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干隆怎么引起缅甸战争

干隆怎么引起缅甸战争

发布时间: 2023-02-28 10:04:05

A. 1762年,干隆为何与缅甸开战当时清朝强大综合国力为何会铩羽而归呢

清朝与缅甸的战争,总体而言,清军表现的还可以。不仅阻止了缅甸吞并泰国,一统中南半岛,成为威胁中原王朝的力量,而且还拖垮了缅甸。只是由于连续几任清军统帅对缅军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盲目自大。再加上缅甸的恶劣气候让清军忍受不了,这才导致清军没有达到干隆皇帝的战略预期。

B. 清缅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历史:历史上每一场战争爆发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所以人们如果想要根据这些战争来了解当时的历史,那么就可以先去了解这些原因和背景,因为这样能够方便人们去理解。

三、清缅战争的结果

这场战争持续了比较久,而且战争的后面 双方国军都对这份合约不是很满意,在干隆53年4月的时候,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国家的压力,主动改善了对华关系,而且还派出使节奉表纳贡,所以这件事情才算结束,但是青免临时的合约正式文本当时没有被保留下来,然后双方向各自国军报的内容又有差异,因此双方在战争结束交涉之后 还因为此件事情拖延了二十年。

C. 清朝和缅甸发生过战争吗

发生过,在干隆时期。

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

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朝缅甸双方都损失惨重。

这场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今泰国)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大清军队进攻。

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军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清缅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发生一大变局,缅甸被战争削弱,暹罗得以复国。

缅甸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3)干隆怎么引起缅甸战争扩展阅读:

1752年(清干隆十七年)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便进入全盛时期,欲望也有所膨胀,虽然表面上保持与清朝的藩属关系,但从没向清廷纳贡,反而从雍正朝晚期开始就有人员越过清缅边境,对清朝境内的一些部落征收传统的贡赋——花马礼。

对于一些不愿屈服的清缅边境上的部落,缅方常会派出小股军队越境进攻,以压服清方的部落土司。

当时,由于清朝正集结重兵平定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无暇顾及南方边境的这类小摩擦,云南地方官府也对此采取听之任之的绥靖政策。

清干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属木邦的土司向清朝境内的孟定和耿马两个土司部落征收贡赋未果,便派出约2000多人的部队(含土司部队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进行袭击,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烧了耿马土司的衙署和部分民居。

从干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缅属土司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连年入界骚扰,云南地方部队只是进行了小规模的反击。

到了干隆三十年(1765年),骚扰规模升级,缅兵进入车里(今西双版纳)多处地方勒索钱粮和掳掠民众。

干隆帝终于发怒,开始对缅甸的侵略行为采取强硬态度,命令云南军队进攻缅甸,以灭缅甸而后快。清缅战争打响后,在随后几年的战事中,清廷主要对缅甸进行了四次战争。

干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对缅战争时,干隆帝由于轻敌,只是命云贵总督刘藻率云南绿营应对缅甸。面对入侵的缅兵,云南绿营只擒获了5人,其他缅兵自动撤退,但刘藻却向朝廷谎报军情。

几个月后,缅兵再次以数千人兵力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地,甚至深入思茅地区。刘藻再派3000绿营兵围剿,缅兵则采用游击战术,时而攻击时而撤退,清兵虽然陆续收多处失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战果。

干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一队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在森林里陷入缅兵埋伏,死伤多人。干隆帝闻奏后暴怒,将刘藻革职,似降补湖北巡抚,刘藻因此而自杀身亡。

刘藻死后,干隆帝又派杨应琚移任云贵总督,指挥清兵趁缅兵撤退之际,大举攻入缅甸,第二次对缅战争拉开序幕。是年四月,清兵占领缅属的两个土司管辖地区。

由于缅兵一路坚壁清野,清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只好任命一些地方官员,留下约800人驻防后退回。七月,为震慑缅甸,干隆帝又命杨应琚利用云南的绿营兵征服缅甸。

先后占领蛮暮土和木邦司管辖地区。到了九月,杨应琚调集约14000兵准备进攻缅甸,并先派3300兵进驻遮放土司。清兵发动攻势后,缅王孟驳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1万缅兵与清兵对抗。

交战时,缅军采取完全出乎清军意料的部署,使用燧发枪等新型装备,加之作战环境适应强,清兵伤亡惨重。十一月缅兵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并成功伏击前来增援的数百清余兵。

十二月两军再次爆发大战,缅军主力利用骑兵发起突然袭击,解求出被围的缅兵并击溃清兵。杨应琚只好与缅兵议和,接受缅方条件,双方停战。

干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战事又起,双方各有胜负,但杨应琚却上表朝廷,称屡获大捷,前后杀敌上万人。

