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为什么进攻缅甸
㈠ 缅甸打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缅甸内战始于1960年,当时军事强人奈温夺取政权,建立军事独裁政府,否决少数民族的自决权,开始缅甸化同化政策。由此,缅甸陷入50多年的内战。这场内战,截止到现在仍未有停歇的意思。在缅甸近6000万人口中,缅族占了2/3,掸族、克伦族、克钦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较大的少数民族。缅甸现在有公开的25支民族武装和10多支不常露面的民族武装,仅掸邦就有10多支民族武装经常活动。在这些武装当中,有一些是当年国民党远征军的遗老遗少,是中华民族遗落在他国的武装;有些是由缅共演变出来的武装。但是,这次和缅甸政府军打得最激烈的却不是和中国源源较深的那些武装,而是和美国源源颇深、受美国支持较多的克钦独立军。而这次缅甸政府军和克钦独立军的战争,美国在其间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美国智库(CSIS)最新提出的、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2.0版的政策建议中,关于东南亚布局的内容提到的第一个国家就是缅甸。考虑到近几年缅甸的政治改革、缅甸反对派昂山素季的出狱并恢复议员身份,以及美国政要频繁访问缅甸,可想而知缅甸已经成了美国在地院战略上准备遏制中国的重要布局。考虑到中国和缅甸现政府的关系,美国的目标一直是推动亲西方的昂山素季在竞选中上台,这一点从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缅甸,并与昂山素季密谈可以窥斑见豹。但是,缅甸现政府显然没有给昂山素季和美国机会,昂山素季最终因宪法所限未能获得竞选总统的资格。这使得美国通过竞选途径赢得缅甸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了。于是,美国开始选择内战方式。
事实上,为了使得昂山素季获得更多支持,美国一直在努力促使克钦独立武装在政治上支持昂山素季,从而使昂山在缅甸获得军事上的力量。要想搞清楚这一点,我们还得从缅甸克钦独立武装的历史说起。19世纪,英国殖民者先后发动3次侵缅战争,并于1886年正式在缅甸建立起殖民统治。和在印度一样,英国人在缅甸也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建立了“七邦七省”,并有意识地将一些军政要职逐步让给克伦、克钦和佤族等少数民族。随着时间推移,各少数民族与缅族的关系不断恶化,缅甸的民族分离主义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受英国殖民者影响,克钦等缅甸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人也抛弃了传统的拜物信仰,改信了基督教,与英国人合作对付缅族人。1948年缅甸独立,那时候少数民族分离主义已经很明显。到了1962年后的奈温军政府时期,矛盾开始激化。克钦独立军就是成立于1961年2月5日,是缅甸克钦族分裂运动克钦独立组织(KIO)的武装力量。克钦独立武装是缅甸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装之一,也是缅北势力最大的反政府武装,数十年来与缅甸中央政府的国防军打打停停,战争不断。事实上,克钦独立军与美国渊源颇深。早在上世纪缅甸独立前,可亲民族的拼音文字都是由美国传教士奥拉·汉森帮忙编制的,并把第一本用克钦文翻译成的《圣经》交给克钦民族,克钦族就是在那时候开始改变了信仰。目前,克钦邦超过90%的人都信仰基督教。二战爆发后,日本军队占领了全缅甸,由于初期盟军还处于劣势,所以希望能在缅甸动员更多本土力量对抗日本侵略军,于是美国就与克钦族合作成立了擅长山地作战的“克钦101突击队”(Force 101 Ranger)。这一突击队参与了不少美军对日军的作战,扮演了诸如侦察、突袭和炸毁日军弹药库等任务。克钦101突击队发展迅速,到1945年初由原来2000人发展为2万多人,成了抗日英雄部队,部分甚至还参与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对日作战,得到了美国总统和国防部的嘉奖。战后,美军撤离缅甸,但在美军中一直保留了101突击队的番号和101部队基金会。
缅甸独立后,101克钦突击队以五个营兵力转入了新成立的缅甸联邦国防军。当时,缅族军队仅有三个营。由于昂山继任者没有兑现“彬龙协议”中关于尊重少数民族自治意愿的条款,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冲突加剧恶化。1949年,实力强劲的克钦部队应时任总理吴努的要求,南下攻打正在围攻仰光的克伦族军队,击败克伦族军队后可亲部队又在勃固山区打垮了缅共力量。
但是,随后克钦部队发生分裂,一部分军队进入克伦族军中,并于1961年2月5日建立了以早丹等三兄弟为首的克钦独立军,次年回到克钦邦,成了反政府军武装。缅甸独立后即和美国建交,与美国关系的恶化则始于军队接管政权后。在奈温建立军政府后,美国即将驻缅使馆降为代办级,停止对缅甸提供经济援助和进度援助,撤消了对缅甸的贸易普惠政策,对面实施了武器禁运,并对缅甸实施了金融制裁,组织国际机构对缅提供援助。
事实上,自那时开始缅甸被美国封锁了。美国和缅甸关系的改善是从2009年9月开始,奥巴马政府公布对缅新政策,在维持现有制裁同时,恢复与缅直接接触并有条件扩大对缅人道援助,目的是换取亲西方政治人物昂山素季的自由。2009年11月,奥巴马在新加坡与包括缅总理吴登盛在内的东盟国家领导人举行会晤。
