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战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壹’ 中缅战争是哪年
中缅战争是1762年—1769年。
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
时隔18年后,即干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暹罗等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此事才结束。
清缅临时和约的正式文本没有保留下来,而双方向各自国君禀报的内容又有出入,双方战后交涉还因此拖延了二十年。
(1)缅甸战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扩展阅读
中缅战争的影响:
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的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清朝军队进攻。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朝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
清缅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发生了一大变局,缅甸被战争削弱,暹罗得以复国。缅甸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部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返回后曾上书干隆皇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
但干隆皇帝受“骑射乃建州之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其该方面技艺进一步松弛,所以未予以重视。
十八世纪中缅战争,总体而言,没有胜利者。自称十全老人的干隆帝在晚年也承认,“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但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暹罗因此而复国;缅甸也重新认识到中国的力量,由此建立了与中国绵延二百多年的睦邻关系。这又是当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虽然清缅战争以缅甸入侵中国为开端,但却是一场双方以争夺地区利益与霸权为目的的战争,战争以中缅议和、缅甸名义上对中国称臣为结局,两个国家都没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清朝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量兵员,耗费大量白银,最终也没能征服缅甸。
而当时在东南亚称霸一方的缅甸也因为这场战争元气大伤,整个国家的路线发生了变化,对泰国的吞并战争也因为清国的巨大军事压力由接近完成最终化为泡影,而这也是清国对缅战争对东南亚产生的深远影响之一。
‘贰’ 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在什么时期
1942年初第一次入缅作战。
1944年初第二次入缅作战。
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
中国远征军历史评价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地带,又是东南亚地区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
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凤凰网)
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的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的一次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而随后与中国驻印军并肩作战歼灭缅甸日军,更是“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援助盟邦进入异邦国土作战并获得胜利的一次大规模作战”。(《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叁’ 英国侵缅战争
逐步蚕食的英国侵缅战争
19世纪20~80年代,英国为了征服缅甸,先后进行了三次殖民战争。第一次战争从1824年开始,到1826年结束。
19世纪20年代拿破仑帝国解后,英国加紧向亚洲进行殖民扩张。1834年 3月 5日,英印总督以缅甸威胁英属印度安全为借口,对缅宣战。英军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先在西线阿拉干地区挑起冲突,吸引缅军主力,然后以主力乘虚在缅甸南部沿海登陆,向北进攻,攻占全缅甸。缅军统帅部未能识破英军的阴谋,计划集中主力向西出击,企图迅速攻取吉大港和达卡,把英军逐出孟加拉,因而忽略了本土特别是南部沿海的防御。1824年 5月,缅军统帅班都拉率领缅军主力横渡纳夫河,于拉穆地域大败英国殖民军,从而震动了加尔各答的英国殖民当局。但就在这个时候,由坎贝尔指挥的 1.1万名英军,经海陆直达缅甸南部沿海,在仰光登陆后,攻陷了该城。班都拉闻讯,立即回顾救援。12月,缅军在仰光地区与英军展开激烈交锋,受挫后退守德努漂城。1825年 4月初,英军开始向德努漂城发动猛攻,班都拉不幸在激战中壮烈牺牲,缅军被迫撤至杨达波防守。10月,双方进行停战谈判。1826年2 月24日,缅甸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杨达波条约》,割让阿拉干、丹那沙林,放弃对阿萨姆和曼尼普尔的主权,赔款1000万卢比。
