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罗兴亚人是什么种族
A. 罗兴亚人的历史由来与现状
一般认为,罗兴亚人是阿拉伯穆斯林、阿富汗人、摩尔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孟加拉人等的直接后裔,在英国殖民东南亚时,从当时的东印度被殖民者征用到缅甸做工,他们大都从海上来到若开。
若开族和罗兴亚族的矛盾并非一朝一夕酿成的,双方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代。孟加拉国当时在英属印度统治之下,大多信奉伊斯兰教的罗兴亚族从西向东大量移民到同样是英属殖民地的缅甸。罗兴亚族一般都是农民或渔民,他们和当地信仰佛教的若开族时常发生矛盾。二战中,罗兴亚族站在英国一边,而若开族则和缅族一起发起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双方之间的争斗埋下仇恨的种子。
罗兴亚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文字不成熟,没有字母表,并且一度失传。部分罗兴亚知识分子试图发明新的字母表来复活其语言,但终因内部分歧严重,这一尝试没有取得成功。
罗兴亚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多数没有公民资格,在缅甸的罗兴亚人无法接受高等教育,而传统的宗教学校无法满足该民族的教育需求。
罗兴亚人以务农为主,小部分人从事渔业和商贸,个别人是工匠、铁匠和木匠。其中商贸活动以经营医药和大米为主。
罗兴亚人在缅甸若开邦的具体的数量一直是众说纷纭。罗兴亚民族组织认为在缅甸1948年独立之前罗兴亚人就有150万,当时他们要求与英国单独谈判成立伊斯兰教地方自治政府,所以被独立后的缅甸政府认定其为分裂缅甸,改变缅甸佛教社会特性的分离主义;罗兴亚人分别居住在孟加拉国(约100万)、巴基斯坦(约35万)、沙特阿拉伯(约40万)和阿联酋、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约10万)。但这个数字有一定的水分,研究缅甸民族问题的着名学者马丁·史密斯认为在缅甸居住的罗兴亚人大约在40万左右。
在1948—1962年期间,吴努政府曾给予罗兴亚人一定的政治地位,缅甸议会中有罗兴亚人的代表,也有罗兴亚人在政府任职。但是由于伊斯兰分离主义在罗兴亚人之间的兴起,从1962年执政至今的缅甸政府认定罗兴亚人为外来人,非缅甸土着民族。此外,由于50年代的称东巴基斯坦远不如缅甸若开地区繁荣,双方的生活水平差距比较大,因此许多孟加拉穆斯林非法越境,与若开人经常发生冲突,以至有时发生暴动。这种情况以当时的马由国界行政区(Meyu Frontier Division,若开与孟加拉相邻的一个地区,1961年设立特别行政区)最为严重。这些外来的穆斯林自1960 年以来就参加“穆渣希德”(Mujahid) 暴乱行动,要求把这个地区并入东巴基斯坦,部分罗兴亚人也参与其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缅甸政府就不再录用罗兴亚人为政府职员和军人。依据1982年,奈温政府颁布了新的《缅甸公民法》,罗兴亚人无资格成为缅甸公民,成了非法滞留在孟缅边境处若开邦的孟加拉裔人。
为了应对罗兴亚人的伊斯兰分离主义对缅甸国家主权完整造成的损害,长期以来,缅甸政府对罗兴亚人在土地的分配使用、经商、清真寺的修缮和新建、出国朝觐以及自由迁移等方面设置了诸多的限制,由于当地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再加上孟缅边境地区的管理空白,滞留在缅甸的罗兴亚人一直不断外迁。据估计,在过去的60多年间,至少有数十万罗兴亚人移居其他国家。
