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缅甸长刀是什么种类

缅甸长刀是什么种类

发布时间: 2023-04-23 20:20:37

❶ 刀的种类有什么

汉族传统刀类 唐刀:唐刀 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短刀:刀的一种。短刀的刀身相对长于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两手执之。单刃有单刀和双刀之分。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虎牙刀等。单刀一般为单使,也有与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单刀夹拐、单刀夹鞭、单刀碟、刀牌等。单刀一般式样较大,重量也大。双刀为二刀并用,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刀单刀为小。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蝴蝶双刀:激肆双刀的一种,又名合掌刀。刀与前臂同长,可藏于袖中或靴中;刃宽厚利于格挡和反手刀。仅在刀尖前数寸开刃,利于垂直刺入人体。在洪拳、咏春拳等都有此刀的应用(一说为咏春八斩刀用刀系有别于蝴蝶双刀的独立刀种,其用刀较之蝴蝶双刀要小。尚待考证)。 九环刀:大环刀的一种。为步战所用。形状与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个铁环,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细弯度较大,柄后有刀环。 大砍刀:为步战所用。与一般手刀相同,惟瞎铅卖其刀背厚,刀刃锋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后有刀环。在抗日战争时期此刀仍然广泛应用于肉搏。 马刀:为骑战所用之短兵器。马刀身狭,略带弯曲,刀把也长。可两手同时握把。马刀一般较轻,锋利无比,威力较大。 朴刀:出现于宋代,广泛使用于清末。双手持握,是大刀的一种,有观点认为,该刀实际上是民间为了避开朝廷关于禁止持有长兵器而把长柄大刀改为短柄的产物。又名“太平刀”,在清末太平天国士兵中得到广泛使用。 太极刀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处有一护手刀,称为子刀;母刀刀背笔直,刀身宽。子刀细小绕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云头刀:刀身近柄持处小,刀刃弯曲向前至顶端,继续弯向刀背,刀头呈圆形,形似云头,故得此名。 苗刀:又称“长刀”,我国传统兵器(注:“苗刀”并非“苗族尖刀”,更不是太刀一类)。长五尺,刃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因其刀身修长形似苗而得名,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在戚继光抗倭的时候曾被广泛应用。 斩马刀:宋代有名的步战用刀。从唐代陌刀演变而来。《玉梅》:“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 双手单刀:刀身细长,刀尖锋利,与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长,可双手执柄。 片刀:古刀名。《大清会典图·六十五·武备图》载:“片刀,通长七尺一寸二分,刃长二尺,阔一寸三分。上锐而仰,銎厚二分,柄长四尺七寸,围四寸。木质铜朱,末铁𨱔长四寸。”现在所说的“片刀”大多数指薄刃砍刀。 仪刀:唐刀的一种(另一种为陌刀)。《唐六典》:“武库令刀之制有四: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始为禁卫军使用,晋时称为御刀,隋代定名为仪刀,以木或金银制成,仅供帝王仪仗队使用,故名。《制兵·刀》:“仪刀,古班剑之类。晋、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隋为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大横刀:唐代短刀的一种。多为帝王所赐,佩者以此为荣。《新唐书·五及善传》:“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呼。” 蜀刀:汉代军的一种。刀首有环。《汉书·文翁传注》:“刀凡蜀刀,有环者也”。 少林鱼头刀:全长三尺,形似鱼头样,是历代武士和僧徒炼武防身之器。 连环刀:刀身宽大,刀背带环,环的数量不一,刀尖突出,锋利异常。护手圆盘形,紧裹刀身,刀柄稍弯,并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来虎虎生风,铃铃有声。 护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处有一月牙弯刀护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绞、格、拦、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国古代僧磨逗人出行时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杀生,故称戒刀。 拍髀:因佩带时拍髀旁,故名。《释名·释兵》:“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笔直,刀刃弯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柄略弯。其用法与一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随身佩带。《汉书·九六上·西域传·婼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 佩刀:多佩带于腰间。《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柳叶刀:即“吴钩”,按《中国古兵器大全(筱田耕一)》:“因刀刃形状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这种刀刃呈曲线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下令制造的。”该书另提及,此刀实际有可能出自商周青铜时代。然最迟唐代柳叶刀就已明确产生,盖因唐代李贺名诗《南园》为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明清时期作为士兵佩刀。 削:属于书刀,指一种长刃有柄的小刀,为青铜或铁制成,用来修削木简或竹简上的文字。汉行于东周和秦汉时。《考工记·筑氏》:“筑氏为刂,长尺,博寸。” 鬼头刀:刀身宽,刀背略弯,刀尖突出,刀柄弯曲。 钩刀:其式样与一般刀同。惟其尖上而成倒钩状。《齐东野语》:“令二壮士执钩刀,夜伏田中。” 破风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背薄,刀柄弯曲。 麻札刀:砍刀的一种,主要用来克制骑兵。平头厚刃,专砍马腿。《宋史·岳飞传》:“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陈,斫马足,遂大败之。” 掇刀:《唐书·南蛮传》:“以千人为军,十军为部,强弩二首,枪斧铺之,劲马二百,越粮刀铺之。长戈二百,掇刀铺之。” 割刀:《礼记》:“割刀之用,鸾也之贵,贵其义也。”《正义》曰:“割刀今之刀,鸾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为割物之用。古刀迟缓,用之为难,宗庙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猨刀:古代刀的一种。“猨”通“猿”。《隋书·礼仪志》:“行各二人,执金花师于楯,猨刀。”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战用刀。又名金背大环刀。其刀背厚,刀头宽大,刀体重。刀背上有五至九个小孔,孔内有空穿铜环一枚。挥动时,环击刀背,连连作响,声似雁鸣。《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军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为一料。” 腰刀:刀长约三飞,刀身狭,柄短。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腰刀造法,铁要多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与藤片并用,故共称“腰也藤牌。” 二人夺: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为杖,二人分夺时,则刀离鞘可作防身之用。 少林龙鳞宝刀:全长三尺五寸,为历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普净僧尼备此刀,明四海云游除反徒用此刀。 少林滚珠宝刀:全长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广会高僧备此刀,精此术也。 白杨刀:短刀的一种。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为宋行报仇,左执白杨刀,右据宛鲁矛。” 少数民族用刀 大食刀:古代阿拉伯所造之刀。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曰:“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 大理刀:少数民族兵器。有谓:“蛮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大理刀有铎销,柄部饰金,极名贵。 