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去缅甸会损失多少钱
㈠ 中国远征军入缅为什么损失殆尽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由于中、英、美三方矛盾重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自一九四
一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变后,同月十一日第一次下动员令起;至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六 日远征
军正式动员,这两个多月期间,时而动员入缅,时而停止待命,时而准备东调,反反复复,捉
摸不定,坐使仰光沦陷,已经失去保全仰光国际交通线的根本目的。加以入缅后,指挥多次变
动,系统紊乱,权限不明,各有所私,以及指挥无能,部队战力悬殊等等,既未能适时适地集
中主力与敌决战,以期收复仰光,又未能退而凭据险要与敌作持久战,保全我腊戍的物资。东
拉西扯,一无所成,徒使将士浴血,丧师辱国,回想起来,实深愧痛!
但我远征军激于民族义战,同仇敌忾,士气旺盛,转战东西南北,与敌搏斗,也有不少可
歌可泣的事迹。本文只将在缅作战比较有计划的、激烈的、时间较长的以及有意义的有关键性
的战斗,如同古战斗、斯瓦逐次抵抗战、仁安羌解英军之围、乔克巴当大上英军之当等等,加
以概略的叙述。
反复的动员,凌乱的指挥
(一)动员方面
第一次动员: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蒋介石令第六 军九十三师开车里,第六军第四
十九师以一个加强团开畹町归英缅军总司令胡敦指挥,准备开景东。十六日令第五军、第六军
动员入缅,协同英军作战。当第五军先头部队到达保山附近时,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又以奉令
“英方表示第五军及第六军主力(欠九十三师及四十九师之一团)暂时毋庸入缅”而中止。十
二月二十九日又令第五军勿庸入缅,必要时须向东转运。
第二次动员: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令第六军集中芒市、遮放、龙陵,候英方派车接运入缅。
第三次动员: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六日又奉令:“据英代表请求,仰光情况紧急,请速派第
五军入缅”;“所有野炮、战防炮均应随同出发,装甲兵团先作出发准备。”
(二)指挥方面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蒋介石令第五、六两军入缅,归杜军长指挥。
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令第六军入缅部队归甘军长指挥,至该军受何人指挥,另有命令。二
日令第六军入缅后归英方指挥。二十五日令五、六两军入缅作战,着由杜军长聿明统一指挥,
杜军长仍归胡敦指挥。
二月二十五日,蒋介石亲到昆明下达命令指挥部署。三 月一日蒋介石亲赴腊戍指挥,二
日蒋在腊戍面谕参谋团指导入缅军之作战行动,并与英方会商。四日蒋面对我说:“你归史迪
威将军指挥”,并说对史迪威将军要绝对服从。我反问:“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你的决策
时应如何办?”蒋说:“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蒋回到重庆后有些不放心,又给我一 封
亲笔信,指明必须绝对服从史迪威的重要性。
同年三月八日腊戍会报英方通知,英政府已任命亚历山大接替胡敦的英缅总司令,胡敦任
参谋长。十一日令着第五 军、第六军统归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但未规定史迪威与亚
历山大相互间的地位。十二日腊戍会报,英方提出史迪威指挥五、六两军,与亚历山大之间的
指挥系统不明。同日特派卫立煌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在卫未到任
以前准由杜副司令长官代理;也未规定司令长官与史迪威参谋长相互间地位。十七日亚历山大
由渝飞回 腊戍转回梅苗,二十八日林蔚到梅苗,据亚历山大面告:“在渝已决定以本人(亚
自称)为在缅作战的中英联合军最高指挥官,史迪威将军受本人之指挥”,但参谋团及各部队
始终未奉到此项命令。四月二日改派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仍未规定罗长官与史迪
威参谋长相互间的地位。
同年四月五日蒋介石带罗卓英到腊戍,六日到梅苗亲自指挥部署,决定平满纳会战,增调