干隆帝了解真实情况后非常震怒,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此次战事,虽然清兵人数多于缅兵,但依然屡战屡败。

干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干隆帝派朝廷大将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点满洲兵3000人,四川和贵州绿营18000人,总兵力愈2万人进攻缅甸,第三次对缅战争开始。

最初,由于兵力占优,清军作战比较顺利,缅军节节败退。同年十二月,由于明瑞轻敌,导致他亲率的1万部队被缅军数万人包围,最后几乎全军覆没,明瑞也战死沙场。

明瑞军大败后,干隆帝完全不理会缅甸陆续发来的求和文书,并于干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发动更大规模伐缅计划,任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

点满洲兵1万5千人,贵州绿营1万人,福建水师2000人,加上地方军共3万人参与第四次对缅战争。

战争开始后,福建水师被缅军大炮击退,不适应丛林作战的陆军因患热带病3万人只剩1万人具有战斗力,多名将领因病死亡。同时,缅甸也因国力重挫而无力再战,于是双方议和,战火暂时熄灭。

四次对缅战争的失败终于让清廷头脑清醒了一些,干隆帝认识到缅甸这个已经灭掉了暹罗国的南方小邦变成了一个地区强国,不再指望灭掉缅甸。

但为了天朝上国的威严,干隆帝最后出动了近4万人进攻缅甸。不过,最后的这次较量变为一个拉锯战,两国各有胜负。

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双方前线将领在未取得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几经交涉,自行决定议和,商定缅甸名义上对清称臣,不再侵犯清朝边境,而清军选择撤军。

双方谈判定议画押后,互赠了礼物,这场延续多年、花费巨大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但直到18年后的干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缅甸国王孟云为应对邻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两国关系才真正正常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缅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弘历

D. 干隆时代远征缅甸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结局怎样

清初,中国和缅甸之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联系,但两国地域毗邻,民间来往很是频繁。干隆十八年,通过与缅甸关系较密切的云南茂隆厂主吴尚贤的介绍,两国开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许缅甸使节来华,这是两国之间正式接触的开始。但这良好的开端却由于不久发生的缅甸内乱而中止。从干隆二十年起,缅甸军队不断侵扰清朝耿马、孟连等土司。干隆三十年,缅军甚至进犯云南九龙江橄榄坝,入据车里城。云贵总督刘藻遣兵征讨,因指挥失宜,反为其败。干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学士杨应琚自陕甘移督云南。杨应琚到任后,指挥军队击退了缅军的进犯,收复了失地。但杨应琚却因此而傲慢轻敌,贪功启衅,他白普洱移驻永昌后,致书缅甸国王,声言将率大军数十万征讨,要缅甸投降。于是缅甸起兵迎战,双方战事再起。清军数战不利,缅甸军队乘机进扰云南。干隆帝闻讯大怒,诏逮杨应琚至京,赐死。干隆三十二年,派将军明瑞分兵五路征缅。战争之始,清军连战皆捷,进展很快,已逼近缅甸国都阿瓦(今缅甸曼德勒),但毕竟是孤军深入,粮草不继,终于在第二年二月兵败退回,明瑞也自尽身亡。

清军惨败的消息使干隆帝甚为震惊,他见军情紧急,“必须重臣前往督率调度”,于是授傅恒为经略,阿里衮和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经办征伐缅甸事务。干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恒率满、蒙兵一万三千六百余名出征。临行时,干隆帝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希望。

这一年三月,傅恒抵达云南,四月到永昌、腾越察看情况,着手进行战前准备。他得知缅军防守“专恃木栅”,而“清军向来用寻常枪炮攻取,无济于事”,就“访闻茂隆厂一带有善造大炮之人,将来进兵时兵弁各带铜、铁一斤,遇攻栅时随时暗铸大炮,出其不意”。他还聚集众将,商讨进兵方略。鉴于过去明瑞将军专由陆路进兵,缅方得以集中兵力防御,而遭败绩的教训,傅恒决策水陆三道并进。因缅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东路锡箔江进,则阿瓦仍隔江外,于是定议一路由戛鸠江(亦名兰鸠江,或槟榔江)出河西,取道孟拱(今缅甸密支那之西)、孟养(今缅甸密支那),直捣阿瓦,此为正师;一路由伊洛瓦底江东岸,经孟密(今缅甸杰氻)夹江南下,这是偏师:另一路则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顺流而下,先造船于蛮莫(今缅甸八莫),以沟通前两路军的联系,壮大声势,并兼及供应两军所需。

