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为什么打缅甸
⑴ 清朝和缅甸发生过战争吗
发生过,在干隆时期。
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
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朝缅甸双方都损失惨重。
这场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今泰国)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大清军队进攻。
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军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清缅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发生一大变局,缅甸被战争削弱,暹罗得以复国。
缅甸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1)明清为什么打缅甸扩展阅读:
1752年(清干隆十七年)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便进入全盛时期,欲望也有所膨胀,虽然表面上保持与清朝的藩属关系,但从没向清廷纳贡,反而从雍正朝晚期开始就有人员越过清缅边境,对清朝境内的一些部落征收传统的贡赋——花马礼。
对于一些不愿屈服的清缅边境上的部落,缅方常会派出小股军队越境进攻,以压服清方的部落土司。
当时,由于清朝正集结重兵平定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无暇顾及南方边境的这类小摩擦,云南地方官府也对此采取听之任之的绥靖政策。
清干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属木邦的土司向清朝境内的孟定和耿马两个土司部落征收贡赋未果,便派出约2000多人的部队(含土司部队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进行袭击,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烧了耿马土司的衙署和部分民居。
从干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缅属土司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连年入界骚扰,云南地方部队只是进行了小规模的反击。
到了干隆三十年(1765年),骚扰规模升级,缅兵进入车里(今西双版纳)多处地方勒索钱粮和掳掠民众。
干隆帝终于发怒,开始对缅甸的侵略行为采取强硬态度,命令云南军队进攻缅甸,以灭缅甸而后快。清缅战争打响后,在随后几年的战事中,清廷主要对缅甸进行了四次战争。
干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对缅战争时,干隆帝由于轻敌,只是命云贵总督刘藻率云南绿营应对缅甸。面对入侵的缅兵,云南绿营只擒获了5人,其他缅兵自动撤退,但刘藻却向朝廷谎报军情。
几个月后,缅兵再次以数千人兵力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地,甚至深入思茅地区。刘藻再派3000绿营兵围剿,缅兵则采用游击战术,时而攻击时而撤退,清兵虽然陆续收多处失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战果。
干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一队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在森林里陷入缅兵埋伏,死伤多人。干隆帝闻奏后暴怒,将刘藻革职,似降补湖北巡抚,刘藻因此而自杀身亡。
刘藻死后,干隆帝又派杨应琚移任云贵总督,指挥清兵趁缅兵撤退之际,大举攻入缅甸,第二次对缅战争拉开序幕。是年四月,清兵占领缅属的两个土司管辖地区。
由于缅兵一路坚壁清野,清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只好任命一些地方官员,留下约800人驻防后退回。七月,为震慑缅甸,干隆帝又命杨应琚利用云南的绿营兵征服缅甸。
先后占领蛮暮土和木邦司管辖地区。到了九月,杨应琚调集约14000兵准备进攻缅甸,并先派3300兵进驻遮放土司。清兵发动攻势后,缅王孟驳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1万缅兵与清兵对抗。
交战时,缅军采取完全出乎清军意料的部署,使用燧发枪等新型装备,加之作战环境适应强,清兵伤亡惨重。十一月缅兵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并成功伏击前来增援的数百清余兵。
十二月两军再次爆发大战,缅军主力利用骑兵发起突然袭击,解求出被围的缅兵并击溃清兵。杨应琚只好与缅兵议和,接受缅方条件,双方停战。
干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战事又起,双方各有胜负,但杨应琚却上表朝廷,称屡获大捷,前后杀敌上万人。
干隆帝了解真实情况后非常震怒,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此次战事,虽然清兵人数多于缅兵,但依然屡战屡败。
干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干隆帝派朝廷大将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点满洲兵3000人,四川和贵州绿营18000人,总兵力愈2万人进攻缅甸,第三次对缅战争开始。
最初,由于兵力占优,清军作战比较顺利,缅军节节败退。同年十二月,由于明瑞轻敌,导致他亲率的1万部队被缅军数万人包围,最后几乎全军覆没,明瑞也战死沙场。
明瑞军大败后,干隆帝完全不理会缅甸陆续发来的求和文书,并于干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发动更大规模伐缅计划,任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
点满洲兵1万5千人,贵州绿营1万人,福建水师2000人,加上地方军共3万人参与第四次对缅战争。
战争开始后,福建水师被缅军大炮击退,不适应丛林作战的陆军因患热带病3万人只剩1万人具有战斗力,多名将领因病死亡。同时,缅甸也因国力重挫而无力再战,于是双方议和,战火暂时熄灭。
四次对缅战争的失败终于让清廷头脑清醒了一些,干隆帝认识到缅甸这个已经灭掉了暹罗国的南方小邦变成了一个地区强国,不再指望灭掉缅甸。
但为了天朝上国的威严,干隆帝最后出动了近4万人进攻缅甸。不过,最后的这次较量变为一个拉锯战,两国各有胜负。
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双方前线将领在未取得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几经交涉,自行决定议和,商定缅甸名义上对清称臣,不再侵犯清朝边境,而清军选择撤军。
双方谈判定议画押后,互赠了礼物,这场延续多年、花费巨大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但直到18年后的干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缅甸国王孟云为应对邻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两国关系才真正正常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缅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弘历
⑵ 为什么明朝打不过缅甸
1、不占天时,缅甸气候潮湿。湿度高,北方人很容易患上皮肤疾病。
2、不占地利,缅甸树林湖泊众多,不利于骑兵推进,也不利于大兵团展开作战。
3、古时当地民风彪悍,战斗力也强。从数很少,也敢于作战。
⑶ 干隆时期,清朝与缅甸的战争,为何清军没能大胜缅甸
清缅之战,可以说是一场糊涂的战争,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劳师动众、糜耗钱粮,鏖战六年,最后草草收场,还被干隆列入了“十全武功”之中。这着实有些令人唏嘘不已!