云贵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南刀,即大理所作,铁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贵之,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书犀毗花纹,一鞘两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条缠束,贵人以金银丝。” 壮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刀身长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宽处为一寸二分。刀背一面有锋,锋与刃尖之间有三个凹形齿口,刃较为锋利,铁护手呈“S”形。柄以木制,长四寸半。铜制柄首呈棱形状。 阿昌刀:按《龙泉霜雪(钟少异)》:“云南陇川县门户撒坝的阿昌族擅制刀,所产刀在西南地区享有盛名,世称‘户撒刀’或‘阿倡刀’”。平时可弯曲而系于腰间。取用时则自然挺直。质地精良,尤以刀鞘与刀把制作考究,有木制、皮制、铜制、银制之不同,饰以精美的传统民族图案。 苗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刀长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随刃而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纹波形指甲印花纹,刃异常犀利,柄长三寸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苗家演练时常以笋笙伴奏。 环刀:元代蒙古骑战用刀,其刀刃身略弯,柄小而稍扁,较犀利。 峒刀:少数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峒刀,西刀州峒及诸外蛮,无不带刀者,一鞘二刀,与云南刀同,但以黑漆杂皮为鞘。” 铦刀:古代婆罗门国用的短刀。《唐书·礼乐志》:“睿宋时,婆罗门国献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铦刀,府身就锋。” 傣族刀:少数民族兵器。在生产工具短砍刀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长刀。这种刀极为锋利,既是劳动工具,也是练功和自卫的武器。 景颇尖刀:少数民族兵器。景颇刀历来精细别致,种类亦多,长短不一。刀形有直、曲两种,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异。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几种。刀鞘为木质,工艺精美,有龙及其他花纹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铜或银箍。也有细竹篾编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带作背挎之用。 僳僳族弯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这种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锋锐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制或角制而成。 黎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长不过一二尺,靶长乃三四寸。织细藤缠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许,如鸱鹗尾,以为饰。” 藏刀:少数民族兵器。又称“西番刀”。短刀的一种。是我国藏族人民随身携带且须臾不离的防身器械。藏刀刀身短,刀尖锐利。刀鞘及刀把上多装饰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宽大藏袍作掩护,或突击闯刺,转腕变锋,或逼身擒举,使人防不胜防。常用招式有“牦牛闯阵”“雄鹰啄蹄”“骗马盖顶”“喇嘛祭刀”“举羊势”等,演练时,刀风嗖嗖,喊嚎惨人。 彝族短体插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多为彝族男性所用,平时将刀将于腰带中。刀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铅花银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锋居于内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与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优质,极为犀利尖锐。 [编辑本段]历史考证 大刀本亦为车战时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已,初无制敌之种种神化也,与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后代,战争变法,易车而马而步,用大刀之将士,知成法之不足制胜,乃各本其战之经验,而想出种种利用大刀之法,俾为杀敌制果之助,于是乎有种种变化矣。大刀之最着者,为关王刀,盖即关羽之刀法也;三国志载关王刀,重八十二斤,长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较今为短,合之今度制,长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盖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变化之也。考大刀之种类,亦正不止关王刀一种,如拨风刀、大斫刀、九环刀、两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样不同,而名亦因之而异。至其用法,则殊途同归,初无若何之大区别也;故关王刀。可谓之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脱胎而出者,虽各有变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征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编为讲义,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其末曰锋,言若蜂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环,形似环也。其室曰削,削,峭也。其形峭杀,裹刀体也。室口之饰曰棒,棒,捧束口也。下末之饰曰埤,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见也。”埤玉+卑 郭子横《洞冥记》:“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初学记·武部·刀》) 《初学记·武部·刀》:历代有吴刀、赤刀、容刀、鸾刀、郑刀、孟劳、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鸣鸿刀、百辟宝刀、百链、青犊、漏影三刀。 曹丕《典论》:“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一曰灵宝,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又作露陌刀,一名龙鳞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收入《汉魏丛书》中)p747。 《初学记·武部·剑》:《春秋繁露》:“礼之所兴也,剑之在左,青龙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有刀形而无刃,备仪容而已。”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殷商的铜刀就脱胎于原始的石刀,并出现了大型的战刀。周代所用的环首长刀,不仅汉代亦用,而且传至日本、朝鲜。汉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复佩剑,可见刀之作用在汉代尤为突出。 《三才图会·器用》卷六:“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唐代渐改为无环的装柄刀,刀在军事上的应用,已超了过剑。 《唐书·杜伏威传》:“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拍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 宋代,承袭三国、两晋、隋、唐之制,传统单刀只一色,刀形笨重,铁刃也宽。其余大刀则广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等。 滚双宝刀(滚双宝刀) ,明末着名女将军秦良玉所用。 少数民族刀,锋利无比,沉重,非常人所能使用。 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双手握柄砍杀的长刀,可以削断或砍损对手的长兵之柄,。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倭善跃,一进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 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属于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工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