B. 缅甸的罗西亚人为什么遭受歧视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胡赛因2016年6月20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最新报告
该报告指出,罗兴亚人被任意剥夺国籍,行动自由受到严格限制,生命安全遭威胁,受教权与工作权被剥夺,就医困难,面临强迫劳动、性暴力、投票权被剥夺等政治权利受限等侵害。此外,极端佛教组织煽动仇恨与宗教偏执的言行日渐严重,已达到让人警觉的程度。胡赛因也首度指出,对罗兴亚人的长期迫害可能构成“危害人类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这是国际犯罪,代表严重、普遍、全面的人权侵害。
事实上,对于缅甸境内罗兴亚人的人道危机问题,昂山素季始终采取回避的冷处理态度,绝口不提“罗兴亚人”,这种做法受到海外人士与缅甸国内一些人的批评。
缅甸有130万罗兴亚人,信奉伊斯兰教,15世纪起定居在该国西南部、孟加拉湾东岸的若开邦,当局不承认他们是缅甸公民,坚称他们是西边邻国孟加拉来的非法移民。2012年6月,罗兴亚人与若开邦当地佛教徒发生一场宗教种族冲突后,罗兴亚人糟糕的处境雪上加霜,14万人被迫逃离家园,留下来的罗兴亚人被政府隔离圈禁在特定地区,家园降格为难民营,生活环境恶劣。
C. 云南的罗兴亚人谁放进来的
中国实行大国外交政策。
罗兴亚人是阿拉伯人的后代,这一代阿拉伯人是最早通过海运的方式前往东南亚经商的人。因为孟加拉湾一带海上贸易繁荣发展,所以很多穆斯林便来到了此地经商。根据相关文献显示,早在八世纪至九世纪初期,他们便已在此地定居。
因为罗兴亚人的祖先是阿拉伯人,所以罗兴亚人的习俗和体貌特征都继承了阿拉伯人的传统。和阿拉伯人一样,罗兴亚人中的绝大部分是虔诚的穆斯林。
D. 缅甸的罗兴亚人非常霸道,这个民族到底是怎么回事
缅甸的罗兴亚人问题不仅涉及民主,人权和民族自决。
若开邦的罗兴亚危机也突然来临,许多外国非政府组织基本上由欧美国家的外交部和使馆直接资助和间接指挥都参与其中。缅甸政府的军队可能会过度镇压,这使得昂山素季很难说服山区的地方国民军在与中央政府达成停火与和平协议时达到更加焦虑的时刻。缅甸罗兴亚危机的最大威胁不是罗兴亚的人道主义问题,而是将当地武装力量与伊斯兰极端主义结合的可能性。若开邦罗兴亚人的独立武装力量一直薄弱,他们的领导人和总部离伦敦很远。与山区少数民族武装部队不同,他们坚持在当地作战,并得到群众的支持。
E. 罗兴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罗兴亚问题的实质在于因为他们的种族和飘忽不定的称呼,导致一度与缅甸关系处于危机状态。
1982年缅甸通过新公民法,规定公民有3种,即公民、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
只有在1823年起就将缅甸作为长居地的民族群体才属于缅甸原住民,自动获得公民身份,罗兴亚人不在其中;只有熟练掌握了缅语、若开语等原住民语言才能成为归化公民,而罗兴亚人有自己的语言很难凭借语言获得缅甸国籍。
该法引起罗兴亚人的强烈不满,他们重建了罗兴亚团结组织(RSO),其目的是建立罗兴亚自治邦,并按伊斯兰教法管理。不仅佛教徒,连温和派穆斯林都是他们的袭击对象。
此外,宗教倾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缅甸主体是佛教徒,长期立佛教为国教,而罗兴亚人是穆斯林,宗教信仰截然不同,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当然,也没有任何其他民族与他们站在一起。
罗兴伽人是缅甸若开邦的主要居民之一,但具体的数量一直是众说纷纭:
若开罗兴伽民族组织认为在缅甸1948年独立之前罗兴伽人就有150万,当时他们要求与英国单独谈判来获得自己的地位,但英国政府没有同意;
而目前罗兴伽人共有350万,其中在缅甸居住的约有200万,其余的分别居住在孟加拉国(约60万)、巴基斯坦(约35万)、沙特阿拉伯(约40万)和阿联酋、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约10万)。
