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南卡江为什么有金子
① 南邓属于缅甸还是中国
南邓特区属于缅甸。
佤邦政府将控制的北部划分为3县、2特区。南部统称为南部军区管委会( 即171军区),总部设在万宏行政管理区。共计31个行政区,12个区级行政乡。
缅甸掸邦第二特区政府下辖勐冒县、勐能县、勐波县和南邓特区、邦康特区以及171军区南部行政事务管理委员会。
(1)缅甸南卡江为什么有金子扩展阅读:
佤邦辖区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北佤与南佤地区之间隔着掸邦第四特区和政府军控制区。北部地区位于东经98°~100°、北纬22°~23°之间,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控制国境线502公里, 即中缅边境145~210号界桩之间。
东北面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沧源县、普洱市的澜沧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县,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接壤;北面与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相连;南面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相邻;西面与掸邦的曼甘孟、勐杰、滚弄、当阳等城镇隔江相望;西南面和掸邦的勐洋、勐卡、万塔凯接壤。
南部地区位于东经98°~100°、北纬19°~21°之间,东西距离215公里,南北距离91公里,总部万宏,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东临老挝会晒, 南面与泰国清莱府米赛、美斯乐、大其力等地接壤, 国境线约600公里, 北面与西面分别与掸邦的孟东、勐撒、贺勐等地相邻。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相隔约400公里的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和缅甸中央政府控制区域。
② 邦康是属于哪个国家
邦康属于缅甸。
佤邦首府邦康,位于缅中界河南卡江的西岸,东与中国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勐阿口岸相接。邦康在清朝称为班散,后称邦桑。
邦康是佤邦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是佤邦联合党、佤邦政府、佤邦联合军等党、政、军的机关所在地,诸多历史原因及其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邦康东面与中国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勐马镇勐啊村接壤,南面是佤邦的勐波县,西面是当阳,北面是佤邦勐能县。
2、地形地貌:邦康地区的多属于高寒山区,辖区范围内多为高山。
3、气候:邦康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被明显地分为旱季和雨季,旱季气候干燥无雨;雨季时节几乎每天都有降雨。由于佤邦地区海拔差异很大,气候情况也形成较大反差的立体型气候。
4、水文:邦康地区境内的河渠可供农田用水。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邦桑
③ 缅甸的佤族和佤邦历史和现状如何
缅甸的佤族居住在金三角缅甸掸邦东北部,与中国云南西南部边境接壤。约在北纬22℃~23℃、东径98℃~100℃,缅甸萨尔温江和中缅边界界河南卡江之间的纵山峻岭地带。佤原意为“住在山巅的人”,佤族的村寨一般建在山巅的云海之中,茫茫云海仿佛把佤族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隔绝开来,千百年来,佤族长期停滞在原始部落社会。佤族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这是这一地区最古老的民族,属于濮系统,称呼为“哈刺”、“古刺”、“哈瓦”、“卡瓦”等。据清朝和民国的记载,“卡瓦”分为“熟卡”和“生卡”,“生卡”也称“野卡瓦”,即保留猎头祭谷原始习俗的佤族。“熟卡”即接受了中国汉族、拉祜族、傣族等影响,社会生产和社会习俗有所变化的佤族。中缅边境地区的佤族,历史上与中国边境的地方民族政权和内地封建中央皇朝都有联系,汉语和汉字是中缅边境佤族地区民族共同通用的语言和文字。现代民族学把佤族列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 缅甸封建时代,靠近萨尔温江以西接近平原地区的少数佤族与缅甸王朝的关系较为密切。十九世纪中叶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其势力扩张到萨尔温江以东的佤族地区,对殖民地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曾在佤族地区建立过佤邦“WA.STATE”。二十世纪中叶缅甸独立后,由于缅甸政府内大缅族主义抬头,又因交通不便与缅甸的本土联系较少,处于自我封闭,自我管理的原始自然状况,大多数佤族部落没有统一,缺少强有力的领导和整体的力量等其他的种种原因,佤族要求成立佤邦的要求没有实现,佤族地区仍然是三不管地区,原始农业的落后生产方式和猎头的社会习俗没有改变。 1969年缅共应部分佤族民族武装的要求,进入该地进行武装革命,结束了佤族的原始部落时代,统一了佤族地区,建立了中央根据地,使缅甸佤族地区前进了一大步,为缅甸佤族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缅共时代,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毒品种植经济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 缅甸佤族武装在1989年4月17日脱离缅甸共产党,与缅甸政府实现民族和解,成立民族自治政府,提出一手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一手紧握自卫的武器,发展经济。 缅甸佤族地区的和平发展是艰难和曲折的,民族自治政府成立的初期,罂粟种植、鸦片贸易和海洛因加工仍然是经济的主体。一方面缅甸国内经济落后,拿不出多少资金帮助地方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缅甸政府,中断了对缅甸禁毒的援助。