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从云南进入缅甸
1. 古代中国到缅甸是什么路
中国通往古缅甸的古代道路被称之为“骠国(今缅甸)道”,希望帮到你,你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望采纳谢谢。
2. 云南的古代是怎样的
云南历史 云南,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云南各民族融合、演变、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自战国时期建立滇王国以后,行政建制和区划经过无数次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云南。 元谋人: 大约17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的人类就生活在中国大地上。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们,已能使用石斧之类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有些地方的人还会建造简易木结构房,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村落。 庄跤入滇: 公元前三世纪,庄跤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建立了滇国。庄跤等将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云南,促进了云南的发展,标志着云南从政治上与内地联系的开始。 秦开五尺道: 公顷孝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云南设置郡县,开“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附近,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并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为秦帝国的组成部份。 汉武开滇: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率巴蜀之兵临滇,设益州郡,下属24县,郡府设在滇池县(今晋宁县),云南为其中一个县,县城冲卜设在今祥云县的,“云南驿”。汉王朝调整了郡县,改变部落相立,不相统属的状况,带进了一些封建生产关系。这一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炼技术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各种青铜器物品的出土,显示了民间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大群被放牧的牛、马、绵羊和山羊与家畜猪、犬一道,标志了滇国发达的畜牧业。汉武帝还派唐蒙扩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汉王朝还组织人力开凿博南古道,日趋频繁的商贾往来,促进了西南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与缅甸、印度的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汉武开滇。 诸葛亮治南:三国时期,现在的云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区统称为“南中”。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统三路大军亲征云南,他采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当进入滇西地区洱海(大理一带)时,迅速平定了云南奴隶主贵族发动的叛乱,降服了当地大姓孟获,对孟获“七擒七纵”,使盂获心悦诚服地投降,井发誓永不造反。因此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云南成为蜀汉的一部分。 爨氏据滇: 公元317年司马睿称帝,建东晋,东晋初年,由内地迁至云南的爨(音窜cuan)势力逐渐强大,爨琛自主为王,统治滇池地区,爨氏历统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区称作昆川(或昆卅),并与随、唐王朝保持经济文化联系。 六诏统一: 公元738年贞观时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洱海为基地的“南诏国”,诏主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南诏历传13王,统治200余年。 段氏建立大理国: 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南诏建大理国,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领为“云南节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区域,以大理为都城,相传22世,共统治316年。在大理国统治期间,鄯阐城(今昆明)逐渐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间留下了着名的“孔雀胆”的故事。 