第二次战争是1852年进行的。1837年 3月,孟坑缅王即位后,宣布不承认《杨达波条约》,英国决定再次入侵。1852年,英国海军分舰队以保护英商为名,劫掠缅甸船只,并对岸防工事开炮。 4月 5日,英海军又对马达班港进行炮击。12日,戈德文指挥 2万英军在仰光强行登陆,随即乘船溯伊洛瓦底江北上,于10月 9日占领卑谬。12月,英国宣布下缅甸并入英印殖民地。
1885年又进行了第三次战争。英国乘缅甸内战之机,以缅甸迫害英商为借口,再次挑起战争。1885年11月,由普伦德加斯特指挥的 1.1万英军,分成水陆两路,沿伊洛瓦底江北进。14日攻占要塞城市敏赫拉,28日占领缅北重镇曼德勒,缅王锡袍被俘。1886年 1月 1日,英国宣布整个缅甸为英国的殖民地。
‘肆’ 第1次英缅战争都经历了什么
第1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18世纪末英国将其印度领地的东部边界逐渐向缅甸推进。英国作战计划规定在陆上以防御为主,而派出登陆兵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陆。1824年3月5日,在阿萨姆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开始军事行动。
英军一支部队虽抢占了几个居民点,但是,未能攻下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开始,英军就撤退了。5月份,马赫·班都拉率领缅军横渡纳阿夫河,于17日在拉木附近击溃英军。引起加尔各答和达卡一片慌乱。
然而,缅军获悉英军在仰光登陆,便不再进攻,而仓促回师增援国内驻军。5月11日,英军登陆兵在仰光登陆,使缅甸政府措手不及,从而轻易地攻占该市。缅军据守仰光以北阵地,将仰光的敌军登陆部队封锁在市内。夏秋两季,仰光地区一直处于激战之中。英军在其他地段占领了缅甸大片领土。
1824年底,缅军转入进攻,但在12月5~9日期间仰光附近的战斗中遭到重创。英军得到增援后,于1825年4月1日强攻达努彪要塞,缅军被迫撤退。
此后,双方均未主动出击。10月2日开始谈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缅方的义愤,缅军于是发起进攻。缅军虽获得几次局部胜利,但最后仍遭失败。12月30日恢复谈判。
1826年2月24日缔结和约。
根据条约规定,缅甸不得干涉阿萨姆、卡恰尔和贾伊蒂各公国的内政,南部的若开区和丹那沙林区划归英国,同意偿付100万英镑的赔款,接受英国总督到任视事,签订缅英通商条约。
‘伍’ 第一次英缅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第一次英缅战争发生于1824~1826年。英国殖民者在多次诱迫缅甸缔结不平等条约失败后,即不断在阿拉干、曼尼普尔、卡恰尔和阿萨姆等地区挑起事端,恶化边境形势,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口实。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当局以缅甸出兵卡恰尔,进攻有争议的内夫河口刷浦黎岛英守军,威胁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为借口,对缅甸发动了第一次侵略战争。
入侵英军分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北方的阿萨姆地区;第二路进攻西南部的阿拉干地区;第三路从海上进攻缅甸南部。战争首先在阿萨姆打响,英军在遭到缅军顽强抵抗,付出沉重代价后,于1825年1月攻占阿萨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缅军在班都拉将军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初,渡过内夫河,主动出击,一举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区重镇拉特纳帕兰和拉木。英国殖民当局极为震惊,惟恐缅军乘胜进攻吉大港,急忙调兵增援。但由于5月间从海上进攻缅甸的英军攻占了仰光,缅军主力奉命回师南下,阿拉干战场形势转而对英军有利,英军转守为攻,于1825年3月攻占阿拉干首府,随后控制了阿拉干全境。从海上进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这次战争英军主要作战方向。1824年5月9日,英军一支由66艘战舰、1.1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乘缅军主力尚在西部边境地区,南部沿海兵力空虚之机,在仰光登陆,攻占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从南面直接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缅甸政府急调部队据守仰光以北阵地,并召班都拉率军回师南线。11月,缅军6万多人冒着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赶回仰光前线。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驻守仰光的英军发起总攻,但由于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缅军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纪的滑膛枪。英军以逸待劳,缅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又加之英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因此,缅军几次进攻失利,伤亡惨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对班都拉劝降不成,即对缅军阵地发起猛攻。班都拉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身亡,缅军陷入混乱,英军趁机攻占了缅军阵地。4月3日,英军又占卑谬,因进入雨季,不敢继续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军不断入侵缅甸腹地,动摇了缅甸统治者的抗英决心,缅王接受议和派建议,于9月派人与英方谈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引起缅方义愤。