2009年11月和2010年5月,美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两次访缅。作为和西方改善关系并实施内部改革的一部分,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被缅甸政府释放。昂山素季被释放后,美国政客即开始频繁访问缅甸。2010年12月,美国务院助卿帮办约瑟夫·云访缅。2011年5月,约瑟夫·云再次访缅。2011年6月美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访缅。2011年8月,美参议院批准关于米德伟(Derek Mitchell)担任美国缅甸事务特使,米德伟先后于9月和10月访问缅甸。9月29日,美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助理国务卿波斯纳和缅甸问题特使米德伟分别在华盛顿会见缅外长吴温纳貌伦。11月30日,美国务卿希拉里对缅甸进行历史性访问,成为50多年来第一位到访缅甸的美国国务卿,此后两国关系开始改善。2012年1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减轻对缅甸制裁,准许美国公司在缅甸投资。2012年11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缅甸。奥巴马此行使其成为首位在位期间访缅的美国总统。2013年5月,缅甸总统吴登盛访美,成为47年来首位访问美国的缅甸国家元首。
美国和缅甸改善关系,目的是为了缅甸政府释放昂山素季,并推动缅甸改革,从而试图在后面的选举中赢得缅甸选举,从而完成对缅甸的政权演变。对缅甸政府来说,以释放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来换取美国对缅甸的制裁解禁,目的是为了进行改革,并扩大缅甸与外部的经济合作与联系。两国的蜜月期在2013年5月奥巴马访问缅甸达到顶点,之后开始回落。
奥巴马在访问缅甸时,与昂山素季进行了会见并有密谈。在会面后不久的6月份,昂山素季即宣布参选总统。这一变化显然突破了缅甸政府的底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拉锯,最终缅甸联邦议会议长吴瑞曼在2014年11月18日,在内比都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下届政府时期方可修改现行宪法,明年底大选依然依据现行宪法举行。
这也意味着昂山素季将不可能拥有总统竞选资格,美国针对缅甸的5年布局也就此宣布落空。为了推动改革,缅甸新政府自2011年3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重启与少数民族独立武装的谈判,但缅军和政府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误解,所以彼此仍是打打停停,并未真的停止,只是到2012年1月后冲突次数减少。到了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冲突再次加剧。由于政府已经与多个少数民族签署了停火协议,所以这之后的冲突双方主要在克钦独立武装与政府军之间展开。2014年4月,缅甸政府隽星新一轮人口普查,这遭到了部分少数民族武装控制区域的抵制。由于政府军签署停火协议的主要条件就是要缅甸境内的独立武装解散军队,缅甸只能允许“一国一军”的存在。连续3年的战争使得克钦独立武装压力过大,经济也面临崩溃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克钦独立武装也在不断寻求外援。
考虑到中国和缅甸之间的关系,克钦独立武装能够寻求最大的帮助就只能是美国。2014年4月中下旬,缅甸克钦独立军副总司令桑鲁甘茂对美国进行了为期11天的访问。在美国,桑鲁甘茂会见了包括主管民主、人权与劳工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汤姆。马林诺夫斯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曼莎。鲍尔、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际开发署及国防部的一些官员。另外,甘茂还会见了联合国秘书长缅甸特使南威哲、旅美克钦民族国际组织、其他克钦组织等代表。而早在这之前,在奥巴马执政后不久,克钦邦的“101突击队”的老兵就曾联名向白宫写信,希望美国能对克钦予以帮助。奥巴马政府认为,美国有必要帮助克钦,表面上理由是克钦曾帮助美国军队打过日本军队,事实上则是因为在美国对缅新政策下克钦独立武装对美国有了新的利用价值和意义。
不过,那时候美国还需要和缅甸官方进一步缓和关系,所以只是态度上表示支持,并未提供实质性援助。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支持,美国还是给了克钦独立武装一个建议,即发展和缅甸民主派即昂山素季方面的关系,通过与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合作来获得美国的帮助。这实际上是美国在给昂山素季策划军事支持力量。当然,由于这个选择牵扯到大国利益,克钦独立武装不敢得罪中国。
因此,克钦独立武装并没有很快敢下决定,双方并未达成利益一致。但是,2014年4月甘茂访美,希望美国政府能够作为见证者参加缅甸政府和各民族武装组织之间的停火协议签订仪式。这实际上是克钦独立武装试图将美国拉入到缅甸内战调停当中,将克钦问题国际化的一次努力。努力的目的是,迫使缅甸政府让步,实施联邦制,并允许克钦等少数民族保留独立武装。2014年4月29日,甘茂又对缅甸《伊洛瓦底江新闻杂志》表示,缅甸内战已经打了60年,这个问题已不是双方能够处理的;中国是强大的邻居,同时美国是一个认真开展对缅交流的超级大国,只有中美两个大国参与进来,克钦民族的和平才能实现。
克钦独立武装的这种行为,在大国角力的情况下实际上是顺着美国的利益在走,而一旦缅甸问题国际化,那么就将影响中国的丝绸之路战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战略实施就将受到影响。所以,对中国来说,并不希望美国插入进来,特别是在中国越来越需要打通从缅甸到印度洋的陆路通道的时候。客观上,中国反对克钦的想法。然而,由于缅甸政府确定了昂山素季不能参加本届总统选举,美国试图借昂山素季胜选或败选后发动对缅甸的和平演变的计划破灭了。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需要搞乱缅甸。与此同时,作为缅甸政府,为了继续赢得美国的信任,从而试图得到美国的谅解,也在尽最大努力改革以符合美国的胃口。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要求考察缅甸人权。2015年1月11日到15日,美国国务院人权特使访问缅甸,与缅方举行人权对话。美方代表团中还包括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等数名军方高官,他们低调访问了缅北克钦邦首府密支那,“考察人权”的同时,了解缅北武装冲突现状。据报道,人权对话前,克拉奇菲尔德等美军高级将领9日低调前往缅北克钦邦首府密支那,与缅甸武装部队总参谋部人员、密支那军区指挥员及旅级前线军官会晤。
