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贫困村有哪些地方
A. 糯富乡什么地方最穷
一、糯福概况及调查理由
糯福乡位于澜沧县境内南部,辖区面积有887.67平方公里,共9个行政村(其中与缅甸接壤的有5个边境村)、90个自然寨、17569人。糯福最远的寨子洛勐村洛三勐距乡政府约93公里,糯福轮裂乡境外与缅甸佤邦勐平区、掸邦色勒区相邻,有境外临时居留人员79人。糯福乡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4%,主要是拉祜族、爱伲族(哈尼族的一支)、布朗族、彝族、白族、傣族、佤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民族宗教和小乘佛教,辖区内有信教人数约3000人。
拉祜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拉祜族自治县,糯福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是典型的边境自然乡村,改革开放30周年和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好好看看边境贫困村寨的发展,深入了解边疆少数民族农民的生产生活,肯定有其特殊的意义。
二、农民生存现状
1、经济背景
2006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819元,农林牧业是糯福乡的三大支柱产业。全乡绝大多数为农民,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解放前从原始公社时期直接过渡到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人少地多,大部分是山地林地,目前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习俗。在山谷低洼的地段有部分水田,新近开垦出了部分梯田。水田种水稻收成相对较好,山地种旱谷靠天吃饭,2008年由于雨水过多,大部分田地减产,导致部分村寨粮食供应紧张。另外,山上最近种有少量咖啡,可能是气候或技术的因素,没有形成产业化;部分山地种植用来生产蔗糖的甘蔗,糖厂目前是保护价收购甘蔗,效益好时能部分增加村民收入;茶叶曾经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7年茶叶价格卖到30到100多元一公斤,2008年茶叶价格低迷,每公斤跌至2至4元,销路还很差;糯福作为澜沧的主要林区除国有林外,除5个边境村外的四个内沿村拥有集体林木,林地生长思茅松,采集松油生产松香,部分弥补了茶价剧跌的损失。
2、教育
学前教育。全乡目前只有两地办有学前班,一处在乡完小内,另一处设在阿里村完小内,各有一个班级,每班20来人。学前教育依托小学设施办理,处于萌芽状态,尚未推广或普及。
义务教育。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近几年实施“两免一补”以后,一般情况下,村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能够普及,学习用品有免费发放,不够的自己购买。课堂教育实行民族语言和汉语普通话双语教学,阿里村完小一名55岁的高级教师王文清,除普通话外,还会佤族、拉祜、哈尼等6种民族语言。全乡以前办学力量分散,大一点的村民小组,几十户人家,几乎都设有小学班级, 1997年全乡实行集中办学改革,至2004年9月,办学点由原来的47所减少到9所。目前义务教育趋向集中,在糯福乡政府所在地设乡完小,在各村委会设立村完小,改变了过去分散零乱的状态,有效缓解了校点分散,教师缺乏腊档闭现象,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了教育资源。有的山寨离村小学较远,学校实行寄宿制,学生从6、7岁开始在村小学大院内集中住宿,学校老师不光负责课堂教学,还负责寄宿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和管理,如在阿里村小学,学生宿舍按年级管理,每名教师专门管理1到2个学生宿舍,从学生起床、洗漱到洗衣,从叠被、熄灯、睡觉到财物保管都有专门的制度,每个宿舍大门张贴有学生名单和负责老师的姓名。住校生有条件的每周能回家一次,低年级小一点的学生由父母于星期天下午送来学校,6、7岁的孩子还小了,最小的儿童来校时甚至有哭闹着要回家,父母不停哄小孩留在学校,实在不行就硬下心肠、果断走开。值得欣慰的是,几年前常发生的因学生逃学回家,家长送子女入学积极性不高,甚至以做家务为借口不想送子女读书、不予配合学校而造成学龄儿童就学率低的问题,这几年较少出现,但时有发生。2000年全乡基本完成小学六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吃的粮食由父母从家中背来学校换成粮票,学校专门有负责的教师管理,有职工家属负责学生的伙食。国家补贴的日用蠢毕生活费发到家长手中,有的也由学校统一管理。阿里村委会2008年有学生232人,其中有197名学生寄宿,其中有毗邻阿里村边境线的来自缅甸佤邦和掸邦的境外小学生共有18人。据老教师王文清介绍说,境外学生年龄相对较大,但学习成绩普遍较本地学生优秀,境外没有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学生入学读书较晚,但光从外表无法判断谁是中国学生谁是外国“留学生”。
高等教育。这几年,全乡每年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能考上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据调查所知,本乡学生考上的有普洱市师范专科学校、云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云南师范大学等。乡政府总的趋势是比较重视高等教育,能出台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例如,乡政府对初中年级每个考上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一次性给予3000元人民币资助,对考上高等院校的开学时资助一次性5000元。