清朝数年劳师动众,并无收获,便已经一再证明不该继续投入军力,去做无谓的战斗了。然而,干隆总觉得自己一方是天朝上国,势必要炫耀国威。如此一来,糜耗钱粮、损兵折将,换来的也不过是表面上的胜利。
⑷ 干隆为何跟缅甸开战
干隆跟缅甸开战的主要原因是:缅甸压迫清朝边疆少数民族,并对清朝进行挑衅和入侵。清缅战争,是十八世纪末中国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国力强盛的清王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在干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
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凭着其军力,迅速压服中缅边境上的诸多土司。在对原缅属各掸族土司确立统治后,开始派出小股部队配合这些掸族土司的部队以军事威胁向中国管辖的内地土司强制要求征收传统的“花马礼”(即为贡赋钱粮,处于中缅两国边境上的各掸族土司在历史上为谋求自身安全曾向两国都缴纳这贡赋)。这些内地土司有些屈服于缅甸的兵威,有些并不屈服。这些不屈服的土司派人向云南地方官府请求军事支援。但当时干隆皇帝忙于平定准噶尔,无暇南顾,不愿与周边国家发生军事冲突,因此云南地方官府对此事一直是奉行偏向绥靖政策。而当干隆皇帝从平定新疆这一事情脱身后,开始对缅甸这种压迫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和挑衅中国国威的行为采取强硬态度,中缅边境局势逐渐紧张。
清干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甸方面再次向这些内地土司征收贡赋未果, 遂出兵入侵中国。正式点燃了中缅两国边境冲突的导火线。
⑸ 明朝本来占领了缅甸,为何最后被缅甸打得落荒而逃
因为当时缅甸诞生了最强的东吁王朝,将缅甸重新统一。还有当时明朝内忧外患,而且缅甸环境恶劣不适合居住,不仅无法为朝廷创收,还要花费大量财政去维持,这样不划算。
⑹ 明朝是怎么占领缅北,又怎么失去的
认为江心坡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的主要根据,是江心坡地区的原主要土司,比如孟养、里麻等地土司(孟养土司的管辖地还要越过江心坡以西)曾受过明、清两代王朝册封。土司制实是中国控制边远少数民族的一种政治手段,绝大多数原册封的土司领土,后来成为中国的领土。
中缅边境地区,数百年来一直有着大小不一的争夺战。明代开设三宣六慰,1531年(明嘉靖十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逐步统一缅甸,并不断进攻明朝所属的土司。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载:“缅甸(东吁王朝)统一的最后完成,是在莽应龙统治时期(1551-1581年)。莽应龙先于1555年占领阿瓦,1556至1557年建有征服了北部掸族诸小国,东部国境到达泰国境内。经过三次战役,先后占领孟养、孟拱、蛮莫、孟密、伽沙、猛别等地……”
清朝与缅甸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是为了消灭逃入缅甸的南明残余力量。结果就是缅甸将南明永历帝交给清军,李定国病死,南明在缅境内的最后残余力量瓦解。清军达到目的即返回云南,随后清廷与西南清军主将吴三桂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内部权力斗争上,由于此次战争目的本身不在缅甸,所以对于边境没有多大影响。第二次是在干隆年间,清军再次击败缅甸,缅向清廷臣服,成为中国的外藩。这导致英缅第三次战争后,缅本部全境沦为英殖民地,但正式的吞并条约是在中英之间签定的。
江心坡指的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以东的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一个狭长地带,北起西藏察隅县,南到缅甸尖高山。不过网上流传的7万平方公里说,其实是指密以北的大部分缅北地区(台版中国地图中,把它们都划入中国版图)。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而所谓“江心坡问题”,其实就是中缅边界问题,确切的说,主要是北段边界是如何勘定的。
争议
江心坡为中华民国政府法定领土的一部分,1941年被中华民国以“永久租借”的方式租借给当时的英国。1949年以后归于缅甸的地方政府自治。依据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丧失其主权,但中华民国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或其与他国签订的边界条约。