除了探讨缅甸军队建设和改革前景,美军将领还专门听取了缅北武装冲突现状、缅北各支“民地武”当前的情况,以及首批受训缅军回前线后的表现,并商讨第二批缅军少壮派军官赴美受训的事。美国国防部副助理部长托马斯·哈维是负责战略构建的。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军高层此次访问缅北前线和内比都目标明确,那就是争取缅甸军人集团、昂山素季民主派和“民地武”三方面力量。说白了,美国一方面试图在缅军中扶植亲美势力,同时还向将昂山素季和缅北的武装力量糅合在一起,并最终挑起缅甸的大规模内战。
中国希望周边稳定,以便于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美国,希望破坏中国周边的稳定,破坏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于是乎,缅甸就成了中美较量的一个新区域。而缅甸内部的各方,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试图谋得利益最大化。
事实上,中国在尽力试图说服各方坐下来谈判,避免缅甸最终发展成大规模的内战,上了美国的当。然而,由于缅甸政府和缅北武装的矛盾难解,被美国利用恐怕是定了,只是到底会利用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引发大规模、全国性的大战,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作者署名:缅甸中文网)
㈡ 国军和日军怎么会在缅甸打起来
实际上这种算法是到了1939年之后阶段,当时计算战斗力的时候基本按照日军一个大队打国军一个师计算有以下原因1、编制问题,到了39年,正面战场基本稳定下来的时候,国军的编制已经很不足了,即便是中央军的嫡系师,如36、87、88之类的,只有4000-6000人,至于杂牌军,一个师能有2000人就不错了而日本一个大队的人数在800-1000人之间双方的兵力对比充其量是1:4考虑人员素质以后,就能发现差异更大。国军的士兵基本都是临时拉来的,而日军都是百战精兵(顺便说句题外话,解放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共军打国军也要集中数倍的人员,可到了渡江战役之后,一个连、一个营往往敢于挑战对方更大规模的部队,就是明证)2、装备和训练差异,国军装备太差,师一级也就是有点小口径火炮,很多还没有。至于枪械,质量更差,无法压制对方火力而日军大队有大队跑和其他重武器士兵训练也是日本人强,这么算下来自然是日本人狠3、战术因素国军的主动性太差,不敢主动出击,只是被动等着对方来攻击,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被各个击破
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为什么要占领缅甸
缅甸是日军东南亚作战的重要目标。日军为了保证马来亚作战的侧翼,巩固印度支那、泰国占领区;切断美英对中国进行补给的滇缅公路,配合中国战场的日军作战;胁迫蒋介石投降;威胁印度,迫使印度脱离英国,同时企图将缅甸作为长期占据南亚地区的北翼据点,掠夺缅甸的丰富战略资源,遂于1942年1月初发动缅甸战役。
㈣ 为什么日军要占领缅甸
日本当局把缅甸看作是南方占领区的一道西南屏障。日军看到,占领缅甸,不仅可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大陆屏障,还可以西进印度,下中东与德军会师,北上中国西南地区,切断滇缅公路。日军如果占领缅甸,就能控制印度洋,就能从海上控制印度和中东,就能有力地支援太平洋海战。日军认为,占领缅甸,“不但是为了切断援蒋路线,从保卫西面的角度来说,也是特别应予重视的地区”。
㈤ 日军是如何入侵缅甸境内的
1942年1月4日,日军两个师团从泰国出发,经麦索侵入缅甸境内。日军攻占缅甸首都仰光后,又增调两个师团,总兵力约9.5万人,飞机250架。1月19日,日军占领缅甸南部的战略要地土瓦,控制了丹那沙林地区的3个主要机场,这就切断了英国军队从缅甸对马来亚的支援1月20日,日军第55师团主力突破泰缅边境守军的防线。30日,第55师团进至毛淡棉附近时,与缅甸军队和英国军队发生激战。2月4日,日军第33师团占领拔安。
㈥ 日本进攻中国路线 日本为什么进攻缅甸
中国:北路从东北向华北,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南下进攻苏鲁豫皖,一路西晋进攻山西。进攻苏鲁豫皖的部队与中路淞沪会战后进攻南京的部队汇合,西进进攻湖北。南路,则是在进攻广州,香港。北、中、南三路军队,在抗战正式爆发的2年内,日军占领了中国东、中部最富庶的地区,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
东南亚:日本法属印支事件之后,沿中南半岛南下,攻下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兵锋最远处道道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并长期占领巴布亚新几内亚。
太平洋:41年底,偷袭珍珠港,暂时取得了西太平洋的控制权。