第六十六军入缅,并召见同古突围的二百师师长戴安澜,与他同住一晚,予以慰勉。八 日蒋
约我和戴同他巡视曼德勒。蒋介石看到从梅苗到曼德勒间汤彭山脉一带山峦重叠,十分险要,
对我说:“平满纳会战十分重要,必须鼓励将士一举击破日寇,进而收复仰光。万一日寇后续
部队增加,我军也不要勉强决战,退一步准备曼德勒会战,或把住这个山口(指梅苗、曼德勒
间)与敌作持久战。”我当时很同意蒋介石的这个指示。回梅苗后他又叮嘱我要服从史迪威和
罗卓英的命令,我因同古战斗曾和史迪威争吵,满肚怨气,对蒋说:“如照史迪威的命令,二
百师早已断送了,他既不了解中国军队的情况,也可以说不懂战术。
蒋拦住我的话说:“我知道的,以后有罗长官在,他会了解的。”九日蒋介石回国,以后
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指挥,即由史迪威、罗卓英完全负责。
缅人的态度,缅甸的形势
缅甸各族人民六十多年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深受殖民主义者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独立
自由的思想日益增涨,当时缅文报主笔宇克孟先生,谈到对中国远征军的感想时说:“缅甸人
不愿做亡国奴,无论日本用什么方式都打动不了缅甸人,缅甸人真诚欢迎中国军队。……”他
又说:“我们一家三 口都在抗日,我用笔,儿子用枪,我的太太每天为国运而祈祷。”他并
且写过不少赞扬中国远征军的社论,这是缅甸人民的主导思想。可是蒋介石为了讨好英帝国主
义,对于缅甸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毫未表明态度,更谈不到支援缅甸人民。于是缅甸除先进分
子积极支援中国远征军抗日外,一般都抱着观望的态度,反动党派且为日本利用,甘作缅奸,
到处进行破坏的活动。同时缅甸人民普遍仇视英军,遇机即杀,造成当时缅战中极其错综复杂
的情况。如不是广大爱国华侨积极援助,我军就不免要全军覆没了。
缅甸按山川河流及政治经济情况分为二部分:曼德勒以北为上缅甸,重镇为曼德勒(即瓦
城);以南为下缅甸,重镇为仰光。上缅甸西有那加山脉,中为明克山脉,东南为汤彭山脉;
下缅甸西有阿拉干山脉,中为勃固山脉,东有蓬隆山,与泰国毗连者为登劳山脉。全境三条主
要河流,即伊洛瓦底江、色当河(亦称西当河、锡当河)、萨尔温江,南北贯通全境;铁路公
路南北贯通,并与我滇缅路相衔接。瓦城为上缅甸政治中心,握交通之枢纽,扼水陆之总汇,
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其东汤彭山脉与登劳山脉间密林丛生,为现代反侵略战争进行游击战
的最好根据地。
下缅甸以仰光为咽喉,为新兴的商港,有现代化的港口设备,为我抗战物资供应的最后
一个国际海港,也是我远征军必争的目的地。
胡康地区包括那加山以东大洛盆地及新平阳盆地,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参天,不见天日,
中国历来叫作野人山。其中河流交错,雨季泛滥,水势汹涌,舟船难通,因之有“绝地”之称。
每逢雨季,不仅用兵困难,即民间交通亦多断绝;可是到了旱季,河川变为通道,除亲敦河外,
一般都可徒步通行。
中印缅交界的气候,可分为雨旱两季,自五月下旬起,至十月间为雨季,阴雨连绵,天气
较凉,潮湿极重,蚊虫、蚂蝗很多,瘴气特甚。十一月以后至次年五月中旬前为旱季,天气多
风,极少下雨,十二月间风势较大,一月以后逐渐转热,经常在华氏一百二十度左右。
总起来说,缅甸形势是口孝肚大、尾巴尖。仰光为全缅门户,同古、普罗美都是要隘,瓦
城为四战之地,八莫、密支那为最后屏障,而棠吉、梅苗又为腊戍的屏障;屏障一倒,不仅缅
甸自身无以立足,中缅边境物资汇集的腊戍、畹町也就危险了。
敌友我的军事布置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八日,在同古以南约五十公里的皮尤及其南十二公里的大桥附近序战开
始前,敌友我三方的军事布置如下:1#敌情:日本十五军饭田样二郎所部等三十三师团在普罗
美以南地区;第五十五师团在同古以南地区;第十八师团在泰国景迈附近,一部主力于四月初
增援斯瓦战斗;第五十 六师团判断由仰光登陆,当时行动未明,以后集结于同古。至于空军和
炮兵、战车的情况,当时均不明。
2#友军: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所部英缅军第一师(欠十三旅),英印军第十七师,英澳
军第六十三旅,英装甲车第七旅均在普罗美方面。英缅军第一师十三旅在景东、毛奇方面。英
空军飞机共四十五架,在马格威尔。
3#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所属部队第五军骑兵团附属工兵一部在皮尤
河附近;第二百师在同古(配属炮兵部队未到);第新二十二师、第九十六师由芒市于六日开