10月,缅政府重新组织1万多人的部队,向卑谬的英军发起反攻。缅军虽给敌以有力打击,但英军大批援军赶到后,反攻仍遭失败。1826年2月,英军占领蒲甘,逼近缅甸首都,缅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谈判条件,于2月24日与英殖民者缔结了和约。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根据条约,缅方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地给英方,赔款100万英镑。战争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独立的缅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殖民当局虽然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但在缅甸人民的顽强抗击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侵缅英军4万多人,约有1.5万人葬身战场,消耗战费1300万英镑。
‘陆’ 清朝和缅甸发生过战争吗
发生过,在干隆时期。
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
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朝缅甸双方都损失惨重。
这场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今泰国)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大清军队进攻。
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军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清缅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发生一大变局,缅甸被战争削弱,暹罗得以复国。
缅甸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6)缅甸战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扩展阅读:
1752年(清干隆十七年)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便进入全盛时期,欲望也有所膨胀,虽然表面上保持与清朝的藩属关系,但从没向清廷纳贡,反而从雍正朝晚期开始就有人员越过清缅边境,对清朝境内的一些部落征收传统的贡赋——花马礼。
对于一些不愿屈服的清缅边境上的部落,缅方常会派出小股军队越境进攻,以压服清方的部落土司。
当时,由于清朝正集结重兵平定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无暇顾及南方边境的这类小摩擦,云南地方官府也对此采取听之任之的绥靖政策。
清干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属木邦的土司向清朝境内的孟定和耿马两个土司部落征收贡赋未果,便派出约2000多人的部队(含土司部队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进行袭击,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烧了耿马土司的衙署和部分民居。
从干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缅属土司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连年入界骚扰,云南地方部队只是进行了小规模的反击。
到了干隆三十年(1765年),骚扰规模升级,缅兵进入车里(今西双版纳)多处地方勒索钱粮和掳掠民众。
干隆帝终于发怒,开始对缅甸的侵略行为采取强硬态度,命令云南军队进攻缅甸,以灭缅甸而后快。清缅战争打响后,在随后几年的战事中,清廷主要对缅甸进行了四次战争。
干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对缅战争时,干隆帝由于轻敌,只是命云贵总督刘藻率云南绿营应对缅甸。面对入侵的缅兵,云南绿营只擒获了5人,其他缅兵自动撤退,但刘藻却向朝廷谎报军情。
几个月后,缅兵再次以数千人兵力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地,甚至深入思茅地区。刘藻再派3000绿营兵围剿,缅兵则采用游击战术,时而攻击时而撤退,清兵虽然陆续收多处失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战果。
干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一队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在森林里陷入缅兵埋伏,死伤多人。干隆帝闻奏后暴怒,将刘藻革职,似降补湖北巡抚,刘藻因此而自杀身亡。
刘藻死后,干隆帝又派杨应琚移任云贵总督,指挥清兵趁缅兵撤退之际,大举攻入缅甸,第二次对缅战争拉开序幕。是年四月,清兵占领缅属的两个土司管辖地区。
由于缅兵一路坚壁清野,清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只好任命一些地方官员,留下约800人驻防后退回。七月,为震慑缅甸,干隆帝又命杨应琚利用云南的绿营兵征服缅甸。
先后占领蛮暮土和木邦司管辖地区。到了九月,杨应琚调集约14000兵准备进攻缅甸,并先派3300兵进驻遮放土司。清兵发动攻势后,缅王孟驳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1万缅兵与清兵对抗。
交战时,缅军采取完全出乎清军意料的部署,使用燧发枪等新型装备,加之作战环境适应强,清兵伤亡惨重。十一月缅兵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并成功伏击前来增援的数百清余兵。