缅甸佤族地区只能在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生产条件下,依靠历史上遗留的毒品经济的原始积累来生存和发展。同时,为了争夺金三角中心的控制权(泰、老、缅边境地区),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与坤萨长期激战。缅甸佤族地区成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90年——1995),经济发展缓慢,但却获得了对坤萨贩毒武装集团作战的胜利。 坤萨覆灭后,缅甸佤族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占大金三角种植面积的1/2,产量占1/3。缅甸佤族地区成为了金三角主要的种毒、制毒、贩毒(包括冰毒)地区之一。给周边地区的国家及国际社会带来了毒品泛滥的巨大灾难。美国称缅甸佤族地区政府的主要军政领导人是金三角第三代世界鸦片毒枭,中国警告缅甸佤族地方政府个别领导人向中国境内走私贩毒,缅甸政府也认为佤族地方政府走在十字路口。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下缅甸佤族地方政府领导层认真地思考了何去何从的问题。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96年至2000年)开始加快了发展步伐,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交通、能源、宝石制造、商业、城镇建设、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替代种植方面也有进展,地方政府的经济和民众的生活也得到了一些改善,但并没有改变毒品经济仍然是佤族地方经济主要来源的状况。这种矛盾又特殊的过渡状况,又使缅甸佤族地区蒙上了一层不散的浓雾,怀疑、威胁、恐惧┅缅甸佤族地区向何处去?受到举世的关注。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概况 一 地理位置: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是缅甸联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南、北两块地区组成。北面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约在北纬22—23,东径98—100间,东北面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耿马县、沧源县,思茅地区的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接壤。北面与缅甸第一特区(果敢)相连。南面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相邻。西面至缅甸第二条大江—萨尔温江(怒江),与滚弄、当阳等城镇隔江相望。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南面地区与泰国接壤,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 二 历史: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67年以前的几千年。是佤邦漫长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是原始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的变革阶段。鬼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世袭的山官、头人统治整个社会,其表现形式是部落制度。整个佤邦分为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佤语叫“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由于外来武装势力的干预,佤邦境内出现了布来吴、岩帅、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装组织(称自卫队)。这些武装组织和部落之间互相残杀械斗,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第二阶段(1967—1989年):在部落混战、各族群众处于暗无天日的危难时刻,佤邦许多有识志士勇敢地站出出来。他们认识到,要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须推翻反动的部落制度。必须组织革命的武装力量,以实现佤邦的统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鲍有祥、鲍三板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昆马游击队。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龙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岩城游击队。 1968年,以鲁兴国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户双游击队。 1969年2月以赵尼来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绍帕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的出现,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愿望,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传递情报,队伍发展迅速。但这些游击队组织都是自发的、分散的。对统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击队领导人不谋而合地意识到:必须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赵尼来、鲍有祥、鲁兴国、岩肯等领导人加强了联络,经过很多曲折,找到了缅甸共产党。以诚恳的态度请缅甸共产党来领导游击队闹革命。 1969年三月,缅共代表来到绍帕、户双,7月到昆马、岩城。缅共代表与游击队领导经反复协商,密切合作,对各游击队进行了整编。