远东:38年挑起“诺门坎事件”惨败后转而进攻阿留申群岛。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这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但在这之前缅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占。远征军第200师与日军在缅甸同古展开交火。然而日军在饭田祥二郎指导下率优势兵力兵包围了同古,迫使中国远征军突围。不过,中国远征军在孙立人等将军的指挥领导下,在缅甸曾多次击败日军的进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不久,中英两国军队预定在曼德勒筹划会战,但日军在同时夺取了英军控制的仁安羌,并领兵迂回至中国军队背后。英军开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国远征军右翼暴露,结果联合作战失利,远征军被迫后退。在日军的不断打击下,英军一路溃败,最后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国军队与后方联系的要点腊戍被日军占领。远征军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两路分兵撤回中国境内。最终缅甸失陷,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突围时牺牲。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缅甸被日军占领后,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
日本占领缅甸后,在缅甸实行殖民统治。许多缅甸人民积极展开与日本的斗争,抗日战争一直坚持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
不过,缅甸国内也有很多反对英国殖民政府、希望缅甸独立的人士,如缅甸历史上着名的革命家昂山。他在抗日战争前曾在日本组织和训练缅甸独立义勇军,因此对日本持一定的好感。他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日军的战斗,然后在日军的支持下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然而,他在利用日本人的支持得到独立后,政策却出现了大转变,开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国一方,并开始反攻日军。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即宣布缅甸独立是有效的,并在获得英国的承认后,在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缅甸联邦。由于日本人早先对缅甸独立所做出的帮助,昂山率领的缅甸政府在战后对日本持一种比较同情的态度,可以从战后赔款等问题上体现出来。
㈦ 日军为了占领缅甸,做出了怎么样的部署
在战略利益的驱动下,对缅甸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激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1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占领缅甸。当日军攻占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等地以后,就积极准备进攻缅甸。为此,日军决定,新成立的第15集团军以第33、第55师团为主力,对缅甸作战。
1941年12月,日军第15集团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到达曼谷。日军大本营为了尽快攻占东南亚各国,指令第15集团军迅速调集军队,调整部署。缅甸北接高原,南临大海,除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下游有盆地和平原外,多为高原山地,大部系山岳丘陵,峰峦纵横,地形复杂,部队行动不便。为了适应缅甸的地形特点和交通状况,日军把部队的车辆编制改为驮马编制,可见日军对发动侵缅战争用心良苦。
1942年1月4日,日军2个师团从泰国出发,经麦索侵入缅甸境内。日军攻占缅甸首都仰光后,又增调2个师团,总兵力约9.5万人,飞机250架。
1月19日,日军占领缅甸南部的战略要地土瓦,控制了丹那沙林地区的3个主要机场,这就切断了英国军队从缅甸对马来亚的支援。
1月20日,日军第55师团主力突破泰缅边境守军的防线。30日,第55师团进至毛淡棉附近时,与缅甸军队和英国军队发生激战。2月4日,日军第33师团占领拔安。
2月9日,第15集团军接到命令,日军南方军司令部命令该军“继续现在作战,尽量歼灭敌人,进到仰光地方,且务必在其以北取得地盘,以准备对曼德勒和仁安羌附近的作战”。
㈧ 日本为何要进攻缅甸
1942年,日本开始进攻缅甸,部队是南方总军下属的第15军
一期投入兵力为55师团、33师团,后期有18师团和56师团前来增援。
但要说明一点,第一次缅甸作战时肆尺,55师团和18师团都是不满编的。55师团当时有一个特遣队用于新几内亚方向作战,被称为南海支队,规模大致相当于一个联队。18师团在参加新加坡作战之后,川口旅团长率旅团部和一个联队,组成川口支队,转赴南太平洋作战,后参加瓜岛作战,为进入15军作战序列
后期,为了应对对印度作战和对中国方面的防御,组建了缅甸方面军。1944年3月.缅甸方面军成为南方军中最强大的集团,拥有3个军10个师团,
下辖:第28军(第54师团、第55师团,第14野战输送司令部,负责中、下缅甸防御)
第33军(第18师团、56师团、第2师团,负责上缅甸对中国方面的防御)
第15军(第15师团、31师团、第33师团、第49师团、第53师团,负责印度方向的因帕尔作战)
另有方面军直辖的:独立混成第24旅团、独立混成第72旅团猛兆、独立混成第105旅团、兰贡高射炮队司令团、第2野战输送司令部、第5野战输送司令部
英帕尔作战失败后,第15军司令部和第15,枝雹租第53,第56师团撒到泰国地区,第55师团调到法属印
支,第31师团调赴马来半岛。
后缅甸方面军被英国将领斯帕尔指挥的部队合围,剩余部队全部投降
㈨ 远征军入缅何以惨败主要原因不在史迪威,而是英国的傲慢与偏见
1942年是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极为严峻的一年。轴心国的进攻咄咄逼人,各大反法西斯战场均承受着巨大压力,战争危机仍在不断加深。
刚刚建立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不仅面临全球战争形势吃紧和联盟体系内在缺陷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且也深受中、美两国对既定政策和军事合作关系所持的不同立场和见解的影响,中美关系中潜在的各种问题暴露出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成立了中国战区,但中国并未在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派驻代表,美、英两国也没有具体讨论过中国大陆的战略指挥和部署问题,盟国也没有地面部队在中国作战。中国基本上仍是独立作战。中国和盟国进行军事合作的主要舞台是缅甸战场。