但是要实现水陆并进的方针,首先要解决船的问题。早在傅恒未到云南之前,干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并派副将军阿里衮去经办此事。但阿里衮以“边外峡行湍险,舟楫不通,沿江亦无办公所奏止”。随后,傅显与佐三泰又奉命前往察勘实情,“所言与阿里衮等同”。这样,造船之事只好暂且搁下了。傅恒抵滇后,详细地察询当地居民,获知蛮莫附近的翁古山树木较多,而位于此山旁边的野牛坝,气候凉爽无瘴气之害,是建造船只的好处所,于是傅恒就派遣傅显督工运料,并令湖广未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干隆帝闻报很是高兴,特颁旨嘉奖,作诗《造舟行》以壮此举。

E. 关于清朝和缅甸,越南的战争

清朝干隆年间发生的对缅战争,是因为当时缅甸刚又重获统一,想要与中国争夺现在边界一部分地区的势力和资源的控制权,缅方率先对清政府守军发动了袭击,并进入辖区骚扰。清政府为反击,先后两次调动军队深入缅甸境内。缅甸的中央势力主要是在缅甸南方,清朝军队要长途经过各部族分立布满山林的缅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又没有得到当地部族的足够帮助,两次出兵都因疲病交加而不得不撤退。幸而当时暹罗进攻缅甸,并表示臣服清政府,所以缅甸无暇威胁边疆,维持了之后的长时期和平。
清嘉庆时期的对越战争,是由于越南内战引起的。越南南部的叛乱政权,想要消灭北部受清政府支持正统朝廷,一路获胜并迫近河内。越南朝廷向清廷求救,清廷调水陆两军增援,顺利收复北部地区。不料叛军在撤退后突然发动反击,清朝军队疏于防范措手不及,遭到很大损失,不得以撤军。最终叛军获胜,并统一越南。经过外交努力,越南新政权表示臣服清政府。于是清廷与新政权建立外交关系,并移原越南皇室于国内保护。

F. 干隆皇帝攻打缅甸,其实是场败仗,是对方不想打了而已

刀剑相争的黄沙战场之上,弥漫着战士们的热血。

冷兵器的摩擦交锋是干隆皇帝登上王位的有利武器。

“十全武功”的威名之后蕴藏着鲜为人知的生命和权力纠葛——缅甸之战,败的精彩,赢得曲折。

历史 中的干隆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是中国 历史 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和最长寿的皇帝 , 弘历在位时期武功繁盛,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在干隆晚年时期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名称——“十全老人”,象征着他在位期间的十场战役的 大获全胜

然而干隆自欺欺人的包装无法改变战争结果的事实。

清朝进行过十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被命名为“十全武功”。

所谓“十全武功”指的是,“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其中“降缅甸”却是一场看似结果风光的 败仗

清代的开国皇上凭借满族的重型冷兵器打败敌人在中国的 历史 上占有 一席之地

许多人都认为满清朝 重武轻文 ,实际上恰巧相反,满清的文官依然享有很高的地位,是朝堂上关键的枢纽。

也正是 因为清朝后来对文官的重视,导致战斗力下降,和缅甸的斗争中连连败退

干隆皇帝是雍正精心培养的皇位继承人,虽然年龄尚且小,但是正是青年男儿,年少气盛,不服输的气劲贯穿着他的整个皇帝生涯。

无论是 对外征战扩增领土 ,干隆皇帝都怀着清朝必胜的心情开疆扩土,虽然他在位期间,中国处于 历史 上 最繁盛 ,领土最广大的时期,但是也少不了干隆皇帝倾尽清朝举国之力,只为在战争中获得荣誉的 狂妄之举

而缅甸战争正是在清朝战斗力降低,领导人盲目追求胜利的情况下展开的,这样的斗争虽然维护了十全武功的名誉,但是究其根本,不过是 劳民伤财 ,损失性命的无意义战争。

干隆初年,缅甸人雍籍牙在贡榜建立政权,后统一整个缅甸,史称“贡榜王朝”也就是今天的缅甸。

缅甸高超的战斗技术和 蛮横无理 的掠夺方式,让他们在多次侵略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贪婪和欲望一下子就填满了他们的内心。