但这个数字有一定的水分,研究缅甸民族问题的着名学者马丁•史密斯认为在缅甸居住的罗兴伽人大约在70—150万之间,联合国难民署也认为目前缅甸的罗兴伽人在75—80万左右。
F. 缅甸罗兴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族群
罗兴亚人,缅甸若开邦阿拉干地区一族,主要居于近孟加拉边界的貌夺和布帝洞镇,信奉伊圌斯圌兰教,肤色黝圌黑,脸相、语言系属、宗圌教接近孟加拉人,故罗兴亚人在缅甸被视为孟加拉偷渡者。
关于罗兴亚人的起源,一说为自7至8世纪以来阿圌拉圌伯商人和波斯商人与孟加拉人、北非的摩尔人及缅甸土着不断融合形成的混血民圌族。一说指在英国殖民缅甸前,阿拉干地区的罗兴亚穆圌斯圌林人数有限,而罗兴亚人的人口激增是因为英国鼓励孟加拉等地的穆圌斯圌林移民,以促进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圌治。人口统计显示从1872年到1911年,阿拉干地区的罗兴亚穆圌斯圌林人口从5.9万增加到了17.9万。而在缅甸烧杀掳掠,烧毁上百个村庄,屠圌杀超过十万名佛教圌徒平民的英军孟加拉V支队,大多是罗兴亚人的祖先。
至2013年,约有130万罗兴亚人生活在缅甸境内,多个世代以来的仇圌恨燃圌烧,以至于缅甸政圌府不愿赋予他们居民身份,更不承认他们是缅甸公圌民,社圌会上,缅甸的上座部佛教僧侣与信众认同其他的穆圌斯圌林,但普遍反圌对罗兴亚人的存在。按照联合国的说法,罗兴亚人是世界上受到迫圌害最严重的少数民圌族之一。许多罗兴亚人被圌迫从缅甸逃离到邻国孟加拉国的贫民窟和难圌民营生活,并沿泰国-缅甸边境地区一路逃难,很多罗兴亚人更从海上逃至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避难。
G. 缅甸罗兴亚人问题由来
根据历史记载, “罗兴亚 ”一词最早起源于 “Roang/Rohan g/Roshang”(若开的旧称),因此他们以前被称为若开人, 但罗兴亚人自称他们是摩尔人、阿拉伯人、波斯商人、印度西北国境阿富汗人、莫卧尔人、土耳其人和孟加拉士兵及移民的后代。历史上罗兴亚穆斯林在若开邦的定居可被划分为五个阶段。最早到来的一批是一些阿拉伯商人和穆斯林神秘主义者。历史学家推测,若开与伊斯兰教的首次接触可能是在19世纪通过穆斯林水手来完成的。17~18世纪时期若开王室的孟加拉文学也有过相关的记载,“自八九世纪以来,早在边境地区穆斯林王国建立之前,伊斯兰教便传播至梅克纳东岸 。
罗兴亚人
通过孟加拉湾繁盛的洲际贸易所带来的海上联系,一小部分 穆斯林移居始在若开出现。第二波和第三波定居者则分别出现于1430年复辟的若开王室时期和16世纪左右吉大港(Chittagong,孟加拉国东南地区省份 )的被占时期。由于印度政局的动荡不安,莫卧尔王子沙贾汉和他的大批追随者来到若开避难,这一时期穆斯林人口一直保持着稳步的增长 。因此直到19世纪80年代,仍有许多吉大港穆斯林居住在若开地区。
若开邦原名阿拉干,在古代它并不是缅甸王朝的一部分,实际上阿拉干地区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早在阿拉干建立自己的封建王朝时期,这个地区就包括了吉大港在内的 “孟加拉十二市镇”,在妙吴王朝后期被缅甸侵入后王朝灭亡。 1824年英缅战争之后,缅甸战败并与英国签订了 《杨达波条约》,根据该条约缅甸割让了阿拉干、阿萨姆和丹那沙林, 若开邦等地并入英属印度下的孟加拉省。据缅甸前文化部历史研究司副司长敏登的考证,罗兴亚这个民族是在1824年英缅战争后从孟家拉吉大港地区移居到若开地区的印度穆斯林教徒。
彼时缅甸山区多是封建的世袭少数民族上层土司统治,若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英国在此地大量开发荒地,地主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吉大港地区的孟加拉人和穆斯林随即作为季节性短工迁入缅甸若开邦。“孟加拉十二市镇”人多地少,加之英国殖民当局在若开地区实施 “授地”制度,大量的孟加拉人随之迁入并在该地定居。