脱盲教育。以前办扫盲夜校的频率较多,现在由于义务教育的逐渐重视,每个村寨每户人家有能识汉字说汉语的人。村寨的社长或队长(村民小组组长)基本上能够和村上乡上沟通,能够听懂普通话并使用汉语表达。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扫盲教育作为一种常规的教育形式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职业教育。由于本乡主体人口为农民,职业教育基本为空白,农业生产靠传统的家庭传帮教,只有在需要专门指导的新兴产业,如甘蔗、咖啡等新兴起的经济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会有专业的技术员对农民加以指导,如阿里村委会从前几年开始推广种植甘蔗,每到需要的时候,相邻的孟连糖厂会专门培训或指派技术员上门查看,进行技术服务,我所认识的便有阿里村老寨一名本地青年成为孟连县糖厂的甘蔗种植专业技术员。
3、人口控制
因属于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本地实行有区别的计划生育政策,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村民可生育三胎,但每胎间隔至少应为五年以上,不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处以严厉的罚款,农民最高可罚到两、三千元,而对于有国家编制的事业单位或乡政府公务人员只可生育一胎。村民可在村公所(村民委会员)领取免费的计生用品,村里定期发放避孕套,村里每年开展不定期的计生保健教育。本乡人口总数稳中有增,五年前全乡为16000多人,现在总人数为17569人,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4、婚姻与繁衍
婚姻方面农民家庭比较民主,父母包办的少,就算由父母操办的也须征求本人意见,少数民族传统多倡导恋爱自由,青年人恋爱大多数比较自主,很少发生内地常见的家长因为某种利益关系而粗暴干涉子女婚姻自由的行为,偶尔可能出现父母家庭和青年人个人意见不统一现象,但不至于发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内部能够妥协解决。而在拉祜族内流传有一种异常现象,据说拉祜族男女青年因恋爱问题同家庭发生矛盾而受阻,男女青年想不开就会上山找到一种有毒的草吞食,相约自杀殉情,5年前糯福村曾发生过一起这样的案例。民族地区宗社“香火”意识没有内地严重,思想观念相对朴实,男方可以“嫁”到女方。
5、妇女外流。近几年来,群众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本地妇女的大量外流,男女青年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如阿里村委会小新队有26人家,目前有达到结婚年龄未找到配偶的男青年有11个,而本队的未婚女青年只有一个,这种现象在边境村寨普遍存在。一部分本地青年妇女出境到境外缅甸、泰国、马来西亚长期务工不归,阿里村一名老迈寨妇女出境后经泰国进入马来西亚,后进入印度尼西亚,嫁给印尼华人,勐宋村东漂寨有多名妇女到泰国务工;另有部分妇女到外地打工时或经熟人介绍远嫁到湖南、河南、浙江、山东、江西等内地农村。经常有外省男子来辖区村寨找“媳妇”,阿里村小新寨便有一户人家,大女儿李娜在13年前的20岁时跟熟人外出务工,受骗后被带到山东青州,后嫁给山东农民,2008年12月时隔13年后携夫第一次回糯福探望父母,目前已完全忘记民族语言,改说汉语,据她家人说当年李娜可能是被拐卖到山东青州,但如今已为人母的李娜不愿提及13年前的事实真相。2008年发生拐卖妇女案一起。仅有20多户人家的小新寨,发现竟有两名已婚青年妇女因为嫌弃贫穷弃家逃离,其中一名妇女留下不满1岁的儿子由公婆抚养,自己不知去向,据老人说现在小孩完全靠喂养牛奶养活,无疑昂贵的奶粉加剧了家庭的困窘;另一名妇女留下丈夫在家务农,去邻县县城打工却连续多年未回过家,虽然目前政府正在实施“安居工程”,本人也要出一定费用,目前全寨唯一一户住茅草房的就是她家。由于村寨青年男女比例失调,早婚、近亲结婚现象有所抬头,影响优生优育。大龄男青年在附近找不到结婚对象,他们不得不从附近的缅甸边境村寨找配偶,导致这部分外国妇女不能落户、村里不给分给田地的问题。其余一部分适龄未婚男青年或部分配偶离家出走的男性多有酗酒滋事、打架斗殴乃至发生性犯罪等倾向。如2007年12月10日上午,糯福三社发生李小明(34岁)强奸恶性案件一起;2008年7月30日,芒信镇红卫一社3名青年到糯福村戈的村糯切社找女青年玩耍,引起本地糯切社男青年不满,双方发生口角后,芒信青年邀约本社青年乘拖拉机运来7人在村外空地上示威,争执中芒信镇青年岩尚持一木棍将糯福青年李二头上砸了两棒,致李二当场昏迷;2008年坝卡乃村发生一起多名男青年酒后猥亵妇女事件。勐宋村委会东漂寨是辖区唯一的一个傣族寨,共有101户,其中,年龄16到45周岁的男性有200人左右,其中18至35周岁的单身男青年大概有40名,而该寨有多名妇女到泰国务工,现有在家的单身女性人数为零,适婚女青年严重“供不应求”,以致这个村民小组有青年女学生初中刚一毕业回家就成亲。另据2006年12月普洱市关于西盟、孟连、澜沧边三县妇女外流的统计资料显示,出国的本地少数民族妇女多从事保姆、家政或在歌舞厅、赌场等娱乐场所务工,不排除从事色情服务行业可能,个别妇女返回后发现染上了艾滋病,传染给丈夫或其他人,个别妇女染上毒瘾。
6、道路交通