元跨革囊: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征云南,破大理国,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到云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从此“云南”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赛典赤到云南后,在经济上制定赋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过去残酷屠杀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关系,兴办教育、安定政治形势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滥成灾,赛典赤征召民工,凿开海口,疏雀判稿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经螳螂川流入金沙江通过长江汇人大海,海口使滇池水位保持平衡,既不会干枯,又免除水患,使滇池周围皆为良田。赛典赤任云南行政长官六年,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于公元1280年病故于昆明,死后“百姓巷哭”、“号泣震野”。今昆明市五里多小学内有赛典赤墓,历代常有人悼念。公元1290年首封皇长孙甘麻刺为云南梁王,是全省最高统治者,他的避暑行宫就在西山三清阁。 明建政权: 明朝洪武14年(公元1381年),朱元漳派傅友德、沐英平定云南,攻克昆明,灭元朝梁王,在云南建立明朝政权,统治278年。 吴三桂进攻云南: 明末,以李定国为代表的大西军,曾拥护流亡皇帝永历帝以昆明为根据地为抗击清军。清顺治16年(公元1659年)吴三桂进攻云南,永历帝及其随员逃至缅甸,公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子被吴三桂从缅甸逮回,绞死在昆明金蝉寺,(今华山西路“逼死坡”),明朝最后一代王朝覆灭。清朝康熙年间,吴三桂的分裂判乱被粉碎。(即历史上的“三藩”叛乱)清代后期,杜文秀,李文学等先后起义,震撼全省。鸦片战争以后,云南受到帝国主义的威胁与侵略,各族人民奋起反抗。 建立民国政权和讨袁护国: 1911年10月30日(即农历九月初九日)蔡愕率众举行“重九”起义, 11月1日,起义官兵在五华山组织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推蔡锷为都督,李根源参议院院长兼军政部总长,建立民国政府,推翻了清朝在云南250多年的统治,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领导发动了护国运动,点燃了全国讨袁护国的革命之火。1926年,云南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1945年12月1日,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昆明举行了“一二·一”学生运动,遭当局残酷镇压,4人遇害,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率兵起义,云南和平解放,建立了云南省人民政府。 朋友这是云南简史 摘自网络贴吧 香格诗玛的帖子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还有你说要找云南的人 是否是指世代都定居于云南的人?如果是,我的回答是,有的,而且并不难找,云南许多民族世代定居于云南,如彝族,白族等等,还有其他一些人口更少的族,他们当中有的人直到现在还深居山中,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他们就是最最正宗的云南人。
3. 来自大理的南诏后裔皮逻阁为何能统一缅甸
缅甸部落三巨头
纵贯全境的伊洛瓦底江将缅甸南部三角洲地区冲击成大片的沃野良田,也为中部的河谷平原带来充足的水利资源。大约2000年前,两支来自中国的部落先后沿着大江从云南迁徙到缅甸,其中一支在伊洛瓦底江河谷安家,另一个则在沿海地区扎下根来。
在河谷地区安家的骠族老家在青海、甘肃一带,是缅甸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居住者,尽管在他们之前,早就有热带地区的土着生活在伊江两岸,但骠族显然代表了更为先进的文明。他们在河谷地区开始了农业和畜牧业,并作为中间商,垄断了中国和印度之间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贸易。
从魏晋到唐朝,中国的史籍上都记载过骠族的情况,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写下过新乐府《骠国乐》记录贞元十七年(801年)骠国乐舞到长安表演的场景:“玉螺—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斗薮龙蛇动”,可见这种乐舞的主要乐器是螺号和铜鼓,舞者顶髻纹身,舞姿耸动跳踊,时而摇摆旋转。至公元8世纪,骠族在伊洛瓦底河谷平原上聚集成18个城邦,以卑缪为都城,建立了骠国。
2014年6月,现存的3个骠族城镇遗址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缅甸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古迹。
卑缪的骠族古城于2014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遗产。骠族是缅甸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移民。