❷ 平头藏刀种类

平头藏刀种类有长刀、短刀和小刀三种。平头藏刀长刀,长刀最长的有一米多,属于较好辨认的品种之一。平头藏刀短刀,短刀约40厘米左右。平头藏刀小刀没型,小刀仅有十几厘米长。平头藏刀枯唤是所有西藏人的必备之物,是用以防身的利器,在没察凯狩猎、分割食物时也常常用到。

❸ 刀都有什么种类

1,短刀:刀的一顷灶种。短刀的刀身相对长于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两手执之。单刃有单雀卜扮刀和双刀之分。

2,蝴蝶双刀:双刀的一种,又名合掌刀。刀与前臂同长,可藏于袖中或靴中;刃宽厚利于格挡和反手刀。

3,九环刀:大环刀的一种。为步战所用。形状与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个铁环,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细弯度较大,柄后有刀环。

4,大砍刀:为步战所用。与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锋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后有弊备刀环。

5,马刀:为骑战所用之短兵器。马刀身狭,略带弯曲,刀把也长。可两手同时握把。马刀一般较轻,锋利无比,威力较大。

6,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处有一护手刀,称为子刀;母刀刀背笔直,刀身宽。子刀细小绕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7,云头刀:刀身近柄持处小,刀刃弯曲向前至顶端,继续弯向刀背,刀头呈圆形,形似云头,故得此名。

8,苗刀:又称“长刀”,我国传统兵器,长五尺,刃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因其刀身修长形似苗而得名,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在戚继光抗倭的时候曾被广泛应用。

9,双手单刀:刀身细长,刀尖锋利,与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长,可双手执柄。

10,连环刀:刀身宽大,刀背带环,环的数量不一,刀尖突出,锋利异常。护手圆盘形,紧裹刀身,刀柄稍弯,并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来虎虎生风,铃铃有声。

