他的预想很不一样。 因为各种原因,美国驻华军事使团并没有一个能够正常运转的参谋机构供他接管,于是史迪威利用驻华军事使团的成员,加上自己带来的一干人马组成了一个司令部,于3月4日在重庆成立。
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第一次会晤于6日在重庆举行。
史迪威最急于了解的是蒋介石准备授予他的对中国军队的指挥权限及蒋介石的战略计划。
虽然史迪威很快就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中国战区参谋长和指挥入缅军队(第五军和第六军)的任命,蒋介石还对史迪威说,他已令其将士只听史迪威的指挥。
但是根据有的美国学者的说法,蒋介石关于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几经变动,一开始“给了史迪威,又收回来,然后又给了他”。
关于缅甸防卫问题,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更大。
在史迪威看来,缅甸作战不仅是为实现保住缅甸,保住中国对外通道畅通这一重要军事目标,而且是为保住中国抗战的信心。
史迪威的计划是,如果仰光失守(在他制订计划的那一天,即3月7日,日军进攻了仰光),他打算利用中国军队和英军一道发动强大反攻,夺回仰光。如果反攻不成,盟军就退守曼德勒以东的高地,对向北进犯的日军侧翼构成威胁,并控制上缅地区。
10日,在史迪威与蒋介石的谈话中,史迪威说,缅甸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要超过对于英国的重要性,因为英国守缅甸只为防守印度,但中国如失缅甸,就断绝了与外部世界的交通线。
蒋介石则认为,中国第五军、第六军“入缅之目的,原在固守仰光,现在仰光失守,我军入缅之目的已不存在”。
他担心敌军可能乘中国入缅之机,由越南袭击云南,“苟此举得手,滇省告急,大局将不堪设想,故调回入缅部队以固滇省及长江流域之防务,实为应有之考虑”。
如果说有留驻缅甸之必要,则是收复仰光,而这又非中国军队力所能及。而且蒋介石一再强调,第五军、第六军是中国的精锐部队,只能胜不能败。
可见,史迪威是一心想守住缅甸,保住一个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通道;而蒋介石在仰光失守之后已经无心再战,希望保住精锐部队,回防本土。
由于盟国在保卫缅甸问题上纷争不断,在缅北保卫战中,盟军在指挥和战术配合方面举步维艰。 3月11日,史迪威入缅指挥作战。其间史迪威与蒋介石争议不断,中国军队和英国军队互相指责。
在这种情况下,1942年3月开始的缅甸保卫战几乎是灾难性的。组织散漫、充满失败主义情绪的英国部队以及指挥失灵的中国军队,根本不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并抱有明确目标的日军的对手。
这是缅甸战役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显示了史迪威一贯认为的中国军队只要有坚强刚毅的领导就能有不俗表现的良好素质。
中国军队虽然损失了不少 汽车 、迫击炮、野战炮和高射炮,伤亡人数达20%,但是他们的英勇作战不仅拯救了缅军第一师,而且也拯救了其东面的印度十七师。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亮点是由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出色表现。根据4月份的统计数据,美国志愿航空队与敌机鏖战于缅甸上空,击毁日机33架,另外可能还有10架日机也被击毁,美国志愿航空队仅损失飞机1架,9架遭到炮火袭击,1名飞行员受伤。
但所有这些并不能挽回整个战场的颓势。
4月29日,东路日军攻占腊戍,切断滇缅公路,并于5月8日攻陷该地,同时西路日军攻入缅印北部边境。
中国军队冒着滂沱大雨,穿越深山密林,突破日军堵截,历尽千辛万苦,一部分退回云南省,一部分由史迪威率领撤往印度。
缅甸战役的失败对1942年的中美关系影响至大,它不仅使史蒋之间相互积怨,使蒋介石对缅甸反攻、对史迪威的指挥和与英国人的合作充满抵触情绪,更重要的是它突显了“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的紧迫性与高难度,中美在如何扭转危局问题上的争论不断发酵、升级,终于酿成中美关系中的第一次危机。
缅甸失守后,中国不仅同外部联络的陆海路交通被切断,而且面临日军大举进攻中国西南的军事威胁。在陪都重庆,素来支撑国民党坚持抵抗的信念似乎发生了动摇。
宋美龄在5月23日写信给租借物资管理局局长居里说,中国的士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低过”,委员长也“第一次”感到悲观。
5月27日蒋介石在给罗斯福的信中指出,缅甸路失陷后,日本紧接着扩大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南部、中部和西北部防御区的进攻,形势危急,而联合国家在太平洋上和亚洲大陆不断遭受挫折的现实,以及缺乏反攻决心的局面令人沮丧,中国抗战已经进入了他从未经历过的决定性阶段。