在沿海地区盘踞下来的孟族,是柬埔寨高棉人的近亲,他们擅长渔业和海上贸易,逐渐在缅甸东南沿海和泰国南部建立起了几个城邦,并将触角伸向泰国内陆,甚至到达老挝。孟族人从斯里兰卡引入了小乘佛教,并将其传播至中南半岛,被称为“东南亚的佛教信使”。孟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缅甸现在的文字就是在孟族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孟邦首府毛淡棉的佛寺。孟族是将小乘佛教传播到中南半岛的“信使”。
尽管骠族和孟族很早就进入缅甸并建立了城邦国家,但真正一统缅甸全境的却是另一支来自云南的族群。
缅族:从南诏到缅马
公元8世纪,以现今云南大理州巍山县为中心的彝族城邦——蒙舍诏——吞并了洱海周围的另外几个城邦,史称“统一六诏”,从而建立了南诏国。蒙舍诏的第四代君王皮逻阁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帝王,他统一六诏后,将都城搬到了现在大理古城附近,凭借洱海周围的肥沃土地和苍山天险,使南诏迅速称雄于莽莽云贵高原。
南诏是一个尚武的国家,身处大唐与吐蕃两个强大王朝的夹缝中,时而联蕃据唐,时而弃蕃归唐,左支右绌,竟然也打下了不小的一片天地。
707年,吐蕃进犯南诏国境,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率兵与南诏军队并肩作战,击退吐蕃军队,拆除了吐蕃建在漾濞江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洱海地区的交通。唐九征在漾濞江边竖立了一根铁柱,用来表彰战功,并以之标记大唐与吐蕃的边界。这就是后人孙髯翁在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里写到的“唐标铁柱”典故。
而到了755年,中国北方发生“安史之乱”时,南诏又联合吐蕃军队进犯大唐后方的四川,攻城略地,抢夺人畜。据唐朝末年樊绰所着《蛮书》记载,南诏归化了西南地区众多蛮族部落,士兵身披虎皮,生食畜肉,阵中以大象猛兽开道,南征北伐,所向披靡。
832年,彪猛善战的南诏大军翻过横断山脉,一路杀进伊洛瓦底河谷,攻破骠族城池,灭掉了骠国,并掳走三千多人、带回大理做奴隶。
然而,进入公元9世纪后期,由于连年的征战,南诏国力渐衰,随后发生了王室内乱,权臣篡位。其后的几十年间,大理地区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最后于937年由白族人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才算安定下来。
在南诏大军征讨骠国时,一部分军民留在了伊洛瓦底河谷。他们留下的目的起初是为了帮助南诏镇守大后方,并开拓新的屯田基地,以保障南诏征战的后援。但是,到了南诏王国逐渐衰落的时候,这些远离家乡的征人渐渐意识到“故国不堪回首”,归程遥遥无期。伊洛瓦底河谷为他们提供了广袤的牧场和良田,连年征战培养了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精神,很快,他们就成了河谷地区的新主人,并逐步修建了城堡,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城邦。
从那时开始,他们渐渐摒弃了“南诏人”或“哀牢人”的称谓,而自称为“缅马”(Mranma),意思是“强大的骑士”。缅甸现在的国名——Myanmar——就是从这个称谓发源而来的,而这些留在伊洛瓦底河谷的南诏人从此变成了后来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
缅族人先后在今天曼德勒省伊洛瓦底江和她最大支流钦敦江的汇合处建立了数个城邦,其中最早的一支是于849年建立的蒲甘国。
蒲甘古城现在已经成为缅甸最重要的旅游地,大约有2000多座佛塔和寺庙得以幸存。
南诏后裔首次统一缅甸
关于蒲甘王国的起源,现代学者的考古研究与缅甸古代皇家编年史的记录有很大的出入。缅甸人将蒲甘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而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及考古学的佐证,很多皇家的记录大多来自后人编织的传奇故事。
缅甸和越南一样,为了摆脱中国的“阴影”,在神话故事中编造出一个自己的始祖,以示“正本清源”,表明自己的民族是现在国家版图上的世袭土着,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在缅甸人的传说中,蒲甘的缔造者是太阳神之子与神龙之女结合而生,长大成为一个巨人,百步穿杨的神箭手,长寿110岁,等等。而现代科学研究和邻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则会得出另一种结论。
不管怎么说,在蒲甘建国的年代,蒲甘只是伊洛瓦底河谷地区众多的城邦小国之一。附近骠族的城邦仍旧苟延残喘,南方孟族的城邦也渐成气候,更多的民族部落翻山越岭而来,栖息在高原与河谷之间。直到蒲甘国成立了将近200年后,1044年,一位缅甸人民心目中的伟大英雄——阿奴律陀,登上了国王的宝座。
阿奴律陀从兄长手中夺下王位,在随后的30年里,他骑着战象,亲自率兵东征西战,逐个兼并了河谷地区的其他城邦,统治了整个伊洛瓦底河谷。然后,他的军队继续四面出击,向北一直打进云南,与大理国划地为界;向南消灭了孟族城邦,占据了沿海港口,扼住了通往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贸易通道;向西南杀进阿拉干王国(现缅甸若开邦)的领地,令阿拉干国王纳贡称臣;向东南占领了德林达依海岸,击退了高棉帝国的扩张大军。
蒲甘王国控制的地盘基本上覆盖了今天缅甸领土的面积,阿奴律陀成为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全境的国王。这位“缅始皇”随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很快将蒲甘发展壮大成为在东南亚与高棉比肩的强大帝国。