❹ 大刀的兵器

大刀刀身形制不一,种类也颇多。如:刀口圆若半弦月者,名偃月刀;刀身宽大者,名宽刃刀;刀身细长者,名眉尖刀;还有屈刀、笔刀、凤嘴刀、挑刀、片刀、虎牙刀、象鼻刀等。大刀各部分名称为:刀头、刀身(刀刃、刀背)、护手、刀把(上把、中把、下把、把尖)、刀穗等。
近现代武术运动中,一般刀身约长55厘米,一面有刃,前锐后阔,栖长约165厘米,刀背凸牙有孔悬系红缨。刀根与柄连接处有刀盘,柄贴盘部包有约20厘米的铜皮,名定手。柄尾安有铁铸。大刀在演练中都是双手握持,以腰力发劲,一动一静都表现出雄浑威武、勇敢果断的气势。刀法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其基本刀法为持、扎、劈、砍、撩、反斩、平斩、切。扑、击。点、夹花、刺、抽、抹、单花、拖、拉、拨、拄、画、挂、挑、削、绞、架、挡等。俗话说:大刀看刃,就是指动作差镇时要背(刀背)、刃(刀刃)分明,各种刀法要做清楚,不可含糊。另外,还有手不离盘之说,即练习时右手不能离开刀盘下边的定手处。大刀的套路有:春秋刀、混元刀、天罡刀、定未刀、岳胜刀等。对练套路有:大刀拆凳、大刀战枪等。
作为最典型的传统冷兵器之一,为中国所独有,外国人称之为“Chinesebroad-sword”,意为“中国宽剑”。这是因为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大刀,其型制脱胎于宋代的“手刀”,特点是刀身前部宽厚,势大力沉,利于劈砍。19世纪后半叶,随着枪、炮等热兵器的普及,大刀逐渐式微,只是作为辅助的冷兵器使用。到了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各派无不争相扩充势力,一时间式器装备成了大问题,大刀因为制造简单、成本低廉,又被重新拾起,甚至成为很多杂牌军队的主要武器。即使在 1920年代中后期,中国军队装备逐渐现代化的同时,大刀仍作为一种主战武器保留下来。其原因一是对敌人来说,遇上大刀就难免有被枭首示众的厄运,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步枪基本依靠进口,军队中刺刀多半配备不齐,国内也很少能自行补充,肉搏时只能以大刀对敌。因此,当日军入侵之初,他们所面对的中国军队通常出现这样一道奇怪的景观:最原始的大刀与最先进的坦克同时出现在战场上。 近代中国军队实际使用的大刀型制主要有砍刀型和马刀型两类。
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刀身长短不一,护手和刀柄型式各异。抗战早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别是“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第29军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厂中加工的,相对比较统一和规范,质量较好,也最具代表性。这种刀由刀身、刀柄、虚迟粗护手3大部分组成,全刀长一般在900mm左右,质量约为1.6kg。其中刀身分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长595mm,刀身前面最宽处达57mm,后半部宽度明显减小,最窄处38mm,刀背部分长540mm,最厚处5~6mm,刀身前端比较尖锐,上方斜边长76mm。护手为常见的元宝形,分铜制、铁制两种,护手高为90mm、厚为12mm、宽为25mm。刀柄长为215mm,后面的刀环直径约 76mm。至于其他军队所用的大刀以及民间自制的产品,尺寸和型制就多种多样了,质量也参差不齐。另外,虽然不同型制的大刀刀头部分的尖锐程度和翘起角度大有不同,但总体来说,砍刀型大刀的刀尖部旦余分都不太锐利,因此不能刺杀,而只能捅、戳敌人。刀身靠近刀背处多数有1~2条血槽,一般比较浅,只起到加强刀身强度的作用。少数砍刀型大刀在刀背设有锯齿或穿有若干铜、铁环,其目的是防止刀背处被对方兵刃劈坏。刀柄大多与刀身是一体的,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锻成圆环状,即为刀环(或称后圈),但也有很多刀环是后焊接上的,其作用除防止刀柄脱手外,还可以悬挂红绸布,以壮气势。大部分刀柄和刀环上缠裹有棉布条,其缠法比较特殊,不熟悉者很难缠紧。还有一些刀柄上则由铜、铁铆钉固定有两片护木,再在上面用棉绳逐圈缠绞牢固,一直缠满刀环部分。无论是布条或棉线,其目的都是防止持刀者的手因出汗或沾染鲜血而打滑。刀柄的长短和宽窄因刀而异,刀环也有正圆、椭圆以及弯钩形等不同形状。至于护手,变化就更多了。除极少数是与明清腰刀一样的可分离的圆盘形护手外,大多数大刀的护手都是固定在刀身上的,最常见的是元宝形护手,其形状变化也很多,后期的铁制护手往往直接和刀身锻成一体。还有一类反“S”形护手,上方向前弯曲,可以格挡顺刀背削下的对方兵刃,下方向后弯曲以保护持刀者的手指。少数大刀的刀柄为传统腰刀式样,刀身末端穿过刀柄,后部以铆接固定,不可拆卸。极少数大刀护手采用了西洋刀剑常用的全包式样,但刀柄的固定方法仍与传统腰刀相似。清末用于行刑的大刀在刀头、护手处多有鬼首形象,故称为“鬼头刀”,后来不再有这种纹饰,但此名称仍留存后世,经常以“鬼头刀”代指大刀。民国大刀上很少有专门的装饰,也很少有制造者的印记。从现存实物来看,只有极少数刀身表面经过处理,耐蚀性较好。
砍刀型大刀中有一个特殊的种类,那就是双手刀,类似关公“春秋大刀”形状的“青龙偃月刀”便是双手刀中的一类,除刀柄更长外,其余与普通大刀无异。不过,日军所说的“青龙刀”则是对中国大刀的泛称,并非仅指长柄大刀一种。
马刀型大刀则是由清代“雁翎刀”、“佩刀”发展而来,并继承明代“长刀”的特点,刀型较为细长,且有弧度,刀前部比较尖锐,并明显向上弯曲,与日本刀较为相似,但刀柄与砍刀型大刀无异,多配用反“S”形铜制护手。其特点是可砍可刺、灵活轻便。 1933年的热河抗战中中国军队就使用过这种马刀型大刀。
此外,大刀中还有少数型制比较特殊的,如无极刀等。这种刀外形与汉代“环首刀”有些相似,全刀长约1m,刀面不像砍刀型大刀那样宽,只略宽于刀柄,刀尖处像宝剑一样为两面开刃,而且刀尖较为圆钝,直到靠近刀柄处才像传统大刀那样是单面开刃,刀柄长达264~333mm,也是双手同时握刀。
大刀在制法上也各不相同。大多数民间大刀都是按照菜刀的制法,以熟铁打造,在刃口处镶嵌钢条,称为“包钢”。使用日久钢口磨损后,熟铁刀身就难以保持锋利和坚固。当然也有全部用钢或熟铁打制而成的大刀,而钢刀在当时就算是比较难得的好刀了。
国内大刀材料来源不一,工艺上也无统一规范,质量高低全凭刀匠经验。这与当时国内基础工业落后,民间没有现代化的钢铁和机械工业有关,加上战争时期条件有限,大刀的制造不可能耗费太多时间和成本,造出的刀只要能砍杀敌人就行了,谈不上什么工艺。相当数量的大刀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都是粗制滥造,往往砍不了几个敌人,刀口就会卷刃或崩口,需要重新磨砺。日军所用的批量生产的由高碳钢制造的机制军刀,与中国土造大刀相比,虽然锋利轻便,但质硬且脆,加上刀身较窄,对砍时如果刃口直接相碰,往往可能被大刀直接磕断。除此之外,国产大刀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质量,与日本刀相比都要差一大截。