以户双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缅甸人民军东北军区4048营,以绍帕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4049营,以昆马游击队的基础,成立了502营,以岩诚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501营。 部队成立后,组成了江东指挥部。指挥部成员有:周昆系、郭志明、杨福康、鲁兴国、郭志、赵尼来、鲍有祥等人。指挥部成立后,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随后解放了营盘、邦腰、金厂等地。根据东北军区的命令,4048、4049部队到外区域作战,501、502部队留佤邦地区作战。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队和民兵群众参加了滚弄战役。 1972年3月,缅共东北军区总部迁到勐冒,进驻佤邦的部队有4045、4046、4047、3035、炮营等。本年底,佤邦境内大都获解放,北佤南佤实现了统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区,孟延地区的大部分及勐宁等地区。1973年4月,东北军区总部迁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总部也迁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缅甸共产党在佤邦地区20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农民为基础;以军事为中心;以农村包围城市、赢得战争、夺取政权为方针路线,解放了佤邦、统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摆脱了部落统治的桎梏与枷锁,佤邦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20年来,缅共除以上部队编号外,还先后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师、68师等部队编号。在地方,还广泛地成立了民兵,各县成立了县大队。武装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军、主力军三结合体制。 在地方政权方面,组建了北佤县、南佤县、景北县、邦伞特区。 缅共在佤邦20年,为佤邦办了20多所学校、5个医院,动员群众修了干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开田挖沟等农田水利工作。 1985年9月9日,缅共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赵明同志,被选为中央委员。赵尼来、鲍有祥、李自如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缅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内部发生了许多问题:根据地越来越小,阶级斗争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领导年龄老化,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十分顽固。大民族主义、宗派主义日趋明显,干部中培置亲信,拉帮结伙。连年战争,群众生活逐年下降,部队供给短缺……对此形势,当时许多中下层干部提了许多改进意见,但缅共主要领导听不进,还加上“反党”帽子。在这种情况下,3月11日,原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彭家声在果敢宣布脱离缅共领导,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 在对待和处理果敢问题上,缅共内部有两种主张:一是和平解决,二是军事镇压。主张军事镇压的占了上风。他们组织了指挥部,命令当时任北佤县县长、12旅旅长的赵尼来和当时任中部军区副司令员的鲍有祥,率部队前往镇压。他们俩人都是主张和平解决的干部。在这即将发生兄弟互相残杀的危急时刻,赵尼来、鲍有祥左右为难,一边是上级领导,不执行军令不行;一边是20多年同一战壕的战友,不忍心互相残杀。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最后决定:脱离缅共领导。这就是震惊内外的《4.17》事件。 第三阶段:和平建设时期(1989—1999年): 1989年4月17日,佤邦举义旗,脱离了缅其错误领导,组建了佤邦联合党、佤邦联合军。5月18日和政府对话,达成停战协议。4月17日是佤邦历史上一个里程碑。从此佤邦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
④ 邦康是属于哪个国家
邦康属于缅甸。
邦康曾经又称邦桑,是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首府,位于缅甸东部,缅甸联邦北部,在历史上为中国领土,唐代属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
通用中文汉语与佤语,人口数万。与中国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勐马镇勐啊村接壤,南马河穿城而过。整个城市建在山间平地上,依山畔水,风景优美,更有民族异域风情。
地理环境
1、地形地貌:邦康地区的多属于高寒山区,辖区范围内多为高山。
2、气候:邦康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被明显地分为旱季和雨季,旱季气候干燥无雨;雨季时节几乎每天都有降雨。由于佤邦地区海拔差异很大,气候情况也形成较大反差的立体型气候。
3、水文:邦康地区境内的河渠可供农田用水。
⑤ 为什么不能去孟连县