始以汽车运输;第六军所属第四十九师、暂五十五师、第九十三师在景东、毛奇一带;第六十
六军所属新三十八师、新二十九师、新二十八师,此时尚未动员;炮兵为第五军炮兵团及炮十
三团第一营;空军为美空军志愿队。
㈡ 从1840到1949年。中国向外敌入侵者赔了多少亿白银
一、总共赔偿17.6亿两白银,实际支付13.35亿两;
二、引用史书记载:
(1)1841年5月,英军炮打广州,清政府靖逆将军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向英军求和,并与英国代表义律签署停战协定《广州和约》,规定中国方面偿付赎城费600万银元,以及英国商馆的损失费。对于后面一项,条约中未注明数额。查当年参战的英军军官宾汉记载,中国方面赔偿的数额为628327银元。
(2)1874年春,日本以琉球船民在台湾遇难为由,悍然出兵侵犯台湾,遭到中国军民的坚决抵抗。清政府遂派恭亲王奕?与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谈判,于同年签署中日《北京专条》,规定中国赔款银50万两,日军退出台湾。
(3)1875年,为在中国西南扩张势力,英国驻华机构职员马嘉理带引英国武装“探路队”,由缅甸侵入中国云南,并蛮横地向前往盘问和阻拦的当地人开枪。当地人民激于义愤,打死了马嘉理。1876年,中英签署《烟台条约》,规定中国偿付“恤款”银20万两。
(4)中日甲午战争后订立的《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此举引起俄、德、法三国干涉。结果,1895年11月,中日双方签订《辽南条约》,规定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清政府补偿银3000万两作为赎款。
上述4笔赔款属于战争赔款性质。理由是这些赔款均起因于战争,并规定于旨在结束战争状态的条约之中;前3笔赔款是清政府妥协签约,战争可视为“不败而败”;第4笔赔款是战败与俄、德、法三国干涉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5)1901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胁迫清政府订立《辛丑各国和约》,规定中国赔偿银4.5亿两,是为大赔款。与此同时,约有17个省的中国地方官绅分别与各国领事、教士、教民协商议定了22272708两银的地方赔款。其中5386000两银归入大赔款。地方赔款的实际支付额为银16886708两。
三、
附录:
从1902年中国政府正式开始支付庚子赔款到1938年实际停止支付,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中国实际已支付的庚子赔款为6.5237亿两白银。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在这期间,美国等一些国家也曾先后退还过一些赔款。比如,《辛丑条约》原定美国应得赔款本金折合为美金是2444万,到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把赔款本金减为1365万美元,同时又将以前多收的部分退还给中国,并决定把这笔钱用来作为支持中国留学生赴美深造的经费。到1924年,美国又决定将保留的那部分赔款也退还给中国。继美国之后,一些西方国家也纷纷退还部分庚子赔款。
总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的60年间,清朝对外赔款及其借款利息、折扣等合计,应偿付的赔款本息总额高达17.6亿两白银。实际支付总额为13.35亿两白银。
㈢ 二战日本战败后赔偿了中国多少钱
根据统计,战后日本共支付了共计22.3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这笔战争赔款,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庚子赔款的12.6倍(庚子赔款为4.5亿两白银。)
根据国际法,当时,中、美、英、苏联、荷兰、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这13个国家,作为战胜国有资格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
7国放弃赔款,6国主张赔款。中、美、英、苏、荷、澳、印7国都放弃了。剩余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这6个国家,成功获取了来自日本的战争赔款。其中印度尼西亚:2.23亿美元;菲律宾:5.5亿美元;缅甸:1.4亿美元;越南:3900万美元(后来又要了85亿日元);老挝:10亿日元;柬埔寨:15亿日元。