大刀因为体型较大,长途携行时一般要背在身上。少数大刀配有皮制刀鞘,鞘身后部上方敞开,以方便抽刀。刀鞘本身配有皮带,使用者可以将套在鞘内的大刀像步枪一样斜挎在身上。但是皮鞘易霉烂,而且成本较高,所以多数大刀是没有鞘的。为了便于携带,很多大刀在刀尖上方、刀背最高处留有小孔,用绳子一头系在孔上,一头系在刀环或护手处,然后再挂在身上。大刀的刃口一般不很锋利,即使露在外面也不会有多大妨碍。此外,还有将大刀竖着卷在背包中,或是插在腰后方的腰带内等携行方法。 大刀在抗战中的主要对手是日军的刺刀。在观看了各种国产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后,国人往往会认为大刀是克制日军刺刀的法宝,实际并不尽然,因为影视剧中很难再现比较真实的大刀与刺刀对拼的场面。例如电影《七七事变》中,有一段赵登禹师长与部下对练,最后用大刀将部下的步枪一劈两半的情节,细心的观众很快就会发现,那支步枪根本没有刺刀,持枪者也没有任何拼刺的动作,只是将步枪当作棍棒来抵挡大刀的进攻,迅速落败自然在所难免。真正的白刃战中,枪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为主,目标在对方胸腹,而大刀限于其型制,以对敌上半身的劈砍为主,两者各有利弊。大刀防御敌方的直刺,只有将对方的枪身或刺刀格开,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办到的。大刀的优势在于刀重势猛,砍上非死即伤,但其作用距离有限,必须尽量贴近敌人身体,因此最适合在工事、房屋、树林等空间有限的环境中使用。而在开阔地形或冲锋时,除非敌人在气势上被己方完全压倒,否则持大刀者难以占到便宜。同时,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较好的武术功底和身体素质,并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训练则相对比较简单。此外,大刀对使用者的脚法要求也很高,因为大刀相对带刺刀的步枪来说比较短,短兵破长器,要点在于脚下疾速灵活,因此武术家常有“短见长,脚下忙”的说法。吴殳说:“大刀击实之法则在斫其枪杆,枪杆被斫,不断折必粘住。杆被粘住,则不能闪转颠提,刀更进步,必伤人矣。”但是如果敌方步伐也非常快捷(抗战初期日军的体力和训练水平普遍在中国军队之上),“击实”之法将可能沦入最危险的“拙力”境地,持刀者必败。而且在除肉搏外的其他形式战斗中,大刀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作为辅助兵器也非常勉强。
由于大刀对抗刺刀时固有的弊端,当时国内有识之士曾对此进行过研究,并试图从改进刀法上来加以克服。这里有几个人不能不提。清代末年,河北盐山县武术家黄林彪从天津纪氏处习得双手刀法,后传于弟子马凤图等。1925年前后,马凤图在张家口察哈尔都统府任参议时,将部分双手刀法改编成为简便易学的“破锋八刀”,曾在西北军中进行推广。民国初年,天津人韩慕侠(1877~1954年)创办武馆, 1927年任天津市武术团教官。张学良对韩慕侠“尚武救国”的建议很感兴趣,专门调拨1000名士兵组成武术团,任命韩为总教官。韩慕侠将“八卦形意”变通应用在大刀上,扇、砍、劈、剁、托、错,动作简单实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沦陷后,韩慕侠自断左腕,拒为汉奸所用,其民族气节令人钦佩。李尧臣(1876~1973年),河北冀县人,清末镖师。1931年,29军副军长佟麟阁聘请他为武术总教官,在山西阳泉练兵。李针对原有刀法比较复杂、未经良好训练则很难发挥作用的弊端,结合传统的“六合刀”法,改进创编了一套“无极刀”法,连劈带刺,动作简单有效。以大刀对付敌刺刀时,常用的一招是:出刀时,刀斜向右下方,刀口朝自己,当对方刺刀直刺时,大刀斜向左上方抡动,以刀背磕开敌枪,同时刀锋立即向前劈下,劈、砍连为一体,对手来不及回防,已经身首分离。李尧臣在29军中抽调骨干,由其直接教授,再由他们传给全军。29军大刀队在长城抗战中所使用的正是这一套刀法。
但是,实战毕竟不是武术对练,特别在对付以现代化装备的敌寇时,这些刀法对于提高大刀这种原始兵器战斗力的有效性显然很微弱。即使是“喜峰口大捷”也不能证明大刀的有效性,尽管是突然发起的夜袭,而且进攻前还向敌军营帐投掷了大量手榴弹,歼敌总数也不过800余,29军自身阵亡却有近600人,王长海团副团长胡重鲁,营长王凤芝、苏东元均在夜袭蔡家峪之战中牺牲。虽然大部分伤亡是在撤退过程中发生的,但若换用其他任何一种兵器,取得的战果恐怕也不会在大刀之下。
同样是29军,同样是大刀,4年后的“七·七事变”中再未能取得类似喜峰口的战绩。长城抗战结束后,29军得以占据富庶的平津地区,斥巨资购入捷克等国制造的步、机枪等先进武器,装备得以明显改善,但练习大刀作为部队传统仍得以保留。“七·七事变”爆发后,军长宋哲元组织抵抗,下达了“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的命令。7月11日夜,何基沣旅吉星文团再一次以大刀近战肉搏,其中一名19岁陈姓战士连砍日军13名并生擒一名,终以两个营伤亡近3/4的代价,夺回铁路桥。但最终宋哲元存有媾和之心,并未主动积极地继续进攻,虽然29军取得些许战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失利的命运。28日,驻平津的日军增兵至3个师团,并进袭南苑、沙河。29军官兵以大刀和血肉之躯与敌飞机、坦克相搏,一天即伤亡5000人,副军长佟麟阁与师长赵登禹双双阵亡。当夜宋哲元率部向保定方向撤退,古都随之陷落。30日,驻天津的29军亦撤出天津南下。29军丢失平津后士气低落,不能再战,只能转至后方休整,大刀队自此成为绝唱。
可惜的是,大刀作为抗战精神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曾被过分滥用,后方媒体动辄出现“大刀报国”或“斩首××余”的字眼,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以夷制夷》中曾以“我斩敌二百、敌斩我二百”讽刺过这种现象。这种宣传的后果是,普通民众和士兵对大刀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作用往往产生不切实际的误解。抗战之初,曾多次出现过中国军队手执大刀在日军机枪和炮火扫射之下集体冲锋的例子,结果自然是白白地无谓牺牲。甚至有后方民众将募集来的款项全部用来购置大刀,历经艰辛送至前线,而部队却置之无用。
大刀的精神价值大于实战价值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待抗战全面爆发后,除了极少数例外(如由军法处或督战队使用),国民党正规军中已不再装备这种武器。正面战场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大刀是在1939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刘汝明的68军大刀队以肉搏歼灭日军300人,但随后遭到日军毒气袭击,中毒达400余人。尽管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都严重缺乏步枪,但1939年以后正面战场上的肉搏战中,国民党军队几乎全部改为使用刺刀。 人民军队同样使用大刀。自从诞生之日起,鉴于敌强我弱的客观环境,加之几乎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我军的武器多数依靠战场缴获,由于来源不稳定和数量不足,不得不大量使用大刀、梭镖等原始冷兵器作为补充。如今湖北省洪湖市的标志性雕塑仍由三把大刀组成,刀尖直指蓝天,象征着当年红军以大刀创建洪湖根据地的历史。红军中涌现出过许多与大刀有关的英雄群体和经典战例,如强取白战关等,徐海东、许世友、秦基伟等诸多开国功臣在红军时期也都曾有过靠大刀杀出血路或赢得胜利的经历。
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同样大量装备和使用大刀,这里虽然有继承红军传统的因素,但抗战初期部队的迅速扩充导致武器匮乏则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从1938年秋到1940年7月,八路军120师总人数扩张了10余倍,进入晋南的4个连(老红军家底),数月内就发展成两万人的部队,而且还有各种游击队、先遣队等名目繁多的地方和半地方武装。这些新部队都需要武装起来,而同期的作战缴获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只能大量使用大刀、梭镖这样的原始兵器。虽然其效力远比不上枪械,但毕竟使得战士们不至于赤手空拳,敢于并且能够与日寇作面对面的斗争,并通过战斗不断夺取敌人装备来武装自己。大刀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它使得广泛发动和武装群众、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成为可能。因为它简单而且廉价,被击毁的敌人汽车、铁路道轨都是大刀的好原料,即使在毫无工业基础的农村中也能大量制造,同时使用简单,儿童和妇女也能使用,在素来有习武传统的中国农村地区很容易推广,比起枪支来更容易普及。