糯福的道路正在进一步发展中,乡政府到县城澜沧的公路基本修通,到澜沧县城只要2个小时左右,比以前坑坑洼洼漫天灰尘的土路,时间上缩短了一半。2003年改造了糯福至勐宋村公路30公里,改善了2个村20个自然寨,840余户的交通条件;2004年改造了南段至坝卡乃公路11.3公里,为公路沿线的4个自然村寨347户的生产物资和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几条正在施工的出入辖区的乡村公路雨季经常发生滑坡,导致通行困难。阿里村方向的甘蔗种植直接供应孟连糖厂,但至孟连县城的道路亟待修缮。村寨山路崎岖,自行车不实用,农民交通运输主要靠拖拉机和二轮摩托。
7、用水用电
村民用水是接引山上的泉水。以前,村民要到山上背水饮用,现在大部分村寨饮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由政府接水管到村寨,但据掌握,阿里村还有4个自然村干季严重缺水。
糯福乡一直以来都是靠本乡马岭的小水电站提供生产生活用电,但由于小电站发电量小,加之输电线路老化,干季河水枯竭后无法发电,不能满足全乡农民生活用电。2003年乡政府投资架设了东回至糯福的输电线路,部分缓解了糯农民电力匮乏的状况。全乡用电存在发展不平衡状态,因地理位置原因,部分村委会如勐宋、阿木嘎等长期以来没有通电,照明用发电机或点松枝、煤油。还有部分村民由政府投资建设沼气发电设备,如南段新、老寨建沼气池100口,部分解决了照明用电。2008年全乡实行电网改造工程,预计到今年年底,除极个别偏远村小组外全部能实现通电,如洛勐村的洛三勐寨子因山高路远,离乡政府近93公里,还要过一段无电的日子。电网改造后农民生活照明用电价格在每度0.5元左右。
8、住房、医疗卫生
政府2003年开始实施扶贫安居工程,对农民茅草房实施改造,至2006年对部分特困户扶持建设木制房屋,人畜居住分离。实施“安居工程”的试点村寨,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如阿里村班角老寨新搬迁至平地,住房统一规划,厕所和猪圈统一集中在村寨周边,改变了牲畜与人紧靠在一起居住的做法。“安居工程”目前还在试点阶段,全面推广革新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持,全乡进行试点建设的村寨不到十分之一,多数村寨仍保留过去的不良卫生习惯。
2006年糯福乡争取到国家专项扶贫款用于改良村寨卫生,部分村寨下拨1到2万元用于修建公共厕所。如南段老寨、新寨由上级财政拨款修建公共厕所6个,部分改变了少数民族大小便都在房前屋后树林地里的陋习,但目前还有部分村民未养成到到卫生间如厕的生活习惯。
乡政府所在地有一所中心卫生院,4个村有村卫生室,共有医务人员10人,病床18张。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后,农民医疗条件有所改善,医疗费用按规定核销。以前少数民族妇女在家中生产,发生生小孩难产事件时无法及时救治,如2004年阿里小新寨有一名妇女难产,事前没有准备住院,在送乡卫生院路途中本人死亡,后留下4岁的儿子由外祖母抚养。目前,政府要求孕妇必须到卫生院进行生产。
B. 求缅甸昆马区昆马乡地址
南盼村委会位于雪林佤族乡西南部,距雪林乡人民政府9公里,是一个佤族同胞聚居的贫困村,东连木戛乡孟糯村,西与缅甸昆马区接壤
http://nj.xxgk.yn.gov.cn/canton_model17/newsview.aspx?id=303862
据此推断,昆马区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雪林乡接壤,楼主不如去核实一下吧。
PS:楼主真是好人,大拇指一个。
C. 福贡县到马吉米有多少公里坐什么车去
马吉米村距福贡县县城62公里
可以从福贡汽车站乘班车前往马吉乡,步行0.5公里到达马吉米村。
或包车前往。
马吉米村隶属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地处马吉乡西边,东邻马吉村,南邻乔底村,西邻缅甸,北邻木加甲村,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该村距马吉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距福贡县县城62公里。该村下辖马吉米、嘎吓、机底、达为、木克基等10个村民小组,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56人。全村国土面积106.96平方公里,海拔1,370.0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1,400.0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和洋芋等农作物。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
村已实现通水,通电,无路灯。据有关资料显示,全村有201户通自来水,有195户通电,有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4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8户。
该村到马吉乡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最近的车站或码头0.5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50公里。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1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8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福贡县有省道S228通往马吉乡。
详见:
D. 为什么不发展打洛口岸
抓住桥头堡建设契机进一步激活打洛口岸
周海丽