十二月两军再次爆发大战,缅军主力利用骑兵发起突然袭击,解求出被围的缅兵并击溃清兵。杨应琚只好与缅兵议和,接受缅方条件,双方停战。
干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战事又起,双方各有胜负,但杨应琚却上表朝廷,称屡获大捷,前后杀敌上万人。
干隆帝了解真实情况后非常震怒,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此次战事,虽然清兵人数多于缅兵,但依然屡战屡败。
干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干隆帝派朝廷大将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点满洲兵3000人,四川和贵州绿营18000人,总兵力愈2万人进攻缅甸,第三次对缅战争开始。
最初,由于兵力占优,清军作战比较顺利,缅军节节败退。同年十二月,由于明瑞轻敌,导致他亲率的1万部队被缅军数万人包围,最后几乎全军覆没,明瑞也战死沙场。
明瑞军大败后,干隆帝完全不理会缅甸陆续发来的求和文书,并于干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发动更大规模伐缅计划,任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
点满洲兵1万5千人,贵州绿营1万人,福建水师2000人,加上地方军共3万人参与第四次对缅战争。
战争开始后,福建水师被缅军大炮击退,不适应丛林作战的陆军因患热带病3万人只剩1万人具有战斗力,多名将领因病死亡。同时,缅甸也因国力重挫而无力再战,于是双方议和,战火暂时熄灭。
四次对缅战争的失败终于让清廷头脑清醒了一些,干隆帝认识到缅甸这个已经灭掉了暹罗国的南方小邦变成了一个地区强国,不再指望灭掉缅甸。
但为了天朝上国的威严,干隆帝最后出动了近4万人进攻缅甸。不过,最后的这次较量变为一个拉锯战,两国各有胜负。
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双方前线将领在未取得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几经交涉,自行决定议和,商定缅甸名义上对清称臣,不再侵犯清朝边境,而清军选择撤军。
双方谈判定议画押后,互赠了礼物,这场延续多年、花费巨大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但直到18年后的干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缅甸国王孟云为应对邻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两国关系才真正正常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缅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弘历
‘柒’ 中国是什么时候跟缅甸发生的战争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
‘捌’ 第一次英缅战争始末
19世纪初,随着雍籍牙王朝(贡榜王朝[ 贡榜王朝存在于1752年到1885年,期间不但统一全缅甸,也对外四处用兵扩张疆土,于1767年消灭暹罗阿瑜陀耶王国,并多次和中国清朝发生战争。19世纪中期,南缅甸受到大英帝国入侵,该王朝前后与英爆发三次英缅战争,终于在1885年遭受英国全面占领,贡榜王朝亦覆灭。其领土则被并入英属印度。 ])的统治者把他们的统治扩大到阿拉干、曼尼坡和阿萨姆,缅甸与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冲突不断升级,成为英缅战争的导因。但是,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爆发,却有着更深刻的原因。它实际上是英国资本主义在东方进行的殖民扩张的一个组成部分。
19世纪最初20年,英国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1814年,历时11年的拿破仑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英国进一步巩固了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并且得以腾出手来,加紧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1817-1818年,英国通过战争最后征服了印度马拉特诸首领,实际上已统治了印度的中部和南部。1819年,英国又占据新加坡,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据点。此后,英国在马来半岛地区取得了槟榔屿和威斯利省。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进行侵略的时候,早已把缅甸作为扩张的目标。因为缅甸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位于中国和印度两大国之间,并且横亘在英属印度与马来半岛地区的英属殖民地之间。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看来,如果控制了缅甸,不但有利于巩固英属印度,而且可以把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连成一片,甚至可以进而打开中国的大门。仅在1795年到1811年之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6次派遣使者到缅甸。这些英国使者虽然未能成功地诱使缅甸统治者签订不平等条约,却并非完全空手而归。他们利用出使的机会深入缅甸,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积极为英国对缅甸的殖民扩张出谋划策。西姆施在1795年出使缅甸后就提出,缅甸帝国内被称为“勃固”的那一部分地区对于英属印度的重要性,是与三个明确的目标相联系的。这三个目标就是:一,取得缅甸的柚木。二,把英国的产品大量输入缅甸。三,防止英国之外的国家控制缅甸。坎宁在1810年出使缅甸后则提出,“英印方面派出一支军队,就足以征服阿拉干,而占领阿拉干将给英国政府提供极好的机会,取得从吉大港到尼格莱斯湾的广阔地区”。