抗战初期,我军对大刀这种落后兵器的认识上也有过一些曲折。如1939年前后,因为部队发展很快,新四军军部修械所奉命停止仿造步枪、刺刀,专门生产大刀和长矛。不久叶挺军长发现这种情况后,下令恢复步枪和刺刀的生产,他说:“敌人使用飞机大炮,我们却用大刀长矛,这不是白白送死,让敌人取笑我们?”不过,大刀的生产后来并没有停止,因为只有它的产量和成本才足以迅速武装新编的部队,而对于严重缺乏枪械和弹药补给的老部队来说,它也是战时的重要补充。新四军各师始终都把大刀作为军事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从师首长到普通战士,人人都熟习大刀,这在后来的多次战斗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八路军、新四军在大刀的使用战术上相比国民党军队更加灵活。他们常用的一种战法就是一把大刀加上一支驳壳枪,远者枪打、近者刀砍,日军虽然训练有素,但在近距离混战中因不能随便开枪,而对刀枪俱下的局面,反而居于下风。这种战法比单独拼刺刀或劈大刀要上算得多,在与日军的白刃战中有一定效果,但应用不很普遍,因为有条件用驳壳枪的只有指挥员和警卫员等少数人。普通战士常用的则是大刀加手榴弹的组合。阵地打阻击时先将敌人逼进30m左右的近距离内,然后集中投掷一两排手榴弹,待敌人遭到一定程度的杀伤后,再打上一两个排子枪,当敌人的进攻被彻底打乱甚至开始败逃时,战士们再跃出战壕,用大刀和刺刀来收拾残敌。当和敌人近距离拉锯战时,常采用3人战斗小组的形式,3人分执步枪、手榴弹和大刀,相互配合,远了开枪打,稍近时投手榴弹,再近就用刀砍。进攻时也是先集中投掷手榴弹,将敌人逼出据守的工事或院落,然后迅速接敌并将敌分割,使敌人的重火力不能发挥,再以大刀与其肉搏。
大刀对日军之所以有威慑作用,主要是因为日本人信奉神道教和佛教,相信生死轮回,虽然武士道“教义”让他们并不畏惧战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希望保留全尸。而且日本人相信灵魂存于头部,一旦丢失了头颅,灵魂便不能归国,永远只能做异国他乡的孤魂野鬼,因此大刀在战场上有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1942年12月在朱家岗战斗中,新四军四师26团某部一排长王康率部坚守一段交通沟,打退敌人多次冲锋后,部队伤亡殆尽,王康将自己拴有红绸的大刀插在沟沿上,准备与敌最后一搏,没想到早已精疲力竭的日军竟被吓住,直至战斗结束再也未敢发起进攻,最后奇迹般地保住了阵地。
当敌后根据地渡过了最艰苦的岁月,开始局部反攻之后,随着缴获日益增多,正规部队装备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大刀很快被淘汰下来,即使是民兵等地方武装,在有了足够的枪械后,也将包括大刀在内的各种原始冷兵器逐步替换,到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很少使用。不过大刀并未完全消失,解放初期直至1960年代初,大刀在一些地方仍作为民兵护秋、抵御野兽的工具在使用。随后大刀逐渐转换角色,由武器变为舞台道具,其“亮相”频率在文革期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当时的电影戏剧中甚至成为中国革命和红色武装的一种象征。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男人保卫他们的家园和女人的故事。
日本军刀钢质好,硬度高,韧口薄,杀徒手之人好用,忌讳刃口相格;中国大刀厚重,须腰部有力,重在反手刀,在战场上砍人亦砍刀…… 国民党第29军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起兵于贫瘠的西北地区,装备相对较差,因此强调肉搏训练,加之民风剽悍,士兵尤其善使大刀,在军阀混战时期西北军的大刀队就颇有名气。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被南京政府收编,缩编为第29军,但在待遇补给方面受到歧视,因此大刀作为补充武器也一直保留下来。
1933年3月9日,日军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长城抗战爆发。驻遵化的 29军宋哲元部急往救援,与友军各部联合抗击敌寇。当时29军武器装备低劣,可谓“有兵无枪,有枪缺弹”,每人只有“大刀一把,手榴弹六枚”。3月10日至11日,29军在喜峰口等地与优势日军展开拉锯战,多次肉搏,伤亡惨重。于是29军采用迂回夜袭战术,109旅旅长赵登禹挑选出500余人组成大刀队,亲自率领,乘夜从两侧插入敌后,直扑日军宿营地。虽然事后报道“夜杀敌千余”有所高估,但日军独立混成第14旅团第27、28联队各一部及骑兵第4旅团第 2联队猝不及防,的确在夜袭中遭受重创,很多敌人在梦中便做了刀下之鬼。随后日军援军到来,双方短兵相接,杀声震地,大刀队边战边撒,战至12日下午2时方才撤回,我军只有30余人生还。此役即为着名的“喜峰口大捷”。
虽然总体来看,29军在长城抗战中的战绩并不尽如人意,但29军的大刀队奋勇杀敌、重创敌寇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自此打破,一扫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接连丧权失地、“战必亡国”论调盛行的阴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正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年仅23岁的孙默心(麦新)闻讯后热血沸腾,当即作成《大刀进行曲》一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29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29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当时歌词上还附有“献给29军大刀队”的副标题。他的作品随即传唱大江南北,成为抗战时期最鼓舞人心的一首战歌。自此29 军大刀队和大刀一并成为全国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奋起抗战、抵御外侮的象征。何香凝曾赋诗一首赞曰:“杀敌何须更渡海,数万倭奴引颈待。钢脚夜眼青龙刀,捷音传来齐喝彩。二十九军民族光,挞汝倭国军阀狂。国仇重重何日忘,誓到东京饮琼浆。”
喜峰口大捷为大刀树立了威名,甚至奇迹般地“逼退”了盘踞青岛的日寇。1937年3月,日本海军陆战队1500人以保护日侨为名登陆青岛,胶东局势紧张。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国方面直接出兵可能会引起更大纷扰,因此经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同意,国民政府军委会抽调税警总团第3、5分团以缉私为由增兵青岛。4月初税警团进驻市郊,虽然他们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军队之一,但考虑到日军对中国军队的大刀印象深刻,特地在公开操练中有意加上了大刀操,以加深日人的畏惧心理。“七·七事变”爆发后,税警团立即开入青岛市区,迅速占领全市战略要点,士兵们背着大刀沿街巡逻,见日人后故意解下大刀,申明“一旦开战,先拿尔等祭刀”,并宣称“华北、上海既已开战,税警总团决意死守此地,誓与青岛共存亡”,驻青岛日军考虑到数万侨民及产业的安全,不久被迫将侨民撤离青岛。