4. 果敢人到底是明军后裔,还是国民党残军后代,还是汉化的土司呢
果敢汉族人最早的祖先是明军,后来又变成了土司,后来国民党残军也去过果敢,有的还在果敢定居了,所以有一部分的果敢人,也是国民党残军的后代。
九户人家中有一位自称祖籍南京的大理人杨高学的军官,是他带领九户和其他民族争斗,后来开始了杨土司家族持续三百多年的统治。后来又有国民党残军去了果敢,还有一部分人定居在了果敢,所以也就成为现在一部分果敢人的先辈。
5. 古代人们占领云南后为何就止步了,为何不继续进攻缅甸呢
我国古代征战大多都止步于云南,很少进攻缅甸,究其原因,只能说是我们有心无力,而且进攻缅甸对我们并没有什么益处。跨过云南就是缅甸,虽说两地紧挨着,但进攻缅甸却并非是一件容易事,云南本就地处中国边陲,管辖起来也不容易,而且历史上云南多纷争,内地对云南的管辖效果并不理想,可想而知,进攻缅甸更是一件难事。再者,我国与缅甸历史差异较大,语言不通,即使成功征服缅甸,对缅甸的管理也很难进行,可能还会劳民伤财,这都是不值得的。
古人们征战到云南就停止了,这未必不是一种远见,没有能力管理,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价值,这似乎就注定了这一现象。这样来看,不进攻缅甸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6. 从云南怎样入境去缅甸
先在领事馆办理签证 办理后可选乘飞机或者汽车到达
7. 明朝起设置的云南腾越八关,是如何影响中缅疆域变迁的
明朝正统六年,麓川思氏土司反叛,明朝派出王骥提督军务,征发十五万大军,从1441年到1448年七年间三征麓川,耗费大量粮饷兵力,才把思氏赶过金沙江,与思氏土司思禄发达成协议,允许他居住孟养,但不许越过金沙江。
"骥等虑师老,度贼不可灭,乃与思禄约,许土目得部勒诸蛮,居孟养如故。立石金沙江为界,誓约: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亦惧,听命。"
明朝靠军事平定了麓川,却没能在政治上摆平当地的生态,思氏最后被缅甸宣慰司莽纪岁之子莽瑞体攻灭,并且建立起了缅甸东吁王朝。
东吁王朝吞并了众多土司,到了万历年间,实力越来越强大,开始不断深入明朝骚扰。这时已经到了晚明,明朝国力下降,又有三大征接连发生,哪里还有力量再发动像正统年间那样的远征。
于是在万历二十二年,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八关抵御缅甸东吁军,本意是“断属夷挑衅之路,绝缅人私兵之端,树天地自然之险,省刍粟转运之劳,斯亦封疆之永利也”。
看得出来,陈用宾是一片好心。然而,腾越八关的设立,给之后中缅之间带来了不少麻烦,并一直延续到近代。
明朝设腾越八关的目的和效果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关隘,都是选择一些易守难攻的地区建设,但并不是关内的土地才是领土,关隘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周边的一片地区。如嘉峪关以西还有方圆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海关以东有将近包括外兴安岭在内将近300万平方公里土地。
腾越八关,指的是万初、神护、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这八关,它们分为上四关和下四关,每四关设置守备带兵防御。它们的具体位置见下图:
八关建起来了,它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关内土司和民众越关而过,但也形成个新的问题,让关内外的土司和民族产生了“内”和“外”的区分。
对于这些土司来说,原来是彼此一体,大家都是同一个部族,许多都是亲戚,世代联姻。但是八关一建,不少相同的部族就被隔成了两个部分,产生了内外之别,明朝为了区分,也用内外来称呼关内关外的部族,产生了“内夷”和“外夷”的称呼。
这样来区分,长此以往,大家就忘了原来都是一家人,关内外的土司和民众们也有了这样的感觉:八关以内是明朝的地方,八关以外则已经不属于明朝。
外夷望见(八关),皆曰:“此天朝地也。”而内夷倚以为重焉。
明朝对于出入八关也进行了严格规定,对于擅自穿越的“越度”这种行为,视为私闯边境一样的罪行。如果没有许可擅自通行,被捉到者要处以绞刑,守关者如果把守不力也要问罪。
除了明朝属地的民众,缅甸也这么看,八关的建筑被称为“屋瓦”,当地建筑称为“茅房”,他们说:屋瓦者汉人;茅房,我故地也。
这是把八关以外的土地都视为自己领地了。
事实缅甸也是这么做的。从万历中期到崇祯末期,明朝国力一天不如一天,自顾尚且不暇,更没有精力也没有实力来管八关这摊子事。
明朝在在西南边疆,原本有六个较大的宣慰司,分别是:孟养(缅甸克钦邦)、缅甸(缅甸曼德勒地区)、木邦(缅甸北掸邦)、八百大甸(泰国清万一带)、老挝(老挝琅勃拉邦一带)、车里(西双版纳)。
这么一发展,到天启七年(1627年),八关外的三个宣慰司已经被东吁军攻破,“三宣无恙三慰既尽”,到崇祯十七年,八关以外已经没有明朝能控制的地方,“八关之外,复成异域”。八关之内,只剩下了一个车里宣慰司。
八关的设立,相当于从心理上设置了一道防线,又使当地民众开始有了内外之分,缅甸也名正言顺乘着明朝力尽的时机,蚕食八关外的土地,这些负作用将在随后体现出来。
8. 为何我国古代从来没有征服缅甸,而到达印度洋入海口
中国没有经过缅甸,也没有直接从陆地通向印度洋那是因为中国想要到印度洋只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没有经过缅甸这个地方,其中一条就是经过新疆到达阿富汗然后经过伊朗或者印度到达印度洋,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中南半岛,直接进入孟加拉湾。为何我国古代从来没有征服缅甸,而到达印度洋入海口?