香港《开放》杂志执行编辑(自称“学者”)蔡咏梅指出,江心坡即是位于云南省高黎贡山以西的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长约2000里,宽约500里;北起西藏察隅县,南至缅甸尖高山,在清朝乃属于云南省腾越州的大塘、止那等由土司控制之地。当地的一支少数民族濮曼族人自承是蜀汉诸葛亮平南时所遗汉兵后裔,至今仍祀奉诸葛武侯。
通常江心坡指缅甸北部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即中华民国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中国地图相比西南部多出的地区),约7万平方公里,现在属缅甸克钦邦的大部辖境及实皆省的最北境。
⑺ 清缅战争,清朝为什么会输
在干隆皇帝在位期间,公元1762年的时候发生了缅甸入侵中国云南地区,此时干隆皇帝怎能忍受,便下令对缅甸军队开始了全面的反击,至此之后缅甸战争打响。
而此时的缅甸看到了清王朝对他们的行动不管不顾,更是变本加厉的就在公元1762年时主动派兵入侵清王朝,而且强行的征收保护费,这使得当地的土司进行组织工作奋力抵抗,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没有办法只能老老实实的将钱交上去。可是那时候缅甸的人是不甘心于这样的要的,要的钱越来越多,他们更是以数千人的军队去占领了当时的西双版纳,而且将此部分区域称之为缅甸的领土。当时干隆皇帝大怒,派云贵总督派兵清剿。
三、清王朝为什么会在此次战争当中失败并损失惨重?
在刚开始派兵清剿的时候,干隆皇帝就选错了人,因为云贵总督刘藻并不是一个有才能之人,率领3000的人马在失败中归来了。之后干隆皇帝就卸了他的职位,而此人也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自杀身亡了,在第1次战争失败以后,他便派出了最为器重的一个人去处理云南方面的事情,但是缅甸的实力也是越来越强,导致清朝军队一直在打败仗。而那时候的缅甸也是知道不能够跟清朝打的太久,不然也不能取得胜利。主要就是为了让清朝主动提出和解,他们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此时干隆选择的这个人也是好大喜功的,在失败的时候一直都没有上报小的胜利便上报朝廷。
其实缅甸战争之所以会以这样的结果收场,还是因为干隆皇帝在刚开始选择人的时候就错了。
⑻ 明清两朝初期武力不至于差,为什么没能拿下缅甸
1、当时的云南人口都很少,不毛之地,当地无法提供足够的物资供给大军,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明末的四川破坏极为严重,也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物资,人口不够。
2、沿途基本上没有什么道路,而且地形复杂,山势险峻,后勤物流不畅,也容易被当地部落截断补给线。
3、云南的气候比较复杂,一天中间就可以经历春夏秋冬,当时对气候理解不深,更没有天气预报,参战军士(特别是北方人)很容易因水土不服患病死亡。再往南,缅甸是热带雨林,如果没有经验,进去就是死路一条。
⑼ 中国古代为什么选择征服缅甸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
缅甸,一个跟我们一衣带水的西南邻邦,曾经多次出现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之中。从今天的云南省边陲向西南方向远眺,这个与我们共享多条重要河流的国家是我国边疆与印度洋之间的唯一阻隔。
事实上,古代中国政权曾经多次与缅甸交战甚至将之灭国,但我们却始终没能将之变成如内地一般的郡县体制,进而打开通向印度洋的大门。
⑽ 明清为什么与外发生冲突
明朝主要是在抗倭寇方面于日本有冲突,还有就是有一个万历侵朝战争。当时日本经过战国时代的磨砺,武工方面确有进步,在其统治者丰臣绣吉的野心之下,向朝鲜出兵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明国,但是在中朝军民的共同抗击之下失败,绣吉在郁闷中死去,明国的对外冲突也宣告结束。
清朝前期主要是与沙俄有过冲突,康熙皇帝于彼得大帝2次战于雅克萨。最宗以中国的胜利告终,签定《尼布处》条约,干隆时和缅甸有小的冲突,为一些贡受事宜而打,不足挂齿。晚清中国为和与西方列强打我想不用我多说了吧。
其实不好理解你的问题,你问的是宏观上的“为什么冲突吗”?如果是这样就不好说了,举一例子,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很简单为了石油。我想说的每一次冲突都有它具体的原因。都要从微观上看。从宏观上看就不是问题了,为什么冲突?因为有事咯。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