缅甸战役是中美(也包括中英)结盟后开展的首次军事行动,也是初生的中美同盟经受的第一场考验,贯穿其中的复杂关系及其结果是战时盟国在亚洲关系的一个缩影。
珍珠港事变后,日军挟珍珠港奇袭成功的余威,从印度洋到西南太平洋一线全面出击,英国的防线频频告急。
1942年1月中旬,日军主力从泰国向缅甸进攻,打响了第一次缅甸战役。
日军进攻缅甸旨在切断从仰光到昆明的运输线,从军事上夺取缅甸这样一个从东南亚到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防线的西南战略要冲,从政治上迫使重庆政府屈服,并对印度形成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使英国在远东的防线彻底崩溃。
日军一路所向披靡。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并继续北犯,企图夺取缅甸全境。
美国对缅甸防御的思考更多地出于对华政策的考虑。在罗斯福看来,保住缅甸是体现美国对华政策政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罗斯福认为,殖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自身的安全,西方世界必须抛弃那种把亚洲人视为劣等民族的做法,而平等地对待中国是防止“东西方今后发生根本裂隙”的最好办法。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从军事角度考虑,认为要支持中国抗战,必须守住缅甸,保持援华通道畅通,但英国主要是为了维护殖民统治现状而战。
但是美国对缅甸作战既没有总的战略计划,也没有为缅甸派出地面部队,只有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100架p40老式战斗机和100多名志愿队员参加了战斗。
鉴于有关缅甸战役的各种决定都需要在英、中、美三方之间取得一致,还必须考虑澳大利亚的态度和反应,因此美国对缅甸战役的作用主要不是体现在前线杀敌,而是体现在负责军火供给和协调各种关系上。
预见到仰光可能失守,作为对策,美国军方提议启动两项重大工程,即开辟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航线和修筑中印公路。
在1月30日日军攻占毛淡棉、仰光难保之时,罗斯福为了鼓舞中国士气,维持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了开辟一条空中运输线和一条陆上补给线的计划,并责令哈里曼与当时常驻美国的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具体商谈。
宋子文更倾向于开辟空中航线。这条航线是从印度东北阿萨姆邦地势最高的萨地亚到中国昆明,全程七百英里,他估计用100架DC-3型运输机每月可以将12000吨租借物资运到中国。租借物资可在加尔各答登陆,然后经铁路北运至阿萨姆邦。哈里曼表示赞成宋子文的建议,只是对该航线飞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所产生的困难有点担心,但总统保证任何纯后勤问题都能迅速“解决”。
2月初,空军参谋长阿诺德向总统建议,鉴于缅甸的主要港口仰光危在旦夕,有必要新辟一条从印度进入中国的空运航线。罗斯福便不失时机地予以推动,并于2月9日向蒋介石保证,“我们正在加大经非洲和印度到达中国的飞机渡运航线,无论仰光是否失陷,经过印度到中国的航线都将保持畅通”。
国民政府对于开辟中印航线和修筑中印公路的要求最为迫切。
1942年2月9日到21日,蒋介石夫妇在英国驻华大使卡尔陪同下访问印度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中、英两国在共同对日作战中的合作,并争取英印当局对于开辟中印陆空交通线的赞同和支持。
中国与英印当局于同年4月达成协议:
在中、美、英三国的共同努力下,1942年5月,从印度阿萨姆邦飞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云南昆明的空中战略运输线——“驼峰”航空线正式开通,从而实施了世界航空史上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略空运行动。
开辟陆上通道中印公路的计划也很快启动。早在日军打进缅甸境内之前,中国就预见到下缅地区有可能丢失,故1942年1月1日中国便提出用租借物资修筑一条公路的请求。
该公路预计从印度阿萨姆邦的利多起,穿过缅甸北部的崇山峻岭、森林河流,同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城镇龙陵连接起来。它要经过一条车辆从未走过的路线,是一项比开辟空中航线更为艰难的工程。
尽管美国工程专家估计要两年半的时间才能建成该公路,但作战计划处把它列为“紧急军事需要”。 因此,在史迪威到达中国或缅甸之前,这条后来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修建计划已经得到有关各方的赞同。但是这条道路能否开通最终要取决于缅甸战事的进展。
在日军大军压境之际,盟国在缅甸防卫问题上却陷入矛盾和纷争之中,首先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问题。
英国出于轻敌思想、低估中国军队战斗力,特别是防范中国对亚洲民族主义影响的心理,对中国出兵要求推三阻四。1942年1月19日当日军攻占缅泰边境的土瓦时,虽然迫于战争形势,韦维尔于19日和21日分别答应中国第六军第九十三师和第四十九师入缅增援,但是对于驻扎在中缅边境的中国第五军和第六军的其余部分仍不肯放行。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没有任何政治的或行政的难题足以阻止中国军队参加缅甸防御,罗斯福亲自出面干预,他直接和丘吉尔进行磋商。 当时英国防线处处告急,丘吉尔对罗斯福的干预立即作出反应,敦促韦维尔允准中国主力入缅参战,韦维尔勉强同意,中国遂于2月3日下令第六军的其余三个师和第五军入缅。