H. 为什么缅甸不能接纳罗兴亚人
缅甸是一个以佛教徒为主导的国家,信奉我们所说的南传佛教,穆斯林只是其少数群体,大多生活在若开邦。而我们现在要说的罗兴亚人就生活在这里,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族群。由于历史纠葛以及宗教信仰等原因,在缅甸罗兴亚人和缅族关系一直都很紧张,生存空间不断受到他们的挤压,即使是同属穆斯林的缅甸领国如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都不太待见罗兴亚人。
关于罗兴亚人的历史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罗兴亚人自己的主张,他们认为自己是公元8世纪左右,来到若开区的阿拉伯商人的后裔,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罗兴亚人就是土着民族,具有先天合法性;另一种是缅甸政府的的说法,罗兴亚人是英国殖民者为了长期控制缅甸地区,从孟家拉国迁移过来的帮凶吉大港人,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你看缅甸现在也摆脱殖民统治了,你们罗兴亚人是不是就应该哪来的回哪去。可是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实际的说服力,只是一直在充当双方博弈的工具。
其实若开地区的缅族与少数民族一开始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仇恨完全是由后来的大英帝国带来的,论起干这种事情大英帝国举世无双。1885年英缅战争后,英国殖民控制了缅甸地区,由于殖民地的开发,若开地区发展的很快,于是就吸引了同属殖民地的印度和孟加拉的穆斯林的前来。这些穆斯林和当地的穆斯林混在一起,就产生了集群效应,不可避免的挤压了当地非穆斯林特别是缅族的生存资源。与此同时大英帝国也在不同族群及不同信仰者之间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人为的制造矛盾引起内斗和消耗,以便于人口占极少数的英国人的统治。
日军入侵东南亚时,日本人以同属亚洲的身份认同,号召缅族起来驱逐英国势力,并且武装组建了若开爱国部队打算让他们与英国人开战。而不甘被驱逐的英国人则以穆斯林为核心组建了第五纵队,双方针锋相对,一度打的昏天暗地,可是交战的对象并不涉及到英国人和日本人,而仅仅在于穆斯林和缅族之间,这是彻彻底底的内斗,双方的恩怨从此大大加深了。
我们知道,英国人的陆军一向不咋地,在日本人的攻势下他们节节败退,这时的英国人不在战略战术上想应对策略,而是又开始动起歪脑筋来。他们向若开地区的穆斯林许诺,你们去狠狠的打日本人,等打跑了他们,就把孟都地区划给你们罗兴亚人建立穆斯林地区。对于如此梦寐以求的事情,穆斯林当然义无反顾地去做了,就跟英国人当炮灰也愿意去干。
可是胜利后,英国人迅速变脸,急迫地和缅甸主体民族和好,支持当地的若开族官员执政。这下就惨了,缅族跟罗兴亚人新仇旧恨一起算,结果就导致了大批逐穆斯林被驱逐,双方矛盾越来越大。面对英国人的背信弃义以及缅甸主体民族的冷血驱逐,罗兴亚人彻底的走向了分离主义道路。
接下来的历史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罗兴亚人的生活轨迹大致有两条主线:或是武装斗争进行独立活动而遭到缅甸政府的打压,或是流亡出境寻找安全居住点而遭到拒绝。其中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是生活在难民营里的罗兴亚人,可是真正的人间悲剧是偷渡时死在海上的和被蛇头残害时丢弃在森林里的罗兴亚人。
那么为什么孟加拉国也不接纳他们呢?