孟连“地处极边、界连外域”,与历朝最高统治集团关系密切,朝贡往返不断,朝庭曾多次派使臣前来巡行安抚。孟连与缅甸接壤的国境线长133.399公里,县境内的南垒河、南卡江两条河流分属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水系。历史上沿着这两条河流,有通往金三角和腊戍等地的茶马古道,是思普地区通商的口岸,晚清时孟连便设有海关。目前有两条公路通往金三角和腊戍方向,孟连县与缅甸国掸邦第二特区首府邦康市隔江相望,商贸往来频繁,娜允古镇成了境内外各族民众的往来之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进程中,孟连作为国家级二类开放口岸,具有其特殊的区位优势。主要是孟连县的一些打卡的小景点,如果时间紧完全可以不来,因为景点很一般,孟连的几个打卡景点都在市区古城内,相距不远,于是步行,第一个打卡的是孟连大金塔,大金塔在一个城市广场内大金塔是滇西南地区最大的金饰佛塔。整座塔体由8个附塔环抱一个主塔组成。主塔高28米,附塔各高10.3米。基部塔心为50.2平方米的圆形厅堂,内供大型金色佛像。塔基平台四周塑有龙、白鹤、狮子、麒麟等吉祥物群像。整座塔体占地4000多平方米我也是无语了,这个人造景点连个人都没有,还要收5元钱的清洁费,我们照张相就走了开车来到娜允古城,娜允古城位于孟连县城西北部,东临南垒河,背靠金山 ,坐北朝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娜允镇核心部分。娜允古城历经元、明、清、民国四个历史时期,曾是孟连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拓展资料】古城“娜允”因孟连宣抚司署建于此地而得名,意为“城内之城”,建城至今已有700多年。按照严格登记制度划分为上城、中城、下城三城及芒方岗和芒方冒两寨,是中国目前仅存较完整的傣族古城这条河叫南垒河,贯穿孟连县城,虽然河道很窄,但是河水清澈我虽不信上帝,但也从没说过他的坏话,今天的运气真是“爆棚了”,第二个景点:孟连宣抚司署今天休息,在这里还是把它的基本信息贴出来:地址: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古镇开放时间:8:00--18:00 (周一休息)门票:10元孟连有上城、中城和下城佛寺,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中城是官员和家属的居住地,下城则是下级官员的住处上城佛寺紧靠着金山和孟连宣抚司,是土司家族的专用佛寺,佛寺建于1868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古建筑基本完好,国外的傣族到娜允古城朝拜,大都住在上城佛寺。中城佛寺建于1910年,由佛殿、僧房、大门、走廊、八角亭组成,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居住在中城的傣族官员们的专用佛寺,主体建筑佛殿为抬梁式三檐歇山顶围廊建筑。外板壁上装饰有宝塔佛像、孔雀、乐舞、花卉等精美图案,砖墙上绘有壁画,中城佛寺周围分布着土司岳父家、土司代办家及其他官员的住宅,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些民居不仅反映了近现代傣族民居的特点,同时还是傣族封建领主制等级森严的重要物证。下城是宣抚司署中总揽内外政务的官员——议事庭长和几位官员的住处。原有古建筑下城佛寺,于60年代毁于火灾。在下城佛寺的原址2011年2月建成了孟连总佛寺,作为打造普洱市“绿三角”旅游环线、娜允古镇保护开发的一个重要部分,给人们展现了完整的娜允古镇三城两寨传统风貌.保护佛寺的神兽在古城中比较有名的还有三井三树:我在古城中走得晕头转向找到二井二树一上午的时间打卡了娜允古镇,娜允古镇除了三个寺庙和宣抚司,没找到古镇的风貌,都很现代了,如果不是顺路,其实不必花时间绕道过来
⑥ 缅甸所有的河流
缅甸国内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钦敦江和湄公河,支流遍布全国。其中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和湄公河均发源于中国。伊洛瓦底江为缅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积43万平方公里,水量充沛,水流平缓,从北向南依次流经克钦邦、曼德勒和仰光等六个省份。
萨尔温江为缅甸第二大河,由云南潞西出境进入缅甸,在缅境内1,660公里,流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经过掸邦、克耶邦、克伦邦和孟邦,最后由莫塔马湾归入印度洋。湄公河由西双版纳进入缅甸,主要流经缅甸掸邦与老挝、泰国的边境线。
(6)缅甸南卡江为什么有金子扩展阅读
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国土的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小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处于亚热带。
环绕缅甸东、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挡了冬季亚洲大陆寒冷空气的南下,而南部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可畅通无阻。缅甸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灾害较少。
缅甸全年气温变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20℃-25℃;最热月(4、5月间)的平均气温为25℃-30℃。各地气温年较差也不大。
⑦ 雅鲁藏布江与怒江在境外的名称分别是
雅鲁藏布江在印度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后称为贾木纳河;怒江在缅甸称为萨尔温江,或丹伦江。
1、布拉马普特拉河
亚洲主要的大河之一,发源于中国西藏,上游叫雅鲁藏布江,以水量来说是印度和孟加拉国的第二大河(仅次于恒河),从藏南进入印度,在藏南巴昔卡附近的印度阿萨姆邦境内与其他两河合流后始称布拉马普特拉河。
2、贾木纳河
孟加拉国大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进入孟加拉国境内的名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在中国境内的河段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从高哈蒂下游二百里转弯后被称为贾木纳河。
贾木纳河由北向南流,在戈阿隆多附近与恒河汇合。长240公里。最大流量约3万立方米/秒。多汊河、沙洲和浅滩,河漫滩宽56-64公里。河床坡度平缓,低水位宽5-7公里,洪水位宽11公里以上。
3、萨尔温江或丹伦江
萨尔温江(Salween),中国称怒江(Nu Chiang或Nu Jiang)。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境内、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山脉,经中国云南(保山、临沧)流入缅甸,注入马达班海湾。