如何协调盟军,特别是英、中在缅甸盟军指挥权问题上的矛盾,也是这时美国面临的棘手问题。
美方考虑到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穿越缅甸,曾建议将缅甸置于中国战区范围之内,马歇尔所拟方案中缅甸西北部是在中国战区范围之内的,但是韦维尔希望把缅甸防务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出从印度防区的角度能更好地处理缅甸问题。
最后经过折中,将缅甸划在了韦维尔的美英荷澳战区,而不是他的印度防区,旨在强调与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但是日军的神速推进使阿卡迪亚会议建立的英美联合指挥系统受到挑战,韦维尔的美英荷澳战区司令部于2月25日解散。
3月8日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决定进行战区调整,将战略责任一分为三:
根据这一调整,韦维尔现在是印度防区总司令,缅甸便根据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授权划归韦维尔的印度防区。
史迪威的军队在印度或者缅甸的军事行动都在韦维尔的统帅之下,此后不久亚历山大接替韦维尔任缅甸指挥官。
这种责任划分在缅甸问题上埋下了麻烦的种子。
首先,上述安排包括蒋介石将在联合参谋长会议指导下实施地方性战术行动这一点并未征求蒋介石的意见,特别是让英国统帅指挥缅甸战事的安排,令蒋介石非常愤怒。
这不仅是对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中国作为大国地位的漠视,而且也不合情理。当时中国在缅甸参战兵力远远超过英军的数量,结果形成中国出兵,归英国统帅的局面。蒋介石极力反对由英国人来指挥中国军队,主张由史迪威来指挥缅甸战事。
3月9日蒋介石致电外交部长宋子文,嘱其转达罗斯福总统,鉴于英军在缅甸只有两个师,而中国有超过英军四倍以上的兵力,强烈要求由史迪威来指挥在缅甸的盟军,希望罗斯福就此事直接与英国政府协商,后又提议将缅北划入中国战区。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史迪威与新任缅甸指挥官亚历山大的权限划分问题。
史迪威使华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指挥缅甸作战,但是英国人却不乐意看到史迪威出现在缅甸,亚历山大希望能指挥中国军队,而且在他看来,史迪威既没有参谋部,也不熟悉当地的情况。
丘吉尔补充说,英国人为中国军队准备了供给设施,并建立了师级层次的联络系统。亚历山大向总统提出建议,史迪威必须在亚历山大的指挥之下。
对于中、英在缅甸指挥权问题的争论,美国的立场是坚持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的决定,同时尽力协调中英矛盾。对于蒋介石强烈要求由史迪威指挥缅甸战事的请求,罗斯福以此事极端敏感,但是相信史迪威会妥善处理为由予以婉拒。
至于英方要求史迪威在其节制之下的请求,罗斯福和马歇尔也予以应允,并向丘吉尔承诺,史迪威将在指挥权问题上与亚历山大配合,直到蒋介石同意。
与此同时,史迪威也积极致力于解决中英缅战指挥权之争,尽力说服英国人在装备中国军队的问题上尽量让蒋介石满意以换取他的合作。
在史迪威的努力下,英军答应解决供给问题。至于指挥权问题,暂时以史迪威和亚历山大达成密切合作的协议加以解决。 3月27日亚历山大访问重庆会晤蒋介石,中国终于同意将指挥缅甸作战的最高指挥权暂时交给亚历山大。
理顺在华各种关系、有效指挥入缅中国军队作战也是此一时期美国实施对华政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史迪威到中国后面临的局面与他的预想很不一样。 因为各种原因,美国驻华军事使团并没有一个能够正常运转的参谋机构供他接管,于是史迪威利用驻华军事使团的成员,加上自己带来的一干人马组成了一个司令部,于3月4日在重庆成立。
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第一次会晤于6日在重庆举行。
史迪威最急于了解的是蒋介石准备授予他的对中国军队的指挥权限及蒋介石的战略计划。
虽然史迪威很快就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中国战区参谋长和指挥入缅军队(第五军和第六军)的任命,蒋介石还对史迪威说,他已令其将士只听史迪威的指挥。
但是根据有的美国学者的说法,蒋介石关于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几经变动,一开始“给了史迪威,又收回来,然后又给了他”。
关于缅甸防卫问题,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更大。
在史迪威看来,缅甸作战不仅是为实现保住缅甸,保住中国对外通道畅通这一重要军事目标,而且是为保住中国抗战的信心。
史迪威的计划是,如果仰光失守(在他制订计划的那一天,即3月7日,日军进攻了仰光),他打算利用中国军队和英军一道发动强大反攻,夺回仰光。如果反攻不成,盟军就退守曼德勒以东的高地,对向北进犯的日军侧翼构成威胁,并控制上缅地区。
10日,在史迪威与蒋介石的谈话中,史迪威说,缅甸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要超过对于英国的重要性,因为英国守缅甸只为防守印度,但中国如失缅甸,就断绝了与外部世界的交通线。
蒋介石则认为,中国第五军、第六军“入缅之目的,原在固守仰光,现在仰光失守,我军入缅之目的已不存在”。
他担心敌军可能乘中国入缅之机,由越南袭击云南,“苟此举得手,滇省告急,大局将不堪设想,故调回入缅部队以固滇省及长江流域之防务,实为应有之考虑”。
如果说有留驻缅甸之必要,则是收复仰光,而这又非中国军队力所能及。而且蒋介石一再强调,第五军、第六军是中国的精锐部队,只能胜不能败。
可见,史迪威是一心想守住缅甸,保住一个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通道;而蒋介石在仰光失守之后已经无心再战,希望保住精锐部队,回防本土。
由于盟国在保卫缅甸问题上纷争不断,在缅北保卫战中,盟军在指挥和战术配合方面举步维艰。 3月11日,史迪威入缅指挥作战。其间史迪威与蒋介石争议不断,中国军队和英国军队互相指责。