4个无资格国家趁机索赔。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这四个在法律上本来没有资格获得战争赔款的国家,通过对日争取也得到了赔款。具体数额是:韩国:3亿美元,新加坡: 2500万新加坡元马来西亚:2500万马来西亚元;泰国:150亿日元。
4个中立国趁机索赔。瑞士、西班牙、瑞典、丹麦这四个二次大战时的“中立国”,也向日本提出赔偿战争时所毁坏的他们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财产,日本的具体数额是:瑞士11亿日元;西班牙20亿日元;瑞典5亿日元;丹麦7亿日元。
1个非独立国索赔。蒙古,战前日本不承认蒙古是独立国家,所以日本认为中方放弃赔款就等于蒙古也放弃了赔款。但后来日本同意向蒙古提供50亿日元的无偿经济援助,作为变相的赔偿。
中方虽然放弃了战争赔款,但是从从1947年4月开始,盟军陆续从日本拆撤出40000余台机器,有54%分给了我们。苏联则自行将“满洲”的一些机器设备拆运回苏联。至此,没有自然资源、粮食不能自给、国库亏空、欠债巨大的日本成为了世界上穷的国家。为了支持民众生存,美国作为占领国不得不向日本支付了几十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㈣ 缅甸失守会对中国、英国、美国等国家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1942年上半年,日军侵占缅甸全境,日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进攻达到高峰。这一结果,对中国、英国、美国等国家产生了强烈影响。
日军侵占缅甸,滇缅公路被切断,这等于割断了中国的一条“输血管道”。一个时期里,国际援华物资和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联系,仅仅依靠飞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空中航线来维持。这对中国抗日战场产生了严重影响,中国军队的处境更加艰难。英国首相丘吉尔甚至担心,中国一旦崩溃,日军至少能抽出15~20个师团用于其他战场,日军可能在第2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期采取新的行动,这必将增加英美军队的压力。
日军侵占缅甸,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美国,干扰了美国的太平洋战略。美国在亚洲采取以军事援助为主的战略,美国一度难以抽出军队直接同日军作战,因而需要借用中国的抗日力量。美国希望通过提供对中国的军事物资援助,让中国抗日战场来拖住日本军队。美国希望中国军队能够逐步采取攻势行动,迫使日军把更多的兵力投放到中国战场,“使日军无法进行新的冒险”。为此,美国希望滇缅公路运输线能够畅通无阻。缅甸失守,美国的这一战略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日军侵占缅甸,直接威胁到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印度是英国在远东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英国在亚洲殖民统治的心脏。缅甸失守,直接威胁印度东部边境,如果印度再被日军侵占,日军就可以控制印度洋,直趋中东。这不仅使英国失去了在亚洲的巨大利益,还将严重影响到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
缅甸在远东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促使中国、美国、英国等国都认真考虑对侵缅日军进行反攻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史迪威将军曾痛心地说:“我们从缅甸逃出来,这是个奇耻大辱。我认为我们应该找出原因,然后打回去,收复缅甸!”
㈤ 说说2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的事迹,怎么出去,又怎么回来,损失了多少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仅以一师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28师师长戴安澜吕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作战中不幸受伤身亡。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二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