云南桥头堡建设是国家开放战略的重大推进,是云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卖旁发展的战略机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桥头堡标志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在开放方向和开放重点上的重大推进,是中央对云南省加快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国、全球的视野和思维来审视,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扎实有效地打开工作局面。而西双版纳更是前沿阵地,全面搞好桥头堡建设义不容辞、势在必行。其中,激活打洛口岸,实施从“大通道”建设到桥头堡建设,是目前突破的难点和重点之一。
一、打洛口岸历史与现状的回望
打洛口岸自古就是中缅边民互市的主要集镇,是滇南“茶叶商道”和云南通往东南亚“边贸之路”的驿站和出口。缅甸长期以来一直是我省的贸易伙伴,并且从水路、陆路通道都可转口到泰国及东南亚各国,所以说,西双版纳打洛是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之一,其桥头堡地位也重要。回顾曾经走过的历程,20世纪90年代,边境贸易增长迅速,边境经济技术合作打下基础,对外贸易实现零的突破,口岸建设得到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打洛口岸历经风雨,起起伏伏。为解决口岸落后、通关不畅的问题,州委、州政府曾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筹措资金用于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但是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其中的因素比较复杂,我州的区位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开放优势。
二、目前制约打洛口岸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口岸建设上,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打洛口岸的起步与发展曾经带动了缅甸小勐拉的发展,使其从一个以茅草棚为主要标志的贫困村子,在短短十来年时间内发展成一个粗具规模的现代城镇。而我方的打洛口岸,虽然已经累计投入近3亿元资金。目前,区位优势无法体现,口岸不“活”,冷冷清清、死气沉沉,桥头堡作用没有发挥,经济贸易严重受到影响。与瑞丽等地相比,至今发展仍然处于滞后地位,一系列问题值得大家认真总结。制约打洛口岸发展的因素主要是:
(一)缅甸方面的因素制约发展
与国际接轨的法律环境、行政效率、管理制度尚未形成。虽然打洛口岸于2007年1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际公路客货运输一类口岸,但是由于受缅甸政局的影响等,双方协商沟通难度大。缅甸勐拉属于第四特区,没有归属政府统一管理,口岸升格为一类口岸的启动工作推进缓慢,需待中缅双方进一步会晤磋商。
(二)对外经济贸易优势没有凸现
打洛口岸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陆路通道之一,但是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中国打洛口岸—缅甸景栋—泰国米赛公路全程239公里,等级为三级沥青路,是目前中国至泰国最快捷的运输通道,但缅方自2004年底停止了此通道的过境贸易,影响和制约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三)封关停业带来一定损失
配合国家全面开展“禁赌专项行动”工作以来,打洛口岸于2005年停止了中缅边境旅游业务,各旅游部门、旅行社停止办理外省市、自治区游客出境旅游手续,打洛边境旅游业务的停止致使镇内旅游企业处于停业和歇业状态,影响了对外贸芹配扒易。
(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口岸建设主要依靠当地政府投资,打洛虽为资源重镇,但开发起步晚,近年来,地方财政收入低,致使政府对口岸建设投入少,导致口岸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五)进出口货物流通难
打洛因陆路货运口岸尚未开通,暂无社会化的口岸服务体系,外贸企业大都从景洪港、西双版纳机场、磨憨口岸等口岸报关进出口。由于打洛路程远,有的通过中间商代理进出口,货物流通成本较大,利润较高,制约了外贸经济的发展。
(六)建设桥头堡意识不强、干劲不足
一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敢闯、敢试、敢冒的劲头不足,缺乏外经贸经营管理经验。敢于到周边国家开拓市场的实业家还不太多。
三、客观认识打洛口岸的形势
打洛口岸是我省桥头堡建设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激活口岸战略,真正实现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纵观打洛口岸的历史与现状,我们认为有以下三个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一是人文优势,二是生态优势,三是口岸优势。
目前,追求和平、发展、开放、进步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缅甸各民族与我们有诸多的天然联系。缅甸政府也同样重视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把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放在首位,这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缅甸在农具、建材等方面,一直是依靠云南进口的,也希望我们的企业前往发展。农业开放的条件优越,土地面积大。林业、矿业、农产品等嫌昌深加工潜力巨大,而缅甸的私营企业正在成长,需要合作伙伴等等。