1762年缅甸正式向清朝发动战争,一路北上攻占到了云南境内

云南物产丰富,资源富饶,为缅甸军人提供了很好的作战后方,加上云南多雨林,地形复杂,气候湿润,是作战的强大后盾。

缅甸就以云南为据点,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打算攻占清朝,成就另一番天地。

缅甸军勇猛无敌,吓坏了许多长期处于安逸清闲生活状态的清代将领。

云南总督刘藻也曾经奋力抵抗,可无奈长期处于平和的状态, 实战经验不够丰富 ,很快就在狡猾威猛的缅甸军手中败下阵来,他不敢上报朝廷,更不敢继续留在云南军中,便披着他的一身铠甲自杀了。

自此,云南的清军一下子 群龙无首 ,更别提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虽然云南战事吃紧,但是这并不妨碍干隆皇帝内心对缅甸的轻视,长期的 刚愎自用 让他瞧不起外来民族的骁勇善战,在干隆眼中,大清帝国无所不能,而缅甸不过是 鲁莽跳脚小人 ,对强大的大清帝国无法构成任何威胁。

杨应 在干隆的审批下接任云南督军,继续和缅甸斗争。

杨应琚空留一身勇敢的武功壳子, 内部却胆小怕事又善于逃避责任

他打不过缅甸军,也害怕因此丢失自己的名利和才华,就向干隆皇帝谎报军情。

一位将领,一个皇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个为了自己的名利撒下 弥天大谎 ,一个还沉浸在谎言中,为自己国家的所向披靡 沾沾自喜

再大的谎言也包不住缅甸军日益向紫禁城进发的脚步,谎言很快 败露 。干隆皇帝大惊失色,恼羞成怒,他既失去了天子的威严,也丢失了他引以为傲的面子。

干隆皇帝只好开始 重视 缅甸战争,以免砸了自己王朝的招牌。

为了彰显自己对此次战争的重视,也为了表现大清帝国依然人才济济 ,干隆皇帝派出了自己的侄子明瑞出征。

皇室的人才从小就被精心培养,战场上更是一条血气方刚的汉子,只可惜被 寄予厚望 的明瑞并没有如干隆所愿,把缅甸军彻底打败。

相反,他还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生命在这无情的战场上。

老官屯的一场恶战,让明瑞再也无法看见紫禁城华丽的砖瓦。

痛失两名大将和一位亲人,对于骄傲的干隆皇帝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打击,更是一种 征兆 ,标志着干隆皇帝为了自己的自尊必然会想方设法赢得此次战役的胜利。

缅甸军人驻扎在老官屯,凭借那里 易守难攻 的地势,和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让清军没有一丝一毫胜利的可能。

加上老官屯出现了一种极易感染的病症,当时的医学技术无法根本治愈,这样的情况弄得 人心惶惶 ,就连当时干隆所派去的又一亲信傅恒也染上了疾病。

多次失败的打击加上猛将的不断夭折,让干隆皇帝不得不隐藏他所向披靡的 骄傲之心 ,重新审视这次的战争。

可是从头到尾,清朝都不是最大的赢家,这就像是光辉 历史 中的一个 污点 ,让力求完美和荣誉的干隆皇帝 耿耿于怀

1976年,干隆皇帝似乎对缅甸战争已经没有兴趣,看起来他好像已经不在乎他也中了这些 蛮夷之族

实际上,虽然干隆骄傲自大但是此时此刻,金川内大小战事涌出,干隆分身乏术,只能暂时放弃一雪前耻的机会。

不过在他的内心深处,缅甸战争依然是他 不可言说的痛楚 耻辱

缅甸和清朝的关系,就像是 拉紧的弓 ,随时随地都有崩坏的可能。他们互不顺眼,却又无可奈何,一方 觊觎 清朝的领土,一方这是一场长期的战役,也是一次 历史 成功的角逐。

干隆四十七年(1782年),干隆帝得到消息,孟云发动 宫廷政变 ,继承缅甸王位。与此同时,清朝与缅甸的仇敌暹罗的“曼谷王朝”建立朝贡关系。

缅王孟云为避免 腹背受敌 ,决定和清朝恢复友好。

此时此刻,对于干隆来说简直是 天赐良机 ,可以血洗曾经的黑暗和耻辱。

缅甸似乎知道自己在劫难逃立刻表示出前所未有的 谦逊

干隆五十三年,孟云派出使者,向清朝称臣纳贡,并表示“ 求大皇帝如天之量,恕缅国以前之罪,永得作外域之臣 ”。

一番真挚的进言说的干隆皇帝身心舒畅,虚荣心和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满足,瞬间打消了他多年的心病。

干隆皇帝也有着比较清晰的判断和看法,虽然缅甸愿意臣服,但是清朝的国力早已不像可以承受战争那样 雄厚 了,缅甸愿意主动低头,已经是清朝这么多年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岁月无常 时境过迁 ,谁能想到当年在中国的云南领土上有着赫赫威名的缅甸军,也终于臣服在了清朝之下。