因此,英国殖民主义者在诱使缅甸缔约失败后.没有也不可能放弃对缅甸进行殖民扩张,而是采取新的手法,积极支持逃入英属印度的阿拉干人进行反缅活动,利用他们同缅甸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在缅印边境制造事端,恶化双边关系,准备侵略战争。
雍籍牙王朝的统治者对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打了多年的交道,但并不了解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真实情况。缅甸军队在对暹罗、对阿拉干、对曼尼坡等战争中的胜利,又滋长了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的情绪。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英国殖民主义者是完全不同于他们过去的对手的新的强大的敌人,一开始并没有把英国人放在眼里。1817年,缅甸兰里岛总督致信英属孟加拉总督说,“我王神力无穷。吉大港、达卡等地属我王。英国东印度公司应交出统治权,向缅甸政府交纳赋税”。“如果拒绝,将派出大军水陆两路进发,直捣英国领地”。
在这种情况下,英缅关系在1820年前后已严重恶化。最后,刷浦黎岛事件终于成为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导火线。内夫河口的刷浦黎岛,位于阿拉干和吉大港之间。对于这个岛的归属,当时缅甸和英印当局有争议。1823年2月,一支英军占领刷浦黎岛,竖起英国国旗。缅甸阿拉干总督要求英军撤离,遭到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1000多名缅甸士兵奉命于9月24日在该岛登陆,驱逐英军。不久,缅军撤走,英军重占该岛。阿拉干总督警告英军必须撤离,否则缅方将使用武力,夺回该岛。但是,英方置之不理,岛上英军也赖着不走。
1824年1月,缅军名将班都拉出任阿拉干总督后,立即派出军队,再度占领刷浦黎岛,驱逐英军。蓄谋已久的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英缅战争。英印当局声称,由于缅甸方面“进攻和杀害我们在刷浦黎岛的守军”,“实际上已使两国处于交战状态”。1824年3月5日,英印总督阿姆赫斯特(1823-1828)宣称,“为了维护英国政府的权利和荣誉”,英国正式向缅甸宣战。
第一次英缅战争开始了。这是一场打得十分艰苦的战争。双方都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参战的英印军队前后有近40000人。缅军在数量上更大,仅在阿拉干一线就不下60000人。缅军已使用西式枪炮,水军约有500艘战船,大船长20-30米,可载士兵100人左右。有的战船配备了9-12门火炮。
1824年3月到5月,英军分兵三路,大举入侵。第一路侵略军沿布拉马普得拉河入侵阿萨姆,第二路进攻阿拉干,第三路从海上逼近下缅甸。英军的主要顾问是曾经三次出使缅甸的伯尼上尉。
战争最早是在阿萨姆打响的。1824年3月13日,英军进犯阿萨姆,沿途散发了“致阿萨姆人宣言”,把入侵阿萨姆说成对阿萨姆人的“援助”,是为了“驱逐缅人”,建立一个“符合阿萨姆人需要的、促进各阶级幸福的政府”。1825年1月,缅军在阿萨姆首府朗普尔与英军展开激战,击毙了许多英军士兵,打伤侵略军头子理查兹。英军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攻占朗普尔,在阿萨姆战场上取得胜利。
在阿拉干一线,缅军在班都拉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主动出击,渡过内夫河,攻占英印在吉大港地区的重镇拉特纳帕兰,击毙英军上尉诺顿。驻守该镇的1000多名英军士兵,只有约700人逃回吉大港。孟加拉英国殖民当局十分惊慌,加尔各答的一些商人甚至携带着财产逃离该城。英印当局急忙调集军队增援吉大港。但是,由于从海路入侵的英军在1824年5月攻占仰光,班都拉奉命回师缅甸南部地区。这样,阿拉干战场的军事形势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英军开始转入攻势。1825年3月,英军攻占阿拉干首府末罗汉,随后占领阿拉干全境。由于遭到缅甸军民的顽强抵抗,又因水土不服传染上流行性疾病,英军损失极为惨重,伤亡200,病死1400,染疾病的不下4000。英军总指挥摩利逊将军也染疾,在送回英国的途中死去。
第一次英缅战争的主战场,是在伊洛瓦底江流域。
1824年5月9日,一支由66艘军舰组成的庞大的英国海军舰队,载着11000多名士兵,离开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地区。当时缅甸沿海地区兵力空虚。5月11日,英军占领仰光。当地居民已带着粮食和牲畜撤离,留下一座空城。英军远道而来,“既无所掠,粮运又不继”,处境十分狼狈。此时雨季已经到来,只剩下4000人还能作战,其中大约2700名是印度籍士兵。
但是,英军占领仰光和马都八、土瓦、丹老、勃固等沿海城镇,从南面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的确震动了缅甸封建朝廷。缅甸政府急忙从首都阿瓦调集士兵,同时决定召回在阿拉干的缅军主力。班都拉立即率领60000士兵,其中枪兵35000,步兵10000,骑兵700,携带着数百门火炮,冒着季风雨和酷热,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阿拉干山脉,于1824年11月回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此举使得英国侵略军军官也大为震惊。后来,有的西方史学家把它看作可以与古罗马时期迦太基的大将汉尼拔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相媲美的壮举。
1824年12月1日,班都拉指挥缅军,向仰光英军发起进攻。此时,从印度开来的援军已到达仰光,英军实力大为增强,而缅军翻山越岭,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参战匆忙,加上武器又比英军落后,因此,几次进攻瑞大光宝塔附近地区,都被英军击退,造成军事上的失利。仰光之役缅军伤亡不下5000人。英军也损失了近400人。同年12月底,班都拉带着7000多名士兵,向北退到达柳漂。