下游构成缅甸和泰国间约130公里国界线。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因江水深黑色,中国最早的地理着作《禹贡》把它称为黑水河。怒江在当地的怒族中被称为阿怒日美,“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称,“日美”在汉语中译为江,“阿怒日美”就是怒族人居住区域的江,故名怒江。 此江的东方山脉为他念他翁山脉。
(7)缅甸南卡江为什么有金子扩展阅读:
萨尔温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境内、青藏高原中部唐古剌山脉,注入安达曼海马达班海湾。长度约2,400公里(1,500哩),为东南亚大河和缅甸最长河流。流域面积20.5万平方千米(不含中国境内12万平方千米),流经地区有中国云南,西藏,缅甸克亚邦,克伦邦,注入安达曼海。
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称为那曲。离开源头后改称怒江,怒江上游在高原地区,山势较平坦,水量很大,水面较宽,流速不大;中游坡度大,水流湍急,形成高山深谷;下游雨水补充较多,山势开阔,形成农业区,南流经藏、滇入缅甸,始称萨尔温江,或丹伦江。
入缅后,依次接纳了左岸的南定河、南卡江,右岸的南登河、邦河等支流。干流纵穿缅甸东部,深切掸邦高原及南北向纵列山谷,谷深流急,是典型山地河流。下游部分河段为缅、泰界河。在毛淡棉附近,分西、南两支入安达曼海的莫塔马湾,并在河口处两支流间形成比卢岛。
河长1660公里(不含中国境内1540公里),流域面积20.5万平方公里(不含中国境内12万平方公里),流量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变化大。每年6~10月为雨季,河水暴涨,干湿季水位差15~30米。河口处年均流量8000立方米/秒。
⑧ 中国和缅甸的边界 在哪
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一段未定边界,除片马、古浪和岗房地区外,按传统习惯性定界,并且确认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东南端终点的划界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中:
第五条 缔约双方同意,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的一段边界,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以外,按照传统的习惯线定界,也就是从尖高山起,沿着以太平江、瑞丽江、怒江、西靖丹以上的独龙江为一方、恩梅开江为另一方的分水岭向北,直到在西靖丹以西独龙江南岸的一点。
由此跨过独龙江,然后继续沿着以西靖丹以上的独龙江和察隅河为一方和除西靖丹以上的独龙江以外的全部伊洛瓦底江上游支系为另一方的分水岭,直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为止。
第六条 缔约双方确认,从尖高山到南帕河和南定河汇合处以及从南卡江和南永河汇合处到中缅边界东南端终点南腊河和澜沧江(湄公河)汇合处的两段边界,过去已经划定,无需加以更改,界线如本条约附图所标明。
(8)缅甸南卡江为什么有金子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主要内容:
(1)双方同意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一段未定边界,除片马、古浪和岗房地区外,按传统习惯性定界,并且确认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东南端终点的划界原则;
(2)缅甸同意把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归还中国;
(3)双方决定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猛卯三角地(南坎)所保持的“永租”关系,中国方面同意把这个地区移交给缅甸,缅甸同意把按照1941年中英两国的滇缅南段界务换文规定属于缅甸的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划归中国;
(4)为了便于双方各自的行政管理,照顾当地居民的部落关系和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双方对1941年换文划定的界线中的一小段,作一些公平合理的调整;
(5)放弃1941年6月18日中英两国政府换文规定的,中国参加经营缅甸炉房矿产企业的权利该条约1961年1月4日起生效,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两国全部边界的正式划定。
⑨ 老挝边界口岸有哪些
老挝边界的口岸有万象、会晒、巴色、磨丁,中老边界的口岸是博坦,越老边界的口岸是老堡。
巴色为老挝南部关口,交通要道,湄公河上重要口岸。有公路通万象、曼谷、金边与胡志明市。城西有机场。
万象早于前4世纪已被建立。自14世纪澜沧王国立国以来,万象在16世纪是老挝的首都和经济中心(之前是琅勃拉邦,为避缅甸迁都)。
磨丁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93%。1993年,中老两国确定将中国磨憨口岸、老挝磨丁口岸设立为两国的国家级陆路口岸,中、老、泰三国联合修建的昆曼国际大通道通过磨丁口岸,辐射东南亚各国,同时,磨丁也是中国泛亚铁路进入东南亚的重要口岸,是中老铁路的首站。
(9)缅甸南卡江为什么有金子扩展阅读
巴色1905年由法国人所建。由于该市所在地区在10~13世纪时期为高棉吴哥王朝统治,因而留有吴哥王城遗址。主要景点有: 华普庙(WatPhou)、巴布村(PhaphoVillage)、湄公河小岛群、湄公河大瀑布(KhonPhaphengFalls)。
当1707年澜沧王国灭亡,万象变成老挝其中一个分裂小国。1779年暹罗入侵老挝,万象变成暹罗之附庸。19世纪初,万象叛乱,却被暹罗平定,万象被夷为平地,所有文物包括佛像,皆被洗劫一空。20世纪初,万象被到来之法国人修缮,成为法国殖民时代之首府。至二战后老挝独立,万象依旧是老挝首都。
磨丁是老挝通往中国的国家级陆路口岸城市,是中国通过东南亚进入南太平洋、汇入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同时,中老“两国一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成立,执行“境内关外”报税政策、中老泰跨境旅游第一站等优势条件下,磨丁将成为承接中国产能输出、辐射中老泰三大市场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