马格鲁德甚至认为,日军可能在云南发动进攻,并占领昆明,从而引起重庆政府的全面动摇,因此建议考虑作好撤离驻华美国军事人员的准备。
对于中国的现状,5月8日,高斯大使给国务卿赫尔连发两封电报,分析了缅甸失守和目前不利的军事形势在中国引起的反响。
高斯认为美国应冷静应对。
在他看来,日军不会马上对昆明发动重大攻势;蒋介石会继续抵抗;没有人能搞垮蒋介石,来同日本人媾和;蒋介石仍是盟国最终打败日本人的依托力量。
因此,美国必须在华稳住阵脚,“只要重庆政府继续存在并继续执行抗日政策,就不能作出任何引起中国人缺乏信心的举措”。赫尔和马歇尔同意高斯的判断。
5月9日,马歇尔向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发布指示,命令所有驻华美国军官务必“继续对中国的前途持沉着和乐观态度”,无论是在制订计划时还是在谈话时,都不得让人觉得美国认为“局势已毫无希望”,人员的行踪也必须严加限制,避免可能被人误认为美国人要撤退。
由此可见,缅甸失守后,维持中国继续抗战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问题。
美国在先欧后亚战略之下所能设想的亚洲战略就是支持中国继续同日本作战,以便最大限度地牵制日军,并为最后反攻提供空袭日军海上航线和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
而由于缅甸失守,能够把人员、武器、供给物资运入中国的一切可用的陆海通道均被截断,中国能够从外部获得任何援助的唯一途径就是“驼峰”空运。这条飞越世界屋脊的航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运输线。
空运在7000多公尺的高空进行,气候条件恶劣(热带的雨季和世界屋脊的冰雪),飞机还可能遭到日军的攻击,加之可以提供的运输机有限,开始时每月空运物资不过几十吨,对于如此广大的中国战场真是杯水车薪。
罗斯福极为担心中国退出战争,一直坚持给蒋介石打气。
5月5日他要求空军参谋长阿诺德将军“研究”将物资空运到中国的“一切可能途径”,因为“不管多么困难,我们都必须使航线保持畅通”。
针对中国战场与外部世界相隔绝这种困难局面,美国陆军部作战司于5月26日向马歇尔提交了一份题为《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的重要文件。
作战司分析了中国战场的形势,认为空运并不能给中国提供足够的供给,“重新开始经仰光向中国运送军火是极端重要的”,“如不采取措施重新打开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美国援助中国的承诺就没有意义”,“保持中国参战”的政策便难以实现。
马歇尔建议由史迪威来负责缅甸反攻行动,这得到总统的认可。
史迪威首先考虑的是由美国直接派地面部队来解中国之围。
他在5月25日发给陆军部的电报中重提当初的要求,希望派遣一到两个美国师用于对南中国海的盟国军事行动。如果美国的战斗部队被派到印度,他打算把这些美国部队补充到那些得到重新训练和装备的参加过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中,借助这支军队夺回缅甸,将日本人从泰国驱逐出去,然后从中国攻入河内——海南——广东的三角地带。
但在先欧后亚战略下,马歇尔一心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根本无意把任何兵力抽调到亚洲战场,所以马歇尔只答应第十航空队重新划归史迪威指挥。
训练、装备、改革中国军队是史迪威用于解除中国困境的根本出路。在史迪威看来,中国现有的政治和军事组织事实上已经无可救药,只有依靠一批在“新军”中重新加以整训、装备和指挥的中国士兵,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史迪威计划组建两支新军。一支在印度建立,由他率领从缅甸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余部组成,并招募新兵加以补充。 另一支规模较大的30个师的兵团将在中国云南省西部调集。这两个兵团将在美国人的指导下由中国军官自己指挥,它们在重新训练和装备后将出师缅甸,在英军协助下重新开辟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
根据上述设想,史迪威于5月26日提出了一个改造中国军队的方案,其要点为:
这一计划如果得以实行,势必完全打乱国民党军队长期形成的派系,不但会遭到这些派系的拼死抵抗,而且可能从根本上触动蒋介石的政权基础。蒋介石对此反应冷淡是可想而知的。
宋美龄在浏览了史迪威的报告后所作出的评价是这并没有超出以前德国顾问所提出的建议,并在20天后的一次会晤时说道,史迪威建议的激进的改革方案是行不通的,“如果头被砍了,其它什么都没有了”。
随后从5月26日到8月1日,史迪威也提过不少类似计划,多达13个备忘录,其中10个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但是为了安抚美方,蒋介石同意在印度训练一支小规模的中国武装部队。