印巴分治后,缅甸若开邦的穆斯林就和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商量,希望把若开邦地区并入到孟加拉国(当时叫东巴基斯坦)。就实而言这的确让人心动,但是真纳还是非常清醒的,因为他明白英国人支持穆斯林在南亚次大陆独立建国,是希望通过宗教武器来制衡缅甸和印度,而并不想看到穆斯林做大。
为了不激怒英国人和缅甸,真纳明面上没敢答应缅甸穆斯林的建议,而是私下里给缅甸穆斯林各种支援。缅甸穆斯林从那个时候起就不断得到孟加拉的军火和训练,武装对抗缅甸政府,进行独立和分裂活动,所以缅甸穆斯林对处于权力中心的巴基斯坦是极度的忠诚。
随着伊斯兰热情的消退,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者主张脱离巴基斯坦,整过国家迅速分裂为支持统一的宗教势力和支持独立的民族主义势力。于是由印度支持的孟加拉解放战争爆发,重视宗教信仰的罗兴亚人几乎都站在巴基斯坦一边(也就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大部分逃往到缅甸)反对孟加拉的解放。
这就是孟加拉国不肯接纳罗兴亚人的历史原因,同时孟加拉国也很清楚,如果允许罗兴亚人合法居留,那么涌入孟加拉国的罗兴亚人将会是超过200万的人口规模,这对于本来人口就众多而且极端贫穷的孟加拉国来说根本就难以招架,况且边界地区枪支毒品泛滥加上这些人的文化素质低下,无疑会成为祸乱之源。
因此孟加拉国也是完全否定罗兴亚人的身份,要求全部遣返。而显然缅甸方面根本不认定这些人是缅甸人,两国又不是难民条约签署国,于是难民营地区已经不是临时性的解决方案,很多罗兴亚人把住在难民营里当做生活常态。即便是联合国都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这就是罗兴亚人的现状,在轰轰烈烈的世俗化进程和宗教势力碰撞的时候,他们由于错误的选择而成了地缘博弈的无情牺牲品。
I. 罗兴亚人属于哪国家
缅甸。主要是19世纪英国控制缅甸之后,作为英国殖民当局“以夷制夷”的帮凶移居到缅甸的南亚人与当地部分土着融合后形成的混血民族,此后又融入了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逃入缅甸的孟加拉难民。
J. 流离失所,困苦不堪的罗兴亚人,为何得不到中国人的同情
缅甸,一个面积67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却有着超过135个民族,还不包括不被承认的罗兴亚人,也就说缅甸的民族数量确实非常之多。然而对于缅甸来说,多民族只能说是国家的现实,而不是国家的幸运。因为缅甸国内民族矛盾很多也很严重,割据一方的分裂武装也非常之多,至少有二十余支。其中一股力量属于罗兴亚人,也就是最近国际上炒的比较热的罗兴亚问题。很显然,缅甸主体民族佛教徒人多势众,受欺负的一方似乎铁定是“罗兴亚人”,可是中国人绝大多数不同情罗兴亚人,甚至于“幸灾乐祸”,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罗兴亚人属于“恶意移民”
符合以下条件的全部或者大多数,就属于恶意移民。1.以比较明确的掠夺原住居民的生存资源为目的,进入一个国家,2.不尊重主体居民的风俗习惯、法律秩序,总是以封闭性很强的小团体存在,3.与其他居民关系紧张,甚至于犯下过严重的种族民族仇杀的罪行。显然,罗兴亚人就属于“恶意移民”。
因此,罗兴亚人问题的主要责任方,罗兴亚人和缅甸政府实际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方,真正的受害者是普通罗兴亚人和缅甸居民。但是由于罗兴亚人极度宗教化的特征,罗兴亚极端武装和罗兴亚人构成了实际上的鱼和水的关系,即使缅甸政府作出让步,罗兴亚人仍旧会继续采取暴力手段谋求事实上的独立以分裂缅甸,所以,流落各地的罗兴亚人再苦,也不值得同情。除非他们懂得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