在这种情况下,1942年3月开始的缅甸保卫战几乎是灾难性的。组织散漫、充满失败主义情绪的英国部队以及指挥失灵的中国军队,根本不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并抱有明确目标的日军的对手。
这是缅甸战役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显示了史迪威一贯认为的中国军队只要有坚强刚毅的领导就能有不俗表现的良好素质。
中国军队虽然损失了不少 汽车 、迫击炮、野战炮和高射炮,伤亡人数达20%,但是他们的英勇作战不仅拯救了缅军第一师,而且也拯救了其东面的印度十七师。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亮点是由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出色表现。根据4月份的统计数据,美国志愿航空队与敌机鏖战于缅甸上空,击毁日机33架,另外可能还有10架日机也被击毁,美国志愿航空队仅损失飞机1架,9架遭到炮火袭击,1名飞行员受伤。
但所有这些并不能挽回整个战场的颓势。
4月29日,东路日军攻占腊戍,切断滇缅公路,并于5月8日攻陷该地,同时西路日军攻入缅印北部边境。
中国军队冒着滂沱大雨,穿越深山密林,突破日军堵截,历尽千辛万苦,一部分退回云南省,一部分由史迪威率领撤往印度。
缅甸战役的失败对1942年的中美关系影响至大,它不仅使史蒋之间相互积怨,使蒋介石对缅甸反攻、对史迪威的指挥和与英国人的合作充满抵触情绪,更重要的是它突显了“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的紧迫性与高难度,中美在如何扭转危局问题上的争论不断发酵、升级,终于酿成中美关系中的第一次危机。
缅甸失守后,中国不仅同外部联络的陆海路交通被切断,而且面临日军大举进攻中国西南的军事威胁。在陪都重庆,素来支撑国民党坚持抵抗的信念似乎发生了动摇。
宋美龄在5月23日写信给租借物资管理局局长居里说,中国的士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低过”,委员长也“第一次”感到悲观。
5月27日蒋介石在给罗斯福的信中指出,缅甸路失陷后,日本紧接着扩大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南部、中部和西北部防御区的进攻,形势危急,而联合国家在太平洋上和亚洲大陆不断遭受挫折的现实,以及缺乏反攻决心的局面令人沮丧,中国抗战已经进入了他从未经历过的决定性阶段。
马格鲁德甚至认为,日军可能在云南发动进攻,并占领昆明,从而引起重庆政府的全面动摇,因此建议考虑作好撤离驻华美国军事人员的准备。
对于中国的现状,5月8日,高斯大使给国务卿赫尔连发两封电报,分析了缅甸失守和目前不利的军事形势在中国引起的反响。
高斯认为美国应冷静应对。
在他看来,日军不会马上对昆明发动重大攻势;蒋介石会继续抵抗;没有人能搞垮蒋介石,来同日本人媾和;蒋介石仍是盟国最终打败日本人的依托力量。
因此,美国必须在华稳住阵脚,“只要重庆政府继续存在并继续执行抗日政策,就不能作出任何引起中国人缺乏信心的举措”。赫尔和马歇尔同意高斯的判断。
5月9日,马歇尔向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发布指示,命令所有驻华美国军官务必“继续对中国的前途持沉着和乐观态度”,无论是在制订计划时还是在谈话时,都不得让人觉得美国认为“局势已毫无希望”,人员的行踪也必须严加限制,避免可能被人误认为美国人要撤退。
由此可见,缅甸失守后,维持中国继续抗战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问题。
美国在先欧后亚战略之下所能设想的亚洲战略就是支持中国继续同日本作战,以便最大限度地牵制日军,并为最后反攻提供空袭日军海上航线和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
而由于缅甸失守,能够把人员、武器、供给物资运入中国的一切可用的陆海通道均被截断,中国能够从外部获得任何援助的唯一途径就是“驼峰”空运。这条飞越世界屋脊的航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运输线。
空运在7000多公尺的高空进行,气候条件恶劣(热带的雨季和世界屋脊的冰雪),飞机还可能遭到日军的攻击,加之可以提供的运输机有限,开始时每月空运物资不过几十吨,对于如此广大的中国战场真是杯水车薪。
罗斯福极为担心中国退出战争,一直坚持给蒋介石打气。
5月5日他要求空军参谋长阿诺德将军“研究”将物资空运到中国的“一切可能途径”,因为“不管多么困难,我们都必须使航线保持畅通”。
针对中国战场与外部世界相隔绝这种困难局面,美国陆军部作战司于5月26日向马歇尔提交了一份题为《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的重要文件。
作战司分析了中国战场的形势,认为空运并不能给中国提供足够的供给,“重新开始经仰光向中国运送军火是极端重要的”,“如不采取措施重新打开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美国援助中国的承诺就没有意义”,“保持中国参战”的政策便难以实现。
马歇尔建议由史迪威来负责缅甸反攻行动,这得到总统的认可。
史迪威首先考虑的是由美国直接派地面部队来解中国之围。
他在5月25日发给陆军部的电报中重提当初的要求,希望派遣一到两个美国师用于对南中国海的盟国军事行动。如果美国的战斗部队被派到印度,他打算把这些美国部队补充到那些得到重新训练和装备的参加过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中,借助这支军队夺回缅甸,将日本人从泰国驱逐出去,然后从中国攻入河内——海南——广东的三角地带。
但在先欧后亚战略下,马歇尔一心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根本无意把任何兵力抽调到亚洲战场,所以马歇尔只答应第十航空队重新划归史迪威指挥。