1825年3月,英军大举北侵,准备进攻达柳漂。英国将领科顿写信给班都拉,要他率军投降。班都拉在复信中义正词严地回答说:“你会看到,我将坚定地保卫我的祖国。如果你作为朋友而来,我让你参观达柳漂;但是,如果你作为敌人而来,那就来吧!。”
在科顿诱降失败后,英军就进攻达柳漂,但被缅军击退。3月25日,英将坎贝尔率领增援部队赶到。4月1日,英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班都拉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作战。不幸,一颗炮弹落在他身旁。这位杰出的爱国将领当即身亡。缅军失去总指挥,陷入混乱之中。英军攻占达柳漂后,继续北上,占领卑谬重镇。只是因为雨季来临了,英军才没有继续北进。
班都拉之死和达柳漂、卑谬的相继失陷,在缅甸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些官员主张同英军议。1825年9月,缅王派出代表到卑谬以北30多公里的良彬集同英军谈判。英国侵略军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缅甸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赔款200万英镑。这是缅甸封建王朝闻所未闻的,缅王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缅方宣称割地赔款不符合缅甸的习惯,拒绝了英方提出的条件。
谈判失败,战局重开。缅甸统治阶级想集中优势兵力,一战挽回败局。1825年10月,缅军60000多人,包括约8000名从掸邦征集来的掸族士兵,向集结在卑谬的约6000人的英军发起反攻,曾一度重创英军,击毙英军上校诺克道尔。但英军毕竟是用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近代军队,而缅军匆匆召集起来,仅在人数上占优势,反攻很快就遭到失败。卑谬之役,英军伤亡180多人,而缅军死伤2000多名。
卑谬反击战失败后,缅军力量大受削弱。英军沿伊洛瓦底江而上,长驱直入,于1826年1月攻占敏巫和仁安羌,2月初攻占缅甸古都蒲甘,进抵距离缅甸首都阿瓦只有一日之程的扬达波。缅甸封建王朝在英国侵略军威胁到它的存亡的严重关头.完全丧失了继续抵抗的信心,派出代表到扬达波与英方进行谈判,无条件地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各项要求,于1826年2月24日正式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扬达波条约。
扬达波条约共有11款并有一项附款。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缅甸政府放弃对阿萨姆及其邻国的要求,今后不得干预他们的事务;承认曼尼坡原来的统治者的地位。二、缅甸国王把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割让给英国。三、缅甸政府赔款1000万卢比(在当时折合缅甸上等银225000公斤),分四次还清。四、英国方面可以派出使臣驻缅甸首都,使臣可以拥有一支50人的卫队。五、英国船只可以自由进入缅甸港口,商船免税。
扬波达条约的签订,标志着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结束。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在缅甸军队的抵抗和人民的打击下,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参加侵缅战争的40000名官兵中,有15000多人葬身缅甸,全部军费开支高达1300万英镑(以2005年币值计算,约合3.79亿至9.85亿英镑)。高额的费用导致1833年英属印度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军费比12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400万英镑还高)因此,第一次英缅战争被称为“英国军事史上打得最糟糕的一场战争”。缅甸人民的抗英斗争虽然由于武器的落后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妥协而遭到失败,但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不畏强暴,英勇顽强地抵抗,表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气概。在抗英战争中牺牲的班都拉将军,被缅甸人民尊为民族英雄。
第一次英缅战争对缅甸 历史 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缅甸古代史与近代史的一个分水岭。这次战争打断了缅甸封建 社会 独立发展的进程,使得统一的封建的缅甸被肢解为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 社会 和缅王统治下的封建 社会 两部分,从而开始了缅甸殖民地、封建 社会 的 历史 。对曼尼坡、阿萨姆等地控制的丧失,使缅甸国王统治的地域大为减小,而阿拉干和丹那沙林的割让,使缅甸丧失了10万余平方公里的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并且随时面临英国进一步侵略的威胁。英国船只可以自由出入缅甸港口,向缅甸大量倾销廉价商品,又使缅甸的封建经济直接受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缅甸封建王朝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从而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缅甸的国力因为战争、割地、赔款而受到极大的削弱,从此一蹶不振。缅甸封建 社会 面临着空前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