❺ 亚洲古兵器图说的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之兵器
一、概述
二、枪
三、弓箭
四、鱼骨槊
五、刀剑
1、北部高山人之刀
2、中部高山人之刀
3、南部高山人之刀
4、雅美人之刀
六、防御武器
1、甲衣
2、战盔
3、盾牌
第二章 日本兵器
一、概述
1、石兵
2、铜兵
3、铁兵
二、刀剑
1、名称与源流
2、种类
3、徽铭及流派
4、欧人对日本刀剑之研究
三、巴什福德·迪安之日本兵器研究
1、盔甲
2、刀剑
3、长兵
4、弓箭
5、枪铳与炮
6、战马之武装
第三章 朝鲜兵器
第四章 越南兵器
一、汉代以前之越南古兵
二、铜鼓
1、概述
2、西链唤方、者对铜鼓之研究
3、铜鼓之源流
4、铜鼓时代之古兵器
三、汉代以后之越南兵器
第五章 缅甸兵器
第六章 泰国兵器
一、概述
二、长兵
三、短兵
四、射远器及护身具
第七章 马来兵器
一、原始时代之石铜兵器
二、马来兵器之独立性
三、克力士剑
四、刀
1、短刀
2、长刀
五、长兵
六、射远器
七、达雅克人之兵器
第八章 菲律宾兵器
第九章 尼泊尔兵器
第十章 印度兵器
一、上古时代之石铜兵器
二、冷兵器时代之兵器
1、短兵
2、长兵辩大
3、射远器
4、防御武装
5、土着各族之兵器
三、印度之兵器史及战史
1、上古及亚历山大时代
2、阿拉伯征服时代
3、帖木耳时代
4、印度近世战史之始
5、莫卧儿帝国时代
6、莫卧儿帝国之覆亡及印沦为殖民地
四、塔顿之印度古兵器研究
第十一章 伊朗兵器
一、概述
二、长兵
三、短兵
四、射远器
五、卫体武装
第十二章 土耳其兵器
一、概述
二、长兵
三、短兵
四、射远器
五、卫体武装
第十三章 阿富汗与克什米尔兵器
一、阿富汗兵器
二、克什米尔兵器
第十四章 西伯利亚兵器
第十五章 高加索兵器
一、上古时代之石铜兵器
二、上古时代之铁兵
三、历史时期之铁兵
1、长兵
2、短兵
3、射远器
4、卫体武装
第十六章 埃及兵器
一、石兵
二、铜兵
附录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
导言
第一章 日本古兵器之制造
一、日本古兵器制造之源流
二、日本刀剑之制造技术
1、冶铁
2、制刃
3、淬火
4、磨砺及其他
三、日本刀剑之装饰
第二章 伊斯兰诸族古兵器之制造
一、花纹钢之冶炼
二、古兵器之装饰质料
三、乔克博士之花纹钢刃制造技术研究
1、花纹钢之性质与获得花纹之条件
2、花纹钢之技术特性测试
3、研究结论
四、夏尔·毕丹之花纹钢兵器制造研究
1、对乔克研究之补充意见
2、不同地区之花纹钢兵器制造
第三章 马来古兵器之制造
一、马来古兵器制造之源流
二、马来克力棚灶凯士之制造技术
1、制刃
2、帕莫花纹
3、柄鞘装饰
三、马来制兵质料之性质
四、克力士以外之马来兵器制造技术
第四章 缅甸古兵器之制造
一、缅甸之传统冶铁技术
二、缅甸刀之制造
图版说明
图片目录
图1台湾高山族石兵
图2台湾高山族石兵
图3台湾土着之旧兵器
图4台湾高山族护身具
图5日本旧石器时代之石兵
图6日本新石器时代之兵器
图7日本石铜时代之石兵
图8日本石器时代之骨角牙制品
图9日本各地出土之石器时代兵器
图10日本各地出土之铜器时代兵器
图11日本各地出土之铜铁刀剑
图12鸣镝矢
图13日本古代佩刀式样
图14日本出土之古刀剑环头
图15日本古代甲胄
图16日本古铁胄
图17日本古代甲胄
图18迪安所藏12世纪日本甲胄
图19日本古代甲胄
图20日本甲胄与刀剑各部分名称示意图
图21日本出土之古刀
图22日本古代各种刀形及柄鞘形
图23日本花纹名刃
图24日本古兵器之徽铭
图25大和时代以前之刀剑
图26蕨手
图27朝鲜古青铜兵器
图28朝鲜出土之铜铁兵器
图29朝鲜出土之铜铁兵器
图30越南东山出土之石兵
图31柬埔寨出土之原始时代兵器
图32空首斧锛之比较
图33东山出土铜斧装柄形式之假设
图34越南出土之铜铁兵器
图35越南东山出土之铜兵
图36越南铜鼓纹饰
图37越南东山等地出土之铜鼓
图38越南东山出土之铜鼓模型
图39越南东山出土之青铜兵器
图40缅甸出土之新石器时代石兵
图41缅甸土着之胄与双刀
图42缅甸艺术刻花铁刀
图43缅甸艺术刻花铁匕首
图44泰国古兵
图45马来新石器时代石兵
图46马来群岛出土之石铜兵器
图47马来铜兵及其他古兵器
图48马来之旧式长兵
图49马来特有之长兵
图50马来特有之短兵
图51马来糙面花纹克力士剑
图52马来常用兵器之器型
图53马来土着之旧兵器
图54马来克力士剑之艺术
图55马来克力士剑之柄形
图56马来匕首之握持
图57马来旧式火器
图58马来护身具
图59婆罗洲达雅克等土着之刀
图60菲律宾土着之旧兵器
图61菲律宾土着之旧兵器与火炮
图62尼泊尔旧兵器
图63印度原始时代之石兵
图64印度新石器时代之石兵
图65印度新石器时代之石器
图66中印度出土之红铜兵器
图67印度铜石并用时代之铜兵
图68印度铜石并用时代之铜兵
图69伦敦各博物馆所藏之印度古兵
图70伦敦各博物馆所藏之印度古兵
图71印度特有之短兵
图72印度西北地区之旧兵器
图73印度信德地区之旧兵器
图74印度旧式火枪
图75印度穆斯林甲胄
图76印度马赫拉塔人战盔
图77印度古代之战盔
图78中印度及安达曼岛土着与非雅利安人之兵器
图79南印度土着及达罗毗荼人之兵器
图80印度东北部土着及阿萨姆山民之兵器
图81莫卧儿帝国时代之印度兵器
图82伊朗旧石器时代之石兵与骨兵
图83伊朗新石器时代之石兵
图84苏美尔?阿卡德时代之石兵
图85苏萨Ⅱ式陶器时期之石兵
图86伊朗古代之石兵与铜兵
图87伊朗古代之青铜兵器与石镞
图88伊朗古代之青铜兵器
图89伊朗古代之铜兵与护身具
图90伊朗古兵器
图91伊朗古代甲胄
图92土尔扈特银花柄鞘小刀
图93土耳其之旧式兵器