训练、装备、改革中国军队是史迪威用于解除中国困境的根本出路。在史迪威看来,中国现有的政治和军事组织事实上已经无可救药,只有依靠一批在“新军”中重新加以整训、装备和指挥的中国士兵,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史迪威计划组建两支新军。一支在印度建立,由他率领从缅甸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余部组成,并招募新兵加以补充。 另一支规模较大的30个师的兵团将在中国云南省西部调集。这两个兵团将在美国人的指导下由中国军官自己指挥,它们在重新训练和装备后将出师缅甸,在英军协助下重新开辟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
根据上述设想,史迪威于5月26日提出了一个改造中国军队的方案,其要点为:
这一计划如果得以实行,势必完全打乱国民党军队长期形成的派系,不但会遭到这些派系的拼死抵抗,而且可能从根本上触动蒋介石的政权基础。蒋介石对此反应冷淡是可想而知的。
宋美龄在浏览了史迪威的报告后所作出的评价是这并没有超出以前德国顾问所提出的建议,并在20天后的一次会晤时说道,史迪威建议的激进的改革方案是行不通的,“如果头被砍了,其它什么都没有了”。
随后从5月26日到8月1日,史迪威也提过不少类似计划,多达13个备忘录,其中10个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但是为了安抚美方,蒋介石同意在印度训练一支小规模的中国武装部队。
(正文完)
㈩ 二战日本为什么要控制缅甸和泰国
亚洲一个有趣的国家:泰国。
二战前,泰国是东南亚唯一的主权国家。二战时,他又没有受到侵略,而且二战后,他还抓住机会,获取了不少利益。可谓是外交大赢家。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二战前,二战前,泰国并没有像越南、菲律宾、印度这样成为殖民地,为什么呢?因为它处在印缅跟越南之间。
印缅是英国殖民地,越南是法国殖民地。泰国夹在中间,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从而独善其身。
当时国际上认为,东亚三个国家保有主权,中国、日本以及泰国。中国是太大,谁也没本事一个人吞下。日本是因为明治维新,从绵羊变成狼。而泰国是因为聪明。
二战爆发后,日本开始搞起了侵略,因为美国的物资限运,日本不得不冒险一试,南下到东南亚,抢老牌帝国的地盘。
这时,它就盯上了泰国,因为泰国是主权国家,从泰国下手,可以免除美英法这些国家的注意,在泰国占稳脚跟,右可以下新加坡,进菲律宾,左可以攻印度缅甸。
于是,1940年,日本开始做泰国的工作,跟泰国签了一个《日泰友好条约》。
泰国也有利用日本的意思。
为什么呢?泰国也是比较苦啦,他处在英法之间,两国时不时划它的地皮。所以泰国想引日本到东南亚来,利用日本来抢回地盘。
日本抓住泰国这个心理,开始积极使坏,比如让泰国进攻柬埔寨。为什么进攻这呢?因为柬埔寨是法国的殖民地嘛,法国又已经被德国打趴下了。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泰国听日本这么一分析,大腿一拍,小日本,你太有才了。于是,泰国出兵柬埔寨。这个时候,法国虽然败给德国。但在海外还是有实力,尤其是对付泰国,还是比较轻松。法国的海军杀到泰国的阁昌岛,一顿猛揍,最终干掉了泰国海军四分之一的船,击毙三百多人,而法国只有一些水手受伤。打出了零比三百的战绩。这个时候,日本出面了。要求大家谈判,因为法国维希政府是个傀儡政府,听德国的指挥。日本又是德国帮凶,所以最后法国反而割了地皮给泰国。当年,法国在镇南关败于我国,却利用帝国的地位与关系,让我们赔钱,使我们中国虽胜尤败。现在,法国也尝到这样的滋味了。这样一来,泰国认为他们是胜利方,现在曼谷还有一座阁昌岛海战胜利纪念碑。
打了这回交道,泰国尝到了跟日本合作的甜头。
到了第二年,日本正式决定南下。首先就是登陆泰国。泰国还抵抗了一下,不过数小时后,就从了日本,宣布借道给日本。日本在东南亚选好了泰国这个立脚点,才开始偷袭珍珠港,全面发动太平洋战争。
此后,泰国跟日本的关系打得火热。两人签了《日泰同盟条约》,泰国全境向日本开放。泰国军队帮助日本打仗。不过,泰军的战斗力就马马虎虎啦,日本也不挑,专门派人去培训。不管怎么说,冲上去,当个炮灰也是好的
5搅?942年,泰国直接向英美宣战,这胆量也是猴赛雷了。这样,泰国就加入了轴心国。所以,德国在欧洲有意大利(虽然意面们老添乱),日本在亚洲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过,泰国也发现,日本也真把他们当驴使,不但借他们的道,还征他们的物资,用他们的人。泰国这才知道,这是引狼入室了。
这时,泰国一个外交官做出了一个举动。
泰国驻美大使社尼?巴莫在华盛顿宣布跟泰政府断绝关系,并宣布泰政府无效,要成立“自由泰人运动”。这个跟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是一样的,不过,自由法国毕竟还有军队和在外的殖民地。这个自由泰就是一群外交官。可是,就是这个举动在最后帮助泰国避免陷入战败国的地位。
话说泰国发现跟着日本没啥好果子吃了,他们也不白给,白天给日本出谋划策,到了晚上,摇身一变,个个成了地下工作者,跟中国有联系,跟美国也接触。可谓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到了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泰国一听,很生气,马上发表宣言,说日本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好的一起东亚共荣一辈子的。你怎么就投降了呢?说好的一辈子,差一分,差一秒都不是一辈子!
日本相当内疚,连忙道歉,说不好意思,让兄弟你失望了,不过,我实在顶不住了,美国有原子弹,再不降,我一亿国民要玉碎得连碴都没有。
当日本陷入深深的自责,认为自己坑了队友时,泰国终于不想配合演戏了,跳出来表示当初我们的对英美的宣战不算数。
宣也宣了,打也打了,不算数,你以为战争是过家家?
日本通过你们的道,杀了多少东南亚人,知道不?不过,美国从东南亚的局势出发以及自己的需要出发,接收了泰国的这个神说法。事情似乎就这么结束了,接下来一幕,又把日本惊到了。二战后,开始对日清帐。中国、菲律宾这些国家开始要求日本赔偿战争损失。在这一群人里,赫然就有泰国的身影。原来,泰国宣称日本在泰征用了很多物资,没给钱。还真不是讹钱来了,有帐本,清清楚楚。
日本这才明白,泰国这个哦米拖佛国也不是好忽悠的,当年拿的泰国群众一针一线都记着帐呢。
日本当时被一大群人追债,现在这个曾经的盟友都来要债,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最后,日本是赔了150亿日元了事。