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干隆皇帝的努力,但是实际上这不过是 历史 的玩笑 ,把两个国家卷入了无限的政治纷争之中,从而角逐出无可厚非的冠军。

干隆是荣誉的奴隶,缅甸是领土的追求者

他们被战争成就,也在权力中迷失自己。

虽然干隆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这也无法抹杀他在缅甸战役中所表露出的 盲目自信 ,以及因为他的骄傲而受到的重大损失。

历史 是一把双刃剑,让干隆更加明确的认识到战争的损失和多面性,这也为他晚年的多种有意义政策实施而铺展了理论基础。

缅甸之战, 败有泪水和离别之痛 ,赢有 历史 教训和未来荣光。

G. 为何清朝在早期,对缅甸的战争多次失败

清朝和缅甸的战争是从干隆年间开始的,历时长达7年之久。战争期间大清投入六万多的兵力,缅甸约五万多的兵力,从伤亡情况来看大清死伤大约两万士兵,缅甸大概一万五,可见清朝军队损失更大。从结果来看,清朝军队四次出兵皆因种种原因不了了之,花费白银近一千万两,虽然最后同缅甸达成议和,但干隆中期清朝还算鼎盛,竟然收拾不了缅甸小国,属实有些丢人。

议和

从表面上来说,清朝和缅甸的战争只是干隆一次任性的挥霍,但也使得当时的东亚整体环境仍然能够以满清为宗主国,干隆在对缅甸战争中加重了对云南的防务,对后来英帝国从缅甸入侵云南起到了一些阻挡作用。但是因为干隆表面上征服了缅甸,保住了清帝国最后的荣光,沉迷于天朝上国梦境的满清不思进取,最终为近代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H. 干隆皇帝在位期间,大清国力空前强大,为何最终却无法打败一个小小的缅甸

作为大清朝最自恋的皇帝,没有之一,干隆皇帝认为自己功在千秋,是一个十全皇帝,在位期间多次平定各类叛乱,扩充大清朝的版图,实现了大清帝国强盛的巅峰。所谓盛极必衰,清朝在干隆年间达到最强盛的地步,干隆以后,或者说干隆晚年以后,大清就开始衰败,只不过这种衰败是不可能被史官记载到史书里的。

干隆帝完全可以停兵议和,允缅入贡。可是,他仗恃“大清国全盛之势”,硬要一错到底,坚不允降,而且竟有意要灭掉缅甸。这个行为蛮横无理,欺人太甚。困兽犹斗,何况新缅王懵驳,继承开国之君瓮藉牙的宝贵遗产,拥有大批猛将和剽悍士兵,久经征战,他又善用计策,当然会动员缅甸人民武装反抗,打一场保家卫国的全面战争,摆脱亡国亡族的危险。干隆帝这次征缅的不正义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不能取胜,必将失败。

I. 与缅甸的四次战争,干隆说了什么,导致大败,暴露大清衰亡真相

这句话就是“骑射乃建国根本,我们不能忘却”,干隆大概的意思是说,面对缅甸这种小国,根本不需要去引进西方先进的火炮,用大清的铁骑完全可以压垮它,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清朝在跟缅甸进行的这十余年战争中没有取得过一次胜利,而且还有着四次惨败。


要不是后来缅甸内部出现了问题,再加上国内资源不比清朝丰富,我想缅甸断然不会再讲和的协议上签字的,甚至会侵占中国南方大部分的领土。

J. 清朝干隆时期的越南战争是怎么回事呢

清越战争,也就是安南之役,是干隆时期发动的对外战争之一。清王朝干隆年间,干隆皇帝曾经发动过一场进攻越南的战争,清军打出的旗号是扶持黎朝复国,但是由于孤军深入、将士骄纵,所以南下越南的清军先胜后败。

战后,清朝扶持越南的黎朝复国失败,而西山朝则完全统治了越南。此后,越南西山朝虽然也想进攻广西,但是由于兵力不足、准备不充分以及皇帝阮文岳去世等原因,终究没有能力北上。

干隆皇帝认为大清兵强马壮,有义务维持周边藩属国的秩序。同时,干隆觉得黎朝已经统治越南300多年了,对大清一直忠心耿耿,所以在1788年的年底就派两广总督孙士毅等率军2万进攻越南,打着扶持黎朝复国的旗号。清军虽然出兵数万,但实际上除了挑夫和马夫,真正的战兵只有一万余人。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00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4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89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12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7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29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79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596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98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