缅甸是我们附近的西南邻国,曾多次出现在我国的历史记录中。从今天的云南省边界到西南部,这个与我们共享许多重要河流的国家是我们的边界和印度洋之间的唯一障碍。
因此我们国家想要通过陆地到达印度洋,它只需要绕过中亚并通过越南和云南的边界地区进入中南半岛。因为我国想要掌握云南的困难非常大控制云南的成本也很大,再加上缅甸复杂的地理和种族条件,最终导致中原王朝无法征服缅甸并进入印度洋海岸。
9. 云南省的历史
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出现云南省之名。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大手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
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
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 *** ,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
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云南、四川、贵州地区的土着居民开始相互迁徙,西南民族共同体“夷”出现了,它主要指今彝语支民族,古彝族在云南地区相继建立了古滇国、哀牢国等国。
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等地区。
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峤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云南东北部设立郡县,并开五尺道自今曲靖联系内地。
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设立益州郡和24个县,郡治滇池县(今晋宁),开辟通往缅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复扩建五尺道,更名为腊掘“西南夷道”。
汉朝征服西南夷时,发现当地有来自“身毒”的商人。
三国时期,云南地区称为“南中”,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降服“南中”大王孟获。
320年代,爨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晋宁)称王,爨氏统治维持400年。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云南东北部设立郡县,并开五尺道自今曲靖联系内地。
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轮仿核,设立益州郡和24个县,郡治滇池县(今晋宁),开辟通往缅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复扩建五尺道,更名为“西南夷道”。
郡县制度的推行,推动了云南各族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中国内地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和生产关系。
从中国东汉开始云南全部和今缅甸北部、东部是中国领土。
汉朝征服西南夷时,发现当地有来自“身毒”的商人。
三国时期,云南地区称为“南中”,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降服“南中”大王孟获。
320年代,爨氏在昆川称王,爨氏统治维持400年。
公元七世纪,大约在大唐帝国兴起的同时,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类似部落联盟的民族政权,称为“六诏”。
分别是蒙舍诏、越析诏、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蒙嶲诏,“诏”为夷语, 有“王”或“首领”之意。
唐宋时期,738年,巍山的蒙舍诏部落首领皮罗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国,779年又迁都羊苴咩城。
738年,巍山的蒙舍诏部落首领皮罗阁建立南诏国,后其子阁逻凤统一云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
902年,南诏国权臣郑买嗣夺位自立,改国号大长和。
30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天兴国,改国号大义宁。
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都城大理。
疆域包括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元明清时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军队统一大理国,并多次派军深入缅甸中部北部西部东部,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出现云南省之名,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西部,缅甸北部东部中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元朝中期后管理云南省的元朝宗室梁王大力开拓,云南省管辖范围包括以上范围还扩大到泰国北部,是历史上最大的云南。
元庭遂平定云南,建立19个万户府,下设千户、百户,实行蒙古贵族的军事统治,为后来建立云南行省奠定了基础。
1280年忽必烈调其子纳速剌丁为云南行中书省右丞。
1284年纳速剌丁升任平章政事后,进一步集中行省军政权力,完善行政、军事和司法,同时“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实行军民屯田,发展经济文化,是为云南全省驿传系统完备和云南驿现存驿站之始,而云南驿地处缅甸和中国内地交通要冲,成为了一个较大规模的驿站,派驻有蒙古和色目军队保护。
明朝继承了元朝云南省的大部分辖地。
直到清朝,云南是中国白银的主要产区。
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云南,形成今天的云南 *** 和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沐英率军队在奢香夫人的帮助下攻占云南,灭元朝梁王。
1909年,清朝实行新政,云南编立新军,成立陆军讲武堂。
清朝以后,1911年10月30日(重阳节),蔡锷、唐继尧率新军发动重九起义,脱离清朝。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又在此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
民国时期,滇军在云南形成割据局面,以龙云(1928~1945年)为主席的云南 *** 统治云南。
1938年,付出极大代价的滇缅公路修通,成为中国与境外联系唯一的交通线。
1942年有10多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南进入缅甸配合英军与日军作战,日军击败英军,沿滇缅公路进至惠通桥,隔怒江与中国军队对峙2年。
1938~1946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办学,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50年2月24日是云南解放日。
10. “蜀身毒道”东起我国的什么地方途径缅甸国,西至哪国又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是什么讲法
蜀身毒道,是古代中国的对印度(身毒)交通线之一,也被称作西南丝绸之路,起点为四川成都,经“灵关道”、“朱提道”、“夜郎道”三路,进入云南,在楚雄汇合,并入“博南古道”,跨过澜沧江,再经“永昌道”、“腾冲道”,在德宏进入缅甸、印度。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汉书·西南夷传》)。前124年,汉武帝派张骞自蜀至夜郎(贵州遵义府桐梓县东),谋通身毒,但为昆明夷所阻,不能通,因昆明夷欲垄断中印商务。前109年,汉武帝发动巴蜀兵,前往镇压,虽斩首数十万,亦未能通。至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中国军政势力始达滇西边隅,设置永昌郡,辖叶榆、不韦、比苏、云南、 嶲唐、哀牢、博南、邪龙八县,乃得与缅甸印度直接交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