我州有水、陆、空口岸优势,在全省桥头堡建设一盘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深层次理解对外开放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战略决策之一,让我们更加明确,建设桥头堡内涵丰富,高瞻远瞩。我们只有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到国际分工、合作、竞争中,才能找到协调发展的路子。同步建设好桥头堡是西双版纳的生命线,我们要看到问题,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上下共同努力,促进真正意义上对外开放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激活打洛口岸的几点建议
(一)放眼世界,着眼市场,打造通向东盟的桥头堡
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就是发展经济,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才能挤进世界市场,才能有效发挥桥头堡作用。我们一定要放眼世界和市场,抓住桥头堡建设的机遇,发挥政策、体制、区位的优势,使西双版纳成为重点建设基地。着眼高起点、高质量、高层次,逐步使经济运行机制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加快民族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请求国家及有关部委,通过中缅双边会晤,敦促缅方加快勐拉一类口岸建设,开通中缅跨境通道;请求国家批准西双版纳州开展异地办证业务,恢复打洛口岸中缅边境旅游等一系列业务,促进协调发展。
(二)自我先行,夯实基础,完善口岸功能
口岸和通道有着关键的作用,能否增大容量、高效运作、优质服务,很大程度取决于口岸基础设施的状况。夯实基础才能有支撑点。建设先行,筑巢引凤。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搞好口岸的水电、交通、通信、公共设施等建设。提高口岸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引进客商投资建设口岸物流中心、写字楼、商铺、文化休闲、外贸商品会展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外贸服务水平,推进对外贸易发展。
勐海县城要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提升市政功能,增强吸引力。突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优势发展休闲娱乐业。按照州委提出的“热、傣、水、边”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建筑要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提升民居的建筑水平,推广傣族新民居,提升县城的民族历史文化品位,打造边境城市的新形象。
(三)加强管理,纵横合作,拓宽发展领域
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在严格把关的前提下在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等方面规范简化,在促进贸易发展上做文章。
进一步加强打洛与周边州市口岸跨区域合作。推进口岸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完善与周边州市、省区等跨区域口岸合作体系,使进出口通关便利迈出实质步伐。加大口岸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利用打洛口岸地处热区及边境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先进管理、生产技术引进力度,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大力扶持出口贸易,推动商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用好用活用足边民互市政策,推动打洛边民互市贸易发展。打洛口岸边民互市历史悠久,同民族跨境而居,具有一定历史渊源。要通过边民之间丰富多彩的互市活动,互通往来,构建和谐边境。
创新旅游业的发展思路。打造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旅游、面向东南亚具有浓郁风格的傣族文化观光旅游和中国最大的商务旅游这三张名片,使西双版纳成为东南亚傣民族寻根的好地方,成为北方人避寒过冬的好地方,成为中国人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追求健康的好地方。
(四)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增强桥头堡建设的信心
未来经济发展机遇的竞争实质是发展战略的竞争和投资环境的竞争。思想不解放,认识不统一,行动不一致,就会出现无资可引,有商难招。所以,我们必须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放眼世界,敢为人先,不求所有,只求所在,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国有、集体、私营一起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建设好我省桥头堡,立足本职,搞好服务,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