图94土耳其之旧式兵器
图95土耳其旧式燧石枪
图96土耳其旧式大炮
图97土耳其古代甲胄
图98布哈拉骑士
图99阿富汗土着之直形长刀
图100清代西北回部所贡兵器
图101西伯利亚出土之石铜兵器
图102高加索原始时代之石兵
图103高加索铜器时代之兵器
图104高加索铜器及铁器时代初期之兵器
图105高加索出土之青铜殉葬兵器
图106高加索铁器时代之兵器
图107高加索之铁兵与铜铁合制兵器
图108高加索铁器时代之兵器
图109埃及旧石器时代之石兵
图110埃及新石器时代之石兵
图111埃及新石器时代之石兵
图112埃及石铜时代之石兵
图113埃及历史时期之铜兵
图114埃及各历史时期之铜兵
图115埃及各地出土之铜兵
图116古埃及战士之兵器
图117古埃及战士之武器装备
图118装备各种武器之日本士兵
图119日本刀刃各部分名称示意图
图120日本古代之铸铁
图121日本刀剑之锻造与锉磨
图122日本刀刃之组合
图123日本刀加热淬火前之敷土
图124日本刀之花纹
图125日本各种名刃花纹示意图
图126日本各地所产名刃之花纹
图127日本刀各部分缺点示意图
图128日本刀之磨砺与试验柄
图129日本刀之刃尖形式
图130《古刀铭尽大全》所示之不同柄形
图131《本朝锻冶考》所示之刀剑各式刃槽
图132刀刃各部分之吉凶名称
图133日本刀各部分形状之比例图
图134花纹钢之切面图
图135第7~10号试样之刀形
图136对试样进行压力测试示意图
图137第7~9号试样之物理性能测试
图138第10~11号试样之物理性能测试
图139第12号试样之物理性能测试
图140花纹钢刃之铁碳平衡图
图141马来克力士剑与柄鞘各部分名称示意图
图142克力士刃体之制造
图143克力士之各种柄形
图144克力士之各种鞘形
图145克力士之木质内鞘形式
图146缅刀之形制
图版一波斯及印度精美刀剑
图版二波斯及印度精美短剑
图版三台湾高山族甲胄及附件
图版四夏尔·毕丹所藏日本古兵器
图版五佛罗伦萨斯梯伯特博物馆所藏日本古兵器
图版六霍尔施坦所藏马来克力士剑
图版七霍尔施坦所藏马来克力士剑
图版八霍尔施坦所藏马来克力士剑
图版九霍尔施坦所藏马来克力士剑
图版十霍尔施坦所藏马来克力士剑
图 版 十 一霍尔施坦所藏马来克力士剑
图 版 十 二霍尔施坦所藏马来克力士剑
图 版 十 三夏尔·毕丹所藏马来刀
图 版 十 四夏尔·毕丹所藏马来克力士剑
图 版 十 五菲律宾土着之旧式甲胄
图 版 十 六伦敦莫尔伯勒宫所藏尼泊尔古兵器
图 版 十 七伦敦桑德灵厄姆宫所藏印度古兵器
图 版 十 八伦敦莫尔伯勒宫所藏印度古兵器
图 版 十 九伦敦莫尔伯勒宫所藏印度古兵器
图 版 二 十夏尔·毕丹所藏印度古兵器
图版二十一伯尔尼历史博物馆所藏伊朗古刀
图版二十二夏尔·毕丹所藏伊朗古兵器
图版二十三古突厥战士及装备
图版二十四古突厥战车
图版二十五托普卡珀宫博物馆所藏土耳其战盔
图版二十六托普卡珀宫博物馆所藏土耳其甲胄
图版二十七托普卡珀宫博物馆所藏土耳其甲胄
图版二十八托普卡珀宫博物馆所藏土耳其甲胄
图版二十九托普卡珀宫所藏战马蒙面甲
图 版 三 十托普卡珀宫所藏土耳其长刀
图版三十一夏尔·毕丹所藏高加索古兵器
图版三十二剑庐所藏伊斯兰护身具
图版三十三剑庐所藏伊斯兰古兵器
图版三十四剑庐所藏旧式火器之弹药壶
图版三十五剑庐所藏燧石枪
图版三十六剑庐所藏燧石铳
图版三十七剑庐所藏伊朗古刀剑
图版三十八剑庐所藏高加索刀剑
图版三十九剑庐所藏土耳其马刀及腰刀
图 版 四 十剑庐所藏土耳其长刀
图版四十一剑庐所藏土耳其长刀
图版四十二剑庐所藏土耳其短剑
图版四十三剑庐所藏印度马刀及腰刀
图版四十四剑庐所藏印度短刀及异形刀
图版四十五剑庐所藏印度短剑
图版四十六剑庐所藏珐琅柄鞘短剑
图版四十七剑庐所藏阿富汗及布哈拉刀
图版四十八剑庐所藏暹罗缅甸及布哈拉刀
图版四十九剑庐所藏马来刀剑
图 版 五 十剑庐所藏东非各民族刀剑
图版五十一日本刀之鲛鞘及其饰品
图版五十二第3号试样之金相显微图
图版五十三第5号试样之金相显微图
图版五十四第7号试样之金相显微图
图版五十五第8号试样之金相显微图
图版五十六第9号试样之金相显微图
图版五十七第10号试样之金相显微图
图版五十八第11号试样之金相显微图
图版五十九第12号试样之金相显微图
图 版 六 十加热后之第5号试样金相组织变化图
图版六十一加热后之第8号试样金相组织变化图
图版六十二大马士革刀剑上之花纹与铭文
图版六十三马来克力士之刃形与花纹

❻ 刀的种类是什么呢

刀的种类是:

1、九环刀:

环首刀环首刀诞生我国西汉时期,是由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92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34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68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0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6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1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7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574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89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