(正文完)
㈤ 中国远征军什么时候正式开始缅北反攻作战
1942年5月,中、英联军在缅甸防御作战中失利,英军败退印度,中国远征军大部退回滇西,一部经缅北越野人山进入印度。日军占领缅甸。为打通中印公路,中国方面按照盟国东南亚战区统帅部提出的关于首先在缅北实施反攻的作战计划,从1943年10月起,正式开始缅北反攻。
㈥ 中国五大战区都管哪些地方
西部战区,包括了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四川和重庆,是排除了云南和贵州以外的,原来的成都军区和兰州军区合并而来,战区机关在成都,陆军机关设在兰州,有76和77两个集团军,但陆军的数量占到我们全国的1/3左右,因为它的面积太大了,占到我们全国的1/3,而且五种地形,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全部都有,特别是青藏高原,条件是非常的恶劣。
邻国有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等11个国家,国境线漫长,邻国众多,尤其是和印度之间,中印边境线长达1700多公里,而且主要是沿着喜马拉雅山以及喀喇昆仑山等等,其条件非常的恶劣。
南部战区有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六个省市以及香港,澳门主城。有三个陆上邻国,缅甸、老挝和越南,另外就是我国的南海,有74和75两个集团军以及我国的南海舰队。南海舰队是我国三大舰队中实力最强的,有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战区机关驻地是在广州,陆军机关是在南宁。南方战区其经济十分的发达,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其国防任务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守土之责,第二个是南海,第三是协助台湾。
东部战区,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上海等地方。有71、72、73三个集团军以及东海舰队。东临黄海、东海和南海,邻国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国家。其军力非常强,海军约占全军的一半,空军占到全军的1/3,而精锐的陆军占到全军的1/4左右,战区机关驻地是在南京,陆军机关驻地是在福州,辖区内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经济实力极其强劲,国防任务主要是台湾、东海和黄海。
再往北就是中部战区,包括湖北、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有81、82、83三个集团军,战区机关驻地是在北京,陆军机关驻地是在河北的石家庄。
最后一个就是北部战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山东,有78、79和80个集团军,战区机关驻地是在辽宁的沈阳,陆军机关驻地是在山东的济南。东临黄海和渤海,邻国主要是韩国,朝鲜以及蒙古、俄罗斯、远东、俄罗斯和朝鲜半岛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㈦ 中缅二战
中缅关系的发展:第一阶段:敌对阶段。四二年,日本占领缅甸,成立缅甸傀儡政府,并从英国独立,四一年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从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第二阶段:抗日合作。四四日军在战场节节败退,缅甸开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国一方,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四五年日本投降后,缅甸独立是。英国议会四八年正式承认,缅甸联邦成立。
第三阶段:输出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毛时期中国对东南亚各国输出革命,采用的手段多为派出军事与非军事人员,无偿援助等。
第四阶段:伙伴关系。邓上台后与东南亚广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大致在合作互利原则下进行友好往来。但缅甸显然是中国视为有极大战略利益的地方。
第五阶段:不可预测。最近,中缅关系风云突变,其速度让人震惊。缅甸“西化”似已不可逆转。失去缅甸,势必改变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缅关系何去何从是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